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就业方向范文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关键词]物联网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蒋琴雅(-),女,江苏常州人,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江苏南京)
[基金项目]本文系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年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物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自此物联网概念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物联网的英文名是,也称为,
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
年月同志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对物联网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自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物联网受到了中国全社会极大的关注。每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当今物联网时代,对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物联网与互联网、传感网有着重要的联系,互联网和传感网的人才培养早已开始,但物联网的人才培养还处在初始阶段,
因此我国更应该加快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现状
年月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力度,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经研究,
决定在年月前完成一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
()信息网络产业。如传感网、物联网技术。
()新材料产业。()农业和医药产业。()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可见,教育部已经认识到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并希望各高校能够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各高校积极申报,教育部快速反应,
在《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中获得批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所、物联网技术专业所、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所。年,
在《教育部关于公布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中,新增批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所。尽管高校开办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热情高涨,但有一个现实不容回避,即目前许多高校的物联网学科课程未形成体系,
实训建设标准等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面对这一现状,
高校需要及时跟踪物联网可能发展的就业空间,找准物联网行业企业动向,
以就业为导向制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联网人才需求及就业岗位分析。物联网行业需要多种技术人才,根据物联网的四层架构,可对应为四类技术人才。电子设备开发人员和传感器设计与制造人员;
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人员;软件设计人员,
特别是网络服务人员;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根据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物联网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行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硬件系统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管理及嵌入式软件开发的高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根据对物联网企业的调研,其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感知设备设计与安装、系统集成与调试、嵌入式软件设计、物联网管理与应用。
。物联网专业培养方向和能力需求分析。物联网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相关专业,
所以人才培养可根据不同的岗位目标分为四个方向,即感知设备设计与安装方向、传输与网络方向、嵌入式应用软件方向和物联网管理方向。四个培养方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
物联网专业学生应掌握物联网系统基本理论,具备构建、调试、运行和管理物联网专业应用系统的能力,
具备开发物联网终端软件的基本能力,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故障排除能力,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动态等。
四、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课程设置。
应从现有支撑物联网的专业着手,
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实时调整。
本文根据物联网的四个方向,
结合目前物联网产业设计的四大核心学科——微电子、无线传感、通信传输、计算机及其网络,以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来讨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重点是课程设置。
一是网络工程。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较高思想道德、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扎实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能在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技术概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与系统、通信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技术及应用、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工程基础实验等。
专业方向:面向信息网络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应满足企事业单位需求,着重网络与应用系统研发、运营支撑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物联网工程。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拥有扎实的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能在信息网络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跨专业型人才。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物联网架构和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及其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软件工程、通信软件设计基础等。
专业方向:面向信息网络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满足企事业单位需求的物联网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
着重在物联网产品与应用系统研发、运营支撑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体系。
以“智慧校园”为背景,搭建集传感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综合应用系统,
以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门禁、智能教学、广域信息等为应用背景的综合系统,坚持开放性和应用为导向的原则,以实训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
见下图。
。师资建设。首先,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领域,除计算机学科外,
还需要引进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具有高职称或高学历的讲师,同时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与实训共建,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企业和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师到企业的双向互动的机制和模式。
其次,
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教师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软件资源共享。最后,走出去进修或请进来培训,
对于有些未开设过的课程,可以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修,或聘请教师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师资水平。
。校企合作。
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倍以上,
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都在百万人的量级。物联网高技能人才将作为商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
在促进企业提高效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增强企业经济技术实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培养物联网人才的途径。对学校而言,
要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学生上班和业余时间的管理,
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聘请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学生实习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要签订相关协议。
对企业而言,
可以挑选人才,降低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
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四种: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实践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
其中,“订单”式合作模式使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就业,
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
。学术交流。
高校教学和课程相对独立和封闭,
缺乏全国范围内教与学沟通的平台,阻碍了新学科的发展。物联网专业应本着开放性的态度,建立教学交流的开放平台,便于学生、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交流的具体功能如下:教学交流,
教师可讨论、交流、共享,促进课程的标准化、完善化,形成精品课程;学生学习交流,
可按不同的知识点分版块、课程交流和学生项目交流;以学科竞赛促进交流;业界厂家新技术交流、人才需求;标准课程的再推广,
包括师资培训、社会人才培训和高校课程的再植入。
物联网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很广,不仅需要学校培养人才,
也需要社会帮助培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应结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为未来庞大的物联网产业输送人才,
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冯高峰,魏楠,原佩剑。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电脑知识与技术,
()。
[]江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方向与定位探析[]。现代商贸工业,()。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改革综合院校
世纪生物产业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近年来,高等院校尤其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置生物技术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人才的需求,
但是,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生源需求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是“模糊的复合型”,在教学上倾向于重理论轻实践。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生物技术专业整体的建设与发展。
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
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近年来,
我国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传统本科教育的“翻版”。因此,
积极探索符合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和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中,
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广知识、强实践”的培养目标,向“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
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主要改革思路是:注重生物技术与产业化管理相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要改变传统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开设以上游应用技术为背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
如生物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等;同时,增设以“下游工程”为背景的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能够让学生以行业需要为主线,
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外,还需开设关于生物技术前沿的讲座及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知识产权等弹性化课程,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管理的需要。
.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使生物技术教育向实践应用方向发展,实践教学建设就要紧紧围绕生物技术产业对“双料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认知实习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技能强化综合训练三个模块的特点,
构建由实验实习、专业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系列所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具体可重点考虑以下实践教学环节:()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析检测;
()生物技术应用性科学试验与技术推广工作;()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
()生物技术产品的营销和物流管理;
()生物技术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信息与技术资源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等。
.注重教师综合能力发展和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引导作用,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是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岗位的“榜样”,
然后才是教育者,而只有“复合型”教师才能够胜任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
学校应该重视专业教师的全面发展,努力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教师“岗位”技术培训和进修,保证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
鼓励教师参加与岗位相对应的技术等级和技术水平考试;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型课题的开发与研究,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复合型”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应把“复合型”师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教师自己也要抛弃过去的简单理论教学的短期行为,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理论和应用的结合。这样教学才能有特色,教育质量才能有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才是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层次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类别之分的。传统学科型教育在人才层次定位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突出“学术型”人才层次。
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一目标要有改变,
要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建设,培养目标突出“理论﹢应用型”人才层次。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
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
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层次定位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既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操作型”人才。对于有兴趣、能力,
愿意以后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相关工作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成为“学术型”人才,除了具备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知识体系,还要把握生物技术研究前沿和总体进展。
.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定位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研究、轻应用”,
不能形成“科研—商业化”的良性循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术,同时专业的“学术型”人才又不懂市场开发。据权威人士估计,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中,
“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年以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
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双料人才”。因此,
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学习法律、企业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工商管理专业类的知识,让在校学生具有复合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定位的依据是人才层次的定位。
为了适应“上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了解、掌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外语、计算机、法律、管理和经济应用文写作基础;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取向定位
有些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职业定位只针对某一单独的岗位,例如食品发酵领域。
随着社会人才总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为高层次生产或管理人员;对于一线操作任务,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
企业多由高职或中职生来完成,
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限[]。因此,职业取向定位的狭窄性,给学生的就业方向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在生物技能工作岗位竞争不过高职生和研究生,
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岗位又没有明显优势。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职业取向定位必须有明确的行业依托,即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针对相关岗位确定职业岗位,
例如,
可以与农业、食品、药品、发酵、园艺、环保等行业或领域相结合。这种面向职业岗位的人才定位,既可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及“重理论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
又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能够让学生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外,
还需开设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知识产权等弹性化课程,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产业管理的需要。
。南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南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深化教学改革,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现已成为定位较准确、特色较鲜明的专业。
.培养目标
根据对南通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生物技术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
结合我校的专业优势和条件,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层次、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职业取向等方面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具体而言,我校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符合南通市,
以及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需要、具备基本从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现代生化技术及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化工、生物发酵、生物制药、药物分析、环境治理及保护、食品加工及制造等相关领域从事开发、生产、检测、营销、运输、仓储、配送、管理或科研辅助等工作的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总体质量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的从业单位反响良好,初步树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在本行业中的名声。
.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既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及其先后程序,
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既要通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实习的改革,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能工巧匠型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要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
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成三大部分: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是我们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
在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上,结合我校为综合性院校的优势,我们鼓励学生选修以企业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概论和经济法等经济专业为主的其他学院的课程,
或要求辅修取得这些与生物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完善生物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为此,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从实验的内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强化实验的考核、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首先,
增加投入,
改善实践条件。
尤其近几年来,
我们利用生物学作为学校申博的支撑学科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学校资金,来改善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设备。我校现有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存设备齐全,基本能够满足与生物科学相关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
其次,
借助外部资源,实行资源共享。生物技术专业属于高投入专业,实验设备等各项投资大,
尤其是代表上游生物技术发展的基因工程领域学科的实验仪器特别昂贵,在现有办学体制下,
对于一个地方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短期内通过筹资方式解决实验室经费不足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在仪器购置和实验课程的设置方面并没有简单照搬研究型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
而是整合学校内部及外部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例如,
有些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就是借助医学院实验室;与生物技术相关工程设备借助机械学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采用“共建共管共用”的运行机制,不断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长效运作,
现在我们已经与南通百奥制药有限公司,南通伊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海门联海生物和江苏赛奥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最后,
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计划。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重点应突出理论应用技能培养,达到这一目的,
应保证有一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为此,
我们建立了实践见习,科研导师,
毕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大二就开始,通过前一年年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适时到实践实习基地进行短期训练,
大三时学生在前两年学校理论学习基础上,选择导师,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
在辅助导师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兴趣。大四的毕业实践,是我们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提供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论文研究课题,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毕业实践的效率。在长达半年多的实践中,
学生切实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这些实践练习,有效缩短了由学生转化为职业人的时间,
使我校毕业生大多能较快进入状态,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展望
近年来,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上很多重大成果的出现,
都与生物技术密切相关。国内的生物技术产业也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起飞阶段,要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换为生产力,我国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小学作文网复合型人才。
虽然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目前每年有四五万名毕业生,但是由于生物学科仍然采用传统意义的学科分科和专业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并没有相应更新。“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这就要求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
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
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对新类型、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张海泉等。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江西农业学报,
,,():-。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综合改革
生物技术是我国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
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能在教学、科研、生物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于年在东北地区第一个本科微生物专业基础上建立,年微生物专业调整为生物技术专业。
该专业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并在年入选黑龙江省“双一流”专业建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原有微生物方向的基础上,于年增设食用菌方向。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方向的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农业、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的能力;适应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获取小学生作文大全网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方向的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在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厂、检疫等部门从事应用微生物(侧重食、药用菌)、农业、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的能力,适应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生态大农业发展实际,
顺应服务寒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基础和现代实验技能,成为能够胜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
在当前“双一流”专业建设推动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对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总结,凝练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一、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与措施
(一)深化专业综合改革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质量核心”和“问题导向”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
每年修订和完善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和食用菌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为基点;在生物科学大类框架下,
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执行创新实践学分替换制度。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课程思政,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产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契机,
充分利用各种科研载体,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专业建设与教师息息相关。多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重视加强教师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倡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
同时以基层教学组织为载体,开展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
优化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并将基层教学组织的各项活动纳入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教师潜心教学。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提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质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不断加强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积极参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本科实验平台建设;积极加强与企业联系,夯实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微生物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省科技创新团队及校级重点实验室,
逐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内涵。在外部条件不断完善的同时,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根据生物技术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
定期修订和完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直注重师德师风建设,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国家及黑龙江省的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提升一线教师的国际化水准,通过学校“青年教师生产一线实践学习班”,
提升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重视教师引进及培养力度,
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提升教学能力。在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全职引进、兼职聘用和自主培养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以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全力打造业务骨干,并采用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立健全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层教学组织。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生化分子生物学两个基层教学组织,所有教师(含实验教师、实验员)均为基层教学组织成员,
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任务安排、课程组建设、教材选用与编撰、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改革交流、教学效果互评、学生双创训练指导以及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强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材管理、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监控管理等。
建立和遵循学院各项制度与规范,包括试卷管理办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办法和实习安全管理等。制定和执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考试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办法等。
同时建立完备的教学档案,包括专业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验大纲、生产实习大纲及教学日历等。实行教务处与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以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机构,通过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等教学相关监督检查体系,
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同时,生物技术系积极开展教学反馈评估分类总结及毕业生跟踪调查评价,
根据督导和学生等综合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
(四)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多年来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对每届毕业生连续跟踪调查三年,每年统计一次,
三年调查覆盖率分别为%、%和%。同时,采取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填写调查表、网上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实质调查。
由毕业生本人填写调查表时,要求填写时间具体,内容详细。
采用电话调查形式时,负责调查人员要在调查表上签字,
并确保调查内容详细、真实。
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就业部负责。每次调查结束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主题会议,提出整改措施,改进教师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并随时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重视并有目的地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年来,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承担各级教学改革项目近项,
获得教学成果奖项。其中“基因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出版各类专著教材合计部;发表教研论文余篇。
本科生承担部级、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项目余项,累计获得“互联网+”、“挑战杯”以及生命科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奖项多项,本科生参与近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一支结构优、素质高、业务强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然形成,并多次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新入职教师人,
名教师出国访学,人入选青年龙江学者,教学团队博士率达%以上,聘请香港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教师王震为讲座教授,基于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年制定了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及技能,
微生物和食用菌方向在选修课设置上着重体现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
其中,
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总数占比超过%,实验室新增和升级维护仪器台套,扩展大学生双创训练实验室面积近平米,
新建校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个,投资近万元升级改造校内食用菌基地。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教师无教学事故和专业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各教学环节质量较高,
均达到国家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已培养届本科毕业生,共计余人。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
很多毕业生已然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也普遍认为通过在生物技术专业四年的系统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实践活动,
为他们提供了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北大荒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双重引领下,培养出了具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艰苦奋斗的独特精神。
从用人单位的整体评价来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方面优秀率达到%,
称职率达到%,基本称职率%。由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等城市,因此其成为了黑龙江省生物技术企业新入职人员的主要力量。其中,
大部分毕业生目前依然活跃在生产第一线,
各方面的表现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三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保研及考研学生累计人,其中在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院和国外名校就读者超过%。
三、未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
紧密围绕北大荒及东北寒区地域特性、应用型和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紧紧依托生物学学科的微生物方向,既保证寒区环境微生物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传统优势方向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又积极培育北方食用菌育种栽培等新方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
同时,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断拓宽引进渠道,
利用各种形式充实人才队伍,构建具有明确定位、生态良好、职责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新入职教师及青年教师进入以学科和专业实验室为载体的团队,
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体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环境,把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
紧密结合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发展战略和黑龙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创造发展条件,找准发力点,优化专业课程;
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留得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要践行上述思路,必须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资源,
既要保证已有专业方向的优势,又要发展新的方向。通过制订详实的教师引进培养计划,
有重点、分层次地积极培育各类人才,进一步强化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向的优势,同时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及具有竞争力的食用菌方向教学和科研团队。在切实有效地开展吸引全国各地生源的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各种契机提升学科与专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运用好各级政府和学校的专业建设政策,
不断争取资金支持;加强社会服务和转化,拓宽专业建设资金来源,改善专业教学、实验及实践条件;加大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舍弃那些传统的实验项目。鼓励教师申请部级及厅局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
使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服务于教学。支持本科生早进实验室,
早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各类比赛,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
建设好校内食用菌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高校工程中心,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鼓励、支持和帮助学生报考研究生,
努力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研究生录取率。
四、结语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当代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概括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面振兴战略。如美国,在建立起完整的农业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基础上,
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支持,把开发高新技术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保证世界领先地位;
二是引进开发战略。
如日本,以引进技术为主,在消化、吸收、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
即达到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三是重点发展战略。如发展中国家泰国等,其重点是开发发展适用技术,引进新技术和自助研究相结合,
有选择、有重点地统筹安排,以适应多层次的产业需求。从当代农业的两大格局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及产业作用的分类分析,
我国现在农业技术产业包括有两大类型的战略产业:一是先导性战略产业。以国家中长期现代化建设方向为发展目标,把产业结构高度化作为实施方针,通过引入现代高技术、新技术,
以达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分化,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先导性战略产业的主要作用在于把科学研究、扩大示范、开发市场、规模化生产紧密衔接起来,使农业科研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农业产业技术进步,
从而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并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长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先导和支撑作用,并达到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的目标;二是主导型战略产业。
立足于近期国内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需要,
高度重视现有农业技术、资源和管理优势,解决主要农产品结构型短缺和质量安全问,达到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和安全的发展目标。并依据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分划分。在资源、技术和人才三种约束条件下,
突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发展重点,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指导原则,达到集中力量,集中优势,
加快发展的目的。
在农业建设中,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完成向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迈进的目标。
现代农业的发展,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多层次、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农业发展,完整地认识农业,
必须确立大农业概念,
这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是解决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依靠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
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可大致分为常规生产技术和“高、精、尖”的新型农业技术。近年来,后者发展很快,
对农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世纪初期未来的年间,世界农业中主导技术群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研究这种变化,
对于预测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方向,
制定正确的农业科技政策,
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明确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和方向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为新的农业主导技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这是决定农业诸多高技术的基本前提。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新农业产业革命的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对现代农业主导技术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向未来,世界农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过快增长,食物需求压力剧增,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严重,
资源退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严重短缺,淡水减少;
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增加,
气候异常,自然灾害愈发频繁,生物圈的功能遭受到严重破坏。这些问题都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为主才能解决。因此,
未来的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决定该时期农业主导技术的重要因素[]。
首先,农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农业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其次,
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农业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普遍战略。
再次,农业科技产业将迅速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层次化方向发展,
在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对象将由动植物产品转向微生物产品,由初级生物性产品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产品等方面的拓展,
传统的工农业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同时农业经济区域化、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农业主导技术将呈现出群体的形式,
将由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构成主导技术群。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世纪年代以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动植物基因图谱的建立以及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动植物品种改良的周期将较快缩短,
新品种培育的效率将迅速得到提高,对动植物整体单一层次的改良将发展到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多层次的改良,因而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当前,
国际上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等方面不断地取得新进展。
我国已经在与农业有关的生物技术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航天育种,生物种子工程;
现代生物技术将在动植物新品种塑造、作物远缘杂交优势利用、快速无性繁殖、高科技核辐射育种、太空试管育苗等技术领域进一步发挥其优点。
突变率高,可以有效地选优去劣,
突变稳定快速,能缩短育种时间,操作简便成本低。激光治虫除草,
激光促长、改性等农用生物技术不断获得新成果。
高科技人工种子、种苗制造生产发展迅速,
生物固氮菌、生物反应器、克隆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胚胎分割,动植物病害基因工程诊断,
单克隆抗体病害防治,
生物农药等技术都在农业科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并产生着高产、优质、抗逆的各种动物新品种以及各种抗病虫、抗病毒、抗菌、抗化学制剂、抗旱、抗盐碱、抗寒、抗高温的高品质作物品种。科学家们推测,
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增产措施生产的粮食将占世界生产量的/。农业工程技术将使农业得到全新的武装。由于材料科学技术、先进的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综合运用,使世纪的工程技术将引导农业科技进入综合集成的新时期,使农业科技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农业设施技术迅速发展
传统农业受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约。通过借助于农业工程建设设施,自然的障碍得以克服。人工创造的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体系,
能够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于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
许多过去无法种植农作物的高寒地带或者不毛之地能够变成良好的农业生产基地。
许多过去只能在大田一年一季种植的植物,现在可以一年四季在植物工厂中生产。目前,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大量由电脑来控制的植物工厂。在世纪,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将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并且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扩展。
.农业机械的发展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世纪,新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将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各国之间差异很大,
但其发展将出现—些共同趋势,农业机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高度智能化的农用机器人的数量将迅速增加,农业领域的各种行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具品种的系统配套将更加完善。
以节水、灌溉施肥、灌溉施药为目的的滴灌、浸润灌溉等智能化、自动化喷灌机械将得到飞速发展,
农业机械向功率大型化、运作高速化、作业联合化、操作自动化方向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成为农业主导技术之一。在世纪,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
.。加速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农业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与控制、动植物生产、改进动物育种、农业机械、防灾减灾、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约化,从而改变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的经验性强、科学性与精确性不够的缺陷。例如当前正在兴起的“精密农业”就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从多种来源获取数据以支持作物生产决策的管理策略,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资源利用,增加利润,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世纪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使农产品市场的运作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建立农业数据库农业数据库是把农业信息数据和处理后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一种信息存在形式。农业数据库领域宽广,
有农业资源、生产资料、技术、农产品市场、政策、气象等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数据库。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克服农业分散性和区域性强的弱点而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成为可能,能够快速方便地为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服务。当前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甚至农场都在建立各种层次的农业数据库。其中,
有许多数据库已经进入全球信息资源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初具规模。低频和高频射频识别()产业相对成熟,
市场规模超过亿元;传感器年产量达亿只,
市场规模超过亿元。我国虽然有一定的物联网市场规模,但是标准研制需要取得突破,核心技术仍需攻关。
为推动我国与欧美国家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交流,
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
简称)依托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建立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积累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于月日成立“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创始合作单位是中国研究院。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承办的“与共同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期举行。
推动物联网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面向未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做出的重大决策。
在目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和印发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已经被列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
促进物联网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促进中心成立仪式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强调,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
在更大的领域和更大的范围利用全球资源,
是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有效途径。促进中心的成立以及赛迪研究院与的战略合作,将对探索一个崭新高效、国际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物联网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优秀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据悉,促进中心的功能定位具体包括:一、推广国际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
二、推动海内外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交流与合作,培育与发展物联网产业生产系统;三、国际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测评,保障应用于国内解决方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四、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集成验证,为研发企业、行业用户、科研机构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的集成验证环境,提升技术研发水平与行业应用系统技术水平;五、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推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表示,
促进中心成立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中国与全球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交流,将中国优秀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向海外,同时也将国外优秀的技术引入国内,加强双方在物联网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并且保障国外引入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创始合作单位是中国研究院。据悉,赛迪研究院与中国研究院将从测试技术研究、标准研制、物联网端到端解决方案的集成研究、物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培育等多方面开展科技合作,
为国内外物联网企业、科研机构、园区提供开放集成的技术创新环境,共同促进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发展。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事业部总监范宇表示,中国研究院还将发挥与欧美合作窗口的作用,一方面,
把国际技术和资源带到中国,另一方面,
也将协助把中国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推广到全球。
开放集成是努力方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与综合应用,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高度融合与综合应用造成了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重重挑战的局面,
它涉及的产业链条长、环节多,
需要应用的技术也跨越不同的行业领域。
物联网目前发展的状况是碎片化应用多,规模化应用少,
难以形成端到端的物联网方案。促进中心的成立以及赛迪研究院与中国研究院的合作强调创立开放集成的创新环境。“开放集成”充分概括了目前物联网发展所需努力的方向。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子河表示,
开放集成正是促进中心与合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双方的合作本着促进物联网整体产业发展的原则,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这一开放的平台中来。集成则着眼于如何形成物联网整体链条,构建复杂系统。正是由于物联网的这些特点,
单靠一种技术、一家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物联网端到端方案的,
仅仅是软件之间的项目集成,
也需要多家企业、多种技术协力合作。
全球副总裁、中国研究院院长、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补充说,不仅物联网产业的建立需要开放,
整个产业针对的服务对象也同样是开放的,
不止限于某一个地区,
某一个行业,是面向全球的、跨行业的。因此,开放首先是一种态度,
可以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最佳实践经验融入到促进中心当中来,同时也希望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实践对象可以联合起来。开放的态度必须是十分彻底的,
开放的环境也必须是完整强大的,这样才可以做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的快速集成。
各具优势强强联手
据悉,为促进中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就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设立的物联网专项《物联网系统可靠性评测系统研发》等国家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赛迪研究院在物联网测评技术研发、测评标准规范研制、测评工具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并且在电力、医疗、交通、工业生产等领域开展了论证试验,已为北京、无锡、东莞等地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公共技术服务。而作为国际化的企业,
早在两年前就在中国成立了全球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从底层芯片到上层数据分析都具有核心技术和全球视角,
以及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
双方选择战略合作正在于各具优势。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没有所谓的定性或者定量的单一说法。因为物联网产业链条很长,应用领域很广,技术涵盖范围广,这就决定了就不能用单一的模式,
单一的规范来看待这个产业,也许惟一能衡量的就是它能带来什么价值。在这些方面,赛迪研究院与中国研究院理念一致,
目标一致,
做法相同。
李实恭认为,物联网产业第一必须是跨行业的结合,第二必须是跨地域、跨国土疆界,跨管理体系的。在心态上和做法上就要符合开放集成原则。
集成不见得只有中国的企业彼此在集成,也可以是中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的技术集成。集成的成果不一定只在中国用,双方的目标是要发展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更大的目标则是要在国际物联网市场中成为关键角色。
着眼关键技术突破
碎片化应用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何将这些应用和技术集成起来,形成端到端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降低成本,为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李实恭表示,碎片化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是阶段性的。每个行业的企业都按照自身优势发展物联网应用,因而形成碎片化,
但是需要通过一定技术标准和共同接受的框架结构来规范碎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碎片化的技术和应用才有再集成、再调整的可能,
为创造经济规模铺平道路。为此,
他认为,
第一,要缩短碎片化进程,在遵循一个共同架构的前提下,不妨碍各自发展的自由空间。
第二,需要建立标准,
为将来技术集成铺平道路。第三,
需要有一些大型项目,来创造经济规模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际物联网标准组织之间也正在进行整合集中,
标准已经成为物联网的技术关键之一。
据黄子河介绍,促进中心在物联网标准上,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物联网的测评标准、测评框架和测评体系。
第二,推动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
在测评标准的研制方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现在积极参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由于中国在物联网标准方面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因此也在积极牵头建立国际标准,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物联网测评体系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双方也在和整个业界积极探讨评测标准如何实施。在没有完成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和示范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标准保障工程质量,
所以需要从保障物联网应用工程质量角度入手,研制相应的物联网测评标准。
在行业标准方面,则需要和各个行业的用户开展紧密合作。
此外,将技术推向应用,需要实施前在实验室中进行匹配性、安全性、稳定性等各方面的性能测试。但物联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需要大规模应用技术,规模化是其显著特点。
实验室模拟测试结果与规模化应用测试结果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成为物联网推广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口。
据悉,促进中心针对物联网的测试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是针对已经实施在建的物联网测试项目,
技术专家将根据系统全生命周期,在现场实施测试,主要是以验收测试为主,
依照设计说明书完成功能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测试。第二,
则是促进中心目前主要进行的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现场测试提供测试理论、测试技术,建立测试模型,开发相应的测试工具,
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储备,
这部分工作主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模拟仿真将是重要的方法。因为物联网系统上线环境复杂,规模巨大,
要保证它的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各方面的指标符合可持续、可大规模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在具体的途径上需要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相结合。
保证一个系统上线时能够稳定,
就要针对相关行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评测标准和指标体系。这是赛迪研究院与中国研究院共同推动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不仅在中国很重要,甚至将来还要推向国际。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关键词】物联网;方案设计;任务驱动
引言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预计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是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得所有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局面,企业需要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对产品的销售情况和需求信息,为全球的采购、生产制定合理的计划,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行业,以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
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在中国,工信部于年月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的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
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
培育和发展个产业聚集区,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物联网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目前,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国家电网、机场安保、现代物流、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农林、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而从产业规模来看,
据工信部预测,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亿元,年将达到万亿元级,预计未来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颁布,
中国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巨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的支撑,
这个行业就不能兴旺繁荣,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基石。
物联网领域人才需求的大量增长,给高校专业的发展与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年,
在《教育部关于公布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号)中,
新增批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所,传感器技术专业所。两年来共获批准的专业个,
涉及高等院校所。
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
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从无锡职业学院周志德教授对无锡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中的多所企业的调研报告及其中的人才需求分析表(表)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除了在研发、设计、测试岗位中,从事测试与辅助设计工作外,可以作为物联网设备维护、解决方案撰写、项目实施管理、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市场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
增设物联网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物联网技术既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立足于传统的学科之上,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被公认有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利用,传感器,二维码等及时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则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应用层是利用云计算,数据存储与数据挖掘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由于新增物联网专业需要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审批,
而基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目前就业市场对物联网方向人才的岗位需求,优化并调整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适当地增加物联网方向的专业课程,既可以补充学生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技能,又可拓宽毕业生在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市场。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
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与工程实施,
语言软件开发,
网络存储规划与实施,网络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等,
这些课程已经涵盖了物联网的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大部分技术要点,但是对于感知层的技术的学习相对较少。由于目前学生的学时较紧张,建议在高职的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一门物联网基础课程,
一方面用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技术专业的后续物联网课程设置研究的试点。
物联网课程建设的构想
.课程定位
根据调研,
目前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设计、研发和测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物理网的应用等。各相关企业也列举了从事物联网相关职位的职责信息(表)。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增设《物联网技术》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所面向的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而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于物联网相关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设计、管理与维护的核心职业能力,
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部署中小型企业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服务,维护网络安全,
监控网络性能,具备管理物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基础。
表物联网方向就业企业及工作岗位职责描述
.课程内容开发
《物联网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物联网方向的基础课程,
又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技术综合性强的课程,它涉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架构、设计、组建、维护、应用等各个领域,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
课程的开设将促进高职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学习,又将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课程按照学习领域认知、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的思路共设计了个项目,个任务,
个子任务,
涵盖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概念与应用,物联网的架构与技术体验,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应用,
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现场总线网络的组建与维护,远程网络传输与多网络融合,
小型物联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内容。在每个项目中又提炼出各项关键技术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成多个学习任务,例如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项目中,
包含了:感受短距离通信网和无线传感网,
基于技术的传感网络,基于的自组织网络,基于蓝牙技术的传输网络,无线传感网应用等任务,
基本涵盖了无线传感网的重要知识点。图为本课程的项目及任务,其中项目中的四个任务为任选其一即可。
.教材开发
在对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调研和对人才需求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物联网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知识与技能,
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模式的校企合作教材。
.师资培养
由于《物联网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的应用与检测、无线射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的设计与应用等多种技术,教师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的把握各项技术的内涵,可以请企业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共同讲述该课程,
来培养教师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技能。
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合作开发,
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实训室建设
物联网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教学项目模块,
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也可以开展对外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结论及展望
本课程方案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大专生,
通过该课程建设可以拓宽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及相关技术的掌握,
为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开设,
学生将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就业市场,也为其它的物联网课程的开设及物联网专业的申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工信部[]。。
[]周志德。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一、计算机审计的两种思想: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
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过程中,
新的思路与想法不断涌现,引导着计算机审计关注点的转移与变化,虽然这些思路与想法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却可以总结为业务导向和技术导向两类。
(一)以审计结果为目标的业务导向思想
业务导向思想以审计业务为核心和出发点,认为最核心的部分是审计人员的思想、知识、经验与职业判断,计算机审计只是具体的实现工具和方法,开展计算机审计是辅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业务导向思想更愿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来强调业务的核心地位。在这种思想下,判断计算机审计优劣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辅助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和查出大要案,因此探讨的主要话题也大多集中在如何利用计算机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线索上。
(二)以技术应用为目标的技术导向思想
技术导向思想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和出发点,
认为在经历了信息化变革后,计算机技术已经对审计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计算机审计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新的审计思想、思维方式与模式。
技术导向在称呼上会刻意避免“辅助”字眼出现,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审计”来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这种思想下,计算机审计更关注技术的先进性与应用程度,因此讨论的主要话题是新技术的探索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审计思想、思维与模式的变革,
希望通过将新技术引入审计领域来影响审计。
由于当前“计算机审计”的提法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因此本文未对“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计算机审计”进行区分,统一使用“计算机审计”来进行探讨。
二、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形成的双重螺旋结构
(一)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的螺旋交替形态
在计算机审计诞生至今,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两种思想一直是同时并存的,
但其重要程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某一时刻,业务导向以主导地位支配着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方向,
随着发展过程的推进,技术导向会逐步替代业务导向占据主导地位,再往前发展,业务导向又回到主导地位,
两种思想不断循环交替,形成如图一的双重螺旋结构。
(二)关键因素变化是引起螺旋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计算机审计发展初期,
由于受审计环境的影响,
技术因素对计算机审计的制约较为明显,
因此这个阶段的主流思想是以技术为主,不断地将新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审计领域;
但随着大量技术的引入,如何让这些技术发挥作用成为首要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业务导向思想来引导;随着业务应用的成熟和发展,技术因素的影响又会超过业务因素,
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点。
因此,制约因素的变化是引起螺旋交替的根本原因,不同时期计算机审计的制约因素决定着应该是业务导向还是技术导向,而制约因素是根据审计环境而变化交替的,
这样就形成了双重螺旋结构。
(三)双重螺旋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与短期不平衡性
从长期来看双重螺旋结构具有天然的稳定性(这也是双重螺旋结构被各个领域广泛接受的原因),技术导向与业务导向两种思想相互补充和制衡,
当技术导向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会自然转向业务导向,而当业务导向受到制约时也会自然转向技术导向,这是由于计算机审计的制约因素变换而形成的内在规律。
从短期来看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又是不平衡的,
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核心业务,
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核心业务的强势是必然的选择,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业务导向占主导思想的时间大多要长于技术导向。
(四)影响双重螺旋结构的人为因素:领军人物
虽然双重螺旋结构是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但在现实中整个行业或某个具体机构的计算机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受着领军人物的影响,这里所说的领军人物并不特指审计机关和计算机审计部门的负责人,而是指对计算机审计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对于一个具体的机构来说,一般情况下领军人物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切入和主导计算机审计,因此当审计专家领军时会强调审计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
以业务为导向来实施和推动计算机审计;而当计算机专家领军时则会强调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以技术导向为主导思想。但在部分情况下却也存在审计专家认为应该以技术为导向、计算机专家认为应该以业务为导向的反向情况,
这是由于领军人物更多的看到了所熟悉领域存在的局限与约束,转而投向陌生领域寻求解决方法所造成的。
四、促进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均衡的双重螺旋结构
对于一个机构来说,长期的单一主导思想会使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长期的业务导向会由于缺乏新技术的介入而在业务上无法突破,
长期的技术导向则会由于偏离审计主题而使技术丧失生命力。因此,计算机审计要良性发展必须要形成一个均衡的双重螺旋结构。
在均衡的双重螺旋结构中,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两种思想是以相互补充和制衡的关系存在,
业务导向能够从业务角度对技术导向引入的技术做出甄别、选择和淘汰,很多新技术在引入审计领域后只是昙花一现,而另一些技术却被长期应用,这就是业务导向对技术导向的补充与制衡。
而某些新的计算机技术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审计思想、思维与模式,促进审计适应当前信息化环境,这是技术导向对业务导向的促进。因此只有在这两种思想间形成合理的相互牵制与促进,
才能使螺旋结构的合力最大化,以最有效的方式推动计算机审计向前发展。
双螺旋结构是自然形成的规律,
无法直接通过人工手段来进行干预和控制。由于领军人物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领军人物是可以人工干预和控制的,因此使得干预和控制领军人物成为间接影响双重螺旋结构的有效手段。
干预和控制领军人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转变领军人物思想,
二是变更领军人物。转变领军人物思想是通过培训、交流和刻意改变等方式,对计算机审计的主导思想做出调整;
而变更领军人物则是通过行政手段等方式,
更换不同导向的领军人物来达到调整计算机审计主导思想的目的。
生物技术就业方向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技术;
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生态农业与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和理念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
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
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
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
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
影响农业生产质量,
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
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
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
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
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
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
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
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
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
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
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总结
综上所述,
植物保护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
也对提高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
根据各地生态农业开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运用植物保护技术,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韦彩红。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现代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