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方案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4-26 17:15:07

导语:诗人李白

医疗救治方案篇

一、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析意见,全人群对甲型流感病毒均易感,随着北半球秋冬季的来临,甲型流感发生大规模流行的风险显著上升,可能给人群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做好甲型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我市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甲型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工作要求,

做好医疗救治相关准备工作。我局成立应对甲型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附件),负责甲型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的组织领导。同时成立区级临床专家组(附件),

负责指导全区甲型流感医疗救治工作。

二、结合工作实际,

分类救治甲型流感病例

按照卫生部要求,根据应对甲型流感大流行总体预案不同响应级别,

实行分级分类医疗救治。

(一)对甲型轻症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措施。

按照卫生部《甲型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要求和有关规定,

根据我区甲型流感医疗救治需要、医疗资源现状及收治能力,对符合标准的轻症病例采取居家治疗措施。对符合标准的轻症病例采取居家治疗措施的,

必须由定点医院经治医师结合相关诊疗方案和患者具体病情确定,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对居家治疗患者应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专人负责,对居家治疗轻症病例进行体温监测和病情观察。

要对居家治疗轻症病例进行上门随访,频次不能低于次/天;在非上门随访时间,

可通过电话等形式了解体温和病情,

每日至少次。一旦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转至定点医院进行治疗。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对出现问题的,

要追究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

(二)需住院治疗的甲型流感病例要在定点医院集中收治。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收治”原则,指定区人民医院作为定点医院集中收治甲型流感病例。同时将区中医院确定为后备医院,

当患者数量超过区人民医院收治能力时,

启用区中医院收治甲型流感病例。

(三)高度重视对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甲型流感重症病例要在定点三级医院集中收治。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重医大附一院、西南医院、市二院、市九院、三峡中心医院、涪陵中心医院为市级重症病例的定点收治医院。重症病例经市级专家组会诊确认后,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由市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转至重症病例定点收治医院治疗。病人转运工作由病人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挥协调、转诊医院配合,急救医疗机构具体实施。

三、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甲型流感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严格按照《甲型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年修订版)》要求,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建立并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要根据甲型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有效开展消毒隔离工作,科学实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要按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规范门诊、急诊的接诊流程,在易于隔离、方便患者就诊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室,

有明显标识引导。发热门诊要保证充足的候诊、就诊空间,改善通风条件,及时分流患者。

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要加强病房管理,严密监测住院病例症状,发现疑似感染甲型流感的患者应当及时隔离,

避免感染其他患者。

要加强探视管理,对有发热、流

感症状的探视人员应当限制进入病房。

要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发现有发热、流感症状的医务人员应避免接触患者。定点医院的环境布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要加强人流

和物流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四、做好病例转运工作

区急救中心为我区甲型流感病例的转送机构。医疗机构转运需住院治疗的甲型流感病例时,要通知区急救中心将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

区急救中心要按照《甲型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年修订版)》有关规定,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

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甲型流感病例的转运工作。医疗机构和转运机构要做好病例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卫生局。

五、做好医疗救治物资和医务人员准备工作

(一)医疗救治物资准备。

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定点医院要储备相关的药品、防护用品及必要的设施设备,并保证储备物品完好可用。定点医院及后备医院要预留适量病床。请各单位于月日下午:前,将《应对甲型流感大流行物资储备情况调查表》(附件)通过电子公文网“信息”方式报卫生局医政科罗孝君处。

(二)医务人员准备。组建甲型流感医疗队。(附件)

(三)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和演练。在前期组织医务人员全员培训的基础上,

各医疗机构要组织医务人员再次培训学习,使其熟悉掌握甲型流感相关防控和诊疗方案、处置原则、工作流程等。我局将适时组织定点医院腾空、病例分流转运、医院感染防控等工作的演练。

附件:。重庆市卫生局应对甲型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

。重庆市合川区应对甲型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临床专家组

。应对甲型流感大流行物资储备情况调查表

医疗救治方案篇

。编制目的

为提高防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发生汛情时及时、有力开展抢险救灾、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汛期暴雨、洪灾及其次生灾害的卫生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

。工作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反应及时、快速处置的原则。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县卫计局成立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计局应急办,办公室主任由杨晓鹏兼任,副主任由廖德蓉兼任,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疾病防控组、卫生监督组三个小组。

医疗救治组长由县人民医院院长兼任,副组长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

成员由县人民医院相关科室科主任组成。

疾病防控组组长由县疾控中心主任兼任,

副组长由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兼任,成员由县疾控中心相关科室科长组成。

卫生监督组组长由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大队长兼任,成员由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二)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

指挥协调全县汛期灾情医疗卫生救援及卫生防疫工作;

组织协调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医疗救治组

负责汛期避灾点医疗保障工作;参与、指导汛期灾害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

组织医疗救援队伍,按局应急工作指令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疾病防控组

负责现场流行病学流调和卫生学调查、采样对象及检验项目确定;

负责灾区消、杀、灭工作技术方案的指导;负责制定疫情综合控制技术方案;负责疫情信息的传递、收集、整理、分析并提供领导小组领导决策;

负责有关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编发宣传材料。

。卫生监督组

负责灾区饮用水、环境、传染病防控措施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三、预警预报

县卫计局应急办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联系,随时了解天气汛情情况,

及时进行通报,按照指令进行预警;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本单位危险区域和危险地带的监测值班值守,加强同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信息沟通,根据监测及获得信息情况及时预警预报灾情、险情。

四、预案启动

县卫计局获得灾情信息或得到上级指令,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等统一领导、指挥下,

县卫计局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

五、应急响应

(一)响应行动

预案启动后,局机关各处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进入应急状态,开展相关应急工作,

保证各项措施落实。

县卫计局:局机关加强值班值守,保持和上级有关部门、单位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联系;局主要领导或授权责任人亲临灾区、灾情现场靠前指挥;

局应急办根据灾情和上级指令及时调派相关专业组赶赴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医疗卫生单位:灾区医疗卫生单位积极组织自救,

及时转移隐患区域的人员、物资,对无法转移的设备做好防护保护;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努力保证医疗正常工作秩序,切实做好伤病救治、消杀防疫等工作。非灾区医疗卫生单位密切关注全县灾情,

加强医疗救护、消杀防疫人员、物资应急准备,随时待令支援灾区医疗救护、消杀防疫、卫生防病等工作。

(二)现场处置

。处置原则

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及时做好灾后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应急处置反应

县卫计局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护队伍和相关人员到达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

及时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必要时请求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支援和指导。

。医疗救治

医疗救治组接到命令后要及时组织医疗救护小分队赶赴灾区,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根据需要或县应急办等要求,医疗救治组应在灾区设立临时医疗救治站,负责灾区伤、病人员和救灾人员的医疗卫生救治。

对危重伤、病员要及时转移到医疗条件好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尽量减少灾害对群众健康造成的损害。

。疾病预防控制

疫情防控组在接到命令后要及时组织疫情处置小分队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评价和疫情监测,

采取环境消毒、饮水消毒等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开展卫生防病健康

教育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灾后传染病防控活动,及时发现和控制扑灭灾后疫情。

。卫生监督工作

灾情发生后,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要组织人员加强对灾区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卫生监督执法和督查,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灾区的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人员,

应按照自己的职责,全力投入到抗灾防病工作中,靠前落实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病措施,保护群众身体健康。

六、信息报告

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同时,

及时向县卫计局应急办报告有关情况,核实本单位和所属区域灾情,

统计抢险救灾、医疗救治、消杀防疫、疫病控制等有关数据。

七、响应终止

应急响应终止由县卫计局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县卫计局应急办通知执行。

八、评估报告

医疗卫生有关工作结束后,县卫计局负责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医疗救治、消杀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评估,内容包括卫生系统灾情和经济损失、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工作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九、保障措施

。信息畅通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实行汛期领导带班和小时值班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要保证通讯联络工具的畅通,

以保证指挥系统畅通,

及时组织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队伍建设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保证卫生应急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

制订和落实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做到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物资储备

各医疗卫生单位建立物资储备和管理机制,储备一定的医疗卫生救护和疫情处理应急物资,

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汛期巡查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汛期巡查,

对单位所在地可能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及时做好应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准备。

。纪律要求

卫生应急预案启动后,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要积极准备参加救灾防病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迅速召集医疗卫生应急人员集合待命,在交通工具、药品、器械等各方面作好准备,接到命令后迅速赶往灾区开展工作。

。责任与奖惩

防汛卫生应急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卫生计局对防汛卫生应急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

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宝兴县卫计局制定、和解释,并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

医疗救治方案篇

(一)原则:认真执行《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

见附件),

严格筛查对象,积极进行外科治疗救助,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目标:对符合外科治疗救助条件的现症晚期血吸虫病人,

通过住院治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基本恢复或部分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定点医院的确定

为确保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的质量和安全,各地应选择安排定点医院开展外科治疗救助工作。

(一)定点医院条件。

、医院资质与资格。

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县级以上血吸虫病防治专科医院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

()具备脾切除,门、奇静脉血流阻断,脾、肾静脉分流手术经验;

()近两年未发生过与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手术有关的三级以上医疗事故。

、技术人员。

至少有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外科医师,

有配套的、具有资质的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队伍,至少有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消化科或心内科医师。

、设施与设备条件。

()符合要求的手术室;

()符合要求的外科病房及重症监护室(或抢救室);

()具备开展腹部手术的器械;

()胃镜、肠镜;

()直肠镜;

()超机;

()血液生化仪、酶标仪;

()呼吸机、麻醉机、心电监护仪;

()有安全可靠的临床用血来源。

(二)定点医院的确定和撤消。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满足手术工作量需要、合理布局、方便患者、利于管理的原则,选择辖区内—家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

逐级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推荐。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省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专家指导小组对推荐的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评估。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省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专家指导小组的评估意见,

确定定点医院的数量与布局,

确认定点医院。

、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管,组织专家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定点医院进行考核,

不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应及时撤消。

三、外科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和审批

(一)申请外科治疗救助的条件。

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

、符合《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中“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标准”的晚期血吸虫病人。

、有手术指征。

、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农民。

、生活贫困,

经济收入低于当地乡(镇)平均收入水平。

(二)外科治疗救助对象筛选与审批。

、患者本人向当地血防站(卫生院)提交外科治疗救助申请表、交验本人身份证原件并提供复印件、提交本人近期照片、所在村村委会对申请人身份和经济状况的证明。

、当地血防站(卫生院)依据晚期血吸虫病登记册等资料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对提出申请的患者进行初步筛选,筛选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造册,

将结果报县血防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地定点医院负责对本县经过筛选的对象进行检查和确诊。定点医院不能确诊的,

邀请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专家指导小组的专家会诊。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患者的个人资料、证明材料和定点医院的诊断结果等作进一步审核,符合条件者,应向定点医院和患者出具相关证明,

作为住院外科治疗救助凭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审批同意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的患者名单逐级上报,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将汇总结果报卫生部。

四、住院管理

、患者持县级以上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定点医院的诊断证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原件办理入院手续。

、定点医院在病人办理入院手续前,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有关政策和事项,

病人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方可办理入院手续。

、根据病情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参照本省医疗保险管理规定和基本用药目录,原则上应用常规检查和使用甲类药),实行“住院一日清单”制,由病人或其家属签字。

、不属于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范围的疾病,超范围的检查和用药,事先须告知患者,

征得其同意并签字,

其费用全部由患者自行负担。

、治疗期间出现意外情况或严重并发症,要及时请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专家指导小组会诊。

、患者出院时,经治医生应认真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五、救助经费使用及管理

、对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给予救助,救助标准由省级卫生、财政部门制定,

中央财政年按每人元的标准安排补助,

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负担。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按照《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号)执行。

、县级卫生部门组织专家组按照《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对每例外科治疗救助病人治疗的方案及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等进行审核,并逐级上报、审核,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最终审定。按照省级卫生部门审定的费用和补助金额将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定点医院。

、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补助经费要严格执行本省制定的补助标准,实际治疗费用在补助标准以内的,

实报实销。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治疗要严格执行《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

保证治疗质量,同时要厉行节约,杜绝不合理费用发生。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和挪用。

、在审核治疗方案和治疗费用时发现方案、费用不合理的,

其不合理的费用由定点医院承担,已报账的,

应予以扣回,不得转嫁给患者。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张榜公布等形式,公示享受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的人员名单,

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

六、资料管理

、定点医院必须妥善保存每一例享受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患者的诊断结果、检验检查凭证、病历、医嘱、病程记录等病案资料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证明,以备查验。

要完善相关登记资料,实行计算机管理。

、县级血防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资料进行汇总,并逐级上报。

七、组织管理

(一)根据卫生部、财政部项目管理方案,

项目省卫生、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计划。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二)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工作,日常工作由各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省、市、县卫生行政、业务部门要明确职责,

建立办事规则、办事程序等各项规章制度。

(三)省、市、县分别成立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专家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拟订技术方案、对定点医院进行评估、培训业务技术骨干、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和处理、对定点医院确诊的晚期血吸虫病进行抽查(核实诊断)和进行医疗质量监督。

(四)增强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各级卫生部门、血防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的政策,

使群众和患者了解政策和办事程序。

(五)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努力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各级血防机构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做好外科治疗救助对象的组织发动工作,

各定点医院要加强与基层血防、卫生院的沟通与联系,县(市、区)卫生部门要加强组织与协调,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安排病人检查和治疗,力求方便患者,

减少患者的负担。

(六)加强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工作的督查。要建立明查暗访、进村入户与救助对象面对面访问核实、深入定点医院抽查等核查机制,市级组织抽查数不少于救助治疗数的%、省级组织抽查数不少于救助治疗数的%。核查情况须登记在案。

发现服务不完善的,

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发现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必须严格追究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并通报批评。

(七)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提交专题报告。

医疗救治方案篇

关键词:海事救助;医疗救护;船员;院前急救

近年来航运市场较低迷,国内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及主要航行区域内船舶交通流均呈现缩减态势,

但海上搜救区域内船舶遇险、船员伤病救助等事故依旧频发。据统计,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次搜救,涉及遇险人员人,

其中死亡失踪人,搜救成功率达.%[]。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

船舶遇险和船员救助仍将继续挑战我国的海事救助体系。

船员常见伤病

在海上事故中,因船舶碰撞、搁浅、沉没,海上火灾、爆炸,

恶劣天气,人员落水,船员日常作业、斗殴等导致船员伤病事件频发,

其中常见伤病有淹溺、冻伤、挫伤、触电、烧灼、窒息、各类休克、中毒、内脏破裂、肢体骨骼断裂、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脱水、传染性疾病等,本文主要研究海事救助下的船员重大伤病。

.船员伤病分类海事救助期间的现场急救和护理是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属于院前急救的范畴。为方便岸方医疗救助单位组织施救,

提高后期伤病救助率,本文依照综合分诊法对船员伤病进行五级分类:级-危殆、级-危急、级-紧急、级-次紧急、级-非紧急,

与陆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持一致[]。

.海上伤病现场救助的特点海上伤病现场救助是伤病船员进入医院诊治之前的救治过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伤病船员救治工作的成败。

在海上,伤病船员急救和护理的原则、方法等与陆上无很大差别[],但船员伤病发病环境特殊,船上医疗救助资源匮乏,海上通信不便,

搜救应急预案实施等给现场急救和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致使伤病船员的救助工作较陆上医疗急救更复杂。

.。救援境复杂、特殊船舶航行在海上,受航区风、浪、流、气旋、降水、雾霾等外部因素,船舶吃水、配载、船型、稳性、操纵性等船舶自身情况影响,

致使船舶摇摆、震动,

船上环境嘈杂、人员晕船等,

这将直接影响到现场伤病急救和护理工作,

严重时可能导致救援队伍无法靠近被救助船舶,无法实施救助工作。

.。医疗救助资源较匮乏除船公司有特别规定外,当前我国商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配备主要参照年交通部颁发的《船舶医务室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执行,一般由大副或船长兼任船医,无专业船医。

造成船上医疗设备过于陈旧,药品过于单一,缺乏专业的医疗救治,仅能满足船员常见伤病的诊治。海事救助期间,

依靠外来专业医疗救助队伍携带的有限医疗器械,

较陆上医疗急救水平,海上伤病救助显得有些困难。

.。海上通信受限我国海事救助系统主要由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等四大部分构成,主要通过、、等无线电设备、卫星电话、邮件、电传等通信方式进行海事救助期间的协调与沟通,

这些通信方式易受地理、环境、天气等影响,造成信号间断、噪声大等现象,相比较覆盖范围广、通信方式灵活、使用便捷、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陆上通信,针对院前急救的紧迫性,海上通信技术显得有些滞后。

.。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的时限性自年至今,国家、省、市、县区等相继颁发辖区内海(水)上搜救应急预案,依据海上突发事件等级、事故发生区域、事故船舶/船员等,预案规定了相关海上搜救中心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搜救,

事故上报及后期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但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

牵扯到多部门、多方救援单位,如若一方或多方在救援过程中行动滞后,

将直接影响到海上搜救工作的机动性,

易错过最佳救助时机。因此,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海事救助期间现场急救和护理现状

.国内海事救助期间现场急救和护理现状依照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规定,各级海上搜救机构应会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当地具备一定医疗技术和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海上医疗援助任务。

当发生海事事故,亟需海上医疗援助时,一般由实施救助行动所在地的医疗机构承担,

如涉及到入出境卫生检疫的船舶,应会同检验检疫部门协同处置,

当救助力量不足时,可通过海上搜救机构逐级向上请求支援[]。

.。我国海事救助中的医疗救护机制以山东省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为例,

见图,当收到遇险报警时,须对报警信息进行核实、确认,经确认无误后,相关责任搜救机构依程序启动应急预案,

其中在调动应急力量、制定搜救方案、启动专家系统等工作中,需省卫生厅或其指派的医疗专家、医疗机构等参与其中。

在后期救助行动中,

医疗机构将提供人命救助、医疗救助等一系列海上医疗救援服务。

除上述医疗专家、医疗机构等国内专业医疗救援单位构成的地方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外,我国海上医疗救护体系还包括海军部队、海后卫生部管辖的海军医院等医疗救援单位构成的军队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军地两大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协同合作,共同担负海事救助任务,

以提高救助资源的应用效能[]。

海事救助期间,医疗机构(以地方医院为主)将依照相关海上搜救机构安排,启动各自应急预案,实施医疗救助。

医院船将根据船员伤病类别、特点,医院船船舶设计、医务人员构成、医疗设备配备等,启动对应伤病的应急预案,

实施医疗救护。

图山东省海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

.。我国院前急救运行模式当前我国院前急救运行模式主要借鉴法――德模式,急救工作主要包括急救小组现场治疗、送院继续治疗,其中通讯手段、运输方式和急救医疗技术等因素对急救成果影响较大。而各大城市院前急救模式不尽相同,有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等,

急救模式无法得到统一,资源配置参差不齐,相对稳定性急救经验不够成熟。

.国外海事救助体制现状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海事救助工作一般由准军事或警察性质的机构担任,具有一定的司法权和最高执法权威性。如日本是以海上保安厅为主体,

借助“日本水难救济会”等民间力量,建成覆盖全日本海域的海上搜救网络。该网络将其管辖海域分为个管区,

每个管区内设海上保安本部,下设若干海上保安部和海上保安署。依靠紧密的无线电监测网络,专业化、技术化救助装备,充足的救助船艇及专业人员,

组建了一支高效、机动、专业的海上搜寻与救助队伍[]。

优化海事救助中现场急救和护理的建议

.优化救助协调机制,构建海上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继续加强军地协同机制,达到救助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海事救助应急预案、医疗机构急救应急预案,

开通海上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提升海上医疗救助快速性、机动性。

.鼓励相关医疗机构建设专业海上医疗救助队伍鼓励具有海上医疗救助能力的医疗机构培养专业海上医疗救护人员,使其能够适应海上医疗环境,

具备多学科多门类急救与护理技术,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同疾病的紧急处理方案。在资金、设备、实习、培训等方面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同时,也鼓励民间海上救援组织参与到海上救援行动中。

.提升海事救助装备,

配备高科技医疗救助设备更新通信设备、交通工具、救助/打捞设备等海事救助装备,

缩短启动救助预案与开展现场急救之间的时间间隔,保障救助行动顺利进行。

建议更新船舶医务室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船上配备种类齐全、技术含量高、操作便捷的医疗设备及充足药品,以提升医疗救助队伍的技术和装备,提高伤病船员救助率。

.增强海上医疗急救演练,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增强开展海上综合搜救应急演练,做到多部门参与、多方人员协作,

并进一步提高医疗急救演练在海上搜救演练中的地位。

加强与他国之间的海上搜救演练、合作,通过国际间、区域性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与他国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海上救助经验,同时能够提升海上事故中船舶、伤病船员等的救助率。

结论

综上所述,

海上医疗救助成功与否关乎海上伤病船员的生死,是我国海事救助体制运行地体现。

只有通过各方努力,在实践与协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提升,

积极借鉴国外海上救助的先进经验,才能够确保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年月份全国海上搜救情况[/]。://///。.。

[]张波,贵莉。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国良,

刘晓荣,等。海上伤病员护理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护理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王晓波,

栾汤姆索亚历险记 读后感振涛,等。海上医疗救护体系的分析与思考[]。医疗卫生设备,。

[]严新平。水上交通安全导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医疗救治方案篇

.编制目的

为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

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按照《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二、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事件(级)

()一次事件伤亡人以上,

且危重病员多,

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国务院及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省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事件(级)

()一次事件伤亡人以上、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人超过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跨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事件(级)

()一次事件伤亡人以上,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人超过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事件(级)

()一次事件伤亡人以上,

人以下,其中危重病人超过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同级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小组;

()专家组;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和指挥小组。卫生局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指挥小组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

卫生应急办公室、医政中医科、卫生监督食品安全与疾病控制科、急救指挥中心、直医疗机构主要领导等负责人为成员,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协调、部署和指导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领导小组,

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600字初中作文,

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专家组

卫生局负责组建级专家组,盘山县、大洼县卫生局负责分别组建县级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各级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伤员转送和院内治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由现场的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和终止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级响应

()、级响应的启动

在境内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级)时,

由省卫生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级、级响应,同时启动本预案。

()、级响应行动

在境内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级)时,

要立即上报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同时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和指挥小组工作。在境内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要立即启动本预案,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及时向政府和省卫生厅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并按照省卫生厅和政府的指示做好相关工作。

.。级响应

()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级响应: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启动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级响应行动

卫生局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及时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及省卫生厅报告有关处理情况。

级应急预案启动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事件发生地在盘山县、大洼县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

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及时向县政府和卫生局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并按卫生局和县政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级响应

()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级响应:

。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县级政府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级响应行动

盘山县、大洼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

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卫生救援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县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及卫生局报告有关处理情况。

县级应急预案启动后,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卫生局接到本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根据需要组织现场处理。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既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防护,

确保安全。

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使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紧张有序进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在现场设置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主要或分管领导同志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

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指挥机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

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

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员和死亡人员做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踩部位,

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转送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较大的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以抢救、治疗,

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送。

()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在转运中,

医务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的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以及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信息报告和

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的同时,立即将人员的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及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后,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政府或同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

或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

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卫生救援的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制定各种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全建立较为完整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监护治疗三个急救医学系统,基本实现急救服务一体化。使辖区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能够承担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对急危伤病员提供紧急医疗救治服务保障。

加强医院急救医疗“绿色通道”的建设管理,按标准配备抢救设备、专业人员、急救车辆及通信工具。三级医院要不断完善重症监护治疗手段,提高监护治疗抢救水平。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应具备基本的急救应急能力和条件,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保持常备急救医疗人员队伍相对稳定,

坚持经常开展正规化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技术规范、反应迅速、具备一定应急救治能力的急救医疗队伍。

.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发生化学中毒或核辐射事件时,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心医院将作为地方和系统的应急救治基地。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组建综合性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如核辐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化学中毒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等),

级不少于人,县(区)不少于人。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医疗卫生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

必须报经本级政府同意。

.物资储备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提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

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

保证供应。

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医疗卫生救援经费保障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

各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中心(站)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

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各级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本级政府的决定对医疗救助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的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铁路、交通、公安(交通管理)等有关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

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情况特别紧急时,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他保障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

保证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技部门负责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研究方案,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及药物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

对特种药品的研发和申报工作予以指导。

红十字会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做好相关工作。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开展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现场救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

向国内外发出呼吁,

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六、医疗卫生救援的公众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广播、电视、报刊、互连网等媒体要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人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七、附则

.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医疗救治方案篇

病历档案≠居民健康档案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和发展,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将被提到议事议程。

为什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似乎已经不需要讨论了,接下来要讨论的:一是居民健康档案怎么建、建在哪?

二是谁来利用居民健康档案、怎么利用?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从病历档案的属性谈起。

广义上说,

档案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真实记录。病历档案是档案范畴的一部分,是病人疾病发生、症状描述、检查、治疗处置过程的详细记录,

是法律凭证。病历档案的载体不仅仅是纸质的,还包括光盘、胶片、数据等材料,且病历档案的存放格式,不单纯是文字格式,

还有数据记录、声音格式、视频格式等。

病历档案又分为:院(外)前急救病历档案(即“”病历档案)、院内门诊病历档案、住院病历档案。门诊病历档案一般记载得较为简单,很多医院在门诊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一是为了收费规范化,

防止跑冒滴漏;二是使门诊病历的记载更加规范化,管理水平也初见端倪。但是病历记录本基本在个人手中存放,

大多数病人看病后不做长期保存。

住院病历档案一般比较规范。每一份病历从入院开始产生一个住院号,作为某病人在该医院住院的唯一索引和关联号码,无论在医院内部的检验、放射、药房等科室的医嘱费用还是症状描述和治疗方式、处置结果等均可以通过住院号将该病人的病历档案记录得完整准确。

但是每一位居民在不同医院住院就医时,又会有不同的住院号产生,各医院之间的病历档案没有关联。

居民健康档案是记载一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具有阶段性、概括性、关联性的健康状况的记录。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

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

是各级政府制定卫生政策的参考依据。

病历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别在于:病历档案记录了人的生命过程的疾病发生、治疗、好转过程。居民健康档案则相当于人(自然生命过程)和社会进行交往记录的“名片”。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均离不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两大体系的交往过程,

因此院(外)前急救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的意义远远大于医院病历档案的自然属性的意义。

它所记录保存的档案内容涉及范围之广,保存内容之久远,社会不同主、客体“全宗”需求利用率之高是单纯的病历档案所无法比拟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居民健康档案更偏重于常态下的普通内容记载,“”院(外)前急救档案更偏重于突发疾病、突发事件的记载。

莫忽视“”病历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既是公民本人和家族的“名片”,又是构成大社会的小“分子”;

既是城市管理的主体成员,

又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主要成份。“”病历档案既有急救医疗服务过程的记录;

又可从翔实的记录中反应社会医疗资源、政府职能、民生民态、城市规划管理、经济水平等因素。

与居民健康档案相比,

“”病历档案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和作用。

一是居民健康档案更趋向于本区域内的个人医疗行为的记录,

更多体现常态下的、居民健康情况生老病死过程档案的自然属性。

而“”病历档案除具有个人医疗行为的记录外,还记录了具有本区域内非常态下的突发疾病、突发事件的医疗资源应用的情况。由于一个城市只有一个“”电话号码落地,只有“”具有统一接处警、统一指挥调度、综合调整使用本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所以,

“”可按照医院的应急承担能力,合理分流病人,能够激活居民健康档案的社会属性。

二是“”是本区域内的唯一代表医疗服务的窗口单位,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置“”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处置,“”是各种突发事件信息收集、汇总、上报的最快捷的途径。

三是“”急救的公益性性质决定了“”具有政府职能形象,

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可以在第一时间协同“、、”等政府执法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社会属性的作用。

四是“”病历档案涉及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还涉及通信、网络、医疗单位等不同的行业,是属地医疗资源分流的“依据”,

是属地医疗救治活动质量评价的“晴雨表”。

国家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征集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方案,恰恰还没有将“”病历档案与之结合。为此,

建议将“”、院内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等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从病历档案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节点上,为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老百姓做好档案信息系统的服务。

可以说,“”病历档案是激活居民健康档案的按钮,是连接医院内病历档案和国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的节点,

是为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民生服务的纽带。

链接

院内病历和“”病历的区别

。开始记载的时间不同

。重点内容不同

“”病历档案相对简单,文字性描述较少,主要是病人当时的意识、呼吸、血压等基本情况和救治措施以及救治方式、救治效果等内容。院内病历档案的检查项目齐全,

名目繁多。特别是住院病历,描述性的内容很详细。

。存储介质不同

“”病历档案的存储介质除了纸质文字记载外,还有音频格式的光盘、视频格式的光盘,

或硬盘、移动硬盘存储。院内病历档案有纸质、胶片的、硬盘数据记录,但是一般没有音频格式的档案。

。应用范围不同

医疗救治方案篇

一、组织机构职责

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统一规范、准确快速”的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和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在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是责任报告主体

负责收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规定时间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制定管辖区域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报告制度,

建立报告机制。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市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

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报告责任单位(急救中心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纠正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进行查处。

(三)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实行归口管理

参与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医疗卫生机构,

无论机构级别和其隶属关系,必需及时、如实向急救中心报告现场救援信息和院内急救信息。急救中心负责收集汇总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分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终结报告。

二、信息报告

(一)报告范围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信息报告范围: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级别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信息或在敏感时期、敏感地区、敏感人群发生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

(二)报告程序和方式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抵达突发事件现场或本院收治突发事伤亡人员后分钟内,向市急救中心电话报告事件救援信息。初始报告后,

院前或院内急救信息根据急救中心的要求进行续报。市急救中心电话。

急救中心接到突发事件人员伤亡信息,经初步核实汇总后,在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并且在现场应急响应期间每小时向卫生行政部门电话报告次救援进展情况,

并记录报告时间和报告内容备案。工作时间报告市卫生局办公室、疾控科(应急办);

工休时间报告市卫生局值班室。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信息进行快速核实,

根据不同事件性质和级别,迅速采取相应的医疗卫生救援措施。较大级别以上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必需在分钟内电话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直接报告省卫生厅,

随后在小时内书面上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工作时间报告省卫生应急办或省卫生厅机要室,省卫生应急办,省卫生厅机要室

突发事件伤员救治工作涉及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域时,

由事发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收集和报告医疗救援信息。

(三)报告内容

、基本信息

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内容重点包括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致伤人数和医疗救治工作情况及需要提供的支持援助等。

突发事件的级别、事件原因、现场死亡人数、事件伤员身份等非医学救援信息可暂不涉及。

、医疗救援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⑴初始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地点、事件类别、医疗机构接诊和收治伤病员人数及伤情分类,

已采取的医疗救援措施。可先用电话口头初报,在小时内补报书面信息。

⑵进程报告

主要报告医疗卫生救援的进展和变化,伤病员门诊留观和住院治疗人数、伤情分级及转归、在不同医院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的医疗救援措施,

是否需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支持等。

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伤员病情尚未稳定的应急救治阶段,应当每日报告医疗救治信息。

⑶终结报告

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结束后一周内上报结案报告。

主要对医疗救援工作整体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分析问题与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等内容。

三、信息分析与利用

(一)建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分析制度

定期分析、汇总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并做出专题分析报告。

(二)实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季、年报告制度

急救中心每季度下月日前,

将上季度辖区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专题分析报告上报市卫生局。年度分析报告于次年元月日前上报。

(三)建立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当地政府应急办、公安、消防、安监、

交通等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信息互通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

信息资源共享。

四、监督管理

(一)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二)卫生监督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报告责任单位开展定期的督导和不定期抽查。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报告制度和工作机制,

切实履行职责。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本规范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制定本地区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方案,

健全信息报告网络,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人,规范信息报告的工作流程。

五、责任与奖惩

医疗救治方案篇

【关键词】医疗救治能力

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后,我国各级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

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各地初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全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救治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担当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一线任务。

本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根据工作在医疗救治一线人员对于其所在医疗救治机构各部分的评价以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分析以后,黑龙江省医疗救治能力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以期探讨建设与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系统能力的途径〔,〕。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黑龙江省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选择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相关的科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主要负责人和地市的卫生局领导进行深入访谈,获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政策信息。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个人基本情况所调查的名工作人员中,男性名,占%;

女性名,占%。

份有效问卷人员中,平均年龄岁,年龄最多集中于岁,占%。

本次调查所涉及各级医疗机构相关科室人员~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

并且年龄分布较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和大学为主,者占整体人员的%,超过/;

培训接受率:近年来接受过次培训的人数为人,占总人数的%,而其余的人近年从来没有接受培训,占总人数的%。

医疗救治机构的基本情况()医疗机构的人员职称主要集中于中级,占%,

高级职称人员只占%。对类医院的工作人员职称构成结构进行*χ检验。结果,χ=,

=(双侧)。结果表明,三类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上有明显差别,其中市级综合医院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最多占%,县级所占比例最小为%,

副高级职称人数综合医院也最高,占%,而县级医院和传染病院分别为%和%(表)。

()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机构主要由个部门构成,分别为检验科、急诊科、感染或传染科。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检验科医护人员均数为人,

急诊医护人员均数为人,感染科/传染科医护人员均数为人;传染病院检验科医护人员数人,

急诊科人,

感染科人;县级医院三类人员均数分别为,和人。对类医院医疗救治部门人员构成进行χ检验,

得χ=,=,类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调查综合医院均没有配备负压空气室,

传染病院和县级医院平均配备数分别为和间;

重症监护室病床平均配备数量综合医院为张,传染病院为张,

县级医院为张,数量明显偏低。

医院上一年病床利用率,综合医院为%,县级医院为%,而传染病院为%,

与前者相比,后者明显偏低。

表类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构成(略)

注:医师包括医师,医技和护理人员类

医疗救治能力

预案调查结果显示,预案知晓率为%。

影响预案质量的各个因素评价中,

工作人员普遍认为:()预案制定中本单位人员参与最重要。

()预案职责制定翔实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对预案内容的培训和演练;()预案符合实际需要。多数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有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参与预案的制定,

预案才有可操作性。

信息监测与险情通报()医务人员对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及报告时限的了解情况:医务人员对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全部知道占%,

大部分知道占%,知道常见的一小部分占%,不知道占%。

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

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表)除法定传染病外,当出现以下种类患者数量突然增加时,医务人员应及时上报。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对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意识并不高,

对法定传染病病种大部分知道的占%,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了解情况较差;医疗机构作为信息系统的主要端口,是信息收集与传递的重要环节,以上情况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

表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略)

医疗救治能力的现状(表)表表明,对急救设备和个人防护设施的使用能力方面,医务人员选择熟悉和比较熟悉的占很大的比重,二者之和达到%以上,只有一少部分人尚不了解,

比例在%以下。可见“非典”过后政府在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上给予很大的投入,医院的急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约有%的人员需要继续培训。

表医护人员医疗救治基本知识熟悉状况(略)

软硬件建设()近几年,特别是以后,

我国政府对医疗救治机构加大了投入力度。()长期以来对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近几年的投入主要补给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仍投入不足,

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是未来建设的重点。()基层医院设备仍然简陋,大部分机构房屋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设备设施建设仍较落后。

讨论

平战结合开展中出现矛盾,需要政策支持应急条例指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以预防为主,

专家指出要平战结合。

但是我们调查中发现,暴发时所应用的救助设备设施,在后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原因有:()医疗救治机构不愿意花费资金用于购买这些平时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设备设施;

()这些设备设施维护还需要一大笔的经费。医疗机构的大部分人员仍然把着眼点置于能创收、经济效益好的科室上;对具有良好的外部效益,公共性较强的服务,由于其不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被忽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状况仍需改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救治医务工作者,仍然有部分人员不知道应急预案,不了解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内容;

医疗救治知识掌握不足,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不够。因此,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仍是必须的。

软硬件建设不够均衡,投资比例失调近几年对于医疗救治机构的硬件建设力度大大加强,调查显示改善很明显。

但是人才培养,

人们意识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资金及政府支持。统计结果显示,基层医院人才队伍与综合医院相比差异明显,

而基层医院往往是突发事件和医院救治任务的前沿阵地,

所以基层医院医疗救治建设更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张艳春,吴群红,郝艳华,

等。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影响因素初步研究[]。中国医院管理,,

():-。

〔〕吴群红。危机的启示—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势在必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