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初三作文

民族音乐学论文8篇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6-16 22:54:49

民族音乐学研究是对某些民族音乐艺术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手段。如今,论文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术领域,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论文呢?本文提供一份关于民族音乐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篇有关民族音乐学的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艺术特点独具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受到国内乃至全球的关注。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就有可能会失去这些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独有的特点,被国内外其他文化所代替。

本文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展开深入分析,探讨了如何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和进行传承发展。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点、传承发展。

正文: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主要在于反映现实生活及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由于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繁多,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

这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也造就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及艺术方面的风格特点。

少数民族在进行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多为其民族乐器,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而来,

并将研究出的结果在子孙中进行传递,其音乐中的民族气息十分浓厚。

不仅是音乐的部分,在音效的方面也是一样,除了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固有的音乐元素以外,

还融合了许多现代的音乐元素,甚至有许多歌曲中还含有较大部分的地方方言,

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性更加明显。

歌曲《阿杰鲁》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其取材于彝族民间的童谣,歌曲中的全部歌词都是由彝族文字语言组成,

却又在编曲方面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基本元素,既体现出彝族歌曲中的民族艺术特点,

又满足了现代人对音乐的追求,是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保护和传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必要性研究

(一)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诗词曲赋缺一不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其音乐表现形式除了歌舞以外,也包含了词曲与诗赋。

从这个角度来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属于综合艺术类音乐。

这种多姿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刺激听众的感官,也可以促进听众的感官协调。通过这种方式,听众可以通过更多的层面去感受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特征,进而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对于促进听众的心理功能和个性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多数音乐创作来自于节日庆典、集体劳动和生活。多数音乐是由集体创作,以集体表演为主。正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才得以流传至今,并在不断的传承中拥有了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形成。这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文化冲击最为激烈的地区。在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过程中,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再加上外来势力的挑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尖锐化,自然会对该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造成伤害。许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云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反对民族间的仇视与冷漠,坚决抵抗外来不良势力的煽动与挑拨。通过音乐这一载体,人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得以促进。

形成了今天云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的壮观景象,促进了地区的稳定和和谐。

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原生态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在音乐中,它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音乐鼓励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具体措施

  1. 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

    在目前的音乐综艺节目和选秀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听众以及音乐人对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越来越接受。这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逐渐走出山区,来到现代化的城市。现代音乐的文化元素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原生态音乐也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推向城市化舞台的也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保护。

  2. 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

    云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地方民族特色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大力发展云南地区旅游产业的也应该注重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是当前社会和谐稳定、文化发展传承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云南地区旅游景点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如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歌舞等环节,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让他们感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美感。

二、在旅游景点中建立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员,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这样做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点的保护和研究,推动其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确保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楚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民族音乐》。

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现代解读。《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

注:以上内容经人工伪原创处理。

如果想要正确地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的规律,并且尊重传统,允许改变,包容创新。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起源于20世纪。它是文化学和生态学的结合体,通过研究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来确定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它也考虑到其他变革过程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文化并不是单独受某一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它是在多种复杂的变量的交叉影响下出现的。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所取代,导致了农耕文化的日益破坏。这样的变化也使得原本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威胁。特别是在新疆,随着西部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进程,新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变,很多音乐形式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正在消失。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必定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地域、历史等风貌。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正确地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需要我们理解其与环境的关系,适应环境的变化,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允许创新。

生态适应性特征的文化方式和状态,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其中各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新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现状却有所不同。

生产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劳动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活习俗根本性改变。

与此原生态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体裁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如新疆库车地区,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即兴编创的歌曲,如《犁地歌》、《割麦歌》、《麦场歌》、《赶车歌》等,多为散板,篇幅短小、节奏自由、气息悠长。

据当地人反映,这些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在世纪年代以前还比较盛行,但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特别是现代化耕作技术所取代传统耕作方式以来,能够演唱生产劳动歌曲和生活习俗歌曲者已凤毛麟角。只有少数岁以上的老人能够演唱两三首犁地歌、割麦、赶车歌,中年人能够演唱一至两首歌已实属不易,而年轻人基本不会唱,因此生产劳动歌曲已濒临灭绝。

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无形遗产,存在于有形的人的体内,但是现在传承人老龄化,却缺乏后继之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是传承。特别是传承人岁以上,他们所经历的音乐记忆和技艺被尘封在他们的脑海中。年轻人受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观的改变和母语缺失,无法承袭祖辈留下的音乐遗产。新疆传统民族音乐不能为当地年轻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让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外来的流行音乐。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新疆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与环境相互适应关系规律。少数民族音乐原本以自然传承的方式生存于民间,但现代社会原有的传承方式和生存机制逐渐被边缘化。少部分民族音乐适应现代社会,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完成自身的延续和发展。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难以与市场结合。

在民间传承中,优胜劣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应被认为是保护遗产的正确方式。发展可以不断出新,而保护则应尽可能追求其原真性。

音乐功能可以转型,但音乐形态本身不应发生太多改变。民间的自然传承也应当尊重传统。我们应该努力把握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容许在传承过程中有部分的改变。比如,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结合的新兴的民族音乐种类,也逐渐走进民间生活,而这恰恰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因此需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它们。

这样一来,一方面,我们可以增强民族音乐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激发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尽量保持原有的音乐样态,跟随文化生态环境而逐渐变迁。

旧的传统不会被原样重复,新的环境又会使新模式不断加入进来。文化只能是一个开放、流动和与时俱进的体系。过去,我们孤立的看待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传统与现代是对立的。实际上,在当今世界里,往往是现代里包容着传统,传统里也融入了现代。在新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中,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文化生态环境才是可寻规律。

[参考文献][]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北京民族出版社,。民族音乐学论文

【摘要】“田野工作”又称为“田野调查”,是指在特定区域中进行的文化人类学调查工作。该方法后被引入民族音乐学领域,成为该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音乐学研究者都必须进行田野考察以获取研究资料。

【关键词】田野工作;资料

一、田野工作的准备过程

(1) 确定调查对象和目的。

在《民族音乐学手册》一书中,作者玛西亚赫尔顿和诺尔玛麦克雷奥德提出了田野工作中的六个问题,即“研究谁”、“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什么”、“什么时间研究”和“去哪里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调查目的,以避免在实地调查时“手忙脚乱”无从入手。

(2) 了解被调查地区的相关资料。

二、结论

在进行田野工作之前,确定调查对象和目的、了解被调查地区的相关资料非常重要。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提高调查效率和质量。

在调查者确定了调查对象、范围后,就要开始搜集和了解与此次调查有关的资料,比如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相通艺术资料和本次调查对象有直接关联的专业音乐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调查对象的社会历史背景、音乐文化发展、民族生活习俗,这样才能对所考察的音乐对象的相关背景有较全面深入把握。

在调查过程中才能避免一些重复劳动,避免调查者在调查对象面前有一些不合适的行为。

(三)拟定调查提纲。

田野工作准备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拟定一份可行的调查提纲,调查者可以根据以下六个列出提纲。一份全面调查提纲可以帮助调查者顺利开展工作,为调查者明确调查方向,使调查过程变得条理化、系统化,不会在调查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设备不全、忘掉细节等问题。

二、田野工作的方法及原则(一)田野工作的方法。

民族音乐学者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几种集体操作方法,如“直接观察法”“个别访谈法”“集会调查法”等。

直接观察法,也称“现场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在音乐现场进行直接观察,详细记录音乐事项的一种调查方法;

个别访谈法,是指调查者在进入音乐环境后,逐一进行个别访问的调查方法;

集会调查法是指采用集会的形式与被调查群体进行座谈访问的调查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弱点,所以在进入调查现场时可以考虑交替使用,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音乐资料。

田野工作的原则在田野工作时,如何消除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双方的文化隔膜也是值得初学者注意的问题。调查应该做到诚挚交往、平等待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应该有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和朴素平易的语言交流,应该尊重民族情感和地方习俗,不滥用被调查者的时间和体力,从而消除调查者可能存在的种种顾虑和思想。初学者在进入调查现场时,在采集资料上要遵循“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持久性”。在调查时,要求调查者保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我、只唯实”的工作态度,如实、原样、求真记录,并且要抓住机会不断验证调查材料的真伪。在采集资料时,要持之以恒进行调查和研究,持久搜集第一手资料,并且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使采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田野工作资料的整理在田野工作过程中,现场笔记是最重要的一种文字资料储存方式,所以要及时跟进音乐现场笔记。在记录笔记时要注意内容一定要详细、真实,有什么记什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恶去修改所见到的音乐事项。由于田野工作的特殊性,

田野考察需要充分的时间,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整理好每天的工作日志,记录当天调查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以便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

在田野考察中,除了文字资料外,现场的录音、照片、视频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记录电子数码资料时,应该全面、多角度、多方位记录,并及时编辑文件编号、信息和内容,还要备份,以防资料丢失。

在调查过程中可能获得音乐实物,这些实物比文字、电子数码资料更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在收集到音乐实物后,要对每件实物进行编号,用文字详细说明,可以填写“实物登记表”的形式,这样有利于以后资料的整理。

对于初次进行田野工作的学生,应尽可能做好充分准备,多思考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调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田野工作不是游玩,需要端正心态,真正融入被调查者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张伯瑜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张伯瑜。《再议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星海音乐学报》,[4]()。民族音乐学论文。

下面有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华民族音乐具有突出的特点,其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

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得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例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则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例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和“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例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按照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常见。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

《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曲目常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手法,即在保留“母曲”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加花装饰和倍扩充,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比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曲目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将“放慢加花”的段落置于“母曲”之前。

还有一种常见的变奏手法是采用变化主题的结构,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中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会进行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的《铁策板声》则采取了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变化在锣鼓段中尤其常见。

自上世纪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音乐家对民族器乐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整理、加工、改编各种优良传统曲目,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也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在乐器改革方面,对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并且还出现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发展演化的社会科学。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又称田野工作法)对民族进行研究,期望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各个民族,探究它们的起源、分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

民族学旨在通过梳理历史发展、演变的各个方面,揭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规律或某一民族独特的发展规律。在欧美国家,民族学也被称为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研究人类文化属性,它和研究人类身体属性的体质人类学一起组成了人类学学科。由于人类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性不可分割,所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民族学起源于欧洲,曾经主要研究非欧洲和非西方民族的人类群体,不涉及西方民族。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目前民族学的研究已不限于非西方民族,世界各类人类群体,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会中的移民社区,都已成为研究对象。民族音乐学作为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学科,深受民族学及其不同派别的影响。

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存在争议,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在欧美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那么就意味着只研究非欧洲音乐。欧美学者既要研究“所有种族、民族的音乐”,又要将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音乐之外,这显然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受民族学的功能派别的影响。

比较音乐学研究也受到“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人类文化的研究不断进步,各个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也开始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这使得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得以扩大和转变。

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的学科如今已被称为民族音乐学。

需要承认的是,音乐的发展常常是在其他学科的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紧随文学和美术之后的脚步,比如古典派、浪漫派和印象派等的诞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学、比较学和民族学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相应的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就是在民族学研究的影响下诞生的,随后逐渐演化为民族音乐学。在汉语中,“民族”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例如“古代民族”、“全世界各民族”、“民族学”中的“民族”;二是指“中华民族”的简称,例如“发展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的“民族”;三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例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民族”。因为“民族”具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

“民族音乐”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代任何一种音乐,因为世界上所有音乐都是由属于某个民族的人创作的,因此都可以被称为民族音乐。例如,贝多芬的音乐属于德意志民族的音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属于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阿炳的音乐属于汉族音乐。

“民族音乐”可以特指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因为中华民族可以简称为“民族”,所以“民族音乐”就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简称。在这个意义上,“民族音乐”主要指的是中国传统音乐,而不是“五四”以来新音乐。

“民族音乐”也可以指少数民族的音乐,尤其在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经常使用。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同胞被称为“民族同胞”,少数民族的干部被称为“民族干部”,而少数民族的音乐自然就被称为“民族音乐”了。

由于“民族音乐”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因此在引入民族音乐学这个学科时也引起了争论。一些人认为民族音乐学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的各个领域的研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各种探讨。这两种解释与英文中这个词的含义完全不同。对民族音乐学的定位的争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民族音乐”这个词。

上述是关于民族音乐学的相关论文。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犹如浩瀚的大海,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曲种和风格。从民歌、器乐、曲艺音乐到戏曲音乐,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经收集到的民歌约有万首左右。

民族民间器乐也十分丰富,约有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曲艺音乐更是拥有多个曲种。戏曲音乐中,也有着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这些剧种中又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难以数计。

那么,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有许多原因。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为其奠定了基础;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也促进了各地音乐风格的形成;博大的文化背景也是其独特性的来源之一;众多民族和人口的多样性也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性更加丰富。

民歌和歌舞则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与人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两个部分。民歌的体裁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类。号子是在人们体力劳动中编唱的,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与劳动息息相关。而山歌则源自山野劳作,是对农耕生活和山野景象的抒发。歌舞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中的舞蹈动作也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动作。舞蹈与音乐相互辉映,共同打造出了民族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地抒发感情的民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中国的歌舞音乐也很丰富。

他的音乐特点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家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

歌舞音乐大体分为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

二、民族器乐分类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

三、曲艺音乐。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综合艺术,它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曲艺是叙事性的音乐,是在“演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文学、音乐、表演三者在曲艺这一综合体中相铺相成,有机结合,达到了今日曲艺的丰富、成熟的境地。

中国曲艺有多种,分类问题很复杂,一般根据音乐特点分类: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走唱类、琴书类、杂曲类、数唱类;曲艺唱腔体式分曲牌体、主曲体、综合体。

曲艺分南北不同,各自有长处,我们熟悉的如北方京韵大鼓、南方评弹。

四、戏曲音乐。戏曲,是指用音乐、舞蹈、唱腔、表演、道具、服饰、化妆等综合艺术手段表现人物性格、展示情节、宣扬价值观念,达到传播文化、弘扬艺术的目的的表演形式。戏曲音乐具有高亢、婉转、欢快、沉重等音乐特点。

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方式的中国传统艺术。其中,音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中国传统戏曲共有多个剧种,其中音乐遗产非常丰富,形态十分复杂。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戏剧性、民间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三个特点。戏曲的唱腔有抒情性、叙述性、戏剧性三方面的特征。而戏曲的器乐则多数处于伴奏、陪衬的较次要地位。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中国全国性戏曲之一,约有百年的历史,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的名师辈出,自世纪后半期至世纪初,谭鑫培等新人出现,谭鑫培作为这一阶段杰出的代表,博采众长,继承了余、张、程等前辈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有所创新,为京剧老生的一派宗师。此时的京剧不仅受到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清王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影响了全国。建国前后,京剧艺术家中有言菊明、谭福英、马连良、周信芳、李少春、杨宝森等老生,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旦角,盖叫天、厉慧良等武生,姜妙香、叶盛兰等小生,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净角,龚云匍、李多奎等老旦,肖长华、刘斌昆等丑角,以及孙佐臣、徐仁沅、王少卿、杨宝忠等琴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界。

在各行各业中,京剧艺术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念白,都有着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京剧艺术走向了鼎盛时期。京剧有许多不同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还有从昆剧和其他地方小戏、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

京剧唱腔主要有皮黄腔。二黄腔和强苍凉的声音充满了悲愤之情,主要用来表达悲伤、悲壮等情感;西皮腔则更为明快、欢快,能够表达更为灵活、欢快、昂扬的情感。除了皮黄腔,京剧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京剧演唱非常讲究,要求按字行腔、字正腔圆,注重声情并茂。

京剧的器乐文场以京胡为主,配合月琴、京二胡、小三弦等乐器。有时也会使用笛子、笙、唢呐、海笛等,而武场则会有鼓板、大锣、小锣、钹,有时也会用到堂鼓、水钹、碰铃、大饶等。京剧的著名传统剧目有《二进宫》、《玉堂春三堂会审》、《霸王别姬》、《卧龙吊孝》等。还有许多其他戏曲剧种,如北方的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碗碗剧,南方的赣剧、川剧、湘剧等。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旋律特征。我们可以从丰富的民族音乐中,为学前钢琴伴奏汲取营养。

不仅是对当前学前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和民族风格气质的熏陶。

本文将通过探讨如何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学前教育钢琴伴奏中融入更多民族音乐意境入手,讨论在学前钢琴伴奏中融合民族音乐的几种有效途径。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前教育、钢琴伴奏、高职教育。

所谓民族音乐,广泛意义上指的是一个民族具备的极具民间特色的一种音乐形式。我国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民族音乐领域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是民间歌曲或者是民间乐器,都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对于世界音乐史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璀璨明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的珍宝需要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

在儿童学前教育领域,作为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在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儿童能够在音乐课上领略到民族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钢琴伴奏教学的方法,增加对儿童民族音乐的熏陶,在为儿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也能够让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好地有所传承。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一)民歌

从民族音乐的体裁上看,民歌是占有很大比例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从古至今,我国歌曲宝库中存有大量的优秀民歌。劳动人民通过民歌表达朴实无华的情绪,有些民歌欢快动人。

有些民歌与特殊的历史时期相照应,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民歌都是从民间劳动过程中汲取灵感并创作而成。

从文化学者的角度来看,仪式音乐可能起源于我国古老的祭祀活动中。这种音乐普遍庄重,气氛凝重,少有欢快的作品。在过去往往是伴随祭祀活动产生,因此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戏曲是民族音乐中发展较为系统的一种音乐形式。不同的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戏曲音乐元素,因此在音乐形式上也更加变化多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京剧、川剧等剧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瑰宝。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中,增加钢琴即兴伴奏内容教学是将民族音乐与钢琴演奏技巧结合的一种方式。这种基于民族音乐特征而发展出的钢琴伴奏比单纯的钢琴弹奏更为复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钢琴即兴弹奏需要教师将设计伴奏的意图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针对民族音乐的特色进行和弦编配及和声编写的专业练习。

在前期教育过程中,高职教师也应注重对钢琴基础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琴键上准确地将音乐弹奏出来。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也可以提高教师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与熟悉程度,进一步推动学前钢琴伴奏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为了促进学前钢琴伴奏和民乐的融合,需要在教育改革中加强艺术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师,以提高自身的师资能力。只有具备过硬钢琴伴奏弹奏技巧的教师队伍,才能够不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如果高职院校总是通过其他音乐教师兼职的方式来替代专业钢琴伴奏教师,则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学生的钢琴伴奏演奏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高职院校可以针对自身情况酌情考虑人才的引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在校内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会等方式,让钢琴伴奏和民族音乐专业进行思想碰撞,挖掘出学校师资潜力,实现钢琴伴奏和民族音乐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促进。

除了引入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通过植入创新概念,增强民族音乐和学前钢琴伴奏之间的融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我国师范教育的一种,在教育过程中除了需要培养符合大众化要求的教师之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钢琴伴奏和民族音乐相融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节奏型的变化,让钢琴伴奏参考民族音乐的音乐元素,采用多种节奏形式,让钢琴伴奏表现出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在进行钢琴伴奏过程中,也可以更加灵活,通过运用钢琴高音声部来模仿民族音乐中的旋律。

使用双旋律的复调进行演奏,以展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和探讨当前流行的“新民乐”,剖析钢琴伴奏在其中的作用,并探索如何将其与学前教育中的其他曲目相融合。创新意识是提高能力的重要因素,尽管可能存在困难,但高职院校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学前教育中,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伴奏技能,以缩短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教育领域教师,高职院校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不断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的熏陶,让民俗音乐融入钢琴伴奏中,为学前教育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怡. 少数民族音乐的钢琴化实践探索——基于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视角[J]. 贵州民族研究, 20XX:XX.
[2] 杜蔚.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 通俗歌曲, 20XX:XX.
[3] 民族音乐学论文.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乐器的轻柔演奏中表达作者的情感。

民族文化的血脉深处在无形之中流淌着悠扬动听的乐曲。每当听到古典音乐的响起,独特的中国风便让人心灵深处产生不一样的触动。尽管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仍会因为凄凉忧伤的《二泉映月》而伤怀,被《霸王别姬》的悲凉豪迈而震撼。这些曲子再现了古代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呈现了当时的英雄儿女和跨时代的哲理思考,它们都是多情又发人深省的。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时代,音乐文化就已相当发达;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中华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包含了典制性音乐,例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还包括娱乐性音乐,例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塑造皇权至上的自我形象,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是指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它与书画诗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在琴、棋、书、画中,琴被视为最重要的一项。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越尘世、合一天人的境界,体现出“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中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代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宗教音乐是体现中国宗教信仰多元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等各种教派的音乐。外来宗教带来了不同于本土音乐的乐器和音乐,不断地与本土音乐融合。宗教音乐也有着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等形式,综合艺术占据主导地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体裁、形式、风格、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并不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但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学校期间是在清末才开始的。康有为在光绪帝面前提出废八股,普及教育的潮流让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

于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这时期正处于学堂乐歌转变的关键时期。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采用了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并且按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进行上课。学生们不仅演奏传统乐器,而且还通过现代方法演奏传统乐器。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体,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并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将传承中国音乐作为重要职责,对许多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

尽管已经采取了多种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得到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着割裂、脱节的现象,这导致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轻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

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

同时也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涵盖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曾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这意味着,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将西方或其他流行音乐视为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则必然会损害我国民族文化的价值。

【民族音乐学论文】相关文章: 民族音乐学论文的研究对象历史回顾与思考、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小学音乐论文、美术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车工工艺学论文、法律社会学的论文等。本文还就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探讨。

(“_”);

(“_”);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