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四年级作文

【《调张籍(节选)·[唐]韩愈》原文与赏析-《观雨·宋·陈与义》赏析】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3-16 11:08:45

《调张籍(节选)·[唐]韩愈》原文与赏析

[唐]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中唐时期兴起了一股评价李白、杜甫诗歌的热潮。此前,李白一直得到时人的赞誉,而杜甫则诗名不彰。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写了一篇《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尊崇杜甫,却又贬低李白,走到另一个极端。因此存在一个正确评价李白、杜甫的问题。韩愈认为,李白、杜甫作为盛唐诗歌的两座丰碑,应该一体尊崇,而不应厚此薄彼。他写下了这首《调张籍》诗,无分轩轾地全面肯定了李杜。“调”,调侃、戏谑之意。张籍,中唐诗人,曾从韩愈游。韩愈以此诗赠张籍,是认张籍为同道,可传衣钵。这首诗开头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高度肯定了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对于诋毁前辈诗人的“群儿”加以斥责,虽不一定专为元稹而发,实际上是包括了元稹在内的。接下来,诗人用两句形象的比喻对诋毁者加以入微的刻划:“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蚁的一种,常常在松树根部营巢。《尔雅·释虫》云:“蚍蜉,大螘。”诗篇抓住蚍蜉这种小虫在树根营巢的自然现象加以社会化的比附,蚍蜉营巢当然没有危害大树的用意,诗人将它拟人化了,目的化了,似乎蚍蜉想要撼动、摧倒大树。于是,展现出一幅大自然的奇妙景观:大树参天、枝叶怒放、郁郁苍苍!如此高大,如此青翠,如此劲挺,如此充满生命的活力!而树阴之下,局处一隅的小小的蚂蚁居然奔波劳形地钻穴打洞,想要扳动树根。多么可笑的对比!这里展现的是大与小的尖锐对比,是力量的不协调。诗人又用了一个“撼”字,充满了嘲弄意味,更加浓了这种不协调。由此得出结论:“可笑不自量!”这就一笔骂倒了那些在李杜文章光焰面前摇唇鼓舌的“群儿”。而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更是超越了时空,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从此,人们把那些妄图以卵击石、以身试法的历史狂人比为撼树的蚍蜉,而把那些代表了人民力量与意愿的伟大事物比为参天大树,从大与小的对比中显示出历史前进的力量。

《观雨·宋·陈与义》赏析

宋·陈与义山客龙钟不解耕, 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 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复明。不嫌屋漏无干处, 正要群龙洗甲兵。此诗虽是写雨景,却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因此,读此诗前,须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陈与义生活的时代,正是金人南侵、北宋亡国、南宋甫立这个天崩地陷的时代。年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即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帝,宋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在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年春天进逼长沙。同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稍有缓和。这时,陈与义正寓居邵阳贞牟山,《观雨》一诗正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以及长沙战事稍有起色给他带来的振奋心情。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山客”,作者自谓,“客”字点明身份;“龙钟”写自己体力与精神的疲惫;“不解耕”说自己不事农桑。这些,与其说是诗人在详细地介绍自己,倒不如说是在述说他那个不幸的时代。异乡为客,是因为国破家亡;心力交瘁,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因为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和平生产根本无法进行。七字之中,道出了这个特定的时代以及诗人对这个时代的鲜明态度。正因如此,诗人也就十分关注时局的变动,所以它“开轩危坐看阴晴”。“危坐”写出了诗人郑重的神态与沉重的心情。“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这一联,景象阔大,气韵横沉。千山万岭,云翻雨覆;诗人这样写,一方面是由夏季云雨固有的特征所决定,一方面也是由诗人浩茫深沉的思虑所决定。广大地域的风云激荡、大雨滂沱,不正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象征吗?诗人既是在写雨景,也是写时事。但是无论云雨的遮蔽多么广大,势力多么猛烈,雨中的万物却并不全然屈服,情势也并非一无转机。浓云密雨之下也有波澜起伏、不屈不挠的抗战,灾难沉重的局面也有可喜的变化;诗人写道:“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这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与信念。竹枝在顽强不懈地向上举起,它们的努力不是没有希望的,你看在那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不也露出了光明吗!这一联中,“海”字形容雨势如倒海翻江,“压”字下得极有力气,是对“海”的进一步补述。“风吹山角”,写得精细,说明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细微,透露着诗人对现实的关切程度。这里的聚精会神也正与上文的“危坐看阴晴”前后呼应,神气贯通。最后一联:“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上句用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杜甫“洗尽甲兵长不用”句,但用意都与杜甫相反。诗人忽然由雨想到一段故事:武王伐殷时,也是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朝如果兴兵讨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如果真这样,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有何妨!请注意,诗人在这里转换了雨的意象。上面,雨和风一起代表着一种晦暗压迫势力,而此处却变成有助人事的事物了。这是不是前后乖违呢?不是,因为这只是意象的改变,诗人关心时局、企望时局好转这点却没有变。同一事物本来就有着特征不同的各个侧面,诗人完全可以灵活地抓住这些不同侧面来表现自己的中心思想。所以诗人转换雨的意象,正体现出诗人诗思的活跃、善于变化。此诗气韵雄沉、境界阔大,把眼前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思虑结合起来,气足神完,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