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人涉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水②。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①表做标记。②澭水古水名,其故道为黄河所淤塞, 已无遗迹可寻, 当在河南省境内。
【意译】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 派人先在澭水中设置水位的标记。澭水突然猛涨,水位升高,楚国人不知道,依照原来的标记夜里渡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队惊乱就像都市的房屋倒坍一样。当初他们事先设置标志的时候,是可以顺着标志渡河的,现在水情发生了变化,水位上升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先的标志来渡河, 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解说】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本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但是愚蠢的楚人恰恰逆理而行。他们预先测量了澭河的水位,就以为水情不再变化,最后,终于导致了一场大悲剧——几千楚军葬身水底。楚军悲剧所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沉痛的,它再一次提醒人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而必须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行军打仗是如此, 治国安邦也是如此。人类生存的世界决不是一摊平静的死水,社会生活处处充满着矛盾运动;生产力的提高,政治斗争的消长,乃至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它们各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构成了五光十色的人类世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实际指的就是矛盾运动的多样性,也正是因为有了多种多样的矛盾运动的存在,才最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但是,对于那些保守主义者来说,他们看不到社会发展的这一特点,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实践,因而其认识水平只能停留在旧阶段,而不能顺应着时代潮流而提高,当他们固执己见,顽固地反对变法革新之时,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了历史的绊脚石。
【相关名言】
问题完全不在于偏爱,历史时期的更替是不以我们的主观偏爱为转移的。
——苏联·列宁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頳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过大孤山小孤山》选自陆游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当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现四川省奉节县)通判,由故乡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出发赴任。途中以日记记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这两则日记,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今江西彭泽县北)和大孤山(今江西九江市东南)时所写的两则日记。内容除记述山川形胜、民情风俗外,还涉及一些传闻轶事、诗文掌故,并曲折地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之情。由于文章是日记体,所以写来并不刻意求工,而是在质朴随意的记录中,自然形成了清新淳朴而又浑厚蕴藉的意境,很值得仔细玩味。
文章共分三段,分别记录了过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时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段写过烽火矶。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自己在不同方位对景物的不同感受,真切地传达出烽火矶景物的特点。开始,作者认为烽火矶不过是南朝列置烽燧处之一,似乎没有多少游兴。后来自舟中望山,所见也不过突兀而已,但抛锚停船于矶旁,却一下子发现了妙处。作者先概写临江矶石形状和色彩的突出之处,又把一个特写镜头对准了那一块如宝装屏风的大石,写其杰然特起的形态,写其丹藤翠蔓,罗络其上的特殊风采。在饱览江山秀色以后,作者意识到是因为风静舟慢、加上深秋以后水位下降,所以见到这一番美景,于是联想起杜甫的诗句,感叹只有慢行细看,才能领略景物的妙处。这一段,陆游用平平的开头引出一段胜景,让人们跟他一起享受意外的惊喜发现,并通过这一发现,悟出一个带有哲理的观景方法。
第二段写游小孤山。如果说写烽火矶是将观察的镜头由远及近摇来,给人由平到奇的感觉,那么写游小孤山,却是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拿它与皆名天下的金山、焦山、落星等江中独山相比,写其峭拔秀丽超过诸山。又从远近变化、季节、气候变化的角度,介绍其愈近愈秀、姿态万变的具体特点,得出信造化之尤物的结论。接着笔锋转到对庙宇的介绍上来,写祠宇荒残,不能与江山相发挥,又简略介绍了庙的方位、匾额、神祗,顺带还交代了修庙轶事,介绍了澎浪别祠,再联想起前人诗句,纠正了传说者的谬误,这一笔笔写来,看似随意点染,却已将小孤山的特点渲染出来,造成了一种秀丽悠远而略带孤寂的氛围。作了如许铺垫,作者才直接写到自己晚泊沙夹,以小艇游庙中的情景。在烟雨空濛,鸥鹭灭没之中,作者久久地留连徘徊,那江山胜景、那荒残的庙宇、那关于小姑的传说、那一两声悲壮的鹘鸣,在一派烟雨之中,组成了一幅苍劲悲凉、意味深长的画面,一种含蓄隽永的意境深深感动着读者。这一部分,作者熔江山景物、历史掌故、民间传说和自己的感受为一炉,看似随意写来,却笔笔围绕小孤山,写出了一种特殊的气氛,曲折地传达了作者的无限心事和感慨。
第三段写过大孤山,晚抵江州。这一段,作者把大孤山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去描写,又择要介绍了江州的地理沿革情况和景物特点。开始,作者通过自己八月二日早晨的行止情况,介绍了江上忽而风云腾涌,忽而开霁放晴的天气变化,接着又借李白开帆入天镜的诗句,写出彭蠡口一带江面的辽阔,这才将大孤山放入画面,将其与西梁小孤二山比较,简洁地勾勒出它状类西梁而四际渺弥望之如浮水面的特点。最后,又介绍了这一带江水清浊分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的奇景。这样,虽然真正落在大孤山上的笔墨不多,但大孤山的雄姿,仍然在一个辽阔的背景中被衬托出来。写晚抵江州,作者随手记下了当地地名、区划、管辖情况的历史变化,又描写了岸土赤而壁立和湓浦水清不与江水乱的景物特点,最后总结六天来的行程,对用四天半时间逆流行驶七百里的成绩流露出满意的心情。这一段虽然有两层意思,却一气呵成,节奏比较明快。
这篇游记的三段景物描写虽然各具特色,富有变化,但行文的朴实真切、自然流畅却是一致的,显示出一种笔到意随、朴实浑厚、耐人寻味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