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原文与赏析-陈毅《赠西园寺公一先生》诗词赏析】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3-17 09:41:41

导语:想象

鲁迅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原文与赏析

鲁迅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原文与赏析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后来也想,倒不如换一张雪莱淹死在海里的记念像或是伊孛生的罢;但也终于没有换,现在是连这一张也不知那里去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帖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 我骄傲地回来。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于她能算什么东西呢? 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我只记得那时以前的十几天,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不但我自己的,便是子君的言语举动,我那时就没有看得分明;仅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但也还仿佛记得她脸色变成青白,后来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然而我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没有知道她怎样说或是没有说。 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由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但我又知道,她一定要看见,而且也非看不可的。 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为她爱我,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的心平静下去了,但又有别一部分和身体一同忙碌起来。我们这时才在路上同行,也到过几回公园,最多的是寻住所。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他们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然而倒是明白人,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雇一个乡下的女工,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的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每日办公散后,虽然已近黄昏,车夫又一定走得这样慢,但究竟还有二人相对的时候。我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但她们却认识鸡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啊!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在会馆里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连这一点也没有了;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我们常说,我们总还得雇一个女工。 这就使我也一样地不快活,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听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 我的路也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我的学会了煮饭,就在这时候。 但我的食品却比在会馆里时好得多了。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我曾经忠告她:我不吃,倒也罢了;却万不可这样地操劳。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 我也只好不开口。然而她还是这样地操劳。 我所豫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奉 局长谕史涓生着毋庸到局办事 秘书处启 十月九号 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到现在才发生效验,已经要算是很晚的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 “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她说。 她的话没有说完;不知怎地,那声音在我听去却只是浮浮的;灯光也觉得格外黯淡。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我们先是默默地相视,逐渐商量起来,终于决定将现有的钱竭力节省,一面登“小广告”去寻求钞写和教读,一面写信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说明我目下的遭遇,请他收用我的译本,给我帮一点艰辛时候的忙。 “说做,就做罢! 来开一条新的路!” 我立刻转身向了书案,推开盛香油的瓶子和醋碟,子君便送过那黯淡的灯来。我先拟广告;其次是选定可译的书,迁移以来未曾翻阅过,每本的头上都满漫着灰尘了; 最后才写信。 我很费踌蹰,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我的心因此更缭乱,忽然有安宁的生活的影像——会馆里的破屋的寂静,在眼前一闪,刚刚想定睛凝视,却又看见了昏暗的灯光。 许久之后,信也写成了,是一封颇长的信;很觉得疲劳,仿佛近来自己也较为怯弱了。于是我们决定,广告和发信,就在明日一同实行。大家不约而同地伸直了腰肢,在无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坚忍崛强的精神,还看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希望。 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 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小广告是一时自然不会发生效力的; 但译书也不是容易事,先前看过,以为 已经懂得的,一动手,却疑难百出了,进行得很慢。然而我决计努力地做,一本半新的字典,不到半月,边上便有了一大片乌黑的指痕,这就证明着我的工作的切实。《自由之友》的总编辑曾经说过,他的刊物是决不会埋没好稿子的。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但是这自然还只能怨我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然而又加以阿随,加以油鸡们。加以油鸡们又大起来了,更容易成为两家争吵的引线。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不久就共译了五万言,只要润色一回,便可以和做好的两篇小品,一同寄给《自由之友》去。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虽然我因为终日坐在家里用脑,饭量已经比先前要减少得多。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于是吃我残饭的便只有油鸡们。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后来,经多次的抗争和催逼,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 但是阿随也将留不住了。我们已经不能再希望从什么地方会有来信,子君也早没有一点食物可以引它打拱或直立起来。冬季又逼近得这么快,火炉就要成为很大的问题;它的食量,在我们其实早是一个极易觉得的很重的负担。于是连它也留不住了。 倘使插了草标到庙市去出卖,也许能得几文钱罢,然而我们都不能,也不愿这样做。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 我一回寓,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但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自然是为阿随。但又何至于此呢?我还没有说起推在土坑里的事。 到夜间,在她的凄惨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 “奇怪。——子君,你怎么今天这样儿了?”我忍不住问。 “什么?”她连看也不看我。 “你的脸色……。” “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那里去呢?大道上,公园里,虽然没有冰冷的神情,冷风究竟也刺得人皮肤欲裂。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 那里无须买票;阅书室里又装着两个铁火炉。纵使不过是烧着不死不活的煤的火炉,但单是看见装着它,精神上也就总觉得有些温暖。书却无可看:旧的陈腐,新的是几乎没有的。 好在我到那里去也并非为看书。另外时常还有几个人,多则十余人,都是单薄衣裳,正如我,各人看各人的书,作为取暖的口实。这于我尤为合式。道路上容易遇见熟人,得到轻蔑的一瞥,但此地却决无那样的横祸,因为他们是永远围在别的铁炉旁,或者靠在自家的白炉边的。 那里虽然没有书给我看,却还有安闲容得我想。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 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屋子和读者渐渐消失了,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的偷儿……。子君,——不在近旁。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 冷了起来,火炉里的不死不活的几片硬煤,也终于烧尽了,已是闭馆的时候。又须回到吉兆胡同,领略冰冷的颜色去了。近来也间或遇到温暖的神情,但这却反而增加我的苦痛。记得有一夜,子君的眼里忽而又发出久已不见的稚气的光来,笑着和我谈到还在会馆时候的情形,时时又很带些恐怖的神色。我知道我近来的超过她的冷漠,已经引起她的忧疑来,只得也勉力谈笑,想给她一点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子君似乎也觉得的,从此便失掉了她往常的麻木似的镇静,虽然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但对我却温和得多了。 我要明告她,但我还没有敢,当决心要说的时候,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但是这又即刻来冷嘲我,并使我失却那冷漠的镇静。 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我的心渐被这些草稿填满了,常觉得难于呼吸。我在苦恼中常常想,说真实自然须有极大的勇气的;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不独不是这个,连这人也未尝有! 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幸而是早晨,时间正多,我可以说我的真实。我们的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遭。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称扬诺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 她还是点头答应着倾听,后来沉默了。我也就断续地说完了我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 “是的。”她又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 临末,我用了十分的决心,加上这几句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我同时豫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只有沉默。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不能看下去了,幸而是早晨,我冒着寒风径奔通俗图书馆。 在那里看见《自由之友》,我的小品文都登出了。这使我一惊,仿佛得了一点生气。我想,生活的路还很多,——但是,现在这样也还是不行的。 我开始去访问久已不相闻问的熟人,但这也不过一两次;他们的屋子自然是暖和的,我在骨髓中却觉得寒冽。夜间,便蜷伏在比冰还冷的冷屋中。 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生活的路还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在通俗图书馆里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横在前面。她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神色。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蔚蓝的天,下是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明的闹市,黑暗的夜……。 而且,真的,我豫感得这新生面便要来到了。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写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已经有三封信,这才得到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我却单是催,就用了九分的邮票,一天的饥饿,又都白挨给于己一无所得的空虚了。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就在这样一个昏黑的晚上,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她去了么?”过了些时,我只问出这样一句话。 “她去了。” “她,——她可说什么?”。 “没说什么。单是托我见你回来时告诉你,说她去了。” 我不信;但是屋子里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现在她就郑重地将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似乎被周围所排挤,奔到院子中间,有昏黑在我的周围;正屋的纸窗上映出明亮的灯光,他们正在逗着孩子玩笑。我的心也沉静下来,觉得在沉重的迫压中,渐渐隐约地现出脱走的路径: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 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嘘一口气。 躺着,在合着的眼前经过的豫想的前途,不到半夜已经现尽;暗中忽然仿佛看见一堆食物,这之后,便浮出一个子君的灰黄的脸来,睁了孩子气的眼睛,恳托似的看着我。我一定神,什么也没有了。 但我的心却又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就不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地沉重。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我想到她的死……。我看见我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的人们,无论是真实者,虚伪者。然而她却自始至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我想,只要离开这里,子君便如还在我的身边;至少,也如还在城中,有一天,将要出乎意表地访我,像住在会馆时候似的。 然而一切请托和书信,都是一无反响;我不得已,只好访问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去了。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以正经出名的拔贡,寓京很久,交游也广阔的。 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罢,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我终于不自觉地问。 “哈哈。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但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谁知道呢。总之是死了就是了。” 我已经忘却了怎样辞别他,回到自己的寓所。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 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像去年那样。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自然,我不能在这里了; 但是,“那里去呢?”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 我比先前已经不大出门,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于是在这绝续之交,便闪出无名的,意外的,新的期待。 一天是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乏着。耳中听到细碎的步声和咻咻的鼻息,使我睁开眼。大致一看,屋子里还是空虚;但偶然看到地面,却盘旋着一匹小小的动物,瘦弱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 我一细看,我的心就一停,接着便直跳起来。 那是阿随。它回来了。 我的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为着这阿随。但是,“那里去呢?”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 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截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析】 “五四”以后,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口号作为中国觉醒青年的新的憧憬和理想涌入中国,这是继维新运动之后中国思想界的又一场 “欧风美雨”。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青年,它们到底还是一些过于抽象和笼统的东西。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对于青春期的青年学生则是更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要求,“尝鼎一脔”,后者也便自然成了前者的代用品或对等物,茅盾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经指出,当时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占了全数的百分之九十八,这也可见当时对“恋爱自由”的重视了。 在当时的恋爱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爱的喜悦的表白,也有大量失恋的痛苦的哀叹,有成功的爱情追求,也有失败的情场争斗,但这一切,几乎都指向一个最终的意愿——爱的结合与自由的结合。“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女士坐着她的所爱陈先生的汽车离家而去了,成功了她的“自由的追求”。还有更多的人呻吟着失恋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实现与自己所爱的人的婚姻的结合。 “自由结合”在当时是一个新的时髦的词儿,但当时作家所描写 的恋爱追求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所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中国青年男女几千年来一直在追求着的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愿望。而爱情的喜悦和失恋的痛苦,则同样是从《诗经》的首篇《关睢》以来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而又常变的主题。那么“五四”以后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与中国几千年来那些古老理想到底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它们理应给新文学作家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新的艺术空间呢?显而易见,当时的多数作家是未及细细体味的。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大量的恋爱小说还基本没有超脱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和“倡优士子”模式,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并没有更深的挖掘和更新的开拓。 我们必须看到,“五四”时期所提倡的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有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所表现出来的愿望和要求根本不同的内涵,它们首先是作为普遍的社会原则和社会思想原则提出来的社会和社会思想改造的口号,而不再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一样,仅仅作为作家的良好愿望和恋爱者本人的自然欲望和要求了。事实上,包括曹雪芹在内的任何中国古代文学家,在他们描写着青年男女的爱情喜剧或悲剧的同时,都没有认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和社会思想的普遍性原则,都没有意识到社会成员(包括恋爱者本人的父母,长辈或君王) 对婚恋者的个人选择的干预是违反基本的社会原则和社会思想原则的不良甚至恶劣的行为,是对婚恋者的幸福的破坏。因此,现代的“恋爱自由”不仅意味着男女双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而且意味着应该是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选择,亦即这种选择不应受到社会的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的岐视,迫害、破坏和打击。一旦这种岐视、迫害、破坏和打击已经在婚恋者本人的心理上或生活环境中留下了自己的阴影,婚恋者的悲剧便或隐或显、或大或小地被注定了,并且这种悲剧绝不仅仅是由于婚恋者本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不难看出,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意识的推动下,鲁迅创作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现实题材的婚恋小说《伤逝》。 首先应当看到,鲁迅的 《伤逝》从根本上改变了“五四”时期绝大多数爱情婚恋小说的艺术构图:它不像很多爱情婚恋小说那样只着眼于婚恋,爱情双方的离合际遇或道德的情感的趋向 (如张资平的爱情小说),也不只着眼于婚恋一方的失恋的痛苦或性的苦闷(如郁达夫的性爱小说),而是在爱情的双方与他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之间设置了矛盾和斗争,一方是歧视和破坏、一方是挣扎与反抗,这种构图的思想内涵分明是: 婚恋者的结合的自由与幸福不仅仅取决于当事者本人有无自由或争取自由的觉悟和意识,同时还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承认与不承认、给予与不给予这种自由。在这里,主体意识的自由性和社会环境的自由性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的丧失都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丧失。与此同时,《伤逝》也不同于淦女士 (冯沅君)的爱情小说,后者也重点描写环境(家庭的干涉)和人物(恋爱双方)的对立,也重视环境的不自由如何强化着主体意识的不自由 (女主角由于对慈母的爱而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淦女士始终把这种对立放在自由结合的目的的实现上,她像古代诗人和小说家一样把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爱情追求的最终目标,似乎只要这一点得以实现,婚恋者的幸福便有了保证(在古代小说中往往几句话了结结婚后的一生;男欢女爱,白头偕老,举案齐眉,生了几男几女,儿子都做了大官云云;“五四”以后的新的爱情小说对男女主角婚后的生活似乎也无甚可说,总之应是幸福美满的)。只有鲁迅,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艺术构图。《伤逝》重点不写婚前卿卿我我的恋和破裂后恩恩爱爱的怨,而是把重点放在从自由结合到最终离异的全过程。在这时,环境的不自由才更明确地表现为主体的不自由,社会环境与婚恋者之间的对立可悲地形成了婚恋者双方的明显的分裂和对立,并最终酿成了爱情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一开始便是在不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且这种外在的不自由已经在他们的爱情关系间投下了阴影,改变了恋爱的面貌。我认为,现在城市的有知识的青年已经能够直接感到: 涓生和子君的婚前关系并不是正常的、应有的恋爱关系。恋爱是在恋爱双方进行的,这是恋爱双方加强接触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彼此的精神、情感吸引力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从最初的、最一般的男女相互吸引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的交往或了解逐渐增加着精神和情感的吸引力,使之成为灵肉一致的相互浑融的吸引力量。与此同时,双方的交往加强着彼此共同的趣味和爱好,并对彼此的独立个性增强着适应的力量,这为婚后的彼此共同生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关系的确定是恋爱的结果,而不是恋爱的目的。但在涓生和子君的生活环境中,几乎从彼此加强交往的一开始,便已经意味着二者对对方的默许了,恋爱的过程几乎只是彼此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思考和致力的重点始终是能否及如何抗拒外界的压力,争取实现结合,我们看到,这种恋爱方向的改变使涓生和子君彼此的适应了解几乎仅仅停留在极为表面的层次,除男女间的本能的吸引和外形的吸引之外,子君几乎只是被一种模模糊糊的理想所陶醉,涓生也只是敬佩子君的勇敢,而对于自己对面这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及其习惯和爱好,他们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正是因为如此,当婚后涓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便感到“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爱情没有因结合而强化,反而迅速消失了。 涓生和子君的恋爱过程不是加强了 自身的自由性,而是使自己愈益陷入了不自由的境地。涓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子君则与“自己的叔子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鲁迅的描写使我们看到,当整个社会和社会广大人众不承认涓生和子君的婚姻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的时候,他们的“自由”的选择恰恰意味着选择了更大的“不自由”。就择偶而言,他们是自由的,但在整个社会上,他们的自由的空间却几乎全部失去了。这一切都投射进了涓生和子君的婚后的生活中去。婚前的独立生活和婚后的家庭生活永远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恋爱则是二者之间的一道滑梯,可以缩小由这种差距带来的生活震动和心理震动,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却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固有生活,当婚后子君极力在新的家庭关系中修补和恢复婚前在富裕家庭中那种安逸和平静的旧生活,当涓生极力在家庭中找到自己婚前的完全独立的个人生活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差距便明显显露出来了。他们都感到为这个婚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都需要从对方的温暖中补偿这种牺牲,但又都不可能完全得到它。彼此的怨怅情绪增加了,子君感到涓生不再像婚前那样有生气、那样温暖,涓生则觉得子君加重了自己的生活负担,这种怨怅情绪虫蚀着他们的爱情,加深着他们的裂痕,外部的每一变动都使他们的爱情关系罩上更深的阴影。人不但需要男女间的情爱,同时还需要社会的友谊、家庭的温暖,但这一切都由于自由结合的行动和社会思想的守旧而失去了,他们陷在了完全孤独与孤立的境地。在这里,自由的爱情也成了不自由的,他们都本能地害怕失去这种爱,但越是害怕越是失去自由感情的交流,爱情一旦罩上了虚伪,爱情也就不翼而飞了。在这时,生活的重担便更是重担,意志力得不到爱情力量的支持,长期的经济压迫便渐渐压垮了意志的筋骨。最后,当二人谁也难以再支撑的时候,破裂也便成了势所难免的事情。孤独中的爱曾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希望和乐趣,失去这种爱也便意味着失去了生活、失去了幸福,人生仅成了痛苦的重负,子君的死也是不难理解的。显而易见,假若涓生和子君生活在另一种生活环境和思想环境中,假若这个环境把他们的自由结合视为完全正常的、道德的、自然如此的行为并因此而不对之施以歧视、刁难和打击,涓生和子君便会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使他们的爱情“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即使由于他们的主观原因再无法维持二人的结合,相互的离异也并不意味着希望和幸福的全部毁灭,其爱情经历也便不是悲剧性的。总之,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绝不主要是他们个人的过错,而是陈腐守旧的社会思想环境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 《伤逝》是一篇全新的爱情小说,它第一次把笔触深入到青年男女婚后的情感关系中去。与此同时,这也产生了它在艺术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心灵自白和往事追述进行的精细微妙的心理刻划。 涓生不是陈世美式的喜新厌旧的负心汉,在他与子君的情感变化中没有一个更美的女郎插足其间; 他也不是《负情侬传》或《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生,不是见利忘义的小人。他与子君关系破裂的原因完全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是心理的事实。在这里,需要的是列夫·托尔斯泰式的“心灵的辨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语)。鲁迅运用了涓生手记的方式,但涓生的自述只是涓生的自我意识和他回忆中的事实,是小说中的表层和现象,它还存在着更深层的东西,这是鲁迅通过涓生的手记暗示出来的涓生和子君心理变化的过程,是涓生自己也未曾自觉意识到的内容,请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涓生的话无疑是正确的,但鲁迅却并非为了揭示这种生活的真理,而是为了揭示涓生这时的内心的真实。涓生这里已经开始失去了对子君的爱,开始对子君感到失望,而同时又担心着爱的失去,显而易见,在他热恋着子君的时候,是不会想到爱情需要更新的道理的。子君已经朦胧地觉得了自己的失望,感到婚后的实际与婚前的想象的差距,所以她“领会地点点头”。但她领会的并不是涓生有关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大道理,对此,她实在并不 “领会”,因为她正在按着自己的方式努力去做涓生的“好妻子”,除此之外,她不知道她还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 鲁迅这种心理刻划的手法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是独特的,它带来了心理刻划的高度精确性和细致性,郁达夫、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浪漫主义小说,多是把主人翁的抒情和议论当作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直接表现(作品中的“我”常常就是作者),其心理表现是直露的,甚少含蓄和余味; 叶圣陶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其心理的表现多少带有粗疏感,很难把人物(特别是知识分子)内在的情感与心理的过程极细密地表现出来。《伤逝》中的心理刻划细密而不直露,其成就是很高的。 鲁迅通过涓生的手记所暗示的涓生与子君的情感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一、婚前的互爱。这时二人的互爱是真诚的,但他们爱的都是被最初的爱情想象理想化了的对方,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对象。涓生理想中的子君是一个勇敢的新女性,子君理想中的涓生是一个有为的、自己可以依托终生的好丈夫。婚后的生活很快揭去了由彼此的想象罩上的这层面纱,失望继之而来。 二、婚后彼此的感情迅速冷却,在这冷却面前涓生和子君都感到困惑,但他们却还努力挽回消失了的热情。子君常常在涓生面前温习婚前的情景,分明由于现在的生活中已没有足以使她感到温暖和惊喜的东西,回忆成了维持热情的一种手段,但却是难奏奇效,易致厌倦的手段; 涓生希望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产生新的热情的源泉,但除了对子君的隐隐的不满外,他自己也不知如何在这种生活境况下使爱情更新、生长、创造。 三、感情的丧失与彼此的不满公开化。在经济压力下涓生和子君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彼此的不满已成了明确的意识。“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在这种意识中包含的是涓生对子君的怨怅情绪。在涓生强行放掉阿随之后,“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子君这种“凄惨的神色”包含着对涓生的极度不满,她感到涓生是冷酷的,这不仅是对阿随的,也是对她的,她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凄惨和命运的凄惨。 四、涓生在生活的重压下,开始暴露了曾经被憧憬着爱情和幸福掩盖下的利己主义的思想。“人必须活着,爱情才有所附丽”,这个“人”,首先是自我,于是渐渐产生了摆脱子君的念头。开始是不自觉的闪现,但闪现之后便不再离去,他感到恐慌,有着自责,但自责也没有可能压抑住这种强烈的心理趋向。继之,他便围绕这种念头形成了各种人生哲理,但所有这些人生哲理都是摆脱子君的理由,是为自己开脱道德责任的理论,带有极大的虚伪性。再后,他的心理活动又转移到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暗示给子君的方法上。我认为,鲁迅这一部分的心理刻划最见功力,这几个层次相互交错,反映着涓生当时心绪的纷乱、思想的波动、爱与恨的复杂交织,但在波动中又见层次,摆脱子君的决心愈益增强,道德责任感逐渐被摧毁。子君在这时已经意识到变故的到来。她努力做着绝望的挣扎,“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就写在自己的心上。” 当这挣扎终于失败后,她承认了自己的命运,独自出走了。 五、涓生的悔恨和自谴。在涓生的悔恨和自责中,鲁迅使我们看到,涓生实际上还是一直爱着子君的,只是由于生活的压迫以及摆脱这种压迫的欲望,使他把子君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立起来。增加了自己对子君的怨恨之情。但子君的真的出走,并没有使他感到心灵的轻松和生活的轻松,并没有像那些薄情汉一样感到如愿以偿。甚至他自己也没感到,恰恰在这段痛苦的共同生活中,子君成了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人比婚前恋爱时期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了。他的痛苦和悔恨,向人们揭示了一向被压抑在涓生内心深处的对子君的爱,但这时悲剧已经注定,给涓生留下了永难磨灭的悲哀和痛苦。 一部作品是需要时间考验的。在发表之初,《伤逝》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在当时那些浅露的爱情小说面前,人们感到它缺少应有的情味。但进至今日,人们越来越感到了它的深刻性和艺术魅力。《呐喊》 中的《阿Q正传》、《彷徨》中的《伤逝》,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为鲁迅小说的双璧。

陈毅《赠西园寺公一先生》诗词赏析

赠西园寺公一先生年月太平洋,水如蓝。富士山,雪胜银。好风光,好人民。反美帝,争冲绳。守中立,得和平。要亲仁,要善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也可以互相作善意的批评。反对亚洲人打亚洲人!反对中日兄弟互相残杀,要坚决反对屈从美国的奴才们!注释:西园寺公一——(—年),日本政治家。曾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之前民间交流的先驱。太平洋——地球上最大的海洋,覆盖着地球约%的表面以及约.%的总面积。跨度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西面为亚洲、大洋洲,东面则为美洲,跨越°纬度,南北最宽千米。包括属海的面积为.万平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万平方千米。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峰,也是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休眠火山,它接近太平洋岸,位于东京西南方约公里处。海拔为.米,是日本国内的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争冲绳——“冲绳”即冲绳岛,是日本琉球群岛的主要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年月为美国军队攻占。年,根据《旧金山对日和约》的规定,日本当局同意把冲绳交给美国托管。此后,日本人民为归还冲绳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年月日,根据美、日两国政府的协议,美国将冲绳的行政管理权归还给日本。残杀——杀戮,杀害。屈从——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违背本意,勉强服从。奴才——古代指奴仆,现代一般用于讽刺,含负面意义。赏析:近代以来,日本先后于年、年、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也使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两国人民及亚洲与世界和平稳定大局出发,希望重新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提出了中日正常邦交化的目标,但遭到了美国的施压,日本政府于年月与中国台湾缔结了“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使中日邦交正常化严重受阻。“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中日关系不得不从民间入手。随后,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起来,日本人民要求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陈毅同志正是在年月日接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国会议员一行后,作诗相赠。“太平洋,水如蓝。富士山,雪胜银。”诗人开篇点明日本岛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后句“要善邻”置下伏笔。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烟波浩渺,水域辽阔,与中国隔海相望。富士山又是日本的一座活火山,是日本的最高山峰,常有积雪缠绕,雪色晶莹剔透。一座山、一方水,诗人用寥寥几笔,就把日本的旖旎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好风光,好人民”两句,既是承上,也是启下。既然是“好风光,好人民”,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一样,必定要“守中立,得和平。要亲仁,要善邻”啊!在此之前,诗人用“反美帝,争冲绳”两句,表明了对日本人民强烈要求美国归还冲绳岛,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的支持态度。诗人要求日本人民团结一道,夺回自己的国土。诗句看似通俗,但含义深刻、意境幽远。诗人用“要善邻”一句,隐指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多次大规模侵略过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诗人告诫日本朋友,既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就要友好相处,就要让中日人民的友谊世代相传下去。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已达多年之久,班固所书《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中的“倭人”,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后汉书》中记载,公元年,日本就开始与中国交往。公元世纪开始,日本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留学生、学问僧等。到了唐代,日本开始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唐朝也向日本派出使节。唐代高僧鉴真曾东渡日本,传播盛唐文化。两国人民的友谊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得和平”与“要善邻”相呼应。两国人民一定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千载相交,永留友谊。对不同见解,诗人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情怀,表示可以用“互相作善意的批评”的办法,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最后形成前进中的合力。后三句,诗人直接起兴。三个“反对”,是诗人在呼吁两国人民之间、两国政府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批评,和平相处,达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目的。三个“反对”,一个是对亚洲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反对,一个是对中日两国人民之间互相残杀的反对,另一个是对屈从霸权主义的奴才们的坚决反对。诗人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反复呼吁中日应该走共同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只有这样,中日友好关系才能世代相传下去。这首诗尽管写于年月,但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的关系非常融洽,但今天的日本政府却一手制造出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中日关系冷落到了冰点,两国人民的友谊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奉劝以安倍为首的日本官员好好品读一下陈毅元帅当年写下的这首诗,去把握历史,去尊重现实,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让中日之间的友谊世代相传下去。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