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

翻译:

在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的梅圣俞从吴兴过来,念了他所写的挽诗,悲哭不已,说:“我的妻子谢氏去世了。”于是,我把她的墓志铭给搞定了。可我一直忙着其他的事情,一年之内收到了七八本书,但我从未忘记谢氏的墓志铭。我还说:“我的妻子是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和他的父亲都是有名的人物,很有威望。谢氏出身于显赫的家族,她二十岁时嫁给了我,十七年后去世。她的葬礼很简单,只用了她当年嫁妆里的衣裳。可是,她一直以愉快的心情对待生活,管家教育家,循规蹈矩。她不用最贵重的餐具,但必定会选择用料考究、口感美味的;她的衣服虽不常更换,但必定洗得干净,缝得完美;她住的房子虽然不是很豪华,但无论哪里都保持得整洁,庭院也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平日里说话做事,也总是和和美美,舒舒服服。我贫困已经很久了,可每次她和有才华、有地位的人士在一起玩乐时,回家却能一直笑咪咪地待我,让我把烦恼都忘掉。这一点,她的确是我的助力。我和有才华、有地位的人们交谈时,她常躲在屏风后偷听。她有时甚至可以和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是否有才干、是否能够为官;就像处理当前事件时,她也有条有理地谈论,总是想得很周到。我在吴兴做官,有时候可能喝醉了就回家,

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

‘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

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

想到这里就感到心痛。

虽然这些都不是她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她治理家庭的方法虽然不复杂,但都很实用。我们家虽然器皿不多,但是饭菜却总是精心制作,味道十分美味。所有衣服都被认真洗涤、缝补,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看起来都十分整洁。即使家中的住所很简单,她也总是保持庭院清洁,灰尘、杂物都被打扫得干净利落。

她平日里的一举一动也都非常优雅和谦虚。即使我经常和贤士大夫一起出门游玩,她也能保持淡静的心态。这样,我才能摆脱烦恼,不会为了财富、地位而感到焦虑。她经常偷听我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才能和品德,对时事的得失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评价,非常有条有理。

有时我喝醉了回家,她会问我今天与谁一起喝酒,听到是与贤能之人一起喝酒就感到高兴,否则就会提醒我自己与谁交往。

虽然家中是安居乐业的好环境,但她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在南方大旱、飞蝗灾害等问题时,她都表现出同情心和爱心,即使她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她的同情和爱心仍然对我有着很大的帮助。

死了还要有夫君埋葬我,这已经算是我的幸运了!

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不感到困苦,是因为她见识高明,懂得道理,才能如此。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她的一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也弥补我的悲痛。

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庆历四年秋,我收到了友人宛陵梅圣俞的诗,他在诗中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于是我以铭文的方式葬埋了谢氏。然而我一年内也未能为她写出墓志铭。

这一年间,我写书七八部,每每谈起谢氏,我总会说:“吾妻是太子宾客谢涛之女,也是希深之妹。希深父子为时闻人,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轻的时候归我,但只有十七年便去世了。”

谢氏去世的那个夜晚,她的灵柩穿着嫁妆的衣服入殓,这可以看出我的贫困程度。谢氏在此之前一直怡然处之,管理好家务,有一套常规和法则。她的饮食器皿虽不及豪华,但一定讲究精致和美味;她的衣服虽不经常换新,但每一次清洗、缝补一定非常干净;无论去哪个官舍,虽然环境可能简陋,但她总是用一种严谨而整洁的态度来打理院子。她的日常语言和容止也必须怡然和和蔼。

我经历了许多岁月的贫困,但当我有机会和贤士大夫一起游玩时,我会感到幸运和快乐。当我回家时,看到我的妻子快乐的笑容,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这都是因为我的妻子帮助我,使我不为贫穷和富贵所困扰。

有时我和士大夫们交谈时,谢氏偷偷地在旁边听。她能够详细地评价一个人的才能和是否贤良,讨论当前的时事得失,而且很有条理。

我现在任官于吴兴。有时我醉醺醺地回家,会问自己:“今天和谁一起喝酒狂欢了?”如果我听到他们交友不慎而导致失败的故事,我会很高兴。如果听到他们和一些不太合适的人交往,我会叹息并说:“你的朋友都是现在时光里的优秀人才,和这样的人一起狂欢是吗?”当南方地区遭受干旱时,我抬头看见天空中的飞蝗,我会感叹道:“现在西方的兵灾还没有结束,整个国家都在困境中,而在淮河一带盗匪肆虐,此外天旱和蝗灾也在加剧,这种情况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但我是一个女人,如果死后能够有您来安葬我,我会非常幸运。”谢氏之所以能够平静地生活而不受贫穷所困扰,是因为她有明确的认知并知道如何行动。

我的一生都被贫困所迫,而在我的去世时,我又没有留下足够的财富来弥补。我认为只有通过文字来记录我的成就,才能让它永世长存。并且在她一生中,她深知文章的价值,即使她去世后,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安慰她的灵魂,减少我的悲痛。我请求您在碑文上铭刻我的故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加点的“以归”在这里是指回家。其余三项分别是: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庶几以慰其魂庶——希望。

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①②④。①③⑤。②③⑥。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西兵未解攻打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梅谢夫妇都深感疾苦。谢氏秉承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我死后的衣服竟然要穿婚礼上的那套,可见我家很穷。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如果不能这样做的话,他们大家都可能被俘虏。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所以要派军守卫城关,以防止他人行窃或非法进出。

参考*。(项中“容止”应为“形貌举止”。)

作为女性,谢氏身处兵乱、盗匪、旱涝蝗灾等种种艰难的境遇,她所表现出的无怨无悔和坚强勇敢令人感叹。她的一句“死而得君葬我,幸矣”,深刻地体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若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将会成为他所俘虏的囚犯。这也是为什么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之一,以免有其它诸侯进入或出现意外变故。

在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好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为悼念亡妻谢氏所作的诗,深情悲戚地告诉我:“我的妻子谢氏已经离开了我们。”他请求我为谢氏写一篇墓志铭,但那时我却没有时间和闲暇来完成这个请求。

经过一年的时间,他又写了七八封信给我,每封信都提到了谢氏墓志铭的事情。并且在信中告诉我,谢氏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也是希深的妹妹。当时,谢氏所在的家族地位显赫,但她在二十岁时嫁给了我,共同生活了十七年,最终去世。她离开时,被安放在嫁妆衣裳中,我当时十分贫穷,但这一点也没有让谢氏有所埋怨。她在管理家务方面也非常有一套,虽然家里的餐具并不多,但饭菜总是做得十分精致可口。

我们的衣服不管是新旧,都一定会被清洗干净,并且被缝补得整整齐齐;即便居住的房屋简陋,我们也一定会把庭院清扫得干干净净,让整个居住环境变得整洁有序。

我的妻子平日里一言一行都很和悦从容。我能从她身上感受到淡静怡然的气息,因而可以忘却一些烦忧,不会因财富和地位的高低而产生焦虑,这些都得益于她对我的帮助。

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而我的妻子谢氏也经常在屏风后偷听。事后,她能够就我们讨论的人才、品德,以及时事得失做出精准的评价和阐述。

在我做官的时候,有时候从外面喝醉回家,她总会问我:“今天是和哪位贤才共饮了?”如果是跟人物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人喝酒,她会很高兴;如果不是,她会感叹道:“您的朋友圈中都是德高才卓之士,竟然与这样的人一同饮酒取乐,有些浪费自己的情感与精力。”

有一年,南方遭受大旱,她抬头看到了满天飞舞的蝗虫,感叹道:“如今西夏战争的威胁还没有消除,天下苍生赋税繁重,生活困苦,盗贼又在淮地肆虐作乱,而此时又受到了大旱和蝗虫灾害的困扰。作为一名妇女,我想死了也希望有夫君能够为我安葬。能够如此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她能够从容面对贫穷的生活,不会被困难和逆境所压垮。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内在的强大精神支持,以及对自己的认真要求。

本篇文章是欧阳修所著的《梅圣俞墓志铭》,也是他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之一。这样的创作成就和他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彰显了他作为一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闻名于世。下面与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的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嘉?五年,京师大疫。

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

六月*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翻译:

公元嘉?五年,京师爆发大疫。四月初九,文学大家圣俞患病,卧在汴阳坊东部。次日,朝廷贤士大夫纷纷前来探病,客人络绎不绝。城东地区居民赶市停业,行人不能来往。惊异的人们相互问道:“这坊中的大人物是谁啊?怎么来的客人这么多!”圣俞卧病八天,最终离开人世。悼念圣俞的贤士大夫继续前来致哀,规划葬礼后事。从宰相到普通人,人们纷纷为圣俞的家庭提供援助。六月十四,梅圣俞的尸体装在轿子上南归,直到第二年的正月丁丑才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梅圣俞,字也,名尧臣,姓梅氏,原籍宣城,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家世代都精通诗歌,梅询(父亲)通过仕途成功,并向朝廷赠送诗歌,梅圣俞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开始以诗歌名闻天下。即使是普通人、小孩、田野老农,都知道他的名字,虽然他们不能理解诗歌的意义,但直接说道:“这就是当今世上最受推崇的东西。我可以欣赏它。”梅圣俞成为大家所追捧的对象,门口不断有人前来请教他的诗歌。他最初偏爱简洁明了、舒缓淡雅的诗歌,渐渐地涵盖更加深刻的哲理,同时他也通过琢磨诗歌去突破常规、发掘新颖,虽然具有气魄和力量,但老年的诗歌越来越充满了锐气。他不仅在诗歌方面备受推崇,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广受欢迎,他的文学成就非常卓越,绝非像唐代那些偏狭陋、拘泥固守的诗人那样。

圣俞为人性格温和,待人友善,从未得罪过他人。但当他遇到困境和愤怒时,便用诗歌来表达。虽然用诗作为自己的发泄方式,但从不去埋怨他人,可以说是一个君子。圣俞最初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到了他的文学才华,感叹道:“两百年没有出现这样的作品了。”后来大臣屡次推荐他担任官职,试探召见他时,赐予进士的身份,但他并没有回报。

嘉?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人十余人向朝廷陈述:梅圣俞修身养性,希望留在国子监,与其他学生一起讲论道德,作为雅颂,歌颂圣人的美德。他被任命为国子监的直讲,刚开始时他是被父亲推荐来做太庙斋郎的,之后担任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并被任命为德兴县令、建德县知县、襄城县知县、湖州盐税监、忠武节度判官、镇安节度判官、永济仓监和国子监的直讲。他的最高职务是尚书都官员外郎。他还奏上自己所编的《唐载》二十六卷,修正了许多旧史上的缺失和错误,因此受命编修《唐书》。但他的编修工作尚未完成,就在享年五十九岁时去世了。

圣俞深谙《毛氏诗》学问,著有《小传》二十卷、文集四十卷,注释过《孙子》十三篇。有人评价他的诗歌时曾说:“世人常认为穷困和诗歌是息息相关的,殊不知穷困才是造就诗人的条件之一。”圣俞则认为诗歌要表达真实、真诚的感情和意境。(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给穷人助他们处理丧事的布帛财物。②询:指梅圣俞的堂叔梅询。

疫情在京城肆虐,圣俞染上了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这是在嘉?五年四月乙亥(十七)日。第二天......

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络绎不绝,行人纷至沓来。在城东,停市买卖,道路封闭,群众不解,相互议论:这坊中住着何方大人物?竟招来这么多探访之人?直到八天后,也就是二十五日,圣俞离世了。

贤士大夫纷纷前往吊唁痛哭,景象与前些日子别无二致,甚至人数更为众多。他最为亲近的人纷纷聚集在一起商议后事。自丞相以下,所有人纷纷赠送钱财,协助办理丧事,周济圣俞家人。六月二日,圣俞之子梅增将他的灵柩装上车,回南方。第二年正月丁丑,他在宣州阳城镇的双归山安葬。圣俞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做尧臣,姓梅,出生于宣州宣城。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以诗为嗜好,叔父梅询更因为做官而显得更加出名。到了圣俞这一代,他便以诗歌见长。无论武夫、贵族还是儿童、农夫,都知道他的名字和字,即便是对诗歌毫无兴趣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也只是知道他的诗歌备受社会青睐,而且因为拥有他的诗歌而为之自豪。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来求圣俞的诗。他的诗歌最初偏爱清新淡雅和自由奔放的风格,但后来却变得深沉博大,具有广泛的发挥。有时他也会运用精巧怪异的词汇来进行刻画,但不管怎样,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深刻而有力。

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为了满足别人的请求而写的诗歌非常之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

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朝廷,呈现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供皇上参考。

这本书对于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进行了许多的补充和纠正。朝廷因此下令圣俞编写《唐书》。

虽然《唐书》已经完成,但圣俞在此之后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撰写了《小传》二十卷,并有四十卷的文集,此外他还注解过《孙子》十三篇。

我曾经对他的诗歌进行过评论,说道:“有些人认为诗人大多数情况下都很穷困,实际上这并非诗使得人穷困,而更多是诗人在经历穷困潦倒后才会创作出优秀的诗歌。”圣俞也赞同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