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初三作文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赏析【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3-15 13:54:08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赏析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年月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鲁迅在这篇杂文里,表现了他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和敢于立异的反传统的美学观点。 在鲁迅看来,矗立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是中国封建主义的象征。因此,它的倒掉,使鲁迅感到,其欣喜为何如?才引发出这篇与传统观点截然对立的文章来。 这篇杂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从未倒的雷峰塔说起。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这是点题。但已表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史上,似乎还不能找到第二位与鲁迅那样一反传统的审美趣味的文学家。从传统的审美趣味来看,风景区中的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八景或十景不是好得很么? 尤其是十景,给人以生活完美的感受,雷峰塔便是这样的西湖十景之一。而且不但景有十景,还移情于几乎衣食住行各方面,遂使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至今十全大补的膏丸还能给病人以一种安全满足的功效。然而鲁迅偏偏反对这样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味。他管这叫做十景病。他诊断出了十景病的危害,说: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其结果,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这就是说,十景病式的审美趣味麻痹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矛盾的感受,助长了十全停滞生活的延续。明乎此,我认为可以进一步领会本篇的题旨。 然而鲁迅认为,雷峰塔的应该倒掉,还不仅在于它破破烂烂的外观,更主要是它象征着封建的幽灵。在民间故事中,雷峰塔是法海镇压白娘娘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权势对自由心灵的无情摧残,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眼泪。既然白娘娘被镇压在雷峰塔下,这雷峰塔也便成为邪恶与恐怖的镇压机器,同情白娘娘的人们,向往自由的人们,希望雷峰塔的倒掉,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鲁迅不过是这种自由心灵呼唤的代言人。 所以,在本篇第二段中,作者说: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虽然成年后鲁迅终于明白里边根本没有白蛇娘娘,但是,鲁迅说: 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是因为,它既然是一种封建主义的象征,这象征就该被否定。 第三段,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欣喜显然不是属于鲁迅一个人的。他证之以吴越山间海滨的民意,无不憎恨法海这种封建式的专制行为。可见,向往自由反对压迫的潜在意识在民间是普遍存在,他们不过借了寄寓于雷峰塔的一段神话传说来申诉自己的愿望,包括自己的不自由的心灵的宣泄。鲁迅这篇文章之所以有份量,博得普遍赞扬,正因为与民意息息相通。 第四段,借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处理法海,以致迫使他逃到蟹壳里去避祸,成为蟹和尚,肯定伸张正义之举。因此,本文以一句民间的詈语活该作结。有斩钉截铁之势。 本篇写得潇洒流利,语言十分有个性,间以民谚与文言,使文气跳荡多姿,形成一种雄健诙谐兼而有之的美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