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观点范文

心理学的观点篇

从美国心理学会个分会以及多名在册会员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无限扩展与延伸的程度。

与中国的十几个心理学分会相比,美国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无疑更为广泛。

近年来兴起了环境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识神经科学等新近研究取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立相应的心理学分会。值得注意的是,

大多数的心理学分会都与应用心理学紧密相关。

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一下美国心理学会口号的变化。年霍尔建立美国心理学会,创始目标为:“为了促进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年将其修改为:“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一种职业和一种促进人类福祉的手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心理学发展的应用性轨迹。

对应用心理学的重视正是当代心理学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根源,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注意到心理学并非是铁钦纳所说的与应用无涉的、纯粹的科学研究。

事实表明,心理学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学科,

而且应用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生活化。

另一个导致心理学多样化的原因是,在过去的历程中,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了人类心理的部分真理,但是把它们与完整的真理混淆了,也许当我们追问意志主义者、构造主义者、机能主义者、行为主义者、格式塔主义者、精神分析者以及认知主义者的观点对或错时,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更好的解释也许是,它们都是部分正确,只能揭示人类复杂心灵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是暂时没有揭示出来的。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

它的解释的是人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它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这对于那些希望寻求普遍心理规律的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二、心理学科学化统一的现实困惑

当代心理学视域的无限延伸与扩展给心理学自身带来了无限困惑,心理学史的研究一再表明心理学的统一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

而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科学,

是心理学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年威廉?詹姆斯曾对心理学做过这样的描述:“心理学不过是一连串的事实;

一点有关看法的闲谈和争吵;仅仅是描述水平的分类和概括;一种强烈的偏见,即我们有心理状态,

并且状态是由大脑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在物理学表现其规律的那种意义上的单一规律,

也不是任何结果都可以从中推演的那种单一假设……,这不是科学,它仅仅是对成为一门科学的期望。”在威廉?詹姆斯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发表言论年后的年,

海德布雷特也得出一个与其十分相似的观点:“心理学还是一门没有做过伟大发现的科学,它还不像化学有奠定其基础的原子论、生物学有奠定其基础的有机体的进化原理、物理学有奠定其基础的运动定律那样,

有为自己奠定基础的发现,也没有发现或认识到能让心理学统一的原理,心理学还没有赢得它统一大业的伟大胜利,

它还没有获得既令人信服又似乎真实的综合和洞察。”

从威廉?詹姆斯与海德布雷特有关心理学科学性和统一道路观点的惊人相似来看,从威廉?

詹姆斯到海德布雷特的年间,心理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从海德布雷特到年后的当代,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心理学是否有所进步?世纪年代以来,

人们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的探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传达出多种不同的声音。科克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与其说心理学是一门单一学科,还不如说心理学是几门学科的综合;有些学科是科学的,

但多数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科克看来,将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研究”可能要比视为“心理科学”更合适。显然,

科克的这一主张已经认识到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科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致力于整合心理学的斯塔茨,

他对当代心理学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心理学的各领域已经发展成了独立的实体,至于他们的相互关系则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规划,各研究领域都是在孤立的状态中发展,

根本没有谁要求把它们自己与心理学的其它部分联系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洛斯基曾担忧地说:“也许心理学的衰退正是整个西方世界丧失神经的一部分,甚至惊呼道心理学是一门危机的科学。

”显然,以上学者持有一种悲观论,

大多数心理学者都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正如马卡罗佐认为的那样,基本的过程和原理构成了心理学的核心,

它们在过去的年中基本保持相同,各分支学科只是将相同的核心内容、过程和原理应用到不同问题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关切上,理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提出一种包容性的文化观来整合与统一心理学,使其成为统一的科学心理学。

其中,金布尔与斯塔茨曾试图将心理学放置到自然科学的框架下来探讨,

即他们的统一观支持的是心理学的科学文化观:“心理学对统一的美好期待是来源于这样的简单事实,

即认为各种各样的学科都近似于自然科学。”

金布尔还认为心理学的各种构成成分都可以采用自然科学模式来调和。心理学者威尔逊则认为可以将心理学的分歧放置到进化论的逻辑框架下来进行调和。

然而,

心理学的其他文化观是很难接受上述观点的,尤其是“第三种文化”从心理学的多样性出发,很难接受将心理学统一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心理学或生物科学的进化论之下的观点。因此,围绕着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的争论,

在当代仍是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心理学的科学性持有以下种观点:心理学只是一门前范式学科而不是科学;心理学研究太主观,达不到科学标准;

心理学部分是科学,部分不是科学。事实上,人作为复杂的社会实体与自然实体,

至今还没有一个心理学学派能成为心理学公认的范式,虽然当代心理学正朝着研究人脑的单细胞活动以及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发展,但是仍不能肯定认知心理学能够成为统一心理学的科学范式。目前心理学中也缺少或者至今尚未出现一个理论能够解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往往是一种理论适用于解释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动,

就不能解释另一种水平的心理活动。

例如,完形理论能解决知觉,但对记忆无能为力;条件反射理论能解释学习,却不能说明人格。

可以预见,多样性仍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而对研究主题多样性是心理学分裂的表现这样一种观点,目前仍不能肯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精细化有利于对人类心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将变得更加开放,多种方法与理论的灵活选择有助于更为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三、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搭建沟通的桥梁

当代心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以及有时相互冲突的特征是未来形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正如荣格曾预测的:“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存在,或者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原理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专制,是一种伪科学的偏见……,

即使这已在科学精神中发生了,也不应该忘记,科学不是生活的知识大全,实际上它只是人类思维形式之一。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它解释的是人的行为,它的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葛鲁嘉曾对目前心理学存在的形态进行归纳,

认为心理学共包括种形态: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和资源形态的心理学。他还认为,

各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不仅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现代科学心理学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清除和埋葬了其他形态的心理学。相反,

那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被埋藏的矿产,它们仍然存在着,并在特定领域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虽然当代心理学中科学形态心理学一枝独秀,统领心理学发展的风向标,

但其他心理学形态仍存在,只是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地带。

这种心理学多样性共存的观点也预示了心理学的另一种形态,即心理学的未来形态。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发展是基于心理学其他形态基础上的自然演进,这不是人为的,

而是自然发展所产生的。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必将在吸收心理学的诸多形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这种未来形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仍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

这种特征彰显的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的各具形态的心理学。

虽然目前还不能清晰地预测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具体理论、方法取向,但是可以预见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心理学观的开放与兼容并包。传统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始终将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作为其主要特征,

而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所持有的是一种大心理学观,它将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改变心理学的自然主义和生物主义倾向;

强调主观自觉性的个体与群体心理的研究,

既注重对行为的研究,又注重心灵体验与价值观念的研究,

以改变机械主义与个体主义倾向;

强调主客统一方法的运用,既注重实验方法,又注重现象学方法,改变单一实验主义或现象主义倾向。

第二,心理学研究取向与方法的多元与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心理学导论》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趋综合是当今世界心理学的一大趋向。

因此,当代心理学要综合利用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观点解释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形成机制。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

而是从各派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有益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综合性心理学发展可资借鉴的资源。

第三,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水平。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假设的传统心理学给心理学带来了崇高的科学地位,

也给心理学带来了恶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说,

它导致了重视实验数据资料的积累,而忽视理论建构,造成了盲目的实证研究和严重的理论贫困;也给心理学带来了自恃清高和对其他心理学传统的盲目排斥,使心理学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前瞻性和丰富的文化滋养。

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应更加注重小理论的大综合、大理论的新建构以及大小理论的和谐发展。

第四,

理论与实践由“分离”走向“对话”。在心理学史上,除了铁钦纳主张“象牙塔”式的纯科学研究外,几乎每一个心理学流派都主张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从美国心理学会分会中应用心理学所占的比重就可见一斑。目前西方应用心理学主要应用于人事行政、工业生产、商业消费、学校教育、心理咨询、司法、医疗卫生和国防军事等领域。然而西方心理学的分裂曾一度导致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相互贬低和仇视,这种局面未能促进心理学的整合发展,

反而加剧了心理学的分离。

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要扭转这种局面,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使其从各自分离走向相互对话。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心理学的多样性并没有导致心理学的进一步分裂,学科愈来愈精细化反而促进了学科的深入发展。

为了避免心理学陷入虚无的相对主义泥潭,心理学的多样性必须被冠以科学之名,

也就是说,多样性的心理学应该在各具形态的心理学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信任、尊重的氛围,打破心理学理论间“不可通约”的教条,将“第三种文化”作为沟通心理学的历史形态与未来形态的桥梁,在此基础上,

使心理学成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相对整合性的科学。尽管在多元文化和后现代背景下心理学的科学化与统一道路漫长而艰巨,但我们仍对此抱有乐观态度。

心理学的观点篇

摘要: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的每一次转折性的发展均与哲学变革息息相关。本文基于《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对心理学与哲学关系演变的发展进行归纳,

并对两者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学;

哲学;反思

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由哲学家兼任。哲学给心理学提供思想、研究范围、具体观点和方法论,

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那么心理学独立之后,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笔者通过多年的《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与哲学关系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传统的观点认为冯特为使心理学赢得独立,

力图使心理学摆脱哲学。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冯特在力图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同时,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的彻底分离,

他认为所有学科都源于哲学。而且在哲学背景上,冯持早期为纯粹的一元论和素朴的唯物主义,

后期为二元论和混乱的唯心主义。[]

(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以代表“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心理看作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工具或机能。

詹姆士的心理学思想里早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他说:“真理的观念乃是那些我们能够同化、证实、确证和检验的观念。而观念最终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和我们经验的别的部分发生令人满意的联系。”[]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笛卡尔关于“动物是机器”和拉?

美特利的“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的思想为行为主义机械论铺平了道路。实证主义对行为主义也有重要影响,

孔德的激进行为主义影响了华生等人的激进行为主义。黎黑指出:“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

(四)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无意识思想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莱布尼兹是近代第一个肯定无意识心理现象的人,

他把微觉视为末被意识到的无意识,是积极主动活动着的东西。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受此启发。此外,费希纳、尼采和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对弗洛伊德也有一定影响。

(五)认知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皮亚杰的理论与康德认识论具有内在联系,皮亚杰曾说:“我把康德的知性范畴拿来重新考察了一番,于是形成了一门学科――发生认识论。

”[]结构主义也影响着皮亚杰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

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融合。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存在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在反对客观主义和极端决定论,

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主张研究自由、价值、选择、责任等主题上给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柱。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深受现象学的影响,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有效方法。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从西方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发展可以看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

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三)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由哲学决定

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就是用哲学的思想和观点来指导心理学研究。用哲学思想来指导心理学研究,必然关系到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构思,

决定着研究的思路和途径。发展观、联系观和动力观都可以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在这些科学方法的指导下,

心理学研究者就能自觉地把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思维的基础,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时就能摆脱主观性,

保证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福全。简明西方心理学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的观点篇

【关键词】华生;行为主义;

心理学;学生工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华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把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这是一场破主观心理学、立客观心理学思想的革命,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有其极大的局限性。

本文客观评价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史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于年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年,华生开始形成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年,华生先后出版了三部著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这三部著作,

系统阐述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开始了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革命”,

确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发展方向和学术地位;

年,华生退出来了他长达年的校园学术生涯。

年~年,

华生不断普及、应用、传授他的行为主义于商业领域中。年,

华生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荣誉,

他的工作被褒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此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断得到后来者的续存和发展,且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的直接推动因素是: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发展、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研究、达尔文进化论:人和动物的同源关系,动物被试代替人。从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等著作中,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个体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决定的,

不是先天遗传所决定。华生将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单元,刺激来自于客观,是可调控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于遗传,

因此论证行为也不可能取决于遗传。相反,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决定条件,

只要控制好环境,就能有效控制到行为。

()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传统的心理学对象是心理或意识,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行为取而代之。华生把有机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都称之为行为。他把心理或意识归结为内隐而轻微的行为,

把思维和情绪看成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也归为行为的一种形式。华生作为彻底的机能主义者,

认为心理学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说到:“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他把个体最基本的刺激―反应联结定义为反射,认为无论什么行为归根结底是一套反射而已,这便形成了刺激―反应(-)的简化行为公式。因此,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就可以有效预测和控制行为,成了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所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客观法而不是内省法。

华生摈弃传统的内省法,主张采用条件反射法、客观观察法(无帮助的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两种方法)、测验法和言语报告法四种方法。其中,条件反射法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使华生掌握了一种完全客观的分析行为的方法。华生因怀疑传统内省法的精确性,从而强调客观法来研究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矛头指向传统心理学的两个中心思想,

即意识心理学和内省主义,

它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史上的第―次革命,有其进步的意义。但华生行为主义的革命也有极大的片面性,

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步意义

首先,华生行为主义奠定了“行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华生反对传统的内省法,

主张客观化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行为矫正技术和定量刺激技术都是卓有成效的研究人类行为的实验手段。

其次,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华生重视学习过程的研究,认为行为的改变和塑造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实现的。

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华生的这一观点对后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斯金纳和班杜拉等给到了很好的启示,

他们对反射式学习过程的研究相当深入。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性

首先,华生的行为研究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而忽略了对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的考虑。

其次,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也因为这一点,使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霸主”地位。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生工作的启示

。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个体的行为表现

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结合到学生思政工作中:个体所处的环境(如班风)是否紧气,

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有良好的行为模式为榜样等,均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譬如,

学院内一对双胞胎学生,学习态度和工作表现大不一样。老大选择的是汽修专业,由于汽修专业重实操,且班中多为男生,

大家比较的是学习能力的高低。老大整天跟汽车打交道,在班中逐渐养成刻苦钻研的精神,

一门心思的专攻于看似“枯燥”的汽车维修中,不喜与人交流。而老二则不同,

父母为培养俩人能成为今后工作上的“搭档”,就指定他读营销专业。因营销班女孩子多,老二进了学校不久就被“熏陶”了,

整天爱“包装”,同学间相互攀比名牌,并很快谈起恋爱,

不求学业。

相比较,汽修专业的班级管理比较严格,强调操作一丝不苟;营销班则比较开放,班风活跃,

学生想法新潮,

培养出的营销生也追求时尚,赶潮流。由此可见,个体虽为同卵双生子,

但在不同的班风影响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工作表现和学习态度。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对个体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遗传因素,

相反,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

塑造良好的班风,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积极表现和努力程度;而一个管理松散、班风消极的学习团队,自然很难成就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因此,

华生的“个体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决定的”这一理论给予了广大教育者很深的启示:想要培养一批进取奋发的学生,我们可以从改善环境做起,从建设班风做起,

进而促进个体的积极表现。

。以改善授课方式来促进学习状态

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华生的恐惧学习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启发:在有他人存在的情境中,人们由于害怕被人评价而引起了激起,

并进而对个体的心理或者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结合实际工作,

学生的行为态度很多时候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比如说,

一些学生可能就喜欢实训课,不喜欢理论课,

因为他们将理论课的学习方式跟枯燥乏味这样的形容词和不愉快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引起了焦虑(),

形成了对理论课焦虑厌烦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泛化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对学校环境等的厌烦恐惧。华生的这一理论研究,启发了改善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

即教师可从改善课程的上课形式及课程内容拓展等方面,

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状态。

三、结语

从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来评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一场破主观心理学、立客观心理学思想的革命。

虽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其极大的局限性,但它对于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都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它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的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迈进了―大步。[]在学生工作中,

结合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从中受到教育教学的启示,

并合理运用,将能更为高效的开展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沈德灿,

孙玉兰,滕桂荣。西方心理学史简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于述民。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初步批判[]。心理学报,();

[]倪中方。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评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心理学的观点篇

由于这次转向对传统心理学的强烈震撼和决定性影响以及语言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不再全力关注知识的起源、认识的能力和限度、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转而探究语言的意义、语言的理解和交流、语言的本质等。

它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地位。语言学转向之后,话语分析、话语形态、话语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并直接进入到心理学的视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传统心理学中“语言”的缺席

在心理学领域,尽管语言是人类表达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纬度,

然而注重实证量化研究的经典主流心理学却没有能够深入探索这一重要元素,以进行这一具有突破性理论的尝试。

传统心理学中的语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心理学早期开拓者们无法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早期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虽然冯特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力图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确立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但也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

即试图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中追求意识与心理的本质与规律。

心理学力主研究作为科学世界的心理与行为现象,

而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就被存而不论了。

冯特认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经验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行为主义则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

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而精神分析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

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无法关注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在心理学中的缺席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

传统心理学探究的两大主题是“心理”与“行为”。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漫长的学科孕育和演化的历程中,心理学所观照的对象经历了从人的“灵魂”到“心灵”的转变。

年以后,

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意识”之学。到世纪年代至年代,心理学又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年代以后,

心理学已经成为研究“行为和心理”的学问。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断嬗变和演化,一方面反映和诠释了当时哲人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他们研究旨趣的变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汉所说,

每一种解说都有哲学观点与文化视角,没有某种哲学观点,你几乎不可能做出一般解释。

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形而上学假定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西方心理学史家波林、墨菲、黎黑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或是类似的观点,将时代精神视为心理学流派、观点、思想的决定要素和力量。

正是传统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题决定了“语言”在传统心理学中的失落。语言的缺失在华生的行为主义构架中尤为明显,

在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合法研究对象的情境下,

语言在其中的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主流心理学对语言毫无关注。

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米德就首先将语言问题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因为实用主义坚持将经验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而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正是承认了语言的重要性。

米德希望经由语言沟通和符号互动这些外在现象去透视人们内在的心灵过程,尤其是人格自我的分化和成长,

由此语言问题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尽管米德的创见还不能视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但它无疑吹响了走向这一重要转折的号角。

米德对语言学的研究作为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基本层面,

事实上已经为心理学话语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前提,即主体间共享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人际间借助语言进行交流,但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

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交流来自不同的心理动因和交往需求,不同的心理动因、情感、认知会表现为各种形态的语言问题。

二、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溯源

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就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破除了主体中心主义的迷思,使得语言从逻辑中解脱。结构主义致力于求证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议题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为他们提供了某种其所缺乏的严格性,

尤其是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被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发点。这一区分具有广泛的理论蕴含,语言研究从偶然性和语境的局限之中摆脱出来,人类经验同语言象征双重性的密切关系受到重视。

尽管后结构主义在诸多理论立场上与结构主义相悖,但对语言的关注成为两者共同的旨趣。构成后现代知识基础的后结构主义反对一直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逻格斯中心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将意义、实在法则视为不变之物,把它们作为思维和认知的中心。

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再现,文字是语言的再现,写作是思维的表达。在后结构主义看来,

人们原以为有中心和本源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中心和本源,一切都变成了话语,变成了充满差别的系统,

在系统之外不存在所谓的超验所指。

可见,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都极其重视日常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这一观念对心理学具有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西方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

其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这些后现代心理学理论所运用的解释与结构的分析方法,不仅消解了两极因素、二元形式的对立,而且突出了语言在我们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无论是我们的感觉过程还是我们的理解过程,

无不渗透着语言的影响。

此外,解释学传统也是语言学转向的重要理论渊源。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哲学主题就是对语言进行哲学关注。语言是经验世界的重要维度,

在语言中自我和社会得以展现,语言与现实世界并非对立,而是内在统一的。现代的哲学解释学认为,人类运用语言来理解世界和表达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反过来看,

语言又是对人的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的表达。

因此,对于语言的分析,就不仅仅是分析人所理解的世界,

而且首先是分析人对世界的理解。这后一种分析,就是对理解的理解。由此,

哲学解释学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看法,即:人创造了语言,但却从属于语言;人创造的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这种角度看,

就不是人在使用语言,

而是语言构成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伽达默尔所说的“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等等,都是对这种观点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将“语言”问题带入到心理学的尝试则要归功于现象学心理学。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下不少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旨在揭示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学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关注主体间性,强调理解他人行动之时要强调言说者的姿态、声音、字面意义和意图。

在某种程度上,

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是上述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这一知识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或者说是这一知识运动的拓展。但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则直接为洞察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具体视角。

三、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发生

当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除了其深厚的哲学的渊源和理论背景之外,

更有其全面展开的心理学研究的现实基础。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考虑的是语言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功能与关系。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的争议,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归结为语言的表述和解释问题。“语言学转向”的革命意义并不在于彻底否定传统,它与传统心理学的根本区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

它同样研究心理和行为,

但是它改变了研究的策略,这就是把心理学不只是当作一种知识的体系,更是一种活动的体系,是确定或发现人性意义的活动。既然思想或信念其实就是语言,

我们只有通过语言的研究才能把握思想,没有不通过语言表达而独立存在的思想,

那么,

对于传统诸多纠缠不清的涉及实体或建构的地方,采用“语义上行”的方法,即把所讨论对象的本体论地位悬置起来,而用统一的语言语词进行表达和重新解释并达成一致,

从而避免无益的争论,这无疑是一种有利的必要的策略。

话语分析是当代语言学转向在心理学中的反映。传统的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人认识世界、表达观念的符号或工具,

能够提供对于世界或事实的准确描述。心理学的话语分析则关注由于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情境不同所导致的歧义性及语用的复杂性。

由于人总是借助于语言媒介来理解世界,语言因此成为“意义的家园”,成为人们用以建构世界的有效工具。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话语(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把话语生成过程的内在心理组织结构看做是人脑中各个相互作用的活动阶段的完整连续体现。按照他的观点,话语的生成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机;第二阶段是思维(相当于现代语言学术语“话语意向”);

第三阶段——在内心词汇间接表现出来的思维(相当于现代心理语言学中的话语表达的内部程序);第四阶段——外部词汇意义间接表达出来的意义,或者说是内部程序的实现;

最后阶段——意义在词汇中的间接表达,或者说是话语的声学和发音实现。这是维果斯基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

他对话语研究的心理学观点不仅是这一方向研究成果独特的总结和综合,

他还提出了意义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关于物体意义的概念,关于话语生成过程的启发性思想。因此,

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看,

维果斯基理应被视作现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事实上,

语言学转向之后,话语分析、话语形态、话语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并直接进入到心理学的视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的立场,

在心理学领域不断发展渗透,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话语分析在心理学中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于一身时,就为一种“新”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已经形成,

这就是从“语言或话语”的考察心理学研究的话语形态、话语伦理、话语结构以及话语生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心理学形态——“话语心理学”。

在心理学领域内,话语研究在理论上的连贯性并非很明朗。

目前,这一取向的研究及理论概括基本上围绕着对当下心理学的理论概念、观点或分析实践的批判而展开。

“话语心理学”一语的提出,目的在于将这一领域现有的知识发展成一种连贯的话语取向的另类观点,并以此强调:这是一个有关心理研究的可能的范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经验分析的模型。

话语心理学总的说来关注人们的实践:沟通、互动、争论,

以及这些实践在不同场景下的组织。

话语心理学被认为是一门体现了语言学转向的“新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

话语心理学有其独特的原则(。~):第一,许多心理现象被解释成话语的特性。话语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公共话语是行动,私人话语则是思想()。

第二,对符号体系的个体的及私人的运用构成了思维()。而这一运用来自于人际话语过程。

这个过程正是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三,心理现象的产生(如情感、决定、态度、人格展露等等)在话语中都有赖于行动者()的技能,有赖于他们在共同体中相关的道德立场以及所展开的故事线索。这些原则的内在意义表明,

话语现象并不是隐匿的主体性心理现象的显现。话语现象就是心理现象。

话语背后并不存在心之活动的影子世界。人们不过是在人际话语过程中,将私人话语转变为公共话语,

亦即将思想转变成行动而已。然而,同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人的言语并不是为了回应人的早已存在的、组织良好的思想而说的。人不可能将某种“内在的”意向或思想准确地转换成“外在的”言语表达。

因为,正如维果斯基所言,“思”的可能性是在语言中构成的,思维是一种“内部言语”形式。

传统心理学认为存在一种心理实体,例如态度、人格等,而谈话、行为都可由这种心理实体生发出来。

研究者便是用这些心理实体来解释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这种解释被称为内在心理的解释。话语心理学认为不存在着能够脱离人们语言的客观实体,

相反,社会世界和个体是被言语实践所不断建构的。心理自然也是社会的建构,

是一种言说的社会实践,而语言则是建构的积极媒介。

因此,对话语的关注便不是要从话语中透视出某种客观实体的存在,而是分析话语如何不断建构社会世界。

研究关注的不是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要勾勒出这一言说实践的过程及后果。

将话语置于研究的中心,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能够将心理学的关注与社会分析结合起来。

传统的心理学将话语与行为、主体、心理过程区分开来。话语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话语的具体过程,而且这些话语实际有着种种的行动取向时,话语的生产者就不仅仅是“主体”,

而且是“行动者”,这样一来,对话语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也必然是对具体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在这个意义上,

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而超越内在心理的解释,一方面能够摆脱对实验方法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够与整体分析结合起来,冲破个体主义研究的樊篱。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发生了。

四、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评价与反思

语言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理论深层次的、多方位的变革,

其中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当代心理学对日常语言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与关注,日常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中的对话,这就把心理学研究引向一个交往世界或者一个对话沟通的世界的,也就是区别于科学世界和生产世界的“生活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个未主题化、未专业化,人们自在地呈现真实本性活动的世界。

从“生活世界”来研究人的心理生活,

此时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不是控制、规训,而是人性的解放、和谐与自由(。~)。心理学不应再去构造能规范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种种理论模式与模型,

而是在人们的交往行为和话语活动中启迪心智、激扬潜能,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和实践的阐释发掘出被深埋多年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

因此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

促使心理学的理论追求开始从本质论转向存在论,

在思维方式上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在心理科学观上从自然主义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科学观,在文化模式上从单一文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模式。

只有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和实现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并且也只有通过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的展开,才能真正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主体间的关系理解和实现人们的心理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互为前提的。

从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背景来看,它是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想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后现代主义给心理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反思、批判。当代心理学已经面临着后现代的诘难和挑战,出现了一系列结合语言或从语言角度出发,对传统心理学进行的思索和解构。进而使心理学在主观或客观上,

主动或被动的“重构”。

因此将语言带人到心理学或从语言的关注的角度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无疑具有极大的解放和颠覆意义。

对话、沟通、话语分析、话语伦理都为人们重新审视主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视角。这一影响甚大波及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以至于话语分析成为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立场[]。语言学转向最有价值的形式在于具体考察语言和认知、思维和心理活动之间的交叉地带,以及从语言学理论的视角为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宏观的启迪。

当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意义重大,

但也确实存在着各种缺陷。它在突出语言在思维和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以及语言的心理意义的不确定时,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把对心理的活动、生活和体验的一切研究都归结于一种话语的分析立场,

从而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同时语言学转向也不能够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应用非常广泛化、普遍程序化的模式。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某种语言隐喻,因此也不要盲目地把心理化约为语言,把心理学语言化或话语化。事实上心理学并没有很好地应对“语言学转向”的挑战,

其后果是心理学被极端的“科学化”,致使心理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影响越来越趋于萎缩。心理学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

也就是说,

心理学对现实的回馈越来越少,在公共领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心理学的观点篇

在心理学领域,尽管语言是人类表达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纬度,

然而注重实证量化研究的经典主流心理学却没有能够深入探索这一重要元素,以进行这一具有突破性理论的尝试。传统心理学中的语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心理学早期开拓者们无法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

早期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虽然冯特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力图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确立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但也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

即试图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中追求意识与心理的本质与规律。

心理学力主研究作为科学世界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而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就被存而不论了。冯特认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经验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

行为主义则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而精神分析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

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无法关注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

语言在心理学中的缺席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

传统心理学探究的两大主题是“心理”与“行为”。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漫长的学科孕育和演化的历程中,心理学所观照的对象经历了从人的“灵魂”到“心灵”的转变。

年以后,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意识”之学。

到世纪年代至年代,心理学又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年代以后,

心理学已经成为研究“行为和心理”的学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性”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断嬗变和演化,一方面反映和诠释了当时哲人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他们研究旨趣的变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汉所说,每一种解说都有哲学观点与文化视角,没有某种哲学观点,

你几乎不可能做出一般解释。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形而上学假定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

西方心理学史家波林、墨菲、黎黑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或是类似的观点,将时代精神视为心理学流派、观点、思想的决定要素和力量。

正是传统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题决定了“语言”在传统心理学中的失落。

语言的缺失在华生的行为主义构架中尤为明显,在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合法研究对象的情境下,语言在其中的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主流心理学对语言毫无关注。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米德就首先将语言问题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因为实用主义坚持将经验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而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正是承认了语言的重要性。

米德希望经由语言沟通和符号互动这些外在现象去透视人们内在的心灵过程,尤其是人格自我的分化和成长,

由此语言问题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米德的创见还不能视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但它无疑吹响了走向这一重要转折的号角。米德对语言学的研究作为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基本层面,事实上已经为心理学话语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前提,

即主体间共享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人际间借助语言进行交流,但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

不同的语言交流来自不同的心理动因和交往需求,不同的心理动因、情感、认知会表现为各种形态的语言问题。

二、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溯源

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就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破除了主体中心主义的迷思,使得语言从逻辑中解脱。结构主义致力于求证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议题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为他们提供了某种其所缺乏的严格性,尤其是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被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发点。

这一区分具有广泛的理论蕴含,语言研究从偶然性和语境的局限之中摆脱出来,人类经验同语言象征双重性的密切关系受到重视。

尽管后结构主义在诸多理论立场上与结构主义相悖,但对语言的关注成为两者共同的旨趣。

构成后现代知识基础的后结构主义反对一直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逻格斯中心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将意义、实在法则视为不变之物,把它们作为思维和认知的中心。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再现,

文字是语言的再现,写作是思维的表达。在后结构主义看来,人们原以为有中心和本源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中心和本源,一切都变成了话语,

变成了充满差别的系统,

在系统之外不存在所谓的超验所指。

可见,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都极其重视日常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

这一观念对心理学具有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西方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其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这些后现代心理学理论所运用的解释与结构的分析方法,不仅消解了两极因素、二元形式的对立,而且突出了语言在我们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指出了无论是我们的感觉过程还是我们的理解过程,无不渗透着语言的影响。

此外,解释学传统也是语言学转向的重要理论渊源。

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哲学主题就是对语言进行哲学关注。语言是经验世界的重要维度,在语言中自我和社会得以展现,

语言与现实世界并非对立,

而是内在统一的。现代的哲学解释学认为,人类运用语言来理解世界和表达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反过来看,语言又是对人的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的表达。

因此,对于语言的分析,就不仅仅是分析人所理解的世界,而且首先是分析人对世界的理解。

这后一种分析,就是对理解的理解。由此,哲学解释学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看法,

即:人创造了语言,但却从属于语言;

人创造的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这种角度看,就不是人在使用语言,

而是语言构成人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伽达默尔所说的“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等等,

都是对这种观点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将“语言”问题带入到心理学的尝试则要归功于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下不少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旨在揭示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学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关注主体间性,

强调理解他人行动之时要强调言说者的姿态、声音、字面意义和意图。

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是上述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这一知识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这一知识运动的拓展。但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则直接为洞察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具体视角。

三、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发生

当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除了其深厚的哲学的渊源和理论背景之外,更有其全面展开的心理学研究的现实基础。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考虑的是语言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功能与关系。

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的争议,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归结为语言的表述和解释问题。“语言学转向”的革命意义并不在于彻底否定传统,它与传统心理学的根本区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

它同样研究心理和行为,

但是它改变了研究的策略,这就是把心理学不只是当作一种知识的体系,更是一种活动的体系,是确定或发现人性意义的活动。既然思想或信念其实就是语言,

我们只有通过语言的研究才能把握思想,

没有不通过语言表达而独立存在的思想,那么,对于传统诸多纠缠不清的涉及实体或建构的地方,采用“语义上行”的方法,

即把所讨论对象的本体论地位悬置起来,而用统一的语言语词进行表达和重新解释并达成一致,从而避免无益的争论,

这无疑是一种有利的必要的策略。

话语分析是当代语言学转向在心理学中的反映。传统的心理学认为,

语言是人认识世界、表达观念的符号或工具,能够提供对于世界或事实的准确描述。心理学的话语分析则关注由于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情境不同所导致的歧义性及语用的复杂性。由于人总是借助于语言媒介来理解世界,语言因此成为“意义的家园”,

成为人们用以建构世界的有效工具。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话语(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把话语生成过程的内在心理组织结构看做是人脑中各个相互作用的活动阶段的完整连续体现。按照他的观点,话语的生成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机;

第二阶段是思维(相当于现代语言学术语“话语意向”);第三阶段——在内心词汇间接表现出来的思维(相当于现代心理语言学中的话语表达的内部程序);第四阶段——外部词汇意义间接表达出来的意义,或者说是内部程序的实现;最后阶段——意义在词汇中的间接表达,

或者说是话语的声学和发音实现。

这是维果斯基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他对话语研究的心理学观点不仅是这一方向研究成果独特的总结和综合,他还提出了意义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

关于物体意义的概念,

关于话语生成过程的启发性思想。因此,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看,维果斯基理应被视作现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事实上,语言学转向之后,话语分析、话语形态、话语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直接进入到心理学的视野,

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的立场,在心理学领域不断发展渗透,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话语分析在心理学中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于一身时,

就为一种“新”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已经形成,这就是从“语言或话语”的考察心理学研究的话语形态、话语伦理、话语结构以及话语生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心理学形态——“话语心理学”。

在心理学领域内,话语研究在理论上的连贯性并非很明朗。目前,

这一取向的研究及理论概括基本上围绕着对当下心理学的理论概念、观点或分析实践的批判而展开。“话语心理学”一语的提出,

目的在于将这一领域现有的知识发展成一种连贯的话语取向的另类观点,并以此强调:这是一个有关心理研究的可能的范式,

而不仅仅是一种经验分析的模型。

话语心理学总的说来关注人们的实践:沟通、互动、争论,以及这些实践在不同场景下的组织。话语心理学被认为是一门体现了语言学转向的“新心理学”。

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话语心理学有其独特的原则(。~):第一,许多心理现象被解释成话语的特性。话语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公共话语是行动,

私人话语则是思想()。

第二,

对符号体系的个体的及私人的运用构成了思维()。而这一运用来自于人际话语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

第三,心理现象的产生(如情感、决定、态度、人格展露等等)在话语中都有赖于行动者()的技能,有赖于他们在共同体中相关的道德立场以及所展开的故事线索。这些原则的内在意义表明,话语现象并不是隐匿的主体性心理现象的显现。

话语现象就是心理现象。

话语背后并不存在心之活动的影子世界。人们不过是在人际话语过程中,将私人话语转变为公共话语,亦即将思想转变成行动而已。

然而,

同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人的言语并不是为了回应人的早已存在的、组织良好的思想而说的。

人不可能将某种“内在的”意向或思想准确地转换成“外在的”言语表达。因为,正如维果斯基所言,“思”的可能性是在语言中构成的,

思维是一种“内部言语”形式。

传统心理学认为存在一种心理实体,例如态度、人格等,而谈话、行为都可由这种心理实体生发出来。研究者便是用这些心理实体来解释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这种解释被称为内在心理的解释。话语心理学认为不存在着能够脱离人们语言的客观实体,相反,社会世界和个体是被言语实践所不断建构的。心理自然也是社会的建构,

是一种言说的社会实践,而语言则是建构的积极媒介。因此,

对话语的关注便不是要从话语中透视出某种客观实体的存在,而是分析话语如何不断建构社会世界。研究关注的不是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要勾勒出这一言说实践的过程及后果。将话语置于研究的中心,

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能够将心理学的关注与社会分析结合起来。传统的心理学将话语与行为、主体、心理过程区分开来。话语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话语的具体过程,

而且这些话语实际有着种种的行动取向时,话语的生产者就不仅仅是“主体”,而且是“行动者”,这样一来,对话语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也必然是对具体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而超越内在心理的解释,

一方面能够摆脱对实验方法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够与整体分析结合起来,冲破个体主义研究的樊篱。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发生了。

四、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评价与反思

语言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理论深层次的、多方位的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心理学对日常语言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与关注,日常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中的对话,这就把心理学研究引向一个交往世界或者一个对话沟通的世界的,

也就是区别于科学世界和生产世界的“生活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个未主题化、未专业化,人们自在地呈现真实本性活动的世界。

从“生活世界”来研究人的心理生活,此时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不是控制、规训,

而是人性的解放、和谐与自由(。~)。心理学不应再去构造能规范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种种理论模式与模型,而是在人们的交往行为和话语活动中启迪心智、激扬潜能,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和实践的阐释发掘出被深埋多年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因此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

促使心理学的理论追求开始从本质论转向存在论,在思维方式上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在心理科学观上从自然主义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科学观,在文化模式上从单一文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模式。

只有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和实现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并且也只有通过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的展开,才能真正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从主体间的关系理解和实现人们的心理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互为前提的。

从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背景来看,

它是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想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后现代主义给心理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反思、批判。当代心理学已经面临着后现代的诘难和挑战,

出现了一系列结合语言或从语言角度出发,对传统心理学进行的思索和解构。

进而使心理学在主观或客观上,主动或被动的“重构”。

因此将语言带人到心理学或从语言的关注的角度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无疑具有极大的解放和颠覆意义。

对话、沟通、话语分析、话语伦理都为人们重新审视主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视角。这一影响甚大波及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至于话语分析成为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立场[]。

语言学转向最有价值的形式在于具体考察语言和认知、思维和心理活动之间的交叉地带,以及从语言学理论的视角为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宏观的启迪。

当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意义重大,但也确实存在着各种缺陷。

它在突出语言在思维和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以及语言的心理意义的不确定时,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把对心理的活动、生活和体验的一切研究都归结于一种话语的分析立场,从而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语言学转向也不能够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应用非常广泛化、普遍程序化的模式。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某种语言隐喻,因此也不要盲目地把心理化约为语言,把心理学语言化或话语化。事实上心理学并没有很好地应对“语言学转向”的挑战,

其后果是心理学被极端的“科学化”,

致使心理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影响越来越趋于萎缩。心理学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也就是说,

心理学对现实的回馈越来越少,

在公共领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心理学的观点篇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挑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自心理学研究产生以来,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

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学不断适应各学科的要求,

朝向一种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但形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还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者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的研究结果,

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研究。尽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制上也趋于完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不足逐渐显露。

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

随之而来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为了捍卫个人利益,美国国民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

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然而,社区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是年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维姆斯哥特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

会议产生并创建社区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同时呼吁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则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

尽管如此,

直至年月,社会心理学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真正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独立地位。会议的主题是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以及公平与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同时探讨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卫生的分离,

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年,美国心理学会将社区心理学分会改名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

促进了美国社区心理学向多学科合作及重视行动研究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的服务和干预重点是加强个人与社区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发展和提高个体个人能力而不是治疗其病例缺陷。因此,

这种服务和干预重点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逐渐将工作聚焦于一级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心理症状早期阶段的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关系,

将理解提高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地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之间多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水平的分析,

像朋友圈、工作环境、学校、志愿者协会、宗教集会、教会、社区及邻居,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或文化均属于这类社会关系。

此外,社区心理学还关注互助型组织和自助型组织,当个体面临巨大压力事件时,会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

邻居,同事)来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区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

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参与观测法,

是研究者“加入”社区生活,与社区成员一起工作、生活,从而观测他们的情况的方法;()个体定性访谈法,

是以合作的方式和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的方法;()聚焦组访谈法,与定性访谈相似,

但在团体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观点;()社区个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时间仅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

()定量观测法,是以大样本数据进行标准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随机区组实验法,是采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的实验方法;()非同质比较组实验法,

和区域实验很相像,无随机分配条件;()间断时间序列设计,

是采用多基线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对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纵向测量的方法。

(三)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年美国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以后,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每种趋势都代表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预防和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如儿童的社会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青少年各类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社区构建、公民参与和授权

为了体现社会构建以及公民参与的趋势,

社区心理学家集中于研究、开发或创造一种社区系统。

这种系统一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觉,

推动其参与群体活动计划、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居民群体,

帮助他们进行社区变革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心理学家正尝试创建与文化社区中居民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心理学家不仅鼓励居民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各方面,而且试图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这些不同文化群体所产生的各类因素。

。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是逐步建立生态化的社区。

研究者凯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区心理学的四个生态学规则,

即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社区心理学还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长期关注,他们都强调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概念、理论等应用到社会行为中。此外,

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学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

(四)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西方的社区心理学正趋于成熟,但在中国,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直至世纪年代,国内才显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个体对社区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模糊不清。

不少人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的翻版。

但是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社区心理学既要狭义地研究小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及和谐小区建设工作等问题,也要广义地研究和谐社会建立的问题。

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问题行为的预防以及个体社会能力的促进,

同时提供社区的生活水准,建立和谐文明社会。

我国心理学倡议书作文六年级者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是社区与青少年发展。考察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会态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

社区预防与矫正使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二是社区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三是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

特殊女性(更年期妇女、离异女性)、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外来人群等。

二、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一)方法论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为当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生态化的理论视角。随着社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兴起,

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将原有的方法论进行改进,并从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

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研究环境生态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过程,而教育心理学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有情感体验的人,因此量化研究与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情境的局限。

社区心理学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环境生态化作为研究目标,在方法上给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决策。

(二)对研究内容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众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

其研究内容广泛开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分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尽管这门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承认,但其具体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内容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可能与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部分重叠。

同时,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观点方面,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对经典的教育学原理发起了挑战。

参考文献:

[]张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

,

()。

[]曹智荣。国外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其借鉴意义[]。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心理学动态,,

()。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于华林,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心理学动态,,()。

[]张骞,

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刊,

,()。

心理学的观点篇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

库恩(。。)称其为“范式”[]()。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

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

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

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

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

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

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

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所开创,后为斯金纳(。。-)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

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

提出了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

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

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

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

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

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

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

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

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他提出的行为函数:=(,

)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

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

“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

。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

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

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

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

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

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

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

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

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

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

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

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

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

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

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

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

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

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

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

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

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

即以整体观为前提,

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

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

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

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

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

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

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

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

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

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

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

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

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

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

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

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

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

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

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

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

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

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

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

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

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

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

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

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的观点篇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

库恩(。。)称其为“范式”[]()。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

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

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

)[]()。

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

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

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

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

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

以詹姆斯(。)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

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

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

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

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所开创,

后为斯金纳(。。-)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

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

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

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

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

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

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

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

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

格式塔心理学坚持+>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

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他提出的行为函数:=(,)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

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

但是,

“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

。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

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

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

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

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

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

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

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

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

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

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

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

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

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

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

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

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

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

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

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

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

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

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

即以整体观为前提,

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

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

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

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

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

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

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

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

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

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

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研究心理现象,

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

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

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

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

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

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

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

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

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

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

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

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

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

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

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