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功易事

通功易事

出版时间:1989-01

    通功易事 : 词源:《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 则农有余粟 女有余布。”
词由: 孟子的学生彭更思想活跃善于提问。有一次他对老师说:“现在有的人出门去 后面跟随的车子数十辆 随从数百个 一国一国的过去 受诸侯的供养 难道不太过分了吗!”孟子说:“若是不合道理 就是一篮饭 也不可受人的;如果合道理 就是象舜受尧的天下 也不算过分; 你倒以为过分吗?”彭更解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一个人不做正当的事却去白受人的供养 是不可以的。”孟子又说:“你如今若不分功办事拿有余的去补那不足的 那么势必农夫有多余的米 妇女有剩余的布 彼此不能通融 终究不能物尽其用。如果把它流通起来 那么连那班造器具、造房屋、造车轮、造车子的工人 就都可以用他们的功来换吃的了。但是 现在有这么个人 在家能尽孝道 出外能讲恭敬 传播先王的仁德 然而竟得不到他人的供养。那你为何要尊重那班造器具等的工人 而看轻那讲求仁义的人呢?”彭更听了老师的这番话疑窦顿消。
词义:各人从事一种事业用他所拥有的去换他所没有的通常指分工合作。
书证:严复《辟韩》:“于是通功易事择其公且贤者立而为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