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关键词:金融;农产品品牌;人才;农业经济

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

农业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的方针。

我国“十四五”规划制定了“全面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要开新局、促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相对发达、中部次之、西部欠发达;

个别地方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普及滞后;农村部分农民的经营理念比较保守,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首先,

农业农村发展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树立“大农业”的思想,应有超前布局的思路和意识。其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

搞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区域的区别设计,

引导农业经营者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探索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再次,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应坚持以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持续化,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模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薄弱环节,而粮食安全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提高粮食产量,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战略意义自不待言。汇聚举国之力,秉承新格局、新概念、新精神的理念,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道路[]”。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银行提供给农民或农村农产品经营者的小额贷资金额度有限,仅够购买化肥、建设晒场,无法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对此,

农业金融引进社会资本,

发展农业信托是非常好的融资渠道。首先,信托融资具有速度快的优势。

其筹资周期短,发行速度快,与银行、证券等需要开展评估、审核等流程所用时间成本相比具有优势。其次,

信托的融资规模符合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的真实需求。信托融资的规模从几百万元到上亿元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因此,信托资金募集的水平同其融资需求相适应,

信托的成本也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再次,农业信托属于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导向的新型信托产品,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利好优势,资金的使用成本和收益可以维持在较高水平,

能够吸引投资者认购和投资。根据党的会议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金融监管要求,信托公司应主动适应新时期的金融服务需要,

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创新和转型,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服务,

因此农业信托是新时代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业融资的大势所趋。农业信托产品能够得到社会资本和农民的共同认可,有金融监管部门背书保障,这种“现代农业+信托”的融资模式具有共适性,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

为更加便利地获取农业融资资金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农业信托产品是农业经济发展融资的新途径,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优势。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对政策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要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进一步下沉,加强农业资金阳光化管理,政府增加支农、兴农、惠农资金的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救助机制政策,

构建全方位、差异化、精准化的综合社会保障性金融政策体系,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对农业资金的投入要建立规范、稳定、配套机制,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激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农产品和服务。未来农村发展的核心就是农村金融,金融发展不起来,

资金无法支持,

农业就无法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农村金融、农业资金体系,将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实现特色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品牌建设至关重要。食品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大事,

瘦肉精、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使消费者对食品企业信心不断受挫。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随着消费结构变化和升级,

居民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

农产品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

从农产品细分领域中结合一线农产品的品牌方向,塑造企业的独特品牌。农产品企业要对开发的农产品进行全方位、整体形象策划包装,从农产品企业的、形象,即农产品的可视物及农产品企业文化等进行立体式设计,

精心打造农业特色优质品牌形象[]。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是品牌营销运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尤为重要,可以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农产品,农业企业要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

在互联网时代,

农产品企业要快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必须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进行品牌传播,选择适合品牌发展的媒体传播方式,如影视剧场、电视广告、公交、地铁、办公楼电梯、户外媒体广告、楼宇广告等线下广告,

以及网上直播、线上销售等,进行广泛的农产品品牌传播,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培育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建设,

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而与国外先进标准全面接轨,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创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利用区域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不断创新共享农业、体验农业、观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牌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农产品品牌战略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

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人

成事之本在于人才,

成才之本在于教化。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总书记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现在农村家庭一般有~个孩子,

对孩子比较溺爱,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农村岁以下的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农时、不会使用农具,

有的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意在家种地,这种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人,培养复合型的新农人势在必行。

首先,重视农村教育,改变思想观念,增强党性教育,向模范人物学习,

如宣传“脱贫攻坚战”表彰的先进人物代表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立党为民的精神。其次,

学习《市场经济学》《市场营销学》,

结合农村的现状和市场经济规律,把握市场、精准发展,

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发展家乡经济。再次,

培养一专多能新农人,不仅有一技之长,了解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而且要掌握农作物的科学管理。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人才,

培养具有专业特性、行业特征、技术要求和时代特点的从事农业生产及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具有较高素质、较强综合能力和丰富实践能力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年湖北省制定首个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地方性标准,体现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在精神上、物质上有获得感,

而且在就业创业等方面有优先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农民更具职业规范,也让大学生愿意投身农业。各地应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教育教学,

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为现代农业发展储备、培养一批高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

让农业经济发展未来可期[]。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汇聚人才资源,发挥人才力量,要集聚人才前往基层工作。既需要科技管理的人才,

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应深入挖掘本土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等一线工作者的模范引领作用。建立奖励制度,

对农业经营者中的“状元”实行奖励政策,鼓励生产者科学管理、合法经营;建立技术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各类人才优势集聚和智力技术服务支撑乡村建设发展,

让人才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力量。

结束语

新形势下,

在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小康社会,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关键词:农业经理;

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后,国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系列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变化;在生产模式上也出现生产小型化、生产智能化、生产专业化的新特征。

在此复杂多变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面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尤其表现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上。我国许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无法正常使用(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得到妥善处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缺乏,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

由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社会、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严重,

造成生产、销售的滞后,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农业发展方式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等方式的无序,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最终产生的问题往往是由最底层农户承担。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取得很大进步,农业生产中水源、土地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工业化也在飞速发展中,水土资源的稀缺问题显的尤为突出,

开发过度的导致的生态资源的破环,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加剧。

.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量的使用了农药、化肥使得农产品中存在大量的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的农产品的质量。根据统计分析,我国的氮肥使用量约占全球的%,

磷肥的使用量约占全球的%,各种农药的使用量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倍,我国农产品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均严重超标。

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在新时期背景下,

面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以激发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加强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互联网平台的联动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将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构建成为多员化的服务体系,并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体系。使农业生产以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搭建标准化的农业信息平台,以提升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农户提供全面的专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在政策方面应实施农机生产机械的购置补贴,扶持农业生产大户,

推进现代化农机具的使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引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优势,拓展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渠道,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持。

.大力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

突破传统陈旧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大力推进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出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产业,

并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充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导向,构建出优质农副产品体系结构,

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各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观光园,强化发展出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宋铁。浅谈对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农民致富之友,

()。

[]巴国民。关于如何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关键词]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年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年中央一号文件。

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颁布的第个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共分大部分,节,

约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何把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如何勾画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改革之路?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文件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把握精准,

同时对于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其特点突出表现为改革的三个思维视觉即三个维度上: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化解农业结构性矛盾的手段

。供求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

文件开篇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很显然,这一结论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当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从大宗农产品――粮食生产情况看,

截止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年增长。统计显示:年我国粮食产量.万吨,人均.千克[]。虽然年比年略有下降,也仅仅只是减少.%。

同时,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占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也超过%,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的粮食安全线[],有效地保障了我国亿多人口需求的基本供给。

但是在粮食产量增长、库存增加的同时,粮食进口也在增加,形成产量、库存、进口同时增加的反常现象,

反映了粮食供求在品种结构上存在失衡、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并存现象。而且除了粮食,其他种类的农产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情况。因此,

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特别是农业的主要矛盾,

中央一文件把脉精准,

为接下来科学、准确地应对奠定了基础。

。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必须从供给侧入手

解决供求结构性矛盾既可以从供给侧入手,也可以从需求侧入手,

还可以供给侧和需求侧双轮同时驱动。但是,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强调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主要从供给侧入手呢?如前所述,

当前我国农业供求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一方面,中低端农产品过剩,面临去库存的较大压力;另一方面,

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这种“供需错位”实际上是农业劳动、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失当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

从供给端调整农业供给结构,减少农产品无效、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

增强农业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使农产品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其次,

从供给侧入手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也是基于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特点的考虑。一方面,一般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在正常情况下通过扩大需求,

也就是说通过需求侧来拉动中低端农产品消费,

作用有限;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普遍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

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短缺、满足最低保障――基本满足量的需要向标准、安全、营养、健康、绿色等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转变。这种变化反映人们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高级化,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但反过来又会加剧原有供给结构下的“供需错位”。

当然,强调解决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主要从供给侧入手,也并不是忽视需求侧调控的作用。

当前,我国既存在农产品产能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成本高等供给侧问题,

也面临着国内消费启动困难等需求侧问题。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只强调从供给侧发挥作用,只是农业结构性矛盾条件下的供给侧改革在调动市场主体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实现农产品供求动态平衡方面更加突出而已。

。如何从供给侧解决农业的主要矛盾

为化解农业供求结构性矛盾,

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周密的部署。针对种植结构的失衡,文件要求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加快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粮经饲协调发展三元种植结构。

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条件下,

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

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第节);

为发展高效养殖业,

要求加快品种改良,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

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

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等高效养殖业(第节)。

此外,文件还对如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第节);如何从农业标准化层面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第节)以及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第节)做了具体安排。另外,

文件还强调通过“互联网+”推进农村电商发展,通过不同主体全面对接融合,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丰富和完善农产品供销体系(第节);围绕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满足人们方便、快捷、新颖、健康的农产品需求(第节)。

二、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作为改革的主要支撑

如前所述,

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即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供需错位”,其根源在于农业生产要素的“供需失配”。这种要素的“供需失配”,使得大量农业资源浪费在“低效产能――被动库存”循环上,

既影响农业有效供给,也制约了农业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必须通过激活农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激活

纠正农业生产要素的“供需错位”,化解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低效,

既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也需要借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劳动、资本、土地经营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得农业各种资源禀赋优势得以持续释放,

增加农业的优质和有效供给,

减少无效供给,使农业供给结构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文件要求,

在农民自愿基础上,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节);

要求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

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要求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

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等推动农业要素有效利用(第节);同时,

要求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

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第节)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这些举措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作用,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要素效率。

。创新激活

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也是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为此,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大量篇幅强调创新驱动,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科技创新驱动。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托劳动力、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这一优势当前正逐渐消失。如何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乃是最有效的手段。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储运、营销模式,可以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

通常,农业科技贡献率可综合反映出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

一般而言,

农业科技贡献率与一国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变化。“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提高到%,

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相比差距悬殊,

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替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中央一号文件第部分突出强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路径。

强调农业科技研发必须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第节);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机制,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吸引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第节);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第节);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第节);

加快开发农村人力源,

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等(第节)。

此外,文件还特别强调,

通过“互联网+”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用新科技手段丰富和完善农产品供销体系等。

这些举措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现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良苦用心和决心(第节)。

()组织创新驱动。组织创新是指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

从而提高组织活动经济效益的过程。农业组织创新,就是在农业农村现有体制基础上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建立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造新的利益增进和协调机制,

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中央一号文件也非常重视组织创新的驱动作用,要求在农民自愿基础上,

通过经营权流转等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第节);要求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及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第节)。文件第部分关于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也主要从组织创新驱动角度进行部署。

要求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第节);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型产销组织模式(第节);

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产融合的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第节)。此外,第部分更是以较大篇幅要求推行绿色生产组织方式,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农业清洁生产,

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

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第节);通过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实施农业节水工程,

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集中治理突出的农业环境问题(第、节);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

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第节)。

。改革激活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实践检验过的,而且也会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特别是我国农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从大集体到责任制所引发的巨大变迁更是如此。

体制改革已成为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文件第部分特别强调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要求,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第节);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第节);

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

提升支农效能;在符合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

对涉农信贷、资金管控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下,

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促进农业农村建设(第、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

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

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

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宅基地及其他资产,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第、节);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激发农业工作人员的潜能,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第节);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相关政策出台和法律法规修改,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性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第节)。

三、以增进民众特别是农民的福祉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福祉贯穿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始终,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从文件的内容来看,有个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人民餐桌的安全,

使食品(料)优质、丰富和多样化

民以食为天,农业提供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其数量、质量、结构保障如何,

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文件要求调整粮经饲结构,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第节);

加快品种改良,培育国产优质品牌(第节);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传统名优品牌,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第节);

以优质、安全、绿色导向,

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第节);通过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市场供给(第节);通过“互联网+”丰富农产品供销体系(第节);

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满足人们方便、快捷、新颖、健康的农产品需要(第节)等加强保障力度。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一般包括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也是中低收入较为集中的群体。实现农民增收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条件之一。

文件要求,通过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增收、特色增收、质量增收、绿色增收、生产经营规模增收、科技增收、新组织新业态增收、政策支持增收等方式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这些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做过介绍,在此不赘述。

此外,文件还强调,

通过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进出体制机制改革增加工资性收入(第、节);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存量资产,

如空闲农房、宅基地及其他资产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第、节);通过完善农业补贴、财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增加转移性收入等(第、、、、节)。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农民宜居宜业与否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是否优美、人文社会环境是否和谐、基础设施是否健全、公共产品社会化服务是否完善等方面,这不是简单的影响农村、农民。

农村农业作为整个生态循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

文件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第部分)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生态+”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延展农业产业链(第、节);

通过整治与建设并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构建美丽宜居乡村(第节);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教育、医疗保障、养老、最低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第、、节),努力构建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万吨,实现十二连增[]。人民日报,--。

[]李霞。中国是稳定世界粮价重要因素[]。人民日报(海外版),

--。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上个世纪的支柱性产业,

一直引领着我国经济稳定前行,应该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初期的繁荣与稳定。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方式在悄然改变,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地方局部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乡镇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概述

(一)环境得到了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乡镇农业经济从生产环境上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首先,

硬环境方面,乡镇农业基础水利设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难题,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也提升了乡镇农业抗汛、抗旱能力。其次,在软环境方面,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快速传播,

这不仅有利于农民专业技能的提升,

更有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产结构发生变革

首先,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品种生产,转向特色化、多元化精品生产转变;其次,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及果业生产方面,均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极大刺激了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观念依然落后

目前,

我国一些较为偏远的乡镇地区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扶持,

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进程;除此之外,

农业人员的思想过于保守,

缺少创新意识,对新技术存在疑问与排斥,

这些都导致了乡镇农业经济停滞不前。

(二)农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年我国农业信息采集数据显示,

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

地方乡镇农业局专业技术输入不足也导致了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落后。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

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

乡镇高质量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

乡镇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基层农业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党中央有效政策的支持。仅年国家农业扶持与奖励政策就出台了项(包括以往延续及新出台),例如: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等,

这些针对性强、扶持力度大的相应政策由于缺少监督与及时宣传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发展观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加强思想教育,

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首先,从基层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其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

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此外,针对一些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下大力气组织专家实地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将成果转化落实到位,

从认识上彻底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全面提升农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精准扶贫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农业局要本着扶贫帮困的原则,积极组织农业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扶持过程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层面,更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

以点带面,实现精准扶贫。

(三)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第四篇推进现代化农业中指出,为了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激活农村要素资源,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因此,加强基层单位的政策落实与岗位工作监督,

不仅是创新乡镇农业的要求,更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以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

促进农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基层乡镇农业工作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

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

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杨鲲,王敏奕。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王继翠,李桂荣。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现代商业,

[]吴根英,钱小佳。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中国经贸,

[]张红宇,孙立刚,

张海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

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

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

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

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

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

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

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

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

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

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

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

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

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

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

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

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

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

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结论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从来具有基础性地位,历来为世界各国经济学专家、学者和政治家所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较早的认识到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

在批判继承重农学派的观点基础上,对农业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而一切劳动首先并且最初是以占有生产食物为目的的。

同时他还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这其中对食物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论述实质就是在侧面强调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意义。恩格斯进一步以社会分工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重农学派的正确之点在于,

剩余价值的全部生产,从而资本的全部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全部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人类创造农业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衣食,

而农业是提供食物、衣料的主要的生产部门,因此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生存,更没有人类的生产活动,

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虽然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占比下降,但依然是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源泉。

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对工业部门的原材料供应、农村较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对工业的资金与劳动力支持等等愈加凸显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转型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党中央、国务院自年以来至今,

连续十二年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在三农问题,

充分显示了国家层面对于农业基础地位及其战略意义的重视。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进入新常态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和变化,诸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传统产业基本饱和,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三是高水平引进来和大水平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如何在复杂条件下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经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成为当前及今后一项重大课题。

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农业资源短缺、污染加重、农产品标准较低及产品质量安全堪忧等多重问题,以新时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亟需明确当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以此来探索新常态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惠农强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建设持续推进,

农村法治建设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

但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农业发展的滞后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农业发展的硬件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作用不明显

农业经济发展的软硬件配套一方面是水利设施的硬件配套,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农业硬件配套设施在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始终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尤其是水利设施配备、科技创新的支持方面存在与现实脱节的严重问题。

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软硬件基础薄弱,科技在支撑农业发展方面的效果并不显着。科技创新对农业的支持始终局限于个别典型地区的试点试验,受成本影响难以全面推广。

许多水利工程老化,

功能失效,

几乎不产生效益。

据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有%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中小型灌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

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不仅仅山丘、盆地、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滞后,在许多平原地区灌溉方式仍然沿用单一家庭的漫灌形式。

节水灌溉的先进方式尚未全面普及,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缺乏。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出现的各类问题无人问津,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难以妥善处理。

。农业生产方式分散,

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产品生产涉及因素较多,

受自然、社会和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当前农业服务保护体系的不健全很难提供生产、交换及消费一条龙的保障支持服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造成生产阶段的盲目和销售阶段“蒜你狠”“姜你军”等流通问题的爆发。

此类问题的产生根源上在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薄弱。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对薄弱,产业链单一市场主体之间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也是重要原因。

农业发展方式滞后的情况下,特别是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无序,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难以形成,最后出现问题往往传导给最底层农户承担。

家庭承包经营的模式虽利于发挥个体能动性,但却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个体农户往往承担了农产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职能。最终造成无论是农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整体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尚未与当前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同步。

。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农业生产在近年来取得巨大进步,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水土资源的短缺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制约问题,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水土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完全得到扭转,在迅速的城镇化建设当中,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中水土资源的短缺和恶化。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缺少科学指导下的大量化肥农药使用引起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大量的农产品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

据统计“我国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倍;

磷肥使用量为世界的%,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倍”,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大大超过了避免水体污染的安全标准。

。传统发展理念根深蒂固,

农业生产同质化竞争严重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以及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受传统生产观念束缚,在资本投入、生产方式等方面长期沿用传统做法,

较难实现生产方式突破和进展。

关于农业一直停留在传统种植、养殖层面,在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科技创新支撑及互联网引入方面缺少足够重视。

而对涉农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特色农业的生产方式缺少足够的勇气进行探索,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缺少大胆探索的行动,往往跟风进行生产安排。一年四季重复过去从事的生产,这就造成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不仅无法稳定持续的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销售的环节往往由于供求关系的转变引起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

面对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制约因素,

在新常态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亟需主动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和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发展窗口期,不断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互联网营销体系建设

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各种科技生产要素投入,构建一体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

形成完善的市场经营管理机制。

推动农业生产走向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通过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测土施肥、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动植物防疫以及农业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设,

持续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条件。通过搭建省、市、县农业部门的信息网络体系,整合农业生产、服务和销售信息资源,为农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

在政策层面积极落实农机具的购置补贴举措,

大力扶持农业大户,推进农机普及和创新农机工具的使用。同时,积极搭建农业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渠道和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平台,

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概念,借助互联网开辟生产营销新渠道,调整生产经营管理领域和布局,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持和后盾。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

有效突破陈旧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地区发展实际,

立足地区优势特色,在满足基本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生态畜牧业等主导产业、产品。努力提升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推动规范种植、标准养殖的推广普及。

充分抓住全国铁路、高速网络建设和物流基地建设的契机,构建高效的农产品跨区域运输配送体系,

围绕经济产业中心发展相互适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产业园、观光园,充分挖掘周边生活圈、交通圈的市场发展潜力,

持续强化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

提高产业建设集约化建设水平,优化土地、资金、科技和人才等各项资源的配置,打造完善系统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产业链。突出各要素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搭建融资担保、项目服务、科技支持、信息及专业协会集成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

统筹基本粮食供应与特色农产品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强化基本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推动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特色产业成为激发引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生产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

核心在于平台,

优势在于特色,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首要前提是扶持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带头企业。同时,提高农业基地的标准化建设,

确保企业原料的标准化供应,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相互集聚,

形成集团战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加快推进规范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对外营销,

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其在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统筹协调、辐射带动、牵线搭桥的作用。提高农户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市场化程度,推动形成集团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新型产业格局。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要紧紧抓住龙头企业的集群发展,深化企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综合部署,

推进农业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充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产业,引导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产业发展向优势区域集合,实现规模效益,

完善相关配套,逐步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促进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逐步在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提高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

。大力推广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基于生态和经济的双重考虑,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趋势,也是科技成果与现代管理方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其将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

协调了环境、资源、生产之间的矛盾,

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的综合互利形态,是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包含了旅游、餐饮和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为开辟农业经济发展新渠道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制度创新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循环利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双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以生态农业的推广发展为基础,深入探讨生态农业服务工程技术建设与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机制的建设,

大力开展生态农业模式的创新与推广,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机遇。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农业贸易

“互联网+”应用于河南农业贸易中的社会背景和市场背景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无疑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打了一剂助推剂。

互联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作用也将更大,而且未来发展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它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同样,

互联网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着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机制陈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为凸显,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

给进入发展瓶颈中的农业经济带来的新的活力,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掐脖子问题,也随着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得到解决,

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国务院“电商国八条”的出台,

更是将发展农村的互联网建设进度推向了快车道,中央财政投入亿元的专项资金,势必会对农村网络基础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推进,农村的网络覆盖率将会更广,

使用网络的成本也会更低,网络的受益人群也会越大,农民依靠网络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同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发展较快,

也较集中的区域都在城市,中国的农村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就说明了,中国电商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或已经对准了农村这块还未经开采的宝地。

在“互联网+”的带动下,

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大佬已经开始行动,纷纷建立了新的电商营销战略,

将战略重心转向农村,加大与农业经济的相互融合,一些新的经营理念将会得到推广,一些具有极强互联网时代特设的营销方式将会成为主流,

这都将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农业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而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南省,必定首当其冲,也必定能因此而获得巨大的收益[-]。

“互联网+”应用于河南农业贸易中的优势及弊端

自古以来,河南省作为河南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地位从未改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作为人口最多的省份,

河南省的粮食产量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成为了中国的产粮大省之一,在农产品的转化加工方面也是站在全国前列。

河南省共有个县,乡镇将近个,村庄突破了个,农村人口统计结果将近万,

农村网民达多万人,占全省网民的四成多,为农村农业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农产品方面,种类十分丰富,一些产品在全国都非常有名,

而且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例如焦作怀药、新郑大枣、鄢陵花卉、信阳毛尖等。连续十几年在商务部举办的全国农产品购销对接会上,成交额都位于前列。

除此之外,近年来,河南省的物流快递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物流快递网络,每个县基本上都有分拨,

每个乡也都设有网店,顺达、中通、汇通等快递品牌乡镇网点覆盖率均达%以上。通过之前的效果可以看出,通过“互联网+”带动农业贸易,

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农产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使农产品销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还可以有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然而,从河南省目前的状况来看,“互联网+农业”在各个地方的推进还存在有较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流通环节过长、高端物流供给不足以及生产销售脱节等问题,其产业链的主流仍然是先生产后消费,很少见到以消费带动规模化生产的订单农业。

另外,还有不少地方由于意识不足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存在农村电商贸易缺乏完善的建设功能性配套设施、电商融资困难,

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亟待解决。

“互联网+”应用于河南农业贸易的具体实践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通过以往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

简单的做加法,

都难以成功。农业作为传统企业,

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要与互联网更好的结合起来。互联网+农业贸易不仅仅是一个零售渠道的改变或者是销售方式的,而是一个思想观念的进步,一种发展理念的进步。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可以改变畅通较为繁琐的销售方式,通过网络直销直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

省去了中间环节,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顺畅,销路更加广泛,能够有效减低销售成本,提高利润。

同时,为了满足农村电子商务的销售和运行,一些基础化设施将会进一步完善,

农业的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改造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和提高,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其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也会推动农民思想发生新的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会随之改变,更多的就业机会会让外出打工的大量劳动力在此回到家门口来挣钱,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还有有效带动与电子商务有着密切关系的交通物流以及信息网络等业务的发展和壮大,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会越来越小,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

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南省应帮助农产品销售环节打造平台和服务模式,将优势农产品通过京东、淘宝等电商展开销售,

或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与大客户签订协议进行订单生产、定向销售,这对于推动农业贸易的转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互联网产销模式能够走多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看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顺利的解决,例如运输渠道、物流成本等。尤其是农村各个地区,

都必须要将重点放在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进一步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交通的优化力度,加快与物流企业的深度融合,不断降低物流成本。

要主动适应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加快乡镇电商服务中心的打造力度,充分发挥乡镇电商服务中心在农产品的信息收集和共享,做好市场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加大对市场需求的预判,

为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提供最新、最有效的信息和咨询,

同时,搭建具有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全方位一体化营销体系,

帮助农民更加高效,更加全面的使用网络,让“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推动河南全省的农业经济向着更加全面,

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还要关注对农民知识水平的提升,在当前的农村,人们知识水平较低,

对于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不足,

对互联网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

对“互联网+农业”在农村的发展带来阻碍,必须下大力气,

花大功夫预计解决。

因此,

将加大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多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传授更多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理念,尽快培养出真正有知识,会技术,

能操作的电商人才。要加大外来电商人才的引入,

吸引更多具有丰富经验的电商人才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

尽可能的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拓宽信贷渠道,鼓励农民积极投身到“互联网+农业”行动中来,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助推河南省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结束语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势必会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个以互联网为带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形成,

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朱晓语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谢长伟。农户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接模式研究[]。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新业态篇

新型农业是以农业多元化的形态出现的,

把先进的工业经济形态与工业文明植入农业,使得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感召下,全国乡镇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向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转型趋势明显加快,

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

吸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超过万人。

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

新型农业的前沿领域———休闲农业发展很快,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万家,从业人员超过万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同样,

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通过地理标志的保护,加速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移,新型农业一个显著特征是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扩大农业职业需求,特别是农村非农职业需求,新型农业为农村职业需求的扩充储备了条件,使农业职业需求呈网络辐射状态。

农业多元化必然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应的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重庆市以地理标志为内核的创意农业,

在年件地理标志产品实现销售额.亿元,全市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当前的态势是农业多元化引起农村非农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农业生态相关的新业态大量涌现,

使非农就业在农村就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新型农业带动农村就业的经验

.政策扶持是农村就业的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而且是农民的主要就业形式,

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使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部进程,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是破解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农业家庭经营为留在农村的大量人口提供了主要就业渠道,这是中国农村就业的制度保障。

.农业多元化是扩大农村就业的理论基础

农业多元化增加农村就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专业化,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增加实现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二是通过农产品的产供销的深度融合和产业集聚,

实现纵向一体化促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三是通过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四是通过农业非经济功能的开发,

满足市场需求,

继而产生新业态,实现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多元化的物质条件

农业多元化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做后盾,

在农业交通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融资服务平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市场运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强。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实施,

逐步实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和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目标。通过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为农业多元化提供强大的物质装备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是农业非农就业扩展的强大动力

早在年,中央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服务化水平,促进乡镇企业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业转型,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网络式的社会分工,推动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文化农业、低碳农业、假日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岗位。

.提升素质,保证劳动力供给与农业职业需求相匹配

农村劳动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劳动力供给与职业需求是否匹配。针对农业劳动力实际情况,在农村实行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大大提升了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研究表明,在现在的基础上,农村劳动力教育收益率可提高.%,是保证农村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支撑点。

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感召下,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就业及社会保障,

把社会保障纳入积极就业政策范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积极倡导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着力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

.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市场的助推器

中国人均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居民消费偏好逐步发生改变,国民开始追求安全消费、个性化消费和主动性消费,

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回归大自然的要求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中国社会隐含的消费需求潜能逐步释放,

中高收入人群正成为我国消费的主力军。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国内消费意愿,对于扩大国内需求的活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土资源相对丰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红色景点陶冶情操,

这些旅游资源是农业多元化的比较优势,

通过农村旅游业的集聚作用,推动非农职业需求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元,

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增收.元,一个游客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个劳动力就业。

结语

就业始终是民生之本,

是劳动力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非农就业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下,农业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的同时,继续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就业环境和就业质量亟需提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农村不可替代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为新型农业职业需求的扩大奠定内生性的物质基础。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尽可能放在农村主产区,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农业服务专业化和集聚化,

将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留在农村。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就业的优势是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随着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大量增多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需求层次的升级,对乡村旅游需求十分旺盛,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可以激发传统文化和农民的创造力,

实现传统农耕文化和农村社会的新生和重构,

促进农民创业和就业。

四是发展农业新业态,依靠农业生态优势,以生态资源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让农业从资本相对短缺转至资本相对丰富,从劳动力相对丰富转至劳动力相对短缺,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充分就业。总之,大力发展农业职业需求,促进农村非农就业,

是破解中国社会就业难的有效举措,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