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安石全集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以质量为核心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要求

    促进教育公平,是世纪后期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政策。

    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般来说,

    公平可分为三个阶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不同阶段,其实现公平的载体各不相同。起点公平要实现人人有权利受教育,

    有机会受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当“有学上”的问题解决后,教育公平转向“上什么学”的问题。不同学校因其教育资源不同,

    导致学生所受教育不同。

    因此,

    公平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资源作为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少这一条件或者低于某种限度,

    必然会影响教育的质量。但资源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并非无限的正相关。教育资源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就逐渐降低,直至不再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

    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并非是无限的。当资源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办学需求或学生的学习需要后,人们便会从对资源的需求转向对教育结果质量的追求。所谓“好学校”或“优质教育”,初期指向办学的硬件、学校的资源,

    但办学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学校”则是教育质量高的学校。

    所以,义务教育在实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均衡之后,必然指向教育质量,

    并追求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再到结果公平,

    与之相对应,教育均衡发展也经历着入学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和教育质量的均衡。

    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资源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以质量为核心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

    回顾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全面免费,标志着义务教育实现了起点公平。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政策的效率主义,

    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区域、城乡和学校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严重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所以,世纪年代后期,教育公平重点转向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旨在纠正长期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重点扶持困难或弱势群体,实现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等。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目标,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高洪司长解释说,“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一个是范围,

    一个是程度。从范围上来看,初步均衡就是在全国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域内、有些地市区域内率先实现阶段性的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均衡是在全国大部分县域内、一部分地市区域内实现阶段性的均衡发展目标,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也要相应缩小。

    从程度上来看,初步均衡就是在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首先实现均衡;基本均衡就是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①

    从该解释看,“初步均衡”比较偏重于教育资源的均衡,

    而“基本均衡”则接近于以质量为核心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均衡,

    但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已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初步均衡,并开始向基本均衡的方向努力,像上海提出“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江苏提出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等。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不再是教育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绝对矛盾,而是人民群众的较高需求与优质教育供应不足的相对矛盾。屡禁不止的“择校”,就是这一矛盾的深刻体现。

    所以,在解决“有学上”问题之后,必须转向优质的教育,

    将公平与优质结合起来。要知道,没有质量的公平不过是徒具公平的形式而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所指出的,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

    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提出的从全民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转变的方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实施了法定年限义务教育国家的共同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同时也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意味着公平与质量,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两翼,

    必须同时进行,

    协调发展,

    促成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以质量为核心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机会平等和资源均衡为前提。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基本实现机会平等,正经历资源均衡,并最终将走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均衡发展。这一阶段的均衡发展指向教育结果的质量提升。

    它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实现义务教育普及和资源配置初步均衡之后必然的发展方向,此后,均衡发展的追求也将从宏观政策设计、中观教育资源配置转入微观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指向人的素质、素养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应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体现在人的素质发展程度上。

    人的素质,不只是那些可以通过考试测量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还有无法测验的情意和道德。所以,以质量为核心的均衡发展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使其在认知、情意、学习态度以及公民素养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针对我国青少年的现状,

    现阶段尤其要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

    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是合格标准上的差异均衡。

    教育质量均衡不等于质量的同质化,

    因为个体发展是有差异的。

    严格来说,公平或者均衡对个体来说,不是同质化的绝对平等,

    而是一种基于差异的公平或均衡。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必须把国家的统一要求和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结合起来,

    前者表现为义务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这一标准是底线要求,所有学生的发展都不能低于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在达到这一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特色教育、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质量为核心的均衡,不仅不追求同质化发展,

    而且要极力避免同质化发展,要依据自身特殊条件形成自身特色。

    当然,考虑我国义务教育在整体上还极不均衡,

    东中西部之间、省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尚不现实,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还处于均衡发展的第二阶段,重点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初步均衡。

    因此,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确保县域(市、区)范围内的均衡,并首先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区域实现。

    促进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实现义务教育发展方式的转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从资源配置转向质量提升,其发展方式必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被动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教育均衡第一阶段满足人人平等受教育的需要,因此,其发展方式是扩大教育对象,扩张教育规模,

    力争使每个学生有学上。

    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后普及”时代。这一阶段,义务教育的任务不再是普及,而是提高。

    因此,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必须从数量的扩展转向质量的提升。把提升质量作为教育公平的核心和价值追求,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新需求,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普及阶段,还是均衡配置资源阶段,

    其发展方式都是外延式的,注重教育硬件的均衡,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发展成果也多半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在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初步均衡后,

    学校改革必须由外向内,注重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和学校自身的转型,从“人”和“质”上入手,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学校从被动发展转向自主发展。在义务教育均衡的重心从资源配置转向质量提升、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后,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也必须从政府转向学校,

    学校要从依附于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自身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原则。对于优质学校而言,自主发展是突破高原期、追求特色的必由之路。

    对薄弱学校而言,

    自主发展是摆脱外在依赖、增加学校发展内驱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也是摆脱名校阴影、创造自我特色的需要。

    二、建立义务教育国家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监测和实施问责制。

    义务教育作为国家为每个公民提供的基本教育,应该有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这是确保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

    为此,国家应该建立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要求。

    国家质量标准是合格性标准,其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其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学习质量应该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因为我国有“应试教育”的痼疾,于是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监测也心有余悸,怕落下应试教育的罪名。

    其实,考试本无罪,关键是考试目的是什么。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目的,以成绩对学生进行鉴别。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监测应当是基于标准,即以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据,检测学生是否达成了标准的要求。测试的目的不在于比较和鉴别,

    而在于了解学生的发展程度。

    美国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

    也建立了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各州课程标准,在标准的基础上,实施质量监测,并建立了以问责制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年月,

    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了《差异化绩效责任试点计划》,强调对需改进的学校进行差异化处理,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学区或学校间的质量均衡。(经合组织)推进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一种实践。

    因此,

    我们无需回避学业成绩测试,关键是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覆盖义务教育各学科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科学编制测试题目,合理实施质量监测。

    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和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应当对全国和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问题,

    进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最终促进整个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于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地区和学校,

    政府要实施必要的问责制和教育干预。

    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在现阶段对于“均衡”的理解,过于强调共同与统一,而忽视了差异与多元,甚至把差异看作均衡的对立面,

    使教育均衡演变为同质化教育。之所以把均衡等同于统一,

    是因为教育均衡发展中很多问题,多是基于政治的考虑,基于公民平等身份的考虑,

    而不是基于教育的考虑,也不是基于教育对象发展的考虑。

    国家应该向每一个公民提供完全平等的教育,包括受教育权利、机会和教育资源等,

    这是公民平等身份的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适应这一要求,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统一性是有道理的。但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人,

    每个人因其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追求教育均衡的过程中,

    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个体的这种差异性,它是教育必须正视的事实,

    也是教育的前提。

    因此,教育应该为展现丰富和多元的人性发展提供空间,赋予每个人以自主选择发展可能的机会,使之寻找最适宜自己发展的教育类型、学校、课程。

    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强调的教育平等的原则:“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

    “机会平等不等于把大家拉平”,

    “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不是不“平等”,

    恰是一种“比例平等”;不是不公平,恰是反映了公平“得其所得”的应有之意。在均衡发展中,必须把作为公民平等的身份要求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统合考虑。

    日本和韩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表明,只强调统一性不符合教育规律,如日本“二战”后推行公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实行“就近入学”,所有儿童都接受同等的教育内容;韩国实施“平准化教育”,

    促使中小学教育质量在达到标准、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

    这些同质化改革由于忽视个体差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他们不得不在新的改革中开始“重视个性教育”,

    如日本开始在中学按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分班教学,韩国也设立了英才学校、英才班和英才教育学院。

    如此,

    均衡发展必须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多样差异之间的关系。

    统一体现底线要求,

    底线要合格;

    在底线合格的基础上,差异体现着发展的多样性。在均衡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制定学校办学标准和国家质量标准,

    但也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

    为此,学校需要作出努力,比如说教育内容的多样。学校需要建设特色课程,进而把特色课程转变为学校特色,

    再进而建立特色学校。

    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菜单,使每个学生有想学的课程、有能学的课程、有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的需要。

    四、以学校为主体,促进学校的转型性变革。

    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发展,

    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而是课程、教学、师生、学校文化等,发展的主体是学校。

    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班级建设、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首先,要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

    建设优质的学校文化。学校不能听命于行政的统一指挥,

    丧失学校发展的特色。学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凸显自己的独特内涵。同时,

    要高度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发展式均衡。教师是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资源均衡阶段,重视的是教师数量和教师的输入(如引入、调动、调配等),

    采取的是以促进教师流动为主的“配置式均衡”模式。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阶段,重视的是教师的质量提升和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一种能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教师愿意“扎根”在学校的“发展式均衡”模式,它着眼于本校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对区域和学校文化的认同,

    依靠教师的自我“造血”,从而促进教师质量的提高和区域内教师的均衡发展。

    最后,开展“研究性变革实践”,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育质量提升的主阵地是课堂。没有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课堂的变革;没有课堂的变革,也就不会有学校的内涵变化和学校的整体转型。

    因此,课堂变革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课堂变革,

    既有课堂教学的创新,但更多的是对日常教学的研究性变革。研究性变革是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在反思和改进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

    注释:

    ①刘华蓉:《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专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中国教育报》年月日。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年)

    依据国家、自治区、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结合《关于自治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新政发【】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新教基办【】号)精神,

    为促进莎车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莎车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莎车县情及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莎车县辖个乡镇、个行政村、个社区,

    总面积.平方公里,

    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二十多个民族,户籍人口.万,

    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县,

    也是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至秋季,

    全县有义务教育学校所,

    其中小学所(小学教学点个),

    初中所,完全中学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所;

    义务教育在校生人,其中小学人,初中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人,其中小学人,

    初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截至目前,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面积初中校舍总面积平方米,在校生数为人,

    生均面积为.平方米;小学校舍总面积平方米,在校生数为人,生均校舍面积为.平方米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围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这条主线,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为支撑,加大义务教育专项投入,建立和完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统筹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促进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到年,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基本实现建设“教育强县”的战略目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人民满意;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发展指标

    、办学条件基本均衡。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加快城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学校数量、规模满足生源变化的需求。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符合要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做到学校之间在校园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资源配置方面基本均衡。

    、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实现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师编制配备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教师补充渠道畅通、科学。县域内教师的定期交流形成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健全。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各校教师的职称比例、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

    。管理水平基本均衡。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控制在自治区规定的标准之内。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学习能力的残障适龄儿童能够接受同等的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基本均衡。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

    生源分布均衡,

    择校现象有效缓解。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办学质量差距缩小,教育质量整体明显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及科学的评价制度。

    (三)阶段目标

    到年,基本实现全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分七个阶段完成目标任务。

    至为第一阶段,

    确定基础较好的所学校为改革试点校,

    同时鼓励各义务教育学校自主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

    至年为第二阶段,在自主改革试验的义务教育学校中择优确定所学校作为第二批试点。

    年至年为第三阶段,在自主改革试验的义务教育学校中择优确定所学校作为第三批试点。

    年至年为第四阶段,在自主改革试验的义务教育学校中择优确定所学校作为第四批试点。

    年至年为第五阶段,在自主改革试验的义务教育学校中择优确定所学校作为第五批试点。

    年至年为第六阶段,在自主改革试验的义务教育学校中择优确定所学校作为第六批试点。基本实现全县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年至年为第七阶段,基本实现全县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四、工作重点

    (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在财政

    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建立县城学校支援农村学校工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制度。(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通过学校布局调整、闲置校产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

    优化资源配置,

    盘活教育资源。按照“县办高中、中心乡镇办初中、乡办小学、重点村办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化战略,

    将全县现有所义务教育学校调整为所,其中小学由现有的所整合为所,新建第三小学;初中由现有的所整合为所,

    新建第七中学,

    取消完全中学;

    九年一贯制学校由现有的所调整为所,

    通过撤、并、建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处理好因学校布局调整闲置的教育资源,一部分用于学前教育,剩余部分可采取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筹集经费,用于学校扩建。

    到年,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到自治区办学标准。

    (三)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根据城市化进程,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的区域布局。

    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推进小班化教学,保证小学每班人、初中每班人以下。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强化班等。

    (四)加快实施学校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全面加强学校校舍、场地、师资队伍、设施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化、均衡化和现代化。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在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终端设施普及,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到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建成标准化学校的比例达%以上。到年,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均建成标准化学校。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

    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积极创设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求。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小班教学。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

    将教育和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

    提高课外活动及兴趣特长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加强伦理道德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理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需求。依法落实国家关于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规定,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土地出让的部分收入安排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规定,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

    要将中小学教师工资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落实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高于国家基准定额的不得降低标准,逐步提高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要保证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要及时落实到位,

    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依法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严禁挤占、截留、挪用。努力增加改善办学条件投入,保证上级各种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办学条件改善,

    不得用于人员开支和学校办公经费支出。足额征收和依法管理使用教育费附加,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主要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各种建设项目和专项经费,

    加大对薄弱学校和重点项目的投入。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师德风尚,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

    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严禁教师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对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班、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优化城乡教师结构。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按照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的“两化”目标充实教师队伍。到年,补充小学专任教师人,

    使初中专任师生比达到:,小学专任师生比达到:。

    二是创建灵活开放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教师在职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质量和学历层次。

    三是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素质提高培训。

    五年内,每位教师完成不低于学时的在职进修。培训的重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确立终身教育思想,

    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显著提>!

    四是建立县域内、校级间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促进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校长培养、任用、考核机制。继续实施校长“月培训”制度,

    提升校长的整体素质;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利用至年的时间要培养一支懂教育、善管理、精业务的优秀校长队伍;

    实行校长公开选拔制度,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选派部分干部到优质校挂职和教育系统机关锻炼,加快后备干部成长;健全校级领导班子考核机制,

    将校级领导班子评价考核内容纳入到年

    末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实行“一果两用”。坚持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校长“捆绑式”发展,从优质学校选派优秀校级干部或后备干部到薄弱学校带队支教,

    从薄弱学校选派校长到优质学校学习培训、实地考察和挂职锻炼。

    五是按规定配齐寄宿制学校的校医和学生宿舍管理员。

    六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新增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教师的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每年适量引入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或兄弟县市年轻优秀教师,

    保证后续力量跟进。

    通过引进人才改善队伍结构,坚持凡进必考;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建立城镇教师和农村互派交流制度,继续实行教师评聘中级职称必须具备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的规定。

    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度,

    全力做好第二轮教师全员续聘工作;按照自治区、地区要求,做好绩效工资二次分配工作,

    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均衡城乡教师资源,逐步建立教师校际之间正常流动机制。

    (三)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法制化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要依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其他合法权益。

    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自觉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推进基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四)突破重点,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立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继续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启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等。

    坚持抓好项目规划、建设与管理,围绕校园校舍建设,

    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以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为目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装备项目,

    按照规定标准,

    为全县中小学校实验室配齐教学仪器和设备;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图书装备项目,按照规定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齐图书,建成电子图书室;

    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劳技、卫生保健装备项目;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器材装备项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实施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管理建设项目、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评价项目,

    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促进和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围绕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喀什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库为依托,

    实现自主制作广播级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课程的远程直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加强监督,严格督导验收。

    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主要任务,

    加大监督力度。根据《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控和督导评估制度,

    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必要的专项督导。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和综合督导评估结果优秀的,

    由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情况作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各乡镇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和对学校表彰奖励、校长考核任用、评选先进以及专项建设工程设立的重要依据。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作者:罗思远陈锡才吴永社刘荣李秀寨席武俊夏华敏钱飞霞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

    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分析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它的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同样,它的教育质量状况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的历史过程分析对于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历史过程分析,需从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通过多年的历史数据来看,

    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楚雄州各县市的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包括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和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

    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是衡量教师在职前学习知识的一个标准,任课教师达标率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年,

    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平均在.以上。

    此后几年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一直在攀升。

    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均在.以上,

    有很大一部分县已经达到了.,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其次,全州各县市初中升学率差异显著。从年至年,

    在这期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一直位居全州首位;

    年和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

    而其他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双柏县、武定县、南华县、姚安县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年以后,随着禄丰县和大姚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其初中升学率指数和全州的平均水平相当;再次,

    义务教育质量的各分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年到年间各指标要素的指数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是上升过程并非是呈直线上升或下降,而是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呈下降趋势,

    下降到一定程度又呈上升趋势。

    如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在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到年,

    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是年的倍多,楚雄市的增长了%,双柏县增长%,牟定县增长%,南华县增长%,

    姚安县增长%,大姚县增长%,永仁县增长%,元谋县增长%武定县增长%,

    禄丰县增长.%。最后,各要素之间发展不均衡,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同步发展。年至年,

    就全州各县市而言,这些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存在较大差距。而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距较小。

    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地域结构情况从多年的数据来看,楚雄州各县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着地区差距。

    年至年,

    楚雄市和大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一直在全州位居首位,其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武定县、元谋县、姚安县、南华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较低,意味着其教育质量不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这些县市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双柏县和武定县。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未来趋势分析在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根据过去的情况,

    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未来趋势进行大致地分析。

    这样,有助于我们以及相关部门对楚雄州未来的教育质量的宏观状况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和把握。

    .。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呈现多种特点。首先,初中升学率大大地提高。

    除了牟定县、楚雄市、大姚县和禄丰县外其它县最低的要素指数仍然是初中升学率指数,但是指数与年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各县差距显著,极差是.。

    此外,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各县差距也比较大,其中小学生师比指数的极差为.;

    各县市的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较小。南华县和大姚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小于,而其余县市达到,情况较为理想。

    就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而言,武定县尚未达到(.),其余县市均为都是,

    情况大为乐观;

    其次,

    各县市的初中生师比差距在不断减小,

    但小学生师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结果说明到年楚雄州将有足够量的教师资源,其原因在于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

    每年都有大批高校的师范生离开高校,走向各县市支援教育事业的发展。()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

    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倍,

    达到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分别是楚雄市、大姚县、禄丰县。而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元谋县、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则低于全州平均水平,

    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区域差距(基尼系数)为.%;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禄丰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

    而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姚安县、元谋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图略)。.。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要素结构状况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为:第一,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有显著的提高。

    年,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在年的基础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只有少部分县的部分要素指数未达到,大部分都达到了。其中初中生师比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各县都为。

    这也是高校扩招以后,提供了大量的师资来源,

    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的结果,从而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一个县内的要素指数之间差距在减小,大部份已经达到目标。

    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最小,小学升学率指数均大于.。除南华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是.外,其余各县的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都为。

    ()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

    区域义务教育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倍。达到或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楚雄市、牟定县、大姚县、武定县、禄丰县。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有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第二,区域义务教育指数的区域差距(基尼系数)是.%;

    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

    双柏县、永仁县、元谋县、姚安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

    提高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

    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

    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是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

    所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

    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提高了,那么,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也就随着提高了。

    提高楚雄州十县市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

    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条件,

    对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从事支教工作,

    不要使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现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对这些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津贴待遇,

    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平台,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学校从事教育,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通过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初中升学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颁布强制性措施:要求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特级教师必须到农村中小学或城镇一般中小学兼职支教,并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支教工作。

    此外,还将在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点,

    给这些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进而提高初中升学率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每个县的初中升学率都是最低的。成为影响全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传统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多子多福论”深刻影响着家长的思想。另外,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

    失业率比较高,出现大学生闲置现象影响着社会对读书的看法,

    政府应解决现在的就业问题,扩大就业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初高中比例失调,初中数量多,但是质量低下,

    高中在保证了质量的时候数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也是影响升学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各县市应该加大对高中办学条件的投资力度实行普“十二”来提高初中升学率。()落实一体化教育,实行科学发展教育,

    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用人单位在聘任教师时考虑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等,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

    这是落实教师职前中学习知识情况的一个政策。职后教育的落实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根本措施,职后教育应该办得有质量有水平,

    既然国家给予职后教育这么大的投资,各培训学校应该落实政策,

    不要造成投资浪费,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落实教育的科学发展,作一些有名无实的形式性的培训。要严加管理,

    通过职后教育所获得的各种学位资格要设立门槛,

    如学分数、发表文章数、实地实习分数、考勤等要达到一定要求才能获得学位,实行科学的教育发展,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一、强化思想认识,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度重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以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

    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改造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为重点,

    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标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集中办学,积极探索完善城市优质学校委托管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新模式,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规划布局、办学条件、生均经费、生源分布、师资水平、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模适中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

    确保沙坡头区、中宁县于年,

    海原县于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

    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区学校布局规划>的通知》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规划布局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把握今后一段时期人口变化趋势,既要方便学生就学,又要注重规模效益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快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步伐。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和建设。本着“方便群众、方便学生入学”的原则,按照“高中向市区集中,乡(镇)办好初级中学,农村办好中心学校,

    山区逐步实行寄宿制办学”的思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些生源逐步萎缩、基础设施差的农村学校。通过布局调整,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集中人力、财力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在对市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改造、扩建的基础上,

    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步伐,在沙坡头区规划建设第九小学和第七中学,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应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根据城市化建设进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预留学校建设用地,

    做到中小学校与城市建设、新建居民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有效满足市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三、加大教育投入,

    缩小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依照《回族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制定学校达标计划,整合义务教育经费,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结合正在实施的“校安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等教育重点工程项目,优先安排资金,

    通过校舍的改、扩建和仪器配备,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基本标准》水平。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和设备添置长效机制,

    加快实施边远农村学校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群众最放心的地方。

    、提升农村中小学图书、实验装备及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实验室和图书室建设,

    建立实验设备和图书的更新机制,不断添置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切实改善农村与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财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图书、实验装备,

    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农村学校要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提升教学资源应用效益的同时,积极发挥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

    通过学习、交流、借鉴,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制定薄弱学校建设计划,有步骤的对薄弱学校实施改造,坚持义务教育重大项目优先安排薄弱学校,对学校布局调整中拟保留的学校实行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师资配备和班子组建“四优先”,

    增强“改造薄弱学校”工作的实效性,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师的职责,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的整体开发。

    逐步淡化教师的身份管理,强化教师的岗位管理,稳步实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促进区域内教师的均衡配置。

    、科学合理配置教师。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科学合理配置教师,

    逐步为边远地区中小学配齐紧缺学科教师。教育、人社、编制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教师正常的补充机制,

    及时招聘补充缺额教师,

    确保中小学按国家标准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新招聘的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中小学,

    进一步解决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大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市区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市区学校跟岗学习制度,

    做到区域内教师统一调配,科学配置。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

    注重整体、倾斜农村,分类推进、重在实效”的原则,以全员培训提高为重点,以继续教育为依托,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建设行动计划”、骨干教师培养、学历提高教育等,

    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对在岗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学历培训,

    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逐步实施区域内校长轮岗交流制度,

    建立校长人才后备库,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选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市区中小学挂职锻炼。

    切实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把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五、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的实施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实施方案》,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切实树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建立健全“校长管理目标责任制”和覆盖学校所有环节的责任体系,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求精求细,

    从教育行政管理、德育管理、课程教学及评价、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要通过不懈努力,使每所学校考核评估结果达到良好以上等级,

    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更新管理手段,逐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电子化管理。自秋季起,

    逐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电子化管理制度,对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实行电子化管理,建立学生信息库和校舍建设、设备设施配置档案等,

    通过网络平台,实行动态监管,

    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为宏观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把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政策取向,

    建立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通过整合、重组、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

    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促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深化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沙坡头区实施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暂行办法》,

    切实落实托管学校主校区与分校区一体化管理的责任,确保托管学校与被托管学校之间既有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又具有各自的发展特色,通过输出教育管理,实行连锁办学,

    盘活学校存量资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和品牌效应,带动农村学校提高发展速度和教育质量,

    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

    同时,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转化为制度性成果,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深入推进和落实一校多区的托管模式,

    切实加快改造农村学校的步伐,

    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切实制定和认真落实《中小学发展性评估方案》(或学校三年发展规划)。随着义务教育发展重心的转移,内涵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式,

    校本发展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基本策略。学校要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克服传统鉴定性评估的局限性,

    促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障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有效手段。

    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的重要性,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方案或规划,并深入组织实施,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

    不断加以完善。要充分尊重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招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按照各自入学招生服务范围,

    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确保入学招生服务范围内的每一位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

    、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商业庆典和演出活动的通知》、《关于严格禁止向学生推荐订购教辅材料的通知》、《关于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关于规范学校收费、教辅资料征订和禁止节假日补课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设置和计划,

    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坚决取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办重点班、快慢班、尖子班,杜绝选拔性招生;

    推行中小学计划招生,严格控制中小学班额;

    禁止各级各类学校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鼓励和引导教师在工作时间和职责范围内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义务辅导;未经学校和教育部门批准,

    禁止教师在民办学校及各类培训班兼职兼课,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中小学作息时间,

    不擅自延长学生在校时间。

    七、落实各项政策,

    保障困难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妥善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近入学,把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惠及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学生。

    、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继续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

    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安排专项特殊教育经费,

    改善特殊教育条件,使不能随班跟读的残疾儿童都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家庭生活困难学生救助制度,

    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救助档案,对有关减免政策及资助、救助有关事项应及时予以公示。

    八、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比例,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完善中小学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发挥评价鞭策激励效应。

    、加强教育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建立市区学校、示范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制度,切实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教科研活动。

    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质量工程”“达标学校”、“达标教师”、“达标课”的内涵,

    以加强教科研活动为切入点,聚焦课堂,

    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质量。

    特别要以提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

    深入开展送课下乡、送研下乡、联片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和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化。

    九、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按照“明确各级责任,

    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经常性运转和维护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统一安排。

    全面落实国家、区、市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各项政策,根据财力,逐年适度扩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并建立长效机制。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教育协商制度,研究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运行和发展经费保障等问题,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农村学校和乡(镇)薄弱学校的投入,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优先保证中小学校建设的需要。

    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推进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对各县、各部门、各校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及国家、区、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整改不到位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问责。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教育公平应体现在教育公共服务的全过程,但义务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应是最优先、最迫切的教育公共需求。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原则,这不仅是政府缩小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提升社会保障能力的战略任务,

    也应是教育自身发展的价值共识和时代追求。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努力方向。

    而提高均衡发展的质量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前提、保证和最终目的。

    质量不均衡是目前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义务教育是基本国策,

    本质原则是公益性、普惠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受市场经济的要素聚集等多方面原因影响,目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多年来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事实上的不均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聚集。

    义务教育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地处偏远农村的乡镇学校发展现状堪忧,

    出现了“马太效应”现象,一些乡村学校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的学校相比差距很大,即使在同一区域内校与校之间也有霄壤之别。

    在偏远农村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虽与城镇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

    却不能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

    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父母呵护和家庭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再跟不上,

    那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

    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适龄儿童包括偏远农村孩子都能有学上。但“上好学”成了纠结的问题,

    偏远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较差,

    开齐开足课程都成了问题,一些课程如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

    由于缺少教师很难保质保量地开课教学。至于一些发展性、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更难以企及。现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再加上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祖父(母)等隔代监护,

    他们大多不懂教育,只能把孩子的教育权完全托付给学校,同时,把孩子的未来和希望也都托付给了学校。他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理解得最深刻、期望也最迫切,

    而他们的子女接受的教育却最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由于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异,

    望子成龙心切的农村家长想方设法让尚在小学或幼儿园读书的孩子择校到城镇学校,而且这一现象愈演愈烈。

    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父母经济和生活负担,

    另一方面过早的寄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符合教育规律。

    同时又增加了城镇优质学校的压力,超大学校、超大班容,屡禁不止。因此,以质量均衡为前提的义务教育良性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这也是国家提出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初衷或前提吧。

    目前,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外出打工讨生活的父母越来越多,留在农村小学(点)上学的孩子逐渐减少,这就出现了统计学上的逆向表现现象,

    即偏远农村虽然条件极差,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少反而生均占有教学资源大,城镇优质学校由于择校原因大班额现象严重,生均教学资源反而小,

    现象与本质严重脱节。

    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追求绝对差异系数,不能在数字上做花样文章,我们应追求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上的均衡,

    真正让薄弱学校特别是尚留在农村偏远学校(教学点)的学生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质量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找差距,补短板,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满足适龄儿童接受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教育服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要力戒一哄而上、走过场,

    甚至弄虚作假。为此,

    应在推进工作的全过程注重效果,

    把握质量。

    坚持以人本为的原则,从受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努力创造均等受教育机会,

    力求每一位受教育者,包括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均等地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基础教育。

    为此,工作中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确保师资在较高水平上相对均衡。

    教育的问题始终是教师的问题,更是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关键是整体教师水平和教育能力不均衡。各地屡禁不止的择校其实是“择师”,

    农村学校最薄弱的还是教师队伍。因此,

    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着力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常态化教师补充机制,即时招聘一批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青年教师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在现有的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补贴、职称评聘优先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生活待遇低、工作任务重、职业吸引力差、发展机会少的问题。

    同时,积极探索城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捆绑式一体化发展,

    集团化、联盟式办学等多种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力度,避免走过场。通过多方面努力,

    逐步形成一支能够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乡镇教师队伍。

    二是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均衡发展本身只是义务教育发展阶段性目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努力创建公平、高效、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永远在路上,因为均衡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

    这个阶段均衡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一个阶段可能又不均衡了。不能为了均衡评估认定而搞短期行为,不能搞成政绩工程。推进优质义务教育均等化,

    让所有的孩子包括那些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应该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因此,既要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切实解决发展相对差的薄弱学校的实际问题,更要注重社会评价,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把义务教育发展最终评价权交给学生、家长,

    真正让老百姓说了算。

    三是均衡发展不能搞绝对平均发展,不能削峰填谷,应是在促进发展的总目标下,补齐质量短板,

    强化质量软肋,促进质量均等。

    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质量的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为民的思想,坚决去除功利性,去掉浮躁和不切实际的工作方法,

    应以强化义务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均等化作为均衡发展工作的价值追求,

    成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更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工具的运用

    花溪区学校是一所以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硬件设施和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都达不到国家标准,无法与公立学校的条件相比,

    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这也是民办学校的共同特点,这类学校得到的政府补贴经费有限甚至没有,全靠学校自己自负盈亏。针对这些情况花溪区学校运用了一些改进工具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其中主要使用的是自愿性改进工具,

    根据豪利特和拉米什()的政策工具分类,以政府介人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的程度把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型工具和强制性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强制性政策工具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推行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混合型政策工具兼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下面来分析花溪区学校的质量自愿性改进工具的运用:()主体方面:学校主要运用自我管理,

    加强其自主性,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花溪区学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校内不设重点班。并且在学校内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兼职教师和实习教师,

    各班教师资源公平分配。合理流动教师资源,实习教师每个学期都会更新,有新鲜血液注入,但教师来源比较单一。

    学校与大学结为“互相学校”,学校作为大本营每学期接收来自大学的实习生实习,

    大学也提供科研、教学的平台,供学校的教师学习、交流新思想。()客体方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老师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量适度,

    摒弃从前题海战术的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规定的指导下,

    注重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提高。近年来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例如学校组织学生每天放学以后打扫教室和操场的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习惯;

    每年学校开展一次运动会,各班之间展开体育竞技比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增强体魄;

    定期开展黑板报评比活动,由各班学生设计排版,最后由老师检查小组评比打分,评出名次,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观感,陶冶美的情操;开展德育课的教育,每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定为校训课,

    老师对学生一周以来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和教育。同时,学校也更加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不定期进行家访,交给家长教育的方法,

    提高家长教育的意识。()管理方式方面:在规章制度方面,学校有自己的管理规范体系,例如考勤制度,每天上班下班必须考勤签到,

    避免了教师迟到早退的现象;与考勤制度有关的是绩效考评制度,绩效即成绩和效率,将教师的劳动效率与薪酬结合起来,

    带的班级多、学生的考试优秀率越高、教师出勤率越高、听课评课活动的得分越高,奖金就越高。同时也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定期进入区或市级参加培训和教研交流活动,以此保持教师的思想不断更新,

    教学水平不断充实提高;

    在校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并且将结果公布在教务黑板专栏,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

    改进工具的运用对民办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

    学校主要运用了自愿性政策工具对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进行了改进,在改进过程中,对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维度就是我们分析的目标对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下面文章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的维度来分析产生的影响:()数量的变化:改进工具的使用对义务教育产生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入学率和升学率的变化,另一方面体现在新课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变化。例如学校入学率年入学率比年低.%,

    年入学率比年高.%,年入学率比年高.%,年入学率比年高.%,除了去年入学率略有降低,近几年的入学率都呈上升趋势;

    而升学率近几年也呈上升或平稳趋势,更多的学生九年级毕业后选择进入职校读书,

    一部分选择升入高中,

    总体来看,直接进入社会岗位工作的人数在减少。除开足开齐文化课还增设有钢琴,舞蹈,书法,

    美术,音乐等艺术特长课。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改革要求的变化,

    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语文的常用汉字和背诵篇目有所改变,英语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例如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个左右常用汉字,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质量的变化:首先是师资力量相比原来在增强,师资结构渐趋合理。一批具有高学历、实践创新能力和长远教育发展眼光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充实到学校,

    这些新生力量补给,为教育事业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教师结构单一、人员老化、知识更新不良等现象。以“文明、守纪、安全、清洁”的教育指导训练学生,

    加强“以德治校”,使学校真正成为精神文明的阵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严格执行常规教学管理规范化,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今年的中考模拟考试中,学校九年级的平均成绩在整个花溪区各类学校中排名第十七名,

    比去年的成绩略有增长。同时为了让学生家长对子女在学校的全面了解,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学校的师资水平等,使家长们了解教育、了解学校、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及行为表现。

    由班主任教师牵头,组织相关的教师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家访”,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促进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及时传达子女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意见或建议,促进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工具改进措施

    .拓宽教师招聘渠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加强师资培养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

    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积极吸收新鲜血液,

    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校工作,扩宽人才收纳渠道,扩充师资力量,轮训中小学校长及领导,

    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扩宽人才收纳渠道首先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

    打开学校的知名度,使高水平人才在选择就业时有更多选择,其次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

    这是影响教师选择就职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学校可以与社区联系,

    发展志愿者到学校作为助教帮助教师管关于环境的英语作文理学生;同时学校除了和大学结为帮扶对象,还可以联系贵州其他高校尤其是师范类学校,

    接纳更多高校优秀毕业实习生到校实习,表现优异者给予录用转正。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全国家课程。创办特色学校,营造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

    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方面。学校可以模仿公立学校的教育活动,例如为每年为革命先烈扫墓,定期举行书法比赛、作文大赛、书画比赛、作文大赛等,给获奖学生一些小奖品,

    增加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兴趣组,比如设立绘画组、书法组、摄影组、电影赏析组、厨艺组、体育组等,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或者志愿者对学生引导,

    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制度

    调动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工作热情、正直诚实的品质以及敬业精神。通过将教师的工作成绩和收入挂钩,有功则奖、有过则罚,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仿照一些公立学校的具体制度,将学生的出勤率、迟到早退率、考试成绩与教师绩效挂钩,

    学生表现越好,教师奖励越多,学生表现越差,教师也有相应惩罚,促使教师提高重视,

    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建立制度上墙,

    将学校的规章、规范用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制度上墙,不仅仅是将制度用外框框起来挂在墙上作摆设,更多的是应该“走心”,让制度深深印在教师们的心中,

    规范自身言行,为人师表,为学生作出好的榜样和表率,建立教师相互监督机制,

    相互监督,相互打分,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制度落实到实处,

    而不仅仅是浮于形式。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对于义务教育事业的关注必然要通过对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我爱我的祖国演讲稿实施和不断充实及完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來。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国际竞争的形势相比,义务教育工作尤其是民办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

    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依然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对于这些问题,民办学校也运用一系列工具进行改革和调整,但结果仍不理想,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改进工具也有待进一步跟进,多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义务教育改进工具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当前的义务教育政策,还有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走向,对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发展义务教育的各种重要举措,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但是在短期内不可能马上解决义务教育现存的所有问题,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义务教育未来可以继续朝向美好的方向去不断发展。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探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也是义务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我们要从义务教育现状入手,

    探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并深入研究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义务教育发展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和指导。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较大差距,

    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首先,教育结构不合理。年,我省“两基”工作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我地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欠账多、水平低的寒假日记50字问题。

    譬如平凉城区小学每班学生人数状况是,紫金城小学每班平均人左右,黄家园小学每班平均多人,

    兴合庄小学平均每班多人,南台小学平均每班十几人。这些问题存在使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师资配备不均衡。

    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农村学校条件差,

    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

    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

    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尤其是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再次,

    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乡镇、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部分学校因为校园面积不足,

    教学功能室临时凑合或一室多牌。在所有功能室中,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劳技、图书、科技等功能室缺乏非常严重,

    部分学校尽管有理、化、生实验室等几个基本的功能室,但基础设施及器材配备与省定标准有较大差距,

    配置较低,实验室的设施陈旧,

    仪器缺损情况严重。中学普遍没有配备专职校医,中小学卫生室建设和工作规程多数不符合国家和省定的要求。图书馆(室)建设是个薄弱环节,不少学校无图书阅览室,

    有的即使有室,藏书量严重不足,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经费不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办学条件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办学经费的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免费的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免收农业税政策的推行,

    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单一化,使本来就不充足的乡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变得更少。一些乡村学校靠财政拨款及转移支付只能维持甚至勉强维持正常运转,学校基本设施的运行、维修和基本教学设备的更新仍非常困难,

    更谈不上教师进修提高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费用。

    正是由于经费不足,乡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为此,一些学生家长对学校不满意,情愿为子女出高价择校、借读或送子女入民办学校,

    这就使得一些乡村出现民办学校突起并挤垮公办学校的现象。

    因此,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实意义与价值思考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发展的终极的理想追求,又是一个不断去达成的阶段性目标。

    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和目标: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所有人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好的教育;为全体国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在这里,

    这四个目标是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在目前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和学生的发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均衡发展目标。

    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均衡目标是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义务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的均衡目标是努力消除校际差异,义务教育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均衡目标是完善义务教育网,创建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上的学校教育网。因此,

    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是有层次并且分目标去实现的,而不是平均的发展。

    经过上述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和涵义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是追求教育的公平,

    追求教育的制度化,

    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区域的教育都成为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变成优质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优质的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也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均衡发展的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与途径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强化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以合理配置资源为重点,

    以缩小县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差距为目标,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区域推进,

    办好每一所学校,

    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市政府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到年,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基本办学标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全市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目标是:年,

    华亭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年,崇信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年,泾川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以上;年,

    灵台县和庄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年,静宁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年,

    崆峒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以上。

    首要的工作是优化县域义务教育布局结构。

    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动状况,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要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根据实际和群众需要,

    办好农村和边远、交通不便乡村的村级小学、教学点。通过统筹安排课程、组织教师巡回教学、连片教研、集中备课等方式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学质量。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各县(区)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

    要按年度制定改造计划,

    集中力量加快改造进程。要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支持,

    项目资金不得挤占或挪作他用。到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县域内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校舍、仪器设备、图书、音体美器材、配套设施等办学条件达标,全面缩小学校之间硬件设施差距。

    三是提高义务教育信息化水平。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统一标准,

    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园信息化项目建设,

    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力争用年左右时间,实现“三通两平台”目标,建成学科齐备,

    富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缩小城乡间、校际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

    四是建立科学有序的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要完善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校长、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由县(区)教育局根据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情况,统筹使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制度。

    五是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各县(区)政府要确保“三个增长”,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以上,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

    六是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价制度。

    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努力推进区域内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要定期开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满意度测评,将测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基础教育数据统计和教育年报的编制工作,为各种教育监测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此论文为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阶段性成果。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篇

    对义务教育而言,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质量存有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

    导致此现象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学龄儿童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存在极大的差距。这种教育资源差距既体现在诸如资金、设备、场地、人员等可见的物质文化资源方面,也体现在习惯、风俗、观念等不可见的精神文化资源方面。

    事实上,

    从长远来看,

    精神文化资源匮乏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次的根本因素。但是,精神文化影响因素很少进入农村义务教育研究者的视野,

    既有的研究也极少将此类影响因素纳入首要考虑的范围。

    正是基于此种现状的思考,本文尝试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省思,权作引玉之砖。

    一、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文化因素

    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建构性范畴,

    决定了其发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文化的时代性要求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文化的继承性又决定了其虽处于不同的时代,

    但也存有其共同的基本精神。受一些不恰当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中增添了许多实用性、流行性和商业化色彩,加之农村文化中存在的不良传统文化残留,严重影响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时下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认识,多数农民仍持“淘汰教育”“选择性教育”“升学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忽略了义务教育的国民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在农村仍有部分家长肯花钱送孩子到所谓的“重点”学校就读,这样做的后果是,由于来自精英队伍中的压力。孩子感到对学习恐惧、对新环境不适应,

    而出现了厌学的情绪;也有部分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强迫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退学承担家务,这些孩子不能顺利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只能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负担,过早地进入一个本不该过早进入的社会中去。或许这在家长看来才更具实效性,正是家长的这种“实效感”加大了义务教育顺利实施的阻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培养目标的误识

    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已是家长的口头禅。能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有长远影响的父母仅占少数,而这少数的父母也只是那些对孩子的学业发展能看到希望的人群,

    “状元情节”的情怀深深扎根在父母的内心。与此同时,社会上有人利用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的机会大发横财,开设各种所谓的“提高班”“特长班”,

    使学生和家长盲目从之,使孩子的心灵提前疲劳,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雪上加霜。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家庭教育观念的滞后

    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驱动下,一些农村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教导孩子要顺从父母之命,如此种种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敬畏感,对父母更多的是顺从,

    而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个性。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孩子一出生便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在这样的家庭道德观念的熏陶下,

    孩子是不可能达到他本该自由发展的结果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传统观念又被迁移到学校教育中去了。这样,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表述也就见怪不怪了,这就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对老师的决定服从,阻碍了其创新思维的开发。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宿命保守观念的羁绊

    与现代都市的居民不同,农民的思想观念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宿命观念,

    容易安守现状,难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事物,这种宿命保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比如,面对与城市义务教育在受教育权利享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农民们更多的表现是安于现状,并以认命来宽慰自己,宿命地面对并习惯着这一切,满足着自己甘干弱势的心理状态。再如,

    农民们沿袭了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的思想,对新事物的接受比较慢,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等理念的转换上比较困难,并且总是被动地接受,

    这些观念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传统文化流弊妨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思考

    毋庸置疑,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其中因受功利主义等现代文化心理影响,农村传统文化在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文化问题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因素,它们往往会从价值观层面、道德情操层面及思维方式层面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关键影响。

    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念是影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症结所在。中国文化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佛教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强调经世致用的人世哲学,这种传统的入世哲学观影响了家长及学子们的治学和求学目标,

    特别是严重影响了价值观念相对保守的农民的教育观念。

    在这样一个极度崇尚物质文明的时代,面对义务教育,多数农民仍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送孩子人学的价值追求。

    正是这种文化理念的影响,使很多农民对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适宜的认识,同时也阻碍了教育的全面发展,不能使教育向其最终目标――“教人成为人”顺利地迈进。这样,

    在夸大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

    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大多农民仅仅将教育的价值定位于眼下,而未给予充足的认识,

    并未意识到义务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只是一味追求浅显的眼前实效性,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施义务教育的长远影响。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

    它的全体性应该体现在普惠性上,应该体现在全民参与上,更应该体现在公正地实施当中。义务教育是全体公民的基础性教育,其基础性应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体现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基础上。

    随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断加深,在吸纳西方文化思想时我们接受更多的是其经济上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物质上的追求。正是对这一狭隘认识的追求,使得教育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性,

    抹杀了义务教育本来的理想,

    使得义务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流弊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路障”。中国人向来主张以孝为先,所以当前的家庭教育以“主孝”的教导为先,这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尤显突出。

    问题在干这种“主孝”情怀迁移到学校教育中时阻碍了教育的向前推进:学生只是一味地顺从于教师的教导,就如同在家庭教育中对长辈的服从一样,这就大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

    思维的开发。另外,

    现在部分父母认为孩子是上帝,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感恩的心,长大后更难融入社会,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所以,

    教育权利的级级下放,

    到父母那就成为专权,

    这也是导致义务教育在道德情操层面误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的思维方式流弊是影响时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主静”的,这就加大了发展观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施中的阻力,而那种“臣民”的做人思想更是阻碍了发展观的弘扬。中国人――尤其对农民而言――骨子里都很安于现状,

    极为信奉中庸的行为策略,面对下放的权力又不知如何使用。因此,当素质教育在全国大力推行之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却仍然在沿用旧的静止、单一、僵化的教育评价模式。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承担的使命,

    就是要努力转变农村的文化认识观念,克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固守性,建立动态的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社会文化资源共享: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实现文化的全球一体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等区域特性。

    但是,在一定的区域和条件下,

    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目前,在我国实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

    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实施教师“轮岗制”,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

    实施教师“轮岗制”,

    是目前我国促进大中城市与农村乡镇之间文化资源共享、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且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轮岗制”措施的实施为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制度平台和合理空间,通过这个平台,城乡教师可以取长补短,

    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快速和全面发展。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轮岗制”在实现了对教师这一教育文化资源的共享,改善了在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中教师素质相对落后的现状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流动来带动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样,不同文化资源形态通过教师这一流动文化载体进行互动和融汇,促进了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资源的广泛共享,

    有利于缓解城乡在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文化合作,

    实现区域之间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是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

    首先要认识到尽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三者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它们在文化资源方面还是相互关联的。在三者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起着关键的协调和引导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家长课堂,或者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增加与学生家长的文化沟通,提升家长的教育文化素养。家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通过与学校的沟通,

    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配合学校重点抓好孩子的道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各界、各部门应规划好在学校附近的文化建设,净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比如将网吧、等公众娱乐场所建立在远离学校的地方,同时加强《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政策和正确的教育观的宣传。

    义务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应在全社会树立起重视教育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职责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育过程中要相互传递对孩子教育的接力棒,

    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要相互交流,以期待孩子更健康、全面地发展。

    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

    以提高农村教师文化素养为核心,

    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优质社会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对于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培训的方式从外部“输入”,二是要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从内部“生发”。我们认为,

    后者对于提升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要求农村教师要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转变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全面认识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都要努力培养自己教育教学的各种潜质,用发展的眼光警示自己;

    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实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开化自己的思想,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与时俱进的专业型教师。

    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动态义务教育评价体系

    基于对中国人“主静”文化思维的考虑,建立相应的动态义务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如今农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仍停留在对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等的追求上,

    只是以分数作为评价相度,没有结合其他学科发展的理论指导。比如,心理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就启示在教学评价中,评价标准的制订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各智力层面,

    而非传统的一维的学业智力层。多元评定标准的制订将有利于多元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更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的时代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