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两岸照船红,万里榆堤半日风.》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飞花两岸照船红,万里榆堤半日风。》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江岸落英缤纷,映照得江面泛起一片红光。航船在波光中飞进,沐浴在红光之中,转眼间航船就驶进榆堤夹岸的江面。风助帆力,百里榆堤半日功夫就被抛到了后面。诗句写急驶的航船和大江两岸的景色。航船飞进,穿过落英缤纷的花丛,驶进榆林遮掩的长堤,花红榆绿,鲜艳的画面接踵而来,舟中人的快意自不待言。一个 “飞”字,精采地描绘出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令人神往。《飞花两岸照船红,万里榆堤半日风。》古诗句出处:宋·陈与义《襄邑道中》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常建
常建,长安人,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因官场失意,有很长一段时期,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过着漫游的生活。后举家隐居鄂渚,曾担任盱眙尉之职。其诗内容以田园、山水为主,接近王孟一派的风格。他经常用简练的笔触表达清幽的意境和淡泊的情怀。但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失望,感慨、期望以及有所指责的文字在其大量的边塞诗中表现明显。
题破山寺后禅院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 ① 音。
【注释】
①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也可敲响集合寺众。
【译文】
清晨我缓步进入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射着高高的丛林。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清幽之处,那里是被花木重重遮蔽的禅房。山上景色宜人,鸟儿欢快地鸣唱,清澈的深潭倒影更使人万念俱无。万物一片宁静,只听到钟磬长长的回音。
【鉴赏】
该诗为题壁诗。破山寺就是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借写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的清晨景色,诗人抒发了悠闲的心情。该诗意境悠远,神韵独特,属于盛唐山水诗中极具个性的名作。
头两句中,诗人于清晨登山进入兴福寺,初升的太阳照着寺中的禅院。三、四句中,诗人通过曲径来到后院,发现花木深处竟是禅院的所在。五、六句中,诗人看见寺后山光灿烂,鸟鸣啁啾,潭水清澈,心中顿时没有了杂念。结尾两句中,诗人写世间都寂静了,什么声音都没有,只剩下悠远的钟磬之声,把人们带入了一种怡然纯净的佛家境界之中。
该诗文笔自然,构思巧妙,意境悠远,语言朴实,善于变通格律,读来颇有韵味。诗人借歌咏禅院来抒发闲适的心情,开始写晨游山寺,结尾抒发赞美超脱之情,看似分别写景、抒情,实际上别有用意。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这是唐代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常建诗歌艺术特点的评价。
宿王昌龄隐居
【原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译文】
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处只有一片白云。松林间微露一些月光,淡淡清辉还为您照明。茅亭里夜静花影如眠,药院地上长满着苔纹。我也要谢绝世俗隐居,到西山与鸾鹤鸟为群。
【鉴赏】
该诗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在盛唐时已广为流传,到清代更受到神韵派的青睐。常建和王昌龄虽然是一届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官场的经历和最后的归宿却不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西山)。王昌龄一直官运不佳,但始终做官,没有归隐。所谓的王昌龄隐居实际指王昌龄做官前的隐居地,中进士时,他大约三十七岁。之前,他曾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隐居,就是本诗中的清溪。常建在今江苏盱眙任职,与石门山分处于淮河的南北两岸。辞官回武昌樊山途中,常建游览了淮河附近的石门山。当时,他到王昌龄的住所住了一夜。
头两句交代了王昌龄隐居所在。王昌龄的住所在有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的。于是,山中白云成了隐者住处的象征,也是其清高品行的象征。之所以用唯孤云,清人徐增认为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中间四句是诗人在王昌龄处所的见闻。王昌龄的住处雅致清幽:茅亭周围,屋前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草药。夜宿该处,松树梢头,明月朗照,清辉袭来,分外动人。显然,明月不知道主人不在,只有客人,但依然犹为君来做伴。这在点明王昌龄不在的同时,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致。在院中散步时,诗人看见路面因久无人住而长出了青苔,但王昌龄养的药草却长得很好,还滋养了青苔。这又指出主人已不在很久。于是,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感情涌上了诗人的心头。
最后两句抒发自己的心志。鸾鹤群出自江淹的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明诗人想与鸾鹤为伴,终生隐居。亦字看似要学王昌龄归隐,但也在委婉地劝说王昌龄归隐。
该诗描写朴实,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