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000字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2-16 21:46:24

导语:写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正式发布,给教育注入了新鲜活水,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更是深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首要任务是,深度学习,

改变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现将学习感悟与实践探索记载下来,与大家交流一二。

新课程的理念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下面我就对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三大“变化”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初中语文课程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

落实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几大关键问题。语文课程更是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

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学科育人如何落到实处?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因子。在新课标新增的教学内容版块,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古代诗词和散文等,

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如《愚公移山》《唐雎不辱使命》等;

利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等作品,培养理想信念、爱情情怀和无私奉献等精神,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老山界》等;利用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等方面的作品,

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相统一,如《驿路梨花》《海底两万里》等。

二、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新课标在课堂教学方面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主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

教学从教师“一篇一篇教”转向学生“一组一组学”。教师要围绕特定主题确定学习任务,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可以根据学段特点有所侧重。

目前的统编教材是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的,但是只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同时确定目标、整合内容和设计任务,

也是可以开展任务群学习的。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阿长与》《老王》《台阶》和《卖油翁》,单元写作版块为抓住细节。

单元整体目标为:了解“小人物”的故事,形成向善、务实、求美的品格。

熟读精思,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

感受文章的意蕴。单元整体情境可以创设为“无名小辈·采访与抒怀”,核心任务为:留心观察,

选择你身边的一位“小人物”,对他进行采访,了解其不为人知的故事,

关注典型细节,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着重以细节表现人物精神的文章。围绕核心任务分为三个课段,每个课段一个分任务,第一阶段:寻找“无名之辈”,

确定采访提纲,完成对人物事迹的了解并较全面记录。第二阶段:通读四篇课文,通过熟读精思,

从标题、详略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抓文中的关键语句,细节之处体会文章意蕴。第三阶段:根据文章中提炼的细节描写等方法,

完成“无名之辈”文章的写作,要求表现人物精神。

在任务群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学习资源,如杨绛先生的人物经历,

《卖油翁》中陈尧咨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等;建立学习资源的联结,

如单篇《阿长与》与《朝花夕拾》整本书的联结。同时,每一个课段都有相关的学习评价,可以根据需要提供评价量表,

如单元核心任务的完成,就可从写作对象、写作方法、抒情表达等方面设置评价标准。整个任务群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注重整体规划,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三、立足生活,

情境实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鼓励自主阅读。

同时提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来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教师一定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以自以为是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一定要突破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模式,

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课堂。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是语文,要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让其两相融合,创设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升素养。

不只是课堂,

作业设计也同样要在情境中实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为例,

单元核心任务为“为你身边最可爱的人撰写颁奖辞”。作业设计情境为: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

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观看推荐视频,并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学习资源提供:

、《长津湖背后的战役》视频

、《长津湖战役有多惨》视频

作业设计:

***。有同学在观看电影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请你找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在影片中,战士们坚韧的精神让我感动。

。看到美国原本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终于节节败退,

真是太过瘾了!

。这一个个可爱的战士,淳朴得就像庄稼地里的红高粱。

从不谦逊的美军对着冰雕志愿军敬礼,

并说:“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也无法战胜他们!”我军钢铁般的意志让敌人都肃然起敬。

***。语文老师在班级举行了演讲比赛,

请帮这位同学找出演讲稿中有语病的句子。

。前一秒还和伍万里一起追逐打闹的小战友,后一秒就与万里阴阳两隔。

。通过对这段历史加以回顾与呈现,影片让中华儿女铭记伟大胜利,凝聚奋进力量,致敬最可爱的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长津湖》再次把英勇的军人形象显示给了我们。

。他们那颗不惜一切代价去守护祖国的心,对国土疆界坚决捍卫的行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语文积累方面,

创设情境,改变以往知识与生活脱离的情况,

有效激发情感体验。作业设计关注不同的个体发展特点及学习需求,设计分层,如:

表达与写作(请在下面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

文章结尾“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和强烈的抒情色彩。

请仿照句式,

联系生活,另写一组“幸福”场景。

***。

影片《长津湖》中这些志愿军战士就是“最可爱的人”,他们让你想到了你身边的哪些人?请任选一位写一则颁奖辞,表达我们的敬意。

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

达到相应的能力发展层级。以“*”标明难度,让学习任务更有适应性和挑战性。在设计时,

要避免为了情境而创设虚假的、肤浅的情境,避免设计“伪任务”,在语文学科,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始终是根本,

所有的任务都是植根于学生的深度阅读,

切忌本末倒置。

左拉曾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面对改变,无需慌乱,

我们要固守住语文课程的规律与本质。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创造力,不断探索与实践,教育,

自然会有新的生长。

和很多老师一样,拿到新课标后,

我最先关注的就是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强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新课标的变化,科学有效地应对这些变化,

并且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也许是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

先来说说新课标的明显变化:一、价值引领,

以文化人。二、素养为纲,任务导向。三、立足生活,

实践主线。四、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我们来看第一方面“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在我们的课程目标,还是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都得到了一种彰显,实际上这里非常重要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也是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第二方面“素养为纲,

任务导向”,新课标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素养型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第三方面“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版新课标,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强调了实践主线。在一定程度上把课程做了整合,整合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新增项目“梳理与探究”正是语文学习立足于生活的一种表现。

第四方面“主题统整,强调情境”,

新课标中强调了用“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把原来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统整为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当中,

从静态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动态的实践。因此,学习任务群,有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要素,

那就是“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

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次非常清晰,也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要怎样围绕着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呢?

通过细读课标这部分内容我又发现,

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结构都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题内涵。第二,任务群中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

第三,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

找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本框架,我又把眼光聚焦到了版课标中新增的拓展型任务群——“整本书阅读”。

课标中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

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

我们看“整本书阅读”涵盖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拓展”的意思是开拓扩展,相对于“基础型”和“发展型”,“拓展型”属于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探索级”,

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说,这一课程内容的积极实施,可以助力学生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丰富精神世界”。这样看来,

整本书阅读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疑问,阅读的种子要尽早种下,

如果学生在小学没有爱上读书,没有学习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到了初高中,

再以中考高考的名义来促进,几乎是缘木求鱼了。

第二,经过研读不难看出,新版的课程标准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在阅读与鉴赏板块都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自己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第二学段(-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

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对不同学段关于阅读与鉴赏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学段都在强调整本书阅读。整个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

就是要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体验阅读的成就感为基础。学段目标中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

一以贯之的强调阅读分享;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

首先强调“体会读书的快乐”;“教学提示”中指出:“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

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

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这些都在提示课程实践中要特别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和“保鲜”。

第三,要重视基本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

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

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这是年版课标中的原话。

我们要明白,

教阅读策略,就是教思考方法,运用阅读策略的过程,就是有迹可循的思考过程。

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自于思考和思考的收获。

第四,

结合目标看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我们当下正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在整本书阅读方面一定会进行大幅修改。比如:一二年级的与大人一起读、快快乐的我作文乐读书吧的书目,没有图画书的内容(这次课程标准没有用日本“绘本”的说法,

而用了美国说法“图画书”),接下来,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读哪些图画书,这又是新的内容了;

《十万个为什么》原来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现在变成了第三学段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了;

原来五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阅读,

课程标准说得非常清楚,这是第四学段的。

不得不说,把整个课程标准看完,你都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生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文字,

如此看来,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国四大名著”的阅读,看来也要有所改变。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发现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原来三年级下册要读的几本寓言故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太难了,放在第三学段肯定要比第二学段好。这部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

“整本书阅读”必须要做,这部课程标准是前所未有的重视整本书阅读。

既然年版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就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性。“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

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

分享阅读经验。”“教学提示”中的这句话,既指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又为设计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提供了方向性的参考。

有了具有目标聚合力和行动吸引力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真正“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其实,

我们学校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早已开展,

我们这个新一年级刚刚组建时,周校长和潘校长就多次引领和鼓励全体一年级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学校公众号中连续推出多期“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内容;我所在的董晓烨语文工作室,

也已经推出了“整本书阅读”的主题专栏,与这次版新课标的关注点真是不谋而合。我们班级也一直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孩子们参与度非常高。

最近还通过学校的“读书节”鼓励孩子和家长进行作文600字初中整本书亲子阅读活动,虽然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和朗读课文的能里都有所提高。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

结合我们之前做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我又有了新的体会,那就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低年级是好玩,随着阅读的书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然后就是多维度的体验读书的价值,

为成为自己的终身阅读者打下基础。

年月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忽如一夜春风来,

吹得千万教研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的发布,主要变化有: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

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

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

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

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

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做到好用、管用。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从形式、内容、知识点、能力等方面,

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使得学生知识衔接无障碍,能力发展无短板。

新课程标准要求立足核心素养,以育人为目标,

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情境式学习、培养阅读思维、跨学科学习等,

对比旧课标更重视“学生之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新课标关于减负提质、多种方式学习、多元评价等方面都给出了更细致的建议。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

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作为语文教学实践者,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主要内容,把握新变化,

明确新要求。

、主要变化

“课程目标”中新增了核心素养,

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课程内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

增强课程思想性。()新增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具体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评价建议”中,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课程实施”中,新增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学段要求”中,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

“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体现了口语输出和写作输出的一致性。

“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新课标提出了“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要求,

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增强学习内驱力的重视。

附录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在诗文背诵篇目方面,小学阶段没有变化,

仍然是篇,初中减少了一篇《河中石兽》。

阅读书目基本没有变化。

、重点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主题与载体形式,二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

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群有三个阶段,一是基础学习任务群,

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二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语文教学建议。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要重点注意学习任务群第二阶段里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新课标的修订,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

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些欠缺。课标提出: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

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

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对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的要求。其中“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批判性思维”“探究和发现”无不包含着思辨的内涵。

而语文其实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

关于“语言逻辑很重要”这一点,相信从事于教研的朋友们都会赞同。

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

“整本书阅读”跟之前倡导阅读的思路没有变化,

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则是综合了科学课和大语文的一些内容,主要是体现在“研学”活动上。

从整体来看,

语文新课程标准跟大家平时重视的语文学习路线是完全一致的!

阅读仍然是重中之重,不仅不能放松,还进一步明确了“思辨性”的要求。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古文、历史、文物建筑、神话传说、艺术工艺等仍然是未来年的热门题材。

“重思考、重逻辑、重文化拓展”,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这些肯定不会陌生。关于新课标将如何具体实施,

以及新版语文教材的修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持续关注。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以文化人、强化基础的原则,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融合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等关键要素,按学段呈现学习内容,

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的典型性和“少而精”。

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正式开启,

学科为王已变为阅读为王。

我们不能只在一成不变的教学上埋头走路,必须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前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我们一线语文老师需要随时随地去拥抱变化,敢于尝试未曾经历过的挑战,让“大语文、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这些词汇伴随我们的学习和实践,

尝试着从单篇到整体,从零碎到整合,做一名“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者”、“任务型教学的践行者”,相信这些探索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别样的收获,

有效课堂一定会从偶一为之的无心插柳走向高度自觉的日常必然。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版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

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于是我的理解就是:学习任务群今后将贯穿我们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的课堂,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我本学期执教七年级。

所以就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做尝试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姓名漫谈说语文

任务二:感受语文的魅力

任务三:学习语文的方法

“任务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漫谈自己的姓名由来说说对语文的理解。同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字的音、形、义,并结合三者理解自己的名字,

理解家长起名时的用意。主要设计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字字落实,说说自己姓名的由来及取名的内涵及意义

活动二: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

说说你所理解的语文

活动三:交流分享,明确语文内涵

“任务二”的设计是课前准备动,希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感受语言文字的乐趣和魅力,下设三个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

搜集有关音趣与字趣的故事

活动二:查阅资料,搜集有关词趣与句趣的故事

活动三、查阅资料,

搜集有关有趣的对联、篇章或者历史名人趣谈的故事。

“任务三”的设计是想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更主要的目的是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下设三个活动:

活动一:结合以上活动,总结你所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活动二:查找资料,学习名家学语文的方法

活动三:交流分享,形成新的认知,

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修改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版新课标第五部分“学业质量”部分首先对学业质量内涵作解释,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课标同时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活动,

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细细品来,这恰是学段结束时,

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换句话说,

这也是我们老师心中的教学目标,课堂行动的方向。鉴于本人执教初中语文,故更多关注七到九年级的学业质量目标。

课标中共出现个“能”字,单纯意义理解也就是说有个具体目标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一一实现,我仅从四个语文实践活动做一梳理。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个“能”

、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

、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个左右);

、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地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

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

、能根据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二、表达与交流方面——个“能”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

、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能用多种媒介形式交流沟通;

、能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准确地表情达意;

、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

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

、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

、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

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

撰写活动总结;

、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他人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

、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

、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

、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三、阅读与鉴赏方面——个“能”

、能区分事实与观点;

、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

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能利用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能区分观点与材料;

、能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

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

、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四、梳理与探究方面——个“能”

、能聚焦文学体验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围绕问题搜集资料,梳理信息,整理他人的观点与认识,

概括提炼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能记录探究过程,归纳概括自己的发现,

条理清晰地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汇集学习成果;

、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

根据需要策划创意活动,从相关学科材料中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

、能广泛搜集信息,

关注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能运用实证性材料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能通过梳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能有条理的列出提纲,

用策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通过合作,能综合运用绘画、表演、创作等多种样式,开展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该有什么样的课堂,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到课堂内容的呈现,从作业的布置到课后的评价,

个“能”将作为具体的指导标准,影响着我们的每一节课,

确定着我们的行动方向。

盯住目标看,让目标成为引领方向的路标。

盯住问题干,让问题成为催人奋进的“酵母”。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新课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身为一线教师,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定地朝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走,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接下来,

我将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跨学科学习”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感受:

新课改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要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整合的教学观念去开展教学。整合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模糊了学科的特性,

注重各个学科的互渗、互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了语文和数学这两大基础学科,完全忽视了绘画、音乐、自我认知等多元化的智能培养,进而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

所以,要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让人才在各个领域得以充分的发挥,

而整合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循,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此课题研究才具备了价值。

我试图通过这一研究,

将整合的理念转化为策略探索,以让小学生在跨学科语文教学下,自主探究、创新,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年新课标中,

义务教育学段的语文课程内容主题上,主要包含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些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低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基础性学习任务群;

第二层设置了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三个发展型任务群;第三层设置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本文主要就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针对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

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改进。

、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设计并参与校园活动

这里的多学科主要指的是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可以发挥教育者的指导作用,充当语文活动的设计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校园活动,

如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

当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三年级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学习个体的跨学科知识,

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策划多样学习活动,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

这里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守株待兔》为例,

在学完本课后,

为了达到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文言寓言故事的兴趣,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听说训练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给全班布置了一项跨学科口头作业:编排并表演课本剧《守株待兔》。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有效地参与,

我还明确了课本剧的具体要求:尽量做到忠实原文,

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创新,

根据需要对人物的对话及相关情节作调整充实;需要有符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视频背景画面、简单的道具装扮;表演时间在分钟以内。任务下发后,

将全班分为个小组,分别设置了“小小导演“,负责分配各项任务并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排练。

在接下来的两周,小组内的成员们分工明确,短时间内完成了情节对话的编写、背景音乐的设置、视频背景画面的制作以及道具服装的制作。每天晚上放学后,孩子们都自觉主动地进行课本剧的排练,

最终在两周后的班会课上圆满完成了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调用了音乐、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掌握的技能,发展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综合学习的可能性,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品味。

、参观了解文化遗产,参与校内外文化主题活动

除了校园文化活动以外,我们伟大祖国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孩子们去生活中学习、积累语文经验的重要途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

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场所,如观念表达、知识、技能、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全国各省市地区都有其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社会各界也以多种形式的文化主题活动为重要载体,

使得这些珍贵财富得以保存、传承。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为例,较为人熟知的文化遗产主要有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黄山、当涂民歌、淮北花鼓戏、徽派版画、六尺巷传说、黄梅戏、徽剧、珠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孔雀东南飞传说、淮北梆子戏、徽墨制作技艺、徽州三雕等。安徽本地的三年级小学生,

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在家长陪同下,组成探究小队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参观、体验。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情景中学习语文,不拘泥于语文课本。

()这里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为例,

对于生活在远离传统造纸工坊,对传统造纸工艺知之甚少的城市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此篇课文距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缺乏对传统造纸技术最基本的具象认识。

于是,我开始去各大网络平台上搜索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工艺,

结果将下一步孩子们课外探究对象锁定到了宣纸的传统造纸技艺上。于是,

在学完本课后,我布置了一项选做实践作业:参观安徽省博物院内的徽州馆,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父母的陪同下组队前往安徽宣城市实地考察宣纸工艺。但是当时由于疫情的条件限制,

我并未作任何探究成果展现上的要求。在课后反思中,我这样写道:活动要求应该更加细化,评价标准应该具备为学生探究指明努力方向的作用。

可以使得探究成果多样化,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知识,以照片、视频、调查表、参观心得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探究成果,

让孩子们真正学会如何跨学科自主探究课本外的“大语文”世界。

、选择社会生活问题进行调研并试写研究报告

进入小学三年级,

孩子们经过两年的成长锻炼,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思辨能力,开始对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现象以及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有了较强的探索求知欲。

这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发挥“大语文”的强大优势,鼓励并指导孩子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已有的信息获取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于是从其他综合学科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

提高孩子们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实践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语文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为例,这个主题与三年级的孩子们息息相关,

是孩子们较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辩论会的形式,鼓励大家就这个话题畅所欲言,

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可。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对辩论的形式、规则了解不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条分缕析地说出确切的论点论据。这就需要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校园小记者专访、撰写探究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为自己选择的相应论点作论据。并且还要将提前准备好的素材,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成一张表格或者思维导图,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为最终的人小组辩论赛做好准备;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为自己所在的辩论方设计文化衫图案以及横幅标语,制作与本方论题相符的幻灯片解说。

这样,就真正做到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社会生活问题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进行此主题下的深入调查研究。当然,由于每个学校课时安排、学生学情差异较大,

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做灵活调整、创新。

以上仅仅是我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

在认真地学习了版新课标后,

结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针对课标中提出的拓展型任务群中“跨学科学习”具体实施策略上地一点浅显思考,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摘要]预测策略的实施,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脉络,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例,

通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策略的实施,从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推动预测的真实发展;有效把握预测契机;

对不同结果进行辨析,促进预测质量的提高几个方面阐述了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预测策略落实的方法。

[关键词]单元整合;预测策略;

拓展

预测策略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当中所设置的较为特殊的学习单元,即阅读策略单元,

同时依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依照不同的层次梯度加以呈现。在对该单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对单元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指导,采用预测的策略和步骤,

在每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加以有效分解,从而对预测策略层层深入落实,

达到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对预测策略有效运用的目的。本文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对小学中年级语文基于单元整合,落实预测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更好的基于单元整合,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以培养。

一、拓展教材内容,

推动预测真实发展

故事情节的不可知是确保预测能够真实出现的基础,

然而教材中所做出的呈现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因此,

作为老师来说,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的编排,对教材之外学生未曾阅读过的书目或是文章进行拓展,从而做到阅读的同时进行真实性的预测,而非单纯为了与教材和老师相迎合所做出的假预测。

、篇章导语目标引路

三上教材中预测单元的篇章页导语,起着单元目标导向的作用。上部分文字“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

是明确的阅读策略,

即预测策略,它主要指读者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进行假设,并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

不断推进阅读。

下部分文字,提示我们学什么:顺着故事情节猜测,学习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篇章页导语点明了阅读策略,

细化了操作内容。

老师不仅要自己读懂,

还要带着学生一起读懂,获取策略单元学习的金钥匙。

、精读课文提供示范

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元的精读课文都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

文中采用了旁批、泡泡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梳理、掌握阅读策略。

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还可利用与学生语言相贴近的经典文学作品或是童话故事,开展预测策略方面的练习,使学生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倾听的同时做出预测。使学生可以对更多的书目进行阅读,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核心理念。

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采取的是“三段式”模式,即对一件事情的发展通过反复次才可以达成,或是经过个相似的情节单元对一个完成的故事做出叙述,进而让故事情节能够更为丰富和有趣,

让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生动和鲜活。

基于此,老师可以结合前面的段式构成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课文做出续写。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与单元文本统一性的原则,教师可以选取北师大三年级上《七色花》这篇文章巩固,

引导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做出预测。例如,“当珍妮将黄花瓣撕下进行许愿的时候,她的愿望是否实现了呢?

”“当最终只有下一片花瓣,珍妮会做些什么呢?”

、课后习题加以拓展

除精读课文之后,我们也不能忽略课后习题。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第二小题,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旁批例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当中,设置了看题目猜故事的环节,

而编写者所列举的《夏洛的网》以及《帽子的秘密》等文学作品都是课后让学生运用预测策略加以练习的较好素材。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单元交流平台这部分,

对学习感受进行互相分享和交流,对预测策略进行继续应用。这样当学习完一个单元,等于对相当于教材几倍的文本资料进行了学习,通过对预测策略的不断拓展、练习以及运用,

不但可以更为真实地落实预测策略,还能够达成还学生们多阅读的目标,一举两得。

表一:《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习题

二、有效把握预测契机,

推动预测真实发展

预测策略得以实现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做出预测。

作为教师而言,可以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状况,采用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情节、图片或是题目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其大胆预测。

在学习预测后,我们让学生利用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练习预测。

、练习设置预测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我们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边读边猜想,模仿精读课文,在有预测的地方做旁批。故事情节多次反复,预测并不难,

重点在于练习根据文章题目、插图、内容等设置预测点,边读边预测,结尾处的省略号也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猜想空间。

、练习寻找依据点。如何捕捉重要信息,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预测,是重难点。教师可延续精读课文的方法,

让学生在细节处、情节变换处、新角色出现处、表达重复处等进行猜想,寻找预测依据点。利用表格进行梳理:

表二:预测依据

再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句式表述:“当我读到,我就猜想到,

因为(依据点)”既找出预测依据,

又呈现思维过程。

此外,还可以有效融合课后习题以及旁批等资源,使学生在预测当中真正的养成预测意识。

例如,在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加以导入时,教师就可紧密围绕题目中的“总也倒不了”这个关键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大胆猜测为什么老屋会倒不了呢?

这时,学生们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原因做出猜测。而当学生在阅读到老屋对母鸡与小猫分别提供了帮助以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引导,

使其针对这两个故事情节和结构猜测,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继续呢?还有什么动物也来让老屋提供帮助呢?它们会让老屋提出什么请求呢?老屋到底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呢?

老屋到底倒下了吗?——在学生通过之前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后,

语文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在揭晓题目后产生的好奇之心以及积累的认知基础,对学生的预测及时加以引导,使其可以把所取得的经验与知识巧妙地转变成后续预测的基础。

反之,假如教师无法对学生预测及时进行引导,

就可能失去最佳的预测时机。

三、辨析不同预测结果,促进预测质量提高

预测策略的实施,表示学生在对阅读进行理解的同时做出的猜想和预测,

为了确保预测的质量,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对学生的预测结果加以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对预测结果形成正确审视的能力。这不但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预测是一种具有有趣的阅读策略,同时还可以在对阅读体验进行享受的同时,

了解自己在猜测应该遵循的根据,了解预测的方向,假如自己的预测不能和课文内容相符时,就要对两者做出辨析和比较,

从而及时对预测进行调整。

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一课,当学生发现预测和内容有差异时,

要练习如何修正猜想,在教学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两次修正环节。第一次是整体阅读文本后,让学生修正仅凭插图和题目得出的预测;

第二次在续编故事后,让学生与原文结局对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以修正自己的续编。

经历这样“练习预测—寻找依据—修正预测”的过程,能触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辨力。

结语:总之,为了更好地基于单元整合,

落实预测策略,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推动预测的真实发展;有效把握预测契机;对不同结果进行辨析,

促进预测质量的提高。

暑假里通过学习版《语文课程标准》,

我受益匪浅,收获多多。通过学习不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而且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部分:几大变化

。新增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课程内容全部更新,

其中新增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新增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每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

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

。附录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第二部分:第四学段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基本理念。针对我所执教的第四个学段(-),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语文实力,

特别注意语文基础学问的学习和驾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学问不但有详细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相识常用汉字个,

其中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篇。依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驾驭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一个重要部分。

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簇新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

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

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尝语言、鉴赏评价等。

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

留意体裁的多样性,

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依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实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实力,激发想象实力和创建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留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肯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万字。这须要我们语文老师主动开展创建性的工作,

让学生充溢热忱地开展练笔活动,激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绽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视察生活,

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第三部分:教学实践的体会和建议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

老师们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第一、要学习和领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老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老师必需学透。很难想像,

对新课程标准不熟识的老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老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安排性的指导文件,老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依据学校的实际状况、老师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第二、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要转变观念。

假如老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

即使是制订了再完备的新课程标准,

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确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意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老师都要转变观念。

在转变观念时,有些老师认为应当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

而应当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老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育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力,

但不能完全拋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化必需是扬弃,而不是拋弃。

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学问和基本实力的要求不能去掉,

对老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老师要从教育者转变为服务者,

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加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的教肯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

这样,老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

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建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建性根本无从谈起。

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老师营造民主的教化环境,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

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

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为此,

要关注,

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

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

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总之,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我要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教育,是有目的的,自古而然。版新课标,从国家层面,

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让全体教育工作者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教育的执行者,其实最关心的是“怎样培养人”,

也就是学科怎么教的问题,教法问题。所以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也主要从语文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角度来解读新课标。

专家们解读新课标高屋建瓴,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只是“管窥蠡测”,颇有盲人摸象的意味,难免井蛙之讥,

却也顾不得了。

在认真研读、比较新老两版课标,并认真学习了多位专家的解读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版课标,变化的部分,

一是与爱国教育、文化自信等有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上。二是关于学习方法方面,强调单元主题教学,

任务群、多学科的综合、整合性质的学习方法。三是增加了关于学业评价和教研指导方面的内容。而基本不变的,除了关于教学目标方面的内容,还有就是语文学科教学永恒不变的训练重点——听说读写训练,

即“语言文字运用”。

这一点,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字里行间处处都体现出来。

一、课程性质——运用工具

先引用课标中的表述: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从以上这些表述,我们能提取到以下信息:

、第()()句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工具”,

工具是干什么的?使用的!语文教学,教“语言文字”工具的使用的。

、第()()()句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运用”,

反复出现了五次。第一次在第()句,说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第二次出现在第()句,

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后面三次都出现在第()句,说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从这句中的“同时”一词,

我们能体会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第一位的,

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累加,或者说扩展。再结合上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句,

工具性才是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的特点。

那语言文字运用指什么?“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

思维、审美呢?是运用的结果,听说读写的结果!

所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是为一切其他功能起到的奠基作用的,是最最基本的最最核心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情境中整合运用

这部分讲了五个理念:

三、课程目标——运用能力

这部分内容分为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部分。

总目标和学段要求除了一些顺序调整、表述细微变化,基本延续不变,

主要变化就在“核心素养内涵”这一块。

核心素养内涵为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是这样定义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还是采用提取关键句的办法,

我们提取以下句子:

()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继续提取关键词语:关键能力、语言运用

从这里,我们读出什么?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都是附着在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之上的。

通过阅读积累而认同、热爱祖国文化,培养能力;

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和进行审美创造,最终达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课程内容——任务群中实践运用

这部分主,

要讲的就是关于学习任务群,开头是这样表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

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提取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什么?听说读写,具体情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用课本为例子为切入点,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特别强调的是,这个运用,

“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五、学业质量——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表现,其评判标准,当然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

“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自信、思维、审美,

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这个工具的运用表现出来,所以质量检测的核心,

当然只能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是听说读写,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所进步的地方,

是更强调综合性、实践性,

也就是具体情境中的整合。后面的教学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也基本一以贯之这个思想。

比如“命题原则”的第一点:“坚持素养立意。

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再如“命题要求”中的表述:“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

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

赵孟頫在书法上有一句名言:盖结字因时相传,

用笔千古不易。我们可以借鉴来说明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和各种资源,尽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变化,

但语文学科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

却是“千古不易”的,

将来必然也是如此。从素养到核心素养,语言文字,

作为核心的核心,

其工具的属性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但是,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如何在课标指导下,不断研究,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确是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一经颁布,就成为了老师们学习与研读的重点。“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被频繁提及,

它们意味着新思路、新变化、新挑战。但这里的“新”并非“全新”,温儒敏教授在《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

用好统编教材》的新课标讲座中给予了很好的解答,也让帮助我更好地明确了目标与方向。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

这次新课标也是吸收了过去课改的一些经验,

不应该理解为推行新课标就是要推倒重来,搞颠覆式的彻底的革命……还是要守正创新。是的,守正创新,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我们要悦纳改变,

不断向前。

怀着这样的心态,我仔细阅读了新课标,发现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生活”。事实上,

“生活”一词不光在年版的新课标中被频繁提及,在年版的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是一个高频词。但我想无论是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还是课程实施,

新课标都将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阐述得更为清晰、具体了,也更加具有指导性。

学生生活不仅包括学校生活,还包含了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等。此外,

新课标也更加强调实践,学习源于生活,

更要用于生活,是实践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起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多种能力。

一、从学习任务群来看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与呈现形式,分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类,且各学段各有安排侧重。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到“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具体来说,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

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

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可见,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

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为例,即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

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时,

应在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进行实践。

第一、二学段可侧重于家庭生活,

第三、四学段则逐渐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现象,关注自然万物。知识就在大千世界之中,从学习到实践运用,

都离不开生活,也都在生活中。

二、从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来看

新课标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

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

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

数字技术对我们的思维、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学习、语文教育方式的变革,成为老师们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当中,

语言文字运用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特点,也促使语文学习与教学涌现出许多新变化。

曾经我们学习的是写信,现在在学写信的基础上,

则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写电子邮件等。数字技术也使得教室空间进一步拓展,混合课堂、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家庭学校……课堂形式的新变化也同样需要我去进一步探索。

三、从课程实施的情境性来看

相较之前的课标,新课标对课程的情境性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真实的情境下设置学习任务,可以引发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而真实情境的创设,必然是基于真实生活的。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死”的,它们“活”了过来。情境性并不是一个新词,

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已有许多老师在情境性上进行了诸多的尝试,

只不过现在它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字词学习需要情境,

阅读积累需要情境,表达交流需要情境,

语文处处离不开情境,

因此更需要我们去精心设计情境,精心安排情境。

四、从文化自信来看

新课标强调以文化人,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摆在了第一位。开篇指导思想中即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在德育过程中,文化自信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文化,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关于文化自信,新课标在每个学段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即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第二、三、四学段则有相应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提升,从感悟到理解,从感受到表达。不可否认,一些革命家、先贤事迹,

看似与我们当代生活已相距甚远,但实际上它们并未消失,甚至历久弥新。一二年级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传统节日、习俗去关注了解传统文化;

三四年级可以通过走英雄模范走过的路,向英雄模范学习;五六年级则可以进一步放眼世界,进一步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

时代在变化,但我们的文化自信、爱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不应改变。

五、从思维能力培养来看

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新课标还提到“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

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许多专家在解读新课标时也提到,要让素养落地,要真正做到素养导向。也有专家提到我们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

以及创新的那种追求。而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对世界有无数的好奇,

无数的幻想,

他们最常问的就是“为什么”。

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为什么”,用好这些“为什么”,甚至是为这个“为什么”设计一个专题,设计任务群,去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有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提高,

有审美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同时相信也会有思维能力的提高。

结语

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目标与导向,

也更是在不断提醒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以实践为主线,才能更好地转变教与学的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标学习并非一日之功,关于新课标的理解与运用我仍是一知半解。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仍需时刻提醒自己反复阅读新课标,

以新课标为导向,多实践,

多探索。

近日,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鲜出炉。

回想上一版(年版)课标出台的时候,正赶上我在参加教师招考,

为了应付考试,我几乎把版的课标背诵了下来,书都快翻烂了,

但是对于其中的内容只停留在“读”的层次,

至于文字背后的深意,是不明所以、一团浆糊的。

前几天,刚拿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梳理。

目前共读了三遍,第一遍通读,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圈画,找到其与版课标的异同之处;

第三遍,听取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之后,又对他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再次细读。

幸运的是,我是在新教材全面实施之初刚好从一年级开始执教,

对新教材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我发现本次新课标的很多内容,都和新教材有很好的契合,这为我学习理解新课标奠定了基础,让我有了不少基于实践的发现和感触。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在对比新旧课标的异同之处时,我发现,具体的学段要求变化不大,大多数内容进行了整合。其中,

有三处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

、在“识字与写字”板块中,

增加了对汉字音、形、义及与生活、行为联系的探索,

这一点变化,我认为是对应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而来的,在新教材中,除了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还专门开辟了“识字加油站”栏目,

一单元开展一次集中学习;

、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理念;

、小学三个学段中,

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单列了“整本书阅读”这一项,且各学段要求层层递进。

我想重点就第三点变化——“阅读与鉴赏”中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谈谈我的思考。

二、“阅读与鉴赏”的变化

版“阅读与鉴赏”板块就是版的“阅读”板块。新课标对原课标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此外,

单独增加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条。我们来看看,不同学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第二学段(~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

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第四学段(~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

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程标准一字千金,

把“整本书阅读”单列一条,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从不同学段的要求也可以看出,这一目标也是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能力,

逐步推进的。

三、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呢?

当然是因为它重要啊!

为什么重要呢?在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中,他也着重提到了这部分的变化,

并且详述了之所以这样变的原因。我深以为然,在此摘录下来。

、如今的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

古人读书都是读整本书,

有整段的时间去阅读,

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会更好。从新学堂后,为了提高效率,课文开始一篇篇精读,再举一反三,

但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量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温教授认为,

没有阅读量,

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办法提升。有了阅读量,稍微点拨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上去了,

因此,必须要通过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期。

温教授说,中国的学生,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期,

到了初二之后,阅读的时间就急速下降,

为了应试,只能暂时放下阅读,因此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强调整本书阅读。

、通过整本书阅读磨性子。现代人面对各种信息轰炸,变得浮躁,而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人静下来,磨炼耐性。

四、整本书阅读的落实

结合温儒敏教授的指导,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落实,我有几点思考。

、在课堂上落实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就是主题式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不仅给学生推荐图书,还指导阅读的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阅读。我们不能再秉持以前的旧观念,

认为这不是应试的知识,

就不予重视。

要针对快乐读书吧,实实在在地进行读书指导,

开展阅读活动。

我们学校把每册“快乐读书吧”的书籍都按照学生人手一本的量进行了配备,

这为我们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

我校每周五下午的七彩社团安排了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这学期,我就利用阅读指导课,

指导学生开展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活动,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小活动,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很好地推行了下去。

、更加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温儒敏教授表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放松一点,

“让学生有兴趣,

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没兴趣的人也不要过分苛求。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动不动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的事,我不会做的,

虽然也担心有的学生没有真的去读书,但一旦开始因为阅读而交作业,就会让大多数学生失去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那我是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呢?

有很多种途径:一、我会在家长会上不断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交流读书感受,让家长在书籍上多投资,多买书、多去图书馆,为孩子创造家庭阅读氛围;

二、我会在班级营造“读书好”的氛围,常常表扬爱读书的孩子,用书作为物质奖励来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三、我会不断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

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开展读书漂流,

每年发布一次推荐阅读的书单,每周评选一名“好书推荐官”进行好书推荐,

时不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注重自由阅读。温儒敏教授着重强调了要让学生自由阅读,例如书单的设计,成人推荐的书单孩子往往不爱看,

那就不能强来,

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自己喜欢看的书往往比较浅显,存在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去调整,

发现孩子们读的书质量不高,不动声色,但是不停地在班级推荐一些更好的书,

同时,

适时开展一些好书共读的交流活动。有了老师的引导,多少会有一点变化。但受限于孩子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

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这个书单的制定,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制定变为学生共同制定,

学生自己推荐的书,他们一定会更加感兴趣。我打算下学期开始试一试。

古往今来,太多的先辈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基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

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盏指明灯。我想,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地培养起来,那将是伴随学生终生的良好习惯,

于我们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