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自话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3-03 21:47:54

导语:书信

四年级童话作文大全

自我介绍英语作文

?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自话文(共含篇),欢迎阅读分享,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

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原文】

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

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

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

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

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

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

”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

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

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

昆虫皆闭关”。

【注释】

①徐陵:徐陵(—),南朝陈文学家。

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

他与庾信齐名,

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

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译文】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

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

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

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

白乐天的《寄行简》诗,

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

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

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

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

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

昆虫皆闭关”。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

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

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

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

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

明月名光,金之子也。

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初夏作文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

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

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

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

”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

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

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

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①。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

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

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

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

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

乃知祸福非天为。

”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

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

甘露之变发生后,

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

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

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

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

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容斋随笔诸葛公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

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

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

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

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

终身不易。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上有以取信于主,

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

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

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

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

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

叹为天下奇才。锺会伐蜀,

使人至汉川祭其庙,

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

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

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

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

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

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

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

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译文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

他用兵行军,

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

全都出于对刘玄德(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

亲自耕田谋生,假如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就是一定的。

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

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互相支援,不可图谋,

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

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

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

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为帝。

”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

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

所以长水校尉廖立和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恸哭落泪,李严病发死去。

后主身边多奸佞之臣,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将士如林,

却不敢发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

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魏国将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的营垒后,

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锤会征伐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

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

总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想仿照韩信故事,从暗道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

决不允许;

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

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

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正要率领十万大军,

占据要道去正面讨伐敌人。

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

择定日期交战,

难道又能隐秘行动,

暗中行事,以诡诈之计图谋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

司马懿活着,

而诸葛亮不幸死去,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

雄图历数屯。

”杜甫诗已经全部说明白了。

卷六·宣发

作者:

洪迈

《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注:“头发颢落曰宣。《易》:“‘《巽》为宣发。

’宣字本或作寡。”《周易》:“《巽》为寡发。”《释文》云:“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

”宣发二字甚奇。

译文

作者:

佚名

《考工记》上说:“做车的工匠把半个方矩称为‘宣’。”里面的注解说:“头发又白又脱落叫‘宣’。《易经》说:‘《巽》卦为宣发,?

‘宣’字本来也有人当作‘寡’。

”《周易》说:“《巽》为寡发。”《释文》?的‘解释是:“‘寡’字本来又当作宣,黑白颜色相混杂的头发就是宣发。”“宣发”这两个字实在太奇怪了。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六·吏文可笑

作者:洪迈

吏文行移,

只用定本,

故有绝可笑者。

如文官批书印纸,

虽宫、观、岳、庙,亦必云不曾请假;

或已登科级,见官台省清要,必云不曾应举若试刑法。予在西掖时,汉州申显惠侯神,

顷系宣抚司便宜加封昭应公,乞换给制书。礼、寺看详,谓不依元降指挥于一年限内自陈,欲符下汉州,

告示本神知委。

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淳熙六年,予以大礼恩泽改奏一岁儿,

吏部下饶州,必欲保官状内声说被奏人曾与不曾犯决笞,

有无翦刺,及曾与不曾先经补官因罪犯停废,别行改奏;又令供与予系是何服属。

父之于子而问何服属,一岁婴儿而问曾与不曾入仕坐罪,岂不大可笑哉!

译文

作者:佚名

由于公文行移只用定本、因而有极为可笑的。

如文官批写印纸,即使是提举宫、观、岳、庙等事务的’闲散官员,也一定要说“不曾请假”;有些人已经科举及第、现任要职,

却一定要说不曾应举及考试刑法。

我在中书省任职时,汉州(今四川广汉)申奏:本州的显惠侯神以前是由宣抚使司临时加封为昭应公,

请求换成皇帝下发的诏书。礼部和有关的寺卿审定,说显惠侯神未依照先颁布的诏令在一年的期限内自行申诉、因而准备给汉州下符,告示本神知委,

我向宰相建议重新审核,

才得以改下诏书。宋孝宗淳熙六年,我因为大礼恩泽改奏一岁的儿子为官,吏部却转交给饶州,

要求在保官状内必须说明被奏人是否曾被判处若刑,有无剪刺,及是否在此前已经补百却因罪被免,于是另行改奏;吏部还要求被奏人说明与我是什么亲属关系。我们是亲父子而吏部却间我们是何种亲属关系,

我的儿子是个一岁的幼婴而吏部却问他是否曾做官犯罪,岂不令人笑破了肚皮?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三·一以贯之

作者:洪迈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贡,

而学者犹以为不同。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

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

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

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

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

”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

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

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

是殆不然。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

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

岂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

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

故发其“忠恕”之言。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这番话,是圣贤治学的心得,孔老夫子把它告诉曾子、子贡,可是学者们却以为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尹彦明说:“子贡在学习上,

赶不上曾子到这种程度。孔子对曾子,不等他发问就告诉他‘贯穿一个墓本观念’那番话,曾子再加深刻理解而说‘是的’,至于子贡,

就不能直接听懂那意思了,

所以孔子先提出我是否‘多多地学习又能记得住’的问题,

子贡果然不懂这问话的`真义而认为孔子说得对,

接着又怀疑恐怕不对而问孔子,

孔子这才告诉他‘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子贡尽管听到这话,

仍不能象曾子那样答‘是的’,”范淳父也说:“先否定子贡的失误,

然后再把问题的要害告诉他。”我个人认为曾子、子贡都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弟子,他们听到孔子的话答“是的”也好,或者听到后再提出疑问也好,

其实都已把孔子的言外之意默记于心了,社会上的儒生们贬低子贡的原因,

在于他先赞同了“多多学习又能记得住”这句话的含义,这看法恐怕不对。刚刚听到圣人的话这样讲,当即回答说“不对”,并非弟子用来敬重师长的作法,

所以先回答说“是的”,然后紧接着用“不是这样吗”的方式提出疑问,难道就是不能听懂那话的意思吗?有人甚至认为孔子经过选择再告诉曾子、子贡,

大概不是其它人所能听到的,这看法又不对了。颜氏、冉氏的子孙颜渊、冉求,

难道就不可以告诉他们这些话吗?曾子在答应了一声“是的”之后,刚巧有别的学生问他,所以发挥出“老师的学说只是忠恕两个字”的说法,

假使子贡当时也有人紧接着问他,他一定会有什么话告诉他们的。

《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

复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

罢修书五十八所。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

故未及上。

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

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

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

公为宰相言:“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

悉辇而来,以备掌故。”此若缓而甚急者也。

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

鞠为煨烬。吁,可惜哉!

译文:

作者:佚名

本朝会要,

自神宗元丰年间的三百卷之后,直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才又设置机构编纂。

宣和初年,王黼就任宰相主持政务,撤销五十八所修书机构。

当时会要已进呈朝廷一百一十卷,其余四百卷也已完成,

但会要所企图多次呈上以求多次得赏,所以没有全部进呈。撤消会要所的`命令下达之后,主管官吏又说如果朝廷允许定下期限了结,

不超过三两个月便呈献。

可是王黼力求全盘纠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一切统统撤消,

官吏遣散之后,文书全成了丢弃之物。建炎三年,

高宗岳父张渊道任太常博士,当时礼寺所存黄册图籍,散佚不多,而且京师尚未陷落,

张渊道向宰相建议:“应派专人前往京师藏书旧址寻访,

取出现存图书典籍,全部装车运来,

以备查询掌故。”这是一件看似平常却又亟待解决的事。宰相不予采纳,后来被伪齐刘豫窃据,多被烧成灰烬。

唉,可惜啊!

《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

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

直指使见,

因暴胜之而见。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译文

汉朝有的`官名没有记录在《百官表》里,而通过有关事件的记载才可以看到。

例如“行冤狱使者”,通过张敞杀絮舜的事可以看到;“美俗使者”,通过何并代理严诩为撅川太守的事可以看到;

“河堤使者”,通过王延世堵塞黄河决口的事可以看到;

“直指使者”,通过暴胜之的事可以看到。这难道不是由于具体事务设置官位,事情结束就撤除吗?

容斋随笔·卷十·日饮亡何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君能日饮,亡何。

”颜师古注云“无何,言更无余事。”而《史记盎传》作“日饮毋苛”,盖言南方不宜多饮耳。

今人多用“亡何”字。

译文

《汉书,爱盎传》说:“南方地势低下潮湿,您能每天喝酒,

亡何(没有其他事情)。”颜师古作解释说:“亡何就是无何,说的`是再没有其他事情。”可是《史记爰盎传》作‘日饮毋苛”,

大概是说南方不应该多喝酒吧。现在人们多用“亡何’的字样。

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

翌日,下制曰:“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

追怀遗美,良增悲叹!

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夫太宗之梦世南,

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

宜恤基子孙,

厚其恩典可也。斋僧、造像、岂所应作?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

太宗而有此也!

译文

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大臣,又是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死后,

唐太宗夜里梦见他,如同平常活着一样。第二天,唐太宗下诏书说:“世南随着万物变化而去,

很快已经有不少年头了。昨天因为夜里做梦,忽然见到他这个人,回想起他遗留下的‘美德,实在是增加了悲伤叹息。

应该对他在地下加以帮助,以表示我思念旧臣的心情。

可以在他家里设置五百位僧人的斋饭,

并且为他制作天尊像一躯。”唐太宗梦见虞世南,是由于他生前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相处融洽的缘故,按照常理,

只要注意抚恤,妥善安置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了,

怎么能动用斋僧,并为他造像呢?

然而,

唐太宗竟然特意颁布诏书宣喻天下,并且载入国史。

实在令人遗憾!

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阅读及翻译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

缾无储粟;

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

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

”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

渊明在彭泽,

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

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译文

陶渊明高超、闲静、淡远,

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

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

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

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

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

”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诗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

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

”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

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

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

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容斋随笔·卷七·七发的原文及翻译

卷七·七发

作者:洪迈

枚乘作《七发》,

创意造端,丽旨腴词,

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

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

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

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为《七林》,

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柳子厚《晋问》,乃用其体,

而超然别立新机杼,

激越清壮,

汉、晋之间,诸文士之弊,于是一洗矣。东方朔《答客难》,

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

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闲》,皆屋下回屋,

章摹句写,

其病与《七林》同,及韩退之《进学解》出。于是一洗矣。

《毛颖传》初成,

世人多笑其怪,是裴晋公亦不以为可,惟柳子独爱之。韩子以文为戏,本一篇耳,

妄人既附以《革华传》,至于近时,

罗文、江瑶、叶嘉、陆吉诸传,纷纭杂沓,皆托以为东坡,

大可笑也。

译文

作者:佚名

枚乘的《七发》,

创意新颖,语言优美,已与名篇《离骚》相近,作为文章的典范,

这是十分可喜的。其后,继之而来的,如傅毅所写的《七激》、张衡写的《七辩》、崔骃所写的《七依》、马融所写的《七广》、曹植所写的《七启》、王粲所写的《七释》、张协所写的《七命》等等,都是依仿《七发》,

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傅玄又将上述文章进行汇集,取名为《七林》,由于格调一样,

使人读起来感到无味,还没读到最后一篇,就往往略过数页而不读,束之高阁。

但是,柳宗元则不同,他所写的《晋问》一文,亦是采用《七发》的文章格式,

但他并不受其约束,而是站在新的高度,大胆创新,

文章构思新颖,

布局奇巧,高亢激烈,清秀雄伟。汉、晋之间,文坛上那种华而不实的弊病,

为之一扫而光。东方朔所写的《答客难》一文,

自认为是文章中杰出的一篇,扬雄仿依这篇文章,写成《解嘲》,尚有纵横驰骋自得之妙。

至于说崔骃所写的《达旨》、班固所写的`《宾戏》、张衡所写的《应闲》,都是屋下架屋,机械模拟章节和句子,

其弊病与《七林》相同,

待至韩愈《进学解》一文问世。文坛上的那种机械模仿华而不实的风气,为之一扫而光。《毛颖传》刚刚问世的时候,遭到很多人的讽刺嘲笑,

认为写得很怪,即使裴度也有些不以为然,只有柳宗元喜欢这篇文章。韩愈以文为戏,本来就一篇这样的文章,

无知妄为的人既将该文附于《革华传》。

而最近一个时期,

罗文、江瑶、叶嘉、陆吉诸传,纷纭杂乱,

都假托为苏东坡所作,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容斋随笔·卷九·棰取半》原文及翻译

卷九·棰取半

作者:洪迈

《庄子》载惠子之语曰:“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虽为寓言,

然此理固具。盖但取其半,正碎为微尘,余半犹存,

虽至于无穷可也。特所谓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龟长于蛇、飞鸟之景未尝动,如是之类,非词说所能了也。

译文

《庄子》?中记载了惠子的话说:“一尺长为棍棒,每天截去一半,

千秋万代也截取不完。

”这虽然是寓言,但所说的道理本来就有的。,

因为每次只截取棍棒的一半,截到细碎如同微小的尘埃,剩下的半截仍然是存在的、即使截到无穷小也是可以的。不过,所谓的蛋有毛、鸡三条腿、狗可以化为羊、马会生蛋、火不热、乌龟比蛇长、飞鸟的影子并没有动,

象这一类的命题,不是用言辞解说所能够明了的。

《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翰苑故事,今废弃无余。唯学士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及景灵宫行香,

则引至立班处。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右语云:“谘报尚书省伏候裁旨,

月日押”,谓之谘报。此两事仅存。

译文:

翰林院的`传统制度,现今废弃得没有存余了。只有学士进朝时,

还有穿红衣的院吏双双引路到达朝堂停下来;到景灵宫举行烧香仪式,就引路到应该站立的地方。

公文送到三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不用专门上行的文书,

只用一尺见方的纸直接写上要申报的事,前面写上:“公文上报尚书省,恭敬听侯裁定旨意,某月某日押字”,

这叫做谘报。

只保存了这两件事。

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史公《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又曰:“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叠用七死字,《汉书》因之。《汉书沟洫志》载贾让《治河策》云:“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

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

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

百余里间,

河再西三东。

”凡五用石堤字,而不为冗复,

非后人笔黑畦径所能到也。

译文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的话说:“今天,

逃跑也是一死,造反也是一死,与其坐着等死,何不为国而死?”又说道;

“十个戍边者中,

有六七个都逃脱不了死的厄运,况且壮士不死则已,

死就得使天下知其大名!”连用了七个‘死”字。《汉书》也沿袭它这种用字法,

《汉书沟洫志》记载贾让的《治河策》中说:“黄河从河内(今河南武阶)向北流到黎阳(今河南浚县),以此筑起石堤,使黄河折而流向东郡〔今河南璞阳)的'平刚;又筑起石堤,使黄河折而流向黎阳观一带;

又筑起石提,使黄河折而流向东郡渡口北;又筑起石堤,使黄河折向西北到魏郡(今河北临漳南)的昭阳;又筑起石提,

使黄河折流向东北,百余里内,

黄河向西拐了二个弯,向东拐了三个弯,”这段文字共用了五个“石堤”。

但并不让人感到重复冗杂,这种文笔不是后人循规蹈矩,

如法炮制所能达到的。

*容斋随笔范文

*容斋随笔全文翻译洪迈

*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阅读及翻译

*容斋随笔当当

*容斋随笔注释

*容斋随笔名句

*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