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精选3篇(全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2-11 23:29:13

导语:想象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篇1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他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一篇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的文章。这篇文章归属传记文学的范畴,茨威格用真实的语言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个极具意义的时刻,字里行间流露了他的历史观,“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1]。

然而,《伟大的悲剧》之所以能入选语文教材并受到师生的喜爱,并不是仅凭其对历史事实的真实叙述,更与其选材的独特性与作家高超的艺术想象相关。这篇文章无论从叙述抑或情感角度品析,都有可细细咀嚼之处。

因为节选的缘故,题目由编者所加。由该题可将文章的主题分为隐形的双线――“悲剧”与“伟大”。其中,对“悲剧”的记录,作者采用了传记文学所必不可少的真实记录,我们暂且称其为“客观叙事”,而对“伟大”的阐释,作者则更多采用了“主观叙述”的方式,借此表达自己浓烈的情感。当然这里的“主观叙述”都是基于对斯科特真实日记的合理想象,并不与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相左。

面对“伟大”和“悲剧”这两个存在强烈矛盾冲突的词语,疑问自然产生:那是怎样的悲剧?既是悲剧,为何又是“伟大”的?答案细细读来便可知。

一、在悲剧中品崇高

通读《伟大的悲剧》,站在“客观叙述”的角度,可将悲剧概括为两方面,即第二名之悲与抗争后仍难逃一死的毁灭之悲。

如果把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简单概括为失败之悲,即他们在征服南极的行动中输给了挪威人,那是对悲剧的肤浅诠释。在这篇文章中,悲剧不是普通的名词,指代“可悲的事情”,“而是作为审美意识的一种感知形态的美学范畴。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2]。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人们理想和愿望的代表者,在他们身上,往往有令人崇敬或向往的人格、精神与意志。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厄运、失败,总是内蕴着上述这些令人崇敬的要素。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斯科特一行的失败为何堪称悲剧呢?第一,他们征服的是南极――“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这样的探险行动,因其艰苦卓绝而恰恰显示了人类探索自然、超越自我的雄心壮志,无论成败,其行动本身就充满英雄色彩,令人肃然起敬。第二,斯科特一行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征服南极,而是因为他们成为“第二个到达者”,他们的失败是“第二名”的惜败。他们比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迟到了一个月,但这一个月相对于南极未被人类踏足之前无数个日日月月来说,只是极短极短的一瞬,所以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距离,微小到令人扼腕叹息。第三,征服南极是一场极难取得成功而极容易失败的冒险。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征战南极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才使第一个问鼎南极成为值得青史留名的巨大荣誉,因为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苦难越深,获得的成功就越弥足珍贵。然而,在经历了千辛万苦重重磨难后,斯科特一行却与这巨大的荣誉失之交臂。一边是以微弱的差距惜败,另一边是胜利者获得的巨大荣誉,两相比较,就具有了悲壮的意味。

除此之外,斯科特一行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后仍难逃一死的命运,构成了本文“悲剧”的另一重含义――毁灭之悲。王富仁说:“人类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对立意识是人类悲剧观念产生的基础。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3]正如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是悲剧一样,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是悲剧。斯科特等五人之死的悲剧意味,在于不屈不挠的抗争和难逃一死的宿命之间令人心碎的较量。斯科特一行与寒冷、饥饿、绝望及暴风雪进行了顽强的搏斗,但最后,“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大自然“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在死亡面前,他们越是表现得顽强勇敢,死亡的结局就越具有悲剧性。他们的死,正应了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以说,悲剧的震撼力,不是取决于毁灭性的结局,而是取决于主体遭遇毁灭时所迸发出的抗争意识、搏斗精神。正是抗争与搏斗,成就了生命中有价值有意味的一面,也成就了悲剧的崇高之美,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因此,谈《伟大的悲剧》中“悲剧”的含义,如果不谈惜败背后行动的价值与成功的偶然,不谈毁灭背后抗争的激烈与搏斗的顽强,就无法理解悲剧与崇高相通的积极意义。

二、从痛苦中识英雄

通常,传记文学会将叙述的重心放在历史事件中人与事的记录上,然而,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茨威格却选择了跳出常规,他曾坦言“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本篇也不例外。作者并不拘泥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创造性地融入对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抒情,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真实。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突出这一悲剧的伟海的女儿读后感大。

悲剧不仅表现毁灭与冲突,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美学价值类型的最根本原因。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在这里,茨威格用饱蘸深情的笔触,盛赞斯科特一行在冰雪南极与厄运的搏斗。那么“,无比高尚”和“最伟大”,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文中有两个矛盾的关键词揭示了“伟大”的含义。

第一个关键词是“勇气”。茨威格在文中说:“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本。”茨威格用表示距离的“寸步之遥”与表示重量的“16公斤”构成强烈的反差,暗示了斯科特一行不惧死亡的勇气,来自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和对职责的坚守,激发了他们面对死亡的英雄气概。除了这一处情绪化的叙述外,另一处情绪化的叙述是奥茨之死。奥茨两次寻死:第一次,他要求队友将他留在睡袋里,被“坚决拒绝了”;第二次,他坚决走向死亡,只为了把更多生的机会让给队友。茨威格动情地写道:“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面对无可抗拒的死亡,恐惧消失了,对队友的深情厚谊赋予了奥茨走向死亡的勇气。他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对死亡故作轻松的调侃,和外面狂吼怒号的暴风雪又构成了极具震撼力的反差,英雄般的赴死,成就了奥茨伟大的心灵。茨威格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这样的称谓来指代奥茨,饱含赞颂之情,其言外之意是,奥茨的死,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了皇家禁卫军的精神,他战胜的不是敌人,而是死神!第三处情绪化的叙述,是斯科特三人最后的死――他们“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明明是等死,茨威格为什么要用“骄傲”来形容呢?因为他们的死亡,仅仅证明了自然的胜利和人类肉身的失败,然而,他们为生存的任何可能的机会战斗到最后一刻,以手为话题的作文也证明了人类求生的强烈欲望和不肯屈服的顽强意志,与无法抗拒的厄运具有同等的强度。他们与南极暴风雪抗争的过程,以及最后勇敢面对死亡的平静,已经证明了他们在精神层面的胜利。

第二个关键词是“恐惧”。

如果说上述三处充满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叙述,从正面塑造了斯科特一行的英雄形象,那么,对于“恐惧”的心理描写,则从反面衬托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茨威格一方面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赞颂了斯科特一行面对厄运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却又毫不掩饰地披露了他们面对厄运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了”,“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茨威格为什么要反复向我们披露英雄胆怯的一面呢?

首先,斯科特等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探险勇士,面对南极的恶劣天气,尚且绝望与恐惧,“英雄的恐惧”衬托出南极极端天气之可怕。读者可以借此去想象,从1月18日到达南极点,到3月29日死去,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斯科特一行遭遇了怎样的苦难?南极复杂的地形、低气压、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以及可以在瞬间把雪粒吹成子弹的狂风,足以说明他们在南极遭遇了最激烈的痛苦,而最激烈的痛苦最能表现最伟大的心灵,痛苦的强度可以衬出伟大的高度。

我国南极中山站考察队员曾写下这样的日记:“白天下午四五点钟,温度也在零下8度左右,把手伸出来露天条件下写字,南极的天气像刀扎一样透过皮肤,在骨头上狠狠地划下自己的印记,手除了刺痛麻木完全没有任何感觉,写字时完全依靠手臂的力量牵引着笔动作,这时候,估计手上被人砍一刀,大概也不觉得痛吧!”[4]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甚至有时要直面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斯科特的日记却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真正践行了他日记中所写的“尽力而为,至死方休”。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力量,牵引着斯科特的笔?茨威格将这力量解释为“希望”――他希望这本能证明他和不列颠民族勇气的日记,能传递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传递他们对探险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传递他们对于全人类的深厚情谊。这种希望,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无比高尚。

其次,茨威格写斯科特一行的恐惧,是想说明真正的英雄是忠于人性的。在行动上他们表现出非凡的英雄气概,但在情感上他们是真正的人。这种英雄美学,源头是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在古希腊人看来,痛苦的哀号与伟大的心灵是相容的,或者说,描写痛苦,对于表现英雄人物没有什么坏处。因此,希腊文学会表现英雄人物的痛苦和哀伤,让他们“既动感情,也感到畏惧”。他们“并不以表现人类弱点为耻”,只是不让这些弱点阻止英雄走向光荣,或是阻止英雄尽职尽责。[5]事实证明,斯科特一行所遭受的痛苦、绝望和恐惧,也没有阻止他们走向光荣,南极的狂风暴雨曾销蚀了他们的勇气,但却没有消灭掉它。他们用冻掉脚趾的脚板走到生存希望的尽头,骄傲地面对死神,最绝望的关头都没有放弃同伴,种种细节都证明,“他的哀怨是人的哀怨,他的行为却是英雄的行为。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有人气的英雄”[6]。在茨威格的笔下,斯科特等人就是这样“有人气的英雄”,唯其有人气,伟大才更有信服力。

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与思考,茨威格艺术语言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就渐渐显现出来了。茨威格是个以刻画人物心理与性格见长的作家,教学中要以此为抓手,重点赏鉴作者在主观叙事中所灌注的思想感情;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区分悲惨与悲剧的根本差别,从美学的视角去理解悲剧,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崇高与悲剧、痛苦与伟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奥]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M].舒昌善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序言1~2.

[2]何静,舒英才主编.美学与审美实践[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48~49.

[3]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1).

[4]金陵人士.我在南极的那点[EB/OL].:/// post-free-1101381-2.shtml.

[5][6]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9,31.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篇2

前 言:

如果说,有教育教学的活动,就有教育教学的“事例”的话,那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本身在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等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已日益凸显。全国课改专家顾泠沅教授曾经讲过,“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研究”。以叙事的方式再现教育教学实践时空中发现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及场景,从中反思感悟得出个性化的结论,这是案例的作用,也是一线教师最适宜的研究思路。

七台河市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中的所感所得,很多教师也中从益不断成长,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呈现其中的优秀案例,使更多教师在比较中辨别、内化和提升。

前一阵,在校内课改展示课上我讲了《伟大的悲剧》一课。我之所以选这一课来做研讨课,是因为听了一节地理课,老师讲到在南极点上的一个科学考察站叫阿蒙森—斯特科站时,为学生讲了这一科学考察站得名原因。我想起本册语文书中有一篇写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课文,于是决定借着学生刚学完地理这一时机来讲这篇课文。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也不仅仅是感动,而是让世人去思考:人们应该如何去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者茨威格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用心替那些失败者在诉说,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在这次死亡之旅中,这些探险者始终没有向遭遇到的苦难低头,都表现得异常英勇,所以在茨威格眼里他们虽是失败的英雄,但却都是值得称颂的英雄。茨威格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这些失败者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并称之为伟大的悲剧是极其正确和恰当的。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鲁迅热情赞扬“不耻最后”者的话及给“伟大”和“悲剧”下的定义。两名伟大作家的看法竟然惊人地相似。于是我决定把鲁迅的名言作为切入口,以“失败的英雄”——“伟大的表现”——“悲剧的价值”为线索,用文章中描述的事实加以证实和理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人活着得有一种精神。

师:这些是斯特科一行悲剧的具体体现,那么我们读来的感觉是悲惨吗?

生:不,我认为不能用“悲惨”这个词概括他们,应该用“悲壮”一词,因为他们是为人类科考事业而做出的牺牲!

师:对,说得好,这正像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先生有一句话:“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根据鲁迅对“伟大”一词的命名,你认为斯科特一行人够得上伟大,是值得称颂的伟大英雄吗?那么他们的“伟大”又从哪些情节中反映出来呢?

生: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诚实、守信、绅士风度。

生: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撬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坚毅、执著、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

生:奥茨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10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舍己为人、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生:因为他们在失败面前、在厄运面前,甚至在死亡面前都没有低头,他们活得明白,死得坦然。——乐观向上、勇气十足。

生: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人们)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热爱生命、热爱亲人、伟大的博爱。

(课后,觉得太过于注重结论,缺少一个分析的过程,应该深度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生:课文最后两句话。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师: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生: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学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地理课知识的基础之上,我再激情设计问题,学生才会理解得那么好。

这一课结束后,引发了我的思考: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人文教育价值,核心是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主要是通过一些文章,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大问题:人存在的意义?怎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从先哲那里获得哪些启示……这就势必要打破学科限制,综合课内外知识,从而才能引领学生走向人生的高处。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篇3

一、导入

导入一:

有关南极的视频导入

师:这是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

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要求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导入二:

聊天对话

同学们,你喜欢探险吗?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喜欢、因为有趣、好玩,也可能说不喜欢,因为有危险等。

师:这是我们想象中的探险,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斯科特经历一次真正的探险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

三、研读

承上面学生的概述

1、关于“悲剧”的理解

师: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

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稍做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2、关于“伟大”的理解

师: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成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或“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伟大之处究竟是在于何处)请你找出来,分析一下,并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生分析朗读、老师参与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一定要让茨威格因为知己了。他不选成功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物的心灵。

四、悟读

是啊,这一幕伟大的悲剧令我们深深的震撼,也给我们留下了长长的思考,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迪呢?可以联系自己生活来谈谈吗?

师生交流(学生说启发估计太空,一定要提醒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比如借用鲁迅的那个“不耻最后”。跑3000米,最后一名,但坚持跑完。这就是伟大的悲剧。

师生各用一句话总结。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