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雁荡山》【沈括《雁荡山》-《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3-15 09:08:23

导语:写人

沈括《雁荡山》

雁荡山 沈括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题目是后人所加。沈括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关于雁荡山的这段文字与他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地区时对雁荡山的实地考察有关。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就自己的了解,介绍了雁荡山被发现的历史和得名的由来,描述了它的特殊地貌,分析了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其中关于流水侵蚀冲刷泥土挖切成岭的论断,是前所未有的创见。这种关于流水侵蚀作用的描述比近代地质学之父英国郝登在《地球理论》中同样的论断要早六、七百年。 这则游记是作者考察雁荡山所见的一些实况的记录。第一段先写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第一句点明雁荡山的位置:温州;特点:天下奇秀。接着用然字一转,指出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历史事实。胜地而无闻,揭示这一矛盾,引人注意。他说自古图牒无载,说宋初发现时尚未有名,说唐时有名而后代不知其实,说谢灵运未言此山,都是为了说明雁荡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从而渲染雁荡山的奇特,为下文介绍雁荡山的独特地形和分析其形成原因做准备。这段文字从笔致来看,时而客观地叙述,时而插入传说,时而引用诗句,时而追溯历史,先说无名,继而说有名无实,最后又补说其无名,虽是信笔写来,显得扑朔迷离,却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雁荡山既然为天下奇秀,何以世人不得确知呢?这个第一段抛出的疑团就是接下来需要交代的内容。作者用予观二字开始了对雁荡山的描述。观,并非一般的欣赏和吟咏,而是亲临其境,实地考察。作者没有包揽无遗地描述雁荡山,而是紧紧抓住雁荡山的奇特之处。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皆包在诸谷中,这就是雁荡山不类他处的特点。接着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观察点来描写这一特点。先是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而后至谷中近观,则森然干霄。这里话虽不多,却说明了沈括曾从上下、远近、内外多方面对雁荡山作过观察。那么,雁荡诸峰为什么会构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形呢?经过仔细观察,作者论断其原因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也就是说这种地形是流水冲激、侵蚀作用所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一结论,作者另举了两个考察得来的事实作为旁证。首先就近引证,举出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它们都有山峰包于谷中,峰顶低于平地的特点,这都足以说明它们是流水冲激的结果。接着作者从特殊到一般,概括地指出: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这种普遍意义的概括,如果只有考察雁荡诸峰的事实为证据,而无其他佐证,仍感说服力不强。因此,作者又举了成皋、陕西的同类地形来补充证明。这样,关于雁荡诸峰地形成因的解释就很有说服力了。根据这个无可置疑的论断,作者最后从正面回答了第一段所揭示的问题:雁荡诸峰之所以长期不为人知,是因为诸峰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这篇游记行文前后呼应,联系紧密;主旨明确,结构紧凑。第一段侧重叙述情况,引用传说资料,处处为读者留下疑问,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对地形的描述,紧紧抓住其特点,既照应了第一段的疑问,又直接服务于下文关于成因的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并且又补上一笔交代了第一段所留下的疑问。 全文共四百字,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可见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例如天下奇秀四字,就概括了雁荡山的独特地形。第二段中无论描述写形还是分析成因,都要言不烦、简洁明了。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郑防,是收藏惠崇、郭熙等画的人。画夹,藏画的夹子,类似现代的画册。这一组诗共五首,分别题咏五张画,今鉴赏第一首。惠崇善画,已见前面王安石、苏轼的题画诗的鉴赏稿。这首诗的画面实景是湖上归雁图,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惠崇所画的归雁形象,是放在浩渺的湖水和迷蒙的烟雨背景里描画的,画面有萧洒虚旷的气象,使人看图后不由心旷神恰,好像置身于潇湘水、洞庭湖里一样。 “欲唤扁舟归去”,诗人观画兴尽后,准备在湖边买舟归家,幸好陪他观的的朋友提醒他, “故人言是丹青”,说这是一幅画,不是真画山水。这首诗极力形容惠崇画逼真,达到了移情的效果,前三句一气直下,诗意圆转,作势写出“以画作真”使人忘情的艺术效果,最后一句折出跌落,点明题画正意,章法巧妙,波峭可喜。《题郑防画夹五首》第二首,用与第一首相同的诗歌技巧写成: “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欲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郭熙到了老年,画艺益进,善画远势山水。他宗法李成,曾为苏才翁家摹写李成骤雨图六幅。现在,他又想摹写李成的骤雨图,诗至此,笔势突然一转,跌出尾句: “惜无六幅鹅溪”,这是说,郭熙正想作画,可惜得很,却没有四川三台县鹅溪地方出产的六幅好画绢。这首诗层次曲折,正意反一层说,出人意料。六言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始自汉代的谷永,到唐代,王维、刘长卿相与诵咏,此体渐兴。诗分古体、近体两种,用六言写成的绝句,称为六言绝,因为六言诗“难工”,所以写作的人不多,存世的作品也少,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五称其编《万首唐人绝句》时, “六言不满四十(首),信乎其难也。”黄庭坚追求艺术上的创新, “以惊创为奇”,人家以为六言诗“难工”,他偏偏要写六言绝,除本诗五首外,还有《蚁蝶图》也是六言绝,用字省净,用笔曲折,是很有名的题画诗篇。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