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8-05 11:23:19

导语:写人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概念质疑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是由于大气中增加所造成[]。年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年降低%~%的减排目标。同年末,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

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

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

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

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

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国际会议)[];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

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

例如,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

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董观志、龙茜()指出,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

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

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

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

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

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

此外,

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

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

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

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

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

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

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

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

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

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

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

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

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最后,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的%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的%~%的经济损失[]。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

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

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

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低碳旅游,

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

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

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

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

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

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

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

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年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年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

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

国内在实践中,

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

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

无容置疑,

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

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尹荣楼,

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北京:文津出版社,:-,-。

[]石培华,

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中国旅游报,--。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学刊,

,():-。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旅游学刊,

,():-。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中国集体经济,

():-。

[]张钟元,郑向敏,

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商业研究,

():-。

[]。:。:,。

[]刑继俊,黄栋,

赵刚。低碳经济报告[]。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恩旭,

赵奥。低碳旅游品牌形象塑造研究——以佳木斯市旅游发展为例[]。旅游论坛,,

():-。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新内涵发展对策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日渐关注,“减碳”成为热门词汇,

“低碳旅游”迅速成为时尚旅游概念。在旅途中如何减碳,进行碳中和,

倡导健康生态、环保节能的低碳出游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一、低碳旅游概述

(一)低碳旅游涵义及背景分析

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

即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换句话说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

“低碳”作为上世纪年代人类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旅游业者及旅游民众所认可,低碳旅游成为不折不扣的亮点。旅游不仅具有低碳发展的巨大优势,

而且可以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先锋和亮点。首先,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这样可以形成减少碳排放量的突出优势。其次,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发展低碳旅游,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进一步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这就有助于承担我们的碳责任,

减少碳债务。此外,通过发展低碳旅游,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

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低碳旅游基本特征

创新性。低碳旅游转变了现有的旅游模式,

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努力实现由“低、小、散”的粗放型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单一经营向综合型、复合型经营转变。要以产业改造为目标。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

加大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景点、景区的水平。同时,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

丰富了旅游生活,也增加了新颖的旅游项目。

节能性。提倡低碳旅游方式,有助于扭转旅游业的奢华之风,

强化清洁、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的品牌性。和其他行业相比,

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

全面性。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提供旅游服务满足旅游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

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

因而,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旅游项目的建成,都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

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涉及其上下游、辅助产业,

衍生行业,旅游业自身材料、能源消耗及排放等诸多方面。

提倡低碳旅游可以加强旅游业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

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低碳旅游赋予我国旅游业的新内涵

年月日,

国务院正式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意见》中,特别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一较新提法赋予了我国旅游业一些新的内涵。

(一)增加旅游业的合金量,拓宽旅游业的视野

旅游业作为战略产业,

原本就具备能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带动作用突出、综合效益高等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更加有助于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

通过发展低碳旅游,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的优势,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进一步融合。

再加上政府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

(二)推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低碳旅游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旅游服务概念,需要更多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来丰富。

以景区为例,应该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型的旅游活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等。

此外,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古村古镇,

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将产品的主题与低碳旅游的宗旨紧密联系起来。

(三)发扬更加丰富的旅游文化

发展低碳旅游,意味着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

这就需要对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来体现旅游经营服务的人文特质。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合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旅游活动。

(四)有助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

为了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经营者应以信息化为途径,更加重视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开展旅游在线服务。

在线旅游服务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旅游分销模式,基于庞大的用户量及快速的信息服务方式,能帮助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提高业务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间接降低损耗,

降低整体碳排放量。

(五)促进大量绿色环保企业的诞生

绿色环保企业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实践者。

随着低碳旅游的发展趋势,

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结果。这就要求用政策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旅游经营单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

三、我国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

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就全球变暖问题而兴起的新型旅游方式。

年月,

新华社记者就低碳旅游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提起“低碳旅游”,多数市民,

包括一些旅游业内人士,都表示不甚了解低碳旅游。

部分市民表示,对节能减排知之甚少,虽然知道节能的必要性,

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还有部分市民认为节能减排是政府的事,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与百姓没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

要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是首要任务。

(二)设计新颖的低碳旅游线路

人们在旅行中,可以怎样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减少给地球、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呢?无疑,碳补偿成为一大热点。随着低碳意识深入公众的心里,

旅行社应当开发设计新颖的低碳旅游路线,例如,可以组织义工旅行,

植树旅行等。

(三)开发更多的低碳旅游景区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低碳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这个先天优势,

开发更多的低碳旅游景区。

年开放的燕子沟景区,

恪守环保旅游的开发理念,强调对贡嘎山原始生态的保护。

景区内垃圾桶的位置摆放坚持人生化的原则,提醒游客注意保持环境卫生的标语随处可见,即使厕所也是环保厕所,

令过往游客颇感新意。这些环保举措不仅保护了燕子沟的原始生态环境,

更是赢得了游客的尊敬。现在,燕子沟景区推出全新的“低碳旅游”概念,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原始森林在吸收碳排放方面的负担,

维护生态平衡为景区开发新的理念,努力打造成中国西部第一低碳旅游景区。

在燕子沟景区内,观光车的运行、餐厅的日常经营等所需能源逐渐向绿色、环保的标准靠近,游客游览产生的废物碳都有专门的净化处理措施。此外,燕子沟景区还计划从每年的营业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成立“绿色基金”,

用于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补偿由于碳排放造成的生态损失。这种自觉进行“碳交易”的行为,得到旅游行业同业者的认同。

(四)提倡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

低碳旅游已经引起了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参与,

开始身体力行选择低碳旅游的旅行方式。如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

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等。对于航空交通的低碳发展,也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过渡。例如削减手提行李、削减飞机上的免税额;鼓励航空公司提供免费公交车或铁路奖励里程,

而不是免费的飞行里程,以便促进旅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通过公众努力达到交通碳补偿。

(五)建设低碳型旅游酒店

旅途中的酒店是碳排放的大户,因而要建设低碳型酒店,

进行碳补偿。

低碳型酒店的建设可分为酒店本身建筑设计和材料使用的低碳化以及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低碳化服务(绿色酒店即为一种);即所谓的硬件和软件的低碳化。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

-,-,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

-;;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

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

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相关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

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

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年月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

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年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

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

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

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

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

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低碳旅游,

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

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

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所谓低碳旅游,

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刘啸,)[]。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

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

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

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冶と衔,

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

另一种是低碳消费[]。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

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

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

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

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

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

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

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

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

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

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

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

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

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

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

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

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

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

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

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

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

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

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

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

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

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

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

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其中,

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

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

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

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年内将达到顶峰,

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年一半的水平[]。因此,

可以预见,

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现代经济,

,():-。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国际经济评论,,

():-。

[]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科技创新与品牌,

,():。

[]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管理与财富,():-。

[]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今日财富,,

():-。

[]郑琳琳,

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中国集体经济,,

():-。

[]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中国城市研究,

,():-。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学刊,,

():-。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摘要]本文从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两者的来源与定义出发,在比较两者的异同后,对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概念做出自己的解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低碳旅游;两者的联系、异同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随着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

给旅游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

又能满足自身需求,

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中国是世纪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之后二十几年的发展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

世界旅游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或者其他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

国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世纪末,

为了保护地球,追求健康生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球推行低碳经济。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借助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开展绿色旅游,

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年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

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定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

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辨析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相同点。具有相同的理念。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利用生态技术,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不同点。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低碳旅游则以低碳经济为理论基础,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

生态旅游注重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

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具体来看,

从定义上来说,生态旅游重在理论上阐述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而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

从内涵上来说,因为定义的理论性,使得生态旅游的内涵广泛,

范围很大,

而低碳旅游包含于生态旅游之中,是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途径;从本质理念上来说,生态旅游一方面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体验,

另一方面提醒游客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为前提,使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实现目标上来说,

生态旅游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

保持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完整性,

而低碳旅游是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低碳经济;从旅游者类型来说,生态旅游是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

兼顾环境保护的客源群,而低碳旅游选择碳排放量最低出行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客源群;从活动特点上来说,

生态旅游以享受为主,

环保为辅,

而低碳旅游以消耗最少量“碳”为准则。

产生于世纪年代末年代初的生态旅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

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

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

其次,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最后,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

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

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由此,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

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

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

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结论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从旅游产业的开发上保持景区的原生态,

旅游者的观念必须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一种融入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低碳旅游则更注重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以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量,从而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景区环境的影响,

还体现在进入景区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

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笔者认为,

生态旅游是从生态理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赢利不是首要目的,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强调“概念”和“内涵”;

而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理念出发,以实现低碳经济为目标,

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带着低碳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以降低碳排放量为首要目标,是生态旅游的概念的一种实施方式,

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参考文献:

[]钟永德,王怀採,李晶博,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旅游论坛,

,()。

[]谢园方,赵媛。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人文地理,

()。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心理归因;扎根理论;干预路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

因其主张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被各地政府视作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大力推广,旅游供应企业更是倾力营销各种低碳旅游口号。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低碳旅游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相反,

旅游行为似乎更加奢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游客为什么不选择低碳旅游行为模式?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本研究从游客选择低碳旅游行为模式的动机入手,

从个体内在的自发心理和外在的社会心理两个视角剖析影响游客选择低碳旅游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武陵山区游客持续践行低碳旅游的干预路径,以促进武陵山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以缓解旅游开发和环境破坏的矛盾。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由社会学家和在年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原理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构理论,

也就是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不断比较,

找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

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

抽象出扎根在社会情境脉络中的实质理论,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形式理论。理论构建过程由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完成。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所记录资料打散并赋予概念,

然后再以新方式重新组合的过程。由于初始概念的层次较低,数量大且存在一定交叉,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提炼以实现概念范畴化。范畴化时,

可根据一定的频次对初始概念进行剔除,以提高可操作性。

二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从开放式编码中发掘的概念范畴更好地发展主范畴的性质和层面,

发现并建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设计半开放式问卷,按照理论构建和概念发展的要求对武陵山片区特定旅游相关群体抽取访谈对象,

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网络在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数据。

考虑到低碳旅游相关信息的相对超前性,选择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周岁的中青年作为受访对象(年龄偏大者以景区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样本数的确定按照理论性饱和的原则,选择了个受访对象。选择了个受访对象,

为了提高效率,

在访谈前将低碳旅游的内涵及访谈的大纲先以纸质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发给受访者,

主要了解受访者对所熟悉的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的看法。

主要的访谈提纲为:、据你所了解,现阶段低碳旅游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为什么低碳旅游在实践中达不到预期效果?、你了解多少关于低碳旅游的激励方式,有何不足之处?、你认为政府或景区应该制定哪些措施来推动人们从传统“高碳”旅游向“低碳”旅游转变?、你及周边朋友是否主动关注低碳旅游方面的宣传教育?

、你觉得低碳旅游宣传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育人们在旅游中的低碳意识和催生低碳旅游行为?

三、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一)开放式编码。

根据开放式编码需要,在本次进行范畴化时,

仅仅保留出现频次在三次以上的概念,剔除出现频次低于两次的初始概念,最终抽象出环境问题认识、个体责任意识、低碳行为意识、(消费)行为习惯、社会氛围、低碳传播强度、低碳旅行基础设施配套、经济激励措施、行政法规政策等个范畴,未了节省篇幅,

初始概念不一一列出;(二)主轴编码。

分析开放式编码的结果不同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并对其进行重新归类,提炼出两个类别、四个主范畴;(三)选择性编码。

根据以上分析,从主范畴中剥离出“核心范畴”(),

并研究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它范畴的关联,然后以“故事线”()形式描绘其行为的因果关系,最后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构架;(四)理论模型构建。

在以上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基础上,

建构“低碳旅游行为的心理归因和干预路径模型”。

四、研究结论及其应用

(一)研究结论:低碳旅游是个体内在的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外界的社会参照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个体低碳消费心理意识通过影响个体对低碳旅游的心理偏好而自发做出该选择,

是低碳旅游行为的内因;社会参照体系是低碳旅游行为的外因,

它通过建立激励性行为规范或者塑造价值观等形成某种影响力而刺激行为发生。低碳旅游宣传教育和社会情境变革是低碳旅游的两个主要干预变量。其中,

低碳旅游宣传影响个体心理意识和促进社会参照体系构建实现行为干预;社会情境变革则是通过影响个体行为的成本收益进而影响个体旅游消费心理;

(二)研究结论在武陵山片区低碳旅游发展中的应用。通过以上分析,武陵山片区行政管理者或者旅游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加强低碳旅游宣传教育,

提高个体低碳心理意识;结合我国面子文化以及从众心理特征,

促进社会情境变革,培育健康的社会参照体系和有益的社会文化氛围,

并加大投入,提高低碳旅游的可获得性和低成本,

切实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由于意识和行为并不一定具有天然一致性特性,需进一步挖掘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深层原因,从传播方式、渠道、对象、力度等方面人手,

设计针对性、精细化的干预政策和措施,强化心理意识。

五、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典型对象的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技术全面地梳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建构了低碳旅游行为的心理归因和干预路径模型,

并指明制定干预政策市应内、外因结合。但个体行为模式选择的心理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政策或战略、策略制定者来说,不同干预路径之间如何协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

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进行进一步论证;同时,

对各个因素的影响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都将是今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杨军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

,

()。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机制;发展模式;

发展对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低碳旅游是近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继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特别是在年世界经济论坛首次提出“低碳旅游”概念以后,低碳旅游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另外,随着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术界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研究过程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为例,数据检索截止日期为年月日。

从研究成果的整体看,

关于能源、温室效应、碳汇、气候的参考文献总量大,

但学术研究成果总量不足/,与旅游相关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不足%。

选取个与主关键词“低碳旅游”密切相关或相似的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变暖”、“能源消费”、“温室气体”、“碳汇”、“碳排放”,检索发现:中国知网总库含有个关键词中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献数量累计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数量则累计达篇,占总库数量的.%;个关键词分别与“旅游”组合检索时,

含有其中一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的文献数量累计仅有篇,仅占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占总库数量的.%。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一直关注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

与低碳旅游相关的成果在年开始出现并逐年递增,年金融危机之后增势更加明显,文献总量截至年月日累计有篇,

年和年最多合计篇,占总量的.%(图),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金融危机以后人们探寻经济复苏的途径,而年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应用,

则起到了明确的指向作用。

研究内容

.低碳旅游倡导及其概念剖析

低碳旅游出现的背景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概念,最早见于年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虽然关于低碳旅游的各类研究论文、报告不断涌现,

但学界对低碳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低碳旅游在能源有限的经济发展时代得以提倡,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降低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

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

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明庆忠等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侯文亮、梁留科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

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朱青青认为,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

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实践当中用行动弥补所释放的“碳”,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

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唐承财等从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采用低碳技术,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形式[]。

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

节能减排不只是对某个行为主体的要求,它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秦奕莹认为,

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在实现旅游的过程中,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准则所进行的旅游。该文章认为主体是指旅游者,客体指景区、景点等旅游目的地,载体指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并且分别从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的角度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

从旅游产业看,

低碳旅游涉及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六大块,

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环节,

最关键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刘啸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文彦认为,所谓低碳旅游,

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

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

李晓琴、银元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并从景区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减排技术、消费经营和政策理念个层面,

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管理指标”构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旅游景区的理论框架[]。

.低碳旅游的发展机制模式研究

.。动力机制方面

在动力机制方面,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角度看,“低碳旅游”模式主要有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及的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三种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郑琳琳,

林喜庆、沈中印、郑岩分别构建了关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的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周连斌应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并对其发展的需求动力、吸引动力、支持动力以及管理动力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

提出对优化低碳旅游发展的引导机制、推拉机制、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的建议[]。

.。旅游系统与体系方面

从系统与体系的角度看发展机制模式研究,浦云从营造低碳旅游景区、低碳餐饮酒店、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矫正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的视角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建议在建设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部级景区的低碳通道体系、田野秸秆由地方政府统一高价收购等方面进行创新[]。

唐婧、陈国生在研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中,提出湖南要从低碳旅游资源的配置、低碳旅游产业链的完善、低碳旅游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个层次入手,构建由生产因子、消费因子、还原因子组成的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方面

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看,马勇、刘军通过研究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得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论,其中主观因素包括政府、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意愿,客观因素则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种发展模式的结论,

推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

应重点关注低碳城镇建设、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意识普及和政府角色准确定位个方面[]。杨效忠,王荣荣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和世界遗产保护目标的关系以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将中国世界遗产地低碳旅游发展分为早期、成熟期两个不同阶段,并相应提出此两个阶段遗产开发与保护模式[]。陈浩,郑嬗婷等在梳理了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

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乡村旅游效应后,提出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郑琦从低碳旅游的市场拓展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业态创新模式、技术推广模式等方面,

探索了低碳城市转型的路径[]。马勇、王宏坤等从低碳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入手,总结出了经营增长、价值提升、政策支撑、概念体验、“碳交易”五大盈利模式,

以帮助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切实利益,促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健康持久发展[]。孔玉玲在研究武威市低碳旅游的发展路径中,提出旅游业走“低排放、高能效、高收益”的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旅游利益相关者角度

利益相关者在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

彼此之间相互博弈、相互依赖,因而如何做出均衡各方的发展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以及旅游业的综合性,学者们普遍从政府及监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行业组织、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会等多个主客体的利益角度,

提出了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策略。郑岩,黄素华[]、沈中印[]、徐喆,汤蓓蓓[]等,

基于碳旅游核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

从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社区居民等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具体表现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监督指导;

旅游企业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节能减排;

旅游者应该树立健康、绿色、环保、理性的消费方式。肖瑜,张祖明提出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政府制定低碳旅游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建设示范型低碳旅游景区逐步推进低碳旅游景区;旅行社推出低碳旅游线路产品,

饭店企业加强低碳制度建设,控制碳排放;交通部门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苏兴国,胡玥借鉴列昂惕夫模型建立旅游管理部门与景区投资及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景区投资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景区投资与经营者及旅游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模型,全面地分析在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各相关方的利益取向,并据此提出推广低碳旅游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旅游六要素角度

当前,旅游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因而,很多专家学者,

纷纷从该角度研究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普遍认为,实现低碳旅游,需要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角度,创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

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辉,

宋丽等将国内外近年低碳旅游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做了总结和剖析,在此基础上,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提出海岛地区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即创建海岛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

实现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敏,

梁留科等通过对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内部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从交通工具的选择、线路的规划、运营方式的选择及车辆的调度管理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来解决问题,在交通层面实现低碳旅游;从根源上解决度假区的交通问题,

实现度假区的持续发展[]。张利华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旅游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他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在低碳旅游和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环境,

实现游客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

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后,提出南京必须立即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

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角度

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方面,李胜男,

段理慧对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障碍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三亚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发展低碳旅游现阶段所暴露出的关键问题,从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许虹分析了旅游行业的碳消费、资源能源浪费、对碳汇地的破坏、人们低碳旅游意识欠缺等问题,

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后,提出制度规范、宣传引导、优势展示、做好规划、更新技术等解决对策[]。柳敏,张文政在分析了长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后,

提出营造低碳氛围、配套低碳旅游设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和项目以及适当进行碳补偿,

以其将长岛建设成为低碳旅游示范区[]。朱媛媛,王士君认为,作为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积极响应,

发展低碳旅游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他们提出,

利用县域所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倡导践行低碳旅游模式、开发高品质的低碳旅游资源、配置齐全的低碳旅游设施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者,大力发展低碳旅游,

必将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付景保认为,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

发展低碳旅游。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不仅仅使其行业的发展趋向于绿色和可持续,也对其上下游产业的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他总结我国现有公民意识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利弊影响后,指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

周娟,范星宏等基于旅游系统论的视角,认为安徽低碳旅游发展应选择走低碳旅游系统化管理的战略思路,着重围绕旅游六要素,在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的基础上,

提出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交通、实施低碳管理、加强低碳科技支撑等具体实施策略[]。

研究方法

从时间上看,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开始只是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

对一些低碳旅游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一般性的定性分析结论,主要回答概念性和特征问题,

以及对已有理论在低碳旅游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发展。唐婧以湖南为例,通过对旅湘游客的问卷调查、游客碳足迹及旅行社旅游线路安排的分析,提出构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以期实现湖南旅游产业的创新和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史云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特征进行剖析,有助于辨明两者关系和深入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

同时对目前低碳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充实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旅游、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进入年后,低碳旅游的研究,

广泛使用调查分析法、“三分法”、测量法、案例分析法、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综合评价法、层次模型、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张明,

刘曦等基于低碳经济的“三分法”,重新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内在联系[]。董婷婷,张建平对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以及游客量预测比较,

研究园区低碳旅游发展前景,

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周常春,

袁茜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导出旅游碳足迹的概念及其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测算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测算出旅游者行为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碳消耗量,强调降碳的重要性;

并最终提出了实现低碳旅游的具体建议[]。汪清蓉,

李飞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方法,

对公众的低碳旅游认知度、旅游后是否计算“碳排放”并补偿“碳排放”的态度及其原因、低碳行为进行研究,

并提出促进低碳旅游的推广与实践的对策[]。戴卫东,

马帅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进行探讨,建立评价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层次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种投资方案风险的大小,

降低投资商的盲目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

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

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

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年的旅游生态足迹[]。韦飞对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详细分析了上思县地文景观资源和森林生态资源类型的特点,

总结出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色,

认为其森林生态资源区位绝佳,发展潜力较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这些方法在低碳旅游研究中出现,

主要归因于低碳旅游研究前,学者们对旅游研究方法的娴熟应用,才得以在短时间内,

使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多,并走向高级化和定量化。

问题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旅游的研究,对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偏多,具体表现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概念研究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主要利益相关者、旅游产业链和旅游六要素、旅游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意识等方面进行。低碳旅游的机制模式研究,主要从动力机制模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系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低碳旅游对策的研究,

主要从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六要素、管理、理念、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

在对低碳旅游的界定上,

学者对概念的提出角度众多,

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的案例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成果,

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与“自下而上”研究法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

我国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偏重定性化描述,

概念、发展模式、对策研究偏多,缺乏定量化研究成果,

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展望与建议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紧缺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也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谢园方,赵媛在总结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低碳旅游应重视旅游碳排放测度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思路以及加强低碳旅游的实践研究[]。

.。界定低碳旅游的基本内涵

在低碳旅游的定义方面,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前提条件是保障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确定发展低碳旅游的参与者--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

应界定于旅游产业内部,包括住宿、餐饮、交通、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具体条件是低碳技术措施,

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定义最核心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的选择。

.。注重个案研究与定量研究

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研究,

有一定的旅游理论基础,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应从个案研究开始,并结合定量研究,

以某个景区或者旅游地作为案例重点研究,而不是地区性的定性模糊研究。

.。注重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研究

能源紧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全球气候变暖更是人类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

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应该以旅游行业为整体,研究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及其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进而可以针对旅游业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的研究,从而达到研究整个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学刊,

():~。

[]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旅游学刊,():~。

[]明庆忠,

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人文地理,():~。

[]侯文亮,梁留科。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朱青青。低碳旅游发展研究[]。企业技术开发:下,

():。

[]唐承财,钟林生。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经济地理,

,():。

[]秦奕莹。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长沙:湖南大学,。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中国集体经济,():~。

[]文彦。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李晓琴,

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旅游学刊,,():~。

[]郑琳琳,

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经济视角:下,():~。

[]郑岩。大连市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大连大学学报,():~。

[]周连斌。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浦云。构建四川低碳旅游体系的初步设想[]。决策咨询通讯,

():~。

[]唐婧,陈国生。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勇,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效忠,

王荣荣。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陈浩,郑嬗婷。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讨——贵池霄坑村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学习与探索,

():~。

[]马勇,王宏坤。中国低碳旅游盈利模式的创新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孔玉玲。武威市发展低碳旅游的路径[]。发展,():。

[]郑岩,

黄素华。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经济研究导刊,():~。

[]徐喆,

汤蓓蓓。低碳旅游概念辨析及发展路径探讨[]。中国商贸,():~。

[]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北方经贸,():~。

[]苏兴国,胡玥。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参与者的博弈分析[]。中国集体经济,

():~。

[]王辉,宋丽。海岛地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途径分析——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旅游论坛,():~。

[]王敏,梁留科。山地旅游景区内部交通低碳旅游方式初探——以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为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生产力研究,

():~。

[]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生态经济,():~。

[]李胜男,段理慧。三亚市海岛低碳旅游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基于海洋牧场建设背景[]。特区经济,():~。

[]许虹。低碳旅游的推行策略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

[]柳敏,张文政。关于发展长岛低碳旅游的思考[]。经济论坛,():~。

[]朱媛媛,

王士君。论县域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以吉林省伊通县为例[]。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付景保。低碳旅游的发展在于公民意识的改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周娟,范星宏。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华东经济管理,():~。

[]唐婧。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以湖南为例[]。湖南社会科学,

():~。

[]史云。关于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辨析[]。旅游论坛,():~。

[]张明,

刘曦。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低碳旅游概念体系研究[]。价值工程,():~。

[]董婷婷,

张建平。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可持续发展初探[]。地球学报,():~。

[]周常春,袁茜。低碳旅游与旅游碳足迹探讨[]。未来与发展,():~。

[]汪清蓉,李飞。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特征分析——以佛山市为例[]。热带地理,

():~。

[]戴卫东,马帅。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生态经济,

():~。

[]韦飞。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挖掘与评价[]。安徽农业科学,():~。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

生态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生态旅游()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于年首次提出至今,其定义和旅游对象以及实现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在生态旅游实践中,

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理念: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在实践中操作和运用的独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生态旅游”一词在旅游行业滥用,使大家感到生态旅游是一个很虚的东西,难以落到实处,

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也无所适从。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呼声下,低碳旅游概念诞生了。

业内专家学者认为,

低碳旅游的提出,是发展生态旅游理念的一种实际行动响应,是将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具体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方式。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实践与理念出现偏差

世纪年代中后期,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

并很快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经营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更是对生态旅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其中,不少人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自然、使用自然资源上,一些旅游经营者缺乏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

急功近利,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帜只为获取高额利润,很多地方用发展大众旅游的思路来发展生态旅游,在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正是这种对生态旅游发展缺乏规范和标准,造成了很多地方的环境破坏,

出现了“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杀手”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应该说与我国目前没有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提出一个统一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

使旅游企业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其对自然和社会负责的承诺是有直接关系的。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检验标准、生态旅游景区的评价指标及判别标准、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社区、伦理、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有过研究和探讨,但在这些研究中尚未出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也没有加入对生态旅游真实性判断的研究。

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无论是资源价值的评价还是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属性探索和开发研究的初期概念辩争阶段,缺乏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成功模式和案例。

二、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可量化路径

(一)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诠释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但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为:生态旅游是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小,

但又能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效益。它强调的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维护社区经济利益。

但对于游客来说,游客的活动范围以及活动形式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破坏,应该说我国的景区管理者目前还没有给游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和衡量的标准,所以说,生态旅游更多是在理念上对游客的一种指导。

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基础,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绿色旅游。

它的内涵是:运用低碳技术和推行碳汇机制来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化,

通过对各个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让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自己采取怎样的旅游方式能够减少碳的排放,不会涉及像生态旅游一样有关于对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而且突破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规模的限制。

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是一种措施,

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诠释了生态旅游内涵。

(二)对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诠释

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

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但低碳旅游却是一个综合性行为概念,它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

是将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方式。生态旅游着眼于“生态”,即“自然旅游”,

强调旅游发展中“资源的原真性”,倡导通过更少的人为干扰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低碳旅游则着眼于“低碳”,强调“运用低碳技术”和“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强调旅游各个环节运用低碳技术,

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建构低碳旅游社区,

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的革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从这点来看,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生态旅游则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多层面上是一种理念,

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因而,低碳旅游是通过在旅游各个环节减少碳的排放量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最终达到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层面的实现途径

制定、出台一套完整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实现低碳旅游必须依靠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法规、政策等措施,

为发展低碳旅游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我国旅游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但更多的是内部原因,即政策制定的滞后。

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由政府牵头制定一套完整的我国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

并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旅游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需要政府相关平台支持和机制保障。例如:建设低碳旅游国家工程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研发基地、低碳交通工具研发及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建立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体系;国外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因而,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平台,

通过技术转移和市场化运作进行转让,

共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在行业内全面推行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制度。国外非政府组织发达,各类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与了许多可持续旅游发展项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制定工作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由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以及主要旅游专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制定低碳旅游企业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低碳旅游企业标准认证体系并在行业内全面推行,

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能为旅游企业在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提供依据和标准,同时,也使旅游企业有动力和压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防止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滥用,进而规范旅游市场。

另外,通过建立旅游行业“碳身份标识”系统,

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商品、旅游产品(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线路等)进行严格评定分级,

通过标识符号等进行直观标识,

以便旅游者辨识其节能环保水平,使旅游者更方便、准确地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进行识别,

同时也能唤起旅游者对其旅游活动和消费行为的审视。

通过现代数字化网络,建立旅游行业“碳身份”信息库,扩大“碳身份标识”系统的社会影响力。

(二)旅游企业层面的实现途径

应用、推广低碳技术,

提供低碳旅游产品。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交通、住宿以及主题公园等旅游活动。目前旅游业节能减排工程着重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相关旅游活动及相关设备制造等耗能环节上。

旅游企业应加强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改造和创新上。

旅游企业通过形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提供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例如: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创建循环型景区,

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和管理、旅游活动的开展,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能消耗和最低污染”的目的。酒店业应在建筑节能、酒店节水、新能源利用方面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达到绿色饭店的要求。

培育低碳旅游消费观念,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采用哪种旅游方式,最终还是取决于旅游者的选择。旅游企业要通过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各活动载体的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使旅游者自觉主动承担节能减排责任,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指导游客消费时选择符合认证标准的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转变消费观念。

同时,旅游企业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和手段推广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计算软件,

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小窍门和实用,

按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分门别类地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手册》,让旅游者在每次旅游结束后,

计算低碳旅游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较减少的碳排放,从而发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积极性。

(三)旅游者层面的实现途径

低碳旅游的概念篇

低碳旅游是世纪年代,

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年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

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

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

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

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

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

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

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

同年,

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

完成退耕还林(草)公顷等等;从—年已分别累计投入万与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

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

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

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

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

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

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

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

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

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

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

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

同时,

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

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

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

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

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

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

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世纪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

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

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

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

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

一方面,

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

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

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

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

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

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

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

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

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

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

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

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

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

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

“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

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

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

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

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

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

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

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

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

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

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

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

因此,

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

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

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

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