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安石全集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该课题主要任务旨在通过理论梳理、概念界定、实践总结和典型提炼,就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体系相关的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以及自身素质提高途径等,进行细致的专题研究,以形成具有指南性的成果,

    帮助广大科技辅导员据此在“十二五”期间科学地指导自身工作。

    本文所论述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正是上述课题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界定

    。何谓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是指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所总结的为达到工作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办法和手段。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界定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方法,

    是指科技辅导员在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中,为实现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工作总目标,在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相对科学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调查表明,科技辅导员对工作方法的需求非常迫切。他们急需通过相关指导及培训,理解什么是工作方法,并掌握有益于自身实现工作目标,

    提升工作效率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说,提供全面有效的工作方法指南迫在眉睫,

    它有益于广大科技辅导员了解如何科学地开展工作,从而少走弯路。

    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内涵

    就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内涵而言,

    可分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两类。

    (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的工作方法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的工作方法,

    主要是指科技辅导员以青少年为对象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的辅助与指导方法;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青少年的自主参与和学习方法。考虑到科技辅导员在上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我们主要分析前者。

    科技辅导员基本的工作方法主要可分为组织协调的方法、活动设计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的方法三种。

    。组织协调的方法

    所谓组织协调的方法,包括组织的方法和协调的方法两部分。

    ()组织的方法

    组织的方法,

    系指科技辅导员组织青少年参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的工作方法,

    是上述活动过程中科技辅导员与青少年发生直接行为联系的方法。它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形式,能够调控上述活动的有序进行,

    是科技辅导员实现自身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就组织的方法而言,

    是与青少年活动的个体数量、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密切相关的。如从青少年活动的个体数量考虑,可分为个体活动的组织方法、小组活动的组织方法、班级活动的组织方法、学校活动的组织方法和区域活动的组织方法等。科技辅导员要根据参与活动青少年人数的多寡,选择必要的组织形式,

    为其搭建相互学习、沟通及与科技辅导员或其他科技传播者双向交流的行为联系方式。

    如从青少年活动的内容考虑,可分为物理活动的组织方法、化学活动的组织方法、生物活动的组织方法、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方法、技术发明活动的组织方法、模型活动的组织方法、低碳和环保活动的组织方法等。科技辅导员要根据活动内容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工程、环境等领域或学科的不同,

    依托所需资源的特点和差异,建立适宜的活动组织形式,使上述活动能够在自身有序的调控中圆满完成。

    如从青少年活动的方式考虑,可分为课堂活动、课外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校外科普场馆活动、各级青少年竞赛活动等。

    科技辅导员要根据不同活动方式的要求,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构建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实现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工作总目标。

    ()协调的方法

    所谓协调,就是正确处理与工作相关的各种关系,为工作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而这里所说的协调的方法,

    系指科技辅导员在自身所组织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中,为实现工作目标而与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资源部门人员、相关教师和家长,以及青少年等进行的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方法。实际上,

    科技辅导员就是要通过这种沟通方法,增加上述人员与自己在心理上的相容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支持上述活动的开展。

    针对协调方法所涉及的不同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如对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包括教育、科技、科协、环保等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学校、各级学(协)会、校外科教机构等主管部门领导,

    可通过语言或书面文字等方式进行请示、汇报,以争取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对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的支持。

    如对资源部门人员,

    包括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工农业企业园区、自然保护区等相关业务主管人员,可通过公函联系、面谈或是邀请其参加活动筹备会等方式进行沟通,以取得其支持。

    而对参与活动青少年的家长,可通过电话、家访、家长会或让家长观摩上述活动等形式,争取其对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支持。

    应用协调方法时,特别要注意尊重对方,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看法与要求。

    另外,亦要掌握与人沟通的语言技巧,通过相互介绍、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

    最终能够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上达到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活动设计的方法

    所谓设计,通常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或活动。

    科技辅导员组织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之前,

    关键就是依据活动要实现的目标,做好活动的计划――而在其中要涉及有效的实施策略,这一过程规划中所遵循的程式,即可称为活动设计的方法。

    ()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科技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活动设计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把握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因为这是要实现活动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设计中,

    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等。也就是说,一项优秀的活动设计,

    以上面六项原则进行评估,应该是每个层面都有相关策略予以体现,没有遗漏。

    ()活动设计要注重过程

    其次,科技辅导员在活动设计中要注重过程规划,

    因为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本质上看,活动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

    它始于问题,通常从调查需求、分析信息、发现与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前期策划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活动主题,明确设计要求,

    然后经过对活动过程的设计,最终形成活动的方案。

    活动设计方案一般包括活动的背景、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地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方法、活动的步骤、活动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其中,

    最为关键的是体现过程的相关设计。活动过程既要有阶段性,亦要保持连续性。只有细化过程设计,才能在完成每一个阶段任务的同时,

    最终实现整体目标。

    。指导青少年的方法

    科技辅导员在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过程中,自然要对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往往因活动对象、内容和方式的差异,

    而呈现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如根据青少年数量的多寡,可采用集体指导法或个别指导法;

    根据青少年自身对专业或心理的不同需求,可采用专业指导法或心理指导法;

    根据青少年对理论或实践活动的选择,可分别采用理论指导法或实践指导法。当然这只是从宏观层面阐述指导方法,涉及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法,

    可见下面“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具体的操作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的指导,与青少年在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是相辅相成的。科技辅导员在上述活动中的任务是就尊重、爱护和关心每一个青少年,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鼓励他们去实践,

    去探索,去创新。当然,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适当的释疑、解惑和方法指引,

    以及心理辅导等还是必要的,但切忌在活动中过度指导,甚至包办代替,这会扼杀青少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中具体的操作方法

    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具体操作方法很多,

    根据其应用范围,我们将其分为四类,

    即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方法,以传授技术设计和技能为主的方法,以传承科学方法和过程为主的方法,以传递科学思想和精神为主的方法。

    当然,上述的分类并非是绝对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除下文所介绍的应用范围外,

    亦可以同时在上述另外一类或二类应用范围中发挥作用,这里特此说明。

    。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科技辅导员主要运用语言方式,

    系统地向青少年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提供科学信息的方法。它是以单向传播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方法之一。讲授法在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授中,

    主要适宜于陈述性科学知识的学习。如:对科学史的介绍、科学概念的阐述、科学知识应用的描述等方面运用讲授法,会有较好的效果。

    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科技辅导员或其他科学传播者能够非常经济地同时向很多人传授科学知识与信息。

    在同等的时间里,青少年从中能获得远远大于自己阅读所得到的知识量。

    除此之外,通过讲授者风采的展示,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相关心理品质的发展。

    虽然讲授法具有快速、经济地获取最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优点,

    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弊端,如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

    因此,

    我们在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信息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讲授法的活力。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青少年围绕某个科学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从而集思广益,得以全面理解科学的方法。

    它是一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交流、辩论方式进行学习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需要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

    科技辅导员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青少年在这样的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讨论法相互启迪、集思广益的功效。

    在讨论法应用的过程中,青少年处于主体地位,

    通过讨论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可以通过互相启发、补充,

    集思广益,达到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协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同时,

    讨论中还有可能会提出一些科技辅导员未考虑到的新问题、新见解,可起到教学相长和活动互促的作用。

    ()检索法

    检索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青少年根据学习与活动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程式性方法。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信息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查寻。检索法的特点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最想得到的信息。

    检索法按信息查询手段划分,

    可分为手工信息检索和计算机信息检索两种。

    手工检索主要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信息资源中获取信息,它主要分布在相关图书、专业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中。

    计算机信息检索,主要形式是利用光盘、互联网检索,与传统的手工检索相比,计算机检索有检索速度快、检索范围大、检索途径多等优点。

    当然检索还有其他的方法,

    如根据已有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追踪查找的追溯法等。总之,根据所要检索信息资料目的要求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也有不一样。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

    将会给我们的学习与相关活动带来巨大的方便。

    。以传授技术设计和技能为主的方法

    ()工序法

    工序法的英文为,意指与过程或程序相关的方法。

    在这里是指青少年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进行技术设计、产品加工或模型制作时,为保证最终成果的质量,

    而将整个操作过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为一个工序。青少年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工序的技术或技能要求进行操作,才能保证这道工序的质量,

    而所有工序都符合检测标准,才能使最终成果合格诞生。

    因此,科技辅导员应用工序法指导青少年开展活动,实际上是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或工程活动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让他们尝试在每一个阶段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以及学会熟练运用相关技术或技能去保证标准的实现――促成科技成果最终获得成功。

    将上述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按照规定方法行事的原则传授给青少年,无疑会影响和有益于他们形成科学的行为方式。

    ()制作法

    制作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青少年按一定的科学构思与设想,利用工具将相关材料做成各种不同作品的方法。

    这是科技辅导员引领青少年参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常用的方法之一。

    上述通过制作而成的作品,

    主要是指具有启迪制作者理解科学内涵的学具、教具、模型、玩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这些科教作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们可以作为非常出色的“载体”,使青少年通过其所携带的信息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长进,

    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科教作品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程来进行制作的。就科技辅导员而言,

    不仅要使青少年学会制作,

    更可贵的是使他们能够熟练制作,因为这对于他们手和脑的协调,

    对于其技能的训练有着重要意义。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熟能生巧,而巧就是技术。

    所以,

    掌握制作科教作品的方法,

    可以视为是青少年技术教育的启蒙。

    ()实验法

    科学实验是人类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开展探索自然界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性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实验法则是特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

    青少年尝试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科学现象及其变化,

    进而探索科学规律的方法。此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被誉为最严谨、最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应用实验法,

    有利于青少年从对科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科学的大无畏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都能得到培养。

    实验法根据实验的功能不同,

    还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方法、应用性实验方法和创新性实验方法。

    通常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模式”,细化“实验步骤”。

    而当实验结束后,则要经过分析、研究,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发表“实验结果”。

    。以传承科学方法和过程为主的方法

    ()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青少年尝试像科学家发现自然界变化规律那样,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

    获得原理的一种方法。发现法的核心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独立完成认识过程,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形成的过程,

    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考虑到在现代科学“发现”过程中,常常依赖集体的“发现”,而不仅是个体的“发现”。因此,科技辅导员在应用发现法时,

    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即学会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促进思维的互动、想象的驰骋和灵感的萌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各尽所长,

    共同探索和发现。

    ()探究法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它明确地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科学的模式正式引入了教育领域。

    我们这里所说的探究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

    青少年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并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方法与过程,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方法。

    当然,

    科学家们所从事的科学探究与学生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表现在英语词汇上,前者多用“”,

    体现为研究工作中的探索,寻找某种事实和规律;后者多用“”,意为学习中的探索、钻研。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还对后者给出了详细的界定:“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

    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

    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

    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和历史状况材料,

    通过对实际状况和对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来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调查法是科技辅导员引领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法的基本流程如下:①选择调查对象;②设计调查内容;

    ③选择调查方法;④准备调查资料;⑤进行实际调查;⑥整理调查材料;⑦分析调查结果;

    ⑧撰写调查报告。一般常用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以传递科学思想和精神为主的方法

    ()阅读法

    阅读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青少年通过阅读科普读物而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并从中汲取科学思想和提升科学精神的方法。阅读的载体主要是报纸、期刊、书籍等出版物。

    随着电脑、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电子图书、科普录像、科学动画等电子类阅读产品以其直观、形象、便捷的优势逐步取代传统图书成为青少年阅读的主要载体。

    一部人类历史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发展史。由于科学知识不断更新,

    科学精神的汲取亦需要多角度感悟。阅读法可以用短暂的时间去获得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体验和感悟人类科学发展的求真求善求美精神。这些都有利于调动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但如果缺乏科技辅导员的有效指导,

    阅读内容过于抽象繁杂,就很难引起兴趣,

    易流于形式。

    ()参观法

    这里所说的参观法,是指在科技辅导员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带领青少年参与和观看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展览、设施,从而使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兴趣,

    获得科学思想洗礼的一种方法。

    如带领青少年参观航空航天展,从早期的航天器、各式各样的现代战机和民用飞机、宇宙飞船和登月舱等,都会令青少年兴趣盎然,

    流连忘返。而当青少年们来到艾滋病防治展览现场,黑色的警示、科学的防治,

    以及红丝带的关爱,则会使他们铭记、反思和行动。

    当青少年参观科研院所,看到科学家为人类的和平发展甘愿寂寞,

    埋头奉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时,他们会油然而生敬意。

    而当青少年们来到工农业科技园区,

    看到新技术对人类健康、生活、从业和文化的冲击和完善,又会令他们感到惊叹、启迪和跃跃欲试――立志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宣传法

    宣传法是指科技辅导员利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通过科普画廊(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社区)广播电视、学校(社区)网站、大型科普活动、科教宣传手册等各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递的一种方法。宣传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提升青少年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应用宣传法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即宣传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发展观,

    倡导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

    其次,要注意教育性,要使青少年从宣传中受到启迪,

    有益于提升其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第三,要注意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

    让宣传内容生动形象、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这会使青少年在莞尔一笑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内容提要: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拥有完备的立法和组织体系,强调“社区为本”理念,

    重视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善后辅导卓有成效,管教活动灵活多样。这些特点和经验均值得内地借鉴。

    一、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的立法及组织体系

    根据香港刑事法律的规定,

    岁以下的儿童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岁至岁的少年仅对谋杀和故意伤害他人等严重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年满岁以上的人负完全刑事责任。为了加强对犯罪青少年的保护,

    突出教育为本的原则,香港法律规定对青少年罪犯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处遇方式。如《少年犯条例》规定,对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犯罪案件,应由少年法庭受理,

    羁押在青少年拘留所,执行特殊的审判程序和教育改造措施。

    法律还对青少年适用监禁刑作了严格限制。根据《刑事诉讼条例》规定,除非没有其他更为恰当的处置措施,

    任何法院都不能判处年龄在岁以下的人囚禁。

    为了对青少年罪犯适用最适合他本人的矫正措施,法律在规定多元化的处遇措施的同时,还要求法官在判决之前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犯罪人的个性、体能、精神状态等情况。

    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青少年罪犯评估专案小组,

    负责向法院提供有关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调查报告,

    并推荐最适合其本人的自新计划,供法庭判决时参考。

    在香港,负责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的政府机构主要有社会福利署和惩教署。社会福利署通过社区矫正项目的执行,协助青少年罪犯改过自新。该署具体提供以下矫正项目:

    、感化服务。

    根据香港法例第章感化罪犯条例的有关规定,

    法庭可对犯有轻微罪行的行为人判处感化令,期限为至年。接受感化令者在感化主任的辅导和监督下,可以继续留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但必须保持良好行为,

    并与感化主任保持联络并接受感化主任的指示。如其违反感化令的有关规定时,

    便须出庭受审,法庭有可能取消感化令并根据其原罪行判处刑罚。

    、住院训练。根据香港法例第章感化院条例的规定,

    对于那些缺乏家庭监护照顾的未成年违法者,以及对于被判感化令而又需要集中管束一段时间的青少年,法官可根据感化主任的报告判其入住感化院。社会福利署现设有所感化院及感化宿舍,院内一般设有教育训练、职业训练、个性训练及服务社会的训练等。

    除了加强院内训练外,感化院还尽量增加院童外出机会,如到普通学校就读,到社区中心参加兴趣班,到老人院提供服务,

    参加社区组织的比赛等。笔者以为,香港的感化院在性质与功能上接近于内地的收容教养及工读学校制度,但其立法和运作更为完善,

    值得内地借鉴。

    、社区服务令。社区服务令的主要特点是由法院向罪犯颁布社会服务令,要求该罪犯无偿从事法庭指定时数的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以补偿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害。

    社区服务令适用于岁以上,因触犯法例而可能被判入狱的罪犯,工作时数以个月内不超过小时为限。法庭在判处社会服务令之前,会参考感化主任的报告及能否为罪犯安排合适的工作。

    被判社会服务令者必须接受感化主任的监督和辅导,如其在服令期间有不负责任的行为,

    便会被带回法庭,重新判处其他刑罚。年月,因撞车“顶包”案被判串谋妨碍司法公正罪的香港青年艺人谢霆锋,

    即被判处个小时社会服务令,从而避免了入狱服刑。

    香港惩教署负责对被判剥夺自由的青少年罪犯的矫正。根据罪犯年龄、刑期、管教方式等的不同,香港的青少年罪犯矫正机构分为教导所、劳教中心及更生中心等。其中,

    教导所收押刑期个月——年的岁以下的罪犯,劳教中心和更生中心的收押对象见下文所述。岁以下的吸毒者则被收容于戒毒所内,

    同成年吸毒者分开囚禁。此外,惩教署还设有两间专为青少年罪犯而设立的中途宿舍,即丰力楼和紫荆楼。这两所中途宿舍的作用在于收容出狱后暂时无家可归的青少年,

    以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二、对香港几所青少年罪犯矫正机构的参观印象

    此次赴港,我们访问了三所青少年矫正机构,即大潭峡惩教所、沙咀劳教中心和是新成立的励志更生中心。

    大潭峡惩教所建在柴湾地区的一处陡斜山坡之上,

    是一所专门收容青少年女犯的小型惩教机构。

    囚禁对象是岁至岁的年轻女性。针对青少年女犯的特点,

    该所推出了亲子探访、女童军活动、学员生日会、外出郊游等活动,这些更生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惩教所还组建了一支全部由青少年女犯所组成的风笛乐队,该乐队经常应邀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

    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

    已成为展示香港惩教工作形象的一个窗口。

    大潭峡惩教所拥有多间专用教室,并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周密的教学计划,以对犯人进行教育培训。

    该所对犯人的培训项目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女犯刑满后就业的需要,很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办公电脑软件的运用、美容、餐厅服务等。所内还设有实习美容院和实习餐厅,

    供犯人职业培训之用。

    女犯的劳动项目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的制作,如为政府机关制作信封、公文袋等。

    沙咀劳教中心坐落在大屿山岛上,依山傍海,是一所低度设防的惩教机构,

    分别囚禁岁至岁以及岁至岁的青少年男犯。该中心虽冠有“劳教”之名,其实同内地的劳教制度有很大不同。根据香港法例第章《劳教中心条例》的有关规定,劳教中心收容的是经法院判决有罪的青少年男犯;

    而内地的劳教制度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性处分,适用于虽有违法行为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成年人,性别不限男女。

    沙咀劳教中心注重用严格纪律和辛勤工作来引导青少年罪犯对于法律的尊重。该中心仿效英美等国的青少年皮靴营制度,实行所谓的“”(、、)方案,即以刑期短、纪律严和威慑力大为突出特点的军训式管教措施。

    设在沙咀劳教中心内的励志更生中心,是于年月刚刚建成的一个青少年犯教养机构。

    该中心的主管由劳教中心的首长兼任,

    但实行独立运作,更生中心的受训生同劳教中心的受训生完全隔离,其管理的模式、程序等也与劳教中心有很大不同。

    根据香港法例第章《更生中心条例》的规定,

    该中心收容的是年龄在岁以上但不满岁的男犯。

    更生中心的工作重点在于职业训练及品格培育,中心所奉行的基本理念可以用“”来概括,即协助受训生(重建态度)、(重整自强)、-(重投社会)。该中心所选的职业训练项目均切合青少年的需要及兴趣,包括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技术及办公实务等。

    除职业训练外,该中心为受训生提供辅导教育及心理辅导计划,着重协助他们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三、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制度的几点启示

    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个国际性问题,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青少年犯罪也有日益增长的趋势。据香港灭罪委员会介绍,

    近年来,

    每宗犯罪案中,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了宗。另据香港警方公布的数字,仅年上半年,

    香港警方就拘捕近六千名年龄在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为了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香港政府及社会极为重视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其一些经验和做法颇有借鉴之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强调“社区为本”理念。香港地区立法和司法中,均严格控制对青少年罪犯适用监禁刑,

    而尽可能把他们放到社会上执行,监禁刑对青少年案犯而言,

    只是一种例外的、最后的手段。这有助于减少因判刑入狱而导致的“标签作用”和交叉感染等负面影响。例如,

    香港的感化服务、社区服务令等罪犯处遇措施,

    就是“社区为本”思想的集中展开。

    “社区为本”的行刑思想,融汇了刑罚的人道价值和效益价值,

    代表着行刑发展的趋向。

    、重视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为给青少年罪犯出狱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香港惩教机构十分重视对犯人的职业训练,所开设的课程大都考虑到社会需求,

    又结合青少年自身的兴趣和特点,

    实用性很强。另外,香港惩教机构注重对青少年罪犯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矫正其不良习性。

    心理服务的范围包括向法庭及刑罚覆检委员会提供罪犯心理状况评估报告、提供生活技巧训练、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心理治疗等。

    、善后辅导卓有成效。香港法律规定,被判入教导所的青少年犯在获释后,必须接受为期年的法定监管;

    而入劳教中心和更生中心的青少年犯,则须在获释后接受年的法定监管。各级惩教机构都配备了专门的善后辅导人员,这些人员在法定的监管期内定期前往出狱人居所或工作地点探望,

    并对出狱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指导。完备的善后辅导制度,有利于在监狱和自由社会之间建立一个过渡的桥梁,

    尽力避免罪犯出狱之初因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而重蹈覆辙。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何林渥斯()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

    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主心理、逆反心理、自我心理、关注异性、从众和模仿心理、义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己心理、享乐心理、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等十个方面。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十种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一、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得很少。

    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上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

    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

    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

    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学校的教育重“智商”,

    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

    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

    品德不好体现为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

    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

    在新的形势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管理方式不当。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孩子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

    ()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

    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地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

    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地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

    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

    美国从上个世纪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年代开展起来,

    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

    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二、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

    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

    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

    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适。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

    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

    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

    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

    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

    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

    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

    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稳定;发展;

    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共表彰了名优秀会员,有%来自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由此可见,

    在数量可观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中,中小学教师是主力,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国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开展工作的最大板块,

    他们为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辉煌的荣誉之后,却有不少科技辅导员出现了转型、隐退等消极念头,

    其中不乏中青年教师,

    据有的省市负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的人士反映,

    每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稳定这支队伍?如何让这支队伍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这支队伍在我国课外科技一朵美丽的浪花 作文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基于当前现实和未来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和力争解决的问题。

    作为《标准》课题组成员和成员单位,

    我们采取了调研分析方法,以期以事实为根据,揭示导致该问题主要原因,

    提出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问题的调查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并根据会议期间代表们研讨和交流中的生成性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个相关内容设计如下:

    问题。您的工作单位属于①学校②科协③科技馆④社区工作站

    问题。您主要从事的工作①科技教育②科技普及③科技竞赛④科技管理

    问题。您认为当前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①没有职称体系②待遇低③工作繁重④得不到理解。

    问题。关于科技辅导员问题,

    您认为当前首要解决的是①从业标准②生活待遇③专业职称④社会理解

    问题。您认为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推行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为①评价体系②教育部门认可③单位认可④社会认可

    问卷调查是在河北省个地市的科技辅导员群体中进行。调研工作跨越小学、中学、大学几个学段,覆盖学校、科协、科技馆、社区工作站等领域,调研对象涉及学校教师、科技场馆人员、科协管理人员和社区科普工作人员。

    二、调研数据统计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一)调研数据统计

    调查共发放问卷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份,经数据统计,问卷中各选项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反映了河北省区域内科技辅导员队伍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现状、理念特征和愿望取向,为我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实施建议提供了实证性的认识基础。

    (二)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学校是目前青少年科技活动最主要的领域,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是科技辅导员中的主力军,显示出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科技辅导员中的多数人是从事科技教育工作,少部分人从事科普、科技竞赛和学校科技管理工作,

    体现出学校科技工作多方向和多层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体现了学校科技工作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特征,科技工作逐渐成为学一本有魔法的书作文400字想象作文校常规性工作的一部分。因此,

    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必伴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调查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为,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无论是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是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是目前管理层极为关注的焦点。

    从调查结果看出,四个选项虽有差别,但区分度不如其他问题明显,说明这四种因素对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影响均不能忽视。“待遇低”居首位,

    它影响到科技辅导员们精力投入与生活质量,因为许多科技辅导员反映这项工作不计工作量,无劳务费;“没有职称体系”影响到他们在该工作领域的专业发展空间,为实现职级愿望,

    只有转入其他系列,无法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工作繁重”主要体现在科技辅导员工作具有课外、应急和创新的特点以及竞赛普遍带有的功利性等,使他们在非常规化的时间还要进行非常规化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得不到理解”使他们失去了必要的社会认同,

    科技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好的社会发展意义,但大多数学校却未能将其纳入主体工作的结构,

    而是作为“增光添彩”的辅或修饰性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科技辅导员在高投入、低收入、无职称希望之后,也很少能得到必要的舆论肯定和同事理解,使他们进一步感到自己在工作环境中价值的无谓性,最终黯然离去。

    问题针对众多问题,要把握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工作切入点,整体工作应以怎样的程序进行。从调查数据中看出,

    该问题中“专业职称”呼声最高,“从业标准”、“生活待遇”紧随其后且要求程度相当,

    “社会理解”次之。

    对该问题认识的关键是分清工作重心与工作程序的不同。

    这里,“专业职称”是重心,是当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地位和综合待遇的一个标志,是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关键、核心与目标,

    是热点,

    也是重点。

    专业技术职称的落实,能使科技辅导员的专业思想和工作热情得到稳定,生活待遇得到提高,社会理解和承认能够得以实现。

    但是,

    作为工作程序,需要持理性态度,热度最高、渴望度最大并不一定是整体工作的起点或切入点。

    科技辅导员的职称制度不是凭空建立的,它需要前期的建设基础和必要的建设程序,需要经过行业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专业职称几个步骤方能实现。

    所以,

    “从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关于我和书的作文从业资格的认定才是眼前我们整体工作的切入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调查是推行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从结果可以看出,四个选项①评价体系,②教育主管部门认可,

    ③单位认可,④社会认可,选择比例依次为.%,

    .%,.%,.%。

    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虽然许多专业技术工作的评价方法或由政府或由行业协会制定,但最终领导、掌控和执行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体系的职称制度也不例外。

    所以“教育部门”对科技辅导员职称制度建立和推行起主要作用既是现实也是共识。另外,

    职称是专业技术工作发展台阶的社会标志,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也是促使这项工作能够正常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成为大家认为的第二权重因素。至于“单位认可”和“社会认可”是由前两者决定的。

    三、研究结论与实施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四点结论及实施策略建议。

    。学校教师是我国科技辅导员队伍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科技辅导员工作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多地考虑这部分人员的利益和需求,特别是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问题,

    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是由科技教育工作而延伸出来的,具有新生的特征。

    搞好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其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要为科技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使其付出、贡献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认可,使他们能专心地、长久地、更好地从事这项工作。

    。科技辅导员工作也是服务于国家未来的一项事业,也是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与进步是每个人工作与生活的普遍要求。

    然而,长期的艰苦付出和承受不应有的社会漠视,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的原因,

    “待遇低”和“没有职称制度”是主要原因。而在当前事业单位职称决定待遇的现实下,职称问题实际上是最主要的问题。

    。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所面临的多种问题中,“专业职称”的解决是重心,它将带动“生活待遇”和“社会理解”等问题的解决。

    “从业标准”是国家进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看似平行出现的四个问题实际上是程序逻辑和效应逻辑的问题。

    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守现代职业资格制度的一般要求和程序。现代职业资格制度是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评估形式,是职业技能实现社会化评估的一种方式,也是人才规格统一化的必然反映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标准》的制定、从业资格的认定、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确立是固有的必要程序,我们应引导科技辅导员理性地遵从规律,

    而不是盲目地违背规律。

    。科技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从大概念上划分也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该体系的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方针: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使之在青辅协工作的基础上,

    尽可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使之不仅建立,

    而且能得到实质上的推行。在职称制度建立后,还必须制定符合本领域特点又能够与现有职称制度接轨的科技辅导员职称评价体系,保证统一性和公正性。

    从根本上说,职称制度是强化队伍专业性、建立有序有效的人员结构、促进专业人员建功立业、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也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一项目标。职称问题的解决可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但科技辅导员行业起步伊始,

    职称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它涉及协会与人事部门、劳资部门、立法部门、教育主管等部门的共同合作,比单纯由协会制定《标准》具有了更大的社会复杂性。

    所以,我们应做的工作既要力所能及地推进程序的进展,

    又要让科技辅导员理解这项工程的艰巨性。

    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违背。要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

    职称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标志性工作。但在发展时期,

    我们要继续强化宣传科技辅导员工作的社会现实意义,更大程度上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推进政府部门、工作单位最对这一新生领域的认同、支持和接受,把科技辅导员的工作纳入到常规的结构性工作中,

    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统一奖惩考核;同时,也要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专业化建设,

    加快从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和职称制度等管理规范化的进程,

    让科技辅导员认识到这一新生行业存在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解决,以此实现队伍稳定,保证可持续的建设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

    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

    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行为系统环境中,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划分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也就是说,影响青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因素,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文化、网络等,

    但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等在青少年的成长初期,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

    只要我们能为青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其他的社会负面影响应该都能在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最低。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

    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

    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

    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尽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努力,

    但从根本上说,它主要取决于教师。

    首先,教师要擅用赞扬。

    生活中,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

    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厌学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强烈,真诚的赞扬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它是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得到赞扬后人们就会信心倍增,

    并且还会爱屋及乌,会喜爱赞扬他的人,喜爱给他带来赞扬的那件事。难怪大文豪马克·吐温会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其次,

    还要给予厌学学生合理的期望,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然,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必要的。一般而言,

    青少年喜欢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师,

    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脾气坏的教师。此外,

    一些研究也表明,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更乐于助人,他们也更易成为青少年的行为榜样(。。,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热情与容许对于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青少年有良好影响。总之,

    要促成亲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的教育;

    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的教育;要信任学生,

    奉行宽容性的教育。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

    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

    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

    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

    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

    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

    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

    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

    产生厌学行为,

    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

    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

    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

    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

    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

    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

    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

    但是也是最有效的养育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但随着孩子步入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去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

    大部分家长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很不够。笔者深切体会到,

    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又往往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效能;

    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也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程度,最终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师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往往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被教师关心与关注的程度。所以以“助人自助”为己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此时完全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厌学学生的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厌学学生的辅导和矫正工作中来,

    家校联合,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建立。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独立性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同伴既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

    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

    对同伴的依恋显著增强,

    儿童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意采取成人为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同辈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他们喜欢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标准。

    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在班级中遭嫌弃和孤立的儿童成为了班集体中处境不利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推动,如通过“我来帮帮你”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学会真诚地帮助别人;

    也可以借班会课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或是通过教师对厌学学生的关心行为来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示范影响,

    让厌学学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温暖,

    找到归属感。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最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辅导心理,

    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厌学心理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业进步,程度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阻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

    厌学学生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

    作业拖拉,书写不整洁,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上课打瞌睡,

    课后精神十足,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为,

    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厌学学生所出现的异常行为完全可以借助行为疗法来加以矫正。如代币法对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就相当有效。代币可以是小红旗、带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许多形式,辅导者(可以是专职辅导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或家长)用代币作为奖励,

    强化小学生的正向行为,

    然后小学生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

    科学地安排、组织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压力。这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是很重要的一环。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

    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

    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

    提高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层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

    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

    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

    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

    。)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

    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

    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

    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

    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

    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的介绍,我们应该不难发现,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其实是集合作式咨询、人本主义咨询、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生态系统治疗优势于一体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相比于其他单一的心理辅导模式来说,笔者认为其有如下优势。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者来说,微系统环境是其最为熟悉的。从个体成长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最初发展的是与父母以及抚养人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

    自接触学校情境之后,

    先是有了与老师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然后随着班级、团队组织的建立,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人际才得以发展。

    父母、老师、同伴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是个体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同时,微系统环境也是学校心理辅导者的主要职业工作空间,

    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被援助者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也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等中心问题,

    而且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父母教养方式、教育问题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心理等问题。

    此外,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也是在微系统水平上进行的,例如对于家庭中儿童与母亲的谈话和家庭言语的关系,

    或者学校中儿童的悦群性与其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促成了学校心理辅导者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能充分利用以上优势,以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形形,

    有精神分析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运用上述技术和方法时,由于各人学识和经验不同,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对技法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果心理辅导工作者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理论流派中,

    把自己所依据的咨询、辅导的技术模式绝对化,无限地夸大其作用,认识不到每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每种心理咨询技术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

    如想单纯依靠某种特定的理论、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快刀斩乱麻”,是不够的。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倡导综合地掌握、使用各种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并且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它们。

    心理辅导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某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哪一种具有心理问题的人适用、最有效果,而且要了解这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界限是什么以及支持它的实践成果有哪些,有无发展的可能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

    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

    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

    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

    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

    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

    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

    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

    ()。

    []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通,)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关键词青少年,无聊症候群,

    休闲。

    分类号.

    引言

    近几年来,“无聊”、“没劲”、“讨厌”等词语经常被许多青少年所提及。部分家长抱怨说他们的孩子成天无所事事,一门心思只想玩――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看卡通等,

    却不会主动去学习文化课。若不让他们玩,

    则满口“无聊”的抱怨与耍脾气。

    一些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对学业不感兴趣”、“做什么事都嫌麻烦”等。诸多类似现象并非表面的、偶发的,它们反映了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

    该问题已成为高比例且影响很大的青少年问题。早在年,美国的华特博士(,)就发表了学生淡漠症()的报告。

    在他辅导的学生中,有一群人呈现意欲明显减退的现象,

    显示部分退缩反应,对上课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还拒绝上学。

    年,日本的笠原嘉教授在他辅导的学生个案中,

    也发现不少有这种症状的学生,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以淡漠症候群为主要表现形态的“退却性精神官能症”[]。

    赖圣洋、林宪等台湾学者将这一青少年发展问题命名为“无聊症候群”。“症候群”最初是马斯洛(,)依据其整体动力学的观点借用过来的一个医学术语,

    它指的是“多种症状的复合体”[]。这里的“无聊症候群”指的是一个人显出倦怠感、没力气、无聊、空虚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期间内呈现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课业或工作不关心、无法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为认同问题感到苦恼、社会退缩、对异性保持距离等症状[]。

    赖圣洋认为“无聊症候群”的特征主要有:()常觉无聊、空虚,内心空洞、不知要做什么;()渴望朋友,

    但关系粗浅;()过度自我中心,常有抱怨及负向言语;()缺乏责任感及工作(如做功课、做家务)的动力;

    ()物质需求多,沉溺于感官刺激的满足;

    ()缺乏自信,主观因素多,常拒绝成人的建议;

    ()投机取巧缺乏深度思维及价值观,缺乏精神生活;()行为模式原始或退化,话题常围绕在性与暴力上;

    ()对自己缺乏洞察力,常感无力,成长停滞在童年期;()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

    现有资料表明,

    我国大陆地区很少有学者对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展开研究。然而,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在走访家长、教师以及在青少年辅导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反映该症状的诸多现象,

    为此,在认真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在浙江省的所中学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有关现状,

    并尝试作相应的分析探讨。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宁波、温州、台州、金华个地区所中学名中学生为研究样本。

    共发放调查量表份,

    回收有效量表份,有效率达.%。其中男生名,

    女生名;城区中学学生名,乡镇中学学生名;独生子女名,非独生子女名;

    初一名,初二名,初三名,高一名,

    高二名,高三名。

    .研究工具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共由个项目组成,其中前个项目为客观性项目(第题仅要求独生子女作答),采用五级记分方法,

    每个项目共有五个选项,即“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分别以、、、、记分(负向题作了相应统计处理);后项为开放性项目。

    得分愈高表明无聊症状愈明显、严重。整份量表由个维度构成,其含义分别是:认知面,表现为物质需求多、自我中心、缺乏深度思维等;情绪面,

    表现为感官取向、缺乏自信、常感空虚、多负向情绪等;意志面,表现为缺乏理想志向与责任感、回避难题、浅尝辄止等;学习行为面,表现为“学习淡漠症”,

    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等;闲暇生活行为面,表现为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缺乏精神生活、行为模式退化等。区分维度的主要依据是按照心理学上惯用的“知、情、意、行”划分方法,同时结合因素分析结果再将行为维度区分为学习行为与闲暇生活行为两个维度。

    .研究过程

    .。量表编制

    研究的测量工具在参照台湾心理学者赖圣洋提出的“无聊症候群”点特征基础上自编而成。初步确定的量表共由个项目组成,其中客观性项目个,主观性项目个。预试选取了浙江省天台县白鹤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两所中学初一至高三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每个年级发放了份问卷,

    回收问卷共计份,其中男生名,女生名)。对预试所得数据作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之后,

    删减了因素荷重低于.的项目,最终形成《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

    .。效度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该量表的结构效度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在理论上构思的假设是合理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首先采用主成分因素抽取法提取公因子,共提取五个因素。

    抽取因素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

    进一步用正交最大旋转法对提取的五个因素的因素荷重矩阵进行分析,

    并根据量化的信息分别将五个因素命名为学习行为面、意志面、情绪面、闲暇生活行为面、认知面。

    .。信度分析

    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学习行为面、意志面、情绪面、闲暇生活行为面、认知面五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对名浙江省天台县某中学被试间隔天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γ=.。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量表施测

    经过量表的编制、试测和信度、效度分析后,最后形成《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于年月对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完成全部调查。

    .数据管理

    本研究采用/.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结果分析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总体水平

    调查发现,青少年在《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上总体平均得分不高,但“无聊症候群”某些方面的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高比例。

    具体表现在:

    ()总体平均得分为.分,学习行为面、意志面、情绪面、闲暇生活行为面、认知面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

    ()总体平均得分在分以上的中学生占.%,

    最高分达分;

    ().%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我经常感觉无聊,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项目上选择了“大部分符合”或“完全符合”;

    ().%的中学生认为大部分符合或完全符合“我经常会因无所事事而感到烦躁”。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性别差异比较

    表结果表明:()男女生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总体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也就是说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在意志面、认知面,男生平均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女生;

    ()在情绪面,女生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在学习行为面和闲暇生活行为面,男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地区差异比较

    表表明:()城区中学与乡镇中学学生总体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城区中学学生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明显较乡镇中学学生严重;

    ()除了情绪面,在其他各个维度上,乡镇中学学生均显著地优于城区中学学生。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表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

    ()除了在意志面,非独生子女极其显著地优于独生子女之外,其他各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年级差异比较

    对量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六个年级间除了在意志面、认知面上有显著性差异之外,

    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

    讨论

    .较高比例的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不容忽视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大陆地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有关现状。

    调查发现,

    浙江省青少年在《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上总体平均得分不高,但总体平均得分在分以上的中学生(高“无聊”感组)占.%,而且.%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觉“无聊”,

    .%的青少年会经常因无所事事而感到烦躁。这表明浙江省青少年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总体状况良好,

    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无聊症候群”问题表现的青少年群体。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上并未将“无聊症候群”问题列为单一的精神障碍,但已有研究指出,对青少年而言,

    日常生活的烦恼()比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另外,-和[]、和[]等多项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无聊”、“烦躁”感受和酗酒()、吸毒()等有害健康的行为及其他偏差行为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可见,该调查显示的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质量以及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相关因素

    .。性别因素

    研究发现,

    在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性别差异上,

    男女生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研究还发现,在意志面、认知面,男生平均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女生,

    在情绪面,女生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这些可能与男女生在认知、思维发展等心理特点上的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观念有关。如和[]的研究指出,

    青少年“无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对成人世界权威和控制的反抗,亦即青少年以“无聊”、“没劲”等心理感受抗议成人世界的社会控制,

    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情绪上的反应(愤怒),偏差和暴力行为。而由于社会对男性特质中独立性的强化作用,男孩似乎比女孩在独立发展方面经历的冲突和痛苦要多一些,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认为她们父母订下的规则是公平的、正确的、温和的,

    而不易出现她们大胆维护自身价值与父母冲突的局面。与此同时,

    从生物学角度看,男孩有更多的侵犯冲动,

    而由此导致的对父母的公然反抗也加深了男孩的独立性冲突[]。

    .。地区因素

    调查显示,

    城区中学与乡镇中学学生总体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城区中学学生在“无聊症候群”问题上明显较乡镇中学学生严重。这可能与城区学生与乡镇学生的成长环境、闲暇生活质量有关。结合开放性调查研究还发现,与乡镇中学相比,

    城区中学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更多地选择了看电视、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睡觉等生活方式,

    而乡镇中学的学生则更多地选择了看电视、看课外书、帮父母干杂活、野外游玩等生活方式。较之生活在都市化狭小空间里的城区学生,乡镇中学学生可能由于所处环境、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相对来说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似乎更胜一筹。

    .。其他因素

    研究发现,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这与近几年来的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上海社会科学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通过对上海市~岁的青少年的调查发现,

    进入青春期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需要、人格特征、社会交往等方面不存在本质差异[]。

    风笑天对独生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的研究也表明,从总体上看,独生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与同龄非独生青少年基本一致,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

    同时发现,中学生个年级间总体上也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年级(年龄)变量并不是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重要影响因素。

    建议

    .重视青少年的需求和感受,

    鼓励自主性的休闲

    既然“无聊”的感受有一部分是为了表达青少年(尤其是男生)对成人的反抗,

    因此任何从成人角度出发安排的闲暇活动,都无法真正满足青少年的休闲需求,无法缓解他们的“无聊”情绪,

    也无法引导青少年远离偏差行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唯有站在青少年的角度,

    倾听他们的声音,重视他们的需求,

    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

    才能真正协助他们脱离“无聊”的困境,重返健康之路。

    在具体做法上,关于对青少年的休闲需求与感受的调查研究应该是闲暇活动设计的根本依据,

    同时应鼓励青少年及早进行休闲的自我探索,亦即鼓励青少年从多样化的尝试中培养休闲的兴趣,一旦他们能从自发性的休闲行为中体验到成就与满足,“无聊”、“没劲”的感受也就得到了有效缓解[]。

    .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家庭心理辅导

    针对少数患有“无聊症”、“学习淡漠”的青少年,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我们不妨借鉴日本松原达哉倡导的生活分析咨询方法(,简称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让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的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反省现在的生活行为,以达到有目的、有积极性地生活而开发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法[]。法是一种综合的咨询过程,它通过将来访者的学习、生活目标量化、明确化,结合及时的评价反馈,

    最终使得来访者学习、生活变得有条理,自立并走出低谷,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的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

    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

    因此,应该把家庭心理辅导看作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并与家庭心理辅导相结合。

    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有:辅导家长改进与子女的沟通;辅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辅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等。

    参考文献

    林宪。无聊症候群。省略。///。/-/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

    赖圣洋。世纪新新少年――“无聊症候群”之探讨与对策。省略。/。

    ,

    。:。,,,~

    -,

    。。,,,~

    ,

    。。,,

    ,~

    ,。:。,,,

    ~

    钱铭怡,苏彦捷,李宏。女性心理学与性别差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美萍,张坤,张文新,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杨敏玲。“无聊”与青少年偏差休闲行为。(台湾)测验与辅导,

    ,

    ():,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关键词】乡镇图书室;学校;青少年;

    爱国主义教育

    同志在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乡镇图书室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加强和学校、家长的联系,

    大张旗鼓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现在的青少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命运,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所以说,新时期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乡镇图书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

    乡镇图书室作为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

    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尤其应注重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面向青少年组织各种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使图书室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立足于图书室阵地服务,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辅导,达到“读书育人”的目的

    阅读辅导是图书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室工作人员应根据馆藏,以阵地服务为依托,

    经常性地开展图书宣传工作,积极向青少年读者宣传、推荐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书籍,做好他们的参谋,

    为他们提供健康、有价值的书刊。具体做法有:

    ()有针对性地选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资料: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中国近代史、革命史、中共党史、伟人的生平传记、思想修养、伦理道德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诸多方面,吸引青少年读者来馆借阅。

    ()加强阅读辅导,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形成合理阅读范围,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有关书刊,

    并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等。

    ()加强图书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橱窗,及时介绍新书,向青少年推荐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书目,

    引导他们“会读书,多读书,

    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做高尚的人”,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开展对家长的阅读辅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立体教育的三大支柱,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性心理,但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正确地、科学地指导好孩子看课外书。所以对青少年读者的家长进行阅读辅导是必要的,使他们能够大力支持并正确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图书室通过“以阵地服务为主辅以送书到校”,

    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做高尚的人”,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三位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是广大青少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获取丰富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样,课外阅读也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乡镇图书室应采取图书室、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横向联系,

    开展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青少年课外阅读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我乡图书室主要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开展“红领巾读书征文”、“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读书节”等活动。通过采取故事汇报会、专题讨论会、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集体阅读辅导等活动形式,

    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价值观,树立竞争、平等、民主、效率、公平的新观念,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促进智力开发,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养成良好的读书读报习惯。

    ()举办读书报告会,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图书室由于人员编制少,一直与中小学联合共同组织,

    多数采取在有关老师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共同组织的办法进行。近年来,我们图书室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图书室提供优秀文学作品,让语文老师进行辅导讲座,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二是与班主任结合,

    举办读书报告会;三是与有关老师结合召开读书演讲会。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精神。

    ()利用节假日时间,有组织地在有关学校、班级开展读书兴趣小组、集体阅读、书评、讲座、定期送书到学校等形式的读书活动。通过请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用他们的亲身体会、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青少年。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挑选健康有益的书刊资料并送书上门,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内容,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纷呈多样。发挥乡镇图书室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只是众多方法之一,上述所提及的粗浅看法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但笔者由衷希望:通过包括乡镇图书室在内的各级文化阵地、教育媒介的共同努力,能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争当有志、有为、有爱的时代新人;确立正确的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

    为傲立于世界之林增强活力。[科]

    【参考文献】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校外活动中心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

    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

    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

    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近年来,合作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

    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

    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一)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

    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

    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实施生命教育,

    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

    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

    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二)面向家长,

    开展亲职教育。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

    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

    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

    通过公益讲座形式,

    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

    “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

    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

    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

    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

    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

    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成长沙龙”,

    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

    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

    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

    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四)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

    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

    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

    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李润苹。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方明。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素质[]。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