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龟蒙《怀宛陵旧游》

怀宛陵旧游

唐代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当年曾在宛陵城游览胜地,谢玄晖与李太白都留下足迹。
溪水倒映针阳实在令人遐想,迎风飘扬的酒幌也映入小溪。

注释
宛陵:古县名,汉初置,不久改为丹阳郡治所,西晋时改为宜城郡治所,南朝梁、陈时为南豫州治所,隋时又改为县,其地在今安徽省宣城。旧游:此处指旧日游览之地。
陵阳:山名,旧传因陵阳子明于此山成仙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北,这里用作宛陇的代称。佳地:胜地。

这位名叫陵阳子明的先生,乃是铚乡人士,平生爱好钓鱼。有一天,子明先生在旋溪中垂钓时竟钓住一条白龙,他当时既惊又怕,急忙解开鱼钩并向那白龙跪拜,并放走了它。后来他又钓到了一条白色的大鱼。那大鱼的腹中竟然有封书信,教子明如何服用丹药。子明于是登上出产五石脂的黄山,采寻到这种药物,将其放入开水中煮沸服用。三年后,子明当时放走的那条白龙接他而去,把他带到陵阳山顶上隐居。一百多年过去了,陵阳山的山顶离地面已有一千多丈,子明先生在山上大声呼喊山下的人,让他们登上半山腰,对他们说:"当年溪中的子安会来,询问我子明的钓车是否还在"。后来过了二十多年,子安死了,人们把它埋葬在石山下。有一只黄鹤飞来,栖息在他坟边的树上,鸣叫着子安的名字。
谢朓(tiǎo):字玄晖,南齐诗人。青山:泛指此处群山,此处的“青山’与“楼”为互文,不是分属于谢朓和李白。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
日斜溪上:溪水倒映着斜阳。思:想,遐想。
酒旗:酒家的酒幌。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宛陵三面为陵阳山环抱,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大概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这首诗的佳处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是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了。惹起的思绪是什么,惹起思绪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很不得意,“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李白客游宣城,也是牢骚满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然而谢朓毕竟还有逸兴,李白更往往是豪游,青青的陵阳山上,那幢谢朓所筑、李白酣饮的高楼,确令人思慕向往。而自己一介布衣,没没无闻,虽然也游过这陵阳佳地,却不能为它再增添一分风韵雅胜。于个人,他愧对前贤;于时世,他深感没落。因此,回想当年旧游,只有那充满迷惘的时逝世衰的情景,给他难忘的深刻印象。这就是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构成一幅诗意的画境,惹引无限感慨的思绪。由此可见,这首怀念旧游的山水诗,实质上是咏怀古迹、感时伤世之作。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鲜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入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十分相似的表露。也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情绪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宛”字音考

           邢少山

 

宣城,古称宛陵,古县名。汉初置,隋才改名为宣城。一般的宣城人把“宛陵”读成“宛(wǎn晚)陵”。这种读法到底对不对,有必要对“宛”字的字音作一番探讨。

中国的汉字往往多音、多义,也就是说,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它有不同的用法;就是一个字,同样的读音,也有不同的用法,“宛”是这样一个多音、多义字,也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它读音有这样三种情况。

第一,把它读成“宛”(wǎn晚),它可以作形容词、 动词、 副词和名词用,它也有着不同的词性。

宛,如果作形容词用,它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可当“屈曲”,如《汉书·扬雄传下》:“如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宛舌。舌头卷曲,说不出话来。二是可当“委婉、婉转”讲,如《水浒传》:“一面收拾礼物,径往东京,投宿省院诸官,令其于天子之前,善言启奏,别作宛转。”宛转,即委婉,朝实讲。三是当“四边低中央隆高”讲,如《尔雅·释丘》中有“宛中,宛丘”。四是可当“小貌”讲,如《诗·小雅·小宛》:“宛彼呜鸠,翰飞戾天”。”宛,小的样子。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翰飞,高飞。意为:那小小的斑鸠呀,奋力高飞有时也能接近天上的云彩啊!

宛,如果作动词用,也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可当“弯曲相盖”讲,因为这个字的造字本来,是形声字。从宀(mián绵),夗(yuàn怨)声。像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说文》说:“屈草自覆也。”二是可当“晃荡、摇动”讲,如《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翟中丞》:“晴野霞飞绮,春郊柳宛丝。”三是当“释散”讲,如《《庄子》“纷乎宛乎”,成玄英疏:“纷纶宛转,并释散之貌也。”

宛,如果作副词用,主要有四种种含义。一是可当“好像、仿佛”讲,如,《聊斋志异·促织》:“如宛然尚在”,好像还在。二是可当“真像、非常像”讲,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封识宛然。”意谓原来封好的记号仍然是那样,即仍是原来包裹的样子。三是当“圆场、圆成”讲,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主八折了五两银子,没处取讨,索性做个宛转。”四是可当“辗转”讲,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路宛转石间。”,可能还有一些用法。

宛,如果作名词用,一般用于姓氏。中国古代有一个姓氏叫“宛春”。宛春 ,是春秋时的郑国人,著名期卫国大夫。春秋时期,大冬天里,卫灵公想大搞工程,挖一个巨大的水塘。。宛春劝告说:“天这么寒冷,恐怕会伤害老百姓的。”卫灵公问道:“天真的寒冷吗?我怎么没有感觉?”宛春说:“君主呀,您呢,穿着狐皮袍子,坐在熊皮褥子上,旁边有火炉子,你当然感觉不到寒冷了。可老百姓呢,他们没有衣服穿,穿的是破鞋子。您不冷,他们怎么不冷呢?”卫灵公就说:“有道理。你说得对。”于是,卫灵公取消了这个工程。

第二种读法是读成“宛”(yù玉),通“郁”,当“浓烈”讲,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寒温气宛,与苑郁通。”这是个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人作文或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就造出一个字,或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渐渐人们认可了,就成了通假字。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了,便“合法法”了。

第三种读法是读成成“宛”(yuān冤),这时的“宛”(yuān冤)字专用于地名或人名。宣城,古称宛陵,不读成“宛(wǎn晚)陵”,应读成“宛(yuān冤)陵”。在古代用“宛”字作地名的不只是宣城,还有河南省的南阳也最早的地名之一,那里“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后来,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日,“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另外,各地的方言读法不一,粤语,客家话,台湾四县腔,潮州话都有不同的读音。

对“宛”字,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有一段注释曰:“宛,屈艸自覆也。上文曰奥,宛也。宛之引伸义也。此曰屈艸自覆者,宛之本义也。引伸为宛曲,宛转。如尔雅宛中宛丘,周礼琬圭皆宛曲之义也。凡状皃可见者皆曰宛然。如魏风传曰宛辟皃,唐风传曰宛死皃,考工记注惌小孔皃皆是。宛与薀。薀与。声义皆通。故方言曰宛蓄也,礼记曰兔为宛脾,春秋露曰鹤无宛气皆是。从宀。夗声。夗,转卧也。亦形声包会意。於阮切。”段玉裁的这段文字,除了讲了宛字结构,它上头是“宝盖头”,下文是奥,是一个上下结构,还讲了它本义与引伸义,是一多音多义字,并列举古代文献中的许多例子。最后特别强调它的读法,虽从“宀(mián绵)”,但“夗”夗(yuàn怨)声,是转卧形式,也是形声加会意,是“於”与“阮”相切拼成的。

那么,古代的“宛(yuān冤)陵”,现在我们大多宣城人读成“宛(wǎn晚)陵”了呢?我想,有这么几种情况产生的。

第一,这个古地名的形成,离现在几千年了,这种读法,现在的宣城人知道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一些研究宣城历史的人与专家学者知道,所以成不了气候。第二,宛陵这个名字的来由与宣城的地理形势有关。宛,四方低中央高;陵,大土山。宣城的地理形势与河南省南阳的地理形势差不多,既然读“wǎn晚”有低平的盆地之意,所以读成“宛(wǎn晚)陵”,也似乎在理了。第三,这“宛(yuān冤)字从语音学上是撮口呼,而读成“宛(wǎn晚)”是开口呼,声音比较响亮,容易传播,人们起名往往求名字响亮。从音节的组成来看,“宛(yuān冤)整体认读音节,短音,而“宛(wǎn晚)”有声母与韵母,两拼音节,长音,停留时间比长,提醒人们。第四,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约定俗成,有的错了,大家认可了也就这么了。例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叶”,应该读作“shè舍”,叫“叶(shè舍)公好龙”,后来大家都读成“叶(yè页)”。如果再有人读成“叶(shè舍)公好龙”,反而觉得不对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有错不能纠,但对于语言这东西,随着时代、人群的变化,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就行了,最后由大家来认可,况且由“宛陵”延伸出的“宛陵电影院”、“宛陵大酒店”、“宛陵湖”、“宛陵路”,它是另一种事物了,你要人们再读成““宛(wǎn晚)陵”,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作为专家学者,特别是研究宣城历史的人一定知道怎么回事,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公众号:秋语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