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百科!
所在位置: 首页 > 三年级作文

航天工程研究范文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8-02 09:11:20

航天工程研究篇

【关键词】航天工程;

指标体系;研究

引言

航天工程项目属于高精尖领域,具有系统复杂、规模庞大、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特性,且航天工程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及挑战性。

航天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高低对项目是否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客观、合理、科学的项目管理评价能够实现项目管理能力的实时评估,从而帮助高层决策者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找出关键影响因素,

为项目的及时调整提供改进依据,

弥补管理缺陷。

没有合理的评估标准,就没有合理的航天工程项目管理评估。

一个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实现评价对象的有效区分,最终实现可观、公正的评估,从而为管理层的各种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航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航天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该在明确目的性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原则。总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即指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

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航天工程项目方案投入、运行及产出的实际情况。

()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即指指标体系需要全面反映航天项目各方面的特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技术及风险等多方面的特征,还要同时考虑直接影响及间接影响。

()简易性原则

简易性原则是指指标设置应简便易获取,突出重要考察点,不能片面强调全面、详尽。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即指设置的指标应该使得在航天项目评估过程中时间、成本、费用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实现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的横向及纵向比较。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该是便于判断或测度的。这就要求建立指标体系时,

应考虑到实际数据是否能够获得。

航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指标范围确定

航天工程具体是指航天系统的研究、设计、实验和生产活动,属于高精尖领域,在对航天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评估时,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应该考虑技术层面的指标,这既是航天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要求,也是实践要求,技术是航天工程项目考核指标中最为关键的层面;

第二,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航天工程项目具有多种型号,

型号管理是航天工程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型号方面的考虑满足了航天工程的研制任务要求;

第三,结合项目管理的特点,参与航天工程项目的组织机构也应该作为项目管理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组织机构是服务于项目工程实施的,组织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航天工程项目的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管理方面

技术管理是航天工程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管理内容,

结合航天工程项目技术特征分析,本文主要讲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个:技术先进性、技术可靠性、技术成熟度、创新管理以及科技影响。

()型号管理方面

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型号管理非复杂性,型号管理具体是指对航天多种型号任务的项目管理,要求在计划进度约束和经费预算的范围之内,

按照性能指标完成相关研制等任务,

针对多种不同型号的航天工程项目,本文主要考核型号管理层面的个指标包括:研制周期、总投资额、费用现值、质量监控、经济收益及政治军事影响。

()组织机构管理方面

航天工程项目最重要的是人员,而人员是组织机构的组成部分,因此组织机构管理是航天工程管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在评价组织机构管理层面设置以下个指标:人员协作、任务的分配、信息的传达、进度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以及社会反馈。

航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定义阐述

主要针对航天工程项目管理在技术管理、型号管理以及组织机构管理个方面的个指标的具体定义进行了阐述,

具体内容如下:

()技术管理指标设计

。技术先进性:通常是指项目实施过程,采用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有的航空航天发展水平,具体可用技术含量的影响力来衡量;

。技术可靠性:主要是指该项目运用的技术,能够保证完全航天工程项目的实施目标,

具体可参照国际现有规定来进行衡量技术的可靠性;

。技术成熟度:主要指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已经得到航空航天领域专家的认可,即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具体可用该种技术的普及程度来衡量;

。创新管理:是指在航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对于具体技术创新性的开发与管理,该项指标可以采用其技术专利的数目来衡量;

。科技影响:科技影响能反映某一航天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实力,

以及其在航天领域所产生的科技影响力,具体可以用媒体专家的评价作参考。

()型号管理指标设计

。研制周期:研制周期是指该航空航天项目研制任务的进度问题,该项指标反映了项目管理中的时间概念,具体可以用的项目研制时间来表示;

。总投资额:总投资额即指研发并实施该型号所消耗的总预算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项目的成本,具体可以用项目耗费总体费用;

。费用现值:费用现值即指当期的花费,考虑到不同时期项目耗费费用具有较大的差异,

可以应用预算额与实际支持来衡量;

。质量监控:质量监控即指对航天项目型号管理方面的监管,反映了项目管理的水平,

可以根据实际产出和计划进行对比来衡量;

航天工程研究篇

航天工程育种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创的一种新的农作物育种技术途径,

那么,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目前取得了哪些研究进展?

发展前景如何?

太空种子有辐射吗?我们吃的蔬菜哪些是由太空种子培育出来的?本期业界观察我们特别邀请到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研究员,

请他为我们一一进行介绍。

航天工程育种的概念与优势

航天工程育种是利用空间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综合因素的诱变作用进行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亦称农业生物空间环境诱变育种,

具体指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等搭载农业生物,使其在空间环境中产生有益的遗传变异,返回地面后通过进一步选育来创造农业育种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生物高技术育种新方法。

航天工程育种是空间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

航天环境是一种地球上无法比拟的特殊诱变源,

航天工程育种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航天环境的诱变因素多,加之各种因素复合作用,对生物造成的损伤小,变异种类多、幅度大,可产生地面传统理化诱变得不到的变异;

二是航天环境诱变产生的变异是内部发生的重组和突变,属于生物体内源基因自身诱变改良,不存在基因安全性问题;三是育种周期缩短,

航天环境诱发的变异大多在生物的第~代即可稳定,而常规育种则需要~代。发展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及产业对于获得罕见突变基因种质资源,

加快农作物优良品种培育,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

保障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概况

世纪年代初,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开始利用卫星搭载植物种子上天,

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到年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属的作物生理学实验室已经从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库中筛选出适合空间站培植的超矮小麦、水稻、大豆、豌豆、番茄和青椒等作物品种或品系。

目前,

美、欧等国正在利用国际空间站进行太空植物试验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宇宙飞船成为“会飞的农场”。培育和筛选适宜在航天环境中生长的不同植物品种是国外航天生物工程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迄今为止,

国外鲜见有关利用航天诱变进行农作物育种的研究报道。

我国航天工程育种进展

航天工程育种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创的一种新的农作物育种技术途径。

自年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农作物种子开展航天诱变育种,特别是年组织实施国家航天育种工程、专门发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以来,我国已经在航天工程育种技术队伍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特异新种质和新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的产业化以及航天工程育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航天工程新品种培育

通过组织实施国家航天育种工程,我国农作物航天工程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大批产量和质量双高的新品种脱颖而出,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已利用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花生、芝麻、番茄、青椒、茄子、苜蓿等种作物上培育出进入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优异新品系多个,其中特优航号水稻、鲁原小麦、川单玉米、克山号大豆、中油油菜、中棉所棉花、中花号花生、航芝号芝麻、皖红号番茄、申粉番茄、宇椒号青椒、紫云号辣椒、白茄号茄子、农大茄子、农箐号苜蓿等个农作物新品种或新组合分别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认)定,使我国利用航天工程技术育成的农作物品种总数达到个。

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航天工程育种诱变农作物种质创新的优势,获得了大量特异性十分突出的作物新种质、新材料。

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从“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的植物材料后代中已筛选培育出余份育种新资源,其中包括利用传统地面诱变育种技术不易获得的特异突变材料,

例如:极早熟、抗病、强筋小麦新种质、和;

优质、多蘖和高配合力的水稻新矮源材料-;

表现优异的特色番茄自交系--,

抗病毒病番茄-,早熟、高番茄红素番茄-,

耐贮运番茄沪番,

高抗青枯病番茄-,早熟甜椒自交系,

抗病甜椒自交系-,

炒椒型辣椒自交系-,抗病长白茄子-等。这些优异新种质、新材料已为全国多家育种单位所引进,并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常规育种及杂种优势育种中,对促进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航天工程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在航天环境与地面模拟诱变方法、航天诱变目标突变体定向筛选、航天诱发农业生物重要突变性状高通量鉴定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全国大协作,

通过对“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的不同作物品种材料进行生物学和细胞学分析,结合航天环境探测参数和地面模拟试验,明确了不同类型植物种子在航天飞行中被宇宙粒子击中的频率及其细胞学变异特点;建立起植物种子、幼苗、组织培养物等不同受体材料的航天搭载技术和航天处理材料后代选择育种技术;探索了利用地面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单粒子和混合粒子场以及屏蔽了地球磁场的零磁空间等模拟航天环境因素,

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航天诱变效应与分子机理,优化了农作物种子航天搭载诱变技术,建立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要素诱变技术以及航天诱发变异的高通量分子鉴定技术,

为进一步解析航天诱变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航天工程研究篇

年月日上午,神舟遨太空,举国同欢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

隆重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全文另载)。

万人大礼堂内华灯齐放,喜气洋洋。

上午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大会开始。

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授予费俊龙、聂海胜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雄壮的乐曲声中,

胡锦涛为费俊龙、聂海胜颁发了“航天功勋奖章”和“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证书”。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出席。

庆祝大会上,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

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代表费俊龙,载人航天工程科技工作者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院长吴燕生先后发言。

出席庆祝大会的还有:王兆国、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吴仪、周永康、贺国强、郭伯雄、曹刚川、曾培炎、王刚、徐才厚、何鲁丽、丁石孙、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盛华仁、路甬祥、韩启德、唐家璇、陈至立、肖扬、贾春旺、王忠禹、刘延东、白立忱、陈奎元、徐匡迪、黄孟复和周光召、朱光亚,

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廖锡龙、乔清晨、张定发。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有关方面代表以及首都各界代表,共多人出席了庆祝大会。

庆祝大会前,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会见了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工程各大系统代表、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全体航天员。

月日下午,

、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长征二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飞船系统副总指挥金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站长、发射场系统火箭测试发射指挥员王学武,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孙宝升,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赵光恒,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科技处处长、工程师和红战等名载人航天工程领域的功臣,

结合个人亲身经历,

深情讲述了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英雄航天员、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奋发进取,

创造彪炳史册非凡业绩的感人事迹。

报告团还将分赴江苏、江西、湖北、广东、甘肃、内蒙古等地作巡回报告。

月日,记者从共青团中央了解到,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日前决定授予费俊龙、聂海胜等名同志“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

荣获“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的名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长助理、神舟六号飞船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长征二号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高级技师欧志奎。

同时,

共青团中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命名了参加这次载人航天任务的个优秀集体为“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

新华社北京月日讯,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央企业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当天,

这些部门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京联合举行表彰大会。

位“载人航天功臣”、个先进集体和位先进个人,

也受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隆重表彰。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中,

负责神舟飞船和运载火箭两大系统的研制任务。出席表彰大会的还有国防科工委、解放军总装备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

月日至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一行访问香港。

月日下午,“全港欢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大汇演”在香港大球场举行。全场超过万名观众情绪高涨,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特区区旗,

表达对航天员和航天科学家的由衷敬意。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致词时说,今天,我们可以跟两位航天员近距离接触,非常兴奋。

神舟六号的成功,不但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还显示中国已踏上了一个新的科技发展平台。

月日至月日,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访问澳门。

月日下午时,代表团举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报告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夏长法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及神舟六号航天飞行情况,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介绍了太空经历及航天员训练情况,引起与会多名澳门科技界人士及大专院校师生的极大兴趣。

晚上,特区政府在政府总部设宴欢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行政长官何厚铧在晚宴上致辞表示:在与你们共同分享喜悦的同时,

我们更充分感受到航天英雄和专家们所展现的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时代精神。

今天的澳门特区,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在推进“一国两制”的落实过程中,尤其需要弘扬这样的奉献精神。

航天工程研究篇

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和突出贡献者荣誉的代表颁奖。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代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

突出贡献者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王翔先后发言。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方面负责同志,

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有关方面代表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多人出席庆祝大会。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

年月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隆重举行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周年系列活动。

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更名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仪式、“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揭牌仪式、《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系列丛书首发仪式。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是钱老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理论方法的早期探索者和第一实践者,在建设系统科学、创新系统工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集团公司决定在一院设立“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在五院设立“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是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钱老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技术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以基础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研究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系统创新平台。《年中国的航天》

白皮书发表

年月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对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与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做了介绍和说明。

白皮书全文近万字,分为前言、发展宗旨与原则、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部分。

白皮书说,

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航天活动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和平利用外层空间,

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白皮书强调,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

白皮书显示,年以来,

中国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跃升,空间应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空间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

根据白皮书,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强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

统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

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

深入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推动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第三部航天白皮书,是对年、年两部航天白皮书的继承和发展。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武汉市启动长江动力战略重组

年月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战略重组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

集团公司将以战略重组长江动力为契机,在武汉打造航天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努力推进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

航天工程研究篇

“倒计时,、、……、、,

点火!起飞!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六次载人航天飞行。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纪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

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工程”,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进入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年,

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月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计划。

“”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年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

并命名为“”工程。在“”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年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

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从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进行了次飞行任务,

先后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个飞行器飞行到两个航天器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圆满成功。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前行。

从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

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年月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经过个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一步。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与“神舟二号”相比,

“神舟三号”飞船在运载火箭、飞船和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为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神舟四号”的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

神舟五号――成功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年月日,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小时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成功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年月日,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往太空。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任务目标。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年月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

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年月日,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升空后天,“神舟八号”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天后,

“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九号――实现“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年月日,“神舟九号”发射升空,共搭载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

飞船于年月日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是在年前后建立空间站计划的重要一步。神舟十号――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年月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将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入太空。

“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中国人向着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神舟十一号――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年月日,搭载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

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作准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未来展望。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

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该空间站计划在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将采用再生式生保系统,

按长期载人状态设计。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由货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

并进行维修维护设备的上行运输。

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行期间,

可得到地面测控站、测控船、中继卫星及“北斗”导航卫星的支持,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员正常或应急返回,

应急情况下停靠在站上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

航天工程研究篇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第三步――年前后将建成的在轨运营年以上的中国空间站。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看来,这些成就绝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载人航天征程的新起点。

这位年生于内蒙古的航天人,

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技术局副局长、局长,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

他长期从事航天测控总体和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

在测控通信、航天工程总体设计等领域的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有较深造诣,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两大工程的飞控技术带头人。

年、年,王忠贵分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

在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年里,

他参与并见证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还有中国一日千里的基础制造业和信息化产业――正是整个国家的支持和发展,才造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独一无二的发展速度。

日前,《望东方周刊》专访了王忠贵,

解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央决策和人民支持成就载人航天

《望东方周刊》:你从事载人航天工作十余年,如何看待中国在这个领域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

王忠贵:我年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

这些年,

先后参加和见证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历次任务。担任交会对接任务论证组组长,组织了总体方案论证,

明确了研制“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

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艘飞船对接,

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通过这些年的工作,

我有很多感受。

一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有力支持是工程顺利实施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关注工程进展,“三步走”战略每一步的实施和重要节点,中央都要专题听汇报、研究部署。

正是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有力支持,

才使我们坚定信念、攻坚克难,调动各方力量,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二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工程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无论是国家部委还是地方政府,

无论是老科学家还是在校学生,无论国内民众还是海外侨胞,对工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关心和支持是我们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事业心强、勇于创新、成长快。

经过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

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科学的重大工程管理体系,突破和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培育了载人航天精神,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特别可贵的是,

在工程实施中,我们在战略层面抓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工程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了航天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

只有立足创新才能赶超国际

《望东方周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起步发展起来的,

初期在国产化方面有哪些主要困难和挑战?

王忠贵: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开始就立足自主创新,加强总体设计,

积极推动国产化。当时面对的主要困难,一是载人航天对性能要求高,而国内基础相对薄弱;二是载人航天对可靠性要求高,

而国内部分产品质量相对不稳定。

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设计和制造出总体性能好的飞船,为此采取了一些办法和举措。一是确定合理的工程规模、进度和指标。

既有较高起点以实现后发优势,又不盲目求大、求快、求高。

二是加强总体方案优化设计和递进发展。以一型飞船为基础不断完善,完成单人单天、多人多天、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不同阶段的任务,

每一阶段都有前一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这种递进式发展保证了设计和工艺不断成熟,质量和可靠性不断增长。

三是始终突出自主创新意识。得有自己的认识,

不能照搬照抄别人。只有立足国内自主创新,才能面向国际,

赶超国际。

另一个最大挑战是如何保证质量和可靠性。一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国内材料、电子、机械、纺织等相关行业全力提供配套支持,

针对我们的需求进行研制攻关,并为我们筛选性能最好最稳定的产品。例如“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面料,就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全国多家纺织企业为工程专门研制的。

二靠工程设计。

我们的飞船、火箭在关键部位采用了大量冗余设计,

降低了对特定单个元器件的要求,确保了整体质量和可靠性。

三靠工程管理。载人航天的管理体系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极其严格,狠抓质量问题归零,

狠抓可靠性增长,最大限度地把问题暴露在地面、解决在起飞前。

《望东方周刊》:现在我国已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能独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的国家之一,

其中关键因素有哪些?

王忠贵:我认为,自主创新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途径。自主创新要选择合理的路径和优化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

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实现整体性能优化,

体现中国特色,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

所以,在最能代表载人航天基础能力的载人飞船上,我们直接从三舱段飞船搞起。

“神舟”飞船不但具备“联盟”飞船的功能,

而且还有轨道舱留轨利用能力。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轨道舱还能够留在太空继续运行,完成各种空间科学试验。

这一自主创新,

大大提高了“神舟”飞船的综合效益。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神舟”飞船日趋完善,不但可以运送航天员和部分有效载荷在天地间往返,还具备了支持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的能力,

其基本设计从早期突破技术的阶段一直可以使用到空间站在轨运营甚至更长时间,这就是合理选择技术创新目标带来的好处。

自主产品经受住了考验

《望东方周刊》:前面你讲到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我国的工业基础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什么样的有效支撑?

王忠贵:工业基础体现在设计和制造上,核心是国产化。在重视发展路径自主创新的同时,

我们十分重视飞行产品和地面设备国产化工作。事实上,没有关键部件、元器件、大型试验设备的国产化作支撑,重大科技工程就很难谈得上自主。

在系统体系设计上,

我们把提高国产化水平作为大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工作。如即将建成的海南发射场,

其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磁盘阵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几千个信息节点,

从顶层设计上立足国产化,

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在国内各主要信息厂商积极参与下,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在飞行产品研制上,实现特定功能的单机是飞行产品研制的重要环节,其国产化水平十分重要。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对接机构和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是关键设备,

技术复杂、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是引进还是自研,起初意见各异。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

决定自主研制,因为只有突破了这两项关键技术,才能说真正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

最终,我们自主研制成功了能够在一两秒内完成几十个联动控制动作的交会对接机构,自主研制成功了满足高精度、轻质量、低功耗,适应严酷工作环境条件的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

确保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

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面设备设施上,为了测试交会对接机构,

我们建设了大型的六自由度综合试验台。当时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建这个台需要三年,而调试好需要更多时间,认为应该引进。

但我们下定决心自己干,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集智攻关,在设计和工艺上取得了多项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被专家评价为世界水平最高的综合试验台。

在信息体系建设上,载人航天工程十几万人的研制队伍、上千家参研参试单位、遍布全球和太空的设施设备,相互联系紧密复杂,

呈现出鲜明的巨系统特征,

研制建设和飞行任务过程中的信息化十分重要。同时,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工程设计、验证的新手段,

通过模拟仿真将大量问题由后验发现改变为先验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了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例如,交会对接任务中,

我们和联想集团共建了载人航天总体仿真实验室,对“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的飞行控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和复核。

联想提供的国产高性能服务器集群连续进行了长时间高密度的航天动力学计算,工作站网络也同步完成各种参数动态设置和可视化计算等工作,有效地预先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各系统配合的协调性,确保了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这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基础的快速发展,满足要求、可供选择的国产高性能产品越来越丰富,性能优势、服务优势越来越明显。

自主产品已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各种复杂的重大工程中经受了全面考验,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航天产业需求。

载人航天必然向深空发展

《望东方周刊》:目前很多声音认为,我国也应该学习国外,通过产业化推进科技创新而支持载人航天工程这类高技术项目。

你如何看待载人航天的前景和挑战?

王忠贵: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航天产业年销售额已达亿美元,

是年前的近三倍。其中,在通信广播、地理信息、导航定位等产业方向,航天技术都是相关产业圈的核心,

产业化和科技创新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与此同时,近年来,传统的航天工业、主要是火箭和航天器制造业,

还出现了马斯克这样的新参与者,

从资金来源、技术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世界航天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目前,

载人航天由于门槛比较高,可靠性要求高,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

还主要是各国政府主导,

同时带动整个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

随着航天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一定会促进载人航天向更高、更远、更经济、更安全、更快速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近地空间服务和应用市场,

采用重复使用技术、机器人技术并部分引入一些商业化运营模式,不断降低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本,已成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现实而迫切的需求和主要发展趋势。

近地空间载人航天技术日益成熟后,载人航天向深空发展是其必然逻辑和内在规律。

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的全球探索路线图中,提出了以近地空间为基础、火星为终极目标、月球与小行星为过渡性发展目标的目标体系,

基本能够代表当前各主要载人航天国家的认识和看法,反映了载人航天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

载人航天走向深空只是迟早和快慢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创新要有需求牵引,要有现实依托。载人航天作为一项具有高度挑战性、创新性、复杂性和辐射性的重大科技工程,

整合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多重目标,

学科覆盖广、合作跨度大,能够为创新提供强烈需求、搭建良好平台。

航天工程研究篇

岁被任命为火箭副总设计师

岁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岁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主任

他是共和国目前最年轻的部长

年月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

令全世界对“神舟”载人飞船及其运载火箭“神箭”的创造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产生了特别的好奇和关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曾建树了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的伟绩,展现了成功发射艘飞船、多颗国产卫星和颗国外卫星的辉煌。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这个神奇的企业中,人才济济,新锐群芳。

总经理、总指挥、总设计师这些被称之为“老总”的有几百人,但在企业管理、型号指挥、科研设计三个领域都有所建树的人却并不多见,张庆伟则是其中之一。

张庆伟岁与中国航天结缘,岁时被任命为长征二号火箭的副总设计师,

成为当时航空航天工业部里最年轻的副总师;刚满岁的时候,

他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成为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他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一举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勇上巅峰创新

年月,张庆伟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在火箭总体室开始参与火箭的研制。

世纪年代末、年代初,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是一个突破性的历史发展期。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项目的纷纷上马,给许多立志于航天事业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当时刚刚进入航天的张庆伟便赶上了好时候。

张庆伟是同代人中的幸运者,

但他的幸运始终建立在他勇于承担责任和能够承担责任上。

年月下旬,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合同最终签订。

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所有的亚洲一号卫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颗用长征火箭发射的外国卫星。

休斯公司对发射“亚洲一号”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卫星必须在起旋后脱离火箭。在论证会上,张庆伟大胆地提出用计算机建立仿真模型的想法,并立即被会议主持者采纳。

于是,

他一下子从预备队提到了突击队。

张庆伟很快完成了星箭起旋方案分析。年月,张庆伟带着方案去美国洛杉矶,同休斯公司进行最后的谈判。

在谈判桌前,他从容不迫地指出对方在技术问题上的几个错误,随后,

在对对方技术方案计算验证后,美国人终于竖起了大拇指,方案获得通过。

年月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一举成功,

并创造了休斯公司已发射的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记录。中国火箭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为此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的张庆伟,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随着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二捆”也进入了研制的最后冲刺阶段。此次,

张庆伟又临危受命,在距合同规定期限仅有天时间里,与另外两位老同志一起,提出和验证成功了“长二捆”火箭卫星整流罩平推分离方案。

年月日,

“长二捆”首飞成功,为长征火箭开拓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年,张庆伟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起草了关于我国进行载人飞船试验的论证报告,

得到中央批准,

岁的他被任命为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年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这一长期的、需要创新的重大任务,

组织上决定给予年轻人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于是,早已崭露头角的岁的张庆伟,出任长二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航天部里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

负重攻坚拼搏

年月和月长征三号火箭两次发射失败,

使中国航天的国际声誉受到了重创。

在严峻的形势下,

张庆伟走马上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不久,他又担起了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责任人和发射队队长的重任。这是继年两次发射失败后长征火箭首次恢复发射卫星,国外舆论评论说,

如果这次发射再失败,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发射技术倒退十年。

第一次带领发射队就是去完成这样一个近乎苛刻的任务,张庆伟没有退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他严格质量管理,带领全体研制人员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年月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耸起。

发射前,按计划应留在距发射点公里以外指挥控制大厅里的张庆伟,

毅然出现在最前沿。事后有人问他距离发射架那么近,

不危险吗?张庆伟实话实说:“是有一点危险。但当时主要是想通过身体力行直接给大家树立信心,

也就想不了太多了。”

张庆伟和同事们成功地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打赢了长征火箭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一仗,为同年长征火箭后续五次发射连获成功开了个好头。

年,

长征火箭六战六捷后,张庆伟又被任命为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亚太二号卫星发射队的队长。

亚太二号卫星是美国劳拉公司为香港亚太公司研制的通信卫星。按照既定的发射日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

中国航天首次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司发射卫星,意义非同一般。

在这场“硬仗”中,张庆伟在现场指挥协调,与研制人员一起克服此前“长三乙”首飞失利带来的巨大压力,

夜以继日奋战天,高质量地完成了火箭总装。年月日,同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张庆伟和同事们圆满完成了“长三乙”的发射任务。

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作为一名年轻的领导者,张庆伟手下的骨干都比他年长,这种情况下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呢?

张庆伟认为,

在关键时刻必须敢拍板、敢决策。如果你拍板的事情实践证明都是对的,权威自然就树立起来了。敢于拍板、细致缜密的张庆伟在成功中树立了权威,并将这种权威转变为下一次的成功。

从年到年,

他负责的火箭发射任务都取得了成功,为挽回和提升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声誉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月,张庆伟担任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技术业务助理,协助总经理全面负责运载火箭科研生产的指挥调度、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督工作。

年,建国周年的日子,

在国庆大阅兵上,

中国航天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雄厚的实力,其中的某重点型号凝结着张庆伟的青春热血;

在那一年,中国航天自身也进行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两大航天集团公司,

这件事同样给了张庆伟展示才华的机会。

年月日,岁的张庆伟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分管集团公司导弹武器型号、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科研生产任务。

作为副总经理,

载人航天工程是张庆伟工作的“重中之重”。曾当过长征二号火箭副总设计师的他,此时再一次与载人航天结伴而行。

年月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一飞惊天,与载人航天工程结缘八载的张庆伟,在酒泉发射现场分享了长征二号火箭“处女作”成功问世的喜悦。天后,

在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胸挂奖牌的张庆伟,回赠给大会的是一面随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绕地球圈、行程万公里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

年月,

就在张庆伟刚满岁的时候,党中央把一个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他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是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决策者。

千年飞天梦圆

在担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的同时,张庆伟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张庆伟深知,此时自己的首要任务便是将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年月,

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个春天来到了。月日晚时分,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翼帆板正常打开”的报告传来时,指挥控制中心立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那一刻,

第一次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身份执行任务的张庆伟心潮澎湃。

年月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艘无人飞船“神舟”四号发射升空。

年月日,

“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返回地面,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无人试验阶段的圆满成功。按照工程计划,此时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日期只有个多月了,一场关键之战正式打响,

张庆伟带领大家又信心十足地投入了“战斗”。

为了圆满完成载人飞行这一中国航天年的首要任务,飞船和火箭的研制队伍提出了“排除一切干扰,确保载人成功”的口号。然而,

一个个意料之外的“阴影”相继出现:

月日,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的过程中突然解体;月日,

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在返回时偏离预定着陆点远达公里;

月日,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上爆炸。接二连三的事故给国际航天界的科研工作增添了极大压力。

压力就是动力。前车之鉴往往是后人成功的基石。

作为研制飞船和火箭的负责人,

张庆伟认真分析研究国外航天事故的症结,决定在集团公司内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组织编写了《质量文化手册》,并亲手将该手册交给型号责任人,

要求以文化促进质量,以质量确保成功。

月日―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央委员的张庆伟请假缺席,因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需要他亲自指挥完成――此时长征二号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已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进入倒计时。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这都是张庆伟执行的最重大的一次发射任务。发射前夕,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他,

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签名,

保证航天员顺利上天,安全返回。此时“张庆伟”这三个字已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代表了十万名航天科技战线职工的坚定信心和庄严责任。

千秋伟业一朝成。张庆伟笑了,在飞船准确入轨的时刻;张庆伟笑了,

在飞船平安返回的时刻;张庆伟笑了,在与航天员杨利伟举杯共庆成功的时刻……

在胜利的喜悦中,张庆伟并没有陶醉。

告别了年的辉煌,

中国航天迎来了充满挑战的新一年。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年众多的科研生产任务中,

最重要的就是金秋十月长征二号火箭发射神舟六号飞船。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张庆伟多次深入火箭和飞船的研制一线视察指挥,解决问题,

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全力以赴确保我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万无一失。

月日,

无论是对中国航天事业还是对张庆伟本人来讲,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这一天,

神舟六号飞船将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再问苍穹,

而与以往五次飞船发射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央电视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这也是继年“?

”现场直播“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未果之后,中国航天又一次直面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

尤其是作为火箭和飞船研制单位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

张庆伟面临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因为在整个任务过程中,

火箭和飞船哪怕出现一点点小的问题,都会毫不留情地“曝光”于天下。

面对镜头,张庆伟想到的是“带头”。

他要将压力埋在心底,

带头保持自信的微笑,给“战友”们传达必胜的信念。

正是凭借在关键时刻的信心和勇气,以张庆伟为首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向党和人民进行了一次近乎完美的“汇报演出”:从月日上午时整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到月日凌晨时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火箭和飞船的每一个动作都准确到位,

无一失误,圆满完成了“两人多天、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任务。

面对“满分”,张庆伟思考的是如何“加分”。

尤其是回想起月日胡锦涛总书记接见问候航天科技工作者时的情景,张庆伟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还太多太多。他深知,成功已成为过去,自己必须迅速重新回到起点,

开始为新的目标拼搏。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下一步的任务更繁重、更艰巨。只有加倍努力做好后续工作,

不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才不辜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航天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经过年的拼搏奋斗,张庆伟成长为我国航天界历史上最年轻的掌门人。

卫星发射的“疑难杂症”,张庆伟治了不少;荆棘密布、前途未卜的风险场面,他更是历经多多。

他曾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以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模称号。年月,他以系统工程管理专家的身份捧得了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张庆伟只要一讲起航天来便如数家珍。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时,

张庆伟表示:不断发展才是硬道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己经获得了成功。

年月日,国家航天局负责人郑重宣布,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已正式转入发射实施阶段。这项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计划的第一步是要向万公里以外的月球发射一颗绕月科学探测卫星,实现对月球的地形和地貌的探测,然后还将实现机器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和采样返回等一系到科学实验。

未来的打算就是让中国人上天揽月,并努力在年建立中国的太空站。

航天工程研究篇

月日时左右,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在日照区开始第二次交会对接。

时左右,

第二次对接成功。日时分,神舟八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在内蒙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中国从此面向年自主建设宇宙空间站的目标迈入实质性的准备阶段。

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贺电中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

对此,中国科协第十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邀请了几位太空领域的专家,围绕太空家园为大家答疑解惑。

专家简介:

童旭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负责运载火箭、目标飞行器和载人飞船系统的具体组织工作,组织完成了多项影响任务成败的关键技术攻关,短线计划管理、重大质量问题归零和条件保障等工作;

在任务期间作为任务总指挥部成员和集团公司工作组组长、试验队党委副书记,

科学组织,积极协调,圆满完成了发射、飞控和回收各阶段工作。

张智: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年开始从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预先研究工作;

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后,开始从事长征二号火箭逃逸系统总体研制工作,解决了诸多与逃逸救生相关的问题,

一些理论与试验填补了国内空白。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翔: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博士学位。

年至年在德国马普金属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年起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事载人航天器总体设计。

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介绍说:按照中央批准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

我们现在执行的第二阶段的交会对接任务。

所谓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建立初步的载人航天系统;

第二部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天员出舱,第二阶段是交会对接任务,

这两个任务的实施合并组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规划。

第三步是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小型空间站,

这三步构成了我们整个载人航天工作。第一步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第二步分别发射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三艘飞船,与天宫一号依次对接,

构成三次对接任务,整个交会对接任务是由四次发射和三次交会对接来组成。

童旭东还透露,为防止天宫一号在发射和在轨运行时出现问题,影响整个交会对接任务实施,

天宫二号作为天宫一号的备份是“时刻准备”着的。

在谈到“神九”“神十”何时发射是童旭东说:目前初步安排明年上半年发射神舟九号,下半年发射神舟十号,具体时间和状况要根据神舟八号和火箭技术评估,

以及整个的工程具体规划来确定。

神舟十号要安排有航天员进行载人的交会对接实验,神舟九号上不上航天员,要根据神舟八号和(遥八)火箭的技术评估结果来确定。

火箭三方面的改进

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智介绍说,从发射神舟一号到八号和目标飞行器,我都亲历了。我们国家发射天宫和神舟八号飞船的火箭都是在原来长征基础上改的。

从年开始,

咱们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对这个火箭有新的要求,一个是对运载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

对入轨精度的要求要比以往更高。

另外,我们根据以前发现的火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改进。

这个火箭主要的改进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针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改进,主要是整流罩的改进。原来是有用于救生的逃逸塔,发射目标飞行器取消了这个系统。第二是增加运载能力的改进。

助推器是新装的,火箭头锥和整流罩都有别与以前。第三是在可靠性方面的改进。火箭的十个分系统几乎都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大约有多项。

神舟八号的入轨精度达到了我们火箭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精度,对飞船的入轨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为后面的交汇对接打下了基础。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为两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谈到天宫一号的设计时说,

天宫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新的载人航天器,

它的设计是能够在轨运行两年,

主要作用是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跟载人飞船配合完成对接的实验,

咱们可以理解为比较简单的,或者具备基本功能的空间实验室,未来我们在进行载人飞行的时候,航天员可以在天宫一号上进行短期的驻留,

以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所以是新的载人飞行器,整个的样子分两个大舱段,

一个是生活舱,

后面这个舱是负责提供电力的推进舱。

当有记者问到天宫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什么是两年是,王翔解释说,关于这个两年寿命,

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一个是根据我们整个的实验周期,就是说包括天宫一号、神八、神九神、十整个实验周期,再有一个目前已有的技术积累。我们现在所有的航天器在轨的设计寿命和它的可靠性,

这是一方面的考虑;

还有一个考虑跟资源有关系,刚才说到,有一部分资源是必须靠地面带上去的,特别是推进剂和空气等资源,

用完就没有了,不可再生的是消耗型的产品,

所以从地上一次性带上去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从这几方面综合权衡,所以做了两年寿命的设计,两年的寿命基本上能够保障神舟八、神九、神十按照比较好的节奏完成整个的飞行实验。

从“神八”开始火箭可“摆脱”地面指挥

王翔介绍,

从神舟八号开始,

火箭进行了两方面的较大改进:第一是新增或者现在具备了交会对接的能力,这个交会对接能力是最大的改进,从测量、控制、执行三方面改进了很多设备。

例如,

在测量方面,原来的飞船在天上主要靠内置程序或地面测控、指令进行活动,而现在的飞船需具备自主交会能力,因此增加了测量的敏感器。

控制方面,飞船控制器进行了升级,

原来的自主飞行模式只是基本功能,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导航和控制功能,和一些手控设备。

执行机构的改进主要有两方面。要想实现交会对接,

飞行过程中对轨道、姿态调整的能力要求很高,

所以在发动机配置上增加了轨道机动能力。

另外,实现对接时的最大执行机构就是对接机构,交会过程靠对接机构来实现对接。

飞船第二个大方面的改进是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天宫舱内直径达.米

当被问及天宫一号舱内空间是否仅供航天员“蜗居”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表示,

“天宫一号的直径已达.米,一般人的身高进去后站直了还有富余”。

王翔介绍,

飞船的主要功能不是居住,

而是一个在“天地间”往返运输的工具,仅需保证其安全性和航天员的基本起居,作用就像卧铺车,因此空间较狭小。

但从天宫一号开始,航天员就要在舱内进行短期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除了基本的大气压力、氧气、二氧化碳这些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外,

舱内还需有适宜生存的温度和湿度。其次,飞船直径是.米,天宫一号的直径达.米,相当于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子,

可以提供三个人在里面进行工作和生活。

童旭东最后表示:这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

是我们完成“十二五”任务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我们航天科技集团在宇航方面的任务非常重,

不管整个“十二五”发射的飞行器数量和相关攻克技术难度都比“十一五”有技术突破。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要开展个国家重大专项的攻关,第一是载人航天,第二是探月工程,

第三是二代导航系统研制,第四是观测系统,第五是新一代运载火箭。我们在同步开展五个重大专项的研制。对于这次交会对接来说,

是中国航天从发射卫星、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嫦娥卫星绕月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