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七年级下册古诗四首】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2-25 11:23:22

导语:童话寓言

篇一:诗四首知识点 诗四首知识点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共有五首,本诗是第三首。作者陶渊明,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东晋浔阳柴桑人,一名潜,字元亮,诗人。有《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归园田居》“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归园田居》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归园田居》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找出《归园田居》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归园田居》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说一说《归园田居》中“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主题: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情怀。 、“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但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是享受田园生活的舒适和宁静。 、“带月荷锄归”的妙处?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本文主旨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作者王维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诗中有画”, 著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使至塞上》中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使至塞上》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赏析: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使至塞上》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使至塞上》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使至塞上》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中的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主题: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蓬草”在古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蓬草”随风自转,古文中常比喻飘摸不定的行踪。作者以“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受,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忧愤。 、“直”和“圆”两个字的妙处?这两个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直”字在荒凉孤寂中透着劲拔坚毅之美,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圆”字在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同时,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营造了苍茫、空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隐含在“燕然”二字中。 、作者以“蓬”“雁”自比,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浪漫主义主义大诗人李白所作,人称他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发了深沉的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中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帮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找出《渡荆门送别》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渡荆门送别》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写实景,颈联是写虚景。 、《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荆门,“大荒”是指诗中的楚国。 、《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依次写出《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押韵的字:游;流;楼;舟 、《渡荆门送别》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渡荆门送别》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山水平野阔,江入大荒流。”一联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这更是作者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天境”和“海楼”分别指什么?“天境”指月亮,“海楼”指云彩。 、尾联中“送”字的妙处?“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尽”表达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入”是对前途的展望,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颔联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回顾历史的诗句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交待登楼时间的诗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出了亡国之臣的愤慨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其一)》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而后再写举目所见,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登岳阳楼(其一)》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逃难的路途遥远)、时间(逃难的时间长)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颠沛的逃难生活的概括。抒发了作者离乡背井、忧国忧民的愤懑和感慨。 、、《登岳阳楼(其一)》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登岳阳楼(其一)》中“悲”是全诗的“诗眼” 、《登岳阳楼(其一)》中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 《登岳阳楼(其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 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 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 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老木沧波无限悲”的“悲”有哪些? 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动荡之忧;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颔联中“徙倚”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身处美丽的岳阳楼,诗人没有尽情的享受山水之乐,而用“徙倚”二字展现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满腔愁绪。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描写的是静景,对后面的诗句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这句所描绘的静谧安详的氛围,更能反衬后面诗句所表现的诗人漂泊徙倚、登楼凭危所产生的“无限悲”的澎湃心情。篇二:八年级上册课诗四首的赏析 渡荆门外送别的赏析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副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这两句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赏析。(考点:描写了哪两幅图) 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图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说说你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这两句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niǎo)。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过程,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故乡的深情,全诗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ōu)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的赏析。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 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的赏析。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赏析。 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赏析。 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填空: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说说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有它特殊的内涵,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米斗折腰”强。 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yú),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本诗的作者是 东晋 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_。 .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愿”指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这是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的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山高路远。这两句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 这两句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思是说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直”和“圆”两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奇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可选择一例答题)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 王维__。 .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妙处。 “直”是“笔直”的意思,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 。“直”字使景物在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坚毅。 “圆”是“浑圆”的意思,滚滚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圆”字给人以温暖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 .结合具体语句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讲究的构图:从天边到地下、由近及远,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概括性极强; 第三,色彩丰富:有漫漫黄沙、白色的烽烟、橘红色的夕阳,构成了一幅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图。 【】渡荆门送别 .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 李白_。 .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 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原野上滚滚东流。 .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中“随”“入”“尽”字好在何处。 “随”是“随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了,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是“流入”的意思,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无尽的原野。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尽”是“消失”的意思,山逐渐消失了,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 下,是“飞下来”的意思,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别。【】登岳阳楼(其一) .本诗的作者是 宋 代著名的诗人 陈与义_。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一动不动。 .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哀伤和顾影自怜、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诗人满头白发独立秋风中,面对那枯木沧波怀古伤今、生出无限悲愁。 本句景中有情,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风,又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流露出诗人的家国之恨。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的赏析。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 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的赏析。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赏析。 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篇三:诗四首 诗四首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 、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⑦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三、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提问:《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科幻故事作文500六年级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四、指导学生学习《渡荆门送别》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下列问题: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考试总结作文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齐背《渡荆门送别》。 五、学习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比较鉴赏。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七、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四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诗四首》出自:

转载请保留,谢谢!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