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8-04 22:53:56

导语:书信

农业发展情况篇

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实施以来,

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反季节蔬菜、奶肉牛、畜禽等设施农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

产品总量持续增加。截至年底,

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万(其中,

日光温室.万公顷、养殖暖棚.万公顷),设施瓜菜总产量.万吨,肉蛋奶总产量万吨,设施农业总产值.亿元,

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可达元。

㈡优势产区已经形成

通过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加强分类指导,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设施农业生产已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沿山沿滩肉羊与肉牛生产基地,

建成高坝镇、金羊镇、发放镇、东河乡等一批专业化生产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整体生产效益高

日光温室生产栽培技术日益完善,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技术集成应用,

多茬口种植模式不断扩大,

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设施畜牧养殖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㈣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速测点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年底,已认证蔬菜有机食品个、绿色食品个、无公害产地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

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

年供苗万株以上规模的专业化种苗公司家,

全年供应种苗多万株,工厂化种苗推广率达%;认定牛、羊、猪、鸡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万头(只)。武威市凉州区被列为部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县,

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彩龙“”武尔威“”发放”“天梯山”“柳烟春”“西凉绿”“老土”“憨娃”等十几个地方名优品牌,部分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

㈤产销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武威市凉州区已建成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个(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关蔬菜市场、发放蔬菜市场、大柳蔬菜市场、黄羊蔬菜市场),

年批发各类瓜菜多万吨;全区共有运销企业、合作社、协会多家,

年运销各类瓜菜多万吨;运销大户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多万吨;

从事小批量、季节性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达多户,设立蔬菜收购点多个;

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达多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运销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

产业协会和运销大户为骨干,运销户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蔬菜收购点和生产农户为基础的上联千变万化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小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宣传教育

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高度重视,从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到各类具体问题的解决,明确目标,靠实责任,

实行区上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定点帮扶,乡镇之间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

各尽所能,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设施农业建设考核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之中,

定期不定期对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实行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全区通过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树立宣传典型等多种形式,

加大宣传力度,

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设施农业发展上来,

实现思想上同心、认识上同步、工作上同力,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强化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政府筹资、项目支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日光温室、拱形温室、养殖暖棚建设进行补助。同时,对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养殖小区(场)的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行扶持。

截至年底,先后拨付资金多万元,

对个设施农业示范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扶持配套;二是对日光温室万亩乡镇、千亩园区(村)的基础设施、优质种苗、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以此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农机县补贴项目,

对设施农业卷帘机、保温被、微耕机、暖风炉等给予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全区设施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目前已推广卷帘机台、暖风炉台、微耕机台;

三是以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农业保险示范县为契机,

逐步完善设施农业保险机制,发动和支持农户参与设施农业保险,全面推行设施农业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区参保日光温室座,

收缴保费万元,政策补贴万元。政策性能繁母猪、奶牛保险,分别投保头、头,

理赔头、头,理赔金额万元、万元。

㈢完善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区乡两级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育苗公司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棚、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

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农民技术员名,

村级防疫员名,

“就地、就近、就便”开展技术服务,培育日光温室科技示范户户,

建立了个部级蔬菜标准园、个省级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小区和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和个区级畜牧科技示范点,建立乡级日光温室示范点个、畜牧科技示范点个。通过培育精品典型示范点、示范户,组织观摩学习,

现场示范培训,带动和引导周边农户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

二是采取乡镇帮乡镇、村组帮村组、农户帮农户、技术人员帮乡镇的技术结对帮扶方式,

实行技术“联姻”,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提高种养水平。

引进以瑞克斯旺为代表的蔬菜种苗育苗企业家,

年可推广优质种苗多万株,育苗企业为农户提供育苗、供苗、服务一条龙服务,

推进了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主要蔬菜品种两三年更新一次;三是围绕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性措施来抓,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对农口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开展系统培训。安排不同区域的乡镇,

组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通过开办培训和相互实地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引导群众算好“效益账、经济账、增收账”,提高了群众参加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㈣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下发了《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凉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已被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

通过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

种植户农药规范使用率%,温室生产管理建档率%;

二是在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清水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天梯山人参果产业协会、发放蔬菜有限公司、凉州区裕民蔬菜运销专业合作社、武威市隆华蔬菜产贮销专业合作社建立速测点个,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三是通过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凉州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截至目前,全区瓜菜产品中已认证的有机蔬菜个、绿色食品个;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商标个。四是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

确保农畜产品安全生产。㈤突出抓好市场营销,健全产业化体系武威市凉州区从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加大对运销企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北京农产品流通联络处、蔬菜公司等单位、企业和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了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

北线以保定为主,东线以北京、哈尔滨为主,周边以兰州、西宁、宁夏为主的二十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

部分产品已打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三、存在问题

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增加,农户建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建设规模与数量偏小。土地流转缺乏时间长、规模大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面窄、量小。农艺、农水、农机组装配套的集成节水技术推广仍有薄弱环节,农业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土地流转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主体,流转面窄、量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关系,

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少、实力弱,规模化经营比重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不明显。

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建设滞后,带动能力强、社员广泛、利益联结紧密、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培育不足,对产业拉动作用不强,

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重点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沿路沿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完善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

合理布局建设设施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郊乡镇以日光温室为主,养殖暖棚为辅,日光温室采取添平补齐方式,

全覆盖整乡推进。井泉灌区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日光温室基础较好的乡镇选择重点村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山水灌区乡镇以养殖暖棚为主,

日光温室为辅,日光温室以现在示范点片为中心,辐射带动扩大规模,

重点发展红提葡萄和食用菌。张义山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产经视点

㈡抓好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围绕《凉州区万亩乡镇、千亩园区发展规划》,以日光温室个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个千亩园区(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强化技术服务、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检测、市场体系建设,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

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

着力提高日光温室效益,全面提升千亩园区(村)日光温室整体水平,建设日光温室产业聚集区。在设施养殖上,按照“走出庭院,

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

强化疫情监测,完善消毒防疫制度,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㈢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集成配套综合生产技术,加强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

建立生产管理销售档案,大面积推广卷帘机等机械化设施,

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力争实现“两个百分百,

两个全覆盖”(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率%,

生产管理建档率%,

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

㈣加大优质种苗(畜)推广

继续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售后服务,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年推广工厂化优质种苗万株。

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强畜种改良点建设管理,引进优质奶(肉)牛冻精、瘦肉型种猪和肉用种公羊,大力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生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绵羊杂交改良,

不断提高畜种的生产性能和良种化水平。

㈤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继续实行区级技术人员包乡、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组和示范点、农民技术员包组包棚技术承包责任制,强化技术人员管理考核,

指导农户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力争每座日光温室(米棚)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依托“农政通、农富通”等信息平台,

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网络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种养户辐射,定期收集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信息。

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继续扶持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

建设社区直销市场,逐步向交易大厅、集中批量销售和市场直销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销售覆盖面。

壮大蔬菜运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

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蔬菜销售公司或协会,规范管理制度,制定产品分级收购标准,推行分级收购,

分级包装,

优质优价销售模式,

形成联合销售共同体,加大对外销售宣传力度,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打造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知名品牌。在发展壮大现有加工企业的同时,

开发附加值高的农畜产品,健全完善加工贮藏、信息服务等设施,

建立从采后处理到市场销售的冷链系统,提高产品附加值。

农业发展情况篇

一、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万亩,

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万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

年,

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

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

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

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

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

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

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

目前,

累计种植核桃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

种植园林绿化苗木余亩;

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亩,已完成苗木种植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家。

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个,总规划面积余亩,计划投资近亿元,已完成投资.亿元,

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

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予以补助;

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

区财政按每年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亩奖励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

优先予以安排。目前,

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万元;

对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万元。同时,

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亩。

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

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

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

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

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万亩土地中,有%以上的项目达到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

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

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

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

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

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

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

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

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

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

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科学实施土地流转。

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以镇、街道为单位,

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

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

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进一步细化产业规划。

规范都市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完善园区建设机制,制定出台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标准,明确用地使用性质,

实行园区准入制度,从建设面积、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

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

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因盲目发展造成的投资浪费,

杜绝变相圈地行为。

同时,对园区发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验收、考核,达到规范化发展。

农业发展情况篇

---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

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

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个部级、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

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需进一步完善措施,

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

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

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

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农药施用量降低%,

农膜回收率达到%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目前,

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多个,面积万亩,

有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公顷,绿化率达到%,

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

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

累计关停采矿企业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年实现畜牧总产值.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万个,中型沼气工程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个,

秸秆气化示范村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

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

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

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带动.万户农民增收。

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多亩,年出口蔬菜.万吨,

创汇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

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

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

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

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

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

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

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

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

从目前情况看,

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

%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

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

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部门。

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

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

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

群众搞“四荒”开发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

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

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

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

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

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

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制订规划,

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

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

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

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拓宽融资渠道,

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

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

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

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

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

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在点上求突破,

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

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

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

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

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

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

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

南部山区尚有万亩荒山需要绿化,

北部沿黄还有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

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

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

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

实现异地脱贫。

农业发展情况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金融支持调查

一、嘉峪关市农业的基本情况

嘉峪关是一个工业旅游城市,

其城市化率达到%以上。工业总量大,

农业总量小,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

近年来,嘉峪关市紧紧围绕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强农、惠农一系列政策,以增加农民纯收入为主线,

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城郊型特色农业增收稳定,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加大,蔬菜产量增幅较大。畜牧养殖业稳步推进,非农户企业畜牧业发展迅猛。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非农产业增收效果明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效益提升。

二、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窗口指导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以农业科技信贷为重点,通过创新信贷产品,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截至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亿元,

同比增加.亿元,增长.%,充分满足了“三农”金融需求。

二是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嘉峪关农村合作银行扩大“三农”信贷投放,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努力构建激励机制,增强信贷政策执行力。人民银行依据《嘉峪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办法(试行)》,从信贷总量、支持中小企业及农业发展、民生金融信贷等方面对辖内银行开展了综合性评估,

对下一阶段优化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将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嘉峪关市全面发展特色农业业体系,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不断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嘉峪关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综合评分.份,总得分具全省首位。嘉峪关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耕地面积的%以上,

日光温室“万元室”、暖棚养殖“万元院”、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农村休闲娱乐餐饮“万元园”竞相崛起,

酿酒葡萄、精细蔬菜、杂交制种、啤酒花等一批新兴产业培植起来,平均亩(座)效益元以上高效种养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宏丰实业公司、紫轩葡萄酒业、兴盛啤酒花加工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产销对路、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农村经济结构中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反映出农村经济市场基础脆弱

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吨,比上年增长.%。农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比重为%,反映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偏低,存在不合理现象,

市场基础脆弱,市场竞争力小,依赖程度较高,

风险性较大。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高涨,农民并未真正获利

年以来,

蔬菜、肉、蛋市场价格同比分别增长%左右,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农民获利增长幅度并未达到同步。

全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仍然较多,

不能直接上市。农民在这场农产品涨价热潮中,并未成为真正获利者。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加大,

效益不高

近年来,各种主要农资如化肥、农药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另外,由于汽油和柴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机使用成本提高。

虽然政府给予农民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化肥补贴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但被以化肥、种子、饲料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减,严重影响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全市洋葱种植重茬现象严重,品质下降

洋葱产量占全市蔬菜产量的%,

新城镇是嘉峪关市洋葱种植大镇,自年引进美国优质洋葱种子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由于近些年利益驱使,新城镇洋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随之因重茬而出现的洋葱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洋葱品质逐年下降,直接影响到洋葱产业的发展。

(五)畜牧业养殖成本增大,影响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自年年底以来,

全国猪肉价格快速上涨,

但嘉峪关市生猪市场则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原因是猪源紧张、饲料价格上涨,

养殖成本增大,大量养殖户开始转向牛、羊等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养殖。

四、政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为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始终把政府投资作为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规划。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科技服务、质量检测等纳入规划,并实施有效的规划指导。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连接机制

把全市涉农企业作为带动三镇农村经济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主要抓手,重点扶持,大力发展,

建立企业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非农产业要效益,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尽快把三镇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

更加稳定、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广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发挥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完善各种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搞活农用土地流转,

在农村培养和发展种养殖大户,

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科技明白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成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四)健全并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有效市场对接机制

人民银行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品牌、管理能力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金融机构对通过评价体系评出的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审批、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便利。

(五)强化窗口指导,

加大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要改进信贷管理方式。金融机构要针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季节性强、贷款需求急的特点,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贷效率。

二要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拓宽农村有效担保范围,

不断加大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三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人民银行要合理调配,千方百计地保证农产品收购的现金供应和券别需求。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

防范非现金支付风险,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农业发展情况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金融;

发展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农户种植科学化程度显著提升,

近期对内蒙古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等四盟市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设施农业金融支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更加有效提升金融支持效果给出意见建议。

一、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取得较好效果

。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经营得到突破性进展。近年来,

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在不断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壮大、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

自身业务经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经营指标均有了跨越性的突破。设施农业的全速发展促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迅速增长。

截至年月末,仅内蒙古赤峰市地区地方法人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经达到.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亿元。在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存贷款总量占县域比仍维持在%以上。

。富民产业拉近鱼水关系,实现了政、农、银三赢。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农民与地方政府、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

也拉近了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间的距离,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纷纷向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靠拢,有效巩固了顾客群体。

与此同时,

设施农业的强劲发展也带动了地方其他产业,

农用机械、农机具、化肥、种子、农药、育苗工厂、商贸流通、运输等多种配套服务产业链迅速崛起,各设施农业产地均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设施农业改变一定空间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

达到反季节生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防治土壤退化和潜在土地沙漠化;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有效性,一定程度缓解了内蒙古地区干旱缺水的矛盾,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造成资金筹集难。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与其他农牧业产业比较,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落后与设施农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不断扩大形成矛盾。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设施农业提供信贷支持的贷款额度小、贷款手续繁琐,难以满足设施农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同时,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交通、水利、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之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

需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支持。

。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设施农业小区建设工作总体规划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欠缺,棚室建设过于零散,

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运输、水电成本相对提高,同时不便于技术指导和管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

带动能力不强,尤其缺少保鲜、包装和营销类企业。市场建设滞后,销售渠道单一,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总体效益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不强,

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在产业经营中得利微弱。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销售价格低廉。

技术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整体生产能力不高。

。设施农业种植户把握市场规律能力相对较弱,

抵御产品价格风险能力不足。设施农业从棚体基建到作物产出一个闭合链需要大量投资,

所以后期农产品价格与产值是设施农业种植户根本利益所在。但是,

受农户传统种养意识、农业科技知识欠缺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

经常会出现年年种植年年亏损的恶性循环怪圈和获益呈现年好年坏,逐年更替的变化特点。鉴于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

尽管承担较大种植风险和价格风险,

种植户仍坚持以期实现成本回收。。农户农业科技知识欠缺。设施农业是属于高投入、高产出,

集资金、技术、劳动力于一体的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种植方法,

已经不适合这个产业的需要,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粗放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等客上门、地头销售的经营方式。虽然几经培训,

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没有熟练掌握温室栽培的基本技术规程,不具备实用技术的操作能力,

病虫害防治水平低,遇到恶劣气候,管理经验欠缺,导致受灾严重。管理粗放,

制约了棚室效益的提高,对设施农业规模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三、持续加大对设施农业支持的力度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更好服务于设施农业发展。拓宽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在每年的信贷资金中,

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各商业银行要积极投入设施农业,

特别是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为设施农业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农信社在发挥支农“主力”的同时,

积极创新产品,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邮政储蓄银行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

建立吸存资金回流机制,全力支持“三农”和设施农业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

加大农村信贷供给,

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为设施农业及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成立农业贷款专业担保机构。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

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组建农村担保组织,向入股农户提供贷款担保,

公开贷款担保条件,

实行市场化运行,同时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涉足农业信贷领域,

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抵押、承包权抵押的贷款担保方式,拓展农户贷款担保渠道。

采用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逐步建立适合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方式。规范担保机构管理,

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担保机构,

进一步增强担保能力。。建立贷款保障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议政府牵头,由政府专项、贴息资金及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农民资金等组成农业风险补偿基金,

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对因受到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造成的贷款损失提供风险补偿,切实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承担和分散部分设施农业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保证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安全,

形成金融支持设施农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积极探索建立设施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开展设施农业保险试点,有效降低设施农业的灾害损失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借助“互联网+”,依靠农村点上平台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对农业的重构就是通过信息流,将各个环节连通透明化,

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

将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极度开放和对称。农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产业链的核心,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

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

“互联网+”切入农资市场,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

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激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要通过一手抓规模、一手抓效益,

保证所建棚室都能够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让建棚户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调动更多农民靠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专题报道、技术讲座、各类技术培训班等形式,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的再认识,鼓舞他们的干劲。

农业发展情况篇

[关键词]冬季农业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冬季农业开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推进冬季农业开发,对于巩固立国之本,

促进农业经济起飞,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新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勐龙镇位于景洪市西南端,

属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小时,最高月份达.小时,最低月份也有.小时;最高海拔“南勒各梅”米,

最低海拔“南阿河”河口米,

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在毫米左右;

镇处怒山山地,地形呈角形,南、西、北是山,中、东部是勐龙坝子。

全镇有蓄水工程座,其中: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坝塘座。总库容量万立方米。

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万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亩,

水利化程度达%。北面与嘎洒镇毗邻,西南面与勐海县布朗山乡相连,与老挝、泰国相邻,

东南面与缅甸国土接壤,国境线长.公里,有条车道、条便道通往缅甸邻国,“”口岸是中国通往中南半岛最近的陆路通道。勐龙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后天人文开发为其冬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正因为勐龙镇是天然温室,

自古以来,冬季农业就一直发展至今,与过去相比,现如今的冬季农业发展更为迅猛,也更具地方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年勐龙镇冬季农业总种植面积.亩,其中,蔬菜面积.亩;

瓜果面积.亩。种有辣椒.亩,茄子.亩,无筋豆亩,

豇豆亩,秋葵亩,姜亩,甜糯玉米.亩,南瓜亩,

黄瓜亩,

小瓜亩,冬瓜亩,丝瓜亩,

葫芦亩。西瓜亩,香瓜亩,新种植火龙果亩,新植葡萄.亩,

灯笼果亩。涉及到个村委会和多个村民小组。其中以曼龙扣村委会、曼别村委会和嘎囡村委会种植面积最大。曼龙扣村委会种植亩,曼别村委会种植亩,嘎囡村委会种植亩。

在冬季农业的开发中,勐龙镇积极做好市场调研,引导农民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产品。勐龙镇冬季农业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作物类型、品种繁多,结构合理

据不完全统计,

全镇共栽培茄科类、豆类、瓜果类、禾本科类、绿叶菜类、白菜类、薯芋类等多个品种。能适应多种多样的生态条件和生产需求。由不同作物和品种所构成的种植方式也复杂多样,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夺取作物生产的高产、稳产、优质和高效创造了有利条件。受水热条件垂直差异的影响,

形成了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的立体农业景观。并且引进新品种栽培,比如从未栽培过的新品种灯笼果亩。

种植制度复杂多样

.作物布局合理。

全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了省内外消费的需要;坚持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

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实行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轮作。是一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生物学措施。

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可有效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减轻田间杂草的危害。全镇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水旱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草田轮作等。

.间作、混作、套作与复种

.。间作、混作、套作。

充分实现了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水分互补、生物间互补。全镇普遍间作的有茄子间作辣椒;无筋豆间作豇豆;套作的有茄子套作辣椒,辣子套作无筋豆、豇豆,

豇豆套作无筋豆,其余采取单作方式。

.。复种。

是集约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提高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的单位面积年总产量,

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土壤的水蚀和风蚀,充分利用人力和自然资源。全镇普遍采用早稻―晚稻一年二熟的种植方式,

年早稻种植面积亩,晚稻种植面积亩。

产量的提高

通过对品种特性(如产量性状、耐肥、抗逆性等生长发育特性及幼苗素质、受精结实率等)的大力研究,对环境因素(如土壤、温度、光线、肥料、水分、空气、病虫草害)的调节,

以及对栽培措施(如种植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制度、田间管理措施)的调控,作物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都有了提高。并且也提高了作物产量的潜力。年共组织试验示范次。

玉米试验示范亩,黄瓜试验示范亩。

设施农业的大力运用,作物抗灾害生产技术的提高

大多采用设施栽培及覆盖栽培。包括喷灌、微灌(滴灌、微喷)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遮阳网覆盖栽培;大棚栽培;

无纺布、防虫网覆盖栽培等方式。大大提高了作物的抗灾害能力。

勐龙镇使用大棚栽培的有余亩,使用地膜覆盖、滴灌的有.余亩。

广阔的市场资源

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让大老板、公司进行投资,提供资金、技术及市场,

农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的方式进行合作,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极大的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其次,还成立了专业的合作社,

抗市场风险能力强,比单一的一家一户的种植销售模式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据统计,共有专业合作社个,

其中蔬菜专业合作社有个。比较大的入驻公司有个,

种植大户在逐年增加。

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制意识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产品生产者不再盲目施用化肥农药,而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勐龙镇在原有的基础上,

大力提倡并引导农业生产者向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建造安全、高效、优质的“菜篮子”,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有机食品是一种真正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高品质的健康食品。

绿色食品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一种集农业、环保、卫生、食品于一体的新兴食品产业。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逐步探索发展,是勐龙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障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勐龙的迫切要求。

农业发展情况篇

农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

全省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个,

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通过部级审定,集成创新农业新技术项,

开发新产品个,建立新模式项。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位居全国省份第。②农业企业发展概况。

一是企业发展梯队日益优化。目前已培育涉农类创新型领军企业家(全省家,

占比.%)、创新型企业家(全省家,占比.%)、高新技术企业家(全省家,占比.%)。全省共有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

其中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家,总数居全国第位,

年销售百亿的企业数量占全国/。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销售额位居前位的分别是江苏雨润肉类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凌家塘市场发展有限公司、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江苏雨润肉类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亿元,

同比增幅.%。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达.亿元,较年增长.%;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亿元)的比重达.%。二是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不断攀升。目前,

全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效数超过.万个,位居全国第。其中,

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个、绿色食品个、有机农产品个,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以上,

绿色食品数量为全国第。

③品种技术发展概况。一是农业品种选育情况。在水稻育种方面,我省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获得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省现有超级稻品种个,占全国.%。在小麦育种方面,

我省虽然有适宜生产不同用途优质专用小麦的生态条件,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还比较缺乏。在动物育种方面,选育的苏姜猪、京海黄鸡、扬州鹅、“太湖号”青虾等一批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审定。但育种方法以常规育种方法为主,

在利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育种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是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情况。在水稻生产方面,

与世界发展水平相比,我省水稻单产水平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小麦生产方面,小麦是我省仅次于水稻的第大作物,近年来小麦栽培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尚存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不配套、抗逆能力弱、年度间产量稳定性差等问题。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管理技术情况。我省在种植制度、作物耕作栽培等许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部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如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栽培理论等。扬州大学研发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被农业部列为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核心技术,已在全国多个省市示范推广。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外工厂化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已经实现了品种、设备到生产管理计算机软件等全配套,

我省经过消化吸收,绝大部分技术已实现国产化,

但在品种技术装备配套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情况。

我省农副产品加工资源较丰富,加工能力和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集聚不高;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贮运加工技术储备不足,设备相对落后等。

二、江苏现代农业获相关支持情况

近年来,

我省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持续加大“三农”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制定贯彻落实情况都走在全国前列,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①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我省强农惠农主要政策包括粮食最低购价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农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民培训补贴政策、农村教育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等大类。

“十一五”以来,

全省财政支农投入增幅达到.%,年均增幅.%。

②农业科技项目立项支持情况。

年,我省共获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项目项,国拨经费.亿元,立项数和经费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江南大学承担的“方便米饭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项目,获得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立项,

国拨经费万元。目前全省已累计组织实施农业类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项(全省共项,

占比.%),省拨经费.亿元(省拨总经费.亿元,

占比.%)。

③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拥有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家,在农业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重大领域,

共启动建设了省级农业类企业重点实验室家(全省家,占比.%),其中部级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全省家,

占比.%),其中部级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家(全省家,

占比.%);公共服务平台家(全省家,占比.%)。

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家;组建省级以上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家;

建成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家,

初步构建形成了科技服务超市的三级网络体系。

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目前,

省内有农业高校院所所,农业科技人员总数达万人,其中农业科研人员万人;

农业领域两院院士人数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位;

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工程”中农业领域人才位。目前,

我省共启动培养个创新团队,

其中有个农业方面的团队(南京农业大学赵方杰、南京林业大学伊佟明、兴化市双平禽业有限公司颜建平)获得支持,共获省拨经费万元。年,有个农业类人才获得“双创人才”计划支持,共获万元。

加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省农委建设个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年培训农技人员名。实施百万职业农民培训工程,

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员万人,职业农民万人。

三、江苏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虽然,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与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科技创新潜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①我省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自然资源日趋紧缺。

我省现有耕地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亩(.亩),是全国平均水平(.亩)的%。我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二是农村劳动力制约日趋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目前农村务农人员大多是“”留守人员,文化水平低,对现代农业技术接受能力比较弱。同时,农村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

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我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但农药使用量占全国的.%,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我省农产品加工率大体上肉类为%~%,蔬菜为%,

果品为%。

精深加工率不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以上的水平。

②现代农业未来发展方向。一是要创新经营方式,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我省农业生产的经营机制仍然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小规模农户模式,要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

创建类型多样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要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的特殊省情,

决定了我省应摒弃传统的资源消耗大、环境代价大、生产效率低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种植业上应以特色蔬菜、苗木花卉等高效园艺作物为主,养殖业上应以在养殖环境控制、产品收集等主要环节上推广应用节能化、智能化设施装备为主,以实现增产增效有机结合。三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要以区域化布局为基础,以推进农户的生产专业化、企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市场经济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经营农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加快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加工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示范带动一大批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③农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一是要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省要在生物技术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

以充分发挥我省现有的技术优势,尽快抢占农业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二是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着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关键环节,

注重抓好农业装备创新及其产业化。三是要加强农业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围绕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重点示范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设施农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

不断提升我省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

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当前,

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迫切需要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引领农业转型发展,走出一条有江苏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①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围绕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对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水平和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涉农企业,通过各类科技政策和计划项目的集聚支持,使涉农企业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现阶段尤其要重点加强对种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②进一步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以培养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加强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进一步改善实验设施条件,

充分发挥平台资源的效能,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③进一步加快人才战略实施。围绕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从国外引进一批高层次、战略型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结合国家、省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杰出人才。要吸纳一批涉农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加快培养一批精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农技推广人才。

④进一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政策,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村土地规模流转补贴力度,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

各类涉农补贴和农业科技项目要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⑤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在发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

加快推进农业高校院所、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服务超市等载体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加强基层农村推广网络建设,

将推广工作的落脚点落实到村一级,加快构建新型高效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发展情况篇

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发展形式,

证券市场浓缩和凝聚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核心要素和基本价值观念,它应该而且可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筹资与投资功能筹资与投资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能够迅速地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散货币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生产和经营,从而开辟了不同于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直接融资渠道。

同时,这些股票、证券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直接投资工具。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改变社会资金配置方式,

开辟农业直接融资渠道,有利于克服农业发展的资金制约。

(二)转制与监督功能

证券市场还具有促使公司转换经营机制的功能。证券市场对经营主体有一定的要求,

公司要成为上市公司,必须先改制成为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公司的机制来运作。企业要在证券市场发行证券,

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要有良好的业绩。这就使企业时时处在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这些监督包括:①股东的干预。股东作为投资者必然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前途,

并且通过授权关系或“用脚投票”实施他们的权力。

②股价升跌的压力。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股价,

股价提高,对公司是一种激励;经营不善产生的价格下跌可能导致外部接管,

在这种制约下,管理层不得不认真地为公司服务,股东的权益因此得到相应的保护。③社会的监督,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的监督和制约,

所有这些制约,促使上市公司形成健全的内部运作机制。

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有助于促进农业企业的机制转换,培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要求它具有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

优越的组织形式。相比而言,上市公司具有体制上的优势。对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启发和影响各类农业经营组织的企业化转变。证券市场不仅培育农业大中型上市公司,

而且以它的标准、效率启发和影响着各类农业经济组织。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方式有较高的效率,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逐步向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逐步向具有市场意识、投资意识、管理意识的农业企业家转变。

(三)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功能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特征会引导资金流向效益好且有发展潜力的部门或企业,从而发挥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功能。在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引导资源尤其是资金流通与配置的市场机制。

证券市场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在证券市场上,资金在利益的引导下流向效益好的行业、企业,抛弃收益率低、缺乏增长潜力的证券,

从而实现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消除行业壁垒,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要进入证券市场,要在证券市场不被冷落,

必须先要成为能够赢利的行业,成为比较效益较高的产业。在过去农工商脱节、供产销分离和农业劳动力过多的情况下,

农业部门仅限于原料性初级产品生产,

加工和运销环节的增值流向了工业和贸易部门。然而,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下,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市场地位可以大大提高。资源配置功能促使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增强赢利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遏制和克服重复建设。农业部门的经营性资产中,

存在不少重复建设项目,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

重复建设是计划经济和部门分割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导致重复建设的旧体制还会发生作用。利用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克服重复建设的弊端。

这是因为,首先资本的趋利动机会冲破农业经营管理中的部门分割,

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其次,

证券市场大范围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分散风险功能

证券市场通过提供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既给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融资渠道,

同时也提供了分散风险的渠道。首先,融资方通过发行证券筹集资金,实际上将其风险部分地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

上市公司的股东越多,单个股东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就越小。其次,投资方可以根据不同偏好,通过买卖证券和建立投资组合来转移和降低风险。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特征解决了投资者难以变现的后顾之忧,证券市场的出现,为各种长短期资金相互转化和横向资金融通提供了媒介和场所。人们可以用现金购买有价证券,

把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

人们也可以卖出有价证券,将其变为现实购买力,以解决即期支付的需要。这一功能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它所特有的生产周期长、存在自然灾害等风险。证券市场的分散风险功能有利于化解农业企业的风险压力,

有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

(五)社会功能

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其超越经济领域的社会功能。

首先,

证券市场的出现加速了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现代化的发育过程,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了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和价值观念。

其次,证券市场成为联系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与公民切身利益的纽带,起到了社会凝聚作用。

证券市场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国际形势、国家政局、体制改革、经济增长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投资者的投资收。

。证券市场与中国农业发展益,也都会在证券市场中得到反映。

证券市场的走势,投资者的心态、倾向也会反馈到国家有关部门,

从而影响有关决策。同时,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投资者必然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保持高度的关切,并且成为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坚定支持者。

这一功能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加强政府和公众对农业的关注。在证券市场上,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每天会吸引千家万户的注意,投资者会因此而更加关注农业政策、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证券机构更会认真研究农业方面的信息,

关注农业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这些信号会反馈到决策层,

从而影响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执行。()促进农业部门经营观念的创新。证券市场浓缩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元素。农业与证券市场的联连,带来了经营观念的变化。

例如,从只重视产品经营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

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既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只重视土地、农具等有形生产要素,

到重视股票、债券等无形生产要素等。这是经营观念、思维方式的重大进步和创新。

综上所述,证券市场为农业注入了多种现代生产要素,

农业需要证券市场。同时,

证券市场也需要农业的参与。农业对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在于:①没有农业的参与,

证券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大为降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将大打折扣;

②农业所形成的食物与纤维系统是世界最大的产业部门,没有它们参与,

证券市场是不完整的;③农产品市场是永不衰落的市场,农业为证券投资者提供了适宜长线投资的工具,

有利于减少证券市场中的短线投机行为。

二、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

(一)农业利用股票市场的途径

股票市场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在债券、基金等证券品种尚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股票市

场率先支撑起中国的证券市场。目前,

我国农业对证券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至年底,

共有家农业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其主营业务和资金投向涵盖农产品加工、畜牧饲料、种植、种子、渔业、水产养殖、林业、农产品流通、化肥、农用机械等领域,

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农业利用股票市场的步骤是:。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化的含义是:加快推动各种资源向农业产业化转移,对各种商品化农业的经营性资产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化是农业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前提。农业经营性资产必须经过企业制改组,才具备进入股票市场的条件。

。农业企业股份化。

农业企业股份化是指农业企业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农业进入股票市场奠定微观基础。

农业企业股份化过程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农户联合兴办股份化的企业;

对乡村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户取得股东资格;农户以其交售的农产品或服务参股龙头企业,作为优先股东,分享企业利益,

不参与管理;专业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同环节的企业间相互持股,建立“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必须指出的是,农业企业化过程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模式并存的过程。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我国农业经营必然存在多种组织形式,农业企业也会表现为不同形态。

这种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会存留下去。

。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扶持现有农业股份公司上市。

在农业企业股份化的基础上,扶持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股份公司进入国内外股票市场发行股票,走上资本经营的“快车道”。通过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

募集资金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取得规模效益;通过股票市场的转制功能,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

不断培育优质资产,改良弱质资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并运用并购、重组等资本经营手段,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通过股市的巨大影响,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知名度,扩大企业的无形资产,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让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让农业上市公司成为产业化经营的有力的龙头。

()组建新的农业股份公司并促使其上市。新组建的股份公司可侧重发展种类型:一是大型。

主要是原来国家部委直属的大型农贸加工、流通、进出口企业,经改组上市。二是精品型。选择若干著名的农业精品如砀山梨、涪陵榨菜等,

组建农业精品股份公司上市。三是高科技型。把我国农业高科技成果、农科基地组成高科技农业股份公司,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随着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深化,农村资产得以量化,产权得以清晰,非上市的股份制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权可以通过证券化,在产权交易市场流通转让。

目前,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亟待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有约束力的产权交易市场有利于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有效节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复建设,为大范围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创造条件,

使股票市场与产权市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实现有效联连,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率和规模。

(二)农业利用债券市场的途径

中国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和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股市,

更不能和银行信贷相提并论。中国企业对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是很低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至今为止还未有一家农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我国应重视和加强对债券工具的运用。

农业利用债券市场的主要方式有种:①发行公司债券。

②发行经营型的基础设施如路、桥、水库等项目债券。③政府发行农业专项债券。目前,可供农业产业化选择的债券类型主要是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

。企业债券及发行。

企业债券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从筹资者角度还是从投资者角度分析,企业债券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从筹资者的角度来看,发行企业债券综合成本低于发行股票。

这是因为:①通过债券融资,

债务的利息计入成本,有冲减税基的作用;而在股票融资中,

存在着公司法人和股东双重纳税的问题。②通过债券融资,公司可以更多地利用外部资金扩大公司规模,增加公司股东的利润;

而在股票融资中,发行股票固然增加了运用的资金,但同时也增加了公司利润的分配基数。

③通过债券融资,公司原有管理机构基本不受影响;

而通过股票融资,

公司的管理结构可能因新股东的进入而受影响。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投资债券可以规避因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投资风险。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但信息是稀缺的。在股权投资情况下,由于存在着委托—关系,道德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而债券投资则减少了道德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降低了监督成本。这就使债券能够得到投资者的偏爱。

。可转换公司债券及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

可转换债券兼具债券和股票的特性,含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债券性。与其他债券一样,可转换债券也有规定的利率和期限。

投资者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

②股权性。可转换债券在转换成股票之前是纯粹的债券,但在转换成股票之后,原证券持有人就由债权人变成了公司股东,可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红利分配。

③可转换性。

可转换性是可转换债券的重要标志,债券持有者可以按约定的条件将债券转换成股票。转股权是投资者享有的、一般债券所没有的选择权。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时就明确约定,债券持有者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普通股股票。

如果债券持有者不想转换,则可继续持有债券,直到偿还期满时收取本金和利息,

或在流通市场出售变现。可转换债券的投资者还享有将债券回售给发行人的权利。

一些可转换债券附有回售条款,当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转股价(即按约定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债券持有人可以把债券按约定条件回售给债券发行人。另外,

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人拥有强制赎回债券的权利。一些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时附有强制赎回条款,规定在一定时期内,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转股价一定幅度并持续一段时间时,

发行人可按约定条件强制赎回债券。

由于可转换债券附有一般债券所没有的选择权,

因此,可转换债券利率一般低于普通公司债券利率,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助于降低筹资成本。但可转换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公司股票,因而会影响到公司的所有权。

(三)农业利用基金市场的途径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对应的概念,

是以个别产业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这类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对某种特定产业有兴趣的投资者,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交由专家组成的投资管理机构运作,以支持这些产业发展。

其投资目标既追求长期资本利润,也注重当期收入,

是一种典型的成长及收入型投资基金。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按有关法规设立的投融资金融工具。其经营宗旨是,在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证券市场规则的前提下,

以市场、收益为投资导向,

募集的资金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进行股权等形式的投资,促进目标企业和项目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提高目标企业的效益,并给投资者以丰厚的投资回报。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位。

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应该是一组基金,既有部级的农业发展基金,又有各地的农业发展基金;

既有纵向按行

业如畜牧、渔业、林业等划分的投资基金,也有横向按地区划分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还有两者结合的投资于特定地区的特定产业的投资基金。

资金来源既可以是中国境内的机构或自然人,

也可以是境外的机构或自然人,还可以境内境外同时募集。既有境内基金,

也有境外基金,还有中外合资合作基金。既有上市基金,

还有非上市基金。只有这样的基金结构,才能适应中国各地的差异,

才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并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方式。在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背景下,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方式以封闭式为宜。这是因为:①目前中国投资基金所依托的证券市场不成熟,市场波动大,投机气氛浓厚;

投资者不够成熟,其投资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开放式基金,

证券市场的波动、社会形势的变化,都会导致投资者冲动性撤资行为,

从而影响基金的正常运作。②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是农业,农业生产周期长,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

而不是随时可以抽走的游资。

设立开放式的投资基金,

会造成资金的不稳定。

③我国目前缺乏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经验与人力资源,在此情况下设立开放基金,具有很大的经营风险。为适应农业投资对资金相对稳定性的需要,农业投资基金在发展初期应选择封闭式设立。

但是应该看到,

开放式基金现已成为世界投资基金的主流。世界基金业的发展规律是从封闭式基金走向开放式基金,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放式基金已占压倒多数。在基金发展初期以封闭式为主有其客观必然性,

因为它的操作与管理比较简单,风险与压力较小。但从制度优化的角度而言,需要逐步走向开放式基金。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类型的选择。

按组织形态划分,

基金可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两个类别。它们的区别在于:①法律地位不同。公司型投资基金是依据《公司法》而成立,

具有法人资格;

契约型投资基金是依据信托契约组建的,

不具备法人资格。②发行的凭证不同。

公司型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普通股票筹集资金,普通股票的持有者即为股东;契约型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受益凭证筹集资金,

受益凭证的持有者为受益人。③有关当事人不同。

组建公司型投资基金通常有个当事人:基金公司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承销人;组建契约型投资基金通常只有个当事人: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

这两种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从基金运作的角度看这两种类型各有利弊。从投资农业的角度看,选择契约型基金较为适宜。首先,

契约型基金设立、运作、解散比较灵活,便于操作,

投资者不需要组成一个法人实体,只要向基金管理公司买入收益凭证后,即成为该基金的受益人。

其次,在基金业发展初期,

契约型基金有利于减少管理摩擦,突出专家理财、专业管理。

由于契约型基金是一种“虚拟法人”,

基金的运作主要由有经验的专家进行;而公司型基金是独立法人,容易干涉基金管理人的经营,

出现管理上的摩擦。最后,契约型基金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契约型基金是一种信托基金,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能够使不同基金份额的持有人享有同等权利。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经营管理的关键取决于基金管理公司。基金运作的特点是通过管理公司的专业运作,保障受益人的投资回报。

选择基金管理公司有两种方式:一是为设立新基金而成立一家管理公司,将基金交给它管理;二是在基金设立后交由已有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国内已设立的投资基金和早期的基金基本都采取第一种方式。这样做表面的理由是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少,

缺乏相关管理经验,其本质的原因是缺乏社会分工的观念,视基金为自己的资产,

不容他人染指。第二种方式乃是以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基金业的发展,由一家管理公司管理多个基金的局面将会出现。

这有利于管理公司积累更多的专业经验,节约基金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避免基金的发起人又是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

不利于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缺陷。农业基金管理公司应熟悉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农村社会,拥有农业经济专家、企业管理专家、金融分析专家和资本运营专家等人力资源。

它的设立,

一是通过新设立的途径,二是选择具有运作农业基金条件的已有基金管理公司,三是引进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

农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盈利行业,

国外不乏投资农业的成功经验,引进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基金的运用绩效,而且有利于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如前所述,

我国农业产业基金可以是一组基金,但农业基金的管理则应该相对集中。经过市场的检验,经过投资者的筛选,

最后形成一两家具有权威性的农业基金管理公司。

三、发展农业证券市场的有关政策

世纪年代以来,由于农业产业化的推动,

各行业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

农业领域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形成和确立,

政府对农业企业上市实行重点倾斜的政策,

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渠道基本畅通,所以,农业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步伐不断加快。截止到年底,农业上市公司通过新股上市、配股等方式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近亿元,

相当于年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更多的证券市场主体

首先,

培育更多符合条件的从事农业经营的企业上市,

提高其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其次,培育更多熟悉农业的投资人,

鼓励居民、企业、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社会法人机构参与投资农业企业。

最后,

培育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发挥其资金雄厚、专家理财的优势,

使投资主体多样化。

(二)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客体

首先,扩充市场容量,

丰富融资品种,

以适应和满足不同的投资偏好,例如推出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等。其次,积极发展项目融资、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抵押债券融资。再次,

在适当时候,

开放国有股、法人股上市,逐步加大国有和集体资产上市流通的力度。最后,参照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增加新的融资工具。

(三)建立多样化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融资并非仅限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

还应该包括产权交易市场和其它货币金融市场。可以建立规范化的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的并购、重组,生产资料交易进行融资。另外,

民间自发的小型金融机构、社会集资这类原始形态的金融市场经整顿、规范也可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

(四)努力开拓海外融资市场,稳健地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

我国农业企业可以创造条件赴国际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其次,可与境外资金共同设立中外合资的农业发展基金。再次,允许外商投资农业企业在国内与国外上市发行股票。

最后,在加强监管、控制风险和逐步实现金融开放的前提下,允许国际资本有步骤地并以适当方式进入国内证券市场,让外资投资中国农业股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