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的重要性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12-27 19:29:26

导语:写人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在气象学中的运用,打破了气象学科所面临的“计算障碍”。计算机与相关的实验观测器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了对数据记录、加工以及处理的效率。计算机技术把可观的人力从繁杂庞大的计算量中解放出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计算机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使得气象学有所突破,并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数值模式研究。数值模式研究是通过把不同的物理和气象方程,

以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放入电脑,计算出大气未来的温度、气压、风向等的变化,以供理论研究。在大多数国家中,配置极高的计算机首先被应用于气象部门。

计算机科学与气象学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有力的促进了气象学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气象学的研究也一定会随之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气象学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计算机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具体应用

.多媒体气象无论在任何学科中,教育的地位都是重中之重,气象学中更是如此。是英文的缩写,

意为计算机辅助学习。气象学因为专业需要是使用计算机的一大领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气象人员是一个重点项目。国际上,

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涉及这一领域。美国的气象业务领先与其他各国,

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开发出了两款尤为重要的软件“多普勒雷达解释”和“边界层探测及对流发展”。这两个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取得了显著地成就;在德国的柏林大学,

有一个存贮大量卫星云图图片的卫星云图识别系统,使得使用者可以方便的找到任何云型图片;

澳大利亚的气象局训练中心开展了一个“云型识别”软件包,这个软件可以指出各种云型图片,

也能区分开易混淆的云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此外,在英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也颇有建树。我国的工作起步较晚,但是现在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及计算机界的高度重视。

年我国在西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和教学专家系统大会,并且由几十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成立了相关机构。北大、清华等一些重点大学也为建立基地而贡献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我国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

.计算机技术对数据的高效处理数据是一切研究课题的基础,

但是庞大的数据量相当耗费人力。

在气象研究中,数据的重要性尤为显著。每个气象站、雷达系统每天都会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且需要对这些数据做出相应的技术处理。

如果单纯依靠人力来完成这些工作,那么庞大的计算量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效率也极其低下。此时计算机技术快捷的计算能力就凸显出来,能够自动化收集并且处理数据,

高效准确的完成这一繁琐的工作。

只有高效准确的处理收集到的数据,才能做出进一步的研究。除了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在对数据的存储上也必不可少的用到了计算机技术。

设想庞大的数据量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存储,那么工作量将会是现在的上百上千倍,日积月累下海量的数据堆积成山并且很难找出。

而计算机就可轻易的解决这一难题,只需要做一个计算机存储管理系统,这一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总体来说,

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体现出了计算机的巨大作用。

.气象学中的数值模拟试验气象学是以整个大气层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实际性就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无法像研究物理化学等科目一样在室内做研究试验。现阶段的气象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观测研究、理论研究、数值模式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中观测研究和理论研究是较为传统的研究方法,

而数值模式研究和实验研究却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气象学这一领域的新型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数值模拟是不可缺少的。

数值模拟即用计算机来模拟实际操作。由于气象学领域的特殊性,不可能大规模的进行试验研究,计算机数值模拟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把相关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模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完成这一试验,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把试验结果表现出来。

同时,

实际试验对于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也相当巨大,与之相比计算机模拟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结语

气象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加快对气象学的研究刻不容缓。在气象学研究当中,计算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计算机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会更加的普遍,气象研究必将迎来一次全新的革命,并且日渐趋向成熟与完美。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农业气象;农学;

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援”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文件中要求高校“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

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这就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研究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海、航空、军事、医疗等方面,是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前身是农业气象学专业,尽管在根据教育部决定将农业气象专业调整为应用气象学专业,专业内涵拓宽,但农业气象方向仍然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气象学专业所在的应用气象学院也是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挂靠单位[]。

针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农业气象特色,我们对应用气象学专业农学类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方向定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具有扎实的应用气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资源环境评价方法,能够在农业气象、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产业工程气象、城市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面向考研、出国和就业三个方向,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针对学生就业及科研优势,我们将专业的学科方向定位为:发挥农业气象的传统优势,把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作为学科新的增长点,

在设施农业气象、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精细农业气候区划方面成为优势的研究领域[]。

二、更新课程体系,体现农业气象专业特色

作为全国农业气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为基层农业气象发展培养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为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我们每两年修订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针对农业气象特色,

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强调学生对气象与气候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强调对农业和环境知识的掌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农学类课程。我们不仅开设了植物生理学、农学导论两门专业方向课程,

还根据农业气象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了土壤学、设施农业概论等选修课程,设置农业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业生产知识的了解;在开设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两门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课程设置同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开设气候变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碳循环等课程,向学生介绍全球变化及其环境相应方面的知识,满足学生今后在农业气象研究与服务中对各种知识的需要。

通过相关农学课程的开设,

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生物学和农学知识,为生物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气象灾害学等农业气象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农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二元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技能的构成。我们将应用气象学专业农业气象方向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分解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基本技能主要强化学生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室内操作能力,

教授学生对农业生物的观察识别能力,同时让学生具备简单的农事操作能力。

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从事农业气象业务的基本技能,

如田间试验设计与数理统计能力、作物生产操作技能、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要求的基本技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能等。

研究创新能力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和农学知识与技能后,

结合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农业气象研究,训练学生四年级作文童话故事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农学类课程实践教学具有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以植物为研究对象,

生命周期长,影响因子多;需要室内外试验相结合;

需要较强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也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将专业技能培养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训练两部分。课程实践以校内基地为基础,根据课程内容确定实践内容,

如植物生理学的植物叶片叶绿素提取与理化性状分析、农学导论的作物生育期观察、土壤学的土壤耕层构造分析等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践了解课程内容,

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训练环节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一方面我们开设专门的农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以学校内的农业气象试验站、应用气象实验室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为为依托,

进行田间生产劳动与科技实践,由学生自己制定种植计划,完成农事操作和田间管理,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设施环境调控、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项目的观测与实施,完成实习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走出校园,带领学生到基层参观学习,

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生产现状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气象的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监控作用。结合农业气象方向特色,

我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实践教学分为基本型、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实验项目应仅占所有实验项目的%左右,年更新实验内容数达总数的%,

使实践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的书面记录和档案、统计资料,由专人分类收集和保管,

由实验室主任进行检查、督促;建立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及时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在遵循应用气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强实践、多层面”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对应用气象学专业农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科研素质得到加强,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贡献,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名同学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水利部水资源司、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主办“优秀湿地使者”称号,名本科生分别在《干旱气象》、《北方园艺》、《江苏农业科学》、《安徽农业科学》等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篇,每年都有多名同学获得学校暑期社会“三下乡”社会实践一、二、三等奖表彰,

应用气象本科毕业生每年平均%左右考取农业气象方向硕士研究生。通过对应用气象学专业农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加强了学生农学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农业气象服务、生态环境调控、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专业高质量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名列全校第一。

参考文献:

[]于猛,单亦先,王绍兰,

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辽宁教育研究,,

():-。

[]郑有飞。“应用气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气象教育与科技,,():-,。

[]景元书,

申双和。应用气象专业建设的探讨[]。理工高教研究,,():-。

[]江晓东,景元书,

杨再强。突出应用气象学专业特色的农学类课程改革探讨[]//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暴露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再强,

申双和,景元书,

赵小艳,江晓东。面向社会需求,应用气象专400字写人作文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

():。

[]景元书,

申双和,刘寿东。以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气象专业发展[]。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气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实践基地教学设备不充足。由于气象学教学设备的成本因素,实践设备和场地大多不足,不能满足招生人数按工位分组的教学需要,

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不严密。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秩序能够正常进行的根本约束。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定标准不明确,

教学效果反馈不及时,使得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健全。气象学实践教学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并没有建立严格而规范的考核办法,

由于本科院校教学体系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

()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在我国发展十年之久,

许多教师是从高等院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还未来得及更换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仍然重视理论教学,

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实践教学安排缺乏严谨性。首先是气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气象是一种天气现象,具有特殊性,高职气象学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践操作,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现象就成为教学的良好范例,因此实践教学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气象学教学具有特殊性,但在气象学实践教学过程中,

由于不可克服的外在因素,

忽视了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有些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项目仍旧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操作。

实践性教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构建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特殊性原则。

气象学与自然天气紧密相关,具有人力因素不可抗拒特点[]。

人类无法精准的预测气象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秉承特殊课程特殊安排的原则,结合自然天气变化,抓住典型性气象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

()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一门课程乃至一个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气象学实践性教学因为它的特殊性而更容易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系统。只要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能够在气象学实践教学中做出特色、做出成绩。

()适用性原则。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岗位开设不同的观测项目,如气象观测、生态因子观测等等。

将实践训练与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

()坚持“实用性+趣味性”原则。气象实践性教学应注意实践内容趣味点的选择。教师要善于及时补充与时势相适的操作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要善于捕捉热点问题,注意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保持实践性内容的新鲜感,

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任选课的教学效果。

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要体现新的高职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出发点。

气象学课程本身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

是为今后工作开展打下牢固的操作基础,气象学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为目标[]。

()以任务驱动教学、以竞赛形式带动气象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分组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教学,使组与组之间形成竞赛关系,给学生提供较大的组内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实践性教学与传统经验相结合。这样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

便于掌握。“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九日晴”、“早上有雾,晌午晒布”、“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都是祖辈们世代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兴趣提升的同时,会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实践性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而且贯穿至学生的课余时间,只要有天气现象发生时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时机,

拓展了气象实践性教学的覆盖度,加深了教学的深度,提高教学的影响力。教师根据每位同学所发现的不同气象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气象实践性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结合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有的放矢进行实践性教学,

使学生在课程之后就能获得技能证书。同时推进“三个相结合”的实施,即课堂、实践教学场所、公司企业相结合,

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科学研究、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

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气象实践性教学的好方法。

()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指导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实践性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实际操作教师。

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性教师进行培养和引进,加强指导实践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搭配合理的师资结构。

()合理配置实践性教学仪器设备[]。根据气象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结合现代行业教育的特点,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合理配置教学仪器。

在实践性课程的仪器配置中,应坚持使用常规仪器,

杜绝超过标准的豪华型气象仪器的使用。

实践性教学评估

根据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要求,结合气象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看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办学特色。

()看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否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

()看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否做到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看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否做到与生活相结合,使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

()看通过实践性教学,

学生能否获得某种技能。

()组织督导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监督,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结语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叶笃正,男,

年月出生于天津市,

年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科院特邀顾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还是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和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

叶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介绍如下:

。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

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地影响着东南亚的天气和气候;

他与国外气候学家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

叶笃正还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同时还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国际上才接受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

提出了大气平面波的能量频散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风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

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给出一种动力学解释。这个理论年后才由?的“大圆理论”所推广,

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解释。

。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

叶笃正与陶诗言等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六月和十月)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发现阻塞形热的建立和崩溃常伴随着大范围环流形势的强烈转变,

它的长期维持则带来大范围气候反常现象,

从而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国外的学者在多年后,由于年冬季北美出现极其寒冷的天气,才开始提出各种系统理论,

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

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叶笃正等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对不同空间尺度的运动都存在着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这个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

风场起主导作用;对中小尺度的大气运动,

同样存着适应问题。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作用。

。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

上世纪年代末至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开始气候变化的研究。他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

如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时间可长达~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和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卓越贡献

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

青藏高原气象理论,

在中国气象业务中不仅是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更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此外,

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关注前沿问题

在讲课的过程中,减少教材中比较陈旧的内容的讲述,把通过电视广播、期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手段获得的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国内外空气污染的重大事件等,介绍给学生,

也就是笔者要始终保持对空气污染气象问题的高度敏锐性,能够提供给学生相关的信息,引入实例教学,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并深入理解学以致用。例如在介绍本课程的地位时,

引入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实例,介绍此次事件的背景、造成的后果、形成的原因,

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这也是大气扩散研究的早期阶段。

.注重学生参与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人一组,

自己选择和课程相关的题目,准备报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为了同一个题目,查阅文献、上网搜集资料、练习制作和使用等,

最终将小组的成果在课堂展示给全班同学,

同学们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很多学生都希望能上台做报告,

多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

年月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此事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

学生以其高度的敏锐性把这个事件拿到此环节,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来分析、探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及课堂的气氛,学生们受益匪浅。

.重视讲课技巧及节奏把握

在控制好讲课节奏的同时,

讲授不同重要性的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调语气,避免从头到尾一个语调,使学生感到疲劳,

不容易接受。同时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以及辩论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单纯的教师讲课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讲到大气污染的防治问题的时候,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把自己听到的、见到的,

甚至是想到的讲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完善。

课程内容改革

.书本知识与相关研究相结合

课程按照《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进行,内容着重在高斯扩散计算,在此基础上增加实际气象条件与污染物浓度变化关系这部分内容,

并根据系里老师的研究成果给出相关实例,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其他课程如大气边界层、大气化学等的相关知识,给予进一步拓展,

使得课程内容更接近当前的研究热点。比如在讲到天气形势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时,笔者拿出自己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空气污染过程实例的分析,运用观测资料分析和模型模拟结果相结合来解释过程的成因,学生对具体的实例及使用的相关手段、软件都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使这段内容的教学很成功。

.教材及精品课程建设

本课程的教学要有较高的水平,

好的教材必不可少。目前相关课程广泛使用的教材是多年前编制的,

很多新的理论和成果都没有提及,而且一些内容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科研的需要,所以本课程小组从讲义做起,逐步编写与时俱进的教材,以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另外,将完善课程体系,

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并争取省级精品课程。

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

.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等特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全部制作成的形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比如在介绍第一章概述,主要内容是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物相关的基本概念,

空气污染气象学的发展历史、重要性、研究方法等的时候,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给学生以直接的视觉冲击,很好地达到本章的教学目的。利用小段的时间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视频,

如《》、《后天》等的片段,以及气象日主题宣传片等相关内容,受到学生的喜爱。污染气象学课程开设开放的教学网站,

课题组的教师都把自己的课件、有关资料放到网上,还有讨论区供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使相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资源共享的便利。

.使用传统的板书

板书必不可少,

比如在第四章理想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模式处理时,连续点源高斯扩散公式需要在黑板上推导,应用板书才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推导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含义。克服了使用多媒体造成教学进度快,导致学生印象不深的结果,尤其是对需要仔细推导的公式以及内容。所以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做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使用板书教学完美的结合。

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本课程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设备及流程等,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课堂上会讲到不同稳定度条件下的烟流,

从烟囱口排出至下风方的具体形态、对下风方造成的不同影响等,学生听课之后会感到不好理解又容易忘记,

带他们去工厂实地参观,

烟流的形态会深刻地印在脑中,再结合理论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团队建设,

提高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课程小组采取老带新的方法,即新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的讲课方法和经验,学习老教师的备课心得,并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

组织课程小组的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进行教学研讨、教学示范课,形成不断进步的课程小组。

结语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传统实践教学农业气象学

目前,

在各高校中通过抓教风、学风、考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上也由原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

发展到现代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不管何种教学方法,归根到底,就是通过教学过程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是目前高校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①国内诸多学者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研究,有很多教学经验值得借鉴。②③④⑤⑥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讲授知识的方式,学生不但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彻,而且容易束缚学生思想,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体验式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气象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沟通与协作能力。

何谓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内涵。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特征。体验式教学特征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

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

()体验式教学意义。体验式教学的意义是人解放自身的一种途径,

是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和个体品德形成催化剂与心理健康的保障。

()体验式教学现状。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然而尽管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

但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甚少,

主要集中在对体验式学习的探讨上,尤其是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研究,这可能与国外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学方法转移到学习者有一定关系。

国内对体验式教学研究较晚,但发展较快。但对体验式教学还是停留在对体验式教学特征、价值及实现途径的探讨,

少数学者开始关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体验式教学核心。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它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

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独立创造的快乐,

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在于体验式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

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

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话,

体验式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

体验式教学对策

.利用互作原理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助长学生情感的高涨,加之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向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

实物、挂图、趣味资料、音乐、生动的语言等手段,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架起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与书本学习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因此,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解答疑问的方式是师生共同商量的,

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在已知经验的触碰下,共同合作探讨出来的,老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结论,也不用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他们不同的知识概念,只是让学生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

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利用直观原理

体验式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外界环境。

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

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

而且促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

从而引起学生本身的自我运动。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利用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形象是情境的主体,

体验式教学中的情境模拟要以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

体验式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

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

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体验式教学在农业气象学实践中的应用

.传统农业气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端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又是农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

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

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

并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

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规避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

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的三天实践教学不管是农学、林学、园艺、植保、资环等专业,

统一在气象站实习,观测记录气象数据,进行单纯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分析,严重地脱离农业生产,没有起到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

.体验式教学在农业气象学实践中的应用

按体验式教学流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实习之前,做好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写好实习和调查大纲,

设置情境,林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林地,农学、植保和资环专业的学生选择农田(稻田、棉地、烟地)、园艺专业的学生选择果园和花房等,

中药专业的学生选择中药园,让学生将所学的气象知识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习完毕进行总结评价,三天实习时间虽短,但达到了实习效果。

()学生深入到农田、林地、果园、花房、中药园等地,

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农业存在的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农民还是靠天吃饭,农业气象条件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受到一次艰苦奋斗的教育。

()进行平行观测,

一边记录田间、林地、果园、花卉、中药园的小气候,一边调查农作物、果树植物、花卉、中药、林木的生育期,同时调查气象灾害,将获取的资料写成实习报告,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一条生产建议。

()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小气候观测记录、气象灾害调查研究、作物生育期特点分析,写出了有价值的实习报告,还原了课堂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

有的学生把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应用多媒体课件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教师对所收集的演示仪器形状、构造,讲解仪器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应合理选择使用。

比如,毛发湿度计的双曲臂杠杆的传递放大过程,

用传统的方法讲解比较麻烦,通过仪器讲解也不太方便,如果通过模拟动画就可以动态地演示双曲臂杠杆在传递放大过程中改变放大率的原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很容易理解。

再如,雨量计测量降水量,

把内部构造和测量降水的整个过程完整地用一组动画表现,让学生观察虹吸式和翻斗式雨量计的实物,

学生既可以看到仪器的构造,又可以直观理解仪器部件连贯的动态过程。

二、提升实践教学方案

农业气象学的实践性很强,实验环节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各高校该课程实验学时都偏少,理论课学时为实践课的~倍,

并且开课的各专业均采用相同的学时安排,

而发达国家农林院校同类课程,

讲课与实践之比平均接近∶。要提高实验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科研、生产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注重开设综合性实验

农业气象学的综合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

有计划、有目的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已开设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观测、空气湿度的观测与查算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整理等验证实验外,增开自动气象站和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的应用。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

测定不同光强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分析光强与光合速率的变化特征。增设农业小气候观测的综合性实验,

将气象站数据采集和气象资料整理等步骤综合且系统应用到一个具体实验过程,使同学们在熟悉气象观测仪器的构造原理的同时还能熟练使用。

(二)综合利用教学实习基地

根据实验教学的一般规律,适当调整基本实验与提高型实验的比例。基本实验是基础训练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是实验课的主体,占全部实验内容的%以上。提高型实验主要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例如,

在教学实习基地已开展的植物营养大实验等综合性实验中,增加农田气象要素观测,根据不同的小气候环境设定具体气象观测指标,分析不同气象要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增加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

开放性实验是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延伸,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明确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选择仪器设备并提出实验的时间表。例如,学生成立的“校园气象站”组织,在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灵活安排扩展性实验进度和时间,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参与气象仪器的使用。一方面观测和播报校园气温、湿度、风速和紫外线照射等指标,为同学的生活和健康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使同学们学以致用,兼任学校各种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运转工作。活动结果可作为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依据。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

三、改进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一卷定分数”的高等教育考核方式不利于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的教育体系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能为有效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理论考核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突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

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鉴定。

(一)理论性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

农业气象学成绩的考核,

综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的比例构成。

每个学期末,考察学生自行参加实验的效果,对其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及分析进行评定,设定灵活的考核参照标准,并网络交互学习成绩,

按%的成绩比例计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在设计性实验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加分,并将成果进行展出,

提供交流机会,让更多同学了解到创新实验的乐趣。

(二)多种试题类型并举

考试试卷的设计由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计算题等多种题型组合而成。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熟悉程度,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应用,

名词解释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对其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应用和计算能力。采取上述种题型,能够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重点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试卷中各类试题的得分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对各种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区分度,学生原始成绩符合正态分布。

(三)增加网络学习鉴定

将教学所需要的文本、图像、视频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组合形成网络版多媒体课件,链接到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通过网络版多媒体课件,既可复习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也可了解由于条件所限而未能在课堂上讲授的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提供气象学教学等相关链接,学生可以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建立网络学习试题库,

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测试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并提供答案以供学生自我评定。

系统自动记录网络学习成绩,可按%左右的比例与期末成绩和实验成绩共同构成综合成绩。总之,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应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改进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为导向,

加强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锻炼环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深化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

对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

气象学的重要性篇

高中时期,涂长望一方面努力读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上的爱国活动。他曾参加声援“五卅惨案”“汉口惨案”等反帝爱国活动,

这在青年涂长望心中,

深深种下了“爱国、民主、革命”的种子。

留学英伦

涂长望高中毕业后,在博文书院院长的推荐下转入上海沪江大学,师从美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葛德石教授,

从而对他教授的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年,涂长望毕业后回博文中学任理科教员,教物理、数学和地理,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涂长望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月,赴英国就读伦敦大学经济地理专业。

从此走上“科学救国”的寻梦之路。

从涂长望住的公寓到伦敦大学要经过伦敦气象台,在气象台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大幅天气图,人们从图上可以了解当地和世界各地的天气。远方祖国的风雨寒暑从图上也能查到。

涂长望每当经过橱窗前都要驻足观看,从而引发转系攻读气象学的念头。

他先是旁听世界著名气象学家沃克爵士的课程,以勤奋和优异成绩打动沃克教授,接收他为唯一的中国研究生,还赞许地说:“学经济地理来听气象课,

这是明智之举。”

沃克教授研究的领域是大气环流,大部分为海洋区域的大气环流。

他发现的一种低纬度环流,被命名为“沃克环流”。他还发现大气压力变化像海洋波浪一般振荡,

称为大气浪动(现在称为大气长波或行星波)。他的成果举世公认。涂长望跟着导师学习,

一步登上了当时学术的最高点。

两年后,涂长望获得帝国理工学院气象学硕士学位,其论文《中国雨量与世界天气》年发表于《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论文集》;

颇具世界科学权威性的《自然》杂志也刊登了这篇论文的详细摘要。

同年涂长望成为皇家气象学会的第一位中国会员。

涂长望出于对祖国抗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决定以研究长期气象预报为主攻目标。

这项研究在当时是很少有人涉足的尖端课题。这期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长江大堤溃坝,湖北武汉多万人丧生,

南方省的灾民近一亿人。

涂长望震惊、揪心,更深切认识到研究长期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决心早日学成为祖国、为家乡人民造福。

听召唤提前回国

涂长望在英伦留学期间,

学识不断长进,

政治上也日趋成熟。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第三共产国际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入了英共华语组的“旅英华侨反帝同盟”,

结识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年,

在中共党员杨秀峰和于炳然的介绍下,涂长望成为英国共产党华语支部党员(亦称中国共产党旅英支部)。

不久,

中国南京北极阁气象台、中央研究院院长竺可桢看到吕炯寄回的《皇家气象学会论文集》中涂长望的硕士论文,求贤若渴,写信聘请涂长望回国工作。

当时涂长望正师从利物浦大学罗斯培教授攻读地理学博士,还差几个月就毕业了。罗斯培也非常赏识这位东方学子,

对他想提前回国深表惋惜。涂长望自己也渴望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对自己一直仰慕的竺先生的诚挚邀请不忍拒绝,毅然中断留学生涯,回国振兴祖国气象事业。

年秋,涂长望任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年间,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中国的雨量区域分布》《中国的水灾可以避免吗?

》《东亚活动中心与我国水旱灾害的关系》《长期天气预告的物理基础》《中国的气候区域》《大气环流与世界温度》《大气运行与世界雨量的关系》《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

战火中从事科学研究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涂长望受竺可桢委托,负责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内迁。先从水路抵武汉,

因战局所迫,不得已迁至重庆曾家岩。当时日寇飞机经常对重庆疯狂轰炸,研究所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但是,

涂长望临危不乱,照样出科研成果。两年间发表了《中国的气团》《中国自由大气气候状况的初步研究》《中国高空探测的一些成果》,为当时的空军作战提供了气象依据,对中国的航空事业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应用价值。

涂长望的工作精神和高度使命感得到竺可桢先生的赞扬和同行们的钦佩。

年,惹ǖ阶褚濉湄潭艰苦办学的浙大校长竺可桢,

又将涂长望由重庆聘请到遵义任浙大史地系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副所长。三年期间培养了大批学生和研究生:郭晓岚、叶笃正、谢义柄、谢觉民、黄仕松、施雅风……他们日后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气象学家。涂长望爱生如子,生活上体贴困难的学生,送钱送衣物,

还经常招待学生来家中吃饭,并以自己爱国进步的思想教育、影响他们,深得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

年,

延安建立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气象台,其负责人正是涂长望当年清华大学的学生张乃召。

气象观测网的建设由叶剑英参谋长亲自抓。由于国民党封锁延安,

延安气象台极缺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正在重庆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工作的原清华学生――蒋金涛找到涂长望请求帮助。

涂长望毫不迟疑,为延安气象台准备好一批气象期刊、资料和书籍,冒着国民党特务盯梢、迫害的危险,

亲自送到八路军办事处,

得到周恩来的称赞。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