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晓》唐诗赏析,《春晓》原文与注释
《孟浩然·春晓①》唐诗赏析,《春晓》原文与注释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③【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已天亮了。啼鸟:啼叫的鸟③夜来二句:回忆夜来的风雨,为花木担忧。【鉴赏】 春天,自然界一派生机。春天的早晨,更是生意盎然: 鸟雀到处鸣唱,经过夜来的风雨,地上到处是落花。从落花可以使人联想到花丛草木。诗人把住了这一特点,只用淡淡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春晓图。本诗意在惜春。诗人选取了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而从听觉的角度着笔写春之声,用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处处” 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只淡淡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后两句由喜春翻为伤春、惜春,而这伤和惜却是因为对春的爱,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份闲淡中多少流露出个人的不幸际遇。诗里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本诗语言浅近,自然天成。诗中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澄澈,如天籁之声,读之使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张祜《听筝》古诗赏析与原文
张祜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筝,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诗写听筝,先说弹筝者手的美丽。“十指纤纤”,白嫩如玉笋。纤纤,旧指手美好的样子。《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装,纤纤出素手。”玉笋,形容手指的白嫩。韩偓《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红”字似指女人的指甲。古时妇女有以花蕊染指甲的习惯。诗词中常以部分代整体,写手指的细长美丽,也暗寓人的美丽。次句写弹奏。“雁行”指筝上的雁柱。古筝面上张弦,每弦一柱,斜列如雁行,故名。路德延《小儿》诗:“帘拂鱼钩动,筝推雁柱偏。”轻遏,轻轻地抑遏。黄叔灿谓此二字“形容妙”(《唐诗笺注》)。其妙在于这句用意双关,既表现雁的飞行缓慢,也表现筝声的低沉。秦筝音色沉伏,长于怨调慢声。三句接写筝声。“分明似说长城苦”。汉人刘向《列女传》载:杞良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唐人编《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因被遣筑城,为官吏所击杀,其妻孟仲姿哭于长城下,城即崩倒。在后来的民间作品中,通过说唱、戏剧、歌曲等形式,又增加新的情节,男女人名多作范杞梁和孟姜女。如敦煌曲《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入送,不免自家送征衣。”这句借孟姜女故事,表示筝声凄苦哀怨。五代牛峤《西溪子》写弹琵琶云:“弹到昭君怨处,翠蛾愁,不抬头”,借王昭君远嫁匈奴事(后人作有《昭君怨》琴曲和词牌),表示声音的哀怨,与本句诗用意相同。一结韵味悠长,妙在雁声与筝声同说:“水咽云寒一夜风”。晏几道《采桑子》(一作张先词,题为“咏筝”)称筝为“哀筝”(“哀筝一弄湘江曲”)。雁也常给人以凄恻之感。蔡琰《胡笳十八拍》:“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无论就雁就筝给听者的感受说,结句都声情臻于佳境。元人萨都刺《赠弹筝者》结句云:“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展开一片清绝景象。这两诗的结构都“辞尽意不尽”,而且未“着一实语”,以景结情,情在景中,不见痕迹,最为上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