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擒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ï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段意】 这一大段先叙刘邦用韩信计,定三秦而据关中。次叙韩信下魏破代,抄袭项羽后路,扭转彭城之败的战局。再叙井陉之战,成功地运用《孙子兵法》上“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战术,背水为阵,大破赵军,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并收降李左车,用李左车计,平定燕赵,使汉军威势复振。在赫赫战功中,见出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
李渔《芙蕖》
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芙蕖》是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的小品文,收在《李笠翁一家言·闲情偶寄》的种植部。全文原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芙蕖属草本科植物,表达了自己对芙蕖的酷爱之情;第三部分抒写自己因家贫而不能大量种植的慨叹;此处所节选的是第二部分,具体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
李渔曾说:渔自解觅梨枣以来,谬以作者自许。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与陈学山少宰书》)李渔的主要成就并不在小品文上,但从这篇弃头舍尾俨然成了说明文的《芙蕖》,我们的确可以感到其意新,语新,构思新,领略到作者状物写意的高超技艺。
芙蕖又称荷花、莲花、芙蓉、菡萏。荷花第一次在文学中出现是《诗·陈风》: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后来屈原把它当作纯洁脱俗的象征加以讴歌;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于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抓住芙蕖的特征托物寄情,立意深远,文字也精悍隽永,读之使人回味无尽。可惜的是以后的文人墨客一直囿于此说,而且过份把芙蕖抽象化、神秘化,成了士大夫文人们孤傲超凡的偶像,具体可感的芙蕖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深受公安三袁文艺思想影响的李渔力求反传统而独行,脱出窠臼,将芙蕖还俗,写出了具体的可赏可用的世俗的芙蕖。文中以芙蕖的可人为中心,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进行分述,而又尤以可目为重。作者用笔轻捷,行文如流水,道尽芙蕖体态之美,说尽芙蕖适用之处。在这里,芙蕖的美不再是孤芳自赏,遗世超尘,而恰恰在于可人,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美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可知的,这不能不说是李渔美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规定自己的写作宗旨是规正风俗,认为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一反传统的呆板的古文,写出了《芙蕖》这样清新、活泼、平朴自然的小品。
文章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起,开门见山,立即导入描写和议论中心,笔法简洁而明快。
接下来群葩当令时直至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四个小节,分述芙蕖之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又以可人一而贯之,有如一根红线串起四枚闪烁的珍珠。因其清香可以感受,莲实与藕可触可食,而形态之美最难把握,所以作者于可目之处用墨最浓,刻镂最细,文章因而显得有重有轻,有密有疏,虚实相间,匀称协调。
文末作者写道: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总结全文,点明了题旨。
这样,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层次清晰明了。而在这严谨匀称之中,作者又展水兴波、峰回路转,使得文章既富于变化又清新有味。
在仅仅三段六小节的短文中,第一段作者用了说明的方法,第二段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法,第三段则用了议论的方法。就第二段的四个小节进行分析,作者写芙蕖之可目,主要是在同群葩对照中说明,是通过描写芙蕖自身各个时期不同姿态的美显现出来的;而写芙蕖之可鼻、可口及裹物之用则直接叙述。在直叙中又跌宕起伏,如说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忽又一转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别开一境,令人击几喝采。在说明可目时,作者先叙事实后加以总括: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而在谈可鼻、可口时,则先提出观点后条分缕析,笔法多变,鲜明动人。如果我们将观照的镜头缩小到只对准芙蕖之可目一节,我们很快会发现在这极其短程的水流上也激涌着无数的波纹与浪花。作者先将芙蕖与鲜葩的可观期进行对比,突出群葩花开前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而芙蕖则不然。为了说明芙蕖的优越,作者从荷钱之点缀绿波,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写到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又勾画出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的神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有稚嫩无瑕之美,成年娇姿之美,老残犹有风韵之美,动态的美,静态的美,真可谓尽其情致,美不胜收。
《芙蕖》在语言上也与正统古文相殊,显得平朴自然,自成一家。李渔主意吸取前人之长,有所承继,亦有所创造。文中骈散结合,使用了不少对偶句。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等。这些对偶句明白通俗,铿锵和韵,富有整齐美。另一方面作者使用了一些通俗的口语,如避暑、纳凉等,尽管平朴通俗,却因用在佳处使文章语言显得亲切自然。
《芙蕖》一文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结构谨严而富于变化,语言生动活泼,全文清新而有韵味,可谓开了说明文的新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