校车事故评论范文精选3篇(全文)

校车事故评论篇1

摘 要:甘肃正宁“11·16”校车事故将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被一直忽视的校车安全问题上,作为信息传递者的大众传媒对于校车安全的报道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意见市场”。而在校车安全议题的建构上,都市类报纸因其定位民生的特点也使其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议题建构的重任。将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三秦都市报》对校车安全的报道来展现都市类报纸对此议题的建构现状,探讨其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不足,最终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校车安全;议题建构;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63-02

随着校车事故从单一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上升为涉及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校车安全也逐渐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议题。相比作为“党的喉舌”的党报,都市报因其巨大的发行量、直接进入民众家庭、传阅率极高等众多优势,更好地充当了政府和人民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并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校车安全议题的建构重任,在吸引公众注意的同时,正确引发并引导舆论。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都市类报纸有关校车安全的报道,观察其在校车安全议题建构中所采用的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特点,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样本选择

鉴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本文以个案分析的形式展现都市类报纸对校车安全议题的报道现状。在报纸的选择上,《三秦都市报》是陕关于雪的作文600字西省委主管、陕西日报主办的一份大型综合性的日报。以贴近市民、服务百姓为宗旨,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影响力最大的省级都市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本文据此选取《三秦都市报》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3日以校车为主要内容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展开分析,这是因为在对该报关于校车新闻报道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报道集中于2011年11月17日以后,而在2010年之前此类报道很少出现,因此选样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二、样本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文主要从报道数量、主题、版面及类型三个角度分析《三秦都市报》中有关校车安全的报道,从而呈现其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1.报道数量

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3日内共有关于校车的报道样本80篇,其中2010年11篇,2011年62篇,2012年7篇。从月份分布来看,报道呈现集中化的趋势:2010年全年度至2011年10月报道数量共计27篇,其中每月的报道数量均不超过3篇,若按每月30天计算,平均1篇/10天,甚至在有的月份里出现“报道空白”。从2011年11月17日开始,报道数量骤然增加,11月和12月的报道量占全年总量的73%。这种明显失衡的数量分布表明,该报对校车安全议题缺乏长期关注,报道具有事件性、突发性的特点。

2.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是塑造框架的重要变量。在议题主题上,以报道内容为划分依据,报道样本主要集中在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排查与防治行动、政策法规制颁和其他五个方面。该项统计不仅可以反映该报在此议题中内容上的侧重点,还能够得出研究对象在该报的重要程度。分析得出,该报首先通过报道校车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告诉公众“怎么看”,然后通过报道安全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以及相关政策制颁过程来引导公众“怎么想”,而后者的比例比前者高出22%,这充分说明了该报在引导舆论方面做出的努力。

3.报道版面及类型分布

该报对于校车安全的报道主要分布于重要新闻、速读、西安新闻、陕西新闻、时事新闻、核心、要闻、专版、幸福民生、车纵横和周评等版面,由于研究的需要,将报道版面再统分为新闻类、副刊类和评论/ 言论类三大类。此项统计可得出该媒体在报道校车安全时所运用的新闻类型,从而总结出报道的性质。经统计,新闻类占首要位置,消息仍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报道类型,占了90%,其中配发了18张图片,而评论和副刊类仅占10%,未配发图片,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该报对校车安全的议题建构多为浅层的事件性报道,在探究校车安全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人们在如何应对方面做的有所不足。不过,从报道类型的变化情况看,评论的比重从2010年的空白上升到2011年的3篇,这反映出该报也在试图努力加强挖掘报道的深度,只是欠缺强度和力度。

(二)议题的建构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指出大众媒介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受众对某些事实的关注,从而影响其对议题重要性的认知和排序。而一个议题能否影响公众,首先要看其显著性以及与公众的直接经验。其次,要看媒体报道的框架是否与次级象征符号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意义,发言人能否进一步跟进以引起人们关注等。对于校车安全这个议题来说,由于其关系到每个人,故显著性不言而喻,而公众对于校车安全的直接经验往往仅限于浅表性的安全事故,对于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校车安全背后隐藏的问题却不很清楚。因此,这就需要媒介通过对议题的建构将人们的认知引向深入。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发现,由全部目标样本所构成的议题流程具有一个特征,即通过对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报道,引出校车安全的议题,然后以事故后续处理和由事故引发的全国校车安全隐患的大排查、大预防等一系列报道强化人们对校车安全议题的认知,促成公众对校车安全“意见市场”的生成,随后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制颁报道的再次强化,引导公众零散的意见进行集结,以形成舆论中心。在此期间,媒介通过对“超载”、“校车管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一连串符号的解读,导致最终的意见生成,以此来影响和推动公众所向往的社会价值和制度改革—校车新国标初稿的确定。因此,该报对校车安全议题的建构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议题生成阶段(2010.2.20—2011.11.16)

2010年2月20日,一篇重要新闻版中题为《首部小学校车安全国标7月实施—每座必配安全带车上必须安装“汽车黑匣子”》的报道使校车安全进入了受众的视野,并有效引起其关注。随后再通过不同版面的26篇报道,将校车安全锁定为一个新的媒介议题。

2.议题强化阶段(2011.11.17—2011.12.30)

该报对于校车安全议题的强化阶段从2011年11月17日起到12月30日止,在此阶段议题建构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报道数量的猛增。该阶段的报道数量占据了报道总量的73%。其次,报道触角的深入,从事件性报道深入到事件背后的思考。最后,强调议题在舆论的生成及其促使政策制颁方面的效用。具体可细化为两个阶段,以发生在甘肃正宁和徐州丰县的两起重大校车事故为划分,第一阶段从2011年11月17日至2011年12月12日。甘肃正宁“11·16”特大校车事故发生的第二天,相关报道数量猛增,短短26天,共计23篇文章,几乎每天都有报道刊登,有时甚至一天刊登3篇相关报道,报道主要关于甘肃正宁校车事故调查进展情况以及全国上下对校车安全的排查。这一阶段内公众意见大量生成,形成了零散的“意见市场”。12月12日,一则题为《我国校车安全条例(草案)昨起征集民意》的报道使得舆论的中心指向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的制定,也将强化阶段引入第二阶段即2011年12月13日至2011年12月30日。第二阶段以12月13日关于徐州丰县校车事故的报道为起点,18天22篇报道表明了该报以更大的报道密度构建校车安全议题,同时发表的两篇周评也试图将公众零散的意见集结为有力量的舆论以促使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政策制颁。

3.议题建构深入阶段(2011.12.31—2012.1.13)

2011年12月31日,该报刊登《校车制度不能照搬别国做法》,将校车安全议题的建构更加深入化,此时已不是浅表的对事件进行报道,而是促使强化阶段塑造出的舆论催生有利于公众的政策制度的制颁。2012年1月13日,《校车新国标初稿昨确定》这则报道标志着该报对校车安全议题中安全标准的建构基本结束,与该议题建构中校车安全旧国标的建立构成一个封闭的区间。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努力和不足

1.报道具有“地气”,但互动性不足

由于都市类报纸接近市民的特性,故报道往往从市民关心的角度出发进行议题建构,但目前大多数都市类报纸仍保持着单项传播模式,由于反馈机制的缺失导致无法充分展开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无法及时听见读者的心声。

2.报道能够及时传达信息,但缺乏长期关注

在对校车安全议题的报道中,都市报一般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将事件的进展情况告知公众,以减少信息“空窗期”,避免流言的产生。但都市报对校车安全的关注往往集中于事故发生后或者学生开学、放假时这段时间,缺乏对校车安全的长期关注。此外,在日常的报道过程中,缺乏对校车安全的宣传教育,不能很好地从源头上杜绝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3.报道注重资讯传达,但深度挖掘欠缺。

都市报对校车安全的报道多数为事件性报道,即内容集中于事故发生及全社会采取的防治措施,这种报道又经常以具“时效性”的消息为主,缺乏深度评论,而报纸专门的评论内容偏少,故关于校车安全的新闻报道深度不足。

(二)建议

首先,在对校车安全议题建构的过程中,媒体应该更多考虑到与受众的互动,可以通过设置“沟通墙”或“意见箱”等版块搜集受众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利于反映民意,也能更好地帮助政策制颁机构获取民情,制定出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来。

其次,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媒体应在议题建构中加强对校车安全的长期关注,可以定期在固定版面开展校车安全基础知识的宣传。

最后,在校车安全的报道中,媒体应更多针对事件发表评论,采取专题报道或深度访谈等形式,揭开事件的本质,告诉公众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有利于将散乱的意见集中到一起形成舆论的中心,按照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原则,促使事态向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三秦都市报[EB/OL].:///view/

283422.htm.

[2][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校车事故评论篇2

【摘 要】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为民众搭建了一个公共意见的交流平台,民众的参与又将微博打造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民间舆论场。面对舆论引导的新变化,一些政务机构利用微博发声,发挥政务微博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 政务微博 舆论引导

一、微博时代的舆论引导

1、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李良荣给舆论下的定义是: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

舆论不仅仅影响国家政策,百姓生活,还能够煽动民众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在舆论波动中,如果不能做出正确引导,会导致公众的质疑,谣言的散播,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公信力严重受损。尤其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在舆论哗然、民众思想混乱之际,政府的不作为也就是“负”作为,政府一旦放松了对舆论的引导,就等于放纵了谣言的传播。如日本核泄漏之后的“盐荒”危机中的“谣盐”风波。

2、微博带来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随着2009年8月份中国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1)微博作为新的信息集散地,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

公众在微博这个公共平台上,发表观点、传递信息,许多重要信息最早就是通过微博的。如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第一条求救信息便来自于一名乘客的微博。尤其在传统媒体难以保证及时透明的时候,微博及时透明的信息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2)微博建构了一个“民间舆论场”

微博在构建意见平台的同时,微博发声的合力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民间舆论场”。在这个民间舆论场中,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草根们参与公共事务的门槛降低了,尽管名人效应依然奏效,但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引导舆论的意见领袖,通过转发信息,发表意见,影响舆论走向。

这一切自然得益于微博的优势。微博不仅强化了以往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优势,如在传播方式上的多元,传播时效上的快速,传播信息上的海量等,微博的强互动性和草根性,也是微博在极短时间内影响受众的杀手锏。

二、微博发声,政务微博对舆论的引导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民众已经不是封闭环境中的被引导者,受众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大量信息。“空间距离的消弭,使任何企图完全通过对意见和事实信息的明显的控制来实现某一引导目标已经显得不现实。”①面对开放的网络世界,转变舆论引导的方式,接纳和使用新兴媒体是政府单位加强与民众沟通的必然趋势。

政务微博的开通,亦是一项明智之选。开通政务微博,既有利于政府部门把握舆情,了解民意,也有助于政府信息和观点的传达,加强与公民的互动。尤其是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微博可以使政府及时地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到受众身边,表达政府的态度,既有利于消除谣言稳定民心,又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此外,草根性、平民化以及互动性使得微博更有亲和力,政府利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有利于改变以往政府在舆论引导中的说教面孔,通过直面和解决百姓的需要,加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加深政群之间的感情。

面对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在微博上发声,据新浪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初,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超过18500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9960家,个人官员微博8628个,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②

那么,政府是如何利用微博引导舆论的?笔者以发生在甘肃正宁的校车事故作为研究案例,看当地政府是如何利用微博引导舆论的。

2011年11月16日上午9点40分左右,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下沟砖厂门口,一辆大翻斗运煤货车与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学生接送面包车相撞,21人遇难,其中两名成人(校车司机和幼儿园教师),43人受伤。

校车事件发生后,引起各界的关注。在新浪微博中以“甘肃校车事故”为关键词共搜索到1,562,658 条结果。除了对幼儿园条件恶劣、校车超载和幼儿园负责人的指责,网友更多指责的是政府在校车监管中的不力或者是政府的不作为。“谁该为校车事故买单”的质问声不绝于耳,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政府部门,如何引导舆论,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笔者在新浪微博中以“甘肃、官方”为关键词,搜索到157个认证用户。选取“微博甘肃”和“甘肃政府新闻办”两个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甘肃政府新闻办”是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开通于2011年1月27日。11月16日,甘肃校车事故发生后,“甘肃政府新闻办”于22:53分发出第一条关于此事的微博,报道事件的发生。之后在8分钟里,共发出9条微博,全部是关于校车事故;至11月18日,甘肃政府新闻办就校车事故总共发出31条微博。

“微博甘肃”是甘肃外宣办官方微博,11月16日事故发生后,16:26发出第一条相关微博,内容是关于校车事故的报道,至11月21日1442止,共发出相关微博36条。

三、政务微博在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政务微博是政府利用新技术引导舆论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从网友的留言中可以看到,许多网友对政府部门的微博充满了不信任感。

以甘肃校车事件为例,在“甘肃政府新闻办”的微博中,网友评论最多的一条是关于事故原因的微博,这条微博被转发153次,有272人评论,评论内容几乎全部是网友的指责与质疑。在272条评论中,笔者在前三页看到的全部是网友的质疑,网友纷纷指责这些处理方法为套话、范本。在“微博甘肃”的微博中也是如此,几乎看不到一条正面回应。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政务微博本身来看,它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僵尸微博”忽悠网民

一些政府微博虽然拥有大量粉丝,然而实质上却是“僵尸微博”,不信息,不表达任何观点。如某区政府官方微博有2万多粉丝,却只过两条微博信息。

2、微博中的打官腔行为让民众敬而远之

一些政务微博表面上亲和,实质上却是一派官腔。如甘肃校车事故所发的微博中,话语里充斥着 “大力实施”、“积极协调”、“认真排查”、“高度重视”这样招惹民众反感的语句,而从网友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套话的不满。

3、没有充分发挥微博的作用

一些政务微博的开通是出于无奈而非主动。仍以甘肃校车事件为例,“甘肃政府新闻办”就事故所的微博,内容包括:事故事态及死伤情况:2条;事故原因:2条;事故救援、伤者救治情况:1条;政府部门对事故的重视态度和处理措施:26条,转发微博2条,内容是庆阳市政府关于校车安全即将采取的措施。“甘肃政府新闻办”就甘肃校车事故总共发出31条微博。然而内容涉及事故的发生、原因、伤者救援情况的微博加起来只有5条,另外有26条是在表明政府对事故的重视程度、在事故中付出的努力。微博没有真正成为与民众沟通的工具。

因此,政务微博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民众,更重要的是学会使用亲民语言,以互动的态度与网友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微博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韩运荣:《舆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7

②《“我们不当僵尸微博”》[N].北青网,2011-11-18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校车事故评论篇3

【摘要】议程设置作为一种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假说,对新闻媒介做好舆论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市场的不断完善,新闻媒介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提供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平台,而演化成了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动员力的重要新闻传播工具。文章以“江西校车事件”为例运用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对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江西校车事件;议程设置理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09-02

关于大众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传播学通过一些实证研究,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风行起来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它对大众传媒进行政治宣传,搞好舆论引导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在此次的“江西校车事件”中,媒介对舆论导向的理性引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12?24江西校车事件”的相关报道

12月24日上午9时左右,江西贵溪滨江乡洪塘村合盘石童家村小组发生一起幼儿园班车侧翻坠入水塘事故,该7座面包车上载有17人,致11名儿童死亡,其中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6岁。事故发生后,网络媒体、电视、报纸等媒体争相报道。

来自人民网《今日舆情热点:江西贵溪幼儿园校车落水事故》(截止时间:2012年12月25日11时)的分析显示:综合今日舆情数据,今日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江西贵溪幼儿园校车落水11名儿童遇难”,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腾讯新闻:“江西幼儿园校车侧翻落水11名儿童遇难”,截至今日上午11时,“江西贵溪幼儿园校车落水事故”相关话题位居今日舆情热点排行第一位,已有至少30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4.8万条网友评论。媒体报道此次事件的速度之快和媒体报道的规模之大,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

二、议程设置理论分析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文章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即:大众传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公众愈是注意此命题或事件。”

“议程设置”理论探讨的无疑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它同其它的效果研究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议程设置”理论着眼点是认知的效果,这里主要指的是对受众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公众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兴奋点,是由媒介的突出报道所引发的。例如“江西校车事件”,国家反复强调校车安全问题,而校车事故却未终止。在人们高度关注校车安全问题的情况下,“江西校车事件”本身就值得关注,再加上媒体的突出报道,并且设置了相关的议题,使得人们更为关注校车安全问题并不断反思事故频发的原因。同时,“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这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在此次“江西校车事件”中,媒介在如何报道此事件并如何引导人们“想什么”来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众必须依靠媒介的信息传播和议程设置,才能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知晓每天发生的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各界所持有的各种态度,加深与社会的沟通,并以此为据发表意见,拓展舆论。在“江西校车事件”这一危机事件中,媒介展现了自身有效引导舆论的功能。

“江西校车事件”中舆论形成的过程:媒介曝光、公诸于众一公众知情、生成舆论一媒介跟踪、设置议程一舆论高潮、政府介入。事故发生后,各种媒体都及时报道相关消息,没有出现“瞒报”的现象。而媒体利用网络平台以最快的速度将事故的真相呈现给公众,使其了解事件,而不致于陷入猜疑的迷局,从而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与此相对应的是媒体通过及时对相关信息的跟踪报道,以及通过议程设置,组织了各种专题的消息、评论,传递了广大公众对事故原因、责任的理解、分析,以及同情、伤心、疑虑和愤怒等不同的情绪和声音。媒介在组织和拓展舆论中,不仅要把校车事件当做一个吸引眼球的事件来宣传和报道,最重要的是在报道之后如何加强舆论把关和引导大众做理性的思考。从这次校车事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例如,《中国青年报》对事件进行了后续报道,指出“江西贵溪校车事故续:多所黑幼儿园被关,留守儿童失学”。央视网同样反映了上学难的问题,指出“江西致死11人校车事故调查:村民称没有黑校车上学更难”。新华网“江西贵溪副市长等12名校车事故相关责任人停职”、人民网“江西贵溪副市长等12人被停职”及时对事故的相关处理进行了报道。同时,评论不断涌现。《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幼儿校车事故频发,悲剧何时才能终结”,直指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引发人们对悲剧的反思。《京华时报》社论“贵溪校车事故不该只留一声叹息”、新华网评论“媒体评校车事故悲剧:着力治本才能药到病除”等都深挖背后的原因,尽量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从事故的发生到事故的处理赔偿以至于事故引发的深思并由其开展的校车条例管理,这一系列活动少不了媒体在其中的沟通宣传。各大媒体对舆论严格把关,杜绝一些消极看法,并引导舆论理性看待校车事件,防止舆论在此次事件中出现较大“杀伤力”。

三、新闻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受众判断一个主题是否重要,主要看媒介对该主题的重视程度。媒介通过设置议程来制造、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不仅从传播效果的层面证实了媒体宣传对舆论引导的作用,而且揭示了新闻媒体通过设置议程来引导舆论的传播规律。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越强越有效,引导舆论的能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因此,提高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水平、能力,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那么如何提高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呢?

(一)培养专业的新闻媒体“把关人”

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媒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媒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程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人充当了“把关人”。不仅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信息对公众的吸引力,也要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不仅需要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也要理性控制,不能使其负面影响扩大。

同时,在新形势下,舆论把关的方式应有所变化:从“严把关”发展为“巧指路”;从让人们“看什么”发展为教人们“怎么看”;从以“堵”为主发展为以“导”为主。“把关人”要主动实现“导航员”的角色转换,在充分尊重言论自由、允许各种不同观点意见发表的同时进行积极有效的疏导,在扑朔迷离的新闻事件和众说纷纭的意见观点中为公众指点迷津。

例如,当前许多新闻媒体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对于涉及“喜”的方面往往大报特报,对于涉及“忧”的方面,则常压着不报。还有很多媒体在宣传工作典型、模范人物时,有意无意拔高人的思想境界,或将人物写得通作文难忘的第一次体光明,或将成绩写得神乎其神,或将形象描绘得光辉灿烂,或对个人作用过分夸大。这些都是新闻媒体“把关人”功能弱化的表现。

(二)引入有权威性的意见领袖的评论,有目的地引导舆论

“意见领袖是指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意见领袖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了解,分析问题比较深刻、理性,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言论能对公众产生较大影响。“意见领袖”的发言可以影响甚至左右其他公众的看法,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控制舆论走向。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意见领袖”,将其有代表性的发言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作为专家型“意见领袖”参与讨论,用专家言论来引导主流舆论方向,用主流、权威、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另外,意见领袖需要具备比其他人更广泛的知识面、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理性的引导能力。在网络媒体中,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是引导网络非理性舆论的重要途径。在网上营造多元意见空间,也有利于分散注意,避免极端情绪的发生。

(三)保持与各类媒体的联动关系,特别关注强势的网络媒体

传播学在研究媒体议程设置时发现,影响媒介议程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来自其他媒介的内容。特别是精英媒介,它似乎能为其他媒介设置议程。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我们互联网的媒介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媒体不仅在表达民意方面进一步延续“草根”媒体的角色,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的新闻传播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坚持主流舆论导向的不可或缺的主流媒体。“江西校车事件”,最早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微博平台发出,随后广播电台、传统纸媒开始报道事件。多数新闻报道以引用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主,追随主2016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流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已成为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看到,现代新闻媒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决定公众的态度、社会的舆论甚至政府的议事日程,它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与判断,它不仅可以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而且可以通过一些“议题设置”来引导舆论。新闻媒体需要及时准确报道消息,以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同时掌握话语权,理性引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