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环《口技》全文赏析与注解-《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原文、注释与赏析】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3-16 13:41:44

导语:童话寓言

林嗣环《口技》全文赏析与注解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秋声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从而寄托了叹世悲秋的思想情感。林嗣环把自己的诗歌创作结集起来,题为《秋声诗》。《口技》是《〈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略有删节)。 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他的《秋声诗》作序言。他在写完口技之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很清楚,他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的善画声的。他通过具体描写,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出来。读了这篇短文,就像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受到强烈的感染。 林嗣环在把主要力量用于正面描写时,也采用了辅助性的艺术手法:侧面烘托。而且,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应)结合起来,用以表现主题。 第一段: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可以设想,一个大宴宾客的场所,是有许多东西可写的,为什么只写这些呢?那是因为这些东西最有利于烘托主题。口技人是坐在屏幛中的,如果不亮一下底,让众宾知道其中除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外,别无他物,那就会怀疑其中有鬼。而已两字,扫清一切怀疑,使人确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 接下去,既写口技人奏技,又写众宾的反应,波澜层出,极起伏变化之妙。 一抚尺而已扫清了众宾的怀疑,文势一缓,紧接着: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立刻造成一种肃静的、紧张的气氛,文势一振。一缓一紧,出现了第一次波澜。 抚尺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呢?这因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方面使众宾相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另一方面又不免产生只凭一张口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的疑问。这疑问,又逼出一种急于一听究竟的悬念。所以抚尺一下,就像抛出一块巨大的磁石,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 文势振起之后,接着是一段正面描写。从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到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声音由远而近、由疏而密、由简单而复杂,写得极有层次。到了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则诸声并作,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高潮出现后,并没有让它骤然降落,却把笔锋一转,去写众宾的反应: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这一段侧面烘托,不仅加强了前面的正面描写,而且使文势动宕,摇曳多姿。 烘托之后,又继之以正面描写:既而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高潮降落,众宾伸颈侧目的紧张情绪也松弛下来,意少舒,稍稍正坐。也许,他们以为这场表演,就此结束了;而且,就此结束,他们大约也已经满足了。想不到: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于高潮降落,仅留余波之时,骤然雷轰电击,风狂雨暴,波浪掀天。而情绪刚刚松弛下来的听众,猝不及防,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变吓坏了,真以为发生了火灾,都想从熊熊大火的包围中冲出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一个规模更大的高潮。由余波到规模更大的高潮,复又兴起波澜。 正当听众想突围而出的时候,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真的发生了火灾呢?是不是屏幛里面有水,有火,有房屋,有千百大人、千百小儿、千百只犬呢?都不是。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更大的高潮突然降落,这是又一次波澜。 这里,一抚尺而已的又一次出现,绝不仅仅为了形式上的首尾呼应。首段的一抚尺而已使听众确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但当听众听到发生火灾时,不但不以为那只是口技,而且简直感到真的发生了火灾。末段的而已和首段遥遥呼应,把听众从火灾的惊恐中唤回来,使他们不得不相信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出于口技人的一张口。于是,口技人的善画声,也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了。 《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技之所以奇,不仅在于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而且在于对那段表演的组织结构,独具匠心。它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先描绘在静夜里的各种细碎活动,然后扩展开去,描绘突然发生大火灾。前后的两种场面迥不相同,但中间又有必然的联系,毫无七拼八凑之感。此其一。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高潮,一步步抓紧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高潮逐渐降落,让听众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忘记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在这紧张万状的关头,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有起有伏,有擒有纵,变化万端,不可方物。此其二。这显然不是自然主义地模仿生活,而是高度的艺术概括、艺术提炼的产物。 文之所以奇,也奇在组织结构的巧妙上,口技表演的巧妙的组织结构,也许完全出于口技人的匠心,也许还有作者的再创造。即使在表现口技表演的组织结构上没有再创造,但如前面所分析,他在写口技表演的全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表情,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这还是创造。文之所以奇,又奇在正面描写的惟妙惟肖上。不言而喻,口技这种技艺是用声音反映生活的(所以又叫象声);作家要传出口技之神,也必须利用语言的音响。林嗣环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出色。显而易见的是,他用了许多像呜、狺狺、作作索索、呼呼、许许(读如虎)之类的摹声词。但这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低忽高,节奏忽缓忽急,构成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 这是散文,但为了加强节奏感,于忽长忽短的句子中又安排有若干字数约略相同的句子,还押了不少所谓独脚韵(即用同一字押韵)。韵与节奏的关系很密切。一般地说,韵疏则节奏缓,韵密则节奏急。作者根据节奏缓急的需要,押了或疏或密的韵。最密的时候是句句押韵(如呼字韵,特别是声字韵),但又兼用了交韵(即单句与单句押一个韵,双句与双句另押一个韵)与句句押韵相结合的办法(如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另外,短句多、长句少,其中还夹杂了一些字数约略相等的句子;字数约略相等的句子,又是几句长、几句短。参差错落,变化无穷。这就使得节奏急促而富于变化,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末了,还有几句关于这篇《口技》的作者的话值得一说。在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五回的前面,金圣叹用口技之妙比喻《时迁火烧翠云楼》一回的写作技巧,其描写口技的文字,与林嗣环的这一篇几乎完全相同,而他并没有提到林嗣环,却是用吾友斲山先生尝向吾夸京中口技云云开头的。金圣叹的生卒年都比林嗣环早,但两人同时生存的时期也不算短,所以这篇作品的著作权究竟属谁,很难确定。然而不管属谁,都足以说明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作品,一脱稿就不胫而走了。 〔注〕厅事:私人住屋的堂屋。抚尺:即醒木,说书艺人表演时所用木块,用以拍案作声,引起听众注意。呓语:说梦话。溺(niào尿):同尿。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题解】安史之乱后,作者漂泊到江南一带,与同样流落到江南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如今在这江南风景美好的时候遇见了,可惜已是落花时节!国家衰败,作者年老且多病,李龟年也落得靠卖唱为生,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啊。【注解】.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曾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隆范,被封为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崔九: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赏读提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作者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作者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像是即景书事,又像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作者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作者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作者在刻意设喻,显得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漂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作者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含着深沉的慨叹和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全诗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全诗的基调是“感伤”,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和身世,但诵读者如果透过作者的追忆感喟,让听者从中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话,创作就算成功了。开始一进入就是恍如回忆的语态,似有“念叨”的意思。【推荐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