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论文范文精选8篇(全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4-11 19:12:11

导语:写人

商标法论文篇 论文摘要:商标法是在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利益衡量、选择和整合以实现一种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为实现这种平衡。在商标法的制度设计上。商标权的保护不仅是为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同时也要注重对消费者权利、在先权利的保护。对商标权进行适当的限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最终达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商标法中。法律调整的利益关系可以分为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其中后者被泛称为社会公共利益。商标权的保护不仅是为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同时也注重对消费者权利、在先权利的保护。对商标权进行适当的限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最终达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虽然商标法的内容并不全部限于这种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仍然是最核心和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是商标法在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商标法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大体维持了在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一、商标权与消费者权利之间的平衡商标所有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具有利益的趋同性。对于商标所有人而言。商标带来的利益主要体现为引导消费者区分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其他生产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之间的区别。并购买以使其获利;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利益则来自于运用商标来识别不同的商品。从而降低了购买成本。消费者在商品的使用过程中对商品品质的认可逐渐转化为对商标品质的认可。而这一转化正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使用商标所追求的效果。因此。商标成为二者相互依赖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桥梁。购销双方都希望维护商标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商标所有人与消费者之间又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性。消费者对商标的认同源于对商品品质的认可。但商标品质不完全与商品品质相符。为了降低成本。生产经营者有可能利用优质商标来销售品质较差的商品。此时。商标对消费者的引导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产生误导。消费者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商标法的重要公共利益目标。如果商标保护脱离了消费者利益。那么商标的作用将无法发挥。商标制度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商标法在保护商标权的同时。法律要求商标权人必须保证商品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中国商标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保障消费者免于被混淆或者欺骗。商标法在确保商标所代表的商品来源一致和质量一致的基础之上保护消费者利益。商标管理机关有权对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使用注册商标。其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进行处罚。.就商标许可而言。强调许可人对商品质量和性质的控制。从商标权本身来看。商标权人在享有商标专用权的同时。也承担了担保所有合法带有统一商标的商品应具有相同质量的义务。防止商标在使用许可时发生质量问题。是商标法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商标法》第条规定要求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表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从商标侵权制度来看。商标法同样关注对消费者的保护。商标法是根据商标对消费者的影响而定义商标侵权的。判断商标侵权时普遍适用的“混淆标准”就是看被控人侵权对相同或类似商标的使用是否有可能会给公众带来混淆。最终即是以消费者利益为评判标准的。二、商标权与在先权利之间的平衡在先权利是指在商标注册申请日前已经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注册商标专用权与著作权等其他在先知识产权和其他民事权利易于发生权利冲突。商标权注册人为了增加商标的显著性、可识别性和美誉度。会善意或恶意地使用已经具有一定价值的载体。如他人的姓名、肖像、著作权、商号、外观设计等作为自己商标的构成元素。这些在先权利暗含着原权利人的创造性劳动。已经有了特殊价值。将其用于商业领域。使消费者容易认可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特有的品质和特性。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先天地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商誉。使得较少的市场投入。能获得较大的产出。这样就会涉及与他人已经存在的在先权利的冲突。合法在先权利的保护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此消彼长。在发生权利冲突时。产生在先的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保护在先权利是处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也是解决商标法上的在先权利问题应遵循的一项原则。因此。在解决商标领域的权利冲突时。必须遵守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对民事主体的合法在先权利给予法律保护。在商标权人和社会利益中。既要考虑商标权人的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商标权人不得以自己的行为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中国商标法对在先权利保护主要体现在:.把是否损害他人现有在先权利作为商标注册时的审查内容。中国《商标法》第条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第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侵犯他人现有在先权利的商标得被撤销。《商标法》第条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但中国商标法及实施条例均未对在先权利进行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商标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又层出不穷。商标法应修改在先权利的条款。明确在先权利的范围。并确定损害在先权利的标准。三、商标权的保护与促进有效竞争之间的平衡对于特定的商标所有人而言。不特定的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也是社会利益的体现。但二者之间的利益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一方面。一旦某个生产经营者作为商标所有人对某一商标取得商标权后。其他生产经营者对于类似标记的使用必将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其利益受损。这是商标专用性、排他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其他生产经营者可能会假冒或模仿他人具有良好声誉的商标促销自己的商品。侵犯该特定商标权人的利益。因此。在生产经营者之间。商标法既要保证商标权人不受违法竞争者的侵害。同时也要禁止商标权人滥用权利侵害相关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在商标申请注册时。防止商标混淆。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在商标申请注册时。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申请注册的商标。同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已经注册的或者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标局驳回申请。对于是否造成混淆或误导。其标准也是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加以判断。.明确商标侵权行为。禁止利用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以维护有效竞争秩序。《商标法》所列举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商标权人的权益。也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四、商标权的扩张与商标权的限制之间的平衡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观念的快速更新。商标本身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发生根本性的演变。商标从权利的地域范围、客体和保护力度三个方面不断扩张。商标法的发展史几乎是商标所有人权利的扩张史。当然商标权的扩张是对时代变迁的正确回应。强化商标权的效力是商标法发展的合理趋势。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商标的基本功能是保护商标对产品或服务来源的正确区别。商标权人对商标受保护的权利范围也不能超越商标的区别功能。知识产权法律并行不悖地承担着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体现在制度构成上即形成了“权利人的权利”和“权利限制”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权利限制是法律为达到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设计的一种制度。商标权利的扩张只是商标法律制度发展的一面。而另一面就是对商标权利限制的强化。以防止一旦异化的商标权对公众利益的不当侵蚀。商标法应当始终在对商标权的强化与限制中追求私权和公益中的平衡。商标权的权利限制在中国现行商标法中没有规定。这一现象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形成鲜明对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国商标权限制制度的缺失和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商标权人滥用其权利。造成商标权人与其他人的权利冲突日益尖锐。从各国立法和国际公约来看。商标权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商标合理使用、商标权的用尽、商标先用权等。建议在中国的商标立法中增加商标限制条款。商标权人无权制止第三方在下列情形中对商标的使用:.以善意的合理使用的方法。将自己的姓名、名称或其商品的名称、形状、品质、功能、产地或其他有关商品或服务本身(特别是零部件用途)的说明。附记于商品或服务之上。非作为商标使用者。.他人在商标注册申请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在同一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者。在先使用人应以原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为限。商标专用权人可以要求其附加适当标志以示区别。.带有注册商标的商品。经商标权人或其许可人同意进入流通领域后。商标权人不得就该商品主张商标权。但为了防止商品变质、受损或有其他正当理由的除外。.非商业性的使用。如新闻报道、评论、字典等参考书中的使用以及滑稽模仿等。参考文献:[]王莲峰.中国商标权限制制度的构建[J].法学。。().[]谢婉婷.商标法中的公共利益[J].电子知识产权。。().[]唐飞.试论商标法中的利益均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商标法论文篇 关键词: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完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于年修改调整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从而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一改以往的大批量认定、集中管理保护的做法。转而采取“被动保护、个案认定”的国际通行惯例。这一举措。使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也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方面仍有一些亟需完善之处。本文结合我国关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现行规定和相关国际条约。就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沿革及其缺陷驰名商标(wellknowntrademark)。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驰名商标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最早见于年修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称《巴黎公约》)。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年审议通过了第一部《商标法》。该法并未规定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始于年加入《巴黎公约》之后。当时国内法律尚无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在实践中。国家商标主管部门直接以《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为依据。保护过一些外国的驰名商标。在随后的几年间。我国通过调查问卷和商标主管机关的个案认定等方式认定了一批驰名商标。年月。我国对商标法作了修改。同年月国务院根据新商标法修订了商标法实施细则。始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有所涉及。即增加了对“公众熟知商标”的保护条款。但这里的“公众熟知商标”与“驰名商标”并不完全相同。为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于年月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年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暂行规定》作了修改。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的行政规章。它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并初步确立了保护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商标保护制度。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的承诺。全国人大常委对商标法又作了一系列修改。其中根据《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规定。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也作了修改补充。如: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规定》(下称《保护规定》)。该规定于年月日实施。《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保护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一改以往的“主动认定。批量认定”的做法。而采取“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做法。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使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另外。年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年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保护规定》和《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及《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实践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法律体系也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不明确;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途径不明确;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权利未予限制。完善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建议(一)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应明确如前所述。驰名商标的实质是一国的主管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或者准司法机关)对商标驰名这一客观事实的法律确认。既然是客观事实。就存在时间和空间性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所确立的“个案保护。被动认定”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很好的解决驰名商标的时间性问题。但是关于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笔者认为驰名的地域范围上尚有两点需明确之处。.商标驰名的地域不应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商标驰名的地域是否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即驰名商标是否必须在本国范围内驰名——这一问题。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产权谈判的焦点。年月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大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及其注释》(下称《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条规定:“即使某商标不为某成员国的任何相关公众所熟知。或所知晓。该成员国亦可将该商标确定为驰名商标。”虽然《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是一种建议和解释。并没有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但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应当履行入世承诺。国内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相适应。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的《保护规定》将驰名商标的地域限定为在中国。虽然相对于我国国情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与《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精神不符。另一方面。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第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的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第条规定的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因素。这些规定肯定了驰名商标可以突破地域性而受到保护的精神。而根据《保护规定》。国外的驰名商标在我国受到侵害时。却不能得到足够的法律救济。.商标驰名的地域应限于国家的一个区域或几个区域。根据《保护规定》。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商标。“在中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在全中国。也就是被全国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另一种是中国的某个区域。只要是被中国的某个区域的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就足以认定驰名。究竟是哪种含义《保护规定》没有做详细解释。笔者认为取后一种含义可能更为合理。理由如下。第一。符合《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精神。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的《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条规定。“如果某一商标被确定至少为某成员国中的一部分相关公众所熟知。该商标即应被该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如果某一商标被确定至少为某成员国中的一部分相关公众所知晓。该商标可以被该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两款规定不同点在于“熟知”应当被认定为驰名。而“知晓”是可以被认定为驰名。但两款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了“一部分”而非全部相关公众知悉便可认定为驰名。这“一部分”自然包括。商标为聚集在某一区域的相关公众广泛知晓的情况。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遵守国际公约是我国的职责所在。因此将《保护规定》中关于“在中国”的含义。理解为中国境内任何一区域更加符合国际公约的精神。第二。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精神一致。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第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两个解释都赋予了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利。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法院按照行政区划又分为基层、中级和高级人民法院三级。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级别管辖原则和地域管辖原则。商标侵权案件一般由被告所在地、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者侵权行为结果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或者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由此推知。只要一商标在人民法院所辖区域的范围内被相关公众广泛知晓。即可认定为驰名商标。而没有必要要求该商标在全国所有地区均被广泛知晓。第三。符合企业产品市场推广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一种产品要想占领全国的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企业一方面为了推广产品。另一方面要解决资金缺乏、规避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产品推广初期。往往先集中精力占领某一区域的市场。然后逐步占领全国的市场。市场推广的过程中。结果使得商标在我国一部分区域内十分驰名。而在其它地区默默无闻。如果不给予其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十分不利。有碍于民族品牌的培植。综上所述。驰名商标不一定是“中国驰名商标”。它可以是在外国驰名的商标。也可以是在地方驰名的商标。笔者认为。主管机关在认定驰名商标的描述中。应当在驰名商标的前面加上“在某某省(自治区、市县等)区域内”等区域性修饰语。一方面解决驰名商标的地域性问题。另一方面适应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以及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二)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途径应当明确驰名商标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商业价值。事实上存在有些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自己的企业名称使用。《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年月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的《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条规定:“驰名商标注册人应有权请求主管机关裁决。禁止使用与驰名商标发生冲突的标志。允许提出此种请求的期限。应自驰名商标注册知道该发生冲突的企业标志的使用之日起年”。该《注释》第条规定:“企业标志指用来识别自然人、法人、组织或者协会的企业的任何标志”。笔者认为任何标志包括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企业名称。因此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关于驰名商标企业名称禁用权的规定。符合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但是这项权利的行使在程序上却存在一定的障碍。.行政救济途径缺乏程序上的支持。依照《商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包括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工商行政管理局没有权利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驰名商标是一种法律保护的一种手段。主管机关所做出的认定的效力仅仅相对于本案。对于任何第三事件均不发生法律效力(前面已经有所论述)。而《保护规定》第条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局。当遇到驰名商标所有人要求撤销他人企业名称登记时。工商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对驰名商标保护必须以认定为前提。而工商局无权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在商标驰名被认定之前就无法撤销他人的企业名称;另一方面。法律也没有规定向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移送案件的程序。这就使得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在行政救济这条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权利被侵犯后应当得到司法救济。《商标法实施条例》第条规定:“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该条只规定了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机关申请撤销。笔者认为。商标所有人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不经行政程序直接寻求司法救济。商标权属于私权的范畴。任何私权遭到侵害均能得到司法上的救济。《实施条例》也没有否定司法救济的途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年月制定了《关于商标与使用企业名称纠纷案件审理中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使用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或者造成消费者误认为不同经营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或者对驰名商标造成《商标法》第条所述不良影响。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定停止使用该企业名称。这就意味着当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注册企业名称的行为无效时。其应当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注销或变更已注册的企业名称。同时也意味着人民法院可以不经行政程序直接对商标与企业名称冲突纠纷进行裁决。向商标所有人(包括驰名商标所有人)提供司法救济。该规定的实施从侧面证明了司法救济途径的可行性。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主管机关应当出台相应的补充规定。在他人使用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时。权利人可以申请启动驰名商标认定程序。或者权利人可以不通过行政程序。直接请求人民法院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判定企业名称登记无效。(三)禁止和限制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自我淡化行为市场中。假冒驰名商标的现象长期屡禁不止。驰名商标一直是不法侵权者侵犯的主要对象。然驰名商标所有人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驰名商标不经任何法定程序任意使用于自己生产的其他商品之上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使其驰名商标淡化。而且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首先。驰名商标所有人自我淡化的行为必将亲手葬送自己辛苦打拼而获得的商誉。正如美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分会主席史密斯所说的。“表面上无关的使用。实际上会破坏商标同初始商品或服务的自动联系。以及同广告创造的有利形象的联系。并最终损害商品的销售力。”其次。驰名商标所有人自我淡化的行为常常会误导消费者。使其误以为新产品亦属于驰名商标的商品。或者商品与驰名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关联。从而导致消费者误购。而误购的商品有可能是质量低劣的产品。再次。驰名商标所有人自己“搭便车”。轻而易举地占有市场。也是排挤同类营业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驰名商标的自我淡化既害人又害己。法律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对此种行为加以限制和禁止。根据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使用严格限制在核准注册的标志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类别的其他商品上使用的。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而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法律还应规定。驰名商标需要注册在其他商品上的。对其另行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严格审查。并予以量化限制。规定另行注册的商品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和类别。(四)限制驰名商标的许可使用和转让根据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人可以转让注册商标。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商标注册人可以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商标法虽规定了商品质量控制的条款。但对驰名商标的转让和许可使用并未规定更严格的质量要求。即对被许可人和受让人的产品质量应达到何种程度未作出规定。不能不说是一缺陷。因为。与普通商标相比。驰名商标的商品质量一般较高。知名度和信誉也高于普通商标。如注册驰名商标许可他人使用。有可能出现同一驰名商标。商品质量有别的现象;如驰名商标转让给他人。就可能出现该驰名商标的商品质量降低的情况。而被许可使用人或受让人未经过任何认定程序。就轻而易举地使其产品享受驰名商标待遇。受到特殊保护。显然不符合市场平等竞争法则。因此法律应作出规定。严格限制驰名商标的转让和许可使用。只有受让人或被许可人的产品质量达到与驰名商标商品相当的程度。转让合同或许可使用合同才有效。否则。应确认为无效。同时对驰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备案和转让合同的核准手续。也应作出更严格的规定。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应切实履行入世承诺。加快规范行政行为的改革。修改规章制度步伐。进一步与国际规则与惯例接轨。知识产权的入世。实际上是知识产权法律的入世。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尚有可完善之处。笔者建议出台相应的规定。禁止在宣传中或者产品包装上使用驰名商标的字样。取消对驰名商标的地域限制。完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程序。将有利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参考文献:.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马治国主编.知识产权法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标法论文篇 驰名商标(wellknowntrademark)。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驰名商标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最早见于年修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称《巴黎公约》)。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年审议通过了第一部《商标法》。该法并未规定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始于年加入《巴黎公约》之后。当时国内法律尚无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在实践中。国家商标主管部门直接以《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为依据。保护过一些外国的驰名商标。在随后的几年间。我国通过调查问卷和商标主管机关的个案认定等方式认定了一批驰名商标。年月。我国对商标法作了修改。同年月国务院根据新商标法修订了商标法实施细则。始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有所涉及。即增加了对“公众熟知商标”的保护条款。但这里的“公众熟知商标”与“驰名商标”并不完全相同。为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于年月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年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暂行规定》作了修改。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的行政规章。它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并初步确立了保护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商标保护制度。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的承诺。全国人大常委对商标法又作了一系列修改。其中根据《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规定。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也作了修改补充。如: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规定》(下称《保护规定》)。该规定于年月日实施。《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保护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一改以往的“主动认定。批量认定”的做法。而采取“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做法。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使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另外。年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年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保护规定》和《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及《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实践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法律体系也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不明确;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途径不明确;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权利未予限制。完善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建议(一)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应明确如前所述。驰名商标的实质是一国的主管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或者准司法机关)对商标驰名这一客观事实的法律确认。既然是客观事实。就存在时间和空间性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所确立的“个案保护。被动认定”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很好的解决驰名商标的时间性问题。但是关于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笔者认为驰名的地域范围上尚有两点需明确之处。.商标驰名的地域不应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商标驰名的地域是否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即驰名商标是否必须在本国范围内驰名——这一问题。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产权谈判的焦点。年月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大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及其注释》(下称《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条规定:“即使某商标不为某成员国的任何相关公众所熟知。或所知晓。该成员国亦可将该商标确定为驰名商标。”虽然《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是一种建议和解释。并没有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但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应当履行入世承诺。国内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相适应。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的《保护规定》将驰名商标的地域限定为在中国。虽然相对于我国国情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与《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精神不符。另一方面。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第条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的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第条规定的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因素。这些规定肯定了驰名商标可以突破地域性而受到保护的精神。而根据《保护规定》。国外的驰名商标在我国受到侵害时。却不能得到足够的法律救济。.商标驰名的地域应限于国家的一个区域或几个区域。根据《保护规定》。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商标。“在中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在全中国。也就是被全国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另一种是中国的某个区域。只要是被中国的某个区域的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就足以认定驰名。究竟是哪种含义《保护规定》没有做详细解释。笔者认为取后一种含义可能更为合理。理由如下。第一。符合《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精神。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的《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条规定。“如果某一商标被确定至少为某成员国中的一部分相关公众所熟知。该商标即应被该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如果某一商标被确定至少为某成员国中的一部分相关公众所知晓。该商标可以被该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两款规定不同点在于“熟知”应当被认定为驰名。而“知晓”是可以被认定为驰名。但两款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了“一部分”而非全部相关公众知悉便可认定为驰名。这“一部分”自然包括。商标为聚集在某一区域的相关公众广泛知晓的情况。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遵守国际公约是我国的职责所在。因此将《保护规定》中关于“在中国”的含义。理解为中国境内任何一区域更加符合国际公约的精神。第二。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精神一致。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第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两个解释都赋予了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利。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法院按照行政区划又分为基层、中级和高级人民法院三级。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级别管辖原则和地域管辖原则。商标侵权案件一般由被告所在地、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者侵权行为结果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或者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由此推知。只要一商标在人民法院所辖区域的范围内被相关公众广泛知晓。即可认定为驰名商标。而没有必要要求该商标在全国所有地区均被广泛知晓。第三。符合企业产品市场推广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一种产品要想占领全国的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企业一方面为了推广产品。另一方面要解决资金缺乏、规避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产品推广初期。往往先集中精力占领某一区域的市场。然后逐步占领全国的市场。市场推广的过程中。结果使得商标在我国一部分区域内十分驰名。而在其它地区默默无闻。如果不给予其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十分不利。有碍于民族品牌的培植。综上所述。驰名商标不一定是“中国驰名商标”。它可以是在外国驰名的商标。也可以是在地方驰名的商标。笔者认为。主管机关在认定驰名商标的描述中。应当在驰名商标的前面加上“在某某省(自治区、市县等)区域内”等区域性修饰语。一方面解决驰名商标的地域性问题。另一方面适应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以及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二)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途径应当明确驰名商标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商业价值。事实上存在有些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自己的企业名称使用。《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年月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通过的《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建议和注释》。第条规定:“驰名商标注册人应有权请求主管机关裁决。禁止使用与驰名商标发生冲突的标志。允许提出此种请求的期限。应自驰名商标注册知道该发生冲突的企业标志的使用之日起年”。该《注释》第条规定:“企业标志指用来识别自然人、法人、组织或者协会的企业的任何标志”。笔者认为任何标志包括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企业名称。因此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和《保护规定》关于驰名商标企业名称禁用权的规定。符合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但是这项权利的行使在程序上却存在一定的障碍。.行政救济途径缺乏程序上的支持。依照《商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包括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工商行政管理局没有权利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驰名商标是一种法律保护的一种手段。主管机关所做出的认定的效力仅仅相对于本案。对于任何第三事件均不发生法律效力(前面已经有所论述)。而《保护规定》第条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局。当遇到驰名商标所有人要求撤销他人企业名称登记时。工商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对驰名商标保护必须以认定为前提。而工商局无权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在商标驰名被认定之前就无法撤销他人的企业名称;另一方面。法律也没有规定向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移送案件的程序。这就使得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在行政救济这条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权利被侵犯后应当得到司法救济。《商标法实施条例》第条规定:“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该条只规定了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机关申请撤销。笔者认为。商标所有人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不经行政程序直接寻求司法救济。商标权属于私权的范畴。任何私权遭到侵害均能得到司法上的救济。《实施条例》也没有否定司法救济的途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年月制定了《关于商标与使用企业名称纠纷案件审理中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使用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或者造成消费者误认为不同经营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或者对驰名商标造成《商标法》第条所述不良影响。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定停止使用该企业名称。这就意味着当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注册企业名称的行为无效时。其应当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注销或变更已注册的企业名称。同时也意味着人民法院可以不经行政程序直接对商标与企业名称冲突纠纷进行裁决。向商标所有人(包括驰名商标所有人)提供司法救济。该规定的实施从侧面证明了司法救济途径的可行性。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主管机关应当出台相应的补充规定。在他人使用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时。权利人可以申请启动驰名商标认定程序。或者权利人可以不通过行政程序。直接请求人民法院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判定企业名称登记无效。(三)禁止和限制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自我淡化行为市场中。假冒驰名商标的现象长期屡禁不止。驰名商标一直是不法侵权者侵犯的主要对象。然驰名商标所有人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驰名商标不经任何法定程序任意使用于自己生产的其他商品之上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使其驰名商标淡化。而且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首先。驰名商标所有人自我淡化的行为必将亲手葬送自己辛苦打拼而获得的商誉。正如美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分会主席史密斯所说的。“表面上无关的使用。实际上会破坏商标同初始商品或服务的自动联系。以及同广告创造的有利形象的联系。并最终损害商品的销售力。”其次。驰名商标所有人自我淡化的行为常常会误导消费者。使其误以为新产品亦属于驰名商标的商品。或者商品与驰名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关联。从而导致消费者误购。而误购的商品有可能是质量低劣的产品。再次。驰名商标所有人自己“搭便车”。轻而易举地占有市场。也是排挤同类营业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驰名商标的自我淡化既害人又害己。法律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对此种行为加以限制和禁止。根据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使用严格限制在核准注册的标志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类别的其他商品上使用的。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而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法律还应规定。驰名商标需要注册在其他商品上的。对其另行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严格审查。并予以量化限制。规定另行注册的商品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和类别。(四)限制驰名商标的许可使用和转让根据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人可以转让注册商标。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商标注册人可以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商标法虽规定了商品质量控制的条款。但对驰名商标的转让和许可使用并未规定更严格的质量要求。即对被许可人和受让人的产品质量应达到何种程度未作出规定。不能不说是一缺陷。因为。与普通商标相比。驰名商标的商品质量一般较高。知名度和信誉也高于普通商标。如注册驰名商标许可他人使用。有可能出现同一驰名商标。商品质量有别的现象;如驰名商标转让给他人。就可能出现该驰名商标的商品质量降低的情况。而被许可使用人或受让人未经过任何认定程序。就轻而易举地使其产品享受驰名商标待遇。受到特殊保护。显然不符合市场平等竞争法则。因此法律应作出规定。严格限制驰名商标的转让和许可使用。只有受让人或被许可人的产品质量达到与驰名商标商品相当的程度。转让合同或许可使用合同才有效。否则。应确认为无效。同时对驰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备案和转让合同的核准手续。也应作出更严格的规定。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应切实履行入世承诺。加快规范行政行为的改革。修改规章制度步伐。进一步与国际规则与惯例接轨。知识产权的入世。实际上是知识产权法律的入世。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尚有可完善之处。笔者建议出台相应的规定。禁止在宣传中或者产品包装上使用驰名商标的字样。取消对驰名商标的地域限制。完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程序。将有利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参考文献:.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马治国主编.知识产权法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全国人大常委法工委.赵惜兵.新商标法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 商标法论文篇 一、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在扩大保护范围上。驰名商标注册人拥有禁止权。除了禁止他人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之外。还有权禁止他人在非类似商品上注册或使用其驰名商标和有权禁止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的一部分使用。、在商标注册程序上的保护上以及商标使用中的保护。对于这一点。《巴黎公约》第条之二确立了在商标注册程序中以及在商标使用中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原则。该条规定:本联盟各国承诺。如本国法律允许。应依职权或依有关当事人的请求。对商标注册或使用国机关认为在该国已经属于有权享受本国公约利益的人所有而驰名。并且用于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商标构成复制、仿制或翻译。易于产生混淆的商标。拒绝或撤销注册。并禁止使用。在商标的主要部分构成对驰名商标的复制或仿制。易于产生混淆时。也应适用这些规定。自注册之日起至少年的期间内。应允许提出取消这种商标注册的请求。不应规定时间限制。从《巴黎公约》的规定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驰名商标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注册在先原则的约束。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请求撤销那些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注册。并可提出禁止使用的请求。对于恶意抢先注册他人驰名商标的行为。驰名商标的权利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请求撤销其商标注册。、突破了商标专用权的地域原则和注册原则。《巴黎公约》第六条规定:申请和注册商标的条件。由本联盟各成员国的本国法律决定。然而。对本联盟成员国国民在本联盟任何成员国中所提出的商标注册申请。不能一味在本国申请注册或续展为理由而加以拒绝或是其注册失效。在本联盟一个成员国内正式注册的商标。应视为与在本联盟其他成员国。包括申请人所属国中注册的商标无关。依据该项规定的要求。一个商标在某一国家尚未注册。但它所具有的知名度。足以对抗根据注册原则和申请在先原则在该国已经提出申请的、注册的或使用的与其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在这里。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超越了商标法对一般商标权所要求的特定地域内。依据注册原则而取得的限制。也就是说。《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体现在。突破了商标专用权的地域原则和注册原则。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互保护尚未在本国注册的外国商标。二、针对扩大保护范围的需要对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跨类保护的实际需要来自于:由于驰名商标信誉卓著。深受消费者喜爱和信赖。因此。尽管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人是在非类似商品或服务上注册或使用驰名商标。利用驰名商标的信誉获取不正当利益。必将使该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大大淡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将因此受到损害。就某个具体商标而言。予以保护的范围究竟多宽。是“跨类保护”、“全类保护”。还是扩展到商标以外的其他商业标记。应依该商标的显著性以及驰名程度而定。独创性高的商标具有较强的显著特征。法律对它的保护范围要大于没有独创性因而显著性差的商标。同样驰名度较高的商标要比驰名度低的商标受保护范围宽。三、淡化和反淡化保护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他人驰名商标的“抢先注册”现象。已从传统的注册为商标发展为注册为域名。因此。目前国际上流行着一种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对商标淡化制度制定了专门法律的国家。其将淡化定义为:减少、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性和显著性的行为。不管在驰名商标所有人与他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或者存在混淆和误解的可能性。通俗的说。所谓“淡化”是指在非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从而导致驰名商标的显著性与吸引力弱化。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是商标使用中的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淡化可以严重侵蚀甚至破坏企业的商标、商号、商品外包装的区别性特征和广告价值。使得拥有这些营业标记的企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对营业标记进行反淡化保护将有利于抑制他人对这些标记的不正当使用。淡化不只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是背离诚实信用商业惯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与一般的不正当行为不同的是。对淡化行为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反淡化的制定法予以规范。在其他一些国家。有的如日本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有的如法国则适用民法中有关侵权行为的规定来制止对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我国对此尚无法律规定。 商标法论文篇 驰名商标是一个法律概念。法律依据就是《商标法》。第十三、十四条作了专门规定。驰名商标为相关公众所知晓。知名度较高。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复制、募仿或者翻译等形式的侵害。其所有人利益更容易受到损害。按一般保护注册商标的法律规定不足以有效地保护驰名商标。因此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实施保护。驰名商标的功能。就是对其实施特殊保护。为此。根据企业的申请予以认定驰名商标。这是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驰名商标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是先于有权机关的认定而存在的。对商标驰名的认定。是一种判断和确认而不是一种评选、评定。根据《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在商标注册、评审和使用中。企业可以请求认定其商标驰名。并对侵权的商标不予注册、禁止使用。国家工商总局《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对其认定及保护方法作了细化和具体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运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从这些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认定驰名商标是按照世界通行的“被动保护、个案认定”的原则进行的。可见。在商标相关的争议中。按相关当事人的请求。有权机关予以认定商标驰名与否。而认定驰名的直接法律效力只存在于当时的个案。个案结束后该商标并不当然的成为驰名商标。只能在下一次的个案中起到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到保护的记录这么一个间接的法律效力。因此个案结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笼统而不细致地宣称驰名商标本质上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驰名商标虽然是有权机关认定。但它并不与商品服务的质量高低有直接的紧密联系。并不必然表明商品服务的优良。驰名商标的核心要素是相关公众对其知晓程度。《商标法》没有将商品服务质量的高低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考虑因素。虽然国家工商总局《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将驰名商标定义为“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要求驰名商标享有较高声誉是值得商榷的。驰名商标仅是对其进行特殊保护。而不是对声誉、质量的认定。而《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三条所列举的要求企业提交证明商标驰名的材料就没有一项是用以证明商标声誉、商品服务质量的。因驰名商标认定仅是个案有效。加之并不反映商品服务质量。即使商品服务出了质量问题。有权机关不能撤销其驰名商标的认定。可见。将驰名商标与商品服务质量直接挂钩的观念是对驰名商标功能的泛化。掩盖了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现实中使用“驰名商标”这一概念极少。而使用极多的是“中国驰名商标”这一概念。可是中国驰名商标却是一个假概念。上述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中并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提法。而仅仅是“驰名商标”。将“中国”与“驰名商标”联系在一起是这样描述的: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人们望文生义。将前面的描述凝结成“中国驰名商标”这么一个假概念。“中国驰名商标”表明什么呢?是中国的商标吗?不是。外国商标照样可以依法申请认定。是在中国注册的商标吗?不是。没有注册的商标也可以申请认定。是在全中国都驰名的商标吗?不是。只要相关公众知晓就有可能被认定驰名。相关公众并没有地域上的要求。不需要全国公众知晓。中国驰名商标。只能说明是中国的有权机关认定的。外国认定并不能为中国当然承认。因为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是有地域性的。驰名商标需要中国的有权机关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称谓实为多此一举。频繁的使用已经严重误导了公众。造成混淆。掩盖了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与中国驰名商标相对应的是地方有关部门认定的著名商标。称之以“某省著名商标”、“某市(指地级市。下同)著名商标”。著名商标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没有法律依据。它只是根据中国驰名商标这个假概念推想衍生出来。认定地方著名商标本身是不科学的。其一。商标的驰名没有国家之内的地域等级限制。即使是地方法院依法认定驰名商标。也不能说其认定的是某省某市的驰名商标。商标的使用。相关公众对其了解知晓并不会局限于一个省、一个市。市场经济中。在一个省或一个市来认定的商标著名与否。不尽合理。其二。著名商标的认定并没有实质意义。认定著名商标的初衷是对其进行特殊保护。而这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按照法律规定。任何注册商标都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只因一般保护无法保护驰名商标才使其受到特殊保护。这里面暗含权利对等原则。地方部门所称的著名商标可以在字号、名称包装装璜、商标侵权等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其实并没有特殊之处。即使是普通的注册商标也可以得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的保护。如果被认定的著名商标受到特殊保护。那只能说明普通的注册商标没有得到应当得到的法律保护。地方著名商标的认定缺少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 商标法论文篇 关键词: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完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于年修改调整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从而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一改以往的大批量认定、集中管理保护的做法。转而采取“被动保护、个案认定”的国际通行惯例。这一举措。使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也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方面仍有一些亟需完善之处。本文结合我国关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现行规定和相关国际条约。就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沿革及其缺陷驰名商标(wellknowntrademark)。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驰名商标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最早见于年修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称《巴黎公约》)。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年审议通过了第一部《商标法》。该法并未规定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始于年加入《巴黎公约》之后。当时国内法律尚无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在实践中。国家商标主管部门直接以《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为依据。保护过一些外国的驰名商标。在随后的几年间。我国通过调查问卷和商标主管机关的个案认定等方式认定了一批驰名商标。年月。我国对商标法作了修改。同年月国务院根据新商标法修订了商标法实施细则。始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有所涉及。即增加了对“公众熟知商标”的保护条款。但这里的“公众熟知商标”与“驰名商标”并不完全相同。为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于年月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年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暂行规定》作了修改。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的行政规章。它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并初步确立了保护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商标保护制度。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的承诺。全国人大常委对商标法又作了一系列修改。其中根据《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规定。对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也作了修改补充。如: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规定》(下称《保护规定》)。该规定于年月日实施。《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保护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一改以往的“主动认定。批量认定”的做法。而采取“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做法。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使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另外。年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年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时。可以对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保护规定》和《网络域名问题的解释》及《商标纠纷问题的解释》。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实践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法律体系也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不明确;驰名商标的企业名称禁用权的法律救济途径不明确;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权利未予限制。完善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的建议(一)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应明确如前所述。驰名商标的实质是一国的主管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或者准司法机关)对商标驰名这一客观事实的法律确认。既然是客观事实。就存在时间和空间性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所确立的“个案保护。被动认定”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很好的解决驰名商标的时间性问题。但是关于驰名商标的空间性问题。笔者认为驰名的地域范围上尚有两点需明确之处。.商标驰名的地域不应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商标驰名的地域是否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即驰名商标是否必须在本国范围内驰名——这一问题。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产权谈判的焦点。年月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世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