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问题的建议范文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民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食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各种小食杂店、小超市、小集贸市场等应运而生,

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繁荣。

在极大方便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和生命安全,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是食品安全的重点,

农产品是食品产业链的源头,农民又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首先要解决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引起全国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仍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涉及质量安全和假冒伪劣问题种类相当之多:毒猪油事件、福寿螺致病、人造蜂蜜事件、“苏丹红”鸭蛋、孔雀石绿事件等等。农村食品市场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

(一)农村食品市场的“三多”

一是“三无”食品多。农村消费者主要生活用品主要来源于小食杂店、小超市、小集贸市场等,

很多食品是城市中失去市场的劣质、即将过期的“三无”食品,特别是针对儿童消费群体的饼干、方便面、棒棒冰等,

危害着农村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二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环境差的较多。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意识不强,在经济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多地注重经济效益,

不愿投入资金改造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尤其是小型食品生产加工厂、小食杂店,市场占有率较低,存在生产厂房和居住区不分,商品、食品与生活用品存放不当,

小餐饮店无消毒灭菌设备等现象,极易产生二次污染;

三是农民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较多。劣质食品之所以有市场,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部分农村消费都不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部分农村消费者安全意识普遍淡薄,表现在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首选“便宜”的商品。

农村消费者安全意识淡薄,一方面助长了不法厂商的行为,

另一方面也为安全监管工作增加困难。

(二)农村食品市场的“三少”

一是从事食品行业人员拥有健康证的少。尤其是直接接触食品的从业人员健康证也很少,一旦这些人患有疾病感染,

就餐的农村消费者有可能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是监管人员监管次数少。目前的监管体制,很多职能部门由于农村监管成本较高等诸多原因,

使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检查次数远远少于城市的监管次数;

三是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的少。

农村是最大的食品市场,农村消费者是弱势群体,

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力度较小、覆盖面不足,应该对全民特别是农村消费者普及食用农产品安全知识,规范农产品广告的宣传。

二、当前福建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交叉,执法体制不顺。

现行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和法律众多,《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食品质量管理交叉规定,分工不明。事实证明,很多按食品链来分工监管,

容易出现环节监管空隙,形成“两不管”地带,形成监管盲区。

(二)农村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广大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甚至很多农民对于购买商品主要是“价格优先”,很少注意产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至于是否过量使用色素等方面关注的更少。

(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很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乡镇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要开展对全县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

监管力量远远不足,

便造成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较为薄弱的状况。

一些监管人员不能耐下心来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只是硬背条文,理解能力差,实际操作能力不高。

(四)监管部门硬件设施不足

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的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手段单一,甚至某些乡镇连检测设备都没有;

另一方面,监测人员没有具备专业的监测知识,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合格等无法检测,

而且在农村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有些应该检测的食品项目却不能得到检测,从而滋生出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建立保障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

做到对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源头治理,预防为主,完善体制,健全机制。

(一)构建食品安全“宣传网”

首先,由于农村消费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对商品的认知水平与城市消费者有差别。因此,

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农村消费者的观念上。

要通过农民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食用农产品的知识,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其次,可通过开通热线的方法,使更多的农民了解正确的食用农产品知识,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并且可以及时举报农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食用农产品问题。最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该深入到中小学校,

增加食品安全授课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就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

健全农村监管网络是无缝隙的监管工作的保证,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

一是要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整治。

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是保证农业产量和农业品质的重要手段,

但是,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就会严重污染食品,继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污染环境。

因此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安定。

二是要从生产环节加强食品问题整治。构建食用农产品流通的预警机制,以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形式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测,

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三是积极构建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完善与标识管理相联系的可追溯制度,

有助于确定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实行现场巡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的抽检力度,

严把市场准入关。

(三)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

实践已经证明,社会监督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爆发的“苏丹红非法添加物”“三鹿婴幼儿奶粉”“膨胀西瓜”等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先被消费者或媒体披露的,这充分证明了社会监督不可低估的作用。

要实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和到位,

需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多重方面的总体配合和完善。

【参考文献】

[]刘大良。新农村建设中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探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杨洁彬,梁春穗等。食品安全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郑刚,王淑玲。中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财经界,。

[]范梅华。关注农村食品安全[]。食品安全,,。

[]王临安。临沧市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个行政村,其中规划个中心村,个基层村,

现已完成了个中心村以及个基层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

并对区外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做法进行了调研。

从房屋建设、村庄组织、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希望从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

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与参考。

。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规划编制整体滞后,

并且期限较短,

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划仅局限于城市和城镇范围内,农村规划覆盖率较低,

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

规划的年限较短,

势必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

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自然村庄规模散、小。调研发现,

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河沿村,

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

“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这严重影响了我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薄弱。有些乡镇有农村居民规划点,但进居住区的少,在老宅基地翻盖多。究其原因为: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

人员少、管理范围大,致使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各行政村的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

三是乡镇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

忽视了农村规划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

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

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

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特色的角度来规划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使规划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趋大攀比,

实施困难。某些官员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经济实力,盲目攀比,

超过了农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

以不增加农村负担为前提,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才能把规划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

科学规划十分必要。

一是要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把“实施村”的村级规划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

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

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

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六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发展生产是其关键所在,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

而改善生活则是新农村规划之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可以一方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农民生活两者之间教条的割裂。

同时,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时刻将规划的受益体落在农民身上,要能够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

要能够积极的听取农民的心声,

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稳步推进、统筹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立足现状,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依据不同农村类型,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对于有经济实力、有改造条件的村庄,

可先行进行试点,用市场经济机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建设。

要从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技术上指导、程序上规范,村庄的深度规划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稳步前进。规划要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

按照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

制定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

.尊重民意、特色发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和吸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等形式,请村民为建设规划出谋划策,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

在规划村庄的空间调整上,更要充分考虑村民意愿,

对于那些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确实较高、且旧村改造的意愿非常强烈的村庄,

应鼓励其在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拆旧建新进行整体改造;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村庄,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工程”和“形象工程”,要尊重农民意愿,

把立足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意义组织机构流程问题建议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加速的城市化不但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也改变着原来形成的城乡关系,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工业用地和城镇居民用地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农村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十分稀缺。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也对农村经济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地政府都希望土地流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及经验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以及充分了解和掌握各地区的土地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必需和必要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又一轮制度性变革,

其核心是归还和确立农民的土地房屋转让权,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

提高农民收入,适应城市化加速对农村资源大规模流转、积聚和集中的要求,

并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可靠的基础。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展经验

通过对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及分析,我觉得在以后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汲取以下经验:

。设立耕保基金,

为耕地保护建立“防火墙”;

。农村土地、房屋的全面确权,包括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

。搭建村民自主的确权平台,由村民自主协商解决确权中遇到的历史难题,也尽可能减少矛盾,

做到公平公正;

。“确实权”,

是对农村承包土地的确权,从以台帐为基础、回避近年随人口变动不断调整承包关系的累积矛盾的“确虚权”,转向以实测面积为基础,“台帐、土地、合同、权证与耕保基金”五个一致的“确实权”,

为大规模转让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段话放在这里感觉上有点不是很文辞达意,因为感觉它是名词解释,如果你想放在这里,”确实权”前面就要加句话,

比如是让农民保证确实权什么的话,

使其符合前面所要求的汲取的经验)

。要建立产权交易市场,

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流程

总体流程如下: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

()由于农村大量人流向城市,造成大量土地闲置,被租用或被其他人种植、交税,未及时向各部门及时上报,使土地的所有权有争议;

()农民个人并不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手中所拥有的土地权利和权益无法从资源变成资本;

()农村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

土地、人员、资金链并没有真正的被激活;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及信息资源的更新延迟,造成部分人口户籍信息与本人真实信息不对称;

()各市、区由于资金和资源的不同,

造成各级之间的测绘资料的比例尺、坐标不统一。

由于涉及部门多,

例如公安系统、农村经济发展局、国土资源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局、各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其间的资源交流、更新、共享,

有着不同程度的延迟和落后。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产权改革的难度相当大。

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过程中问题处理的建议

(一)统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范围内的所有测绘资料所属坐标系统、比例尺大小及核实标准(:耕地实测图或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

(二)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涉及到的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更新、共享、交流。

由统筹办牵头,各乡镇、街道办组织人员对各村(社区)的户数、人口、房屋、林权、土地台账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调查数据力求准确、全面;

(三)加强公安系统与各乡镇、街道办的资源交流、更新、共享,使人口信息为最新、最全,

防止因姓名不符、性别不符、死亡或被死亡等因素拖延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四)各乡镇、街道办根据摸底调查、台账和现场核查情况,

全面清查集体土地、房屋、林权现状、权属内容、权利人等,

其结果要求与总账保持一致,各类权利人与权属内容保持一致;

(五)由国土局工作人员、镇村组人员、所属权利人代表、专业测绘技术人员同时在场,涉及边界纠纷需各方权利人代表同时在场进行边界的勘测定界并签字,其结果与清理核查结果一致;

(六)处理台账、清理核查结果和勘测定界结果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最终明确权利人、权属内容、权属范围、实测数据等;

(七)对明确权属的结果进行公示;

(八)在数据入库期间,进一步的核对权利人、权属内容、权属范围、实测数据,

保证台帐、土地、合同、权证与耕保基金的五个一致。

五、结束语

由于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数据及图件成果方面要求远远高于上一轮,同时还要求录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在总结上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为了不走弯路,有必要组建一个由试点市、区、乡镇的技术领导小组对未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以提高新一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

本文在总结和剖析上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下一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粗浅建议,

以供大家探讨。由于笔者接触规划管理面和业务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周其仁,

【成都统筹城乡之变】农村产权制度的新一轮改革,《新世纪》-财新网,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

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年),农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主要开展存贷业务。第二阶段(―年),

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增强服务三农功能。

第三个阶段(年至今),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年,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号)中提到,

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

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以上三个阶段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市场经济规律对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市场行为的校正,

客观上暴露出农村信用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必然需要进行改革。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性质定位模糊

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同股同权,

以合作成员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合作成员金融需要为目标的信用合作金融,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商业金融,

如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股权,以及在金融信贷上向具有股权的农民倾斜等要求。

但从运行机制上看,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游走于信用合作与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更多倾向于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金融机构。因此,

信用合作金融的性质很难体现,

对信用社的管理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存在制度上缺陷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信用社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从外部管理体制看,地方政府存在对信用社的行政化干预。

金融资源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所以,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千方百计使金融资源向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方面来配置。因此,

尽管央行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的时候,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方式,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省级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有所抬头。例如,省级联社的领导要由政府来安排,

而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甚至一些市、县级农村信用社领导的产生,也出现了省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干预的现象,

完全破坏了农村信用社领导产生的制度。

从内部管理体制看,上级对下级依然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尽管省级联社定位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是行业管理部门还是经营实体都不确定,

但在现实发展中,

省联社拥有对下属农村信用社的绝对管理权。这样一来,本来是由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出资成立的股份制省级联社的地位发生了扭曲,完成了从接受股东监督到领导、管理股东身份的转换。

(三)服务三农程度有限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方面,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满足三农发展,应该是所有银行的责任,

那种按地域和行业来划分金融机构职能与服务对象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经营范围和空间难以突破,

金融业务类型缺乏创新

经营范围和经营空间难以突破,

是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对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来说,它的信贷市场规模就是县域范围内的金融需求规模。然而,这样一种金融市场规模,

一是比较小;二是因为在县域内有中、农、工、建等多家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十分激烈;

三是业务拓展渠道较窄,受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大,因此,

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限制。

(五)历史“包袱”沉重、化解难度较大

近年来,

中国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数达到%,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向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减免营业税或延长兑现宽限期等举措,从而置换不良资产,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

能否顺利化解农村信用初中作文大全600字社的历史包袱,

是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轻装上阵,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规定,

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权归省级政府,对此,市、县、乡政府认为责任与利益不对称,

缺乏主动参与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资金筹措、整治农村金融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的进展缓慢。

(六)竞争环境更加严峻、人员素质较低问题凸显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完善,

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

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监管将更加严格,对信用社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增加,创造了竞争环境,

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看,员工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和道德素质与当前改革与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

与提高管理效率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与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

受人力资本状况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依托市场经济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的进展缓慢,以存贷款为主的单一业务格局依然没有打破,

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没有形成。

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体制的转换

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

选择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而不要再选择农村合作银行,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

对于存在严重资产状况的农村信用社,

应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并结合镇村银行的发展给予处理。

(二)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尽快理顺省级联社的体制

省级联社目前所处的尴尬地位,

完全是当初选择改革模式决定的结果。省级联社既非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作文精选,

也非经济实体的体制,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无疑会给农村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从北京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经验看,

选择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模式,不仅规避了在一个体制内存在不同制度类型的金融组织所引发的体制不顺问题,而且,也为接下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用市场化思路解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

用划分经营地域和服务对象的办法来解决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为此,

必须改变目前划分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服务三农的计划经济办法,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所有的金融机构,

尤其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发展。例如,

利用税收政策和各种贴息政策,引导和调动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针对三农的金融活动,以缓解和最终解决三农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

增加业务收入。要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或者扩大业务规模,

尤其是在开放金融领域和金融产品上,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是不平等的。在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盈利来源的今天,

对农村信用社进入中间业务或者从事中间产品服务进行限制,

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利。

。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跨地区设置金融网点或成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

突破省级行政区划,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跨地区经营,

是农村合作银行摆脱县域金融市场狭小的瓶颈制约,

支撑其不断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和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使这种跨地域经营能够顺利进行。

。鼓励农村信用社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

允许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甚至境外独资和合资银行参与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可以让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开拓、金融结算、产品开发上,实现借船出海和提升竞争力。

(五)积极培训员工,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本水平

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竞争基础的理念,

从而在发展指导思想上,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本培养模式还应与企业远景相结合,与企业用工和招聘人才相结合。既要利用福利政策和绩效激励政策,又要吸引有能力、有管理经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充实与改善企业人力资本状况。

(六)剥离不良资产,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对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凡不属于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

应当在摸清家底后,逐步逐项的剥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商解决,必要的话需要政府注资、需要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就像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所作的那样,

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使之能够轻装上阵,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金融与经济,,()。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林华。外资银行圈地中国农村[]。中国商报,

--。

[]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报,--。

[]王文莉。农村信用社现行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议[]。陕西农业科学,,

()。

[]张军。农村信用社向合作银行的转制研究――绩效、原因、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发展,,()。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问题;

农村;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中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在研究其问题的同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探索了新的管理模式,

以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对比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相对单一,回报率高。每年,

国家都需要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巨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则十分有限。随着上世纪末大规模治水高潮的兴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然而,建设主体仍不明确,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农村税费改革后,过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所依赖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渐取消,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用水更加紧张,

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逐步确立,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

市场意识日渐加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机制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

二、目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多种含义,

通常我们认为它是为了解决农民种地的灌溉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而修建的相关水利工程,包括小型水库、水泵站以及蓄水池等设施。

目前,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民及牲畜的饮水问题。农民们在耕地用水过程中,只会对水资源进行不加限制的开发、使用,但是不懂得如何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久而久之导致了水资源的不断恶化,进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限制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国农村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

在兼顾性方面考虑的不是特别充分,例如进行水库修建的时候只是由和水库建设相关的人员单独进行设计、建设,没有将水库的建设放在一个水利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

.地方管理部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资金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是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还是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出资的,

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经费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资金不足可能导致一些对农民特别有益的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按期开工,即使开工建设中途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工程无法按时竣工进行验收。

.农村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我国农村的基层水利工程相关单位普遍存在非工程管理岗位偏多,

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少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缺乏独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其次,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还存在地形复杂等一些客观因素;这些最终导致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较混乱,

从而出现上面提到的水利工程建设盲目性和随意性等问题。

同时,

由于没有独立的小型水利建设管理部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就会存在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

这样就更加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

三、改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以实现快速发展,

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

无论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还是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它们的基础都是合理的规划。也就是说,只有前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才能规范、有序的发展、完成。

我们应该根据西部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由政府带头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有效解决目前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我们还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加大处理污染的力度,

同时提倡农民们在平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逐步形成一个节水型的大农村。

.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

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

主要包括现有或者叫已有工程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建的小型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其中,通过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为在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首先,

我们应该根据《水法》的要求,尽量防止已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遭受到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灾难的毁坏,同时还应防止人为因素的主观损坏;

我们还应该知道水利工程不能区分重点环节和非重点环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与小型水利工程配套的设施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次,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档案、检测信息、工程进度等记录都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保管。

当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等资料都应该进行很好的存档。

.设计严格的水利工程资质证制度和招投标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具体规模,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杜绝通过其他方式聘请无资质的个人和单位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

农村任何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即使是一个水库的建设,都必须进过本地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招标。

.加强水利建设宣传,倡导民主参与机制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我国农村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众,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的主体是农民,

只有有效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各级部门与单位应充分利用媒体舆论,加大水利建设宣传力度,使每个农民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的意义,

从而获得农民认可和参与。大力倡导民主参与机制,

让人民群众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真正收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度。

.在小型水利工程竣工后,承担工程建设的单位必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与此同时,

作为施工单位也要提供有甲乙双方签字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其他资料。地方水利单位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全部验收;最后做出综合性的评定。

四、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加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有效的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不断发展农村的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

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陈志平。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黑龙江水利科技,

,:-。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农民致富之友,,

:。

[]代巍。如何有效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吉林农业,,:。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影响因素;

建议

。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的教师群体。教师职业可以说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

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而培训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农村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专业知识技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农村教师培训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而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农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要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开展农村教师培训,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

把教师培训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关键位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农村教师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现有的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培训机会少且分配不均

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类培训的参训教师的名额和数量都是有一定限制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偏差,真正分配给农村教师的名额相对偏少,

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小学和初中,

只有少数教师有参加培训的机会。

有些偏远薄弱的村小甚至连一个名额也没有,参加培训也就无从谈起了。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脱节严重,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有培训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培训,

难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加上农村教师个体差异较大,而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更多的是针对骨干教师的,

忽视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原则,

培训效果自然远远达不到预期。

.培训模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很多教师培训采用的是“培训机构本位”的模式,培训形式与课程设置主要从培训机构自身出发,很难满足农村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培训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这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并不能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不能适应教师培训的需求,

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培训形式主要是短期集中培训,让参训教师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大量的知识相对比较困难。

。影响农村教师培训的因素

农村教师培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观念

教师培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包括参训教师、学校以及培训机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有些农村教师自身对培训不够重视,

学习不主动。经常迟到早退,抄袭作业,更有甚者别出心裁花钱雇人替其完成学习课时任务,应付了事,

根本没有认识到培训的意义所在;学校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校长在选择参训教师时考虑的更多的是学校的正常运转,

而不是教师的实际需求;有些培训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仅仅把培训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

敷衍了事,流于形式,致使培训效果并不显著[]。

.培训经费

教师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充足的经费做保障。

但就目前来看,教育经费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获得的经费远远不足,再加上少数地区还存在滥用挪用现象,

使本来就缺乏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另外,

经费的匮乏也导致农村教师培训的师资、硬件设施设备与城市相去甚远,培训效果根本就难以保证。

。解决农村教师培训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完善培训制度,更新培训理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在培训政策上向农村倾斜,

制定和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提高农村教师成效首先必须要更新培训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

参训教师是培训活动的主体,要注重他们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二是终身学习。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参训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寻求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与时俱进,

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三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培训的最终目标所在,

通过培训使教师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都有所改善,成为一名反思者、研究者和学习者[]。

.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培训内容立足于农村学校实际情况,从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

培训机构应组织专门的需求评估小组,深入广大农村地区,

与农村教师深入接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调研,了解农村教师的特点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和生成性,

有针对性地构建培训内容。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确保培训活动高质高效地完成,更要定期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督导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评估结果和整改意见,以质量标准和监督评估机制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卷入到培训活动中去,

可以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将培训与教师的福利待遇挂钩,包括工资薪酬、奖金、保险、补贴等;

另一方面可以将培训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树立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

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教育振兴的关键。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全面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

参考文献:

[]倪婷婷。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苏州大学,,,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管理

农村公路是我国社会发展与城乡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我国公路网络架构中的重要部分。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从起全面实施农村通乡和通畅(通村)工程。然而,

在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建设发展相关问题,

如施工力量及技术实力低下;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公路规划不合理等各种问题,农村公路网建设的质量水平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

自然条件差,农村人员居住又相对分散。多年来,落后的交通建设设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信息十分闭塞,

“买难”和“卖难”问题仍然很严重。严重困扰着农村人口的消费和创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发展。农村公路交通的不便利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富得快,全靠交通带,

农村公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是农民脱贫致富最基本的保障,没有它,往来不畅,信息不通,里面的资源出不去、外面的投资进不来,

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点得不到改变,三农发展永远是一句空话。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其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路建设规划不合理

缺乏对农村公路建设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造成实际施工过程和早期整体规划设计脱节,对公路的设计走向、通达要求和技术等级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论证,

而只是为了迎合某些上级领导的意图,在规划时往往大量使用耕地、林地,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农民的出行方便。设计方面,

乡村公路大部分是在乡村老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但老道路的线形并不能满足公路的设计要求,造成公路建设质量不高和重复建设,

影响了农村公路网络的系统布局和通达性。

.道路等级低

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占公路网总里程的%以上,但整体等级水平还偏低,

路况较差。在农村公路的施工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单纯的将农村公路施工设计分为等级较差的施工路线,致使实际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放松要求,

在施工材料、路面结构、路基强度、安全设施等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后续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对公路实际情况进行勘察,致使农村公路在使用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

.建设资金不足

资金是公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筹集充足的资金才能正式开始施工。然而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农民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和地方集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某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因此,

资金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首要问题,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方案。

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考虑。

要深入农村,

实地考察,根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要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以农民的需求为主,

以乡镇为圆心,

向四周发展明确建设目的、长度、设计路线等,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

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公路建设的价值,

高质量的道路才能真正为当地的居民带去帮助。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的质量管理,一旦发现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制止,保证各项施工的质量都能达到要求。

.多元融资,

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农村大部分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村基本建的资金投入比例。

通过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方面渠道吸收投资、筹集资金。应该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机制,

充分发挥省、市区各级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还要建立以国家包括省级以下各市、区级政府对建设农村公路相对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的公共财政投入框架,以及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多渠道投资机制。

。结语

农村问题的建议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学反思问题建议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不断反思,教师才能增长教学智慧。

农村教师作为教育的基层力量,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所以要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

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学习和运用教学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农村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让反思的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提高我县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笔者针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一、我县农村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县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立足教育实际,

借鉴其他地方学校的成功经验,

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理念,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评选活动等。结合平时的教研活动及教学反思评选活动,

笔者发现我县中小学教师,

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上有偏差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已认识到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但是教师们对于如何反思及反思形式的认识是不明确的。

尤其是农村教师,

自觉反思意识不强,

反思的能力低,即便是写了教学反思,

往往是应付检查或完成上级的要求,也有的是为了评选、评优才开始写教学反思,我们的反思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还有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认识不清,

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写工作总结,

把周总结、月总结、月考、期末考试总结作为教学反思。这些对教学反思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教学反思的行为错位。

(二)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多方面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只进行结果反思,

侧重点放在教学的失败之处和亮点部分,而没有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也有的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而没有对教学观念进行反思。这些只从单一视角进行反思的活动,

容易受自己思维定势的束缚,缺乏深度,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只有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客观真实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角度来审视分析,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重教学现象描述,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把其应用在教学上,然而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反思水平有限、方法不正确,

导致大量的教学反思只停留在对一些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于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落实等方面的思考相对缺乏,

导致了教学反思形而上。比如,

某位小学英语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罗列出来,然后就开始进行教学反思,根本看不到学生从对话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这就是一种无效的反思。

其实,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建议

要解决农村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认识对象,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扬弃的态度,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我县教师教学反思的实际情况,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反思无法挖掘深层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或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

才能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外部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教学实践展示出来。

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一个教师同时任两门学科或两个班的现象比较普遍。

好多教师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其实,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是会找时间、挤时间来进行反思,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亮点、课堂上的想法以及生成的教学信息记录下来,

以便日后分析总结。

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都是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名师。就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讲的那样:“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能用一小时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么五年后,他不能成为全国特级教师可以由我负责。”

(二)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前提条件。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地方,

其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

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和能力,学校要在制度上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保障,

如学校定期为教师开展“请进来”或“走出去”的经验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定期开展教学反思评选活动等活动,形成机制。同时,

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推行集体备课、点评,实现个人反思到集体反思再到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三)专家引领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对话是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有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行为,

还需要外部信息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其他教师的帮助。“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受自身知识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如果有了专家的引领和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们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

跳出认知上的盲点,自己的“经验主义”,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反思上的进步,获得专业发展,真正做到从教书匠到教研者的转型。

参考文献:

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