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原则范文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健康教育是人们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活动。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不仅范围大,

而且对象广,因此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相当的难度。下面谈谈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运用原则。

。社区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语言类教育方法。

.。口头交谈:通过面对面谈话,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进行行为指导。具有简便易行、针对性强和反馈及时的特点,

是入户家访和个别教育的基本形式。

.。健康咨询:以单独或现场咨询的形式解答咨询者提出的有关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除疑虑,作为行为决策,保持或促进身心健康。

此方法应由有经验的相应的专业人员承担。

.。专题讲座:通过组织集体听棵或办学习班的形式,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课,此方式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内容突出,是社区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群体教育方法,

适用于社区重点人群的系统教育和基层专兼职人员的培训。

.。小组座谈:一般人数在~人之间。由健康教育者组织、引导与协调,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互帮互学,

具有精力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便于及时反馈、交流信息和指导。

特别适用于技能训练和行为改变,如戒烟支持小组,

家庭营养与烹饪技能培训班等。

.文字教育方法。

.。卫生标语:有大幅横额、招牌标语和条幅标语等。具有形式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精练、易于记忆、号召力、鼓动性强的特点。

对大造舆论和创造气氛有突出的作用。

.。卫生传单:针对社区某个中心任务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事一议,应急性强。内容较详细,

可大量印刷,广泛散发。

.。卫生小册子:组织专业人员编写,

内容系统,

针对性和知识性强,并便于保存,

可反复使用,是卫生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折页: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刷品种。由于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简要明了、直观性、吸引力强,并便于发放和保存,

适用于低文化水平以及空闲时间多的人群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对某项操作技能的具体指导。

.。卫生报刊:定期出版发行,

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是广大群众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和积累信息的健康之友,但需组织好征订工作,

并要求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

.。卫生墙报:包括黑板报和卫生墙报,是设立在街头、单位等显眼处的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制作简便,更新内容容易,

可结合时令和卫生中心工作编排内容,能起到传播信息,

宣传鼓动和普及知识的作用。内容应简明精干,并注意版面美观、字体清楚。

.。卫生专栏:可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或以图片、宣传画为主,直观性强,

制作精良,坚固耐用,设在社区居民主要活动区,较具吸引力和教育性。

.。卫生宣传画:是文字与形象艺术的结合。制作精良、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以其绘画、图片、设计、编排艺术及鲜明的色彩,

而极具感染力。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是社区常用的方式,其中卫生年画较受农民喜爱,但需组织好征订发放工作。

.形象化教育。常有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其特点是直观性、真实性强,

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而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如通过展示畸形胎儿标本,可强烈激发人们妊娠保健及优生优育意识。

.电化教育。

.。广播:广播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听众广泛,并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于普及。不少地方在电台开设的“空中医生”或“健康医院”等就很受群众欢迎;

农村地区特有的有线广播网和村里大喇叭是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

.。投影、幻灯片:此类教材能自行制作,成本低廉,并可根据需要随意增减,

灵活应用;画面色彩丰富,直观生动,群众乐于接受,

教学效果好。

.。录象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生动性、娱乐性以及表现性较强,

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特别适宜于传播操作技巧、生命知识等。

。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原则

.要根据地区、对象、目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

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选择不同的社区易于接受和开展的方法。健康教育对象按年龄结构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按职业可分为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学生、职员、干部、家庭主妇以及无业居民等;

按文化程度可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硕士、博士生等。因此,

应根据社区各类人群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内容不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同,

运用的方式也不同,如要让大众掌握某种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可采取专题讲座及广播的方法。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形式,

如解决心理问题可采取咨询的形式;在社区开展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可采取板报、橱窗、展览和发放卫生科普资料等大众传播形式。

.要科学设计、合理综合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方法。在健康教育中,要根据教育对象、内容、目的和可以利用的条件,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优化组合,按不同人群分阶段配套运用,

以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强化信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要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人参与,只有使社区群众广泛参与,才能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调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信息传播的程度;

二是活动内容是否为群众所关心;三是教育内容是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四是活动组织得是否科学,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是否方便群众参与。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特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下列原则:

一、全面化原则

。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全面参与

国家将以行政手段鼓励、规范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早在年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年月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年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意见》,

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进入了中小学教材。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年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地做出了相关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要求。

学生家长们也开始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配合学校开展了相关活动。社会各新闻媒体也积极介入,开办了心理咨询专栏、热线等等。特别是学校,随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在职培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

教师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之中。这一趋势全面改变了以前只有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开展此项活动的局面。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和要求的下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由少数实验学校向一般学校、由重点学校向普通学校、由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学校逐步向中小城市、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推进。

。转变心理健康健康的教育模式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模式转向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咨询与教育的模式。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

二、专业化原则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

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

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从业人员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紧迫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并非是只要有热情就能胜任的,无论是心理学理论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心理咨询、治疗,都是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从业原则的,

如果不遵循这些原理、原则,

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近几年,按非专业标准开展此活动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有的从业人员以长者的身份、以教育的口吻开展工作,使学生产生了反感,当然也就谈不上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了;

有的电台开办的“心理热线”,一开始很红火,后来因主持人专业知识贫乏,

听众日渐稀落,“热线”变成了“冷线”。因此,

当人们逐渐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后,迫切需要专业人员为他们服务。

。可能性

中国心理学会在上世纪年代颁布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条例》中详细规定了从业人员的资格:()学历和职称:高等学校心理学系和心理学本科毕业或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的;

具有国家承认的心理学和医学大专以上学历的;虽非上述学历,但具有心理学或医学中级以上职称,并经过省级以上单位举办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培训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具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科学知识,

学习和应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测量、心理诊断技术、会谈技能等学科的知识以及社会学、医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经过有中级以上职称、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一年以上的人方可从事此项专业工作。这些规定,虽属学术团体制订的标准,

不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但这些规定是十分必要的,体现了该工作的严肃性。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则等,无疑会大大推进此项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三、信息化原则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学校教育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和信息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在加快。

。计算机介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贫乏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

学生心理档案实现了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

使测量更快、更准确。

。心理咨询和治疗网络化

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向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科学运用网络,

加强网络管理

计算机,特别是因特网的运用,使教育过程个性化、交互化、自主化、生动化,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据国外研究表明,

大多数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公司白领人员,都程度不同地患有健忘、头昏脑胀、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精神分散等毛病。全球闻名的日本“筑波”和美国“硅谷”的科技人员,

由于科技信息量大,致使他们消化不良,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如寂寞、心情压抑、沮丧、疲倦、性情孤僻等“筑波病”或“硅谷病”,

有学者称之为因特网综合症()。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遍地开花,

我国大中小学生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特色化原则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基本上都是西方的:理论流派是西方的,

判断标准是西方的,测试量表是西方的。我们不否认这些基本原理技术有其共性和普遍性,但是,

心理健康判断的标准必须考虑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因素。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的标准,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况且,

一个国家、地区有自己的国情、区情,

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学校教育规模大,城乡各类学校的条件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必须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问题,

即借鉴国外的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研发我国的心理测量技术和量表,研究我国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同时,

各学校也要研究自己的校情,探讨适合本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方法。在这方面,我国一些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总结出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但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及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五、整合化原则

。目标整合

既要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使其积极适应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消除其心理困惑、障碍和疾病,

又要培养其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整体提高其心理素质,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各方面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把心理素质提高的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融为一体。

。内容整合

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适应两个层面,

将认识自我、促进发展和智能、个性、创造性、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人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整合为新的教育内容。

。过程整合

现代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因此,从学校内部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专题训练、心理咨询与辅导、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教育活动因素进行整合,做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盘棋;

从学校与校外教育因素相结合看,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媒体看,电子与非电子媒体要有机整合。

。教育策略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很多,

从形式上分,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训练、心理健康维护等;从内容上分,

有学习心理,

生活、个性、交往等心理方面的辅导与训练;

从方法上有认知策略(如启发思考、专题讨论、辩论等)、情感策略(如反思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情景感受等)、行为策略(如行为训练、行为矫正、角色扮演、行为示范、行为强化等)。这些模式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只有将其进行取长补短地有机整合,

才能发挥整体效果。

总之,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朝着科学、规范、有效、深化的方向发展,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张光磊,刘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中国教育学刊,():~。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咨询;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班主任作为教学和管理的排头兵,

身处教学阵地的最前沿,时刻与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掌握得最清楚、最完整。因此,

应该责无旁贷地挑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

那么,

班主任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笔者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把握好一条主线和两个原则

。一条主线——以学生为核心。班主任的工作,不管是教学还是管理,

始终都以学生为核心。只有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主线,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才能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

尊重、关心和关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个原则。

()坚持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正处于发展时期,模仿性极强。

班主任平时如何处理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平时的一言一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榜样”作用,率先垂范,

积极发挥“正能量”,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持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思想。

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

作为团队之中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到个性的存在。班主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追求和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模式,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不能死搬硬套。

。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

因此,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设计时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载体来开展集体活动,

怎样开展才能让内向的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主动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所以,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

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语言和情感上的转变,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

适当加以引导,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班主任要经常举办一些健康教育知识、青少年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技能等讲座,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和生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班主任可以联合各科教师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做到教学目标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学设计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班主任可以在每周或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

在班级中朗诵各种励志美文,

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集中疏导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咨询邮箱,

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另外,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信箱”,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写出来,

老师进行一一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愉悦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以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

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开怀大笑,

立即兴奋起来。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教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激励性原则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蒂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通过激励的语言,

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再进一步的动力。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相信学生,

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抓住闪光点,正面诱导、鼓励,

要使学生感到我能学会。

教师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

。差异性原则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而是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和坚持持久的良好性格品质。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品质、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

要因材施教。课堂上可以分层次教学,分类推进,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其“最近发展区”相符合的学习辅导题,

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等情况时,就会产生认知心理障碍,

表现为苦闷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

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伸出关爱之手,

给予支援。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说的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并能体面地坐下。

。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主,

把工作做到前头。

为防止学生心理疲劳,教师应善于运用手势等体态语,

讲课的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丰富多彩。

。爱严相结合的原则

大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教师热爱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

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

热爱、尊重学生,并非一味地宠惯学生,

严格要求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性格,

能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并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中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交际能力,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学会正确对待成败与得失。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性的具体教育内容:初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其学习能力,

改善其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会调节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积极主动去帮助老师、同学,

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

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了解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区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殊的教学原则。

。典型性原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班主任在上课前,

应该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中常见的、典型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

从积极的角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自己身心的发展规律,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基本的教育任务,

一是面对全体学生,

积极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二是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学生的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使每一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都能自觉地发展心理健康水平,

逐步杜绝或减少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自我实现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多种双边互动活动,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在心理健康品质形成中达到自我实现。教师所创设的活动情境,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影响与激发的作用,

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理上去接受,

才会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掌握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前,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往往具有普遍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立足于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全面健康的发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要开展普遍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

利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月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载体向全体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理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围绕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能力、情绪困扰、压力挫折、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问题,

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发展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广泛的学生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自觉主动地培养优秀心理品质。

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且正在变化着的个体,

在年龄、性格、行为习惯、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须注重不同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多样的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适应性和班级凝聚力训练,

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助力未来的团体心理活动,对贫困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辅导,

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学习能力帮辅工作,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二、坚持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要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

要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如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为训练师等资格培训;

通过校内外培训、心理工作坊、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工作者的指导与培训工作。

心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尺度,

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个性辅导,同时在辅导过程中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艺术。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放下老师的架子,

充分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问题,

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要积极关注每个学生,

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要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交往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坚持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预防矫治的初级功能和发展性的高级功能,即预防矫治各种心理问题和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实现初级功能,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如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建立完备的包括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问题应对的技能培训,

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对心理预警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后期追踪与档案更新;

做好学生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而及时的帮助;制定心理危机事件干预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

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发展性功能的实现上,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富有活力和创造性,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

如开展发展性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个性心理辅导,

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培养优秀意志品质,

完善健全人格。

四、坚持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教育对象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社会适应、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恋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环境适应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指导系统工作的领导和开展具体工作的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规划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全局和过程,

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工作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与此同时,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和对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内因。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挖掘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

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如在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委员会或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生同辈、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指导。

五、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

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共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协同融合,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协同融合,开展职业心理测评、生涯规划与指导、毕业生就业心理援助等,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与学风建设协同融合,

开展学习能力与兴趣测试、学习能力指导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司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荆州:长江大学,

[]黄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国成人教育,

,()。

[]赵坤。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与体系[]。教书育人,,

()。

[]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思想教育理论导刊,,()。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小学生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性格特征;

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

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个人与社会环境、与集体和他人的协调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这不仅因为许多的身体疾病源于心病,而且许多的心理疾病往往对学生的成长危害更甚。

小学生作为社会还不成熟的一个群体,

将来要担负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如果不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无法迎接明天的挑战。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我认可原则

所谓自我认可,指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

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对他人的优点能够给予充分肯定,

对他人的不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则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

并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的社会理想。

真正的自我认可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体格、实际能力和才干,以及一些确定的现实条件来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适应原则

所谓适应原则,

是指一个人能使自己与现实相适应,从而不断发展。适应原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对生活学习总抱有一种乐观态度,

对人生前途有着较强的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事情。遵循适应原则的人,虽然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同,

却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心理、行为的障碍,心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心境反过来又促进其学习和生活各方面获得乐趣。

我曾教过一个四年级学生,

他患有多动症,肋骨经常痛,自己很痛苦。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与他闲聊,

他郑重地说:“老师,我从小就很倒霉。”他把不小心受到的伤害,

父母不给他买零食以至于多动症都归为倒霉、运气不好。

这种抱怨心理时时困扰着他,他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因此内心极不稳定,

在心理上、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

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心理适应对儿童的生活有重要影响,

甚至可以影响一生。

三、平衡原则

所谓平衡原则是指对各种关系和事件要保持平衡、灵活、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威胁和冲突的能力,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小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性表现在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班干部选举没选上时所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烦恼,

长时间不能与他人正确相处,不能对这些事正确、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不能与社会要求相符合。这时,教师、家长应及时发现,

正确教育引导,即: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应纠正或放弃不切实际的计划,与集体、社会相一致,

同时纠正错误思想,

改正不良情绪。

四、智慧原则

智慧原则指对人类知识的基本肯定态度和一种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这种性格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评判,

具有综合性、全面性、丰富性和具体性特点。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渗透、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热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向上,

奋发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道德和思想素养,

以便将来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创造性原则

所谓创造性原则,是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的生活道路更符合自己的特性,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禀赋,只是在这种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正常的少年儿童都有很大的创造性潜能,尽管有的时候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但是只要教师能积极地引导,结合“赏识―成功”教育,

这种潜能就能够很好地开发出来。有位四年级学生利用旧玩具四驱车设计了一个垃圾回收车,上面装有洒水、清扫、回收箱、处理器等设备,在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

意义特别重大。

六、社交原则

健康教育的原则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的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全面性,具体阐述如下: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全面性。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强调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有育人意识,应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参与培育学生成才。

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面向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面向大多数适应良好者;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所有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针对每个阶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帮助学生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全面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科普宣传以外,还要采取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心理拓展等互动性较强的方法;教育内容应当涵盖各类心理问题,

如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就业压力、情感心理等。

(二)多功能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具备三方面的功能:

发展性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上获得发展,比如可以让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和人生加强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意志上获得发展,

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意志品质,克服不良的消极心理。

预防性功能。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预防的目的。

弥补性功能。

即当学生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时,对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

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重拾健康心态。

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想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三级工作网络、全方位的教育和支持网络和四级心理保健网络三个部分,

以下将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三级工作网络

三级工作网络主要包括校级网络、系级网络和班级网络。其中,校级网络是由学校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领导直接管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

系级网络由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班级网络由学生志愿者组成。

校级网络

三级工作网络中以校级网络为核心,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各级工作的开展和整合各方面资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各院系,配备专职人员,

采用专兼结合的工作体制。校级网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课程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大学课堂和活动课程。

大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科学设置相关课程,有的课程应设为必修课,目前,

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活动课程主要通过心理学专题讲座、科普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进行。

()测量工作

对新生开展心理普测,建立学生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联系卡”。

大学生目前使用的新生普测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今后可以考虑结合使用大学生人格测试量表()和卡特尔种性格因素调查表();同时根据需要对各年级、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提供心理测量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将测量作为心理咨询的辅助手段,

如可以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的主观感受。

()心理咨询

开通心理咨询预约热线,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开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咨询等心理咨询方式,采用游戏、音乐、心理剧、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个人咨询分为两类,即发展性的咨询和补救性的咨询。

团体咨询以发展性咨询为主,

通过辅导促进学生成长。如香港大学的课程、香港浸会大学的个人蜕变计划、朋辈辅导训练等做法都值得借鉴[]。

()培训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和外请专家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心理教师也要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科研工作

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存在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探索南广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制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还在于可以向校级管理层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指导学生心理协会

大学生心理协会是由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形成的学生团体,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协会中培养一批学生骨干作为朋辈心理顾问,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宣传工作

充分发挥学院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

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系级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通过系级网络落实,没有系级网络的有效执行,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无法实现。

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作为考核系级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评估辅导员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班级网络

在每个班级中设置心理健康委员,对其定期培训,

成为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窗口。

心理健康委员以助手的身份协助老师开展工作,

在同学当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二)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网络包括:

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

通过聘用顾问等方式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医校联动机制,

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课、坐诊。

转介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

同时,也可以聘请兄弟高校或者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经过培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

应当通过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

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成员组成的朋辈辅导队伍。其主要任务是在同学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担任“心理气象员”,报告可能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担任“朋辈心理顾问”。

任课教师。应当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应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养和水平,

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并在必要时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专门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救助。

家长。保持与家长的沟通,

发挥家长对学生的心理支持作用。

宿舍管理人员。重视学生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宿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三)四级心理保健网络

大学生应当建立“四级心理保健网络”。

第一级保健网络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二级保健网络对象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工作开展,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多加关爱,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提供直接、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帮助。科学运用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第三级保健网络对象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保健网络以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为主,开展心理咨询,

对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制定治疗方案,并由心理咨询师与学校、学务部和系三级主管领导之间建立起心理健康信息通道,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控制突发事件。

第四级保健网络对象为可能和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

大学生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心理难关,以预防为主、及时疏导,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

快速控制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以干预中心为枢纽,包括校内的学务部、校医院、保卫处、辅导员和班主任和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如家长、朋友、同学、室友等),

校外的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公安部门,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

利用合力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湖南大学出版社,

[]秦晨。谈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日报(海外版)[]。--。

[]樊富珉,

陈启芳,何镜炜。香港高校学生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