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共5则)【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共5则)】

第一篇: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第一章 声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课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声现象.小溪里流水淙淙,树林里鸟鸣啾啾,剧院里琴声悠悠,工厂里机声隆隆,流水、小鸟、钢琴、机器为什么会发声?为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十分悦耳,有的却刺耳难听?古代打仗时列兵布阵,为什么人们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知道敌军队伍的远近?现在用MP欣赏音乐,为什么人们能一下子听出自己熟悉的乐器和喜爱的歌手的声音?蝙蝠昼伏夜出,能在黑夜里自由飞翔,为什么却从不 “迷路”或者碰壁?地震发生前,为什么有些动物会有预感,并出现行为异常?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警觉的士兵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确实比在空气中快,但这里利用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骑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从空气中能听到远方敌军马队的声音,我军还是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的.这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时,所碰到的使声音散射和衰减的障碍较少,所以能较清楚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耳朵贴近地面倾听时,敌兵相距很远时就能听到;加上牛皮箭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共鸣,就像二胡等弦乐器的共鸣腔一样),听得会更清楚,而在空气中直接侧耳细听的话,等到能够听清时,敌军就已经快到跟前了.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鱼有听觉吗?鱼有听觉吗?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鱼的耳朵,所以,鱼的听觉似乎无从谈起.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德国一家大鱼场里饲养了许多鳟鱼,鱼场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时都要打钟,鱼场的饲养员除夕之夜作文400字则在打钟之后去喂鱼,天天如此.有一天饲养员在教堂钟声响过半小时后才去喂鱼,却见一大群鱼仍聚集在池塘边,不断把头伸出水面在等食.这件事把饲养员惊呆了,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发现鱼是有听觉的.它们在听到钟声后不久就能进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那天饲养员虽然没有及时赶来喂食,鱼却因已经听到钟声仍然向岸边聚来.鱼不但能听,还会“说”(叫).渔民们都知道黄花鱼会叫,而且叫得很响.黄花鱼发声靠的是体内一种密闭的充满气体的囊,称之为‘鳔”.鳔是黄花鱼的发声器官,还起着共鸣器的作用.在鳔的边上有一排鼓肌,它可以敲击鳔.每敲一次,鳔就发生一次振动,这振动的频率恰好等于鳔的固有频率,因而发生共振,把鳔因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放大,形成了鱼叫.当然,鱼叫与人的叫声不同,它不是从鱼的喉咙里发出的,而是从鱼鳔里发出的.三、声音的特性谁帮了盟军的忙?你知道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只,又确保德军舰只安全的目的,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响水雷”.这种水雷比磁性水雷灵敏得多,它能在对方舰艇发动机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从而使盟军舰只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这些音响水雷却在盟军舰只尚未来到时,接二连三自动爆炸,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着,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德国海军布设水雷的海域里,生活着一种小虾,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发动机音响的频率一致,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诱爆了德军的音响水雷,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事实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发声,只不过有些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或次声,上述这种小虾发出的则是与舰艇发动机响声相似的可闻声.因此,在设计、制造、使用海洋测量仪器时,必须周密地考虑海洋生物发出的种种声波,否则就会像德国海军那样功亏一篑.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新型反恐武器“反恐”,是当今世界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付恐怖分子,保证人质的安全,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反恐效果,已成为当今特警技术发展的重点目标.噪声炸弹,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就.噪声炸弹与普通的炸弹不同,它不是利用爆炸后的弹片杀伤人员,而是利用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分贝强噪声波,使歹徒丧失抵抗能力.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人的听觉器官受到较大噪声刺激时,会感到周身不自在.随着噪声强度的不断增大,—些人会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迷的现象.噪声炸弹正是利用人的这种生理反应,把噪声增大到正常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而达到麻痹人的听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使人在短时间内昏迷,又不伤害人体.比如,当劫机事件发生时,只要特警人员有机会接近被劫持的飞机,向机内发射噪声炸弹,飞机内的旅客与劫机者都会因此而暂时昏迷.然后,特警人员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机舱.当飞机上的乘客苏醒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只是劫机歹徒已经束手就擒.五、声的利用高超的机械加工师金刚钻、人造宝石等属于超硬材料,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加工的吗?过去人们用激光来进行加工,但激光发生装置很复杂,加工成本很高,所以现在人们常用超声波来加工它们.为什么用超声波呢?因为超声波的波长短、频率高,具有较强的集束发射性能.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征服某些超硬材料的本领.当然,单纯的超声波是不能直接用于机械加工的,必须加上一些超声能量的承载物,才能进行加工.这种能量承载物就是磨粒.细小的磨粒在超声波能量的作用下,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加工表面,表面材料在磨粒冲击下,逐步被磨损,而达到加工的目的.这就是超声波加工的原理.那么怎样才能在宝石上加工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呢?这是由固定在超声振动头下端的工具横截面形状决定的.因为振动头作超声振动时,只有工具横截面下面的磨料承载超声能量,对工件表面材料作高速冲击,所以在被加工表面上也必然打出与工具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孔来,如三角形、椭圆形、星形等非圆形孔.同时,也可以用来加工金刚钻模上或硬质合金喷嘴上的细孔(.~.毫米).这在一般机械加工方法中,是很难做到的.你看,超声波的“手段”够高吧!第二章 光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光现象.清晨旭日东升,大地万物从暗夜中醒来,一切都恢复了原有的色彩:远处的山,青了;近处的水,蓝了;草丛中,露珠晶莹剔透;树林里,鸟儿穿红戴绿跳跃枝头;农家小院走出了棕的牛,白的羊,灰的马,黑的毛驴,红的拖拉机和收割机,还有崭新的电动车和摩托车,奔向田间地头;傍晚夕阳西下,城市华灯初上,色彩各异的霓虹灯照着大小不一的牌匾,宣示着机关的名称和职能、商家经营的范围和品牌??.光与人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晨起梳妆照镜子,读书写字看黑板,观察实验现象,教室灯光亮度,??;太阳能,电视机,微波炉,还有验钞机,??;海市蜃楼,日食月食,光纤通信,激光制导,等等??,无不与本章的光学知识有关. ??一、光的传播 古希腊的雕像与古埃及的浮雕你知道人类历史上有哪些文明古国吗?你知道这些文明古国有哪些珍贵的艺术宝藏吗?你知道为什么古希腊人留下了很多的雕像,而古埃及人则留下了很多的浮雕吗?为什么同是文明古国,而古代艺术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来,这种差异与希腊和埃及两地的地理位置、太阳光成影的情况不同有关.地球上到处都有影子,不过不同的地方太阳的影子也不相同:北极圈里是影子的大人国,那里的太阳总是斜照的,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轻轻的、在白茫茫的雪原上伸展得很远很远;赤道地带则是影子的小人国,那儿的太阳总是高悬在头顶上,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变得很小很小,但是看起来又浓又重,在正午的阳光下,人们好像踩着自己的影子在走路.人们早就注意到,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物体,在阳光下成影的情况不同,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不同的运用.例如,在非洲强烈的阳光下,埃及地面上的一切东西都投下了明显的影子.在这种照射情况下,浮雕就会显得跟木刻画一样清晰.可是,若将古希腊的阿波罗雕像放到埃及去的话,在烈日照射之下,阿波罗的眼窝会黑得让人可怕,鼻子下的黑影会使这位太阳神“长出”胡须来.但是在希腊,阳光透过地中海上空的薄云后会变得十分柔和,维纳斯女神的雕像在柔和日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美丽动人.不过,你若是将古埃及的浮雕搬到希腊去的话,淡淡的影子却会使浮雕变得模糊不清,白色的浮雕挂在白色的墙壁上简直看不见了.二、光的反射阿基米德“光炮”是真的吗?相传公元前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阿基米德的战术是真的吗?这个传说发生的年代在年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世纪,法国科学家蒲丰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他经过计算发现,至少要有面镜子,每面镜子的直径起码得有米,才能把l千米外的船帆烧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制作这么大的玻璃反射镜是不可能的.因此蒲丰认为阿基米德的战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后来,在法国有人根据蒲丰的设计真的制做了一架“光炮”.它由块玻璃反射镜组成,每块镜子长厘米,宽厘米.这块镜子组成一个平方米左右的反射面,它所聚集的太阳光能把米远处的松木板在几分钟内点燃.但是,若要把千米远的松木板点燃的话,整个反射面的面积要增大到平方千米,这当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即使勉强凑到那么大,使用时还有困难,怎么使几百万块小镜子反射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呢?要使这么许多小镜子同步转动,那得动员多少人呢?由此更可以看出阿基米德的“光炮”在当时只是个美妙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空间安装人造月亮或人造太阳已经成为现实.三、平面镜成像到底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当你面对着镜子,闭上你的右眼,然后用纸片将镜子里那只闭着的眼睛遮住.请你保持头部的位置不动,只是换一只眼睛(左眼)闭合,睁开你的右眼看看,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你能解释它的道理吗?只要你实际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换成了闭合的左眼.为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并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你睁着左眼看镜中的右眼时,似乎是来自右眼虚像的射向左眼的光线与镜面相交于一点:而这点正好是在左右两眼的中垂线上,因此遮住右眼的小纸片应当贴在交点上.当你换成左眼闭合时,小纸片又会遮住似乎是来自左眼虚像的射向右眼的光线,闭合的左眼就看不见了,也就是左眼被遮住了.四、光的折射高速公路上的“海市蜃楼” 暑假里,小明同学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青少年夏令营.一天上午,夏令营的专车从古都洛阳出发前往青岛.车子沿着连霍高速公路向东疾驰,坐在前排的小明同学发现,道路正前方不远处一片“水汪汪”,而且车走“水”也走,总是在前头.小明很纳闷:明明看到公路前方象水淋过一样,可是车子行到近前,路面上却一切正常,而且那“一汪水”一直在道路的前方.于是便向夏令营的领队老师请教,老师告诉他,这种现象同海市蜃楼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明是个勤奋好学的同学,他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海市蜃楼是发生在大海边或沙漠里的一种自然现象.可现在汽车还未到郑州,离青岛海滨还有好远,前方更没有沙漠,这两种现象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五、光的色散六、看不见的光为什么有些花会变颜色?十几年前,生物学家在欧洲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一种会变颜色的花.这种花早晨呈乳白色,中午转为粉红色,傍晚变为深红色,第二天清晨则变为紫罗兰色.这样变来变去,直至花朵凋谢为止.无独有偶,生物学家后来又发现了一种会变颜色的奇妙的花,这种花叫红菖蒲.它的花朵原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传播花粉的动物的变化,花朵会从红色变成白色.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传播花粉的,起初主要是蜂鸟,后来主要是飞蛾.蜂鸟传播花粉时,红菖蒲的花是红色的;当蜂鸟飞走以后,很多花朵会从原来的红色变成白色,后来就有许多飞蛾在白色的红菖蒲花丛中飞来飞去,为红菖蒲传播花粉.红菖蒲的花朵为什么会变色呢?原来,红菖蒲生长在美国西南部的山地,通常在月中旬开花.当高地上的红菖蒲花大部分开放着鲜红色的花朵时,其时正好是喜欢红色花朵的蜂鸟从高地向低地迁移的时候.而飞蛾喜欢白色的花朵,所以红菖蒲花就改变颜色,以招来新的花粉传播者.据统计,那时的红菖蒲花大约有%变成了白花.红菖蒲为了取得飞蛾的喜欢,主动改变花色来适应环境.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的第三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透镜及其成像规律和用透镜制成的光学仪器.生活中,人们用照相机拍照,可以把发生在一瞬间的情景留作永恒的记忆;课堂上,老师用投影仪来放大投影片,可以使教室里所有的同学同时看到投影片上的图画;医院里,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家庭里,老爷爷、老奶奶带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战场上,指挥官手拿望远镜观察远方的敌情,根据敌方的动向,适时发出作战命令.这些都离不开透镜.世界有多大?宇宙是什么样的?这些有史以来就困惑着人类,并一直为人类所探究不止的问题,也一定经常萦绕在你的心头.人类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疑团呢?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是,利用透镜制成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了. ??一、透镜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有这样一件事:用冰块做透镜曾拯救了一支南极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由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的生命.用冰制作透镜的最早记载,见于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晋代学者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这里的冰就是冰透镜,艾是指引火物一一艾绒.因为冰在阳光下很容易融化,所以对用冰取火的真实性,你可能不大相信.其实清代时就有许多人怀疑,还有一些人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当时著名的科学家郑复光,郑复光开始也将信将疑,于是在年亲自动手用实验研究这个问题.他用一个壶底微微向里凹的锡茶壶(底面直径厘米以上)装热水,放在冰块上旋转,把冰块熨成两个光滑凸面,做成一个大凸透镜,在灿烂的阳光下,把它放在一个小桌上,对准太阳并特别注意使它稳定不动,另外一个人把纸捻放在其焦点上,过了一会儿,纸捻果真燃烧起来了.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绝非虚构的故事,学完本课之后,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生活中的透镜浪费了一路表情小明爸爸给小明讲了这样一件趣事,说是小明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单位一帮同事出差去广西南宁,公事办完之后,回来的路上,途经桂林.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于是大家一商量,决定在桂林停留两天.那时候照相机还比较少,不像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有.幸好有位同事事先带了照相机,只是这位同志也是借别人的,不懂照相机怎么玩儿.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主意想办法,集体摆弄起这架相机.大家一起游览了七星岩、芦笛岩,然后从象鼻山码头登船沿着漓江顺流而下,直到阳朔.这一路上是你选场景,我对焦距,他调快门,一路欢笑一路歌,又是集体合影,又是单独拍照,七手八脚,开心热闹.两天时间转眼而过,游完了桂林风光,照满了一卷胶卷,大家是乘兴而归.回到单位,跟领导汇报完工作,然后上照相馆(现在都改叫影楼了)冲洗胶卷,都想尽快目睹自己的光辉形象.等照相馆老板打开相机,大家全傻了,也都乐了,你猜怎么着?胶卷压根没套上!这一路风景,一路表情,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了.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魔杯”是怎样显像的?市场上销售一种有趣的酒杯—一“魔杯”.当你向杯中注入酒时,杯底会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龙凤画面,但当你饮完杯中酒后,龙凤也跟着无影无踪了.自然,龙凤不会随酒进入君腹,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挑选一只底部内壁有明显突起的无色透明的小空瓶,让瓶底对准阳光,能证实它也有会聚作用!放一枚硬币在桌上,把小空瓶移至硬币上方,通过瓶口观察瓶底外的硬币,你会发现硬币被放大了!空瓶成了放大镜.逐渐加大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硬币的像不断增大,一会儿硬币的像不见了.保持瓶币间的距离,往瓶内注入少许清水.随着瓶底被水淹没,一个清晰的硬币像又复现了.从本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物距小于倍焦距,像为放大的虚像,且与物位于透镜同侧;物距等于或大于倍焦距,透镜不成像或成实像.但透镜焦距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改变透镜周围的介质,“拉长”或“缩短”透镜的焦距.在上述实验中,当硬币的像不见时,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大致与透镜的倍焦距相等,向瓶内注入水后,犹如在瓶底凸面上加了一个“水凹透镜”(如图-中),这一“水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拉长”了瓶底凸透镜的焦距,从而使原来位于瓶底透镜焦点外的硬币一下进入“组合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所以清水就能显出硬币的像了.仔细观察能显像的酒杯——“魔杯”的构成,可以发现它的杯碗底部有圆弧形的凸起,相当于一个焦距很短的凸透镜.在这一凸起的下方不远处嵌有一张比透镜直径小得多的龙凤画片??.对照上述清水显硬币的实验原理,我们就不难知道“魔杯”显像的秘密了.四、眼睛与眼镜护眼灯怎样预防近视?眼科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近视和斜视除了先天性生理遗传因素外,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后天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如坐姿不当,眼睛与读物的距离太近,或者照明亮度不足,以致使眼球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过长,也可能由于晶状体折光力过强而形成近视.上世纪年代初,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了一种防近视电子台灯,也叫护眼灯.那么,电子护眼台灯为什么能预防近视呢?试验表明,使用护眼灯读书写字,可使青少年的坐姿、视距、照明亮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一旦坐姿不正确或头离桌面的距离太近,护眼灯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声,与此同时,灯光自动熄灭.坐姿一恢复正常,警报声立即停止,灯光也马上恢复正常.此外,由于传统灯具的眩光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为此,科学家们对电子台灯的灯罩进行了特殊设计,从而避免了眩光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在护眼灯下读书写字时不易发生视觉疲劳.电子护眼台灯的外壳像机器人,伸出的两只“手臂”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效应,感觉有一名机器人关怀地注视着、强制自己规范读书的姿势.五、显微镜和望远镜望远镜拯救了荷兰利珀希是荷兰的一个眼镜制造商.有一天,他外出办事,让孩子照料他的那些透镜(半成品镜片).好奇的孩子趁他不在,偷偷地拿着他的那些宝贝透镜玩了起来.玩呀,玩呀,最后当孩子把两块透镜放在眼前,一块离眼近一块离眼远时,惊讶地发现:远处原来看不清的东西竟然变得又大又近了!利珀希回到店铺时,孩子马上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告诉了他.利珀希没有因为孩子的贪玩而责怪他,因为他明白孩子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孩子走后,利珀希心里在琢磨,人不可能老是手里拿着两块透镜眺望远方,这太不方便了.于是,他挑选了一根金属管,把透镜安装在管子两端适宜的位置上.于是,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诞生了,利珀希把它称为“视管”.年,意大利红衣主教的书记爱奥亚尼斯·狄米西亚尼建议用“望远镜”来称呼利珀希的发明.年左右,这个词开始流行至今.那个年代,荷兰正在进行着一场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已经苦战了整整四十年.爱国的利珀希把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献给了荷兰政府,当时荷兰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莫里斯是一位贤能的君主,他对科学很感兴趣,因而立即看出这种仪器的重要性.他给利珀希拨了一大笔钱,命令他为政府生产一批望远镜.荷兰海军使用了这些望远镜后,能在西班牙人发现他们之前就发现敌人,提前做好迎击敌人的准备,把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使得荷兰最终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独立战争.第四章 物态变化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的第四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的状态及其变化.早春,冰封的河面解冻,层层叠叠的流凌从黄河上游奔涌而下,气势之壮观不亚于大海边的惊涛拍岸;盛夏,晴朗的天空说变脸就变脸,狂风推着乌云从天边翻滚而来,转眼间暴雨倾盆,直下得河满沟平;晚秋,清凉的银色早晨,太阳缓缓升起,南方秋叶上晶莹的露珠悄悄散去,北方大地上银色的霜衣渐渐消失;初冬,一夜之间,小城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在阳光下,耀人眼目.树上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不时飘下点点冰晶,宛如晨雾漫卷??.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雹、冰等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与消失,无不与水的状态变化有关. ??一、温度计卫星的“体温”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时,太阳晒到的部分温度可高达一二百摄氏度,而太阳晒不到的地方却很冷,可冷到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地面上太阳晒得到的地方与晒不到的地方的温差最多相差几十摄氏度,在太空中为什么会相差几百摄氏度?这是地球上有空气,空气对流对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不存在由于空气对流产生的气温调节作用.在太空中,卫星表面晒到和晒不到太阳的部分有着高达几百摄氏度的温差,要使卫星上的仪器能够正常工作,必须事先采取温控措施,以保持卫星有较恒定的“体温”.在地面上人们可以用空调来制冷,或用电炉来加热,然而在太空中却行不通.因为卫星发射的费用十分昂贵,所以由卫星带上天的各种仪器的重量必须“斤斤计较”.为了调节卫星的“体温”,而把空调或电炉送上天显然是不合算的.通常科学家们采取一些被动的调温方法.例如,在卫星表面涂上一层“温控涂层”,以限制卫星受太阳曝晒时不吸收过多的辐射热,同时又防止晒不到太阳的那部分向外辐射造成热量损失.或者把安放有仪器的舱室做成像热水瓶胆那样的双层真空隔热舱,以保持舱内仪器有一个常温的工作环境.一旦卫星上的温控装置因意外事故而失灵,那将给卫星带来灾难性后果.年月,美国的“太空实验室”发射s后,它的轨道工作舱外涂有隔热层的“微流星防护罩”,因提前打开而损坏,结果使得舱内温度剧升°C,仪器无法工作.最后,美国宇航局只好再赶制一幅遮阳篷和一顶遮阳伞,并派宇航员送上太空安装,这样才治好了“太空实验室”的“冷热病”.二、熔化与凝固奇妙的冻雨和雨淞在我国北方,还有南方的贵州、湖南的湘西山区,冬天里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雨,天上掉下来明明是雨滴,可在地上却看不到雨的痕迹,见到的到处都是冰,这种滴雨成冰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掉在树枝上、电线上迅速结成一层晶莹透明的冰层,逐渐挂下来成了一条条冰柱.雨滴落在树上所成的冰称为“雨淞”.初冬时节发生冻雨或雨淞现象时,到处是晶莹剔透,景色十分诱人.置身于纯洁透明的大自然里,会使你忘却天气的寒冷,忘却生活中的烦恼,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和提高.“冻雨”和“雨淞”的形成都与水的凝固有关.气象学家在观测云层时还发现了一种“混合云”,云的中上部温度已降到—~℃,甚至—℃,但其中还有许多的雨滴并没有冻结.据说有的科学家成功地使纯净无瑕的水静置冷却到—℃仍不结冰,这种温度低于℃还不冻结的水叫“过冷却水”.原来水分子结冰,除温度条件外,还要求在水中必须有冻结核,有了它,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才能按冰的晶体结构排列起来.江河湖海里的水,自来水中都含有杂质,这些杂质就是冻结核.于是这些水在℃时就结冰了.三、汽化与液化用冰也能“烧”开水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大惑不解,冰只能冷却水,怎么能“烧”开水?的确,通常情况,冰只能使水冷却,不能使水沸腾.但在特殊条件下,冰的确能使水沸腾.在烧瓶内灌半瓶水,放在火上加热,待水沸腾后将烧瓶从火上取下并用塞子将瓶口塞住,这时沸腾停止了,把瓶倒过来在瓶底上放一些碎冰时,会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如图-所示.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压强大,沸点高,压强小,沸点低.瓶口敞开时,瓶内压强等于大气压;把瓶口塞住时,瓶中除了空气以外,还有滚热的水产生的水蒸气,瓶内气压大于一个大气压,水的沸点将超过℃,当我们取走火种,不再加热,瓶内的水的沸腾自然要停止了.当我们在瓶底放上碎冰后,瓶底冷却使瓶内水蒸气凝结为水滴,因此水面上的气压迅速下降,沸点也降低(低于℃),所以水又重新沸腾起来了.四、升华和凝华雪花的形状与颜色雪和雨一样,都是云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当云层的温度在℃以上时,云中没有冰晶,只有小水滴,这时只会下雨.如果云层和云层下面空气的温度都低于℃,小水滴就凝结成冰晶、雪花,下落到地面.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地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的重量只有.~.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的形状与它形成时的水气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云层中水气不太丰富,只有冰晶的面上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柱状或针状雪晶;如果水气稍多,冰晶边上也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为片状雪晶;如果云层中水气非常丰富,冰晶的面上、边上、角上都达到饱和,其尖角突出,得到水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因此大都形成星状或枝状雪晶.我们常见的雪是白色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红雪、黄雪、黑雪、绿雪等,它们都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例如,在那些终年冰封和永久性冰雪地带,生长着大量的含有红色素的藻类,白雪就被红藻粘染而成红雪;绿雪常见于北极、西伯利亚和阿尔卑斯山等地,它主要是由绿藻类的雪生衣藻和雪生针联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在我国天山东段与沙漠相邻的地区,有时会出现因夹着黄色尘土而使白雪变成黄雪.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课的第五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电流和电路的有关知识.为什么收音机、CD机、MP通上电就能放出音乐?为什么电视机、电脑显示器、MP通上电就能看到影像?为什么电饭锅、电磁炉、电热水器通上电就能烧水煮饭?为什么洗衣机、电吹风、豆浆机通上电就能转动???你去过家用电器修理部吗?你参观过电子设备制造厂吗?你看到过后盖打开的收音机、录音机或者电视机吗?你见到过正在加工过程中的电子产品吗?你一定会对展现在你面前的电路板感到眼花缭乱吧!??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初步认识简单的电现象和简单电路. ??一、电荷谁是纵火犯? 北方的冬天,天气干燥,时常会听到一些人体放电的怪事.某公司一职员,脚穿橡胶底鞋从铺有化纤地毯的屋子里走出来,在握门上的金属把手时,手指尖突然向金属把手放电,把他狠狠地打了一下,手臂麻木了好半天.据说,在西伯利亚的冬天,有时会遇到极少数身上带电的人,人们与他们握手时就会产生放电,而遭电火花打击.在通常环境中,人体放电时最多挨一下电火花的“打”.在某些特殊环境,人体放电就可能酿成惨剧.有一年冬天,北京某液化石油气供应站,两名工人正在充气,其中一名女工头戴尼龙纱巾,她感到头巾碍事,转身进室内用手拉下尼龙织物,这时,突然冒出火花并引起爆炸,这名女工被严重烧伤.事后调查发现,该液化气站漏气现象严重,室内又无通风设备,以致室内液化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处于爆炸浓度范围内.该女工的头发比较于燥,与尼龙纱巾摩擦产生静电.当她很快将头巾拉下时就产生了电火花,引爆了房间中的混合气体.为什么一条尼龙纱巾竟会导致液化气站着火爆炸呢?学完本节的摩擦起电以后,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二、电流和电路第一个让电荷流动的人故事发生在年前的年.一天,大雾笼罩着英国首都伦敦.一个衣着寒酸的人在街道上急急忙忙地奔走着,他好像在专心地想着什么,以致完全没有注意到周围的车马和行人.几个月来他一直都在想着如何让电荷通过一条长金属线流动,结果都没有成功.这次,他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决定马上到好朋友惠勒家里去完成一个实验.一见到惠勒,格雷就兴奋地说:“问题找到了,答案找到了,让我们再试一次吧.”他急忙打开包袱取出一捆金属线,于是就在客厅里把金属线从这一头拉到另一头,又在金属线的一端系上一只象牙球.这才对惠勒说:“你把羽毛放在象牙球附近,注意观察.格雷走到另一端,然后用力摩擦玻璃棒.当他把带电的玻璃棒与金属线相接触时,守在另一端的惠勒立即大声喊道:“电传过来了,象牙球吸住羽毛啦!”于是,格雷成为科学史上第一个使电荷沿着多米长的导线奔跑,从而获得电流的人.三、串联和并联电烙铁和电吹风机是怎样工作的?维修电子设备或家用电器常用到电烙铁.电烙铁使用前需要一定的预热时间,因而即使暂时不用也要将它接到电源上,但这样既费电又会造成烙铁头氧化而不易沾锡.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电器维修师们经过长期摸索,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在暂时不需要焊接时,断开电键S,这时灯泡和电烙铁串联连接,既可以用灯泡照明,还能使电烙铁处于预热状态;当需要焊接时,闭合电键S,电烙铁单独接入电路进行加热,很快就能达到焊接温度.大家都知道,理发师傅在理发时,为了尽快把头发吹干,常利用电吹风机.那么电吹风机是怎样工作的呢?原来,电吹风机里有电热丝和电动机,它们的连接方式是并联的;电热丝通电后可以发热,电动机通电后可以送风.它们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当开关接到“停”的位置上时,电动机和电热丝均未接入电路,都不工作;当开关按到“冷”的位置上时,只有电动机接入电路,电动机工作,吹出冷风(同室温一样);当开关接到“热”的位置上时,电动机和电热丝并联接入电路中,电热丝发热,电动机吹风,此时电动机吹出的是热风,从而加快头发里水分的蒸发,头发很快就干了.四、电流的强弱用牛群来捕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事听起来好像子虚乌有,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非洲某地有一种奇特的捕鱼方式:人们只要把牛群赶入池塘,然后就看见牛在水中受惊狂奔,鱼儿自动浮出水面,束手就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些池塘中有一种电鱼.它们在感到危险时,会释放电流攻击入侵者.牛就是因为遭到电击拼命奔跑,而牛的疯狂奔跑又进一步刺激了电鱼放电,最终两败俱伤,捕鱼人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不仅仅鱼儿会放电,电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种现象,只是生物体中的电流一般都很小,只有用非常灵敏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这种电现象就是所谓的生物电.生物电是怎么产生的,它又有什么作用的呢?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人体受到“刺激”后,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便做出“反应”,发出指令.然后传出神经将大脑的指令传给相关效应器,效应器根据神经带来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其实,这一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兴奋,就是生物电.也就是说,感官和大脑之间的“刺激”——“反应”主要是通过生物电的传导来实现的.可见,生物电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为生物体传递信息.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电流的单位为什么要命名为安培?安培年月日生于法国里昂,是法国著名科学家.安培一生酷爱学习.年他开始系统地研究数学,当过数学分析教授,写了一部《学问研究导论》.他为了研究数学问题经常废寝忘食,苦思冥想.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忽然来了灵感,从口袋里掏出笔便在一块木板上写了起来.写着写着,这块木板突然向前方走去,而且越走越快,安培就追着木板继续写下去,直到木板飞奔而去,安培还遗憾的叫着??别动,我还没写完呢!??原来,那木板是路边的一辆马车的车厢板. 安培为电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年,他就完成了五项重大发现.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他还发现磁铁能用导线来代替,当两根平行导线的电流方向相同时,彼此吸引;电流方向相反时,彼此相斥.他还发现绕成螺旋管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各方面的作用同一根条形磁铁一样.安培年提出“电动力学”和安培定律.年他首先推导出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安培并不满足于他已经取得的成就,在晚年写了一部《人类知识自然分类的分析说明》,年月日在马赛逝世.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突出,被后人誉为“电动力学的先创者”,“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界用安培的名字作为电流的单位名称.第二篇:物理小故事..公元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多年。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距离现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是处于魏、蜀、吴三强鼎立的三国时代。有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长久居住在中原的曹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好奇地想知道这个大怪物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回家搬出特制的秤,但大象实在太大了,一站上去,就把秤踩扁了;有人提议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切下分开秤,再算算看加起来有多重,可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可爱模样,不希望为了秤重失去它。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要放弃的时候,曹操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知道怎么秤了!”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沈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接着,他请大家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小朋友,曹冲是不是很聪明?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时代,曹冲的方法的确很聪明,可是,现代的工具非常发达,我们发明出许多的工具来称重的东西,不须要再大费周章地一筐筐地搬石头。小朋友,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一只小狗、一袋砂石、一颗苹果、一卡车的木头、一台货柜车,分别要用什么工具来称重最适当? ..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相传公元年罗马军东征统帅狄杜处决几个被俘的奴隶,命令将其投入死海中淹死,但这些被投到湖中的人不下沉,如此反复数次,以为有神灵保佑,故赦免之。实际上是因为死海的盐含量很大,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的密度,于是人就浮在水面上了!..水的密度竟然大于冰,你现在就去冰箱里拿一些冰块,把它丢在半杯水中,看看冰块是浮着呢?还是沉下。物质的密度会受温度的影响而改变。一般而言,物质的质量不受温度影响,但是体积会热胀冷缩。所以温度上升时体积膨胀,密度相对就变小了。相反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体积缩小,密度会变大。不过水是例外,因为水的密度在℃时最大,水温只要从℃上升或下降,密度都会变小。也就是说℃的水,体积在受热时也膨胀、冷却时也膨胀。所以水总是由表面开始结冰,密度最大的℃的水会沉入最底层。这个性质非常重要,在严寒的冬天,虽然水的表面已结冰,但在湖泊的底层仍维持℃左右,使水中的生物可安然度过冬天。..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①鉴别物质新鲜鸡蛋的密度(指它的平均密度)比水的密度稍大。买回的鸡蛋是否新鲜,放到水里时,就可鉴别出来。陈旧的由于水份散失,蛋内空隙增大,它的平均密度就变小了,放入水中就会漂浮。而新鲜鸡蛋是要沉没在水中的。②如果遇到火灾,室内的空气的密度是不相同的。被加热了的空气密度变小而上浮,而这部分空气不但能烫伤人,而且有毒成份也多。你要逃生,当然要尽可能地处在低处。趴下、匍匐最为合适。. 刻舟求剑,《汉语成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活动人行道,有一种设备,是根据这种相对运动的原理建造的,就是所谓“活动人行道”;不过这种设备直到目前为止,也还只有在展览会里可以看到。.这种设备的构造。有五条环形的人行道,一条挨着一条套在一起;它们各有单独的机械来开动,速度各不相同。最外圈的那一条走得相当慢,速度只有每小时公里,等于平常步行的速度,要走上这样慢慢爬行的人行道,显然并不困难。在这条里侧,同它并行的第二条人行道,速度是每小时公里。如果从不动的街道直接跳上第二条人行道,当然是危险的,可是从第一条跨到这一条就不算什么了。事实上,对速度每小时公里的第一条人行道来说,速度每小时公里的第二条人行道也不过是在做每小时公里的运动;这就是说,从第一条跨到第二条,是和从地面跨到第一条一样容易的。第三条已经是用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前进了,可是从第二条跨上去,当然也不困难。从第三条跨到用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前进的第四条,以及最后从第四条跨到用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奔驰的第五条,也都一样容易。这第五条人行道就可以把旅客送到要去的地方;到了目的地,旅客又可以一条条地往外跨,他就可以走到不动的地面上。..地球半径是如何估算的图中,圆C代表地球,C是地球中心,R是地球半径,L是塞恩城观测点与亚历山大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弧长),S点代表塞恩观测点,A代表亚历山大城观测点,O代表太阳,则∠OAZ代表亚历山大城太阳影子与旗杆的交角,由于地球的半径大小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OAZ=∠SCA,于是L/πR= r/π(即L弧长度与地球周长之比等于夹角r与圆周角π之比),所以R=L/r,即通过L, r就可算出R。. 看到滑水运动员在水面上乘风破浪快速滑行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滑水运动员站在滑板上不会沉下去呢?原因就在这块小小的滑板上。你看,滑水运动员在滑水时,总是身体向后倾斜,双脚向前用力蹬滑板,使滑板和水面有一个夹角。当前面的游艇通过牵绳拖着运动员时,运动员就通过滑板对水面施加了一个斜向下的力。而且,游艇对运动员的牵引力越大,运动员对水面施加的这个力也越大。因为水不易被压缩,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水面就会通过滑板反过来对运动员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等于运动员的重力时,运动员就不会下沉。因此,滑水运动员只要依靠技巧,控制好脚下滑板的倾斜角度,就能在水面上快速滑行。. 牛顿:(~)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他在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以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显示出牛顿的谦逊精神。..为什么自行车在运动中容易保持平衡,而在停下时却无法保持平衡?原因之一是车轮的陀螺效应。当车轮围绕着轴快速动时,会阻碍轴心的移动。因此,运动中的车轮会对自行车的倾倒形成阻力。当在桌子上转动硬币时,可以观察到同样的效果,运动中的硬币可以保持平衡。另外,如果观察我们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时会发现,我们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地拐小弯。正是因为这些小弯,我们才能保持平衡。当我们倒向一侧时,自行车会往这一侧转小弯。这样,当我们拐小弯时产生的离心力会使自行车纠正倾斜的程度,从而保持平衡。.弹力的应用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可见,物理力学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是很有用的,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教师只要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精神。. 重力的应用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曾讲:“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般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年之久。. 机械钟表、发条玩具都是靠上紧发条带动的。当发条被上紧时,发条产生弯曲形变,存储一定的弹性势能。释放后,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时、分、秒针或轮子转动。在许多玩具枪中都装有弹簧,弹簧被压缩后具有势能,扣动扳机,弹簧释放,势能转变为动能,撞击小球沿枪管射出。田径比赛用的发令枪和军用枪支也是利用弹簧被释放后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撞击发令纸或子弹的引信完成发令或发火任务的。.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万次鸟撞飞机事件,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那么,飞机为何“害怕”小鸟呢? 当鸟与飞机相对飞行时,虽然鸟的飞行速度不是很大,但是飞机的飞行速度却很大,这样对于飞机来说,鸟的飞行速度就十分大了。速度越大,撞击的力量就会越强。比如一只.公斤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千米的飞机上,就会产生.万牛顿的力;如果是一只.公斤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千米的飞机上,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一只小小的鸟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鸟与飞机的碰撞大多发生在飞机起飞和着陆阶段。自从人类发明飞机以来,鸟撞飞机的事故就频频发生。并且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宽体客机等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广泛使用,再加上飞机场大多建在城市郊外的苇塘、农田、草地、湿地等鸟类栖息地、取食地的附近,所以鸟撞飞机事件成为世界各国航空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为了避免或减少鸟撞飞机事故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失,航空界除了采用原始的单纯靠人工驱赶、鸣枪示警、设立拦鸟网或围墙等驱散鸟类的办法之外,还发明了从鸟类的视觉、听觉、食性等方面人手的各种先进设备。但是目前,航空界尚未找到一种能够真正有效地防止鸟撞飞机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江河大提与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无论是江河大堤,还是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三防”。.防水压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可知,堤坝内的水越靠近堤坝底,水深h越大,水产生的压强也越大。堤坝下面宽能承受较大的水压,确保堤坝的安全。.防渗漏堤坝下面部分受水的压强大,水容易渗进坝体。把下部修得宽些,就可以延长堤坝内水的渗透路径,增大渗透阻力,从而提高堤坝的防渗透性能。.防滑动堤坝内水的压力总有将大堤向外水平推动和将大坝推向下游的运动趋势,堤坝基底需要有与之抗衡的静摩擦力,才能保持堤坝平衡。将堤坝下部修宽既可增大坝体的重力,也可增大迎水面(挡水面)上水对坝体竖直向下的压力,因此,可以增强坝体与坝基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达到防止堤坝滑动的目的。. 当你收听无线电台的天气形势广播时,常听到“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等词。这些词都是指的大气压在某一区域的分布类型,那么为什么大气压与天气预报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地球表面上的风、云、雨、雪,万千气象,都跟大气运动有关系,而造成大气运动的动力就是大气压分布的不平衡和气压分布的经常变化。由于地球表面各处在太阳照射下受热情况不同,各地的空气温度就有较大差别。温度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空气变得稀薄,气压就低;温度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就高。另外,大气流动也是造成气压不平衡和经常变化的重要因素。这样在地理情况千差万别的地球表面上空,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气压分布类型,多种气压类型的组合就构成了一定的天气形势,而决定着未来的风云变幻。. 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静脉输液时,要求在输液过程中,保持滴点的速度几乎不变。通过观察封闭式静脉输液用的部分装置,结合气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不难说明其道理。输液时,医生先将葡萄糖液瓶倒挂,然后将通气管上的通气针插入,这时通气管与葡萄糖液瓶内部连通,葡萄糖液有一部分进入通气管内。但我们注意到进入的量并不多,通气管内的液面远比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要低。接着医生就把点滴玻璃管和输液管连好,然后将输液管通过针头与葡萄糖液瓶内部相连。调节橡皮管上的夹子,葡萄糖水就开始均匀地一滴一滴在点滴玻璃管内下落了。我们来分析输液时葡萄糖液瓶内的压强情况:我们知道,液体压强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液体越深压强越大,这样液流速度就越快。在输液开始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持续下降,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因而通气管内的液体由于受到外界稳定的大气压强的作用,很快被压回到葡萄糖液瓶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受到的向下的压强基本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强的水平,不会因瓶内液面的下降而变化。由于图中通气管针头顶端所处水平面液体的压强基本保持不变,因而在它下面一定距离的点滴玻璃管上端口液体的压强也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就对稳定滴点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吨木头和吨铁,哪一个重?吨木头和吨铁,哪一个重?这还不知道,一样重。可是如果有人回答说:“吨木头重。”你一定会大笑起来。然而,严格地讲,这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因为平常我们说的吨铁和吨木头,是指铁和木头在空气里称起来的重量。假若有一架很大的天平,我们把这堆铁和这堆木头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上,那么,它们在空气里称得的结果是正好平衡的。但是,我们都有知道,任何物体放在空气里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因此一个物体的真正重量,应该是它在真空里称出来的重量。可是我们平常所指的重量,都是在空气里称出来的。既然是在空气里称的,就要受到空气的浮力作用,所以它的重量就要减小。根据阿基米得原理,物体在空气里所受的浮力,等于这个物体所排开的空气的重量;也就是说,在空气中称得的重量,等到于物体的真实重量减去物体所受的浮力。此题中,木头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所以木头所受的浮力大于铁的浮力,因此,木头的真正重量,应该等于吨重加上木头所受的浮力;而铁的真正重量,应该等于吨重加上铁所受的浮力。吨铁大约占八分之一立方米的体积,吨木头约占立方米。它们的浮力相差约.千克力。所以吨木头的真正重量,就比吨铁的真正重量约重.千克。..为什么肥皂泡总先上升后下降。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吹肥皂泡,一个个小肥皂泡从吸管中飞出,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美丽的色彩。此时,小朋友们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我们大人也常希望肥皂泡能飘浮于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我们常常是看到肥皂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过程和现象,我们只要留心想一下,就会发现,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开始的时候,肥皂泡里是从嘴里吹出的热空气,肥皂膜把它与外界隔开,形成里外两个区域,里面的热空气温度大于外部空气的温度。此时,肥皂泡内气体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时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会上升。这个过程就跟热气球的原理是一样的。随着上升过程的开始和时间的推移,肥皂泡内、外气体发生热交换,内部气体温度下降,因热胀冷缩,肥皂泡体积逐步减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气的浮力也会逐步变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变,这样,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就会下降。.— 足球比赛是很多人喜欢的运动之一,不知你在欣赏比赛时,除了为自己喜爱的球队、球星呐喊助威和每一个进球激情狂欢外,还有没有想过用物理的眼光来欣赏它。实际上,这项运动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现在我们透过足球场上常见的几种现象来看一下:球越滚越慢。在球场上踢出的球越滚越慢,最终停下来。这是因为踢出的足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沿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双休日作文滚动;而在运动方向上只受到了滚动摩擦力的作用,这个阻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阻碍足球滚动,使球越滚越慢,所以球最终停止运动。球在下落后,每次上升的高度都比上一次低。可以用能量的观点来分析:球在下落时,由于球和空气之间克服摩擦,要损失一部分机械能;同时球在碰撞地面时,也要损失一部分机械能,这样球的机械能就逐渐减少,所以球上升的高度将越来越小。守门员接球。当队员大脚射门时,球速可以高达千米/小时。如果守门员用胸部停球,那么胸部所受到的冲力将高达牛;如果用手接球,冲力要减少到牛。这是因为通过手臂的运动可使球的制动距离延长倍的缘故。守门员扑点球。守门员扑点球时,扑住的成功率一般只与守门员的判断反应能力有关,为什么呢?因为点球的位置距球门只有.米,射门时球速可以高达千米/小时,这样球到球门的时间大约是.秒,而人脑的反映时间大约是.秒,这样足球到球门的时间就会远远小于人脑的反映时间,所以守门员根本没有时间调整自己的意识,因此点球的扑住与否跟守门员对进球方向的预先判断直接有关。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们在看点球大战时,球明明向球门左边飞去而守门员却扑向右边就不足为奇了。运动员绊倒时前倾。快速奔跑的运动员被对方运动员的脚或身体绊住时,都是向前倾倒。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的下半身由于被绊住而停止了运动,上身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奔跑的运动员绊倒时向前倾倒。喷雾疗伤。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相互碰撞跌倒后,常看到运动员双手抱腿,在地上翻滚。这时,队医就会迅速进场,从药箱中取出一只瓶子,对着球员的伤痛处喷出一股白雾,一会,伤员疼痛消失,就可以重新入场比赛了。实际上这是因为瓶中装的是“冷气雾镇痛”,它是由氟氯甲烷配一些镇痛治伤药组成,这种药液从喷嘴喷到伤处时,迅速汽化成雾状。由于汽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运动员受伤处温度将急剧下降,血管收缩,神经麻痹,于是痛感就很快消失。弧线球的形成。我们在看球时,经常听到解说员说:球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直挂球门死角。那么球为什么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呢?那是因为运动员在踢球时,用脚的内侧或外侧摩擦球使球在空中水平方向运动,这样就造成了球的水平两侧的气流速度大小不一样,根据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空气对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力的大小也就不一样,所以球在前进的同时,还在与球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发生弯曲,从而造成了“美丽的弧线”。当然,在足球比赛中还有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还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大家在看球时,不妨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小学生作文大全网察,这样将会其乐无穷。..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