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四年级作文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原文及翻译高二年级】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2-15 15:41:0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斗蛋比赛作文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二篇:为政篇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原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讲文明树新风作文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菏泵庥谧锕?,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n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推广到友爱兄弟。并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第三篇:八佾篇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E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E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篇原文翻译: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子曰:“?E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举行?E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或问?E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E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第四篇:里仁篇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篇原文翻译: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商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第五篇:公冶长篇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篇原文翻译: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坐过牢,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可免于刑罚。”就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这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他的欲望太多,怎么能刚毅不屈?”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文献的讲述,我们能够听得到;老师关于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论,我们从来没听到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识时间久了,别人更加尊敬他。”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为产自蔡地的大乌龟盖了一间房子,中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柱,他这样做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聪明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他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交代给下届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

  第六篇:雍也篇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U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D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篇原文翻译: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不错,他办事简约:”仲弓说:“如果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态度马虎粗疏,办起事来又简约,那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的话很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骑肥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做了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报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这样推辞!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U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两角整齐,虽然不想用来当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呀,办事果断,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呀,通情达理,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呀,多才多艺,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通知闵子骞,让他当季氏采邑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告诉来人说:“好好地为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有人为这事来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边去了。”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道;“没有办法,真是命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担任武城地方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优秀人才了吗?”子游回答说:“有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行路时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自夸,打仗败了,他走在最后(掩护撤退)。快进城门时,他用鞭子抽打着马说:‘不是我敢殿后呀,是我的马不肯快跑呀!’”

  子曰:“不有祝?D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D那样的口才,却仅仅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的社会里就难以避免祸害了。”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