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原文与鉴赏-《生活是多么广阔》原文与翻译、赏析】

《国殇》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原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鉴赏】:这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悲壮的祭歌,也是一首咏唱为国捐躯将士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颂歌。篇中生动而概括地描写了这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的勇敢拚杀,义无反顾,也歌颂了他们壮烈的牺牲精神。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众说纷纭。现在一般学者认为此诗写于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年)秦楚丹阳大战之后。楚怀王十六年,秦欲伐齐,但怕楚国干涉,于是派张仪到楚国游说,要楚怀王与齐绝交。条件是秦赠楚地六百里。楚怀王见利忘义,答应了秦国的要求。秦胜齐后,怀王到秦受地,秦王食言,只承认许地六里。楚怀王勃然大怒,悍然发兵攻秦,战于丹阳。由于楚军准备仓促,大败,丧师八万,主帅屈匄也卧尸沙场。屈原对此深为哀痛,因而写下了这首祭歌。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国殇》时说:“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屈)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进程及其场面。其中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描写楚军将士们身临战场的英勇形象。首句写楚国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可谓披坚执锐,准备战斗,一个临战不惧的形象初呈现于读者眼前。次句写两军交战,短兵相接。“车错毂”与“短兵接”,从敌对双方车轮交错,面对面的白刃战中来描写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奋勇迎敌、刀剑砍杀的形象,丰满了将士们“操吴戈”、“披犀甲”的英武形象。三句写敌军人多势众。“旌蔽日”描写战场上敌军战旗遮蔽了太阳。“敌若云”描写敌人象大片乌云一样压过来。这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敌人的兵力强大,反衬出后一句在“矢交坠”的恶战中,战士们同仇敌忾,争先冲杀的英勇形象。这里,诗人把战士们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刻划他们的光辉形象,更显得鲜明突出。后六句为第二层,描写战士们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五、六两句写敌军冲进楚军阵营,楚军伤亡惨重。“凌余阵”与“右刃伤”,写众多的敌人冲乱了楚方的阵脚,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可见战斗的激烈,形势的险恶,这无疑是对楚军将士的严峻考验。面对这险恶的形势,战士们毫不畏惧,而且勇气倍增。七、八句就是写楚军虽败犹斗,勇武不屈。“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饱兮击鸣鼓”。《孙子》上有激厉士气的“方马埋轮”战术的记载,这种战术在战国末期虽不一定使用,但诗人却巧妙地借此作为描写战争的素材。诗人用“霾轮絷马”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战士如此,将军也不示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援袍击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与冬冬鼓声相呼应的震天的喊杀声。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楚军全军覆没。九、十两句就是描写楚军覆没的情景。“天时怼兮威灵怒”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战场上惊天动地、鬼哭神泣的壮烈气氛,用来烘托后一句的战况:“严杀尽兮弃原野”。战士们宁可横尸疆场,也不愿放弃祖国一寸土地。以上描写在战场形势急剧恶化时战士们的牺牲精神,进一步表现出战士们无比英勇的气概。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诗人是按照战斗的自然进程展开描写,再现了这次战斗的全部过程和各种场景,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后面八句为第二部分,是诗人对阵亡将士誓死卫国的爱国精神的深情礼赞,颂扬了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拼命厮杀,虽死不屈的精神。这一部分开头“出不入”与“路超远”两句,写战士们抱着为国牺牲的决心,远离家乡奔赴渺茫遥远的战场。特别是诗人用了两个同意词语“出不入”与“往不返”来加重语意和语气,突出了战士们以身许国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忽”与“远”,描写战场遥远辽阔,表现出战士们激昂慷慨、奔赴战场的英雄气概。接着,“带长剑”与“心不惩”两句,描写战士们虽然身首分离了,而依然“带长剑”、“挟秦弓”,紧握手中武器,不失战士本色,描绘出阵亡将士在激烈的战斗中慷慨悲壮的刚毅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句的有关叙述描写,不是有意对第一部分所写战斗进行补充渲染,而是作祭奠亡灵时,通过歌咏将士生前的行为展示他们的崇高精神。可见描写的角度与侧重点都与第一部分有所不同。其目的在于抒写对为国而捐躯的将士的感情,为引出最后四句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这四句的首句赞扬楚军将士的“勇”、“武”精神,一个“诚”字又对二者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使人笃信无疑。次句揭示了他们刚强不可侵犯的高尚人格。末二句悼念他们虽死犹生的大无畏精神,悼念他们精神不死,忠魂毅魄在天有灵。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永远活在诗人和楚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楚国人民永远战斗下去。《国殇》这首诗在内容上是感天动地的,在艺术上也是成熟的,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第一,出色地描绘了秦楚国丹阳大战的战斗场面。《国殇》第一部分描写战斗的过程,虽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描写比较出色。从内容丰富来看,仅十句诗就描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战争画卷。其中既写了敌军人马势众,旌旗蔽日,来势凶猛,又写了楚军将士斗志昂扬,不畏强敌,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地怨怒,尸弃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战士披甲挟弓奋勇争先,也写了将帅援袍鸣鼓、临阵指挥。总之战争中涉及到的各种事物本诗都涉及到了,几乎已容纳了当时战斗景况的所有内容。从描写手法看,既有概括描写,也有具体描写,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全景鸟瞰与局部特写结合在一起;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一起,使之互相补充、映衬比照,把战争的画卷浮雕般地突现在读者面前。第二,生动地再现了楚军将士的精神人格。关于这一点,文中已涉及到,此处不再赘述。第三,质朴精炼的语言。如果将《国殇》与屈原其他作品比较,语言色采并不瑰丽,也无比兴手法,而更显得比较质朴。如“矢交坠兮士争先”,“车错毂兮短兵接”、“霾两轮兮絷四马”等诗句,平易朴实如夺口而出,但表现力很强。叙事、写景,细腻真切,但用词简约,实为精炼之至。即使第二部分的祭歌,言辞通晓明白,朴实无华,诚如老子说的“丧言不文”,但写得精妙无比。另外,语言形象,句式整齐,音调和谐,也是《国殇》在语言上的又一特点。

《生活是多么广阔》原文与翻译、赏析

《生活是多么广阔》原文与翻译、赏析 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作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火下露宿。 去过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赏析】 像白鸽飞过晴空,那朗朗的哨声引起人们对蓝天的向往,这首对生活的赞歌,风靡了一代青年,鼓舞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挖掘人生的宝藏。诗人满怀着激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人们飞向高山、大海、北极、赤道……,飞向一片片神奇而又美妙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工作,去唱歌、演戏、修路,去开飞机、当科学家、做诗人; 还可以去探险、滑雪、驾舟……,生活中有着这样丰富的内容,生活将会十分幸福和美好。诗人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现代意味的社会生活图画,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到此,笔锋一转,诗的触觉悄然伸向人的内心世界,引导人们寻找心灵的宝藏,这里有高尚、纯洁、真诚、火一样的热情和力量。然后诗人将思绪引回到对生活的礼赞,重复第一小节的内容作为全诗的终结,但又不完全相同,他将第二句改为 “生活又多么芬芳”,这是诗人在挖掘了生活中那么多“快乐和宝藏”以后由衷的感受。这种同中有异的反复,既具有新的诗意,又有一种复沓回环的韵味。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自由体,不受格律限制。诗中第二节一连用了个排句,很有气势,写法上颇具特点。在此,为避免单调呆滞感,除了在情绪上诗人注意张弛有度,自然形成诗歌内在的抑扬起伏的律动外,在形式上,对排句的长短、韵脚的疏密、音组的顿数等也注意互相配合调整,以使内在的情绪律动外化为鲜明的铿锵有致的节奏,这节奏随着感情的激越柔和的转化相应由急促过渡到舒缓。例如第二节起始三行,诗人以奔放的激情去描绘生活中美妙的图画,一连用了六个排句,都是短句,又押同一韵,这种欢快急促的节奏造成跳跃旋进的气势,逼人而来,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紧接着韵脚一转,诗人用了两个长排句,于是节奏舒缓下来,情绪也显得柔和悠远,诗的触角自然转向了对神秘的心灵世界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