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题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篇。包括“国风”篇;“大雅”“小雅”篇;“颂”篇。“国风”包括个“封国”和“方国”(十五“国风”中的“召南”“周南”就包括长江中游地区)的民间抒情歌谣,皆由各地诸侯协助,“行人”(周官职名)采集,献于“太师”后“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诗经》与周代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尹吉甫(约前—前年)有关,尹吉甫在周宣王(前—前年在位)时官至“内史”,曾主持反击北方猃狁和负责淮夷贡赋,故《诗经·小雅·六月》有“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之语。尹吉甫参与过“国风”的采集或整理。《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稍后孔子曾弦歌诗章甚或加以修订。简析《江有汜》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表现一对男女曾在江边相识、相恋,但最终女子嫁给他人,失恋的男子来到旧游之地,思绪万千,面对江水因沙洲阻障而出现的分流、复合或停滞,想象对方或后悔、或决绝的心情,但终究决定连交往也要回避,于是长歌当哭。诗中采用比兴手法,用江水的分合、流动、停滞来形容双方关系和情感的变化。诗中有三字句、四字句,形式灵活而工整,富于音乐节奏感。用字有意重复,只改变少数关键处,一唱三叹中又显示出层层递进,是失恋者欲说还休的真实写照。

《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出自哪里?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本段大意:孟子赞扬圣人之道的高远宏大。东山:指山东省的蒙山。小:感觉到……很小。本条两句大意:登上了东山,就感到鲁国很小;登上了泰山,就感到天下很小。这里说山越高,视野越广,可以一览无余。比喻儒家之道越高深,越感到其它学说的微不足道。后世引用,多只取字面上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