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安石全集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扩散;移动学习;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现阶段,

    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

    信息时代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伴随个性化学习和优质教育等特点的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年,

    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

    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实施“中国数字教育”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技术扩散泛指教育信息化技术在空间上的一种传播,可以理解为:在得到首次应用后,

    经过大力推广阶段直至普遍采用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差距是其扩散的基本前提。

    技术扩散是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一个过程,

    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能促使技术创新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效益,从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容易掌握和实现,

    真正的推动力则来源于技术实现的产品,

    即资源。

    资源,在教育界中泛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呈现方式和媒介。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

    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开展移动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源,即移动学习资料、移动学习环境和移动学习支持系统[]。

    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工具和学习者获得信息的途径[]。

    一、网民人数众多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受众保障

    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将进一步改变获得知识的途径。

    年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年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亿,

    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万人,.%的网民通过台式机上网,

    相比年年底下降了近%。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亿,

    较年年底增加约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保持较快增速,占比由年年底的.%提升至.%,并且是首次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这绝对是发展移动学习的有利条件。

    手机上网,一方面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移动终端基于用户体验基础上建立的情景创设环境以及交互方式,吸引了更多的网民。另一方面是终端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资费可承受等特点,进而促使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普及。

    据外媒预测,至年,全球移动设备数将超过全球人口数,人们将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替代台式机成为上网的主要方式。

    二、让知识图形化、可视化、游戏化,

    教育信息化技术扩散是前提

    移动学习(-)逐渐被引入泛在学习(-)体系。泛在学习,

    就是指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

    )学习。泛在学习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共享的前提是技术的兼容性。移动智能终端的形态仍将不断演化,手机大屏化、平板电脑小屏化、人机交互多样化(语音)、可穿戴化(智能眼睛/手表)、柔性屏幕已经变成现实。

    新媒体联盟(,)连续十年推出《地平线报告》。《地平线报告》()关注的六项技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和平板电脑();

    游戏和游戏化()和学习分析学();

    印刷()和可佩戴技术()。从历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时代向移动互联时展,

    移动设备功能媒体增强及移动应用程序标志着趋于平民化,教育技术借鉴了游戏的理念和经验使教育更具有游戏化活力。地平线报告强调了在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等领域的新兴技术,每一项具有重大潜能的技术都已经成为全球很多教育机构以及创新性机构关注的焦点。

    移动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使得学习者在有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利用手机等小型移动设备参考微型课件或游戏化应用进行学习并产生实时互动,

    使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移动学习必将凭借教育技术冲破传统学习方式的藩篱,

    使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者的自主选择,

    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更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化、个别化发展。

    三、学习内容国际化、个性化、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创新是关键

    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是一个具有拆分、移植和重构等阶段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到移动学习的特殊性、知识构成的复杂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资源建设的计划性等问题,

    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探究移动学习资源的服务性问题。脚永远比鞋重要――资源这双鞋能否合适地穿到学习者的脚上,唯有学习者知道。资源的设计者应该为学习者搭架子、搬梯子,充分重视学生多元需求,

    研究课程的性质特点、摒除“资源为王”的错误理念,

    除了要在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外,也要在学习资源的构建上实现创新。

    (一)提供预设资源向生成资源转变

    目前学习资源建设信息传递方向单一。

    预设资源作为资源创建者预先设计、编制并要求学习者必须使用的资源[]。资源创建后,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要从预设资源向生成资源转变。

    生成资源则秉承学习者既是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创建者,信息传递则为双向,

    这种开放式的资源建设强调利用集体智慧,

    使学习资源得到一个由创建(更新)、使用、反馈等三个过程组成的闭环系统,提高了更新速度,

    更加贴近用户自身需求,

    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信息同资源本身的融合、成长,使资源更具有生命体特征,以建设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资源。

    (二)泛型资源向针对性资源转变

    如何筛选有用的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源,

    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

    海量资源就等于没有资源;不适合学习的资源是无效资源。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学习者往往要自主寻找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是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的驱使和动力所在。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的收集快捷和便利的优点,寻找或构建“必需”的资源供学生浏览、学习并获取有用信息。移动学习并非是移动化的电子资源。

    要重视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传送、利用和共享,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体验,激发、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最便捷、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以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到时代的来临

    教育资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可利用性不高,重复建设,建设与应用的分离,特别是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捆绑严重缺失,

    大有资源是休眠的,学习者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资源去使用。年,

    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

    标志着时代的来临。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学习目标、辅导员、话题、作业等),是构成“课程”的要素。

    所有的资源和信息都是开放的,且全部通过网络传播,是拥有大量参与者的巨型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选择多种平台参与学习。是一种生成课程,

    预设资源少,学习者主要通过对参与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来获得知识。月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加入了“网络公开课”平台,其课程也将面向全球开放。

    (四)微型课件、微学习是移动学习资源的发展方向

    移动学习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若干的“微时间”累加生成学习的“蝴蝶效应”,

    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移动学习的课件一定是短小精炼、内容紧凑,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员获得最有价值的学习重点。学习进入了微时代,微型课件的内容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

    在资源的开发阶段要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的标准以适应各种终端显示。微学习是以微内容、知识点为主导的,具备碎片化、颗粒化的特点,适合移动学习。

    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

    体现在一个微的特点,简单有效、随时随地、趣味性强。

    移动学习资源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如下要点:设计在移动环境和非预设性环境进行的移动学习,引领学习者自发进行移动学习,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推动个性化学习,

    依据学习者学习方式的个人喜好进行学习,

    注重资源使用后的生成资源反馈。

    四、总结

    移动学习是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资源是互联通信技术同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移动学习资源的载体是移动终端,资源的优劣直接反应在学习者参加学习的黏性程度,

    移动学习并不是网络学习的简单转移,技术扩散冲破学习资源制作定式的藩篱。

    学习者是基于问题的迫切需求进行学习,而且更倾向于个体独立学习,而非团队协作,因此优质的学习资源是提高学习者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石和保障。以颗粒化知识为建设单元,

    遵循建设资源为基础、评价体系为驱动、学习活动为主线,

    学习过程是关键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通过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学习服务,从而使移动学习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国教育信息化,

    ,()。

    []李瑞,

    陈新,袁晓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策略探讨[]。现代教育科学,

    ,()。

    []方晶,

    陈章其。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初探[]。现代教育技术,

    ,()。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教学;融合;

    智慧课堂;创设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会对教学诸要素带来影响,使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

    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

    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就要对教学诸要素进行认真研析,

    包括教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在信息技术融入外语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硬件设备的变化更为显著,

    教学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

    同时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学资源的形式、载体等都呈现了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刘琳,)。

    .提升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能否有效融合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关系密切。

    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

    从政策保障、培训渠道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重点培养实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同时,教师应根据从事专业的特点和自身需求,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上通过自学及培训得到提升,

    并能够主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入到外语教学当中。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样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有效提升促进二者的融合(胡增宁等,)。

    .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重要载体就是信息化教学资源,

    近年来,

    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以开发,除了少部分优质课程使用率高之外,不少优秀的资源被闲置,而有的学校和教师却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的资源,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只有建设好教学资源平台才能使教学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进一步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郑路,)。

    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创设

    构建智慧课堂因素一般应考虑三大方面,

    即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共涉及任课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四个具体要素,智慧课堂的构建一般也应从这四个要素入手。

    .基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构建

    任课教师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特点、信息化素养水平都影响着智慧课堂的创设。在构建智慧课堂时,一定要结合教师自身特点,

    在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中妥善处理好教师生态位和其它生态位的关系,使智慧课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例如,擅长于管理的教师构建的智慧课堂,其平台中必然应体现出严密的管理特点,

    从管理中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进行奖罚;

    而擅长互动的老师,

    在智慧课堂构建时,

    就要发挥好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无论课前或课中,均应体现互动特色。

    .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化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

    是智慧课堂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构建智慧课堂的最终目的实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以上原因,

    构建智慧课堂必须认真调研分析学生学习需求。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规划调查等,综合这些信息,最终形成全面完整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报告。

    .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影响智慧课堂构建的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

    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往往影响着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时,应畅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

    例如智能手机学习软件,就能畅通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顺应了现代大学生热衷手机学习模式的现状。

    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监控指导,方便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管理。

    .基于教学内容体系化的构建

    教学内容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化建设是智慧课堂构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

    在构建高职英语智慧课堂时,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取舍,重点选取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主线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体系,

    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创造条件。

    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

    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关键是要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的教学环节。

    .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以学习资源推送以及设计课前任务单为核心,

    重点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推送,把教学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题库等资源有机整合,有序上传,形成系统性的智慧课堂信息资源库,

    及时课前学习任务单,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个性化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课中环节

    课中环节关键要强化师生互动和教学活动智慧化,重点是充分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通过疑难研讨、预习检查、要点讲授、课内训练、学生展示、小组活动、小结回顾等流程,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精讲多练。课中环节要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各自的作用,

    发挥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重点是积极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线上线下作业及测验。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及疑难点发起在线讨论,

    安排学生完成在线作业及小测验,通过问卷等手段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以便能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结语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创设高职英语智慧课堂,

    关键在于把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优势。

    要调动教师在智慧课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设计好智慧课堂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经过系统性设计,

    最终构建高效的高职英语智慧课堂。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随着电子书包在试点学校的开展,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已经成为电子书包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试图根据目前电子书包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提出个性化资源建设中资源的情景知识网络结构化、有效拓展、非线性组织、碎片化与易获易读和个性化推送等要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个性化资源建设的服务模型,并分析个性化资源服务的实质是一种自组织的学习空间(),

    同时列举了基于问题学习的服务示例,展望了服务模型的发展前景,以期对电子书包环境下资源建设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书包;个性化资源;服务模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自从电子书包纳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后,全国各地相继展开试点项目。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将云学习的概念和技术发展结合起来,

    从传统“以教促学”转向“以学促学”,

    基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结合,允许学习者进行自适应学习,

    构建个性化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教学的针对性,从而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

    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教学针对性和分层教学等,需要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则体现在资源的呈现与服务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鼓励发展性评价,以此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目前,在信息泛滥和知识大爆炸时代,

    对于电子书包能否在教学中获得预期的“减负”还存在一些质疑。

    余胜泉曾经提到“信息量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有针对性越好,学习在于内化,在于知识的深度交互与互动”。

    如果在实际教学试点中仅仅将电子书包作为电子教材、作业辅导、课堂抢答、视频播放和课后测评的移动终端,那么电子书包仅仅只是一个工具,没有提升到作为教学有效手段的层次。目前,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实践时间短,

    个性化资源更少。鉴于此,笔者认为电子书包环境下新的有效学习视角发生了变革,电子书包要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需要的是资源的交互性、体验性、开放性、富媒体性和针对性,

    真正体现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特定性、个性化以及分层教学的思想。

    二、研究现状

    新加坡在年就推出“年教育目标计划”;英国在年的“利用技术:新一代学习(-)”中提出“提供不同的课程和学习经验,

    满足不同需求和学习兴趣与爱好,为学生提供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韩国在-年间开发了本电子教材在所实验学校开展试点研究,侧重于关注构建资源建设中的环境,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

    分析资源使用的效果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美国在年提出“加州免费电子教材计划()”,关注开放、自由下载、基于网络互动和在线网络课程与教材。目前,国外的研究更多关注学习绩效分析、生理影响、应用意向、分析学习行为、资源获取方法和学习导航等。

    利用软件分析了学习者的交互行为特征并创建“预测性”的电子教材阅读浏览清单和导航地图[];加州大学的项目()提出基于网络的决策支持工具,辅助学校或地区通过分析学习者行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普渡大学的项目提出通过对课程管理系统或其他数据源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特定分析,

    跟踪学生学习进程,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向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提示信息或者资源推送服务。

    国内的研究比较迟,

    集中于年以后。

    祝智庭指出,电子书包资源应该以电子教材为核心,并关联-与-服务平台,

    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学习支撑体系[];郁晓华提出了利用“多触点技术”解决教育中认知的变革和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随后又引入了新的概念“虚拟学具”,体现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趋于智能化、开放化、个性化以及过程导向、活动敏感甚至内容敏感的自主服务机制[]。

    国内电子教材未来的发展计划,将建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数字化新型学习环境放在-年的规划中,由此可见,对于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电子教材资源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如图所示)。

    图我国电子教材未来的发展规划(-)

    荆永君在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提出,

    在分析资源和用户特征的基础上,讨论资源的描述、用户兴趣的建模方法以及用户的兴趣漂移[];李宝敏认为资源建设不仅包括静态资源,

    还需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个性化动态资源,将资源建设看成是知识积累、挖掘、不断更新、动态流动的循环过程[];姜媛媛针对目前资源建设的问题,重点研究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整体框架、算法以及实现的过程[]。

    笔者认为,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电子教材或者电子资源,

    它应该是电子教材、交互资料、虚拟学具、管理系统与平台、个性化推送服务相结合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借助于网络促进学生互动与协作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学习,

    进而加强学习迁移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智能化,自适应生成学习资源。目前,

    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资源建设应该借鉴个性化资源建设推送服务的特点,结合电子书包基于系统和系统的移动终端的优势与局限,构建个性化资源建设的特色与服务模型。

    三、电子书包个性化资源建设的要求

    (一)资源的情景知识网络结构化

    电子书包环境下资源表现出富媒性(如视频和动画等多种知识表征方式)和知识来源多途径(相关拓展的资源丰富等)。

    在一个信息超载的环境下,学习者如何获取与辨别资源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很多研究者利用概念图、认知地图、思维导图等进行知识信息的个人化管理与资源管理。

    但这些研究只是提供了知识的来源与途径,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性。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资源应该是一个大的知识网络结构库,学习者只是处于学习网络结构中的某一个节点。学习者首先需要弄明白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有学习渴求时,便会和网络中相应的其他节点发生知识流通,进行互动交流。

    经由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处的节点便会发生位置变化,进入一个新的“坐标”,

    开始与新的环境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此循环,学习者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图所示,学习者所处的位置不断变化,

    不断与新的知识点发生关联。当然,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知识点之间都是流动的,

    也包括知识点本身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知识网络结构的建构在于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便体现在知识节点之间关系连接的紧密程度以及是否能达到无缝连接等。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

    学习者在学习知识时,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很难领悟学习的思路或者解决问题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实际情境,

    学习和实际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学习者可以在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里进行体验式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习者做以往不可能做的事,实实在在地感受学习的过程。学习者只有了解了知识的关系结构,在情境中内化,才会达到相应的理解深度。

    图学习者所处知识网络图

    (二)资源的有效拓展

    技术环境下,网络教育与学习资源的移动性使资源拓展范围延伸得很广泛,资源的碎片化呈现也导致学习时容易出现迷航。在建设电子书包资源时,

    应该对相应的资源进行归类,将课外与课内、学校、社会、家庭的资源进行系统化,将资源放置在对应资源拓展的位置,无关联资源进行“单点”聚合,不同知识等级放置在网络结构图中不同的“坐标”;

    应该对资源进行相应的处理,有效地编码、更新和重组;应该设置相应的关联资源、关联情境、关联测评和关联操作与体验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迁移。

    (三)资源的非线性组织

    作为“数字原居民”的新一代,其阅读方式、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和知识贯通性(如图所示)。笔者在电子书包试点中发现,

    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后,往往需要大量的辅助拓展材料与活动来加深理解,同时在练习中获得奖励后会提升学习者学习的成就感,相应的惩罚则会加深学习者的思考。

    所以,在建设资源时,不能按照知识点的线性结构进行组织,应该在各知识点中添加相应的资源来强化学习,

    以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同时,应该提高知识点之间的聚合性,降低知识点之间的耦合性[]。知识点的耦合性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辨别,而不是从表面知识的相似度进行区分的。

    非线性组织是资源拓展的前提,资源拓展为资源组织服务。

    图知识贯通型学习方式

    (四)资源的碎片化和易获易读

    目前,基于系统和系统的资源相对较少。

    电子书包是基于系统和系统的学习终端,资源相对匮乏。在试点学校中,

    由于资源基本上是试点研究所或公司开发的,在很大程度上有版权的限制,导致了资源获取存在一定问题。同时,由于目前资源比较分散,

    知识碎片化,

    学习者在获取资源时会出现焦虑,甚至迷航。利用电子书包获取电子资源也会受到网速等的限制。所以,

    电子资源应该分章节、分模块,

    视频、动画短小精炼,相应系统软件自动更新。

    在资源获取时,学习者往往偏向有图解的、明了的资源。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尽量考虑利用图式说明原理和知识点,

    尽量有情境体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五)资源的个性化推送

    电子书包环境下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主要靠学生自主订阅、教师推荐和基于学习分析的自适应系统推荐。自主订阅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订阅相关资源,可以根据资源呈现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

    完全是学习者自组织的学习(-,简称“”),系统只需按时给学习者推送已订阅的资源即可;

    教师推荐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资源时,可以看到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对于学习知识点的推荐资源,这个资源是根据学习者学习进度与所处的相关环境推荐的,系统记录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点,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兴趣、风格、学习方式等推送资源库中相似特征的资源给学习者;

    基于学习分析的自适应系统推荐是利用学习者个人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选择资源的推送,这也是个性化资源建设的关键。在建设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资源时,需要考虑到“产、学、研、政”四位一体,

    多方支持学习者的学、教师的教、资源的建设等,利用家校沟通、专家引导、第三方软件介入,

    从技术上延伸资源建设的途径,丰富学习过程的分析数据,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荐,优化云端资源体系(如图所示)。

    图电子书包个性化的资源推送运行机制

    四、电子书包个性化资源的服务模型

    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

    目前对于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主要是利用学习分析技术等构建学习者特征,之后采用学习者特征与资源库资源特征进行相似度匹配来实现。-和等提出了-环境下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重点介绍利用工作流和关键技术实现学习者特征、用户兴趣、个性化教学资源等筛选模型[];-和-提出了个性化学习内容适应机制(),

    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包括簇和决策树的方法来有效管理学习者大量的历史学习需求[];-和提出了在修改传统向量空间方法的基础上,

    考虑利用递归的算法,激发用户的兴趣[]。

    (一)服务模型

    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资源服务的关键是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建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库。学习分析是利用数据挖掘、解释和建模技术,

    实时统计和反馈学习者学习数据,

    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的有效教学,量身定制适合每一位学习者的教育,以达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实际数据存在非结构化、数据量大、信息大量不相关,

    而数据挖掘就是对数据作实时分析、立竿见影,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对于学习分析,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教授认为,学习分析是利用数据挖掘成果,

    利用学习者产生的数据和分析模型探究信息和社会联系,并且对学习做出预测和建议[]。笔者认为,学习分析就是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样化数据,采用现代化的分析方法或者分析工具进行挖掘、分析和加工,

    进而提供可视化的分析结果,以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预测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资源服务模型,

    该模型主要针对学习者的特征建立用户特征库。当学习者有个性化需求时,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与云端资源特征的相似度,进而实现个性化资源的推送服务,包括在电子书包终端提供个性化的资源、界面、学习路径、测评和检索等服务(如图所示)。

    图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资源的服务模型

    在建立学习者特征库时,需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建模,主要包括学习者个人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数据的挖掘、整理与分析[]。对于学习者的显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对自身特征的评价以及开始学习前的前期调查来完成,这些初三学习计划作文都可以通过学习者在电子书包的学生端登录学习平台时进行。

    学习者进入学习平台后,可以对自身的特征进行描述或评价,这些资料都会保存在系统里,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查看到,系统会随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关键字提取,建立相应的学习者用户特征模块。在学习开始前,也可以利用第三方软件,

    对学习者的基本技能、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等利用前测和访谈生成评价报告,也可以通过问卷生成学习者的分析诊断报告,这些分析结果都作为用户特征模块存储在学习者显性特征模块中。对于学习者的隐性特征,需要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

    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者利用电子书包进行的正式学习活动和非正式学习活动。正式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在正式教育环境下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或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等活动;非正式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多以碎片化的自主学习为主。

    在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进行分析时,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关键字段提取、数据更新对比分析、行为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学习者所处的位置、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偏好、兴趣的漂移、学习的效果等作量化处理。例如,在用户偏好方面,已经有学者采用关键词、基于向量空间以及基于本体和多级用户模型等建模技术进行用户建模[]。

    利用分析技术完成特征分析后,对用户学习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标记不同的特征,分模块化处理后存储在用户的隐性特征模块中。用户的显性特征模块和隐性特征模块分析完成后,

    采用建模技术对用户进行建模,生成结果存储在学习者特征库中。

    在资源建设方面,

    除了满足个性化资源建设的要求外,在建模时,需要对资源作分层、聚类和标签处理。

    分层是将资源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聚类是对资源利用相关的技术与策略作特征分类;

    标签处理是将资源的不同特征作标签,以实现向特征相似的用户完成相似资源的推送。另外,

    资源在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增值,

    所以神话故事作文在资源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生成性过程处理。

    (二)服务模型的本质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模型构成了一个自组织的学习空间(-,

    简称“”)。由“网络+资源+互动+激励”组成。学习者可以随意从云端获取资源,同时云端对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和路径进行记录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与决策,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表现进行奖励或相应的惩罚,

    利用学习产生的数据,如此反复互动与反馈产生更加符合学习者特征和兴趣的个性化资源。另外,学习者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创造新的知识,

    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丰富云端资源,完成后学习者所处的位置发生转移,进入新的“知识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如图所示)。

    自组织学习空间()更重要的是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获取资源便捷性和个性化等,学习者处于一个学习的知识网络库,学习者不断与其他学习者和云端资源进行互动,获得不同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不断改变着云端系统呈现与推送的服务,

    学习者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满足学习兴趣的漂移。在完成满足学习者兴趣漂移的过程中,服务模型不断对学习者获取资源的类型进行标签、分析与建模,

    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学习者最近学习状态的学习者特征库,从而实现学习者特征库与资源特征库高效的匹配,达到个性化资源的推荐服务。

    图个性化资源服务的自组织学习空间()

    (三)服务模型的实例

    该服务模型需要重视学习者“软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内化。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失败或其他问题,

    系统会自适应地改变相应的服务,

    在学习者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这种个性化反馈服务主要以激励为主,

    遵循“罗森塔尔效应”。当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系统服务首先对学习者有一个反馈服务,

    减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害怕与担心,

    激发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之后,

    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协同过滤和聚合处理,完成对学习者特征的建模。

    学习者特征建模完成后,

    需要和资源库的特征进行相似度检验,最终实现分层学习过程中资源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资源服务的推送要针对问题的反馈信息,

    包括成功的期待、问题的难度、相应的激励和数据分析报告等。其中,问题难度的控制是关键,在难度等级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情况下,

    学习者才会有进一步学习的期待,如此逐步循环,

    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向多元智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不可能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服务系统会随着时间和知识类型的不同或难度等级,逐步加大检测难度,学习解决问题的情景会更加复杂和细化,

    如此反复,学习者与云端系统的资源不断进行着个性化的反馈服务(如图所示)。

    图学习者与云端系统的资源个性化反馈服务示例

    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服务模型可以根据学习者所处学习状态推送相应的学习资源。

    以西安某高校已建立的学习资源推送服务模型课程平台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例,在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专题时,

    首先推送的资源是需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文本内容、课前问题讨论、课程课件、学习视频以及拓展资源等,引导学习者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

    根据学习者访问资源的频度、累计时间和跳出率等判断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完成感知阶段的学习任务后,

    会推送给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些案例,提出学习者需要思考并完成的讨论问题,

    之后对学习者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情况进行测试和练习,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推送学习资源。

    学习者在学习中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应用比较弱,

    系统平台会重点给学习者推送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应用的资料,并且分析每一种方法应用情况的解析。这些活动完成后,系统推送消息给学习者,

    提示学习者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关键字段,

    系统资源库调用相关资源推送给学习者。系统也可以将与学习者类似的学习者结合成小组,其中小组成员发送的信息,系统也会推送给小组其他成员,共同交流。

    最后,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

    每个学习者都需要提交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案,教师会根据学习者提交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提交到平台,资源服务模型会将评语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征的资源随机发送给同类特征的学习者(如图所示)。另外,该服务模型也从学习者学习风格角度考虑个性化资源服务模型的构建。

    (四)服务模型的前景

    在电子书包个性化资源的服务模型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云端学校”,这个云端学校也许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在后台对学习者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称赞的自适应系统,

    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基于网络的资源交流、信息互动和自主创造。

    当然,

    “云端学校”需要云计算作为辅助。云计算()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

    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能够为用户提供近似无限的计算资源,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互动与分享学习。

    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架构,它向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各种教育活动所需的信息化服务[]。当然,也是一种学习设计,没有威胁、没有考试的限制,

    体现的是教育的自主化,知识是诱导学习的因素,

    不是威胁的元素。学习中学习者之间可能不需要教师进行组织与监督,云端学校的自适应系统会对学生不同表现做出反馈,可以是激励机制,也可以是推送服务,

    更可能是相应的警告与提示等。这种“智能化、自适应”的反馈服务模型,是智慧学习的体现,当然其中也有“智慧人”的成分,偏向于“虚拟助理/虚拟助教”。

    “智慧人”在资源体系中是云端服务个性化的体现,它的艺术性体现在即时反馈与推送以及分析学习者学习路径上,

    这种设计是基于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的自适应学习设计,达到了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了个性化资源服务。因此,在此服务模型基础上,

    “虚拟助理/虚拟助教”将成为未来个性化资源服务教育的一大趋势。

    五、结语

    数字化信息时代是个性化学习的时代,也是个性化服务的时代。电子书包正是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移动终端,有效地解决了学习的泛在化、碎片化。

    然而,要做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无缝结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资源服务是关键。

    本文仅就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资源提出了几点建设要求及其服务模型,并重点分析了其本质,举例说明了基于问题学习的服务,最后展望了个模型的发展前景。

    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作为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一种新型学习媒体,催生了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数据挖掘作为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一种新型学习分析技术,

    也促成了一种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在线教学形式――分层教学。然而,这些教与学的形式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提供符合学习者特征的个性化资源,所以电子书包这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服务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

    []马海涛。韩国:为教育公平普及电子教材[]。上海教育,,

    ():。

    [],

    ,&()。[]。&(。)。’[](-)。:。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电化教育研究,,

    ():-。

    []郁晓华,薛耀锋,祝智庭。多触点技术的教育应用前景分析[]。中国电化教育,

    ,():-。

    []郁晓华,雷云鹤,祝智庭,吴永和。变革理念下虚拟学具标准研制现状梳理与体系框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

    []荆永君,李兆君,李昕。基础教育资源网中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

    ():-。

    []李宝敏,

    刘名卓,吴长永,

    徐伯兴,俞德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远程教育中个性化资源库的建设[]。中国远程教育,,():-。

    []姜媛媛。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个性化资源推荐研究[]。硕士论文,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宝,张文兰。智慧教育环境下学习资源推送服务模型的构建[]。远程教育杂志,,

    ():-。

    []-,

    ,-,,-&()。-[]。-,

    。:-。

    []-,-,-&-()。[]。-,():-。

    []-,

    ,-&-()。[]。(),-。

    []魏雪峰,

    宋灵青。学习分析:更好地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访谈学习分析专家教授[]。中国电化教育,,():-。

    []-,

    -&-()。:[]。,

    ():-。

    []章泽昂,

    邬家炜。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中国远程教育,,():-。

    收稿日期:--

    定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宝,在读硕士,研究员,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为支柱。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涵

    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和设计类型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获取的便捷性;()形式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平台的互动性;

    ()内容的扩展性。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类型(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

    ()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

    ()教学游戏型;

    ()资料工具型。

    。数字化学习资源(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及支持工具平台)

    ()通讯学习工具,

    常见工具包括协作学习平台(如-、)、辅导答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如)、聊天系统、电子邮件(文本、语音、视频);()信息共享工具。常见工具包括远程屏幕共享系统、服务器文件共享(如)、检索服务系统(如、)、异步合著系统(如、)、数字化图书馆、远程登录();

    ()创作学习工具。常见工具包括文字处理工具(如、写字板)、几何画板、作图(如、)、作曲(如)、制表工具(如)、信息集成工具(如出一辙、、、)、支持评测工具。

    。多种形式的网络教育资源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籍、电子期刊、虚拟软件库、虚拟图书馆、电子百科、公告牌、新闻组、数据库等。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

    。教师专业素能的提升要学习处理文本信息。

    。教师专业素能的提升要学习处理图形图像信息。

    。教师专业素能的提升要学习处理动画信息。

    。教师专业素能的提升要学习处理视频信息。

    。教师专业素能的提升要学习处理声音信息。

    四、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途径

    。了解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

    。学习网上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方法。()信息的查询与获取使用网站目录搜索引擎查询信息;()网页全文搜索引擎查询信息;()输入网址;

    ()各种类型网站的利用。

    五、数字化学习港学习资源平台

    。数字化校园建设

    ()优化学校电子学籍管理。教科室可采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籍进行管理,

    包括在校生档案、转入、转出、插班、升级、毕业、复学等功能。

    ()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学校加强教师在教学常规工作中优化教学管理,

    要督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优化教育教学活动。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以数字化学习平台与知识管理平台为主要应用模式,规范建立以数字图书馆为主导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

    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研究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重点要做好:开展必要的教师培训;进行灵活的数字化备课;积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开放学习与资源共建。

    。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培训

    教育部部长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

    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型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必须,“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时尚。

    。灵活的数字化备课

    。积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构建全新的数字化学习模式

    ()教师可在校内用投影、课件形式,

    游戏课结合知识点,使知识更加丰富,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校外利用校讯通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网络布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设计,

    实现层次化教学。

    ()学生自主探究,课上与老师一起探究课本知识,课下时间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实现自我创造能力的锻炼。

    。实现开放学习与资源共建

    利用空中课堂教学,远程教育提供的丰富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师的思维。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

    数字化学习,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学习新型方式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最后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葛洛蒂[中]、张国治,《数字化化世界》[],

    电子工业出版社

    。郑巧英、杨宗英,

    《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模式研究》[],

    《津图学刊》

    。王明亮,《科技期刊出版的知识服务化》[],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刘学东,

    《——实现知识信息高度共享的“重中之重”信息化工程》[],《光明日报》

    。张振海、赵海波,“中国知网”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传播共享平台[]

    。刁永峰,《数字化泥塑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中国电化教育》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资源绩效技术学习对象教师共同体

    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从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

    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匮乏的现状,建设符合特殊教育需要的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概念

    教育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

    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这四个层次中,素材类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基础,

    是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作者浏览了包括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在内的众多资源网站,发现多媒体素材与集成、网络课程仍为资源存在的主要形式,

    这也是目前资源建设的普遍特征。所以本文论述的资源建设主要指多媒体素材及其集成与网络课程建设。

    二、特殊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

    特殊教育本身的因素。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对较少并有着独立的课程体系,为普通教育开发的大量资源由于缺少针对性,

    只有极少部分能直接应用于特殊教育过程中,加之信息环境相对闭塞,使得特殊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资金投入少。目前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不平衡,

    %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乡镇或农村,投资不足,

    经费来源有限的同时又欠缺独立进行资源建设的能力。而且由于受众面小,高投入低产出,

    成本难以保障,企业也不愿意涉足该领域,

    导致特殊教育资源质量与数量有限。

    资源共享性差。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所,

    只有部分院校具备独立资源建设能力。

    而且由于特殊教育机构追求小而全,机构之间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缺少协作、缺乏信息交流,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

    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分割,

    阻碍了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注资源建设的绩效。在我国。

    有些错误观念困扰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如:认为特殊教育事业是慈善性质的,对办学效益问题不加考虑,结果使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缺乏质量和效益观念。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程学思想和方法,

    它强调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努力寻找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最佳成本。依据绩效技术的观点,系统中各个因素共同相互作用才可提高绩效,

    所以特殊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注重硬件环境的建设,更要注重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使用、跟踪评价、更新等各方面的协调;

    引入经营理念,关注成本,

    关注效益,

    对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进行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建设标准化。目前特殊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数量庞杂、形式不规范、利用率低等问题。对于特殊教育来讲,人力、物力、财力相较于普通教育都处于劣势,

    所以更要注重资源开发的标准化。“对于各个行业来说,标准化都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工作。从本源的意义上讲,标准是为了交换而产生的,

    构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标准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广泛传播,

    而这正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者需要克服建设过程中的随意行为,按照相关规范及建设标准对资源进行科学的描述、设计与开发,

    便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及时的查询、获取、重组所需信息。

    基于学习对象构建网络课程资源。特殊教育资源库存在着集中存储、资源难以分割重组的缺陷。

    即便是采用分布式存储,地方院校负责分担部分存储空间,可资源本身并不能发生根本变化,

    教师在使用某个知识点时必须将全部课程内容完整下载,并且所下载的资源也不一定完全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活动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必须构建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资源。

    学习对象(,

    简称)是指“任何具有重用特性并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学习对象具有如下特征:①可重用性。不仅指内容可以在不同时间、空间和平台上的重用,

    还包括方法与技术上的重用。②教学性。由于是用来支持学习的,

    所以应该具有教学功能,在设计时一个至少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③独立性。

    学习对象具有自我包容的特性,独立的教学功能使其不借助其他学习对象同样可以达到一个甚至几个教学目标。

    ④聚合性。

    由于学习对象元数据是与绑定的,因此可将小的通过描述合并为更大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⑤元数据绑定。为了使具有以上特性,

    包括共享性和易检索性等特性,每个都有相应的元数据加以说明。

    基于学习对象的资源设计可以方便使用者根据元数据描述对资源进行查询并重新组合(如图所示),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开发,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节约成本,

    提高了绩效。

    资源的评价及改进。目前的资源建设,资源一旦投入使用,

    开发过程便彻底结束,缺少对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及改进。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对资源进行形成性评价以了解过程进展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搜集总的目标达成方面的信息,

    并使用这些信息来做出价值性判断。资源建设作为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对资源利用结果进行追踪,

    发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优化已有资源或约束未来的开发行为,对内容进行及时增补,保持与时代需求同步,

    才能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双重培训与共同体并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应强化质量意识,不仅应该关注技术及其应用,更应该关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的学科及专业发展,

    同时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

    以两条线来共同构筑教师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一、课程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一门公共课程,其特点是概念抽象、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学生由于区域、学校的差异,

    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课时紧,内容多。

    教师为赶进度,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好;()无法平衡学生差异,

    使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不愿听,

    而计算机知识薄弱的学生觉得进度太快,

    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师在实验指导中,一方面学生人数多,另一方面学生问题往往重复,

    导致教师实验指导困难、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教学已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电子教案等,但仍然以教师为主,

    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效果的的衡量形式是考试,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现有的考核形式容易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

    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极积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优势及整合的需要

    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技术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有以下特点:

    ()教材内容数字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时空无碍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反馈及时化。

    这些特点致使:()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及时的学结和学习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丰富了知识来源、知识形式,教学内容可以是声音、图像、文字、动画。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教师从原先的以课本为主,转而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

    利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极积性。()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

    因此,

    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在信息化的潮流中撑握主动,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

    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在整合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网络环境中,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资源变得异常丰富。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的教育资源、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教师是教学资源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应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新的教育资源,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适应时代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反馈的及时化,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种技术,强化教学方式

    随着高校网络的不断建设,网络已经延伸到教室和实验室,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程现多样性,

    而教室的多媒化,使得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式、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差很大,

    应此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结合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知识的延伸

    随着高校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

    知识的传播与更新变得日趋便捷,通过网络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学术交流,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实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四、学生在整合中的作用

    学生应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我学习、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提高学习效果。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掌握、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高校阶段,

    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当网络延伸到图书馆、教室、寝室时,学生可以选择更个性的学习习惯,可以在课堂外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及时掌握新知识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教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进行课程设计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时,既要调动创造性思维,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又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与同学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信息更新的及时,掌握新知识,

    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五、学校在整合中的作用

    。学校的引导作用

    学校要在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提升学校的实力,面临着硬件基础的建设,

    软件资源的整合,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在此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学校在不断完善网络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应不断完善制度,鼓励教师勇于创新,

    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资源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网络也伸向了学校的各个地方,

    学校的教学管理、行政管理;

    教师的教学平台、信息平台和学生的信息平台、学习平台都与网络密不可分,学校应不断加大硬件投入,改善硬件环境;同时,应不断完善软件资源的整合,

    为学生、教师提供一个高效、安全、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的网络环境。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网上教学资源是开展远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网上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远程教学的成败,在远程教学中要科学设计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发挥各种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的有效性设计

    网上教学资源能否体现它的教学有效性?学生能否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是每个课程责任教师在设计网上教学资源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资源的设计为例说明加强资源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专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终结考试完全是无纸化上机操作。中央电大开发有相关的网络课程,

    能满足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历年来学生的上机考试通过率比较低,学生自学难度较大。

    为了加强资源的教学有效性,

    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第一,将中央电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到省电大在线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二,教学辅导内容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

    第三,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运用屏幕录像技术直观演示考试模拟题的操作过程。

    由于在网络资源的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原则,所以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受到学生的好评,尤其是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点击率非常高,加强了实践教学,

    大面积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全省各教学点学员都能从中收益。

    。网络资源的交互性设计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教学资源只能单向而被动地传播教学信息,

    资源主要表现形式是文本,而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主动选择和控制。设计网络教学资源要立足于整个课程,深入研究课程的重难点,尽可能的融入交互功能,

    学习者可以主动地进行选择资源,

    尤其对哪些实践性强的操作类课,在资源的设计中,应重视模拟操作和仿真实验课件的开发。

    我负责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课程是山西电大开放专科的一门通识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应用的课程,

    考试为%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中实训任务占%。远程学习者自学难度较大,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训任务得不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完成的实训作业多数不合格,

    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实训教学。

    为此,我设计制作了具有模拟操作功能的实训教学课件资源,用屏幕录像、配音解说、实例演示、模拟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演示、可模拟操作的实践环境,

    实现体验式教学。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课件既做教具,又做学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让分散在各地的开放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二、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教学艺术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是关键。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其实就是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艺术进行有机融合,是远程教学成功的关键。

    远程教育中,要想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教学艺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提高师生互动教学艺术尤为重要。

    。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指教师能依据课程的性质和远程学习者的特点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体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艺术性和独特创意。

    远程教学是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的课程教学活动,远程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技术处理,

    艺术加工。利用信息化工具,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信息化重组、创作,

    把课程教材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全球性的,

    可共享的课程信息化资源,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学习者的自身特点,

    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教材的切入点去开发多媒体课件、微课程等,创建的课件和微课程应该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生动直观、化静为动、图文声并茂、模拟实验、仿真等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远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远程师生互动教学

    远程教学主要有三种互动形式,

    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习媒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影响远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利用信息技术的角度谈谈深化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互动讨论中师生不同角色扮演的策略:电大远程教学中,

    师生交互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程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教师利用课程讨论区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

    教师参与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教师身份进行引导与启发,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网络号的方式变成学生身份来参与互动讨论,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成为互动讨论中的参与者。

    延伸课程网络平台师生互动的策略:远程课程辅导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实时和非实时的答疑活动,来延伸课程网络平台师生互动活动。比如利用手机无线网络作为载体来进行师生互动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型师生互动模式,

    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非常强大,便于携带和使用方便,可以成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一个利器。

    通过建立课程群和微信群,利用手机和手机微信及手机等信息手段来延伸互动教学空间。师生双方通过手机,能够即时聊天,

    也可以离线留言和发送离线文件,通过手机微信,可以发送文本、语言、图片和即时视频聊天。

    智能手机作为远程教学的辅助工具,延伸了课程网络平台师生互动,拓展了教师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总之,

    远程教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远程教学艺术,创新性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过程。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

    质量;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论文编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数字化学习资源总量呈“爆炸式”增长,

    与此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种类繁杂混乱、可用性缺乏、建设标准多样化、难以共享等问题不断凸显。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缺乏准确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质量评价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在信息技术发展前提下学习资源的延展和提升,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资源,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课件和视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中,有些是教学环境型的资源,本身不是纯粹的资源,

    但是它可以依托自身的环境构成为学习者提供相应学习资源服务,基于此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分为资源型学习资源和系统环境型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

    ()多样性: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

    极大丰富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

    ()共享性: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互动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双向传递及反馈功能使得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为便捷和有效;

    ()扩展性:允许对学习资源进行横向或纵向的精加工,

    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再生性:在学习者参与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二次开发。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就有的,它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后之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深化。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认识逐渐由单纯判断资源好坏的客观标准发展为包含用户主观价值取向因素在内的多个属性的集合。从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目前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很少,

    可参照内容不多。

    因此,本文将借鉴信息资源质量评价领域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在信息资源质量评价领域,有学者提出信息资源质量是一个三元结构,

    认为信息资源质量包括信息内容质量、信息符号质量以及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解释和效用的质量;另有人认为信息资源质量表征的是信息资源满足用户和社会现实的、潜在的信息需求的能力,包括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

    技术质量指的是用户已获得的信息资源的一些基本属性,

    常常用信息资源的数量、可靠性、新颖性等指标衡量;功能质量研究的是用户如何获得信息资源,即获取过程,大多是用户的一些主观感受,如资源界面的友好性、资源环境的优劣等。

    等人指出,信息资源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是由信息资源质量的多种属性构成的集合,由多个质量维度取值情况来表现和决定。本文在综合以上观点的基础上,

    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应该分为技术质量、功能质量和使用绩效三个维度。

    其中的使用绩效是从用户满意度角度出发,对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估。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相关标准

    从国内情况来看,

    目前尚无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的专用标准。目前可以参照的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网络课程评价规范》(-)。其中《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

    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和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规定:一是从用户的角度,二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教育资源的评价有所提及,但没有具体归规范。《网络课程评价规范》通过定义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来规范和指导网络课程的质量评价。该规范定义了网络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和技术等四个维度的特性,每个维度下包含有具体的评价指标,以最小的重迭描述了网络课程的质量特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该规范针对的只是网络课程这一种学习资源表现形式,对于评价其他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一定适用。

    从国外情况来看,

    英国负责教育信息化指导与管理的教育及通信技术局()于年月制定颁布了一套包括核心设计原则()与核心教学原则()两部分内容在内的英国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标准,其中对英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制作及教学应用的标准提出了基本规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及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中核心设计原则包括:强大的用户支持功能、资源必须具备可访问性和平台互操作性、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

    确保关键资源信息、用户指导信息以及各种已知的资源利弊信息等都清楚传达给了所有用户。资源核心教学原则规定数字学习资源的教学应用过程必须具备包容性()及准入性()、支持参与式学习及有效学习、支持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与课程匹配、易于使用等基本要素。

    挪威教育部了一套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标准,

    该标准用于对挪威本土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进行规范。该评价标准包含两个大的维度,

    一是教育维度,

    一是技术维度。此两个维度也包含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教育属性和技术属性。

    其中教育维度包括三个方面:数字化学习资源特征、资源的学术及教育取向()、用户取向();技术维度包括四个方面:可访问性、元数据标识、并行语言版本()和技术互操作性()。

    。定量评价法

    定量评价方法是指按照数量分析方法,

    从客观量化角度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进行评价。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相比,其得出的结论较为科学和精确,

    可信度较高。

    其不足之处在于:量化的标准相对简单化和表面化,致使有时无法对学习资源质量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考察,

    比如不同类型学习资源之间的评价数据往往不具备可比性等。从目前情况来看,

    采用定量方法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评价的技术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定量方法中主要有链接分析法和概率统计方法。链接分析法来自于信息资源评价领域,其通过分析学习资源站点被其他资源站点链接的情况,

    来测定学习资源被引和被使用的情况,为学习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进行评价。概率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资源自身特征、资源用户特征、用户对资源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从量化角度对资源质量的多个指标进行全面准确评价。

    。半定量评价法

    半定量评估方法是兼具有定性和定量属性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在定性评价方法中引入精确评价手段,将定性问题(如专家评价意见)按人为标准打分并做出定量化处理。

    常见的半定量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

    ()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得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

    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

    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使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多个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划分出各质量指标间相互联系的层次关系;然后请相关评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质量指标进行客观判断,并定量地确定出各质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接着利用构建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质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加以排序;

    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计算出各指标对学习资源质量的影响程度。

    该方法能够快速判别出影响学习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可操作性较强。

    ()模糊综合评价法

    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

    该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首先通过建立指标集、评语集、权重集和评估矩阵进行单因素评价,在此基础上,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把每层的评估结果作为上一层的输入,

    逐层计算,直到最终得到总的模糊评价结果。

    该方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客观地考察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真实值。

    五、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策略

    。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

    目前国内尚无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的专用标准。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学术领域人员的个别行为,缺乏权威研究机构的参与。

    目前的学习资源评价多以单一机构为主体,并且由于评价项目的资助者不同,

    各个评价项目面向的用户群不相同,从而造成一种信息孤岛式的评价服务。从相关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上来看,许多指标体系结构不科学,各级指标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从可操作性来看,

    一些指标体系指标的可获取性较差,有的根本无法获取:有些指标看似合理,但其具体测度和运用有相当大的难度,

    不具备实用性。

    因此,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势在必行。在统一标准的指导下,对同一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结果既真实可信,又具有权威性和互认性,

    避免了多次评价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专家评价与用户评价相结合

    为了保证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应当采用专家评价与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价应建立包括多方面专业人员的评价小组,通常应该包括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资源设计人员、资源管理者等。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应合理协调。专家评价应兼顾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技术性评价,

    第二个方面是功能性评价,第三个方面是使用绩效的评价。对用户评价而言,

    应分为使用前评价和使用后评价两种。使用前评价是根据事先制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不同用户编写不同的问卷来获取评价信息及相应的得分即使用前的评价得分。使用后评价则主要是对该资源被使用后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得出最后的评价得分。最后,将专家评审的结果与用户评价的总得分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确定该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等级的主要依据。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两者是优势互补的。评价者不能根据个人喜好盲目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排斥另一种方法。定性评价注重学习资源内在特征的评价,

    定量评价注重数字化学习资源外部特征的量化:定性评价克服定量评价缺乏评价深度的不足,能确保评价的专业性,定量评价则克服了定性评价主观性的问题,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定性评价法要求评价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管理与利用的知识和经验,

    定量评价方法则要求大量的评价数据和样本。

    单纯的定性分析容易造成评价的片面性;而评价数据的不完善,也使得定量评价方法难以得到有效应用和检验。因此,

    应当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学习资源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应加强半定量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弥补单纯定性评价和单纯定量评价所产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