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型企业信息化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5-11 18:08:16

导语:写景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篇

关键词:诺兰阶段模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诺兰阶段模型介绍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从初装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年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他将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以下为六个阶段,任何组织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不能跳跃式发展。

、初装阶段

初装阶段是指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单项信息处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个别部门引入计算机,起一种宣传、启蒙作用,

各级管理人员对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从不了解到有点了解。

、蔓延阶段

蔓延阶段是指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

企业内部其它部门也纷纷开始购置信息化软、硬件系统。但这一阶段出现盲目购机开发或购买软件,甚至互相攀比的现象,

同时还出现了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问题。

铭记作文

、控制阶段

企业内部各部门纷纷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范围。企业高层用投入产出优化法则来审视系统的应用,

发现在这方面投资不断增加,

但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

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出现了对整个企业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行为。

、集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

一些职能系统内部已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等。

由于在建立各个业务子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

企业中形成很多“信息孤岛”。因此,为使各子系统集成得以顺利实现,

从组织其他部门独立出来的信息管理部门努力把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

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在企业集成共享。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大力度地加强管理信息化工作。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

、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企业除了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制造、财务、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信息集成以外,还进一步通过电子商务与企业外部资源结合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该阶段,

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因此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二、公司信息化建设及现状

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企业,成立于年,其前身曾为密封行业国家最早进行技术引进的八家企业之一,且是国内该行业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现为市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信息化工作开始较早,

但因观察昆虫作文受当时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硬件系统昂贵且性能不高、软件系统功能有限且不成熟、在信息化方面缺经验及人才等,所以当时的信息化基本停留在初级应用的层面。

公司信息化过程大致如下:上世纪年代中期便在财务部门最早使用计算机,最初仅用来做一些基本统计工作;

年月开始第一次实施,主要是在财务部门实现从手工账向软件记账的过渡,同时在另一套系统中实施了进销存;年月到年月,

公司的信息化实施人员,对初次实施中的不足进行总结,进行了部分流程改造。年月到月,重新组织实施了系统,

内容包括生产管理()、进销存、固定资产、质量管理、人事工资等模块。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于年到年实施了系统、部分设备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这两个系统和集成,创造了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简称-)。

在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从年月到年月实施了橡胶配方智能分析系统和电子称量系统。年月到年底,对重新规划和实施,同时建立起了电子邮件系统。

年到年月,

对原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淘汰掉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在企业内部进行流程优化和重整。年月至今,通过重新选型,

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

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

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也使企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年获得“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批示范单位、“山东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公司开发的“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曾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公司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分析

随着公司战略的调整,

公司组织架构由单一主体向事业部、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策略向细分市场延伸,

各业务单元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的目标也被列入了公司的经营大纲,但与公司业务流程相对应的系统的运行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者最新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通过现有系统落地。

公司第一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业务、财务分属两套系统,

无法集成,暴露出了信息化运行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产成品库存数量大,周转率低,统计准确度低,

成本核算精度不高;生产周期、产能不均衡,无法高效匹配客户订单;

数据的真实度、及时率和准确率难以有效支持经营及战略决策。

经过系统实施后几个月的运行,公司项目效果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强了财务在各业务环节的监督、控制职能,

强化了财务的计划、分析功能,从而为领导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成本分析更加精确,可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瓶颈,

并指导销售价格的制定;有效降低库存,减少了呆滞品和超期商品,减少资金占用;

均衡产能、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交货及时率和客户订单匹配率;

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为集团运营管控提供基础。

从公司信息化发展过程来看,走过了诺兰模型的初装、蔓延、控制、集成阶段,目前基本已实现数据管理,

并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发展历程严格践行了诺兰模型,也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实现了“以信息化为手段,

实现传统企业的改造”,使企业逐步摆脱了粗放管理所带来的库存积压严重、产品成本高、对市场反映迟钝、财务状况不佳等各种困扰,并成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制造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的策略,或在制定规划时,

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阶段,

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建设。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诺兰模型第四阶段晚期或第五阶段早期;中小企业有%-%进入第四阶段,约%进入第三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

诺兰模型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设必经途径,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

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实施中公认是最难的,在具体实施时,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阶段,然后从自己所属的那个阶没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

不必重新再做前面的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根据诺兰模型来区分哪些属发展中正常出现的问题,哪些属异常问题,

从而早作准备、采取适当措施以减缓甚至克服可以预见的一些问题,并努力促进下一阶段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蒋丽斌。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务与金融,():-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

:。/。。-。。。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据咨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万以上,在中国总份额中做出了超过%的贡献,

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起着重要作用。这其中制造业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部分,

既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又占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理念低下和总体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和自身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必须理性地面对、适时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潮流,

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随着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愿望的日益迫切,应用就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艰难的应用探索之路。

可是在选型和应用探索过程中往往发现更多的是立足于管理完善,规模较大的大型企业,

功能往往“大而全”,而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环境则更具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此时这些产品并不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要求。中小型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投入产出比,简单有效的管理信息化产品,

并且该产品能够符合企业实际需求,能迅速运行,

为其创造切实价值,同时确保提供充分的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基于这样的思路,

本文在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其应用需求,立足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够用、实用、易用、好用”的要求,构造以供应链为核心,

集订单管理、生产管理、物料控制、销售及财务管理于一体的适合中小企业的系统框架。

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及应用现状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更加复杂,充满变化,他们有不同的管理重点,

对信息化有不同的期望。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面临以下问题:

()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结构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人才短缺: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这一领域的人才。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前期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的购置,到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企业信息化是不可能开展起来的。

()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企业一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时,

摸不着头绪,

不知道自己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哪些功能,

不明确信息化建设到底能给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做哪些事情、有什么作用。

在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其优势所在:

()信息化可塑性强: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企业信息化模式还未建成,

可塑性强。中小企业本身成型的较晚,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人才资源相对缺乏,

企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襁褓之中,有些甚至是个设想,

这就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种较强的可塑性、有较大的选择和调整空间。这样可以选择先进的信息系统,

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一个高起点。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相对容易: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结构单一、易于调整、机制灵活、产品更新换代快,当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时,能够迅速上马替代产品,实现调产、转产,

使企业在不经过大的动作下即可实现平稳过渡。因此,中小企业重组现有业务流程的过程也要容易一些,在信息化建设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逐步实施,

重点突破,能较快地取得管理效益。

应用架构

中小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能力是对市场和经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正确的决策能力。

而要实现这两点,必须要有一个能快速配置、快速实施、快速应用、快速见效的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将中小企业的管理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或低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对于寻求低成本经营的企业,如何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的流程来降低经营成本比率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定位于“有效监管企业物流”,

把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物流(内部供应链),这能够最大限度、快速地为企业带来效益。

.供应链流程解析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

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仓库、产品数量和质量、与作业管理相关的物流信息,以及与订货、发货、货款支付相关的商流信息组成的有机系统。

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各环节更需要紧密衔接,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的正是立足于准确反映企业活动与资源状态,实现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转畅通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环节进行有效计划、控制与反馈,

帮助企业优化各环节的运作,合理利用资源,

加强企业流转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系统架构

中小企业系统软件构架应从“易用、实用、好用、够用”的角度设计产品,并保证该产品具备较先进的软件架构,保证系统不仅简单而且先进,

同时提供良好的扩展性,能够在一定阶段内适用于企业成长需要。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少,利润少,

对盈亏的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大企业,管理者要求中小企业的系统实施快速,运用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中小企业系统的架构。

本架构采用了先进的集成业务内和业务间的框架体系结构,具体框架结构分为业务层、公共中间件层和底层支持平台,通过清晰的层次结构使层与层之间的影响尽量降到最小。其中业务层主要完成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和处理,

以业务模块作为基本单元,一个基本单元内部的调整和优化应对其他单元带来尽量小的影响,并通过业务逻辑服务器负责业务逻辑组件的加载、卸载、启用和停用管理;

公共中间件是系统框架提供的与业务无关的公共服务性组件集合;底层通过数据存取服务器负责数据存取组件的加载、卸载管理,内嵌远程访问机制,并提供类实体与数据表之间转换的底层支持。

.系统核心功能

中小企业中的系统的功能不需要“大而全”,

只需要解决企业迫切需要实现和改变的功能,抓住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系统能灵活实现内部供应链信息化,进而实现内外供应链结合;能对销售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辅助对销售机会的有效把握;灵活的报表分析,支持快速有效的业务决策。

经过分析提炼,

我们认为中小企业核心功能框架如下:

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系统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销售模块、生产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财务成本模块、人力资源模块,通过整个系统实现供应链在各模块间畅通流转,

资源状态与活动准确反映。同时各级领导可以通过领导视窗,对自己所关心的数据一目了然,为企业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实施策略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和为企业实施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中小型企业实施策略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注重实效”。

()应用准备――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

()应用方式――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系统配置;

()应用成本――快速实施,实施成本低;

()应用难度――灵活简便的系统保证应用人员零负担;

()应用服务――完备的客户服务以及实施监测措施;

()应用目标――降低成本、缩短物流、提高效益,

伴随企业从竞争中成长;

()应用远景目标――规范化企业管理,最终从管理当中出效益;

()应用难点――企业各级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执行力。

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应用框架和功能设计思想,采用和#。开发的制造企业产品在张家港锦花集团等多家中小企业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实践证明,该系统应用框架面向中小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简单实用,覆盖核心业务流程管理,能适应中小企业当前业务需求及未来成长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

,():-。

[]徐晓飞。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思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

():-。

[]钟波,

谢健。中小企业适用性设计与实现[]。株洲工学院学报,():-。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

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而这其中,

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

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世纪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

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

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

占全国的%左右。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亿元,

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亿元,较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年提高.%。

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

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

.%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

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缺少信息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

我国制造企业每人计算机拥有量由年的.台提高到年的.台,增长.%;此外设立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

由的.%提高到年的.%,

增长.%。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

.%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

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

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

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

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年的.%增加到年的.%,

增长.%;从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年比年增长了.%。但是,

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信息(.%)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还相当有限,如,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

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

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个层面的管理系统,

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发展对策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

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

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

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

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

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

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

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

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

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

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

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

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

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

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参考文献

[]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天津:天津大学,。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科技管理研究,():-。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两化融合;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发展的心脏,辽宁省内拥有装备制造业高集中度的资本存量和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机构相对完备,

成套大型设备、知名品牌众多,科技支撑力量雄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虽然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

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给中国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双重挤压、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力加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结构不合理、集群化程度较低等方面,

因此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两化融合概念雏形诞生于党的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

到党的十七大,

进一步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十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两化融合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和再创新的循环过程。两化融合是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抓手。辽宁要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及生产业支撑能力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强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向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和国际化发展,

进而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第一,政府各部门要联系辽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和基础性产业,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辽宁装备制造业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全省上下要集中资源,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全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辽宁装备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融合,要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把两化融合问题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之中,

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政府各部门按照发展的目标和思路,要由领导小组以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深化细化,强化协调配合,要抓好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投资、信贷、土地等方面向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予以倾斜。要鼓励多元化投资方式,积极探索财政经营性资金实施股权投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放大作用。

第二,推动信息技术向传统装备制造业广泛渗透。当前,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成本上涨和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传统装备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

需要向精益制造的现代企业模式转型。事实上,没有所谓的传统产业与先进产业之分,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至在于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还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仅给传统产业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能耗降低,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新的价值链空间,实施转型。

两化融合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支撑,通过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领域进行升级改造,推动了企业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辽宁省两化融合的积极推进,将加快形成信息化支撑的新型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全面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向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广泛渗透,

不断突破企业规模和组织结项,

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辽宁各装备制造企业要积极应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

发展工业物联网,提高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

运用云计算技术,建设面向装备制造企业的云计算、云服务平台,发展云制造。

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培育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各传统企业还要适应当前发展形势,不断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系统集成的服务。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第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信息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机械制造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在制造工艺、设计理念、生产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

为了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使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得上市场需求,应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机械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只有加速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的必然性,可以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来看。

.地位基础化

机械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战略性产业,

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迈进“信息化社会”,但仍然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可见机械制造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不可动摇。

.经济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的开展,尤其实现了全球化规模生产。

为了提升企业主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

尤其是增加了科研投资,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增强针对不同市场的机械化产品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敏锐地观察不同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迅速地捕捉市场和产品动态,

才能在规模化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

.产业结构调整

多样化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追求日渐增强,

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

以这一变化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展开,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向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中国转移,

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大量涌入,这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每家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

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造成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成效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因而,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能力,

促进其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我国每个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责任。

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较低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这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

我国不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还是生产管理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分为品牌优势型企业和技术优势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是机械制造企业总的领军企业,

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甚至引领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产品设计相对丰富,

外观时尚,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不断完善分销系统,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分销管理系统(如经销商管理系统)。

()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促进供应链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能动力,可以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产量、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可建立产品周期管理系统等。()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

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时进行沟通。

.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性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这些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并具备持续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

技术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还要依靠高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高质量的销售服务等,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强化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

建立研发信息系统,如系统或系统、生产制造过程系统、工程资源计划系统等等。()加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提升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办公效率,

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

()强化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的分析和控制,建立系统等,捕捉市场信息、销售商机,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可与品牌优势型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协作开发平台,

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为了激发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活力,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应结合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黑龙江科技信息,():。

[]林森,赵丽丽。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黑龙江科技信息,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