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管理办法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5-11 20:39:15

导语:写人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是指导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一部最重要的法规。年月日,该办法新的修订版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无论是在篇幅和内容上都做了重大调整,

与原办法相比,

新办法的相关规定更加完备和有可操作性,并引入了暂新的管理理念,将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创造新的局面。

新版管理办法概述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共同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对该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号令,

将法律层级由规范性文件提升为部门规章。年月日卫生部签发了再次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以卫生部第号部令颁布,于年月日起正式实施。

新版《管理办法》共分章条,

包括总则、职责、报告与处置、重点监测、评价与控制、信息管理、法律责任以及附则。与年版相比,

除了在原有章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完善外,还新增了个章节的内容,即药品重点监测和信息管理。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明确了省以下监管部门和监测机构的职责,进一步规范了药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置,

强化了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核实及处置要求,引入重点监测制度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研究,强化了药品生产企业在报告和监测工作中的作用等[]。

《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也较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均适用此办法,

包括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机构、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报告单位(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适用范围可以看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是哪个部门的孤立工作,

其职责贯穿了政府管理部门、监测技术机构、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各相关单位。

《管理办法》重点内容解读

对《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首先依赖于对该办法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参与了该办法的制定和培训,希望通过以下重点内容的解读使广大读者对新法规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职责

《管理办法》第章明确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根据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为全国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主管单位,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本辖区范围内行使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管理工作。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一些具体职能也将由卫生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完成,如共同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规定和政策,联合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等。

此外,

新办法还明确了市县级药品监管部门和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职能。近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医改相关政策文件的,使我国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迅速向基层延伸。截至年,

全国个地市均成立了专门的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指定了专人开展监测工作。体系的扩展迫切需要法规的支持,新版《管理办法》明确赋予了市县级监测机构报告的收集、审核、评价、上报以及严重不良反应和调查等职能,

不但为基层开展工作奠定了法规基础,

也为基层监测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埋下伏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置

《管理办法》的第章进一步规范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处置,这也是修订篇幅最大的部分,

由原来的条增加至条。新办法共明确了类不良反应报告形式,即不良反应的个例报告、群体报告、境外报告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对各类型报告的报告范围、报告内容、报表格式、报告程序和时限等也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个例报告通常所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个例报告,是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提交至监测机构的。与原法规相比,取消了“逐级报告制度”的说法,

因为逐级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报告的时效性,不利于报告的及时评价与处置。根据新报告系统的设置,基层报告单位在线提交报告表后,将直接传送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服务器上,

各级监测机构在权限范围内均可查看、评价、分析报表,因此新报告系统实现的是“网络直报、分级管理”的模式。

.。群体报告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

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

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本次修订将原法规中的“药品群体不良反应”统一更改为“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明确了因药品质量、用药差错或不良反应等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均须报告,

将不良反应扩大至药物警戒范畴。的报告要求快速,报告单位发现或获知后要“立即”报告,必要时“越级报告”;对事件的调查要求高效,

因此直接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同时体现了多方协作

的管理模式,

即除管理部门外,

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均需要开展相应的调查或应对处置工作,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查清事件原因、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

.。境外报告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境外报告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均是针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报告收集、评价和风险管理意识,将原先形式简单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定期汇总表”更改为国际标准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要求企业对收到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定期汇总分析,进行全面的药品安全性评估,

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发挥了生产企业不同于医疗机构的监测职责,

同时也体现了监测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

.。报告的处置处置是指对报告的核实、评价和调查。

为提高报告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性,加大不良反应信息的可利用率,对于不良反应监测资料,

相关监测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都有责任进行核实、评价及调查。尤其是死亡病例和群体不良反应事件,

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和监测机构必须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为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评价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一手资料。同时明确了监管部门、监测机构和报告单位在调查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细化了调查程序,

使相关部门在调查工作中将有法可依,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药品重点监测

引入了药品重点监测的概念,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管理办法》第章规定了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和首次进口年内的药品开展重点监测,省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可要求企业对其他药品开展重点监测。

药品重点监测实际上是借用了国际上已有的主动监测的理念,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活动,全面收集患者用药后的安全性信息,旨在进一步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特征、严重程度等,为药品风险控制提供更加科学依据。开展药品重点监测,

一方面可以督导企业积极参与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上市前安全性研究的局限性和自发报告系统存在的先天性不足,

提升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水平。有关药品重点监测的详细指南相关部门也正在制定中。

.评价与控制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随着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监测工作的重心已由报告的收集过渡到对报告资料的评价和风险控制中来。

《管理办法》第章对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开展以品种为基础的评价工作进行了规定,要求国家和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收到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信号挖掘和评价,

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对监测机构一直以来所承担的核心技术工作给予了准确的诠释。

此外,还明确了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依法采取的药品风险控制措施。国家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监测技术机构的分析评价结果,在职责范围内对存在安全性问题的药品可采取责令修改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责令召回药品、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等措施。报告单位也可依据相关规定在职责范围内采取救治患者、暂停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等措施。

.信息管理

随着报告数量的增长,报告单位对监测数据的反馈呼声日益加大,监测机构间如何共享信息也成为突出的问题,

医患人员和公众对药品安全性信息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信息、反馈和共享机制已是当前形式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的必不可少的。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新增了有关信息、反馈、共享的条款,并单列成章。

确定了各级监管部门、监测机构信息的权限和内容,增加了信息保密的相关规定,鼓励报告单位之间共享不良反应信息。虽然条款的规定还较为原则,

但与原法规相比已有了很大进步,兼顾了当前信息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未来工作的发展趋势,

为今后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奠定了基础,也必将对推动信息公开、增进信息交流、保障公众知情权起到积极的作用。

.法律责任

《管理办法》第章对报告单位、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违反本办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对于执法主体,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处罚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医疗机构由所在地卫生行202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政部门实施,并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对于违规情形,根据报告单位的职责不同,

药品生产企业所列出的违规情形最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所列违规情形内容基本相同。处罚措施主要包括警告、责令限期改正以及罚款等。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条,

规定法定报告单位违反相关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时,要承担赔偿责任。此“相关规定”是指《民法通则》、《产品质量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药品损害赔偿的规定。

新版《管理办法》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指导意义

中药是我国民族医药学发展中的瑰宝,

也正是因为中药的特殊性,其不良反应监测开展情况更能体现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水平。《管理办法》虽然对中药的监测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但是新法规的实施必将推动和促进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增强中药生产企业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意识

我国中药制造业受医改政策等利好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尽管如此,国内中药生产企业无论在规模上、管理理念和水平上与跨国企业相

比都存在一些差距,药品风险管理意识也相对薄弱。

新版《管理办法》加强了药品生产企业在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

这无疑也为中药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首先在管理上,要求企业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设立专职人员开展监测工作,对监测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要求;

其次在技术上,要求企业不但要收集报告,还要开展对严重不良反应及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定期汇总药品安全性数据,

报送与国际接轨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等。

通过在法规中加强生产企业的责任,可以督导企业合理配置监测资源,提高报告意识,

主动开展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加大中药新药的监测力度

由于中药现代化的推动,有报道显示,近年来我国中药新药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新药明显增加。

然而站在药品安全性角度考虑,一二类新药未知的风险也是最高的,因此上市人群广泛使用下药品的安全性监测就显得十分重要。新版《管理办法》要求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实施重点监测,

通过重点监测可以进一步获取上市前安全性研究无法获取的资料,如针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安全性资料,又可以弥被上市后自发报告存在的低报、漏报、信息偏倚等的不足,加大对新上市药品的监测力度,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推动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研究的开展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摘要】《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从年创刊到年停刊,《申报》的经营长达年之久。本文以中国知网历年来关于《申报》经营管理研究的论文为对象,

梳理关于《申报》经营的大致研究图景,以期为今后《申报》研究乃至当今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申报》经营研究综述

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日益普及,

对报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诸多困境。

当我们不知该往何处前行时,停下脚步,

梳理过往的报业发展史,

或许能够找到新的出路。

《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时至今日,《申报》发展历史中关于经营管理改革的一些措施,依旧值得认真思考与学习。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

对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述,

以期为当代的报纸经营提供参考。

一、关于《申报》经营的研究概况

根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年月至年月的文献,

在以“《申报》”、“经营”为主题的精确检索中,国内关于《申报》经营的相关研究论文共有篇,

从检索中发现目前尚无对于《申报》经营的研究综述类的论文,

本文是对这篇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和综述。

从研究的时间分布统计来说,年是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一个转折点,

年前只有零星的几篇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论文,年至今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论文成果呈显著增长趋势。

从研究人员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多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界专家学者,鲜少业界尤其是传统报刊等业界的专家学者进行该领域的研究。

从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学界近些年对《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在逐步加强,

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宽,但是研究成果还是有待进一步系统化。总体上来看,关于《申报》经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历史角度对于《申报》经营策略和特色的研究,

如张金凤《〈申报〉初期的经营致胜之道》等;二是结合《申报》经营管理,对于当代报纸乃至大众传媒的指导和启示方面进行研究,如王海涛《从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看当今报业》等。

二、关于《申报》经营研究的成果梳理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归纳,本文将其研究内容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从历史角度对《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的研究

从历史角度对《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基本上是选取《申报》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来分析不同时间段《申报》的经营管理策略的。

虽然《申报》在历史上分为美查时期、席子佩时期、史量才时期、马荫良时期、国民党接管时期等个阶段,但是研究者几乎都重点选择了美查时期和史量才时期进行研究,这和《申报》在美查时期和史量才时期经营管理取得重大成果是分不开的。

、美查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从目前的文献分析来看,研究者主要从广告、发行、多元经营、人才管理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美查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

()人才策略:“重用华人,

以适应中国国情”。①罗国干在《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中就美查时期的人才策略总为三点:“聘用华人来经营管理”、“任用华人主持报纸编务”、“公开登报招聘人员”。从而形成当时上海租界内独特的办报形式———洋人出钱,秀才办报。

()广告策略:张金凤在《〈申报〉初期的经营致胜之道》中,对美查时期《申报》的广告策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不仅指出了上文提到的《申报》在广告策略中采用洋贵华廉的措施,

还从广告宣传和广告设计方面进行了分析。广告宣传,

“初期为了能吸引人在报纸上作广告,他们起初采用免费宣传的手法,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了甜头,然后再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②广告设计,

则是聘请一些专业画家来专门设计广告,以使广告主更加满意。

()发行策略:降低报纸成本和报价,以扩大发行。

《申报》当时为了与《上海新报》竞争,

美查使用中国土产的连史纸印刷,

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和报价。

在对外发行上,《申报》“在上海,

设立了个代销点,并请人给各商号上门送报,雇报童沿街叫卖。对外埠,《申报》一面请各信局捎带销售,

一面设立了一批代销处。批发给各分销处,

卖报人的报纸每份文,而且是先取报,月底缴款,销剩的报纸月底可退回,不收报价。

这就给报纸销售者带来了好处和方便,使他们更乐意批发,销售《申报》,

也在用户中树立了良好的报纸信誉,扩大了《申报》的发行量。”③

()多元经营:兼营别业,以扩大影响、增加收入。

对此,罗国干在《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中总结为“集团式的多元化经营”。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从事其他事业:“出版杂志和通俗报纸”、“经销《瀛寰琐记》和发行《点石斋画报》”、“出版图书”、“创办其他企业”。④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管理策略研究是目前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阶段,

从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来看,

研究者们对史量才时期《申报》经营环境、报纸的产品经营、广告和发行经营、科学化管理和多元经营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以于鑫《史量才主持时期〈申报〉经营管理研究》研究最为全面,

作者将史量才主持《申报》期间采取的经营策略主要分为三部分:企业化管理,包括报纸产品经营、广告、发行等;科学化管理,

包括物资与设备管理、建立管理机构、人事管理等;多元化经营及报业托拉斯雏形。

这基本涵盖了史量才时期《申报》经营管理研究的全部方向。

在报纸产品经营策略上,史量才注意“找准市场定位确立办报方针”、“强化品牌经营与形象宣传”⑤;关于发行,设立发行推广科,

采用订阅和零售相结合,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组建高效率的发行网络,以及成立报纸递送公司;关于建立完善机构:成立总管理处,

作为总揽报馆事物的最高机构,总管理处下设营业部和编辑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构管理体系;关于物资与设备管理:一面对报馆进行改造与建设,

一面不断加大对技术与设备的改进;关于多元化经营:史量才接办《申报》后,

在主营报纸的同时,投资出版业,出版大量与《申报》相关的刊物,

创建申时电讯社,在社会服务方面,创办图书馆、学校等,

涉足实业经营;

关于广告,

设广告推广科,广聘广告美术设计人员改进广告设计和广告编排,同时注意与广告主沟通,

注意引导消费观念等;关于人事管理:重视人才,以及《申报》当时良好的福利待遇等;关于报业托拉斯:《申报》在完成了企业化的过程之后,

即开始了它的报业托拉斯之旅,先后收购或《新闻报》、《时事新报》、《商报》等。

有几位研究者在研究史量才时期的广告、人事管理和报业托拉斯等方面内容时重点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如:屈慧君《〈申报〉分类广告的启示》、陈雨《〈申报〉分类广告的经营思想》重点谈了史量才时期的分类广告策略,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个研究视角。

不少人在研究史量才的人事管理策略时,只是指出了史量才重视人才以及《申报》当时良好的福利待遇等,袁英珍在《〈申报〉经营管理的史量才时期》中则进一步指出了史量才在人事选择上的一些策略,“史量才以可靠得力为第一原则。

一方面,

史量才将本家、亲友、同乡延揽入馆把守一些重要岗位。

……另一方面,

史也采取“量才录用”的办法,常常把工人直接提升为职员,还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使一些人才能通过考试进入《申报》。”在物质待遇上实行“用人少、工资高”、“送红包、不相告”、“供给工作人员膳宿、创办申报职工子弟学校”等方式减轻职工后顾之忧,

激励报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申报》经营管理对于当代报纸的指导和启示研究

研究者们谈到《申报》经营管理对于当今报业经营的启示主要有:“给予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重视招揽人才,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求思求变,形成多渠道吸纳多方面人才,

并且改革分配制度,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报业经营模式,建立自主发行网络”,

不单一地依靠广告的经营,拓宽营收来源,寻求多角度支撑力保报业的持续发展才是出路;“打造品牌形象”,报社应基于坚实的品质来传递自身良好的形象,

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报业集团化”,报业集团化具备整合资源、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的强大优势,将使中国报业的发展推向新阶段⑦;“引进广告,

提供诸如设计广告、绘制广告图样等服务”⑧;义利兼顾,“报纸要重视“义”与“益”的统一、“誉”向“利”的转化,实现“义”“利”统一”。⑨总的来说,

学界对于《申报》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加深了对《申报》发展历史的认识,也对近年来探索中国报业经营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突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和研究层次上的深入。

参考文献

①鲁旭,

《试论〈申报〉的经营策略与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

②张金凤,《〈申报〉初期的经营致胜之道》[]。《中华新闻报》,

-

③宋涵慧,

《以盈利为目的,义利兼顾》[]。《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④罗国干,《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长沙大学学报》,

()

⑤于鑫,《史量才主持时期〈申报〉经营管理研究》[]。河北大学,

⑥袁英珍,《〈申报〉经营管理的史量才时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⑦梁军、肖潇,《史量才〈申报〉经营模式对当今报业的启示》[]。《青年记者》,()

⑧韩玉茜《〈申报〉的经营对现代报业经营的启示》[]。《商业文化》,

()

⑨李振:《论〈申报〉的“义利兼顾”及其现实意义》[]。《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院)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第一条为全面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是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基础信息库、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建设项目。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

以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体系,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项目建设单位是指中央政务部门和参与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申请,

组织或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项目审批部门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审批部门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申报和审批管理

第六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研究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申请。

第七条电子政务项目原则上包括以下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对总投资在万元以下及特殊情况的,

可简化为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第八条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

要求》(附件一)的规定,

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报送项目审批部门。

项目审批部门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或报国务院审批后下达批复。

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应专门组织项目需求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送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专家提出咨询意见,作为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参考。

第九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附件二)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

项目审批部门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或报国务院审批后下达批复。

第十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审批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编制要求》(附件三)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

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委托专门评审机构评审后审核批复。

第十一条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共建的电子政务项目,

由中央政务部门牵头组织地方政务部门共同编制项目建议书,涉及地方的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摸,应征求地方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项目审批部门整体批复项目建议书后,

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由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分别编制,并报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按照项目建议书批复要求审批地方政务部门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事先征求中央政务部门的意见。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审批方面有专门规定的,

可参照地方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需要申请中央财政性资金补助的地方电子政务项目,应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号)的规定,

由地方政务部门组织编制资金申请报告,经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并报项目审批部门审批。补助资金可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次下达。

第十三条项目审批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批复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

批复中核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总投资概算和其他控制指标原则上应严格遵守。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目前,我国风电项目实行核准制。

年月以前,风电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部门或省发展和改革部门核准。年月,

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号)的文件,企业投资风电项目的核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放到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核准的风电项目风电开发企业在项目施工时,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我国风电项目建设从规划、项目前期设计和核准,

到施工图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运行流程见下图。

陆上风电项目建设主要的环境影响

陆上风电项目建设,特别是山区风电场项目建设主要的(也是直接的)环境影响是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如果在动植物物种丰富地区,

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问题,主要源于进场及场内道路、风机基础和平台、升压站、送出线路占地的影响。山区风电场一般植被覆盖较好,

交通条件较差,

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运送往往需要修建较长的运输公路。由于风机叶片较长(约),进场及场内主要运输道路宽度一般不低于,道路转弯半径一般不低于(采用特种车辆运输时道路转弯半径可降低至左右)。以山区风电项目常见的风电装机(台单机容量为)为例,

项目总占地约,

新建道路占地约占项目总占地的%。风机平台建设需满足风机叶片、轮毂吊装要求,风机平台及送出线路施工占地约,

占项目总占地的%。我国南方山区风电场植被条件好,

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丰富,在风电场场区或周边区域很有可能分布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部分分布有高山湿地、鸟类迁徙通道等特殊生境,或者施工影响区域分布有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古(大)树等。

对于这些风电项目建设,除关注常规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影响外,

还要特别关注对这些特殊敏感区、敏感对象的影响。某些风电场风机点位或升压站距离居民较近,对于这些风电项目,运行期的噪声和电磁影响评价也是一个重点。

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规划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规划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国家层面的风电规划属于指导性规划,

一般只提出全国或某个区域在规划水平年的风电装机规模,不涉及具体的建设项目,也不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各省(市、区)编制的风电规划属于能源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号,年月)要求,

应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然而,目前各地区一般按照《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年月)或《近海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试行)》(-)要求,编制环境影响篇章,

基本上未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些规划报告在环境影响篇章中对项目选址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不到位,

导致部分项目选点没有很好的避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从而一开始就埋下了生态破坏的“种子”。

.可行性研究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同步开展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需论证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一些大型风电场项目,有些地区要求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风电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该办法第十五条要求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篇章,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未做明确要求。风电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该办法第十六条要求编写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篇章,

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中的环保、水保措施设计的衔接关系未予明确。对于风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的编制,

目前我国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行业规范。行业规范出台后,将有利用评价单位抓住风电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

突出重点,

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微观选址阶段

风电场微观选址是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进行现场确认的关键阶段。实际上,随着现场调查的深入,本阶段可能发现上一阶段未调查到的环境敏感点,

如珍稀物种、古(大)树、少量居民点、用地和坟地等。对于这些分布范围较小的敏感点,通过机位的微观调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对这些敏感点的环境影响。

但由于本阶段缺乏环境保护专业机构的监督,设计单位往往只考虑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如何降低工程造价,忽略了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保护,

最终确定的不合理的风机布置给后期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

.施工图设计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在开展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同步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目前,

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滞后,甚至没有开展同等深度的设计。

.施工和运行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监督相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并进行专项验收。目前,大多数地区要求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同步开展环境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但一些建设单位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监理、水土保持监理不够重视,

迫于环保、水保专项验收压力被动开展监理,常常出现监理工作滞后或流于形式等问题。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的建议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关键是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加强“同时设计”管理

各省(市、区)编制风电规划,

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规划报告报送审批前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并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同时,

建议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总纲》(-),修编《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

明确风电规划报告中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的编写重点和要求。根据国家简化前置审批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风电项目核准建议取消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同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参考《海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编制《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细化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篇章编制要求。目前,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编制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规范。笔者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依据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

开展同等深度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措施上有优化(或变更)的需要补充说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投资必须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并保证专款专用。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核准的必要文件,

项目核准单位应明确项目开发企业申报核准项目时,必须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意见。

在开展风电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设计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的要求进行复核。

.加强“同时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和水保监理工作。建议环境监理在微观选址阶段就开始介入,并贯穿微观选址、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全过程。

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批复中的监测计划,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将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环境监理监测落实情况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在风电场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如出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重大变更,应当编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变更文件。

.加强“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管理

在工程试运行前,

建设单位应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自查工作,全面检查工程各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在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及时开展工程竣工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验收工作。

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工程竣工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和水土保持技术评估报告。严格环保执法监督。

风电项目运行期,建设单位应采取措施确保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正常、稳定运行。风电项目施工过程中未严格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

由此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由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项目核准机关可对项目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进行专项巡查,发现相关问题及时移交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可将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举报。

小结

风电目前是我国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大能源。

积极发展风电这一清洁能源我国是调整能源结构的主要方向。根据国家风电发展规划,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亿。

风电建设项目是生态影响型项目,

随着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环境制约因素少的风电项目会越来越少。

在现行国家对新能源的鼓励政策下,只有合理选址,落实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

才能在开发风能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同时,

防止风电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一、主要任务

(一)传达中、省、市等上级机关的重要部署及县委的决议、决定,研究提出贯彻意见;

(二)讨论通过呈报市政府审定的重要报告和请示;

(三)讨论通过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项工作报告等议案;

(四)讨论通过由县政府制定和的命令、规范性文件以及重大行政措施;

(五)审议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以及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情况、执行情况的调整意见;

(六)讨论决定县政府管理的人事任免及奖惩等事项;

(七)讨论决定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和各镇政府请示县政府的重要事项;

(九)通报和讨论县政府其它事项。

下列情况,一般不列入常务会议议题:

一是凡属分管县长职权范围内可决定的事项,

由分管县长研究决定。

二是市上召开的专项工作会议,如果贯彻措施可在分管职权范围内解决的,分管县长在一周内组织贯彻落实。

三是凡涉及机构、编制问题,

由议题申报单位通过县编办提交县编委会研究决定。

四是凡涉及经费安排,按财政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办理。

二、参会范围

县政府常务会议由县长、副县长、咨询员、县长助理组成,由县长或县长委托常务副县长召集和主持。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列席县政府常务会议。

县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人社局、监察局,县政府经济研究室、督查室、法制办为县政府常务会议固定列席单位。

根据需要,安排与议题关系密切的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邀请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人武部各名领导,县总工会主席、县编办主任和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名列席会议。

涉及法律法规等敏感问题的议题,

可安排县政府法律顾问列席会议并提供法律咨询。

三、工作程序

(一)议题办理

。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和各镇政府需要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的事项,应及时报送县政府分管领导,由分管副县长根据议题涉及内容,

责成议题申报单位充分征求相关部门、镇政府的意见。涉及法律法规的事项应送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

。部门之间意见有分歧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协调,

并提出明确处理意见后,再提交常务会议研究。

。经协调并提出明确处理意见的议题,由议题申报单位从经研室领取《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审批单》,认真填写后,

按程序报分管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审签。

。审定后的议题,及时送县政府经济研究室进行整理汇总。

。议题送交县政府经济研究室后,

如提请县政府研究的事项有重大原则性变动的,议题申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县政府经济研究室,并重新按程序报批。

(二)会议通知

。县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

如有必要可随时召开,视议题安排半天或一天。

。政府办公室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按重要程度、时间顺序提出县政府常务会议安排意见,

拟定《县政府常务会议通知》,按程序报常务副县长、县长审定。除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或紧急事项外,未按规定程序审批和未按时限报送汇报材料的议题,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汇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不能到会的议题,

原则上暂缓安排上会。

。《县政府常务会议通知》经县长审定后,政府办政办科及时印制,交县政府总值班室电话通知各参会单位签字领取;同时,将书面通知送县长、副县长、咨询员、县长助理及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相关科室主要负责同志。

。政府办政办科提前做好会议室的准备工作。

根据会议要求,及时整理布置会议室,检查灯光、投影仪、空调等设备,

保证会议室整洁美观和各种设备的正常使用。

(三)汇报材料

。列入县政府常务会议的议题,

报文部门或单位要及时准备议题汇报材料。内容包括该议题的背景或缘由、主要内容、需解决或审定的重点问题、政策依据或可资借鉴的经验、相关部门的意见、分歧意见的协调情况。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的,

必须附上县政府法制办的审核意见。

。专题汇报材料格式,一般应分为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汇报材料要简明扼要,

字数控制在以内。

。对提交会议审定的规范性文件,

应按照上述要求拟写起草说明,在会议上重点汇报,正文作为起草说明的附件在会议上印发。

。县政府办公室政办科根据会议通知所确定参会人员数量,通知相关部门印制和报送议题材料,并在会前将全套会议材料分送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列席单位的会议材料在会上分发。

(四)会务组织

。县政府常务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

具体由政办科承办。

会务人员于会前分钟到达会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每次会议由政办科确定专人负责会议签到、材料分发和两议题之间的衔接工作。

。由经研室会务人员全程记录。

会务人员会前应仔细阅读材料,充分掌握基本情况,确保会议记录完整、准确。

。政办科安排音像、设施管理人员和服务员,全程做好会务服务工作。

。妥善保管会议讨论文件。

每次会后,会务人员要及时收回所有会议文件统一销毁。

(五)会议纪律

。请假制度。列席县政府常务会议的,必须是各镇政府、县政府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

主要负责同志不能按时列席县政府常务会议的,

须及时向主持会议的县政府领导履行请假手续,由县政府办公室政办科汇总后向办公室主任和主持会议的县政府领导同志报告。

。会场秩序。参会人员要遵守会场纪律,关闭手机,

不在会场吸烟。办公室工作人员遇紧急重要事项需向县政府领导汇报时,应由会务人员将材料转交领导同志阅处。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如有紧急重要事项需找与会人员的,

须与会务人员联系,

到候会室商谈。

(六)信息公开

会议信息公开按《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执行。

(七)会议决定事项办理

。会务人员会后要及时整理会议纪录并根据会议精神起草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必须完整反映会议决定事项,

力求领会准确、观点鲜明、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会议纪要经分管副主任审核,按程序报办公室主任、常务副县长、县长审定后印制,并按照发送范围及时发送。会议纪要从起草到印发一般不超过一周时间。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一、政务管理制度:

、议事制度:

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制度,

实行集体决策和领导分工负责制。对事关全局的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然后分头落实。领导班子研究重大问题,

要按照会前调研、会前协调、会议准备、讨论、表决的程序进行。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来不及集体议事及会议表决的,领导集体成员可临机处置,事后应及时向领导集体报告。

、会议制度:

()党委会: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主持召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人员召开扩大会议),主要是研究、决定全系统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员奖惩、领导聘任等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党委下达的工作任务;

研究、制定全系统的规化、方案。

一般每月召开一次。

()局长办公会:由局长或主管副局长主持召开,副局长、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参加(必要时召集有关人员参加)。主要是研究决定全系统的经济指标、经营管理、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交流通报各项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法措施。一般每周一上午召开或视工作需要而定。

()局务会:由局长或副局长主持召开,局领导和科室领导成员或有关人员参加。主要研究解决各科室的工作,贯彻落实局党委会和局长办公会以及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企业主任(厂长、经理)工作会议:由党委会、局长办公会决定召开,

企业单位一把手参加,主要听取各单位工作汇报,

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研究、部署下段工作。

分线工作会议由职能科室报经主管局长批准主持召开。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或视工作需要而定。

()机关全体会议:主要是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文件、方针政策,落实布置机关工作任务。

上述会议由办公室将或主办科定负责通知。党委会、局长办公会召开前,由办公室将议题经局长审定后印发各位与会人员提前审阅考虑,

各科室提交局务会的事宜,事先拿出明确意见,交办公室汇集由局务会决议。

、请示、报告及审批制度:

各单位向市局请示报告事宜,须按公文格式书面报市局办公室,送交有关会议、领导和科室审批,一般不搞越级请示。

一般请示报告事项按职能分工由科室或主管局长审批。

、催办、查办及反馈制度:

凡会议决定事项和领导交办事宜,由办公室填写交办单和催办、查办事项登记,

分别交有关单位、人员承办。承办单位和人员必须按要求和规定时间办理,

并将办理结果反馈到办公室,由办公室填写反馈卡片,送交办领导。

、印章管理制度:

局行政章、主要领导人手章由办公室专人管理,

各科室印章由科长或一名责任人管理,实行用印登记和交接制度。

新印章的刻制更换和报废统一由办公室办理。重大事项用印经主管局长批准后方可办理。

二、财务开支审批管理制度:

、办公费用开支: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由主办科室事先提交预算,

报主管局长和局长审批,必要时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审批通过后办理。报销单据由局长、主管局长、经办人三人签字后方可报销。

、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开支:本着廉洁、节约的原则,由经办人事先报纪检书记和局长审批,按有关招待费、会议费标准填写审批卡,凭审批卡安排(参加)会议和就餐。事后经办人凭审批卡和正式报销单据,

经审批领导和局长签字后报销,

手续不全者不予报销,超出标准部分由经办人自负。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一般在企业食堂就餐。

、向基层收取会议费、管理费:由财务科提出方案,报局长办公会通过后执行。

三、车辆管理制度:

局机关工作用车由办公室调度管理,实行派车通知单制度,

司机凭派车通知出车,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越出车范围和里程,不得私自出车;财务科建立车辆费用开支档案,

办公室每月对于出车及费用开支情况进行一次审核,尽力节约开支。

车辆维修实行事先报告制度,经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维修。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

建设项目;作用;

问题及对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批准,是建设单位向国家申请补助或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的重要依据。凡是向国家申请补助或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建设项目,

应该向相关的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或银行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建设项目的实施性之后,才能批准进行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中,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编制的根据。初步设计指的是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设计,最终为施工图做出准备。

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投资概算、建设工期、建筑节能、三废治理、劳动定员、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总体布置、产品方案和规模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在进行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原则。

但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在工作实践中,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在不少人看来,

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的决定性指标,是投资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其他指标不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的陪衬,都是为经济内部收益率服务的,

至于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过去则往往很少考虑。在正常情况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

是投资项目经济活动量的集中表现,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

因而过去往往以经济内部收益率是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还是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来决策项目的取舍,一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二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三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经济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

过去一些业主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当地的增长,仅注重项目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的增长,而对就业率、社会保障度、居民消费指标视而不见,热衷于上所谓的见效快的项目,对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

关系到经济长期繁荣、政治稳定的项目,则不愿意去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也是以项目生产的物质成果作为判断依据,

而有关项目生产与人的关系则很少去研究和评价。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过去近年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支付了比较昂贵的生态成本,

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

自然资源损失迅速上升。

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在项目评价与决策时,往往急功近利,

只看到拟建项目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硬指标,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软指标。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也往往只注重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多少,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指标,

则考虑不够。

对近年来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资一增再增,

仍然难以建成,成了“胡子工程”;

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但不能达标达产;有的项目,建成投产了,

也能正常生产,但产品销售不出去,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粗糙,没有科学、客观、公正地为顾客提供依据充足、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

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

是十分必要的。

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建设必要性的论述中没有国家和地区或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必要的资源报告,

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产资源报告;在投资估算中,

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

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

.。内容不全。

所谓内容不全,就是缺少应设的篇章。

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建设进度计划,

有的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特别是有关章节没有风险分析等等。

.深度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就是该写的篇章都写了,

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

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

例如,有的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

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

有的缺少主要生产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节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有的环境保护物尽其用仍然采用已经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

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

不研究,

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场,或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

这个项目将难以生存。

因此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缺少对产品销售范围区内市场需求(包括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研究,

缺少产品寿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缺少价格分析,缺少风险分析和营销战略分析。

.人为掺“水”。

例如,有的有意压低设备价格和建筑安装费用,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

抬高产品售价,

满负荷生产,无库存积压,抬高经济效益;

有的对各种风险分析则轻描谈写,有意降低项目风险等等。

把“可行性”编制成“可批性”,甚至编制成“可骗性”。

可行性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关政策问题。

早在年,

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距今近年了,仍在“试行”,不见正式。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参差不齐,

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

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了。

.建设单位问题。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这是盲人骑瞎马。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

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这是明知故犯。

.编制单位问题。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

设计单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装备资源和资金。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

特别是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据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单位一般具有工程设计力量,但缺乏经济、市场、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专家,

这就不可能对经营风险进行认真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三是有的设计单位,“艺不高,

胆却大”,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

四是为了降低成本,

不作现场调查研究,甚至连现场都不去,

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五是一味迁就、照顾建设单位意见,完全按业主单位或领导意图办事,大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

对有利条件,连篇累续,以示利条件则轻轻一笔带过,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

六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

质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设计单位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特提出如下对策:

.制定新规,细化相关条款

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制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

有章可遁。其基本要求是:一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三是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的规定。

早在年,国家计委就了《工程咨询业管理办法》(号令)和《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号令)。年又发出了《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计政研[]号文),

年颁布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办法》。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中咨协会和各地方、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年检复评中就特别注意:在资格认定时要严格按照号令中规定的资格标准,逐条对照,对达不到要求的,

坚决不予认定。在年检复评中,要严格审查其产品(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不合格品多的、顾客反馈意见不满意多的单位,要严肃处理,

该降级的降级,该取消资格的就取消资格,决不手软。

.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

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应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培训有关方面的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论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

此外,设计单位还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按建设程序办事,

严格审批可行性研究。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制订了《工程咨询成果质量评价办法》,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

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各类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

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设计单位应加强企业管理。

研究报告管理办法篇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确保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突发事件的内容

(一)社会稳定事件(社会治安、、突发事件、非法宗教活动等事件);

(二)重大事故事件(煤矿、交通、建筑、公共卫生、火灾、环境污染等安全生产事件、重大意外伤亡事件等);

(三)重大事件(赴**市、赴省、赴京集体上访事件);

(四)重大自然灾害事件;

(五)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或有可能引起集访以及影响机关、学校、医院、厂矿等正常生产工作秩序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报告

(一)在突发事件发生(或发现)后,

发生地人民政府(市工业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单位要在事件发生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办公室报告。

报告内容要简明、准确,

应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及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二)属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必须在半小时内报告。紧急情况下,

可先电话报告,

再书面报告。

(三)市政府办公室接到报告后,

第一时间向市政府主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汇报有关情况。市政府主管领导接到市政府办公室报告后,如在**市区或**境内,

必须于个小时内赶赴现场,召集有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研究处置突发事件。

三、突发事件的处置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

发生地人民政府(市工业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局面,并按突发事件报告要求向市政府办公室报告。

(二)市政府办公室接到报告后,

立即向市政府主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报告。

(三)市政府主管领导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迅速赶赴现场,研究处置突发事件。

同时,通知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

(四)必要情况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事件处置指挥小组,召集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开会,研究制定处置方案,

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四、相关要求

(一)各乡(镇、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突发事件发生后,属于事件发生地乡(镇、区)和事件主管部门的,要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

增强责任意识,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先期处置突发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其他相关部门要坚决服从大局,

在市政府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靠前指挥、一线处理、现场调度,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新晨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对因报告不及时、重视不够、推诿应付、工作被动、行动迟缓造成突发事件处置不及时、引发严重后果的单位,市监察部门要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