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休:停止。已:完结,停止。【作者】李之仪(~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德州)人,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出身于书香名门,他的表兄李之纯是宋哲宗朝的户部侍郎、御史丞。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为人端正,学问渊博。北宋熙宁三年(年)中进士及第,因新旧党争,范仲淹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到排挤和贬谪,李之仪亦未能被授予官职。元佑初年(年),李之仪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后为苏轼知定州时的幕宾。宋徽宗初年(年),李之仪因为文章得罪蔡京,贬官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李之仪善诗词,尤工尺牍。【赏析】北宋崇宁二年(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这首小令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词的上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引用民谣,点明了两人是处于分离的状态。这个女子住在长江的上游,她的恋人则住在长江的下游。“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分离之后,我对你的思念没有一天停止过,虽然我见不到你,但是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虽不见面,却同饮这一江水。由“日日思君”可以体会到这个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深,“不见君”则暗示出渴望早点相见的迫切愿望。但对于事实上的不能相见,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怨声载道,而是说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如意,相见那么困难,或者见面遥遥无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虽远远相隔,却在同饮一江之水。这就暗示出这位女子内心的安慰和平和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平允中和”,“含蓄蕴藉”的美学风格。在写法上,围绕“长江”展开叙述,开头由长江宕开去写分离、思念,最后又回到“长江”上来,这就形成了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词的下片“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尽管上面已经给了自己很多的安慰了,但是内心对恋人的思念还是不能停止,所以问道这水何时才会停止流动,这相思之苦何时才能停止。这里的“此水几时休”一句,既有起兴之意,由不停流淌的江水引出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同时也有贯穿全词的作用。此处,似乎表现出情感激荡,难以忍受别离的情绪,但结尾处一转,“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又归于平和。只愿你的心和我的心一样,我们都为彼此相守,就一定不会辜负我们彼此相思的情意,或者说就一定不会辜负我的一片相思之情,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移。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但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在北宋词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与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与翻译、赏析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赏析】 韩绰为淮南节度使判官,他是杜牧在扬州时的同僚好友。杜牧移居他处,却仍然眷恋着市井繁华而又风光旖旎的扬州。于是便写下这首诗寄给故地的朋友,以表达对旧游之地的怀念之情。这诗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前人写扬州诗中的最著名篇什之一。该诗意境优美,气韵悠扬,历来为人传诵不已。首句从大处落笔,轻施水墨,淡淡两抹,便描绘出一幅江南山水景色:青山逶迤,若隐若现一直延绵于天际; 绿水悠悠,连绵不断,伸向远方。这多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写意小品,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繁杂的线条,却异常传神地描绘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灵秀之美。“隐隐”、“迢迢”一对叠字,不仅隐约地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水阻隔的距离,更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绵缈不尽的情思;淡远清雅,韵味悠长,一开始就创造出绵长的抒情氛围。假如说首句表达对旧游之地的思念还是欲吐不吐,十分含蓄的话,那么次句则由隐而显了:“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既是肯定之语,又是推想之辞,语气十分微妙。诗人在扬州生活多年,所以他知道尽管时已深秋,但那里草木不会凋零;然而如今他毕竟已经离开,此时那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想象中流露出无限关切之情。此处从江南之景落笔,在赞其“草未凋”中却又暗衬出诗人今处之地的秋景萧索,草木衰枯。正是诗人不堪眼前衰景,就更愈发思恋江南的明山秀水和名城的繁华以及志趣投和的故人。三、四句具体地抒发思念之情。江南好,诗人最忆是扬州;扬州佳景无数,但诗人印象最深的是雅致的月夜游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二十四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个美女吹萧于桥上而得名。一说扬州城内水多桥多,有桥二十四座。从末句 “何处”来看,当非特指一桥,只有这样理解,似乎对诗意的体会才更有佳趣。“玉人”,原喻美貌之人,此处代指韩绰,含有赞其才子风流气质之意。此二句,本是关切和问候友人近况,但却以调侃之语出之,问他今宵月夜在何处教美女歌吹。这样便在幽默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了友情的亲密无间。同时,也从中流露出对自己倜傥不羁的生活的感喟。在调侃中为诗作平添了几分离别的酸楚情味。扬州繁盛,唐世艳称,诗人不写玑珠盈市,罗绮满户,却单写月夜歌吹,这正如李煜不写龙楼凤阁,金玉满堂,而写“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月夜”一样,自是大家手笔,大家气象。不言豪华,自见豪华,而且月夜吹萧的情景能发人美好的联想。唐诗人包何便有“闻说到扬州,吹萧忆旧游”的诗句;张祜有“月明桥上看神仙”的妙语;加上二十四美女桥上吹萧的传说,使诗境变得似真似幻,恍若现实,又恍若梦境,极为传神地表达出恍若仙境的美好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