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2-16 07:59:48

导语:日记

地质专业论文篇1

本文作者:田丽贤 邱亮 朱蔓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竹子的作文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构造地质学专业英语词汇构词法

派生表明的是词根与词缀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的词的基础上再形成新词的过程。通过派生可以构成很大的词汇量,并且词汇的形式有潜在的开放性。派生这一构词法在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中应用广泛。除了词根意思的掌握外,对词缀的了解可以扩充词汇量并且可以推知生词的意义,进而有效地提高专业英语的能力。词缀有前缀和后缀。在构造地质学词汇中前缀的使用较为广泛,如表示反义关系的前缀un-,dis-,non-,anti-。它们在词的意思上与词根意思截然相反,如reconstruct重建;undeformed无形变的;discordance不协调、不和;disconformity假整合(平行不整合);unconformity角度不整合;non-penetrative非透入性的;syncline向斜;anticline背斜。在构造地质学中,很多词汇很长,这就需要使用缩略法把单词缩为较短的词汇,从而有效的节省空间也方便读者的记忆和理解,如在谈论华南板块(SouthChinaBlock)时可以缩写为SCB。缩略词包括截断词、首字母缩略词、首字母拼音词和拼缀词等。截断法可以截掉词的后边部分,如在作图时空间有限,有时会把断层的名词里的fault缩略成F.;删去开头的部分,如UHPmetamorphicrock(超高压变质岩);S-Cfabrics(S-C组构)。再如,在区域构造纲要图中,表示地层年代时,地质时间的词汇常被缩写,即Cretaceous(K),Jurassic(J),Triassic(T),Permian(P),Carboniferous(C),Devonian(D),Silurian(S),Ordovician(O),Cambrian(∈),Proterozoic(Pt)以及Archean(Ar),等等。此外有些词是由组织机构或期刊名称的首字母组成的,而这个组织机构和期刊的名称有多重修饰语。如: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国地质调查局;CAG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中国地质科学院;IGG,CAS(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JSG(JornalofStructuralGeology)构造地质学期刊;此外还有一些构造地质术语的缩写,如:EPSL(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NCB(NorthChinaBlock)华北板块;XuefengshanTB(Xuefengshantectonicbelt)雪峰山构造带;QDOB(Qinling-Dabieorogenicbelt)秦岭大别造山带;MCC(metamorphiccorecomplex)变质核杂岩等。

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的特点

对于上述构词法的分析,在对构造地质学的词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对其特点做出以下归纳。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是语言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在构造地质学中,词汇是专门的术语,很多普通的词汇应用在构造地质学中就有了特定的意义,因而具有专业性。对于非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学习者来说,可以称之为熟词僻意。如:core原意为果核、核心,地质学中为岩心或地核,意为从地壳中取出的岩石,或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有铁、镍等元素组成)[2]。此外,suture本意为缝线、缝合[3],但在构造地质学里为碰撞缝合带。还有fault(断层),opening(孔缝),cap(盖层),bedding(层理),fold(褶曲),micafish(云母鱼构造)等,这类词看似简单,但往往受本义或非专业词义束缚,不容易理解和记忆[4],因此在学习中要把词汇放到构造地质学的语境和情境中掌握,与日常的意思相区分[5]。除了不同的词义以外,不同场合可能还会有不同的词性,这点也应该加以注意。如base分别有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性,database数据库(计算机),baselevel基准面(地质学),basemap底图(区域地质学),basemetal有色金属低价金属(矿产)中含义也有不同[6]。因此,在构造地质学词汇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区分并掌握词汇的不同含义。科技词汇多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一些形象的构造地质学词汇利于专业词汇的掌握并且是理解地质现象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构造地质学中会使用一些非言语表达如图表,从而使读者对地质现象有更直观的印象,对文章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图表中英语词汇的使用,由于版面空间的限制,尽量使用简短的词汇,这又体现了用词的简洁性。很多地质现象的描述除了图表以外,还可以通过形象的词汇来描述其具体形态,促进读者的理解。如chocolate-tablestructure巧克力方盘构造,为石香肠构造的一种,形状似布满巧克力的方盘。当应变处于双向拉伸时,岩层中的强硬层相对软弱层将向两个方向张裂发育两组石香肠,形成“巧克力方盘”式石香肠构造。通过联想巧克力方块的模式来理解该构造的具体外观,便于理解和记忆。tepeestructure帐篷构造,在剖面上形成低幅度的倒“V”字型构造像个帐篷。类似的词还有boudinage布丁构造(石香肠构造);pinch-and-swell肿缩石香肠构造;centre-to-centremethod心对心法(研究韧性剪切带动力学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词汇表达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掌握词汇的同时,对相应的地质现象也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前文提到的构造地质学中的缩略词体现了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的简洁性。缩略词言简意赅,减少阅读空间,促进读者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在中文写的文章中出现一些英文缩写词也是不足为怪的,如,MDD(multi-diffusiondomainmodeling)多重扩散域模拟,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国地质调查局等词汇的使用。这些词的翻译也可以称为移译,属于零翻译的一种[7]。移译是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的移到目的语中。这种翻译手法常见于上述的报刊中。这些英文缩写词跟它们相应的中文单词相比,占了较少的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现象不应过分泛滥,从而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构造地质词汇的翻译

对于构造地质词汇的翻译,可以大致将词汇分为音译词、意译词、直译词、音意兼顾词。音译词是用汉语中读音相近的词翻译外来语而形成的词。在构造地质学中有很多音译词,不仅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的发音,同时可以根据其汉语翻译加强对其概念的理解。如Indosiniantectonicevent印支运动;buddingage布丁构造;Indo-chinaBlock印支板块;Jurassicperiod侏罗纪。对于很多构造地质现象,有时会用人名或地名命名,这种情况下一般以音译为主。如Wilsoncycle威尔逊旋回,该词于1974年由JF杜威和KCA伯克提出,为纪念加拿大地质学家JT威尔逊而命名[8];Frymethod弗莱法(或Fry法),是以发明该应变测量方法的构造地质学家命名[9]。在学习英语时会通过音译英语转换为中文来加强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英文学习受到母语的干扰,同时中英文之间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发音对等,因此这种方法不利于正确的英文发音。意译词不束缚于词汇的本义,而按照词义的转义进行的翻译从而利于目标语的表达和理解。例如footwall下盘,hangingwall上盘断层形成后,一般形成有倾斜角的断层面,在倾斜面下方的一块岩石即称下盘,断层上面的叫上盘,如果按照直译的方法则使人产生误解。此处采用意译的方法,从而使其构造现象更易理解。再如flat断坪;ramp断坡;faultpropagationfold断展褶皱;faultbendfold断弯褶皱[10]等。nappe逆掩褶曲,其最初直接音译成拉铺。由该词可以看出词汇翻译中从音译到意译的转变过程。意译词是在对源语词的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选取内涵一致的词而翻译出来的,其目的是重在“神”似,从而有效地传达词汇表达的信息。直译词就是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本族语言的构词方式逐一翻译外来的词素而构成的词。直译词既保留了源词的形式又保存了源词的内容。例如outliers外露层;butterflytwin显微构造中的蝶形双晶。再如sheepbackrock羊背石(一种风剥蚀形成的构造现象),对应各个词素sheepbackrock翻译出相应的汉语意思而构成整个词语的翻译。mullionstructure窗棱构造也有称“窗棂构造”,“mullion”一词原意系欧洲教堂建筑的高大窗户的直立棱柱。如果知道该词各个合成部分的词义,直译词的掌握就会相对容易些。音意兼顾词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如Molasse[m'lɑs](磨拉石)其含义是地槽抬升后,在槽台周边及小部分槽台内部形成的凹陷区堆积的碎屑地层,其特点是下部为海相地层,上部为陆相堆积的碎屑地层。该词不仅音译其英文,并且“磨”字体现了研碎岩石成碎屑的状态,形象直观地体现了该词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含义。类似的词还有flysch[fli](复理石)以及mylonite['mailunait](糜棱岩)等。音意兼译兼有音译和意译的优点感人的故事作文,保留原词的语音或部分语音的同时,给出简明的意思,便于理解。#p#分页标题#e#

结语

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属于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因学科差异词汇的使用和翻译也不同于其他专业英语。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对构造地质学词汇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构造地质学的词汇的特点及翻译进行了分析。译者和学习者应在学习和运用中体会构造地质学词汇的特点并不断强化自己的英语能力,从而利于构造地质学英语的学习和提高论文的质量。

地质专业论文篇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新的地质黄金时代的到来,地质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1)工科教育理科化。具体体现为简单套用理科教育方法、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论文数量远超毕业设计等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高校,一是地质类传统强校,它们原本走的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且受“重理轻工”思维影响,故出现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也不难理解;二是部分新办院校,其地质类专业因缺少办学基础和办学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仪器设备、岩石和矿石标本等)较匮乏,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国际化办学进程较缓,加上评价体系混乱且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疲于应付,重申报、轻建设,千校一面,反而丢失了地质类高校/专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3)师资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师生人数比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8、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较大、学术大师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前些年全国范围内高校盲目扩招和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

二、几点思考

1.回归工科教育,加强地质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地质类专业首先应回归工科教育,即应该从学校、院系和教师多个层面认真思考地质类专业的定位、特色与学生就业出口等问题,是要消除“重理轻工”感恩类作文思维的影响,做到地质理工科均衡发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质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应该强化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加强学生地质基本功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重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教育,实施地质工程或找矿勘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逐年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高校简单地运用软件,看似可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但实际上软件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构成对别人学术观点的抄袭。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尴尬,所引用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成熟技术无疑多为“重复”,而设计所得出关键成果(如公式、数据等)又不在范围之列。

2.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始于1989年,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拥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2013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地质工程教育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实现国际互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又相继进行了认证工作。2015年地质类专业认证将全面展开,届时更多高校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将参加认证。推进地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实行国际评价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好的做法是发起成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10余所世界地学一流大学(学院),通过建立联盟高校之间联动协商机制,开展包括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项目合作与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互派访学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进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OBOR)建设也为地质工科的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与竞争的地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进一步调整高校治理结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权,坚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及办学多样性原则。其次,应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拔尖生培养与普通生培养相互补充,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议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再者,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查,提倡过程考查、创新意识和能力考查)、野外实习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含视频公开课、MOOC、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坚持“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郑州大学实行的创新学分值得推广,即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参与科研立项、、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并通过一套计算规则折合为学分。

4.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社会评价体系建立地质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地质科教联盟,做实产学研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探索协同创新和育人机制,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专业认证工作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承担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联合用人单位业务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长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情况和毕业生成长情况,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将以往到企业去实习改为到企业去学习,即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和综合设计连同生产实习都放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中进行,这样既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中央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将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权交给社会。随着教育部转化政府职能的工作推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高校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必须打破管理僵化、评价名目繁多及高校办学自主权小和疲于应付的现状,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地质类专业认证为龙头,取代原有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

5.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搞好地质类专业教学同样离不开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对于地质工科人才的品格修养树造尤为重要,地质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从业者常年与深山荒漠打交道,奉献精神、事业心、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强健的体格是必备的素质。然而,“地、矿、油”等行业性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较弱,亟须加强建设。2013年大学生原创话剧《大地之光》的公演就再次说明了行业性院校需要人文环境、也能建设好人文环境。该剧再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热爱祖国、敢于担当和严谨治学的一生,在武汉、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当前,我国地质类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水平师资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对大学教师的冲击同样不小,“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已较普遍。因此,应倡导“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追求学术卓越,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及职称晋升条件,同时减轻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事业和生活压力;应加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培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倡大牌教授上讲台,坚持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并将青年教师的助课活动也纳入工作量计算;应开展对西部地区及新办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

作者:夏庆霖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地质专业论文篇3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大学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分析近年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提出了解决办法。在平时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加大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培养环节的投入,在大三学年初为本科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以学生为本“的学科建设思路,学生通过老师的选题选择导师;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成立毕业论文导师指导小组,完善指导组的梯队建设。

关键词

地质类;本科生;毕业论文

近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我国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趋势愈发严重[1,2]。这种现象的出现最主要原因是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少”系统的、有效的、科学的指导。当然,这种“缺少”并非是老师单方面的原因造成,更有学生找工作时间和毕业论文撰写时间相冲突等因素。如何避免这种“缺少”的形成,切实有效地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本文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类专业的本科生为例,从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个人兴趣以及科研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提高地质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国内外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

国外的诸多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并没有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但这不等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忽视,相反,写作能力被认为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3]。美国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衡量一个学生能否毕业时,其“交流能力”是重要参考条件之一。“交流能力”的培养对应着一系列的相关课程,例如实验课要求学生具备“撰写、修改、陈述实验报告”的能力,高年级学生要具备“独立完成研究项目并编写相关专业论文、准备并主持论文报告会”的能力,如果学生未达到规定要求,则不予毕业[4]。PrincetonUniversity的“本科教育战略规划委员会”在90年代初期制定了本科生的毕业标准,“良好的写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就是重要的验收标准[5]。在一定程度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我国有严格的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书写主要集中在大四学年,第一学期选题,第二学期写作并答辩。各个学校对论文的选题、开题、文献综述、论文的书写及答辩等各个环节均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中国矿业大学在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时注重学生与老师间互动,选题时老师根据其研究领域和项目安排,拟定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并构成一个指导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选题、野外工作、开题以及论文撰写工作[6]。东华理工大学更加注重地质类专业本科生与生产单位的结合,通过大三暑假在实习单位的学习,收集资料或者由导师拟定题目和安排野外工作,并指导其毕业论文的完成。

2地质类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创新思维不足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原动力[7,8]。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创新和独立判断能力”已作为一个本科生能否毕业的重要指标。正是由于这种创新思维的存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结合,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9]。在我国,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是否需要创新和如何创新,依然存在不同的认识。部分人认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无需过多要求,仅仅将其视为课后习题或者八股文,按部就班完成、学会其书写结构就行。而地质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有着很大的差别,既然将其称为“论文”,就应该蕴含着作者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见解,创新并非代表不切实际。目前,东华理工大学绝大多数地质类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收集某一实习单位或者导师的生产报告或科研报告,然后通过复制、摘编、整理等就算作一篇毕业论文。显然达不到论文的最基本要求,也违背了毕业论文书写过程的初衷。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虽不能要求其具有重大的创新性或者突破性,但至少在某一层面上要展现出作者的独特认识或见解。

2.1.2写作能力欠缺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日常老师授课过程中缺少严格训练。老师以“讲”为主,学生以“记”为主。一部分学生紧靠大脑记,一部分学生靠记笔记,随着近年科技的进步,还有学生直接照相。考试之前翻书死记硬背。正是这种教条式的考核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有更多的时间查资料、写论文。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虽然学校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但由于日常中缺乏对写作能力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时较为随性,论文中经常出现“排版错误,中英文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较多,图表模糊”等诸多低级错误。中文表述能力差强人意,英文摘要词不达意。

2.2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2.2.1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冲击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考研越来越热,学生备考时间一般从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持续到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考研专业课覆盖面相对较窄,例如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方向的考研专业课仅仅要求《地史学》,分值比重也相对较低。因此,许多学生都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复习“外语”、“数学”、“政治”以及“一或两门专业课”上,剩余的其它专业课学习则敷衍了事。考研本无可非议,但对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对于不想考研的学生,就业作为大四学年的主攻点,整年穿梭于各大招聘市场或用人单位,也造成了学生无心毕业论文,疲于应付。

2.2.2专业实习经费的限制

地质类专业对野外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仅靠照本宣科培养不了高质量的地质专业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4年学习中共安排了2次较为集中的野外实习,即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和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但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学校对地质类本科生的毕业生产实习的投入几乎为零,多是学生自己联系生产单位进行实习,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一些最基本的野外地质技能得不到良好的训练,用人单位普遍感到现在培养的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大不如前,缺少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独立判断能力。

3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办法

团队的重要性,无论在公司企业还是在高校研究所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当今世界,取得重大成绩的学者,多离不开其团队的帮助。硕士、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导师和所在的团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华理工大学地质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完成,多数是在大三学期末将学生随机分配给各个老师,每个老师大概带3~5人,导致学生与导师之间磨合时间很短。尤其是近年学校大力引进人才,师资队伍愈发年轻,经常会造成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对老师陌生的状况。学生选题往往取决于分配导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项目,而忽略学生的自身想法,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无法形成最优化的结合。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地质类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学校应该注意做好以下环节工作。

①效仿其它高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增设公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撰写论文和其他应用文的能力,从源头杜绝毕业论文中出现“排版、格式、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②参考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个专业方面导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指导,在学生已经对地质类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导师不仅仅可以指导他们的学习,也能为今后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③大三学年第二学期以“参赛指导老师优先选择,兼顾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进行论文指导老师的双向选择。具有指导参赛经历的老师可以继续指导学生将比赛作品扩展为毕业论文,剩余导师罗列相关选题,学生择优选择,老师与学生之间达到最优组合。

④经过“选题阶段”后,指导教师可以成立若干个“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小组成员按“职称”、“专业知识”等结构的梯队进行建设,小组全体老师共同指导。小组组长由学术造诣较深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对小组成员指导的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严格把关。既增加指导老师之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亦增加学生之间对科学问题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高正夏,龚友平,杨保全,等.浅论提高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40-142.

[2]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国外本科生论文指导方式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

[3]美国之音[EB/OL].[2015-12-20].

[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站[EB/OL].[2015-12-20].

[5]朱雪文.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3)67-73.

[6]曾勇.地质类专业“分段式综合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26-18.

[7]徐洪珍,李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294-297.

[8]何剑锋,叶志翔,何月顺,等.交叉应用型嵌入式创新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4)489-493.

[9]曹珊.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1-16.

作者杨庆坤 曹秋香 王清亚 黄温钢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