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李白《幽州胡马客歌》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贺新郎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①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②犹未燥、当时生发。③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④胡妇弄,汉宫瑟。⑤树犹如此堪重别。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⑦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⑧但莫使、伯牙弦绝。⑨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⑩龙共虎,应声裂。()【注释】 ①神奇臭腐:指巨大而频繁的变故。见《庄子·知北游》:“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夏裘冬葛:《淮南子》:“知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犹尘埃也。”此“夏裘冬葛”是就此而变通用之,与上句“神奇臭腐”同说世事颠倒,变化太多。②长安:借指汴京及北方广大沦陷区。③生发: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派殿中将军田奇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索回失地。拓跋焘大怒说:“我从生发未燥(胎发未干)的时候起,就知道河南是我国土地,难道能让你们随便拿去吗?”见《资治通鉴·宋纪三》。④二十五弦:指瑟,通常有二十五弦。平分月:月亮对半分开。指南北分裂。⑤胡妇:指金国女子。汉宫:指北宋故宫。⑥树犹如此:东晋桓温北伐时感慨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见庾信《枯树赋》。重别:陈亮与辛弃疾先曾在临安相会过,所以说是再次分别。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辛弃疾。⑧妍皮痴骨:古代谚语说:“妍皮不裹痴骨”。妍是美好,痴是傻。陈亮因奔走呼吁抗金事业而被人视为“狂怪”。这里是说改不了被人视为狂怪的傻劲。⑨伯牙:春秋时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能听出琴中寓意。子期死后,伯牙劈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见《列子·汤问》。⑩九转丹砂:指多次炼制的灵丹。管:即使。⑩龙共虎:龙虎,丹名。是指只要火候一到,丹炉中裂响,龙虎仙丹就制成了。【译文】 年已老大,知音难得,满腔的忧愤向谁去诉说。世事的颠倒几次三番,臭腐和神奇倒置了本末。炎夏穿上裘皮大衣,寒冬却把葛布衣衫裹。长安父老如今所余寥寥无几,年青一辈不知国仇未雪。当年南朝索要失地北魏怒:“胎发未干起就知河南归我。”琴瑟弹出多少恨,世间哪有分成两半的月。汉宫之瑟竟被金国妇女来弹拨。转眼人已老,哪堪忍受再离别。论国事,只有使君你与我彼此相投合。我已离去,无须牵念,这副“痴骨”难以改,狂怪傻劲任凭人们去评说。我们莫像伯牙那样失知音,信念和友谊永不断绝。丹砂既成应即牢牢拾取,用以点铁,必能使寻常铁变成精金也。九转丹成,鼎中龙虎仙丹应声裂。【总案】 陈亮与辛弃疾同是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二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友情深厚。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约朱熹会于紫溪(在赣闽交界处)。他先从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访问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然后二人同往紫溪,盘桓十日,而朱熹不至,陈亮乃飘然而归。别后,辛弃疾怅恨怀思,乃作《贺新郎》以寄意。后五日,恰得陈亮索词的信,辛便录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这首词,就是和辛“见怀”词原调原韵的。而后两人又用韵互相唱和,各得词二首,成为词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说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现在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的主张,排除一切障碍,奋斗到底。这首词将两人的友情与爱国复仇的共同志愿联系到一起,使他们的友情升华到了圣洁的地步。读后有谁不为作者那种“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所感动!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狠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 《乐府诗集》 收在 《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中。同集中有一首南北朝时期的民歌 《幽州马客吟歌辞》。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 即承此而来,但旧瓶装新酒,内容上诗人并未承袭古人,而是借乐府旧题叙当时边塞之事。 玄宗天宝以后,朝廷奉行开边政策。鼓励将士大动干戈,先后多次发动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征讨战争。边帅们也多欲以军功邀宠、屡屡无故挑起战火,常常为争一弹丸之地而重兵相加。由于唐军的这类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行径,军心不齐,加上劳师远征,不熟地理,征战结果,往往败多胜少。比如:天宝四年,唐将皇甫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大败。副将也为吐蕃军所浮。接着,董延光为邀功自请领兵取石堡,旋即惨败而回。天宝六年,高仙芝又征吐蕃,败回。天宝八年,哥舒翰以六万兵攻取石堡城,损军数万,俘吐蕃兵仅数百人而已。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征讨南诏。始胜而后大败,鲜于仲通只身逃回,唐军死伤逾六万人。权相杨国忠为仲通掩罪叙功。又大募两京及河南、河北兵再征南诏。战至天宝十四年,唐军先后战死达二十万众。中原大地一片哭声。同年八月,势倾朝野的平卢、范阳、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诈称契丹酋长欲叛,发三镇兵六万讨伐,遭契丹与另一少数民族奚兵的两面夹击,唐军将士死伤殆尽,安禄山狼狈逃窜,幸免于死。频繁的战争给国家财政、百姓生活带来无穷的灾难。当时的优秀诗人都愤而写诗谴责、揭露战争。最著名的有杜甫的 《兵车行》,李白的 《羽檄如流星》(《古风》其三十四) 等。这首《幽州胡马客歌》 就写于这个时期,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北战场的惨烈情况。 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 首句至“报国死何难” 为第一部分。诗人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武艺高强,舍身报国的“胡马客”形象。其中前六句又可为一小段,描写了其中一个雄姿英发,射技超群的胡马客形象。“幽州”原为古九州之一。西汉元封五年(前)汉武帝在古燕地始设幽州牧。后代辖区多有变动。唐代幽州辖区在今北京、天津及附近的大兴、通县、房山、武清、永清、安次等地。是唐王朝东北万边境。“胡”是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马客”就是贩马商。这里的“胡马客” 只是代指长期跟马打交道的北方游牧民族男子。“绿眼虎皮冠”写其容貌打扮之威武。“笑拂两只箭”写其神态之悠闲。“万人不可干”的“干”读“gan”,冒犯的意思。诗人用叙述的语气介绍了此男子威武有力,千万人也奈何他不得。“弯弓”两句具体写此男子的射技。古人作战,弓箭是最具威胁的具有远距离杀伤能力的武器,故射技如何,往往是衡量一名将士武艺高强与否的重要标准。此人能把弓拉得象满月一般,而且能射下云边白雁,可见其射技非同一般。 在具体介绍了一位男子以后,诗人写道:“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双双”成双成对的意思,说明人很多。“掉鞭行”,挥摇着马鞭前进,形容全队威风凛凛的样子。“游猎” 含有主动出击的意思,也说明将士们未把敌人放在眼里,虽是出门打仗,仍象往日外出打猎一样精神抖擞。信心百倍。“楼兰”是西域一小国名。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鄯善县之南罗布泊西一带。唐人边塞诗中常以“楼兰”代指西北少数民族。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自己 《塞下曲》(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的“楼兰”也一样,指代敌方,并非实指楼兰国。“出门”二句是战士们的豪言壮语。写出了出征将士们毅然奔赴战场,义无反顾,为报效祖国,不惜战死疆场的豪情壮志。《唐宋诗醇》 说这两句是为责难高仙芝、安禄山之流败阵脱逃丑行而发的,虽然可备一说,但我以为诗人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表明这支由“胡马客”组成的唐军队伍誓死杀敌的坚强决心而写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本人自幼尚武任侠,志气宏放。年十五而好剑术,辞亲远游,遍干诸侯。自称“仆本壮夫,慷慨不歇”(《拟恨赋》),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他也曾北游幽燕,西至凉州,力图效命疆场,建功立业。特别是天宝十一载,李白在范阳节度使幕府,每天骑马射箭,好生威武,博得过兵士们的喝采。这一段中的“胡马客”写的虽是胡人,但不难看出,其中多少蕴含了李白本人的影子,或者说寄托了他本人的理想。又一次再现了,他年轻时写的 《侠客行》中那个“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少年侠客形象。他心目中的军人、武士一直都是那个样子的。 前十句写出了唐军战士个个精神抖擞,威武雄壮,信心百倍。那么,他们将要面临的敌人又是怎么样的呢? 从“天骄五单于”到“花月醉雕鞍”十句为第二部分,写敌方情况。“天骄”犹言天所骄纵而使然,比喻强盛。《汉书·匈奴传》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五单于”,据《汉书·宣帝纪》:“匈奴虚闾权渠单于病死,右贤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虚闾权渠单于子为呼韩邪单于,去杀屠耆堂。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这里指匈奴各部。“狼戾”,象狼一样凶狠、贪婪。“北海”是匈奴国中地名。一说在今天苏联贝加尔湖一带。相传,西汉苏武拘匈奴时曾在北海牧羊。可见是匈奴国中的重要牧场。“割鲜若虎餐”是说匈奴人割下新杀的鸟兽肉就生吃,简直象饿虎进食。意在说明匈奴人的卤蛮强健。“虽居”二句说匈奴人耐寒。“燕支山”又叫焉支山、胭脂山。位于今甘肃永昌西山丹县东南的山丹河畔。其地水草丰美,是当时匈奴人的主要聚居地和放牧场。由于其地处于祁连山东南脚下,阴山之西,一年中长时间受高原寒气影响,气候较冷,一般人难以忍受,而匈奴人坦然处之,可见其筋骨强健。以上六句笼统概述了匈奴人的强悍。“妇女马上笑”以后四句描写匈奴女子的非凡身手,反衬男子的骁勇。 你看: 这群女子个个肤色殷红,健康活泼。他们上马的动作多么轻捷矫健,飞禽走兽一只也逃不过她们的利箭。她们骑在饰着花纹的马鞍上犹能纵情娱乐,谈笑自若。“赬”音cheng红色。“花月”指游嬉娱乐。这群女子不仅身体强壮,而且个个弓马娴熟,非同一般。“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李波小妹歌》)古人眼里,女不如男,女子已经这般了得,真不知那儿的男人该有多厉害了。诗人从前人诗中吸取营养,通过描写女子来反衬男子,收到了比直接描写男子更好的效果。 至此,作为敌方情况也已介绍完毕。我们看到的情况是: 唐军方面个个武艺高强、士气高昂;而敌手,匈奴方面也个个骠悍骁勇。非同寻常。“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如此旗鼓相当的两支军队一旦遭遇,其结果真是不堪设想。悬念已成,引人入胜。 “旄头四光芒”以后八句为第三部分。写战争结果。其中前四句写战场情况;后四句是诗人议论。 “旄头”,星名,即昴宿。《史记·天官书》云:“昴曰旄头,胡星也。”《正义》 曰:“昴七星为髦头,胡星。六星与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动摇若跳跃者,胡兵大起。”“蜂攒(音cuan,意聚拢)”形容人多。“流沙”泛指西北的大片沙漠,是双方交战的场地。这四句的意思是: 天上的昴星不停闪耀,光芒四射,预示着一场大战就要发生。果然,交战开始了,双方的人马蜂拥过来,兵士们互相肉搏,白刃早已变成红色,还在不停地砍杀,鲜血把广阔的沙漠也染红了。这是一场多么惨绝人寰的厮杀! 好象诗人也不忍多说,仅以简言概述作罢。“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刀光血影。那么谁胜谁负呢?从后几句看,显然是唐军败了。“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唐军没有优秀将领。这在诗人的另一首诗中也说过:“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 这其中蕴含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深深幽愤。当时的玄宗已几乎不理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许多忠臣、良将被无辜致死。著名的有逼死陕州刺史韦坚,杖杀北海太守李邕,受株连的高官多人。曾在边防战斗中屡建功勋的朔方节度使,一代名将王忠嗣也在天宝八年被迫害致死。这两句可以说是诗人饱蘸忧愤的血泪写成的。《唐宋诗醇》 说:“明皇喜事边功,宠任蕃将,天宝十载,高仙芝败于大食,安禄山败于契丹。是诗之作必刺禄山也。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诘之也。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伤之也。”自有其一定道理的。 最后两句:“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天狼”,星名。又名犬星,古人迷信,认为此星主侵掠。古诗词中也常以“天狼”代指西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者。如“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人在叙述了战场惨状后写道: 什么时候才能平定边乱、停止战争,让老百姓父女妻儿安闲度日呢?这既是诗人真诚的祝愿,又是一层深深的担忧。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老百姓早已不堪忍受,因此,诗人的愿望代表了当时广大百姓的心愿,诗人的担忧也正是百姓所忧心的。作为优秀诗人,李白无时不在为国运,民生担忧,谁能说他:“作为歌诗,不过醉于花月之间,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李白诗歌以抒发性情为主,即使描写某个具体历史事件,也将它们一般化、间接化,然后加以描写,而不是去直接地描写、再现历史事实。这一点与号称“诗史” 的杜甫很不相同;与“人民诗人” 白居易也不太一样。这首诗就是如此。明明写的是当时边塞之事,却极少战场情况的描写,更无背景、结局的交代。只是概而言之。而更多的是凭想象塑造一些斗志昂扬的“胡马客”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同样是凭想象铺张,渲染敌方匈奴人的强悍骁勇。这其间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李波小妹歌》 中用的反衬手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南北朝民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这首诗中还不见有李白其它诗中常见的离奇诡怪的词句和意境,纵横捭阖的气势。全诗语言明了,口气舒缓,一韵到底,自然顺畅。反映了李白诗歌风格的另一个层面。正如宋代大哲朱熹所云:“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的。”(《朱子语类》 卷一百四十)。从这方面讲,此诗又可说是“李诗之近杜者” (《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