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敞《春草》
刘敞《春草》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茎。①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便不生。【注释】 ①绵绵:延续不断貌。不可名,指野草不知其名。抽茎:拔节生长。【译文】 春天的小草连绵不断,不知其名。它们在水边平原上纷纷拔节抽茎。好像是嫌厌那车水马龙的繁华市井,你看它一入城门便不愿出生。(闻 涛译)【集评】 宋·刘后村:“贡父此诗(按:指刘邠的绝句‘清苔满地初晴后’)与刘原父《春草》诗,皆有元和意度,不似本朝人诗。”(《诗林广记》后集卷十引)宋·蔡正孙:“原父此诗,是将罗邺《赏春》诗意翻新一转,真有唐人意度。”(同上)【总案】 刘敞《春草》言简意赅,用浅白平实之语表现了春草嫌弃繁华,甘居旷野的质朴品格。诗人甘贫守节,不事权贵的昂扬意气荡漾在诗中。

苏轼《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盤。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词·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徐州知州任上。诗人另有《中秋月三首》,自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去岁,就是熙宁十年;子由,诗人弟弟苏辙。这一年秋天,苏辙来徐州与兄长相会,共庆中秋佳节,共赏中秋明月,诗人分外高兴,挥笔写下了本诗。诗从咏写明月着笔。首句先衬一笔,描写净澈的夜空,万里无云,散发着不尽的寒意。高空是“寒”的,这种艺术意想,在东坡的诗词中累累出现,写于熙宁九年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就说过:“高处不胜寒”。中秋圆月出现在夜宇清寒的环境里,更增添了它的光亮度和皎洁美。“银汉”句,櫽括了李贺、李白的诗意,妙手运铸,毫无痕迹。银河里有流水的声音,意出长吉诗“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东坡反过来写,却说今夜银河里没有水声,显得格外静谧。“玉盘”,语见李白《古朗月行》“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如玉盘一般圆润洁白的明月,在宁静的银河里转动,夜景是多么的美好呀!何况能与阔别已久的弟弟同赏明月,今夜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呀!诗的第三句,陡然转笔,“此生此夜不长好”,今夜的月景固然美妙,今夜的人生固然欢乐,但是,当诗人一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好景不长在和亲人常离散的客观现实,促使他油然发出“不长好”的深深感叹。结句“明月明年何处看”,从第三句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推想明年我们兄弟两人又不知在何处赏明月?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一切都是未可预卜的,那么明年我们是分在两地赏月,还是共聚一起赏月呢?诗句既含有期望,也带着几分感伤。了解诗人的出处交游,把握诗人的深层心态,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否则,对赏月作泛泛之谈,必然失之肤浅。苏轼笔下的《中秋月》诗,将中秋月圆的自然美景与兄弟欢聚的人生美景锲合起来,构成深邃的艺术意境;又由眼前景推想开去,对宇宙人生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循着诗人的思路,我们才能欣赏第三句转笔的妙处,认识三、四句所发感慨的社会基因,真正领悟诗句中深刻的哲理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