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的目的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1-27 16:19:35

导语:状物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

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

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

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

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

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

“自幼好学,日记千言”。

此外,

“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

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

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

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

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

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

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

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

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

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第二,

中医教育中西并重的现实模式。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

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

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

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

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

很多学生称之为“读天书”。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东西方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三,

中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

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

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深奥,名词术语古奥,

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

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中西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再者,

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

报纸媒体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升天,

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

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

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

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无端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

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或意见,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首先,

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

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

可以多加选编。此外,

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

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

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

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

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

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

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

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

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

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

但可适当借鉴效仿,

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

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

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再次,加强中医院校校园及教师队伍文化建设。

在加强中医学子传统文化素质上,

首先要加强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文化品位。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改善学校的文化氛围,

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以中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如在校园里增设中医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壁画、标语等,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数量,调整文化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

改革文化类课程的考核方法等[]。此外,还可以在平日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多多引进高雅艺术文化的巡演活动,

邀请优秀的艺术团体和传统文化的艺术团体进校园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其次,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是传播先进校园文化的源头,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关键要教师有较深的文化功底,较好的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

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进而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因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中医学现代传承战略提出的背景

.继承是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中医药学的一些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认知方法、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被现代科学界和社会所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人员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并有意参与到中医药的研究中来,这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医药只是略知皮毛或仅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之上,

就简单联系仓促创新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利用现代技术方法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这些都非常不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医药学原来的知识体系、学术本质、理论精髓、特色优势的阐释和传承,从而引导人们创新的方向,

使中医药的创新真正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中医学的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在医疗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传统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包括针灸)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充分的运用;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未能有效地继承;中药饮片的质量及使用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方法失传等等。

在教育方面,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成才规律未被有效传承等等。在科研方面,临床的系统观察与分析、经典文献的整理与应用等传承方法未被很好运用和发展。

.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代表

实际上,

中医药的传承问题只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的一个方面。

中医学在传承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机制和规律。例如,中医学在传承方面注重德业相辅、智能相因、理术兼顾、注重临床的教学过程。在传承的内容上,

注重德育和人文教育,并将其置于广阔、幽深的文化体系中去思考。中医学作为技术还只是“黑箱”—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

作为艺术与人的修养、境界相关,

而不仅仅是 客观性知识;作为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产物,注重的是临床效果,而非经济效益,与现时代的技术经济观念有很大距离。

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忽视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长期没有尊重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药的文化精神及其行业规模都有萎缩的趋势。

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传承“传什么”其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而变化、演进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中医学传承的实质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实践技术、道德修为,更重要的是把握其认知方式。

因此,对认知方式的把握,

是中医学传承“传什么”问题中最具特殊性的内容。

.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形式

中医学传承“怎么传”需要与时俱进。中医学传承问题,

是涉及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的重要问题,

仅仅依靠目前高等中医教育的“工具化”培养模式,

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医匠”己经很难了,做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难。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

仅仅“以经解经”的模式也是不够的,中国传统医学大更新的局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的简单模仿、对传统中医的异化和肢解,准确把握中医研宄的切入点。在努力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

对其理论体系作重新解析。

更应该将其放在产生的自然背景下,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找到中医药的“活头源水”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临床技术。

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

利用中医药这一原创的思想技术体系,来启迪和促进我国的“原始技术创新”建立中国的自主创新体系。

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目标

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目标是:“保护为先、弘扬文化、维护健康、创新发展。”

保护为先:就是要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上加强对中医学的保护,避免市场化对中医生存领域的冲击,

避免所谓“科学主义”对中医理论的曲解和支解,从理论、知识、技术到实物,

按照其不同的属性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方式和途径,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有和留存。

弘扬文化:就是要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挖掘中医学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传统,

以中医“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为基础,营造有利于中医学传承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及文化氛围,

抵制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

使中医学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弘扬相互促进、

维护健康:就是要认真挖掘中医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充分体现中医药作为应用科学的价值,发挥其临床服务的优势特色,在实践应用中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并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创新发展:就是要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融入中医学的传统知识与技术,

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完善,

为以后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中医学现代传承战略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中医学的全面、完整保护

()确立中医学传承的战略地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医学传承的重要意义,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作为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新兴产业,

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加强对中医学传承实物的保护。中医药传承物包括中医药古籍、文物、图谱、现代出版物、数据库等,所承载的知识一般可视为文献化的知识。文献化既是存续形式,

也是传承方式和手段。有创造能力的传承人通常要从传承物中获取知识,并需要传授、体会、感悟;传承物多由古今传承人形成,

后出的传承物则承载了前代传承物和传承人的知识。一方面要对己有的传承物加以保护,

一方面要鼓励产生新的补充的传承物。

()加强对中医学传承人的保护。掌握、持有或能够传承中医药知识的特定个人、集体或群体是中医药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基础力量。他们或分布在医疗、教育、研宄、企业等行业内,

或分散在民间。他们既可能是知识的承载者、创造者、应用者,也可能仅为持有者,也可能几种角色兼备。离开他们,

中医药知识就会有部分因失传而灭绝。建议依据不同情况,尽快采取措施,固化或转移或传播其承载的内容。

()创建一批中医学传统内容的保护机构。

国家出资建立和维护一批中医学现代传承的特殊机构,重视对与中医药相关的传统知识与技术的传承和保护,

在学术研宄上保持宽容、客观的态度,

收集那些看上去并不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或目前无法用现代科技解释的稀有的、濒临灭绝的中医传统项目或掌握传统项目的人,

使其得以延续。

.政府要主动承担回归传统文化、唤起民众信心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中医学是承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级政府必须以发展中医学为己任,增加投入,

制定规划,明确责任,

大力扶持。

()加大整个社会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宣教力度。中医学传承必须基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而中医学又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众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也是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载体。

建议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开展专项行动,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大针对社会不同群体传统文化的教育,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特别建议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加入介绍中医药的内容,从儿童开始,

诱发和引导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加强对中医学科学性、先进性的客观宣传。中、西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哲学思想不同,

理论迥异,认识和研宄生命和疾病方法也大不相同。中医学尽管在微观准确性方面显得不足,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像现代医学那样进行定量处理,

然而,二者相比,中医药更具有先进性和发展优势,代表着人类医疗保健的发展方向。

应加强对中医科学性、先进性和临床疗效以及传统医德的宣传弘扬,

加强社会主流媒介对中医的正面宣传,使广大群众客观看待中医、充分相信中医、积极使用中医,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

.加大对中医药学知识与技术体系的梳理和研究

()系统梳理中医学传统知识、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要认识和尊重中医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开展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和诠释。

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应用与保护必须维护其完整性,

如果只是片面的、割裂的传承或保护其中的某些所谓“有用”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传承的阻碍,其最终结果将导致理论体系破坏。要尊重中医学知识应用的个体性与普适性规律,

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宄,系统整理中医学传统知识和理论框架,

梳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体系,丰富发展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多学科结合,深入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加强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整理、规范和推广。大力加强中医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的筛选研宄,规范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推广成熟度。

在整理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技术遴选、评价及推广的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建立多模

()加强对民族医药体系的复原和挖掘。各民族的医药正如中医药各有其源流,各具特点规律,各有临床优势。

对于不同民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要尊重其理论和实践价值,采取适合的方式方法,

恢复其原貌,加以传承,

不断丰富发展、推广应用。

()重视收集整理流传在国外及民间的中医药内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散在民间或国外,建议及时对散落在民间和流失在国外的中医药内容,如特殊理论、秘方和技术等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回收。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国外的中医药人员将有关学术内容再次回传国内。

.完善和创新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有效方式

()尊重传统传承方式。传统传承方式以师承、家传为主,

其形式是阶段性的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传承脉络清晰,其长处是分源别流,能够反映学术思想上的承续性。理论知识需要理解和体悟,

经验、技巧、技能等用语言不易充分表达者,

只有通过师承式传承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师承传授具有综合性,便于形成学术流派,

在差异中相互促进发展。应充分尊重传统,要给予各种传承方式的结果,包括人和成果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合理出路。

()改革主流院校教育。

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其它大学所属中医药院系,要按照中医学现代传承的原则和思路,根据办学目标和模式,研究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并相应地进行课程体系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教材等的调整创新。

积极调整招生面向,

改革招生体制、内容、方法和标准,优化生源质量,

加强人文科学和临床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比重,努力提高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提升目前主流传承方式的效果。

()探索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环境影响和不同需求,鼓励开展中医学现代传承方式模式的探索研宄。

如建立以“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结合的职业技术型现代传承制度,选聘传承人,提供传承条件,制定传承制度,

作为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的创新,

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措施。

()建立传统中医学应用示范机构。制定倾斜政策,创建或设立特区,

鼓励传承和应用纯粹的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和技术。一是在中医临床研宄基地的建设中,

强化以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为原则,以科研为导向,最大范围地应用中医学传统手段和方法。二是在更多的创新作文中医院建设传统医疗科室和中心,

要求必须应用传统方法和技术,

并在相关制度方 区,让确有中医传统诊疗思维的人员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开展临床诊疗活动。

()开展针对中医特有技术方法的研究型传承。

设立科研专项,对目前中医一些独特的濒临灭绝的诊疗技术进行普查,并组织相应的传承与保护性研宄。对国内现存的传统学术流派及传人进行保护性研宄,

探索新的试验性、示范性保护的传承模式,并与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名老中医传承项目等协调。

()深入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研究。名老中医代表了当代中医学最高水平,是现代中医学传承的典范。建议国家和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总结继承。对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积累的独到学术见解、观点进行研宄和提炼。

挖掘众多名老中医共性的诊疗思想和经验,揭示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特点和规律,

可有效地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断方法学、临床治疗学有丰富和创新作用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的规律进行研宄和提炼。总结中医学重大基础理论传承的方法和规律,探索符合中医临床实践需求的现代中医辨证方法体系。

()加大对中医学古籍文献整理的支持力度。

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开展对各类中医古籍、现代文献以及民族医药文献的现状调查、整理保护和数字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献的利用水平。

.加强对中医学现代传承的评价研究

()研究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中医的传承需要不断去伪存真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是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艺传承的瓶颈问题。

建立一种符合中医疗效特点,适合临床需求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体系,是中医临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关于我的老师的作文特点的研究方法。中医有着与中国其他传统科学一脉相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当今科技和社会条件下,如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建适合于中医学现展的能够被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研宄方法,最终形成既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需求,又能够为当下现代医学理解认可的方法体系,

也是中医学的现代传承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研究建立对中医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根据中医学见仁见智和不同类别需求各异的特点,重点依据对中医学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考虑对中医学传承的指标和因素,

研宄建立针对不同类中的培育和发展。

()建立结合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成果评判标准。改革现行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调整方向和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各类医疗科研教学成果中的中医学内涵和对中医学传承的贡献度,专设中医学现代传承成果评价和奖励体系,鼓励学术传承,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营造有利于传承发展的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加紧制定有利于中医学传承发展的法律法规。法律支持的立法重点领域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订中医药传承促进法,

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医药的地位,发展中医药的方法、途径、保障方式、推进步骤等。二是制订、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使中医药研宄、生产和经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立法,重点是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中药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四是加快传统医药立法的步伐,

制定《传统医药法》。

()改革完善适合国情适合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医疗卫生制度。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必须是普遍服务的,

真正以全体中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公平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必须是价格合理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支付得起基本医疗服务费用;

必须是方便有效的,真正让大多数人能够享受方便与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而这样的新型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须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重。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

必须重建中医药重要战略地位,改革现行体制中不利于中医药发挥作用的环节和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重大作用。

()大力实施符合中医学传承发展需求的标准战略。随着标准时代的到来,

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发展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我国标准政策还存在重大缺陷,阻碍了我国标准化和产业的发展。

中医学要在现代传承中保持特色为我所用,就要根据传承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包括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技术标准、人员标准、机构标准等,

以促进对中医学的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建立促进中医药传承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快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提升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策略研究,使中医药传承成果得到充分的保护。

结语

中医学的现代传承从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决定着中医学的现代应用,也决定着其承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我国必须把中医学的现代传承战略作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并为之建立专属的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方能使中医学及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杨龙会、陈梦生、王思成、陈丽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钟相根/北京中医药大学

徐春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赵英凯/中国中医科学院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关键词:中医思维模式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思维模式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

不可避免的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点。中医传统思维模式和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

作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它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运用取类比象、知觉体悟等研究方法,研究世间万物的互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天人一体观、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观等【】。中医思维体现的临床诊断和施治的技巧,

是系统理论和配套技术的结合,

是形象思维与人文、哲学等多学科交融中并经历数千年的实践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只有充分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才能学好中医。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不利因素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

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有“悟性”。

这种“悟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理论的沃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

我们就过分重视数理化练习,

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引入课程之中。学生们长期缺乏“形象思维”训练,

缺乏对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悟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

课程设置上除医古文外,

其他人文知识课程种类也偏少。在没有充分接触的情况下,学生们难免对中医的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在课程设置上,

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和西医高等院校趋于一致,采用了中医、西医课同开的方法,这种课程结构也妨碍了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出于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虑,

中医院校学生有必要充分学习西医学知识,以便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但在什么阶段的学习,如何在学习中突出中医课程的优势地位,却是现代中医教育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教育评价学中有两点需要我们借鉴的教学目标要求:第一是“教学目标之间以及目标与其他积极的非预期效应的相容性”【】,即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保持目标之间一致,多个目标之间不应该出现冲突。

如果发生冲突,势必引起教育活动的紊乱。第二是“正确分配目标的权重和优先顺序”,

即教学需要设置重点,要优先考虑把教学资源中的优势部分分派给教学重点目标。

目前,大部分中医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把中西医课程安排为大约:比例,

西医课占得比重大,特别是在西医和中医课不分先后,往往同开,直接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灌输给了学生们。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们思维方法的混乱,

使学生们既无法很好的掌握建立在“三理一剖”基础上的,趋于微观化的西医技术,

更无法从本质上领悟艰深的中医理论知识,对中医传统方法理论的思维方法产生理解上的距离感。其最终结果就是既不能做纯粹的“西医”,

离真正的“中医”也相距甚远。从临床技术上看,不仅常比不上传统“师带徒”出身的中医师,

也往往无法和西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相提并论,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大幅度滑坡。

中医经典课教学的匮乏,

也是学生难以把握中医理论内涵的原因之一。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四大经典,在历代医家研习中医的道路上,

都是最重要的指引,是解疑答惑、指点迷津的金钥匙。但随着时间流逝,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医经典年代久远,

对现代人来说,文意艰涩,难以参透,

无论是教还是学,均有不小的难度。而且,中医学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抽象文字、文献加以传承的,

对学生们来说,有很多经典条文、方剂歌诀需要熟读乃至背诵。在见到实际的临床疗效之前,这种较为单调而枯燥的学习形式,对于已习惯享受视听等多维效果的学生来说,

是难以接受的。

这些困难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

使得他们在中医入门的关口裹足不前,使其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

。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中医思维模式

.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中医传统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在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到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人文知识在中医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阴阳、悟性、道、儒、佛、易等,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文知识和天文、地理、药物等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互相交融,

构成了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古代很多举世闻名的大医家同时也是大儒,

这是不无道理的。想学好中医,

必须看到中医学身兼自然和人文学科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重视对中医高等院校的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开设讲座、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研修会等等,内容可以涉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多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讲授中注意结合中医相关内容,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

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们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引导他们用中医的视角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掌握并向世界推广中医理论,就要尽可能准确地解读中医,

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而想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学生们拥有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

.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

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正视目前中西医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

要突出中医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地位,

坚持不懈地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中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均应围绕中医思维的训练进行安排。

对中西医课程结构,要突破传统的:或:等限制,在课程内涵上体现以中为主的地位,

增加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方法的课程设置,减少或避免西医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产生的过度影响。

在中医教育中,应针对中西医学不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学生思维混杂的问题,结合中医自身的思维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上,

可以尝试先开设中医课程,

待中医思维形成和稳固之后,

再继续学习西医课程。这样做的益处在于使学生不容易被西医分析还原思维混淆干扰。同时,中医授课教师除对学生进行中医的基础教育外,也要增加自身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贯穿在教学当中,这也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

.注重中医经典学习,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历朝历代的医家学习中医,

都是从学习典籍开始的,

学习

中医经典医籍是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思维特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书读万遍,其义自现。

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医籍的深层次的、原汁原味的学习,增加学生们自身对历史文化氛围的“代入感”,防止对中医概念、理论“割裂化”的认知。

在中医的四大经典中,最需要学生们重视的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这两本经典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学科独到的方法论:如中医的基础理论,即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宏观、系统的方法源自《黄帝内经》,

中医临床方法论,即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也就是“辨证论治”源自于《伤寒论》【】;另一方面,

这两本书中蕴涵着大量有关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知识。所以,想培养中医思维,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经典的精读和思考。

结语

亲身“验证实效”,

对学生来说是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最好的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为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在临床实践中,

要尽量消除西医思维模式的干扰,

以中医学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论治。

观察中医中药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等方面的疗效,把中医的理、法、方、药渗透到对疾病认知的各个环节中去,

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陈蓓,李艳,

等。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教学改革[]。辽宁医学院学报,,,

():-。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学武,高海利,等。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时珍国医国药,

,,():-。

[]赵瑛。中医思维与中医教学的探索[]。中医教育,,,

():-。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隔壁菜市就是最好的医院”――几乎一夜间,随着电视媒体大肆渲染,京城“最贵中医”张悟本的养生理念大行其道,因其鼓吹,某些地方所谓“能治百病”的绿豆价格也一路上涨。

风潮正劲之时,这位声称挂号需排到年的“中国食疗第一人”却因涉嫌非法行医而备受质疑。对于张悟本现象的质疑更是直指鱼龙混杂、歪论充斥的健康养生市场,有人甚至因此怀疑中医的科学性。

今年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首次公开表示,不应将张悟本与中医养生联系起来。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缩影的中医,

百年来,命运历经坎坷。随着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对中医药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就一刻没停过,

甚至数度有人提出要废止中医。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支系得以保护。

然而,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迅猛发展,

被划在“经验科学”一类、“不能用现代科学方法来检验”的中医却始终受到质疑,不仅与某些传统文化一同有走向式微之势,也面临着被曲解、异化的危机。各种打着中医养生保健幌子,却与中医传统理论毫不相关,

乃至背道而驰的疗法层出不穷,

混淆视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对中医传统文化宣传不够所造成的。

其实老百姓常说的俗语里就有许多平实的养生理念,

比如“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这些都源自中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一项数据表明:由生活方式引发的健康问题占%,环境和社会因素占%,

遗传因素占%……养生说到底就是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并且把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当代社会疾病谱发生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随之改变,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转变。中医作为自然疗法,与西医所崇尚的对抗性治疗不同,

采取的是调和性治疗,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调节、治愈能力。

有人因此说,中医是治人,西医是治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和”,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谓天人合一;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谓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的和谐,所谓形神合一。只有达到这三个层面的“和”,

才是健康的人。这也可被看作是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和谐模式的东方式表达。

随着近些年高科技分子研究、基因研究的逐渐深入,西医在诊疗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格局。面对日益完善的现代科学体系,中医要与时俱进,

“现代科学化”似成为必由之路。可究竟该如何之变?中医在走向“现代科学化”的时候能否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中医理论又如何在当今世界寻求理解和接受?这是许多有识之士在深深思考的。

“国医大师”陆广莘多次重申: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争论中医是不是“科学”,而是要回归医学的目的。医学,

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

都是以人类生命健康为目的的。也就是说,

不论诊疗手段如何,能治病是医学的终极目的。也有专家指出,如果硬要中医“现代化”,

则必然会丢弃或改变自身特色;可是拒绝“现代化”,

则又难以融入现代科学大潮。

这便是中医学现在所面临的两难境地。那种实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分析还原与整体思辨的统一,

从而形成一种融合中西医各种医学之所长的新的医学形态,

至今仍旧是个梦想。但如果一味要简单地将中医还原为物质结构,甚至把中医改造成以还原分析为基本方法的自然科学,中医也就不称其为中医了。

显然,

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方式,急功近利的“现代科学化”会造成中医的危机,而另一方面,“绿豆养生术”之类打着中医名目,

以骗钱为目的的“伪科学化”炒作,会造成中医的另一种危机吧?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关键词】网络化;图文报告传输;共享

:./。。-()。.。文章编号:-()---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必须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化,为此医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重点是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信息化,即网络化图文报告传输系统、系统、系统、系统,

这些是医院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研发使用网络化图文报告传输系统,

真正做到了影像学资料的传输、存储完全数字化、网络化。网络化图文报告传输系统实现放射线、、超声、腔镜、核医学、病理、心电、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检查等的图文报告传输到医生的电子病历工作站上,使各个科室之间的医疗信息得到共享。

图文报告传输系统研发的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医技各科室图文报告信息形同孤岛,

数据不能共享,医技医生在做诊断时不能参考患者的其它诊断因素,患者基本信息只能通过患者口述或参考申请单,

易出现不准确。

实现网路化图文报告传输系统可以将患者基本信息直接导入,对患者需检查项目、项目费用等相关信息了解明确;可以实现患者医技检查信息集中管理,信息共享,

提高医技科室信息统计管理;可以方便历史资料的快速准确的查询,以及进行检查费、日常工作量和综合信息的快速准确统计等工作;

可以构建各个影像学科图像及文本信息整合,实现在统一、统一界面及统一索引下涵盖医疗、教学和科研信息的管理;可以在电子病例系统中查阅患者检查的图文报告数据;可以为医院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奠定基础。

图文报告传输系统的研发方法

连接医院各科现有主要影像设备,实现全院影像资料标准化存储与管理;建立服务器集群和大容量集中存储系统,并可平滑扩容,所有数据按照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进行长期备份保留,

提供多级数据安全体系保障;建立数据的备份及容错系统,提供数据转移、恢复措施;在系统内部建立统一全面的用户权限管理;

提供多种影像调阅模式,实现放射科、门诊、住院及部分相关科室的影像快速调阅,提供各种影像后处理功能以提高质量诊断;实现影像检查质量控制管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管理;实现临床科室影像调阅和报告阅读;

连接放射线科、超声科、腔镜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影像科室,实现全院范围内的标准化数字化影像系统;实现医院内部影像资料及相关信息的统一存储管理,

数据共享;实现与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的进一步融合;

建立整个图文报告传输系统系统的系统安全机制,主系统出现故障进可快速切换;实现数据的容错、容灾及安全备份,在线数据系统出现灾难性故障时,可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恢复。

结果

网络化图文报告传输系统实现了图文报告系统的网络化传输,使医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病人的诊断结果;实现了放射线、、超声、腔镜系统、核医学、病理、心电、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检查等的图文报告传输到医生的电子病历工作站上;实现了医院影像数据及相关信息长期的可靠存储与科学有效管理,

使其能更好的应用到医院的诊断、科研、教学等实际工作中;实现了医院影像诊断过程中各类信息的全面科学管理,提高了医院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的系统接口功能,

实现了与医院进行无缝连接,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的高效整合。同时网络化图文报告传输系统使医技图文报告信息网络化,数据集中存储到服务器上,

定期备份,避免在本机时数据易损坏易丢失。数据共享使得医技医生通过此系统可以调阅参考患者在其它检查科室诊断,可以为此次检查结果作出明确诊断。

信息集中处理简化了作业流程,提高了历史资料的快速准确的查询,

以及进行检查费、日常工作量和综合信息的快速准确统计等工作。

结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院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必然趋势,给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对于提高医院和科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医院科室的数字化发展、并融入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必不可少的,结合网络化图文报告传输系统完成医技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综合信息及数据资料的自主管理等工作,规范的诊断报告使临床医师阅读方便,减少了手工重复性劳动,

大大提高了医技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提高了医院及科室的综合管理水平,塑造了医院的窗口新形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更好的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赵晨晖。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研究及实践[]。浙江大学,

[]丁诚。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机制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学生自填的方式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级)、二年级(级)、三年级(级)以及四年级(级)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份份,

收回份,回收率%,其中一年级问卷份(包括中药学专业份、中药资源专业份、生物制药专业份、中药制药专业份),二年级问卷份(包括中药学专业份、中药资源专业份、生物制药专业份、中药制药专业份),

三年级问卷份(包括中药学专业份、中药资源专业份、中药制药专业份),四年级问卷份(中药学专业份、中药资源专业份)。

使用.软件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所有数据采用专人“双份”录入及核查,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内容与设计

本次问卷涉及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设计了以下个问题:①您想要成为哪方面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选项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

②您觉得理想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应是什么?选项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③您认为目前的就业状况最急需哪方面的中药学人才?选项包括中药调剂、中药销售、中药检验、中药研发以及中医药兼通;

④您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学人才吗?此外,

针对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设计了个问题:①您觉得作为创新型中药学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吗?

②您觉得比较喜欢学习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选项包括大学语文、医古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本草学简史、周易、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概论、中国医学史、四书五经,等。

调查结果与分析

.各年级学生自我定位分布情况

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

分析各年级学生未来自我定位情况,结果见表。表显示,低年级同学大多自我定位于中药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如一年级学生定位倾向频率最高的是中药临床应用,

占.%,而.%的二年级学生倾向于中药研究。高年级同学在肯定中药研究的同时,

比低年级学生更加关注中药流通,其中三年级学生中倾向中药流通的比例升高至.%,四年级的学生中药流通增至.%,各年级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理想中药学人才的分布情况

在各年级学生心目中,

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结果见表。表显示,各年级学生中超过%的人认为中医药兼通是理想的中药学人才,

其中一年级为.%、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同时,认为精通中药的专才是理想中药学人才的比例也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

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目前社会急需中药学人才的调查情况

针对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调研目前社会急需的中药学人才,结果见表。表显示,

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学生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的学生认为是中药研发型人才,.%学生认为是销售人才,

三者占所有比例的.%。数据说明,学生认为的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与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学生自我定位的人才类型相一致。

.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必要性的调查情况

由于毕业班学生(四年级)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调研学校开展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的必要性,

结果见表。表显示,

对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经过年的专业学习后,.%的四年级学生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人才。

.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必要性调查

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包括~年级),调研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结果见表。

表显示,调查~年级各专业学生,各年级学生中超过%的人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其中一年级为.%、二年级.%、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

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各年级学生喜欢学习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分布情况

由于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

进一步调查学生对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感兴趣,结果见表。表显示,调查各年级学生平时喜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发现%以上学生认为比较喜欢学习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论、周易、中医与传统文化、医古文等课程。

结论与建议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管理系统;

改革

继续医学教育世纪年代起源于美国,世纪年代引进我国,卫生部于年颁布《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探索和实践。

我院是一所二级医院,科教科、护理部负责我院多名医护人员的进修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工作,

传统的工作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负责整理、统计各类资料,不仅工作量相当大,而且统计出的数据容易重复或遗漏,不能及时、准确、动态地提供相关的查询和统计分析信息。多年来,

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都是人工处理,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举办、学分年度验证、统计报表制作等,工作量大、程序较为复杂琐碎,且效率低下。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我院从年开始使用由北京健康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研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虽然应用时间较晚,但已取得较好的效果。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教育学分记录难、规范难、上报难、查询和审核难等问题。

该系统是根据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的规定而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通用性,适合于各级医院用于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分管理,目前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应用。

一、系统简介

以我院使用的.。版为例,是一套集记录、管理、统计、申报为一体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软件,它把计算机、互联网、机和卡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继续教育管理。主要特点有:图形界面操作简单、功能实用、操作方便快捷、运行安全可靠、动态数据统计等。该系统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学分录入”、“科室管理”、“统计查询”、“远程查询”、“系统设置”六大功能模块,

能够完成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存储、打印、维护和远程交换等功能。

.前期准备科教科专人负责的管理工作。硬件需求:可连接的专用电脑台,机台,联机读写器台,

软件套。按姓名、科室、专业、职称、职务、学历、身份证号等内容录入全院医务人员的基本数据,公司为每位医务人员配发一张继续医学教育卡,为持卡人建立唯一编号。

.学分录入我院每年开展继续教育项目余项,每次参加人员~人,授课结束后在现场使用机进行刷卡,完成学分的登记工作,

每次刷卡时间不超过。部分人员参加院外学习,项目举办单位刷卡后通过网络上传于数据中心,我院通过网络下载该部分人员信息。同样,

我院也可为参加学习的外院人员刷卡记分。

.学分管理科教科负责机与电脑交换数据或远程数据交换,

定期对系统实施维护。为了数据的安全和保密,还设有系统安全密码,要求用户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口令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操作。

通过对学分情况查询,

及时监控数据,动态掌握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以保证继续教育学分数据的完整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完成。

二、应用效果

.操作便捷,效率提高该系统在我院实际应用以来,

虽然不到年,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数据输入方便快捷、统计报表全面,

摒弃了传统繁琐的手工登记、检查、审核、统计工作;使用机对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人员进行现场考勤登记,不但解决了传统登记速度慢造成人员进入会场时排队拥挤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人工登记带来的误差和不公正性。

科教科人员可根据《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规定,在“系统设置”模块自行维护各项学分等级等标准,该标准在数据输入时由系统自动调用。如某医师为中级职称,则系统自动检测其Ⅰ类学分是否合格。

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各项标准由手工录入而造成的出错率;

在数据查询、统计中可生成各类报表,使科教科人员能直观地分析各类数据趋势,更好地把握全院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

.实时记录,

查询方便公司与好医生网站相联合,实现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通过网页浏览器实现学分自助查询功能,

每名医务人员均可上网查看本人学分。由于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繁多、内容不尽相同,

传统管理模式不能够将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到管理人员;

现在,继教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地了解全院各科室或个人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情况,为医务人员的晋职、续聘、再注册等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

通过了解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的动态信息,整体规划全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保证了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完成,也促进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的放矢,

针对性强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很难按照个体需求有选择地接受教育,从而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实施。往年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医学领域专业较多,

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又不尽相同,但继续教育开设内容又需多门学科兼顾,实际上在一些基层医院中,继续医学教育讲座水平不高,

一些讲座成了科普知识讲座,使一些医务人员对参加讲座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有的课程质量越高,专业性越强,

非本专业或水平较低者越不容易懂,听讲座只为学分而来。与好医生网站联合,

提供各专业的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医务人员可根据自己专业选择需要的内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其内容多为各专业知名专家讲授该专业前沿内容,

起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初衷。网络学习所获学分得到卫生部认可,可直接纳入管理。

.灵活方便,

形式多样往年继续教育形式较单一,主要以举办讲座为主,

忽视了医务人员班次繁杂、临床工作各异、常需加班的特殊情况,造成许多医务人员不能按时参加讲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提供给医务人员一个不需要与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学习途径,医务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个体知识、专业需求,灵活安排学习计划,

在不耽误工作的同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并且节省了大量用于路途的时间。这种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解决了医务人员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

都能学习所需知识。

三、应用体会与建议

.形成标准,全面推广尽管该系统是卫生部认可并建议在全国推广的一套系统,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各地区甚至在北京市,

应用情况不均衡,仍未做到普遍应用。也就是说,使用纸质学分条、学分证书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一方面,

这些学分需要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逐一进行手工审核、录入,并需要将原学分证书妥善分类保存备查,造成相当大的人力、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纸质学分条、学分证书的存在,

为一些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有极个别人实际未参加某项目的学习或培训,

但持有该项目的证书,目前管理人员对此现象监管的力度较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工作,

未达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如能普遍应用该系统,可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力度。

当然,由于各地条件不一,

需要一定的时间。

.软件功能仍有提升完善的空间应用该系统以来,公司进行过三次软件升级,

目前版本为.。版,总的体会是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但笔者认为该系统在可操作性上仍有进一步提高的需要。仍以手工录入纸质学分证书等非项目学分为例,

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对这些学分内容必须及时录入、上传系统服务器;但由于人员较多,各科室人员工作情况不一,很难做到同时上交,

这样对某一学分内容二次录入时,系统不能自动出现最近已录入的项目内容以供选择,只能再次完整地手工录入,

造成效率降低,

增加了出错的机会。其次,上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对这些非项目学分应录入原项目编号,但系统操作界面上未提供录入项目编号的位置空间。

再者,出现学分误录入时,

医院管理人员无法自行删除,只能与上级管理部门或技术支持部门联系,由其修正,影响了工作效率。其实,

这些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期待着公司继续改进。

.系统欠稳定,

偶有学分遗漏现象发生我院曾发生继续教育主办方录入并上传数据后,

参加继续教育人员所在单位不能正常下载该人员数据,与公司联系后,称可能为系统问题。但近期升级至.。版本后,未出现此问题。

.未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和效益项目内容涵盖了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科研、教学授课、学术论文、学术会议、外出进修、科室业务学习、自学等诸多完整、实时的科教信息数据。原来版本关键字段较少,不能分门别类,档案数据不能区分出各关键字段,导致无法对有效关键字段进行排序和统计。

对科教科各项业务工作,如继续医学教育、科研、专利、论著、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科室讲课、临床病例讨论、外出进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

我们每年都要重新分门别类进行数据录入、统计、资料存档。幸而,最新升级版本.。版做出了很大改进,仍需进一步完善。

例如,自年以来,北京地区除传统的学分要求外,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医务人员每年度必须参加不少于学时的传染病知识培训。目前采用传染病培训合格证书形式,

仍需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系统专设传染病关键字段,则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流程,

节约了人力物力。

目前还未能与我院系统相结合,各科室及医务人员未能及时查询、统计各种有效信息,个人只能从因特网查询个人学分,远未能发挥自身具备的潜能。随着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将来与医院系统有机结合后,有望发展为医院科教信息数据中心库,成为科教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参考文献:

饶叶俊,秦银河,

刘宗红,等。我国继续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医院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介绍[/]。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传统医学的目的篇

中医药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数千年来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的防病治病历史,也包含于中华民族在荣辱兴衰中的中医药传播海外的历史。

中医药在古代与现代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传播轨迹,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技水平以及中国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力量、经济地位不无相关。公元-世纪,

中医药传播到以亚洲为主的周边国家,并在各国本土化后产生了日本的汉方医学(东洋医学)、韩国的汉医(韩医)和越南的东医,这是以外界主动吸收形式进行的古代中医药第一次传播高峰。

世纪年代后,在对抗医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世界范围内又先后掀起新一轮的中医学使用和研究高潮,一方面中国希望传统中医药知识能够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同,以奠定其在世界医药市场和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问题。因而,

现代的中医药国际化应是一个中国主动传播与国际社会主动吸收相结合的过程。

主动传播中医学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主动传播中医学除其相关产品能直接出口创汇外,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医学发展转型时可能的思维贡献度,

以及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传统医药大国,对有广阔前景的世界传统医学话语权的掌握程度。

.主动传播是保护、拓展中医学的最好途径

在人类多样性生态系统中,不同个体的相互作用(竞争、合作、寄生、互惠共生等)决定着系统的状态。近两百年来,

西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人们亲身体验了科技文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自由,

同时也在其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判断其他地区、民族的非西方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人文哲学等优劣的标准。

为突破将西方科学作为评判其他民族智力方式标准的现象,

以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地方性知识”是指“有意义之世界以及赋予有意义之世界以生命的当地人的观念”。任何知识门类都是发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之中,一般难以去情境化而独立存在。

因此,不同的民族,

对于身体、健康和生死等都有不同的观念。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正是对不同民族之文化及智力方式的承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西方主流医学也只是地方性知识的一种,

它和其他传统的民族医学体系一样是变化和实践的产物,而并非“客观的他者”()和“科学的推理”()。由于西方科学技术传播到全世界,

并被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认同,

西方医学随之受到文化和实践的推动、扩展,

逐渐具有了普适性知识的特点。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成了评价、判断一切的标准,

人们经常不自觉地以它作为划界的标准,认为一切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便是非科学的,

甚至是反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性知识概念的引入,

将是对存在于某种情境中的客观事实的承认,这是对真实世界和历史的更加客观的承认和尊重。

中医药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点,同时也具备发展成为普适性知识的潜力。

从古代中医药传播轨迹可以看出,中医学作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孕育、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门类,当时与世界其他人类文明创建的医学一样,

属于与之平等并列的知识体系。但随着西方现代知识大厦的建立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削弱,

也就是中医学去情境化的日趋严重,

中医学在本土出现衰退趋势。

另外,地方性知识概念的提出,虽然为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对待非主流事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启迪,但它更多地是从哲学思维角度来分析知识的本质,理论上阐述所有知识门类的平等性以及共同存在的合法性,

并没有对目前客观上处于弱势的尚未普适的地方性知识如何避免由于情境的逐渐改变而导致的衰落以及被普适性知识同化的处境提出应对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

中国政府已注意到传统文化、道德和伦理思想等“精神家园”对于国民的凝聚力和国家精神力量形成的重要性。如年开始执行的将传统清明、端午和中秋设为新的法定假日,而且春节假期也将得到强化。这应该是政府重新增强中国传统人文社会环境的重要征兆。这种大的社会背景非常有利于中医所需“情境”的修复,

也就为中医药的使用与传播提供了更坚实的根基。

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的传统人文情境减弱或在国际上缺乏这种中国传统人文情境之下,中国主动传播中医学也许是保护和拓展其生存空间的最好途径。

因为中医学与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其他知识类别如天文、历法等的最大区别就是其防治疾病的实用性。我们可以通过主动展现中医药的防治疾病的事实来证明其价值,证明另一种异于对抗医学的医学知识门类的存在,而在更多地区获得认同。另外,

中医药的使用也是促进中医药情境产生的有效办法,随着中医药的广泛传播,其所蕴含的以及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

其实,这也是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普适性知识的必由之路。

.主动传播是应对其他同源传统医学体系国家竞争的最好途径

秦汉以后,

尤其是隋唐时期,

中医药伴随中华文化大量向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传播。这些国家以中国的医药知识为理论框架并结合本国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本土化的传统医学知识体系并使用至今。

但是,如今有些国家反而想和中国争夺中医学的主导权甚至发明权。

年前,韩国废除韩文中的汉字后,

存在于韩国千百年的“汉医学”不经任何转换就变成了“韩医学”,“汉医院”就变成了“韩医院”。再有,韩国还通过向国外知名专家寄送优质高丽参样品,得出实验数据后公开发表,

并通过召开有关高丽参等韩国拳头产品的国际高层学术会议等方法来进行韩医药文化宣传,造成目前国际市场中的高丽参价值高于中国人参数十倍。

继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记忆遗产”成功后,

又意欲将《东医宝鉴》申遗,并以中医学的发源地自居,发展成为未来东方医学的世界中心。

而日本官方虽然在明治维新时期西医学进入后废除了汉医学,但近年对传统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又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并声称要使日本代替中国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中心。

日本文部科学省曾于年开展了“关于科学阐明东洋医学的调查”项目,使中药研究由过去的零散自发的形式逐步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形成了产、学、官合作研究开发态势。

余所国立大学、所公立及私立药科或医科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部门,很多药学部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在厚生劳动省的支持下,多个西医药研究机构也建立了传统汉方医药研究部门。

目前,日本全国约有万多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汉方医学临床和汉方药学实验研究。

同时,

日本还通过与中国合资建厂等途径想尽办法搜集我国中医学保密内容(如有毒中药附子的炮制等),并以高薪挖掘中医药人才,购买相关的研究成果,希望以一些优良的中药制剂来占领世界传统医药市场,

甚至返销中国。

这使得国内相关专家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忧心忡忡。

根据国际惯例,谁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国际化,谁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年月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筑波市举行了“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中、日、韩等个国家共同就针灸中使用的穴位位置制定了世界统一的标准。之前,中、日、韩有个不统一的穴位,

最后有个通过投票采纳了中国的方案,而“人中”还是通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方案。由此看出,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学术机构,

不仅要加强中医药的理论研究、临床运用,还要重视对外推广工作,

积极把握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权,对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更要积极主动。否则,在中国起源、使用了数千年的中医药不但会失去国际主体地位,还要遵从国外的标准。

西方国家存在主动吸收中医学知识的驱动力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现代医学的疗效受到挑战

随着青霉素的诞生及其后来多种抑杀微生物的强效抗生素发明,以及人类期望寿命值的增加,人类疾病谱也相应有了巨大变化。世纪前期主要是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占主导地位,

但之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难题。据年月份美国人口普查局报道,美国人目前期望寿命值已达到.岁,

而在年该值为.岁,年上升到.岁。

但美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值仍排在全世界其他个国家和地区之后。与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以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相应,引起死亡的前位疾病现在已是心脏病、癌症和中风。

现代生物医学发现了自身理论和实践在理解和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的不足,如对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无力干预等,这是其愿意接触和接受中医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与对抗医学理论互补的中医学在这方面给人以希望,所以,许多发达国家西医师同时也是针灸、草药等治疗的研究者和实施者。

.新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发现需要更多物质及思路方法源泉

化学药物研发费用大、周期长。

成功研制一个新西药在美国一般需要花费~年的时间,~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因此,化学药物特别是新药价格居高不下。但更让药学专家一筹莫展的是,

采用传统方法寻找新的化学结构或成分难度越来越大,经常在筛选成千上万的药物后还找不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成分,或者用之于动物后发现其极大的毒副作用而被迫放弃,

致使新药上市的速度越来越慢,年全球新药推出的数量只有个(包括个化学结构全新的药物和个具有新的生物活性的老药物)。

如能用已知的中药功效来指导新药研制就会使整个过程更加有的放矢。如年德国药物学家施密德伯格从传统治疗水肿的洋地黄植物中提纯洋地黄毒甙,

并成为使用至今的抗心衰药物。同样,

世纪年代中国科学家在《肘后备急方》对青蒿作用的描述启示下,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任何已知抗疟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成分——青蒿素()。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先进分析检测仪器、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辅料的发展,

中药的作用机理、有效成分也将日渐明确,这将为新化学药物的研制提供更多信息。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从中药中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化学药物,这仅是发现化学新药的捷径和有效手段,

而不是发展中医药的捷径与最终目的。

因为该类新药完全丧失了中医药整体治疗、药物相互配合以增效减毒等中药属性,而具有了化学药物由于单一的分子结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耐药性。同样是青蒿素,

使用之初它具有很强的抗耐药性疟疾的作用,但到年,却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严重耐药性,

出于对患者安全考虑,要求全世界制药企业终止上市和销售青蒿素单剂药[]。

.西方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面临日益突出的医疗负荷问题

西方国家的医疗费用水平上涨很快。如美国年的国民医疗总开支高达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医疗总开支中,公共部门的投入即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经费占到%。假如把美国各级政府为医疗保障提供的税收减免也考虑进去,则公共投入所占的比例超过%。

尽管如此,美国年未受保障国民仍占%,达万美元,另有数以百万计国民保障不足。

这些上涨的费用最多的是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医疗手段,它们加重了医疗保险的支出,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

而英国走的是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医疗模式,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但其巨额的医疗投入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总之,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

一直是发达国家的一项巨大财政支出,一些国家政府或保险业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鼓励传统医学的发展。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让患者难以耐受

目前,

强有力的证据已表明现代医药经常是弊更甚于利。

据美国营养研究所的报告《医药源性死亡》()称:“谨慎开展研究的发现令人吃惊,即对抗医学本身是导致美国人死亡的首位原因。每年近万美国住院病人对处方药产生严重毒副作用,

超过万的美国人死亡(医疗费用达亿美元)。而医药治疗不当每年可造成近万美国人死亡,即医药源性死亡,其经济费用高达亿美元。

这一数字远高于心脏病与癌症的死亡率。”[]也发现:“全世界有/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治疗。”随着医疗的进一步人性化发展,公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期盼,

并把目光转向了传统医学,而讲究高生活质量、个性化服务、远离化学人工制品的中医药医疗体系为其提供了一个较好选择。

.西方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质疑

有专家认为,中医药在欧洲再次兴起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临床效果,

而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意识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在的生化医学。中医学特别是针灸能够在西方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

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因为西方人感受到了针灸等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

或者说是弥补了西方人在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上的不足,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其治疗。

由于社会的人口结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健康理念等发生转变,对抗医学遇到新一轮疾病病种的挑战,

并存在限制自身发展的问题,囿于其实证主义的理论本质,难以在固有的发展途径中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

所以,西方国家存在主动吸收中医学知识的驱动力。

结语

中医药这一知识体系在古今不同时期的传播有着重大差别,因为全球的科技背景、经济实力、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环境资源等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巨变。明晰中医药知识的主动传播与主动吸收的区别和特点,将更利于我国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走势、方向并强化已有的优势,指导制订一整套和谐的战略部署,

到达希望的彼岸。

参考文献

[]杜德安。单剂青蒿素出口受阻,

国内企业面临危机[]。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___。,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