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名言【精选101句】【魏征的名言名句】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人格滋养意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奢则妄取苟且,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解释: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译文:(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解释: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魏征名言】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魏征人生前期是跟随窦建德的(隋未大夏国建立者),相对李唐王朝建立者,政治立场上都是隋未各路反隋地方势力。后期双方为争霸天下,又成为势不两立的两种政治集团!窦建德集团失败后,魏征是被俘重要人员之一。魏征不为政治形式所迫,主动融入李唐集团,并深得唐太宗倚重。当然,这也反应出唐太宗李世民重示人才,包容、不计前嫌优秀帝王一面。、贞观元年(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魏征(北周大象二年,公元—年。)籍贯巨鹿郡下曲阳(现河北晋州人),隋唐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是唐初凌烟阁重要成员之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可以说在唐初配合唐太宗及其它政治精英,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一中国历史繁盛时代!!、儒家读书只为成就圣贤境界、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贞观十七年(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地洼下,经典语句,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国学商道)儒家“八德”中的管理之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好处安身,苦处用钱。、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欢迎转发感恩分享弘扬正法、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成方三十二”致力打造为广大青年提供央行动态和金融政策信息、传播正能量的服务窗口、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魏征名言】魏征名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摘自《贞观政要·卷论择官》、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陈来: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唐朝宰相魏征说的最出名的一句话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武德五年(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摘自《贞观政要·卷论君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武德九年(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全句的意思是:用铜镜做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着装;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更替,从中吸取教训;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魏征名言警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魏征名言如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地洼下,经典语句,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您喜欢本平台,请点击题目下方的“成方三十二”加关注,查看更多信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魏征分析了敌我情况,但因职位低,只能向李密的长史郑颋建议道:魏公(李密)虽然很快取得了胜利,但骁将锐卒死伤过多;军中府库空虚,对有功的将士又未给予赏赐,战士们求战的心情并不积极、贞观五年(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贞观十九年(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贞观十一年(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译文:魏征回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贞观三年(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唐贞观十七年(公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廉洁·廉政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生活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谦虚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励志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译文:小人那小小的优点,则如铅刀上锋利的地方。铅刀上那一点锋利的地方能工巧匠是不会看重的,这小小的优点不足以掩盖许多缺点。白玉微瑕,好的商人不会嫌弃,小小的斑点不会妨碍白玉整体的美丽。、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贞观八年(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摘自《贞观政要·卷教戒太子诸王》、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武德四年(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