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市场前景范文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利率是交易资金的价格,是衡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

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介变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利率从最初的自由到管制,

再到逐渐放开制度,

最终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不受监管当局的强制干预,

中央银行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资金交易的主体,而资金交易的主体即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尽管市场是调控利率的主体,

但中央银行也会对利率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操作,以达到宏观调控效果。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是:

。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

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

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

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本文由收集整理化。

。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

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

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

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长久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

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

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

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

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

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

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

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

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

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

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

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

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

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

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

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利率管制时期,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金融商品销售,

这使得所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促使商业银行开展的经营活动比较相似,并且服务的客户多为国有企业。

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小,

可以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

但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打破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状况,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有绝对的经营主权,并且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自由创造金融产品,

在金融市场中销售。

此种情况下,

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真正的价格性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组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很可能被淘汰。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强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应对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任何市场都是有风险的。

因此,

金融人士需要高度警惕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央行对存款和贷款利率都有所调整,这标志着我国的金融界开始了改革,

注入了新的血液,

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作出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利率市场化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国商业银行也因此面临着更大的金融危机。

因此,必须仔细研究风险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中小银行应该提出相应的应对利率风险的安全措施,

中国工商银行是其中的代表银行,可以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找出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在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法则,比如《利率风险的管理的原则》,其中提到了利率风险主要包括了金融产品重新定价的风险、基差的风险、金融产品收益的风险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利率化进程也在加快。

我国开放了很多利率水平政策,极大解放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利率风险也相应加大,

面临的市场挑战也更大。虽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

利率的表现形式很丰富,特别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体现的最为明显。

(一)重新定价的风险

重新定价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管理银行资产、银行负债情况中,如果银行到了期限,还没有及时回收资产和债务,

那么就会影响银行的资产净差产生较大的落差,损害银行的主要受益等相关指标。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外部环境因素,

国家政策,国际金融环境,

内部因素,银行存贷基数和存贷利率。

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结构严重失衡,同期内的存款增加很多,

大于贷款增加的幅度。在商业银行的存贷结构中,短期存款比较多,长期贷款比较多,这种存贷情况给银行的利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基差风险

在调整贷款利率的时候,

由于存款利率为非均衡性调整,存款利率缩小了,导致商业银行的净收益锐减,

产生了基差风险。随着市场利率化的推进,央行多次调整基准利率,从年到年曾经连续两次调整金融机构存贷的基准利率,

央行的很多存贷信息都发生了混乱,

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

风险。

(三)期权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在办理银行业务时,存款人有提前存款的自由和权利。

因为随着利率化市场的开放,

银行客户的理财选择也在增多,银行资产的流动更加频繁,资产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化。在巨大的变化下,

银行的期权风险就会显现出来。这给存贷款人更多的安全保护,当利率变化时,存贷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决定是否可以提前取出存款或者是提前还贷款。

利率的升降可以影响人们的存贷行为,

利率比较低时,贷款用户就会提前还贷款,

以降低还贷款的成本,

刺激人们还款动机。

客户根据利率的变化,可以降低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现在的房贷比较多,个人住房贷款的有期权性质比较明显,主要运用银行资产。近几年来,

由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受到房价的影响,波动的频率较大,客户为了保护自身利益,

可能会提前还款,银行就有了更多的流动资金,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水平,

这样银行的期权风险也

在加大。

(四)收益率曲线风险

经济变化有着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收益曲线风险在经济周期的变化下,收益曲线的斜率和形状都显示了银行将面临着较大的收益曲线风险。

在管理银行收益时,因为不同的客户贷款的期限日不同,银行的收益也不一样,这样就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

银行将因此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收益率的变化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如果收益持续上升,就会呈现平坦的或者向下倾斜的趋势,二是收益率曲线长短变化不一致,出现的长期利率大于中长期的利率水平,因为这个风险主要是由利率期限结构变化引起的,

又称为期限结构风险。

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我国的国债利率非常高,但是银行的存款利率非常低,

难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在银行存款,国债和普通银行存款的收益差距非常大。

因此,银行在配置资产时,

应该考虑到国债的影响力,用国债来代替企业贷款,以此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降低经营的风险。

但是这不能完全杜绝收益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市场利率会有所上升,那么就会影响到投资收益率,

就会出现收益率的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商业银行的度量方法比较科学、合理,主要有收益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收益分析法注重利率的变动和账面的报告,

可以建立相应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经济价值分析法主要的功能是银行的净值容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其敏感程度很高,所建立的代表模型是持续期模型和模型,这两种模型的利率敏感程度都很高,

建立所需的成本投入也很高,技术层面的要求很严格。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现状不容乐观,应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利率缺口模型的主要功能是衡量商业银行的利率,

它可以随时监测利率的变动情况,

观察银行的资产信息和银行的外债情况。在此基础上,预测银行的成本收益,尤其是要注意不确定的利率风险,

一旦发现,要早做准备。利率敏感资产是一种受到利率市场化影响很深的资产,它在一定的期限内可以重新定价。

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这些银行收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工商行为例

在利率化市场化条件下,把工商行的利率风险进行规范,

采用金融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控制。本文采用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和缺口率等四项指标,

可以分析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实证研究区间选取年月日~年月日,数据均由商业银行各年度报表分析整理所得。

下图为我国利率周期在年到年的变化。

四、我国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我国的总行已经确定了银行的基准利率。根据支行相关的经营管理水平,

银行的价格浮动会很大,在此基础上,客户可以应用差异性的定价方法。

在分析银行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容易发生定价恶性竞争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有效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中小银行的资金实力比较薄弱,吸收存款的能力相对也比较弱,

所以存款的定价相对也比较高,高于很多大型银行。

要想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银行的贷款部门就要深入了解、把握并控制贷款的风险情况,

根据客户的信用需求,有针对性地批准贷款,避免银行出现资金危机。

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实行差别定位,加大风险防范的措施。

另外,

科学产品定价体系的建立应该需要联合银行贷款部门和存款部门的力量,加大利率定价体系的力度。

(二)建立综合性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系统,

对银行的利率可以采取分级分阶段的管理方法,在利率风险发生前,银行金融人员应提前识别并评估利率的风险,在此基础上,

建立初始的利率风险预测模型,或者可以综合其他衡量利率风险的办法,对银行的利率进行准确的预测。得出在利率波动下,

银行净收益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相关的利率风险管理报告,可以得出风险存在的系数,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在利率风险发生中,要加强对利率风险的检测和控制,对银行的资金风险情况进行检测,

发现新情况应该及时处理。要建立利率风险转移机制和规避机制,应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预测和衡量利率风险,及时调整银行的负债结构,

只有建立银行的利率风险制度,才能有效保证银行的金融安全。在利率风险发生过后,需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补偿制度,

如果利率风险已经发生,

且给银行造成了不同程度资金损耗,

就要建立相关的制度,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资金的补偿。同时,银行还应该建立相关的资金安全配套措施,例如,

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该仔细分析本银行的利率水平,掌握银行各个部门的结构,

仔细分析造成利率风险的原因。这些原因中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内因是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部门规章制度,外因是国际市场利率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掌握基本情况来分析经济水平。

因此,

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数据库,获得相关的利率风险的数据支持,

建立相关的模型,非常必要。但是,

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我国的信息数据建设还在初始阶段,

相关的数据很少,

资料也很不齐全。为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提高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速度。更加精确地分析度量利率的风险,

还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公平地保证风险信息的可信度和安全性,

加强风险的反馈和控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

受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风险日益突出。利率市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可能会出现重新定价的风险、基差风险等。为此,

应该制定我国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建立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建立综合性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中小银行的利率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钱瑜晟。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南开大学,。

[]张斌。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复旦大学,。

[]王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方法探讨[]。西南财经大学,

[]武剑。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财经科学,():-。

[]陈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研究[]。合肥工业大学,

[]卢庆杰,

唐国兴。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上海经济研究,():-。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摘要]票据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具体运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票据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引导中小企业票据融资市场走向规范、有序、高效的道路,其可行的政策选择主要有:切实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加强对票据的合规性管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理;

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在重点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同时,开展融资性票据的试点工作;

尽快建立健全区域性的统一票据市场;

加强票据融资的风险防范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承兑;贴现

现阶段,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除了股权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和债券融资外,票据融资也将成为其重要的方式。我国票据市场在经历了~年的发展和年的规范整顿之后,

目前逐渐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对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现。

一、票据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独特优

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的、由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到期由债务人无条件地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包括汇票、支票、本票。

它除了具有支付、结算、汇兑、信用、流通、自动清偿等功能外,还具有短期资金(一般在个月以内)融通的功能,即票据可以充当融资工具,促使资金在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流动,

实现资金融通之目的。票据本身特有的功能,

使票据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票据融资保证充分,可提升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促进企业之间短期资金的融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由于达不到商业银行贷款标准与等级,

难以从银行及时补充流动资金。同时,

各商业银行在加强风险管理后,又纷纷出现惜贷现象。这样一来,就使得资金的需求和供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票据融资则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票据的承兑贴现将原来计划用于贷款却放不出去的资金不断输入这个较为安全的市场。商业银行在付出现金后可以拿票据向央行再贴现,或向总行以票据作抵押贷款。

这样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企业的货币通路就打通了。另外,票据融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红船精神心得体会引进银行信用,

将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由金融机构介入,担任票据的保证人或付款人),从而提高商业信用,

增加中小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机会。

。票据融资简便灵活,

中小企业可以不受企业规模限制而方便地筹措资金。银行目前的信用评级标准主要是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标准设定的,存在着对中小企业的标准“歧视”,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因达不到信用等级标准而不能顺利申请到贷款。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融资,

则基本不受企业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可轻松地“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持有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的中小企业若急需资金,可立即到银行办理贴现,

利用贴现所得资金组织生产,从而创造高于贴现息的资金使用收益。

。票据融资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利用票据融资,要比向银行贷款的成本低得多。

如农业银行山东省德州市分行对中小企业开办全额、非全额保证金存款抵押和定期存单抵押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只要企业将一部分存款预先存入银行,就可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这不但使中小企业解决了交易和支付问题,扣除办理汇票的手续费(我国目前汇票的手续费较低),还能从存款利息上获利。

。票据融资可优化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双赢。

采用商业汇票融资,一方面可以方便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办理票据业务收取手续费,还可以将贴现票据在同业银行之间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

从而在分散商业银行风险的同时,从中获取较大的利差收益。由于票据贴现的坏帐率只有千分之五,

票据放款比信用放款风险小,因此票据业务也已成为部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问题。现行的票据,

不论是银行承兑汇票,还是商业承兑汇票,

都只是交易性票据。交易性票据首先是一种结算工具和支付手段,

此类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的依据只能是真实的贸易往来。但是,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不依据贸易背景签发、承兑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贴现商业汇票时未真正坚持真实贸易背景原则的不合规现象屡有发生。

年,山东省审计部门发现,虽然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履行了审查之责,跟单资料也基本齐备,但延伸追踪检查的结果表明,

相当数量的票据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这种把商业汇票作为融资性票据使用,脱离贸易背景签发、承兑的商业汇票实际上是一种短期债券。由于《票据法》尚未对这种情况做出解释和说明,

而且市场对这种融资性票据也没有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票据市场工具单一性问题。根据现行《票据法》的规定,

票据市场主体只能办理交易性票据业务,不能办理融资性票据业务。而目前在交易性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所占的比重又高达%,

商业承兑汇票所占比重仅为%。这种近乎单一票据的市场限制了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规模和范围,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银行信用。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金融机构防范票据风险和保持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对票据业务的内控管理问题。目前,

票据贴现、转贴现是卖方市场,商业银行持有票据的意愿较强。一些金融机构为扩大承兑规模,规避承兑保证金管理制度,通过对办理承兑业务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用于其缴纳承兑保证金;

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存在无序竞争,故意降低票据交易跟单资料要求;

有些商业银行为增加本行票据业务份额,

以票据业务创新为由,降低票据交易利率,放宽承兑、贴现标准。比如:买方付息贴现业务将承兑风险和贴现风险集中在同一银行;

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客观上造成收票人放松对出票(承兑)人资信状况的核查;同业间以打包和光票形式办理转贴现,实际是同业质押融资;个别银行为争得票源甚至搞逆向操作,

先给予贴现资金后办理票据贴现手续,

等等。

这一系列违规违法的做法虽然客观上增加了银行的票据业务量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总量,但是,盲目扩大承兑、无序竞争的票据市场所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它所解决的问题。

。央行对票据市场的有效调控问题。自年再贴现利率上调后,

再贴现急骤下降。再贴现余额由年末的亿元下降到年月末的亿元,央行再贴现已淡出票据市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票据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工具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三、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未来政策选择

目前,承兑票据和贴现未到期汇票等渠道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多种资金来源,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提高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益,

扩大了业务经营范围。这一业务将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新方向,

是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为了更好地发挥票据融资的优势,引导中小企业票据融资向更规范、有序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银企双赢之效果,

近期可以考虑在以下方面做出政策选择。

。切实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加强对票据的合规性管理。

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

是现阶段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首选政策。票据市场的发展尽管尚处于交易性票据阶段,但企业签发、承兑商业汇票和商业银行承兑、贴现商业汇票必须合法合规,必须依据真实贸易背景。

对违规票据行为,尤其是对虚构贸易背景签发、承兑、贴现商业汇票的市场主体,要通过建立通报制度、退出交易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严肃查处。同时,

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其分支机构的承兑授权管理,严禁发放贷款作为承兑保证金,控制承兑风险。

。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在重点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同时,

开展融资性票据的试点工作。

鉴于社会信用环境现状和票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应按照先交易性票据、后融资性票据,从以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为主、逐步推出本票(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业务的政策安排,发展票据市场工具。现阶段,

票据市场要再上一个台阶,关键在于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使用要有所突破,并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票据市场工具。

同时,可考虑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地区和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试办本票业务,为今后发展融资性票据摸索经验。客观地分析,

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之所以禁而不绝,并大量流通于票据市场之中,

是因为有市场需求:一方面企业有通过票据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的需要,另一方面,银行也有投资商业票据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的要求。严格的禁止,导致了企业想方设法以变通方式披上商业汇票的外衣,

进入商业汇票市场进行融资,

而银行只要没有偿付风险,甚至会帮助企业进行变通。因此,与其让融资性票据以变通方式存在于商业汇票之中,不如增加票据市场工具,

适时推出商业本票,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本票进行融资。

这样的政策选择,

有利于剔除商业汇票市场交易中的非真实贸易背景票据,

净化现时的商业汇票业务,同时也有利于为发展融资性商业票据探索经验,推进国内票据市场由单纯的商业汇票向多样化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最终向国际票据市场看齐、靠拢。

。尽快建立健全区域性的统一票据市场。

目前应积极利用中心城市票据业务发展迅速和制度建设逐步加强的有利时机,

通过降低再贴现利率,适度增加再贴现规模,并逐步取消再贴现的规模分配办法,

由市场供求决定再贴现数量,增加票据在各地区、各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性统一的票据市场。

()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支持票据市场发展。首先,

央行通过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管,完善汇票业务管理机制,整顿市场秩序,

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改善市场环境,防止金融机构以降低利率等为条件的不正当竞争。

其次,

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严把承兑关,

保证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防范融资风险。同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中小企业办理承兑的条件,

降低保证金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敞开银行承兑之门,增强企业运用票据进行结算的主动性。

()扩大对县辖商业银行的授权,加强县域票据市场建设。

结合实际,

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可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商业银行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实际,制定基层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弹性规定,在防范票据风险的前提下,

实现大力为中小企业融资和增加自身中间业务收入的双重目标。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在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的挫折,

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但是,我国政府通过利用强力的宏观经济手段,利用有形手的威力,

保证了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的走向成熟。而如今,

在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已经走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从国际经验上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与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足以见得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程度。因此,本文从分析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背景出发,通过对存款保险的背景探讨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背景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行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传统制度的束缚而造成金融市场化的阻碍等。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隐形存款保险制度阻碍金融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在我国发展商业银行时,

为了保证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采取了由国家信用担保下的隐形存款制度。在如今加快金融市场开放与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国家财政的这种担保变得越来越被动,

也反过来束缚着金融改革的进展。

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隐形保险存款制度是并非真正的保险制度,

它没有法律说明或者正式的保险机构为存款提供保险,其本身的缺陷使得银行事实上存在经营上的风险,而这种风险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则必然会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致命的危害。因此,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也必须推行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保证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需要。

在隐形存款制度下,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的政策支持远远高于中小银行。国有银行在政府的全面担保下,风险意识薄弱,其趋险性大大增加,

从而导致了国有银行积压大量不良资产,付出高额的代价。反观中小银行的生存环境则恶劣得多,在缺乏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两者的实力差距越来越悬殊,缺乏市场竞争使得银行业的效益受到影响[]。

我国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国正向法治社会迈进,我国在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也越来越全面,

因此,在进行银行监管上,我国银监会的监管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也必然会增加我国银行监管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从国际经验上看,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有很大的相关性。当我国银行业逐渐放开了利率限制,

无疑会增加优胜劣汰的速度,

这将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金融机构的获利能力。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制定的主动权把握在银行手中,

因此,通过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进一步保证金融机构的获利能力,也就是说,我国金融机构能够保证存款人的权益以及利益同时,通过对企业的贷款或者对国家相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获得更高的获利能力。

有效的吸引了闲置资金。

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量居世界第一位,尽管如此,

我国居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手中仍然留有相当数量的闲置资金。而这些闲置资金,由于在居民手里不会产生作用,也不愿意放在银行中,

因此,造成了社会资本流通的障碍。而我国政府通过颁布和实行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存款人的权利,从而有效的吸引了社会闲置资金向银行的流动,

进而极大的提高了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

保证了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存款保险制度的施行和推进,是进一步金融改革的基础。只有有了存款保险制度,

商业银行才能够开放存款利率,使得各个银行都能够参与到公平的市场竞争当中。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将加入中国商业银行的庞大市场,充分发挥其地方性的优势,

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促进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储户们会用脚选择,只有那些经营管理水平高的银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由此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银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也为人民群众带来福利。

(二)消极影响

由于我国政府推行存款保险制度,

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压力上骤然增大,

各个商业银行之间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储户在选择商业银行进行存款时,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而且,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银行业垄断地位也将被打破,也就是说,

银行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将一去不复返,必然会导致银行在存款上面很多的隐形福利消失,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空前的压力。

同时,

考虑到我国储户风险意识薄弱的特点,人民更关心的是利率的高低,而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考虑较少,这很可能使得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它的风险偏好,更倾向于投资风险利润较大的业务,

总体上将可能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这对于我国银行的监管将是一大考验。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的,

包括我国隐形存款保险制度阻碍金融改革、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维护存款人权益的需要、保证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需要、我国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等。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获利能力、有效的吸引了闲置资金并保障了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

但也给银行监管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不过我们依旧相信,在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大趋势将不会改变,我们有信心将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其应有功效,

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今年月,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外向型制造企业现金流断裂问题逐步涌现,甚至发生了一些极端案例,

如企业老板为逃避债务自杀或失踪;到月,

企业拖欠、逃避债务的事件越来越频繁,而且开始出现企业担保圈中所有企业集体死亡的问题;

进入四季度以来,随着企业集体违约和死亡的案例越来越多,银行所承受的不良资产压力与日俱增。

在经济下行时期,

随着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的升高,银行的风险资产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不确定性,

不良资产反弹直接给银行造成了资本减计压力。

面对这场腥风血雨,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第三季度伊始便做出了抉择――惜贷。

正在发生的惜贷

不久前供需两旺的信贷市场,现在冷清了许多。银行不敢贷、企业不敢要的现状使得银行面临着日益垒高的存贷差压力。

根据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

月金融机构存贷差为.亿元,

月存贷差为.亿元,上升.亿元。月贷存比为.%,

较前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由于银行属于以负债经营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部门,存贷差上升、贷存比下降表明银行系统生息资产比例下降,盈利趋于减少。

今年、月间,

存款增长率分别达.%和.%,高于去年同期的.%和.%;而贷款增长率却背道而驰,由去年、月的.%与.%,

降至今年的.%与.%。可见,当前银行惜贷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银行间市场数据也印证了银行惜贷的现状。

一年期和三个月期央行票据隔周发行制度的调整,

进一步增加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压力。月日一年期央行票据开盘便跌破%关口,至.%,

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

央行票据在短短一个月内下跌幅度达到个基点以上。央票收益率与同期限银行存款利率“倒挂”,折射出商业银行惜贷气氛的严峻程度。

全球经济衰退不但造成银行贷款风险迅速放大,并且新增贷款的风险评估难度相对比经济景气时期也要高出很多。

因此,银行系统当前的惜贷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和风险意识增强的表现。显然不能一味指责银行捂住钱袋子不支持企业生存发展。

难兄难弟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

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依存度尤其突出,首当其冲地遭遇银行惜贷的影响。

、和月份房地产实际完成投资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

而商品房销售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

投资和销售资金回笼的累计差额达到亿元,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仅在今年三季度,就约有亿元的现金流出。

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补充资金缺口主要有三个途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自有资金补充。显然,由于资本市场持续萧条,这条融资渠道基本已处于半停顿状态。

而自有资金方面也很紧张,从全国整体情况看,从年初截至月,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额远大于商品房销售回笼额,即房地产市场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为负。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衡量一个行业贷款风险系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该行业整体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为负意味着贷款面临的违约风险较高。现实也是如此,今年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收紧了房地产开发贷款,

银监会也多次强调商业银行应警惕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违约风险。

相比房地产市场,制造业除了要承受银行不肯贷的外在压力,更加窘迫的是自己不敢贷。

起初,

这些企业认为自身面临的问题是贷款难的问题,而非发展的问题;认为外需市场仍然能够支撑企业发展,

不至于出现破产。因此直到月份,

制造业企业仍然喊着闹着数落银行收紧贷款给他们发展带来的资金流动性压力。

然而,随着危机的不断蔓延,外需市场的持续萎缩,特别是今秋广交会订单消失,

寒意逼人。大量制造业越来越发现问题的根本并非是企业贷款难和现金流的压力问题,

而是生存问题,是订单大幅下降问题。

显然对企业来讲,

经营前景的日趋暗淡意味着,即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

自身也很难支付起%左右的贷款利息,因此,在制造业市场出现了银行不敢放贷和企业不敢贷款的惨淡局面。对于许多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不贷款是死,

贷款后死得更惨。

在当前监管部门放松信贷管制,鼓励银行信贷,

特别是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背景下,银行的惜贷行为对政府政策似乎显得有点“不恭”,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意识的增强。

如果银行系统无视风险放贷则无疑是对股东不负责任,也将是彻底的委托失败。

如果银行响应行政号召参与救市房地产和制造业,那么银行惜贷很快就会过去,

也将意味着银行根本没有走出行政化经营的老路;如果银行理性地选择规避风险的惜贷行为,那么所谓的救市就是一种空谈。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城商行赴港上市主要原因

内地银行加快赴港上市步伐,反映了内地银行业资本监管趋紧、融资压力增大的现状,

也反映了香港市场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较强。

监管压力与资金需求。年元旦开始,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系统性重要银行在年前要达至.%的资本充足率标准,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则需在年前达至.%的标准。据央行调查统计司研究报告显示,假设内地年新增.万亿元至万亿元贷款,按%的资本充足率简单估算,

不考虑其他表内外风险资产增长,仅此一项即需增加约万亿元资本金;按照年、年上市银行资本补充的来源推算,年银行业需要实现净利润万亿元至.万亿元才能满足贷款增长对资本补充的需要。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例,

央行估计,如果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准和内源融资比例,年将首次出现资本缺口亿元,

年资本缺口累计将达到.万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准上下降%,则资本缺口在年将达亿元,在年则累计达.万亿元。因此,

银行固有的“信贷扩张—再融资—再扩张”模式即银行表内资产扩张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相较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大部分中小银行规模扩张较慢、中间业务拓展能力普遍较弱,在货币市场融资渠道受到的约束较大,因此其面对新资本监管要求的压力更大。

从目前在股上市的三家城商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上升可见,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下愈加困难。这次赴港上市的两家城商行近年的资本充足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直接融资成为其短期内补充资本金的可行方式。

这是近期一批内地城商行拟赴港上市的主要原因。

内地市场与政策取向。近年来,

内地证券市场一直在进行制度改革尝试,希望透过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投资者保护,

重建市场信心。年以来,内地股市审核制酝酿改革,

导致大量拟在股上市的企业难以完成融资任务,被迫转往其他市场寻求上市。重庆银行和徽商银行即是在股上市无望的情况下,于年月和月终止上市申请,转而赴港集资。

退一步看,即使股开闸,

由于现有银行股权重过高,城商行上市融资规模一般比其他行业高,监管部门也会因担心其上市对股市场造成冲击而难以较快放行。从内地银监部门的政策取向来看,

由于上市可能增加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冲动,这与年以来的清理整顿方向相悖。

近期内地相关政策放宽了对企业境外上市的限制,年年中,内地银监会明确表示,

支持城商行境外上市。这些都为内地城商行赴港上市提供更多助力。

香港市场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较强。港交所年以来的统计显示,中国相关股份(股+红筹股)赴港进行首次上市集资活动在年达到高潮后逐渐回落,

但截至年底仍占股市整体首次集资总额的.%。内地企业在路演推介与发行新股过程中,可加强品牌宣传,

培育海外客户资源,强化国际市场布局;上市之后,

企业通过市场监管、审计规则、信息披露等一系列规范化、国际化制度约束,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企业形象。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自年赴港上市之后,银行业绩和财务指标全面好转,

资产规模、质量和营利能力等大幅提高。另外,

一般而言,香港市场投资者对金融、地产等服务业公司股票较为青睐,在港上市较易获得良好估值,并获国际投资者认可,

这也是城商行选择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

城商行赴港上市前景

两家上市不久的城商行的股价表现升跌互现,显示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看法并不一致。

展望未来,一方面,内地城商行势必为香港市场日益缺乏的金融上市资源提供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

鉴于城商行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债务、跨区域经营、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因素,其发展前景也存在不确定性。

城商行或会丰富香港上市资源。

内地城商行赴港上市,

为低迷已久的市场注入新鲜活力。相较于国有大型银行,内地城商行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具备一定成长空间。同时,

由于估值不高,定价具吸引力,

也增加了其上市热度。短期而言,内地城商行赴港上市填补了近年来香港缺乏银行股上市的市场空白,会对香港股市通过演绎“中国故事”维护全球集资中心地位有一定帮助。

城商行素质仍有待于在发展中提升。目前来看,内地城商行发展势头迅猛,多项指针领先于业内平均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市居民作用有所增强。

然而,相较于国有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内地城商行至今仍难摆脱地方政府主导、公司管理低下、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历史遗留问题,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改革和提升。

从地方债务风险来看,城商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颇受关注。重庆银行的招股说明书明显体现出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政策博弈。资料显示,

截至年月底,重庆银行直接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的贷款,未偿付金额约亿元,并未超越年底的亿元水平。然而,

与年底比较,重庆银行向地方政府发展项目提供的信贷总额增逾五成。这是因为截至年月底的一年中,

该行透过投资信托受益权调度至地方政府的贷款达亿元;

另外,通过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向地方政府额外投放亿元。该案例表明,

目前内地城商行直接借给地方政府的钱虽受到严格控制,但透过信托公司和证券商间接把资金投放给地方政府的情况并不鲜见。

另外,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能否获得监管部门支持,

其在保险、消费、金融租赁、基金产品等业务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也面临风险。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引领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起步于年,

当年家商业银行发售了款产品,

募集资金规模不足亿元人民币;年,

共有家商业银行发售银行理财产品款,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万亿元;年前三季度已累计发售款产品,远超年发行总量总和,保守估计年全年的发售量将不低于款,

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万亿元。作为国内新兴的财富管理工具,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募资规模已远远超过国内同业如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募资规模的总和。

无论是投资方向还是产品种类,

亦或是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无不彰显“行业老大”的霸气,其吞并覆盖之势无异于“司马昭之心”,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渠道优势;

第二,商业银行的“国字”背景对其发售产品进行了无形的“信用增级”;第三,商业银行前期多数产品的“低风险、稳健收益”的风险收益特征与普罗大众的“低风险承受能力”相吻合;第四,

国内金融体系由商业银行主导,且商业银行拥有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

简言之,当前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

证券投资基金款均规模下降,发力产品创新,尤其是超短期理财基金的创新;

其二,信托产品市场以信托之名行信贷之名,

俨然是政策性的“官办”融资窗口,

同时政策和监管对信托业的限制、支持和服务不足;其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由经纪业务全面转向资产管理业务;其四,

银行理财产品正处于调整前的黑暗期。

就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其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发行主体中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

同业理财模式拓展;

二是投资方向资产虚拟,

年度热点轮换;

三是结构类产品支付条款日益精细化,

普通类产品支付条款结构化;四是流动性条款方面,委托期限缩短化,

赎回费率多样化;

五是零/负收益产品的主要成因是支付条款与基础资产走势的错配、兄弟款和高风险敞口等;

六是招行的“朝招金”固定收益开放式产品和“黄金挂钩”开放结构化票据产品将引领未来的产品创新方向;七是组织模式以“大零售”为主,“准事业部”为辅;

八是理财经理以综合经理为主,精细化分工的专项经理为辅;九是商业银行理财客户投资门槛设置迥异,客户细分略显不足。

年银行理财市场沿着“莫比乌斯”曲线蜗行

年,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募资规模自发售之初屡创新高,但依然未能逃离“重量轻质”的“莫比乌斯”曲线,产品法律定位不清、商业银行资金池产品和分行设计产品的违规现象以及结构化产品/结构化票据/结构化存款的“混淆视听”等等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具体而言:

理财指数方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指数,

详细内容参见中心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指数编制报告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指数分析月报)。年初至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景气指数呈震荡上行态势,

但年以来该指数处于相当的平稳上行态势,指数上下波动不超过个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指数与景气指数走势基本相同,但其震荡幅度明显小于景气指数的震荡幅度,

前三季度指数波动复苏不超过.个点。景气和收益指数的小幅波动表明在现有发展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已经进入稳定运行期,但该市场的政策变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

募集资金规模方面(募资资金规模测算方式参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指数编制报告)。募集资金规模的存款替代作用明显(参见图),主要表现有:第一,理财规模与新增存款之比为负的原因在于当月新增存款为负值,即“储蓄搬家”,

次均发生在年后;第二,年月至今理财规模与新增存款之比的绝对平均值为.倍,年至今的对应值为.倍,

替代作用加剧。鉴于存贷款之间的对偶性,募资资金规模同样具有贷款替代效用(参见图),如理财/融资总量和理财/贷款规模均在倍之上,

基本在倍左右,最高达倍之多。

收益率水平方面。第一,

鉴于年以来存贷款利率的下调和浮动以及通货膨胀水平的回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收益率水平呈现明显回落态势,最近两个月略有回升。

第二,年月至年月,不同价格水平之间的传导路径为、理财产品、存款基准。第三,

年月至年月,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之比基本在倍上下波动,最低为.倍,

最高为.倍,均值为.倍,

这表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如果我们默认-为国内市场化利率的基准的话!

其他方面,

参与发售理财产品的中小银行尤其是城镇或村镇银行数量明显增加;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售数量依然高高在上,占比.%,

美元产品位居其次,人民币产品占比年增加至少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年前三季度共发售看跌型产品款,

远高于年全年发售的款,

背后成因不言自明;年前三季度中商品类和信用类产品数量已明显超过年全年发售数量,

前者主要原因在于美元数量宽松政策下的黄金价格潜在上涨预期影响,后者主要原因依然在于信贷类理财产品的“腾挪转让”表内信贷资产功能。

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展望

展望年,

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信托产品市场受到的“监管关注度”将会加大,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受到的“创新支持力度”将会加大,“一增一减”将明显改变未来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总体格局。目前,

鉴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主导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我们仅就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年的基本情况进行以下预测并给出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预测的假设条件:第一,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平稳运行;

第二,国内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对银行理财的监管政策基本保持不变;第三,

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基本保持不变;第四,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速度略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增长速度。

预测期望结果为:首先,

年全年理财产品发售数量将达.万款左右;其次,年全年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将达万亿元左右;最后,

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基本围绕-上下波动,市场化程度有所增加。

未来,我们认为“无摩擦”的财富管理模式应至少具备如下特征:发行主体是综合经营机构或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财富除具备保值增值功能外,

还需考虑财富的传承机制;财富管理产品投向要为服务实体经济,产品投向应实虚结合;

财富管理产品结构应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财富管理产品的投向应以中长期的价值投资产品为主;

财富管理产品应具有二级交易机制和实时的信息披露机制;财富管理市场应建立健全评级评价、投资者保护和第三方销售等服务机制。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篇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探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主体支撑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利率市场化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利率衍生产品发展策略利率市场化下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下的城商行发展策略建议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探讨浅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探析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定价策略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试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票据业务发展利率市场化下的民营银行发展分析利率市场化下的民营银行发展探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策略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蒲哲。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互联网金融规模近万亿[/]。。

[]如何看待社会融资“一升一降”[/]。。

[]吴晓灵。影子银行规模超四成刚性兑付严重[/]。。

[]张茉楠。在实体部门高杠杆率的背后[/]。

[]毛克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