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歌《无题》原文与赏析-《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原文与赏析】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3-17 08:39:10

导语:写人

鲁迅诗歌《无题》原文与赏析

鲁迅诗歌《无题①》原文与赏析 一枝清采妥湘灵②,九畹贞风慰独醒③。无奈终输萧艾密④,却成迁客播芳馨⑤。【注释】①本诗是写给日本著名诗人土屋文明的。鲁迅日记年月日载:“午后得河内信。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 ‘一枝清采妥湘灵……。’”②清采: 清丽的色彩,指鲜花。妥:通绥,安抚,慰藉。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后汉书·马融传》唐李贤注:“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也。”③畹:一种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说文》:“田三十亩也。”九畹,极言面积之宽大。《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贞风: 贞洁的风姿。 独醒,《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王逸注 “独醒”: “廉自守也。”④萧艾:《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芳草喻君子,萧艾喻小人。⑤迁客: 被贬谪放逐的人。播芳馨: 传播芳香。【析】 鲁迅日记年月日写道:“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一枝清采妥湘灵,……’。即作书寄山本夫人。”山本夫人即山本初枝(——),笔名幽兰,日本歌人,中国文学爱好者。她侨居上海时常去内山书店,因而于年与鲁迅相识,继有书信往来。土屋文明,日本著名诗人,著有《冬草》、《往返集》 等诗集,是山本初枝的老师。这首诗的条幅是土屋文明托山本初枝转托鲁迅写的。鲁迅年月日致山本初枝信中有“字近期写好送上” 句,即指此事。这首七言绝句,是鲁迅在上海处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白色恐怖下过着半地下式的生活时,对左翼作家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坚持战斗的左翼革命文化运动,坚持传播无产阶级革命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的热情赞颂。诗作情真意切、慷慨悲愤,耐人吟咏、引人向上。鲁迅自年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缉,隐居上海,多次离家避难。瞿秋白当时也在上海过着流亡生活,曾三次匿居鲁迅家中。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在上海一带进行绑架、暗杀,鲁迅等许多进步的知名人士都上了黑名单。许广平 《鲁迅回忆录》 中 《瞿秋白与鲁迅》一文讲到:年月,“当时白色恐怖弥漫空际,革命组织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瞿秋白夫妇“因为机关被敌人发觉,约在深夜二时左右”,“来我家避难”。这时,鲁迅仍以多种笔名,继续发表抨击时弊的文章;瞿秋白写了很多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用鲁迅的笔名,由鲁迅投寄上海各报刊发表,进行反文化“围剿”的战斗,并终于取得粉碎文化 “围剿” 的巨大胜利。诗的首句,诗人以“一枝清采”赞颂着瞿秋白等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家的作品,“湘灵”指的是红色根据地的革命群众,“妥”在这里是作使动词用,是奉献给他们(革命群众),使他们得到慰藉之意。诗的第二句,诗人以“九畹贞风”喻革命文艺,来唤起和安慰“独醒”的人们——根据地的革命大众。这里的“九畹贞风”指的是众多的革命文艺作品,而不是单指某一部。诗的第三句,视腐朽的反动势力为 “萧艾”,予以轻蔑,但承认革命者暂时“输”在敌人的“密”上,而芳草终是在不断散发着芳香的。第四句收束全诗,无限感慨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革命文艺家们“却成迁客”,但他们仍奋斗不懈,创作、翻译出大量的作品,传播着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知识,这些作品散发着芳草的馨香,致使“萧艾” 们的文化 “围剿” 破产。这首诗格律严谨,在遣词用句上,多源自《楚辞》,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时过两千多年,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并不比战国时期的楚国好;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仍像当年屈原那样受到疯狂迫害。鲁迅对《楚辞》深有研究,他在这首诗中贴切地活用《楚辞》中的词语,以烘托全诗悲愤深远的意境,增强诗作的感染力,确是颇费匠心的。曾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诗是为瞿秋白而写的。这种分析虽有一定的根据,言之成理,但未免失之过狭。当时受到迫害的革命作家并非瞿秋白一人,而是包括鲁迅自己在内的一大批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家们。无疑,瞿秋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原文与赏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即诗人逝世的一年。元人范德机谓它有“藏咏”。仇兆鳌注说:“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由此可知,诗意写国家兴亡之大事,然而却将其隐于字里行间,见得诗的机趣。杜甫是唐代诗坛圣手,表达这么一个重大的主题,并未直而言之,由隐事中见出其事,也就是说无一处谈及具体实况,而针对性的意思见于象外,可谓机心独运,戛戛独造。一、二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杜甫在岐王宅邸经常与李龟年见面,在崔九的庭堂前也曾几次听过他的歌唱。李龟年,是唐开元年间名播远近的歌唱家。他于当时出入王公贵族之家,献其歌艺,得到皇亲国戚的器重。杜甫十四、五岁时身居洛阳,由于当地前辈的援引,所以也就有机会在高门大厅时时看到李龟年活动的形影,听到他悠扬的歌声。这里,诗人通过对李龟年当年生活境遇的追忆,借以托出唐王朝表面上的承平气象。岐王,即李范,是唐睿宗的儿子,唐玄宗的弟弟。崔九,即崔涤,官任殿中监,是唐玄宗的宠臣。这些统治者们沉湎于花天酒地,骄奢淫逸,致使唐室的腐朽日甚一日,终于酿发了安史之乱,把人民推进了烽火遍燃的血海。诗人虽然隐其该事,人们却能从岐王和崔九的豪门中那弦歌不绝上,明悟到唐王朝自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想象出山河破碎, 民生涂炭的情景。三、四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正是江南风景特好的时候,杜甫又与李龟年相逢了。几十年之后,他俩偶遇于湖南长沙,一见之下,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有意提到“江南好风景”,不是为了盛赞山明水秀的湖南风光,也不是为了表达老友相会的分外高兴,而是为了反衬“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东晋周顗语)的历史变化。一个“正”字,暗含着诗人面对着大自然的佳景所勾起的无限感伤。诗中特标“落花时节”,包孕着诗人的忧国之心,意蕴丰富,有着隐的巨大容量。隐成了明的内核,它以落红满地,消逝了骀荡的春光的自然景象,喻示着唐王朝凋敝丧乱, 已经失去了鼎盛时期的社会繁荣这客观事实。据唐·郑处海《明皇杂录》卷下记载:“乐工李龟年特承恩遇,大起第宅, 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诗人明显地还以暮春的“落花时节”,类比人生到了暮年的凄凉,李龟年的悲歌声声就是如此。诗人与李龟年青春的脚步远去,而今两鬓添霜,加之漂泊他乡,怎能不黯然神伤!“落花时节又逢君”,实际上就是说:诗人在国势衰败,乾坤疮痍的时代背景下遇到了李龟年,在各自东西,萍踪不定的特殊情况下遇到了李龟年,在感喟岁月流逝,人到老年的精神状态下遇到了李龟年。“落花时节”吟咏着落花般的社会变迁和他们的身世,而他们的身世是随着社会变迁形成的,尤其是李龟年个人的悲欢折射出了时局的动荡。一个“又”字,突出了今昔不同的对比。能够从“落花时节”的隐,知其所要明的世乱时艰、衰老飘零这层藏意,契机就在形象与想象之间。“落花时节”这外在形象远远超出了自身容纳的意义,表面是在说时至暮春季节,带有直接性,而实质是在叹恨伤春,带有间接性。诗主要的不在给予读者视诸直接的形象,而在这直接的形象表现了什么,寓间接于直接,既寓隐于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去欣赏,领悟到比直接的形象要远为广阔的内容。《白雨斋词话》说:“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虽“不许一语道破”,但直接的形象,必须要提供可让读者驰骋想象的指向条件,否则所隐的内在意思就叫人悬测难明。“落花时节”的间接性是艺术上的隐,直接性是构成它外在形象的明,人们理解诗时的化隐为明,就是从直接性中寻找到背后间接性的思想,使之在想象中得到统一,从而体会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佳妙。全诗融巧构、巧比、巧思于一炉,言短而意丰,机趣中显出了诗人非凡的才情,不可多得!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