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杜牧全集

    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范文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一)独立学院生师比普遍较大

    教育部对于教师指导人数仅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但在很多独立学院在热门专业中,招生数量大,即使临时聘请大量兼职外聘教师,

    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也会突破名学生,很难保证论文质量。

    (二)论文指导教师两级化明显

    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来源一般为高校退休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两极化非常明显。

    年龄大的教授指导经验丰富,

    要求严格,但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少;年龄偏轻的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少,但是与学生沟通无障碍。

    (三)大量的兼职外聘教师

    由于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少,

    独立学院不得不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选择外聘指导教师的,

    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有距离感,很难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外聘指导教师又对关于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或者在执行上力度不够,造成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粗放,毕业论文质量较差。

    (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很多独立院校都设立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管理规定,但是在执行中仅仅注重形式而达不到设定效果。比如论文题目审核,应该由相关专家进行严格审核,在执行中,

    相关专家对于提出意见极为保守;教师指导记录表,为了应付检查,

    指导教师会授意学生根据学校的最低要求酌情填写。

    二、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控制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为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母校培养目标为研究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因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学院发展的总体部署下,突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会计师人才”。

    在这培养目标下,毕业论文的工作注重应用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向。

    (二)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落实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根据学院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详细规定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规定在第七学期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和以系主任为组长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在第十周前各专业学院提交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及时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和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

    严肃纪律和要求毕业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后,

    各系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

    向学生阐述开展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流程、毕业论文的管理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主要向指导教师阐明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毕业论文的流程、指导教师如何在系统中录入题目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等重要问题。

    通过“学生-指导教师”两条线在分别明确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相关规定上达成一致。

    (四)查阅资料

    充分论证,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选题开题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后,选题工作正式开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系选题近些年来一直采用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

    选择指导教师。

    指导关系确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题目,题目可以教师提出,

    也可以学生提出教师审核。院系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题目审核把关,题目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开题报告。

    (五)指导过程做好指导记录

    确保指导工作留有痕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

    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最少“三稿三审”,按月填写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情况,并保留至少份有批改痕迹的毕业论文初稿备查。

    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开展院系两级中期检查,对于指导不负责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督促和批评,确保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为了杜绝学生抄袭情况,要求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报告。

    (六)发挥评阅环节的监督检查作用

    充分准备进行答辩在评阅环节增设教师评阅反馈意见表,如果评阅老师确实认为学生论文质量较差,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的或者不能达到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要求的,

    填写评阅反馈意见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在进行评阅分组和答辩分组的环节,均是在保证完全回避原则的前提下,把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同组学生,

    分配到不同的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避免某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标准过严或者过松的情况。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基于把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进行细节管理。

    另外,独立学院还可以充分利用毕业实习、产学研基地等等外部资源,鼓励双导师指导,

    采用多渠道、多方式途径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意见》中针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个不适应”,明确提出了“坚持七个必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蕴含有极深的思想内涵,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有力的指针。其中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以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总之,“坚持七个必须”,实际上也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七条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首要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坚持这七条基本原则,

    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就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分层次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过去,《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均是较概括地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意见》则分小学、中学,

    中学又专门对高中、职业学校分别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紧迫要求。

    这样就更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

    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此外,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

    新增加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即社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

    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些新增加的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意见》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要加强“三课”建设和教学。

    “三课”即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

    过去一般只提出了搞好“两课”建设和教学,

    《意见》新增加了职

    业学校德育课,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也使中小学主渠道德育课的体系更加完善,

    更加全面,

    也更加系统。

    二是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要求。《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其中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意“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首次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

    《意见》提出,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

    也是对过去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教书育人”、“整体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是首次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要求。

    《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并分别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班的有益活动、业余党团校教育、改进教育活动手段等提出了系统的要求。

    尤其是专门对“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概念界定,

    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对加强“话题作文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有力措施。

    这应当说是对同志“各级各类学校,

    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的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对此,中小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四、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过一些要求,

    但《意见》则首次专门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即“以马列主义、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的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使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应当准确地把握。

    二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即“四要”: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

    二“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三“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四“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要坚持并创新地运用这四种方式,

    我国的中小学师德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三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保障措施,即“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

    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三个建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五、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对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意见》根据同志关于“对教育事业,

    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②的指示,进一步强调指出“全社会共同努力,

    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其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工作”。

    这样就能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有效统一。

    《意见》对新闻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公安、工商、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

    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

    其中的主要要求是:“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

    “两个大力宣传”是“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

    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是“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是“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

    “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总之,默默无闻作文

    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使我国广大青少年都得到健康成长。

    六、强调指出了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必须实行强化的运作保障评估机制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都曾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问题作过一些要求,还曾在《规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

    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并创新地提出了领导管理体制和运作保障评估机制等系列问题。

    首先《意见》站在国家命运和教育战略的高度严肃指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为此,《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实行和不断强化“一个体制”、“三个机制”。

    “一个机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三个机制”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

    行机制、德育工作运作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

    这“一个体制”和“三个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整体工程,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建立健全并实施强化之,就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运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总之,《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坚决贯彻。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力求克服八种不良倾向,

    即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小学德育不重视中学德育,只重视普通学校德育不重视职业学校德育,

    只重视学生德育不重视师德教育,只重视课内德育不重视课外德育,只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不重视隐形德育课程,

    只重视校内德育不重视校外德育,只重视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不重视实际的德育效果等不良倾向,

    从而使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真正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的需要,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②《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人民教育》年第期。

    摘要:本文认为《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它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分层次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还明确提出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同时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和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实地调查问题与改进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

    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职业责任、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

    毕业论文是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近些年来高校毕业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如何改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

    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选择某高校会计专业届、届毕业论文为样本,

    学生人数为人,剔除资料不完整的部分,有效样本为人。调查资料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意见、评阅小组意见、答辩小组评语等,

    逐一翻阅手工整理。针对学生设计了问卷,

    包括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调查、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调查、对老师指导的调查、对论文答辩的调查、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

    每一选项下均设置了被调查者发表已设计选项以外内容的栏目。问卷采取五级打分的方法收集整理。

    发放对象是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刚刚完成毕业论文的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份,收回份,

    有效问卷为份,其中对教师指导、对论文答辩、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部分的有效样本为份。为了解毕业论文组织情况,

    对样本大学的会计学院届与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三个二级学院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的制定与执行等,

    逐一整理与跟踪。

    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管理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现行本科培养计划中,没用对学年论文、课程论文的具体安排。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之前未能接受论文教学的相关训练。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

    上述调查显示:.%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

    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

    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仅占.%。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

    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

    谁不说俺家乡好作文

    (二)毕业论文工作流程调查本文对样本大学个二级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的文本整理与后期执行的跟踪,结果如下:()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时间节点的计划。依据会计学院对届与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对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将论文主要工作分为:学院动员(学生开始工作)、导师与学生见面(导师开始工作)、提交开题报告、提交初稿、提交定稿、答辩等项。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

    调查数据略):学校规定“第六学期结束前,二级学院组织布置毕业论文动员工作;

    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于第八学期第十二周开始”。调查对象中仅只有一个学院的启动时间符合要求,其余均在第七学期开学初,

    答辩时间均符合规定,实际上缩短了论文的工作总时间。样本单位的论文总工作周数分别为、、、不等。

    ()毕业论文主要工作时间的计划。根据学校规定,论文从动员到答辩的全部工作时间约为周(不包括期间的寒暑假时间)。为分析各类工作时间安排的情况,

    将主要工作期间分为了段:布置论文――师生见面;师生见面――开题报告定稿;开题报告定稿――提交初稿;提交初稿――提交定稿;

    提交定稿――答辩。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总的工作时间均为周,比学校规定时间缩短了周。

    对届总时间的分布看,

    第、、段作为指导与写作的实际可用时间(其他的时间一般是学院实施相关分配导师、检查审核、评阅、答辩组织等论文的管理工作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为%。本文同时调查了本校其他二级学院的工作计划发现,其比例为%、%,对会计学院安排的合理性有所质疑。

    基于对初稿写作的难度的判断,

    样本学院对第段安排的时间最长,且期间包括了寒假。本校有的二级学院采取的做法是“短长”,而非“长短”,两种方案如何选择还需谨慎。

    第段的时间中包括学生熟悉论文写作要求,初始选题,以及学院分配老师等,

    样本学院的时间安排均比所调查的其他学院长(周、周),

    如何规划更合理需要商讨。()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执行。通过对会计学院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部分执行情况的调查发现:第一,时间节点的执行情况缺乏刚性。

    如部分学生开题报告的定稿提交时间由规定的.。,

    拖延到.。;

    而对预期不交论文者并未按原规定的处理。第二,部分工作未履行。如应由学院组织的中期检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开题报告、学术不端检测的抽样审核,

    以及论文成绩的最终认定等均未按要求实施。第三,

    部分工作程序未规范。

    如指导、评阅、答辩未通过的后期补答辩等程序,以及论文的归档、总结等工作缺乏不要的规范。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

    论文工作程序安排是值得推敲的,如何在既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最有效的使用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合理安排与严格执行。

    (三)教师指导人数分配及执行统计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的调查结果见表(),

    教师指导数量超过学校规定(一般不超过人)。届与届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均指导人数为.人,

    最高为人,

    最低为人。辅修学生论文指导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

    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指导方式与指导次数统计分析以学生填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记录为依据,对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方式采用以及指导次数调查。

    指导次数包括选题开始到论文定稿为止的期间内。指导方式分为:面谈、电话、邮件等。调查结果见表()、表()、表()。从调查结果看,()教师指导的工作量大,

    .%的教师人均指导次数在-次,最高为次,平均为次;

    ()从指导次数反映的教师指导的工作量不均等,最高(次)与最低次数(次)差距甚大。

    ()在三种指导方式中,面谈采用较广泛,电话方式相对较少。未采用面谈的为人;

    未采用电邮的为人;未采用电话的为人。

    ()上述数据来源于学生填制的手册,由于个别学生提供数据的不够准确,会影响对本问题的分析。

    (二)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小组评阅意见调查分析根据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的要求,将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内容要求分为:选题、研究工作、质量水平(论点、论据、论证、行文或结构、贡献与创新)、不足、结论意见五项记分,

    每项分。将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内容分为:选题、论点与论据论证、结构与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不足五项记分,每项分。

    将答辩小组的评阅内容确定为:论文质量、论文陈述、答辩情况、结论意见四部分,另加意见书写认真情况。每项分。调查结果见表()。

    从表()看,()指导教师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漏,

    较为完整的仅占.%。缺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完成论文的工作,

    以及论文的不足等方面。评阅意见分别有电子版与手写板两种形式,在电子版中存在复制的现象,手工版中存在书写欠整洁的问题。指导教师填写评阅意见的认真程度可见一斑,

    如何规范值得关注。()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较为完整的比例低,仅占.%。绝大部分存在缺项其中缺一项的占.%。

    对于.%缺项级以上的评阅意见是要重点关注的,缺项主要集中在对贡献与创新、不足的评价。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乏针对性,

    只是一些适用于不同论文的套话,甚至直接复制等。

    论文的英文摘要的质量如何、附件情况等基本没有涉及,只有极少数评阅中评价了数据处理能力。()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填写完整的仅占.%,

    大部分答辩小组的评语属于基本符合要求,

    不同程度的均存在缺项。.%为缺项为项及其以上,接近半数,其中.%的评语问题较多的。评阅填写字迹潦草的现象比较普遍,

    大部分有缺项的评语首先是填写的字迹潦草、不认真。综合对导师评阅、评阅小组评阅、答辩小组评阅的调查,集中反映出,

    教师层面对论文指导工作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对论文指导手册的调查中还发现,对比学生与教师对论文完成总结的填写情况,教师的完成质量低于学生,

    这也进一步表明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的确存在问题。

    (三)教师论文指导调查分析()教师指导中的问题学生没有明确看法表()。对与第、、、、项所涉及的教师指导中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没有一致的看法。只是对教师之间对论文的要求存在差异有.%。

    ()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本选项并非反映存在的问题,只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想法。

    .%的学生持赞同意见,可以认为学生对选题是十分关注的。()师生交流应采用多种方式和增加次数。前面已有从学生写作层面提出了与老师沟通的建议。

    本部分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目前邮件交流是主要形式,

    由于实习影响了面谈的次数。部分同学还建议:学生应主动找老师,教师尽量留多种联系方式方便联系,结合邮件方式可多进行电话交流,

    增加面谈次数。()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在改进老师指导的调查中,部分同学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如:指导过程中应要求更严格,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适当安排指导会,

    教师可以更早些与学生沟通等。

    四、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一)毕业论文形式调查与分析以学生论文为主要调查对象,

    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构框架的完备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参考文献的充分性。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学院的现行做法与统计分析的需要采用的分类标准见表()。()选题宽泛的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上述统计是仅仅从选题的字面上的分析,但是,从中也能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选题偏离专业。

    表中的份不当的选题基本属于此类。如“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和管理研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合理性研究”等。

    二是目标宽泛的现象也有一定的数量,

    如“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三是部分题目的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存在歧义。如“论我国物业税转实的税率设计”等。

    四是比较恰当的题目的比重仅占.%。选题中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小题细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结构框架的明显缺项比例低。结果分析: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论文结构合理,有明显缺项的仅占.%。

    尽管在结构完整性方面问题较少,但是.%的结构体例一般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规范研究仍然是当前主要的方法,

    .%的学生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的应用已经有所开展。

    .%学生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在规范研究的同时部分同学(.%)注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方法还未能在毕业论文中采用,调查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也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图表使用有限,文字差错低少。

    调查结果见表()显示:.%的论文不存在文字表述的错误,且无严重错误的发生,文字表述的差错率较低;

    部分论文存在小的差错或偏误,占比为.%;

    份错误严重的论文是值得关注的,占比.%。论文对图表并用的并不广泛,

    占.%,尤其缺乏对图的运用,仅占.%。.%的学生并未使用图表的形式,

    一方面是论文本身不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是学生对图表的使用不重视。()参考文献的运用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数量基本上在篇左右,篇以上仅占.%,

    本科中还有极少数(.%)在篇以下。参考外文文献的数量基本上在-篇,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外文文献。即使标明有外文参考文献的论文中,对该文献的具体运用,

    也仍令人质疑。参考文献的时间基本为近年,在时效上还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二)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如表()所示。()论文写作的时间投入有限。

    .%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

    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

    ()对选题及开题报告的完成现状的判断分歧不明显。

    对选题与开题报告给出的两项调查结果意见差异不明显。

    同意选项的比例(份)略高于不赞同的比例(份),认为开题报告基本到位的比例(份)略高于认为不到位的比例(份)。()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对所设计的、、、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

    分别为:.%、.%、.%、.%。至于论文是否存在借鉴引用的内容较多,被调查者各持己见。

    ()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

    各选项的“说不清”档级的填列人数基本在-份,平均为份,占比.%。这部分同学实际上是没有发表意见。

    (三)毕业论文成绩调查与分析调查样本为、届学生毕业论文,

    共份。将论文成绩分为以下个等级,

    分布情况见表()。基于论文的总评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评阅小组成绩、答辩小组成绩三部分组成,即:导师的评分×%+评阅小组的评阅分×%+答辩小组的评分占×%。

    按此构成情况,对成绩构成做进一步统计分析见表()。成绩总体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成绩主要集中在“良”、“中”占比为.%;

    分以上的论文极少,仅为.%。成绩构成情况统计结果表明:()从论文的平均成绩看,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不论是全体样本,

    还是分年级与分专业样本、还是分班级的样本均反映出此特点。这种现象,是否表达指导教师评分较宽,还是评阅与答辩评分较严。

    ()从最高分、最低分看,仍然表现为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且在全体样本、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的样本中基本也是如此。在最低分中还看到导师未给出不及格的成绩。()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中分差达到分以上的有份,

    其中最高为分。()随机抽取份样本,其中分样本(约.%)的评阅成绩或答辩成绩高于导师成绩,其中有两份的成绩差额分别为分、分。也就是说,

    尽管平均成绩反映出的导师成绩高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但是,从个案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论文显现出相反的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院管理。首先,缺乏对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相对独立性。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必须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

    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现实中将毕业论文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看待,

    割裂其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混淆了毕业论文教学与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导致毕业论文写作前缺乏前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其次,

    缺乏对现行框架下实施方案的合理设计。现行毕业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程序与时间节点”)的设计存在缺陷:已有的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程序不完整、部分内容缺失;已有的内容与要求不清晰等。

    同时,

    对现行规范的执行缺乏刚性,监督检查不到位,如教师平均指导人数的突破上线,

    疏漏对选题的审核、中期的检查、成绩的审核等环节,答辩的时间安排短,最终通过率%等。最后,缺乏对组织实施的有效监督机制。

    尚未建立以奖惩导向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学生论文成绩考核不严格、缺乏淘汰机制、通过顺利。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考核不严格、缺乏奖惩机制,教师指导优略无碍,论文教学整体效果差。

    对管理层的管理职责缺乏必要的考核问责机制,组织实施的管理水平不及。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根本原因。

    问卷调查中,

    学生希望加强对教师的选择加强论文管理,

    定期检查论文进程,建立导师淘汰、奖惩机制等。()教师指导。一是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

    导致可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思想实施论文指导工作,面对一项具有极强弹性的工作,个别教师的浮躁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完成过程。问卷调查中.%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

    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

    增加面谈次数。二是因人施教指导的方法不足。

    论文的指导是一个具备明显“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选题不同,研究视角不同,

    选用方法不同等,

    使得教师需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面对学生的需求,

    教师还面临着一个再学习的问题。但现实中,能有这样工作态度的教师的确不多。

    三是高质量完成指导的要求不足。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与水平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完成指导工作的质量要求。在现阶段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考评相对弱化前提下,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

    加之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师也缺乏高质量完成论文指导的压力与动力。因此,

    尽管教师指导论文数量超过上限,甚至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努力,

    均可按期完成任务。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指导中应严格要求。

    ()学生写作。大学期间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学,学生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的学习。问卷调查中,.%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

    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比例仅占.%。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

    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课程学习”、轻“论文教学”的思想,对论文教学环节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主要以“如何能顺利通过”为目标,

    而没有过多的思考通过论文教学希望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在面对就业实习考研几项工作的时间冲突,从完成的顺序上,论文一定是在最后。而且,

    投入的时间明显不足。

    问卷调查中,.%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

    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专业研究能力的匮乏,

    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匮乏。普遍存在论证资料信息整理不够,

    研究证据欠充分,研究结论价值单薄。个别同学在论文中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

    却不求甚解。问卷调查中,

    对所设计的:“缺乏对所研究目标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现状的深入研究”“整理参考文献提出研究思路的能力不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够”、“缺乏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应用的训练”等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分别为:.%、.%、.%、.%。

    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

    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

    尤其应该多些面谈”。有还要求“多进行电话交流”、“尽量多留联系方式”、“学生应主动找老师”、“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安排指导会”“增加面谈次数”“教师可以更早的与学生沟通”。

    (二)相关建议()毕业论文教学切实纳入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论文教学、实验教学等均是本科教学的不同形式。论文教学的最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品质素养、情报素养、学术素养、综合素养。因此,论文教学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形式,论文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与此同时,本科教学又不可忽视论文教学,

    研究生教学又不可没有课程教学。即使在此状况下,课程教学中通常包括了以课程论文体现的论文教学,

    论文教学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后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科的论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论文的写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实施的目标与要求不同,

    论文教学一般包括: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这三类型也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毕业论文教学是论文教学的重要形式。现实中实际上是忽视了甚至取消了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

    导致了毕业论文成了空中楼阁,

    失去了基础。增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文献检索专题;热点问题专题;优秀毕业论文点评专题等。

    部分专题以外聘教师完成。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理论联系实践的专门问题课堂讲授、学生研讨;明确与落实需要完成课程论文的具体课程教学计划。

    增加对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文献检索、调研报告、学年论文等的要求。

    ()毕业论文教学实施流程的再造。启动激励竞争机制,允许个别教师指导学生数量超过学校的标准,

    也允许出现个别教师落选;提供了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融合的平台;加大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前期(选题前)的指导;增加了对假期时间的利用;延长了论文教学时间,

    使得学生实习前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成为可能。细化落实学院对论文的组织管理,包括: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规范夯实论文动员环节;细化学院对论文的中期检查;

    明确答辩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辩等环节的管理;细化指导、评阅、答辩意见撰写要求;试行院系两级答辩办法;增加论文撰写与指导过程的记录等。建立毕业论文教学奖惩机制,

    既奖励优秀论文、又实施论文考核的末位淘制;既奖励学生,

    又奖励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建立优秀论文、典型论文后期的出版、推介、使用制度。

    完善论文总结归档工作。

    ()建立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评价与最终成绩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事故认定与优秀评价等,

    确保论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孟梅:《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年第期。

    []汪凌燕:《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运作方式》,《武汉科技学院学报》年第期。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归纳整理后认为,

    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毕业生不能按约定履行就业协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成高校学生求职就业的基本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高校与用人单位必须通过签订协议书的形式实现就业选择。就业协议实质上是一种就业合同或用人合同,是供需双方录用与被录用关系的法律依据,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协议内容,

    履行合同义务。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

    违约现象却屡屡发生,如,毕业生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最终只能履行一份协议而造成违约;

    因出国、考取研究生、公务员或参军、选干等造成就业协议不能履行而构成违约。毕业生违约行为不仅干扰了就业市场,影响学生所在学校的声誉,

    而且给用人单位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侵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第二,

    大学生求职中被用人单位的歧视现象。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也存在着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就业歧视问题。

    一是性别歧视。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重男轻女,

    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女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权利;二是对学校、地域的歧视。

    一些用人单位限招甚至不招某地区、某学校的毕业生,剥夺了这些区域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自认运气不佳,没有意识到求职就业的权利被剥夺,更谈不上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毕业生对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概念分辨不清。这是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纠纷的问题之一。签订三方协议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

    三方协议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

    它具有法律效力,但不能替代劳动合同。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三方协议即告终止,

    此时用人单位会与其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有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

    劳动纪律;

    合同中止条件;

    违约责任等。劳动合同的条款更加明确详细可操作性强。

    合同签订之后,双方即正式确定了劳动关系。

    可见,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业协议的效力始于签订之日,终止于学生到工作岗位报到之时,它不是劳动合同,因而不是确定劳动关系的凭证。

    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分别存在于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同阶段。毕业生要想实现就业必须签订两个法律文件,

    即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从法律属性角度分析,就业协议书是一种预约合同,

    依照预约而订立的劳动合同才属于文本合同。预约合同具有与其他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

    当事人违反就业协议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在现实生活中,

    有时当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却拒绝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或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变更相关条款。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毕业生委曲求全,不懂得或者不敢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一是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

    二是由于目前大学生求职就业难,怕失去就业机会。

    从另一方面看,有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后毅然辞职,

    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极其不负责任,这也是缺乏法律意识的一种表现。

    第四,毕业生对见习期限与试用期的界限不明。见习期制度是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经人事部门办理录用手续,

    在用人单位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就业的见习期为一年。

    试用期制度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了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个月的考察期限。见习期短于合同期,试用期短于见习期。

    就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不清楚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与劳动合同之间的关系,影响自己合法权益实现的案例屡见报端。

    譬如,毕业生想在试用期内提前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则认为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应当受见习期的约束而不能解除;用人单位故意以见习期代替试用期,

    变相延长试用期,使毕业生无法在正常的试用期内行使其权利。

    之所以发生诸如此类的法律问题,一是多数大学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面对侵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束手无策;

    二是就业市场不规范。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

    在大学生就业中不正之风的存在,

    违背了“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从而引发了法律问题。

    二、防范大学生求职就业中产生法律问题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频繁发生的法律纠纷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就业指导,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净化就业环境,

    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一,

    加强法律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面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中的法律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增强其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一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现状看,多数学校仅限于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课,

    这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且大部分学校往往将就业看作是学生毕业阶段的一项工作,而在低年级很少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因而使得相当多的低年级大学生缺乏对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了解,影响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了解社会职业状况及人才市场动态信息,

    导致他们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和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明显不足,从而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一些法律问题也凸现出来。为此,高校应该将法制教育,

    特别是对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宣传教育工作提前到新生入学后,做到早关注、早准备、早预防。二是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成熟,制度不够健全和规范,在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同时,突出维权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维权意识教育,

    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法律及法规学习和研究基础之上,

    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一个较全面、透彻的了解,才能平等地与用人单位对话,据理力争,保障自己的权益免遭侵害。

    三是引导学生关心有关择业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对这些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第二,加强职业指导,实现就业理性化,

    减少法律问题的发生。随着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实现了求职的双向选择,

    出现了职业市场。然而多数高校对学生的社会职业指导却未予以高度的重视,

    面对职业市场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毕业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无所适从的境地。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少量经验、家庭的有限帮助和对职业市场的粗浅了解,调节自己的职业选择行为,

    对职业机会、职业具体内涵、职业的前途以及职业市场行情等知之甚少,

    使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大,降低了选择的成功率。不难看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职业指导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也是大学生职业认识成熟与发展的过程,

    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

    通过系统教育,

    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自觉地选择生活目标,确定升学、就业方向,

    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就高校教育而言,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

    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四个阶段相互贯通,

    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指导链。同时,职业指导应专业化,

    即应把职业指导看作是一门课程、一个专业,而非单纯行政工作,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

    进而实现职业指导的专家化。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角色、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不断成熟与发展,他们会很理智的处理求职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和职业的选择会更加理性化,

    从而减少法律问题的产生。

    第三,加强就业法律指导,

    防止法律问题的产生。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所作的指导及就业服务,

    其中包括:①帮助毕业生掌握与就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在选择职业时兼顾个人、社会与国家的需要,

    摆正自己的位置,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③发展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

    ④了解影响升学与就业的诸种因素。

    ⑤推荐就业,根据学生就业志愿及学生职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向社会推荐,并辅导学生捕捉人才信息自我推荐。其中对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尤为重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就业中法律问题产生,

    并能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法律问题。根据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应将就业法律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设。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变化,毕业生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始找工作,

    他们会频繁参加不同层次的人才招聘会,在求职就业签约中一些法律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在大四上学期开设此课程较为适宜。

    第四,社会各界应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规范就业市场,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注意发挥由各级政府部门的就业场所和人才交流中心的主体作用,对进入招聘场所和人才交流中心的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事前资格审核,

    防患于未然。建立奖惩制度,对那些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对行为不轨、设置招聘陷阱的用人单位,

    给予必要惩戒。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体正面宣传和监督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学生求职就业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这样简单,

    它所折射出的现象关系到社会是否能够良性发展的问题,只有在法制健全和完善的前提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就业市场才会越来越规范。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本刊讯(杨希张晓楠)国务院办公厅月日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意见》指出,要从九个方面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四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五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六要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

    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七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八要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

    九要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

    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意见》强调,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调查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已成为永恒的话题。滥觞于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已越来越多地为国内教育界人士所接受。

    世纪以来,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率先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近年来,不少高校也正在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被期望成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但这种嫁接移植的“洋”制度能否在中国“水土相服”?其在中国实际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以宁波的一所大学为例,

    通过调查予以分析。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对导师制的认知,

    学生与导师的关系,

    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导师制的作用和学生对导师制的满意度。

    (二)问卷制作过程

    围绕调查内容,笔者在年月份访谈了宁波某大学名学生,根据访谈记录整理出问卷雏形。

    同时,

    参考了李凌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研究》中的调查问卷形成试测问卷[],然后在该所学校测试了份,根据试测反映的问题,并召开了一次小型学生座谈会(人),

    对试测问卷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邀请位相关专家(博士及副教授以上)对调查问卷进行最后修订并定稿。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年月份笔者在该校随机发放了份调查问卷,回收份,

    回收率.%。其中男生人,女生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四个年级,其中大二学生占到了%,

    大三学生占%,大一学生占%。

    学生专业分布均衡,分别为文科%,理科%,工科%。

    二、数据分析及结论

    (一)学生对导师制认知度分析

    。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加强宣传

    表大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认知程度

    注:你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和目的吗?

    由表可知,不到/的学生完全了解或比较了解本科生导师制,有.%的学生甚至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该制度。虽然该校年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否则,如果学生对该制度了解得不够深入,则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难以深度参与,容易造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学生在低年级时配备导师比较合适

    根据调查,%、%、%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大一、大二、大三配备导师。

    此数据说明在低年级给学生配备导师比较适宜。大四(大五)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业训练,已经获得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毕业论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本科生导师的作用不再明显。

    。学生选择导师的因素呈多元化

    由图所示,

    学生选择导师时考虑因素呈多元化趋势,相比之下对工作负责且平易近人的导师学生更喜欢。由此看来,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认真负责的导师给予自己指导,

    同时,能够和导师很好地相处和沟通。因此,

    导师必须把指导学生当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并且要有很好的指导态度。而导师的指导态度如何呢?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导师指导态度处于“一般”的程度档次(如图),

    甚至有学生认为导师对于该导师制项目“不负责任”。可见,导师应加大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

    并改善指导过程中的态度。

    (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分析

    。让学生有多次选择导师的机会

    由图所示,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导师比较符合心目中的要求,%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要求,即%的学生找到的自己比较满意的导师。由于该学校实行的双向选择导师制,

    因此经过二次相互选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导师。同时,导师能够指导自己喜欢的学生。由此可见,

    该双向选择制度深受学生欢迎。

    。导师需要增强指导学生的频度

    图表明,导师的指导频度集中在“有时”和“极少”两个范围内,说明了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疏于指导,

    对该项职责有些许懈怠。甚至出现学生从未与导师碰面的情况,这种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学校应对导师制实施过程加强监控。没有一定的接触,

    指导则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学生要主动跟导师沟通

    导师指导频次低,不仅与导师有关,而且和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很大关系。调查显示,

    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方式基本集中在“导师找自己”(如图)。可见,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

    近半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主动找导师并不代表不愿意接受指导,并不代表不想延续导师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愿意接受导师指导,并希望延续导师指导关系。

    具体见图、图。

    由此可见,学生在受导过程中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

    既想得到导师的指导,又不想主动找导师。

    在访谈中得知,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平时的工作也很忙,一些小的事情,

    同学之间都能够解决,同时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幼稚”而不愿意找导师。

    但多名被访谈老师则表示,如果学生找自己他会尽量安排时间帮学生解决,无论事情大小都会十分乐意给予帮助。

    由此可见,

    打消师生之间的“隔阂”很有必要。那么,

    导师也需要了解学生想得到哪些方面的指导,需要怎么样的指导方式学生更喜欢,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

    。导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指导学生

    由图所示,个别谈话和聚餐是学生最喜欢的指导方式。个别谈话有针对性,

    能够集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切实从导师那里获得指导。

    同时,聚餐是非正式交流的渠道,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集体指导能够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

    同时受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增强“同门”意识。

    。导师需加强对学生专业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

    由图所示,

    学生对于能力的期望值与实现值相差较大的是在“专业技能”与“就业经验”两个方面,而在“大学生活”方面吻合度较高。

    该结果表明,

    在导师制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多注重对生活方面的指导,

    在专业技能和就业经验方面应加强指导。

    因此,师生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师生的专业应尽量相同或相近。

    (三)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

    。导师制有待进一步推进

    图、显示,

    学生对于导师制的满意程度基本上取决于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的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表示“一般”,说明了导师制虽已实施,但并未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见图),

    这也印证了%的学生对于导师制持“一般”满意的态度。另外,%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的学生满意(或比较满意)这一制度,

    说明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收益于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可以继续实施。

    。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师制实施效果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师的指导态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彼此的接触频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此外,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学校需加强监管力度。

    由图所示,

    %的学生认为学校监管力度一般,

    说明学校对于导师制监管力度不够。据了解,该校按照指导人数每年给予导师下拨一定的指导经费,并有相关的考核指导。

    从学校层面,学校应加强对导师指导作用的应对,

    除了物质上的奖励外,更多给予政策的支持,

    比如优秀导师在评职称、出国进修等给予优先考虑。与此同时,

    加大过程监控力度,发现指导不力的导师应及时给予纠正,甚至撤销其指导学生的资格。

    其二,

    师生应相互配合。由图所示,

    %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

    师生共同承担实施效果的责任。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如前文所述,

    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意识,

    同时,学生如果想从导师制获得收益,则必须主动与导师接触、沟通和交流。

    其三,

    师生要相互了解。由图所示,%的学生认为导师很忙,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

    也有%的学生认为与导师不熟悉,基本上没有交流。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导师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学生自然对导师不了解。由此可见,

    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有效推进导师制的基本前提条件。

    三、结语

    导师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相长”的理念。本次调查发现,

    学生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另外,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频率低导致导师对于学生的不了解,

    从而影响实施效果,降低学生对于导师制的满意程度。学校的监管也不能及时在导师制的实施中发挥引导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导师与学生的联系。

    其一,

    开好动员会,明确导师工作职责,注重过程考核。动员会的目的在于使导师和受导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做法。

    明确导师工作目的、工作范围和指导形式。尤其要把导师指导学生的范围把辅导员、班主任指导的范围区别开来。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考核,留下指导痕迹,

    推行退出机制。

    其二,提高导师责任意识,

    了解学生的迫切需求,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导师需把指导学生当做是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应和教学科研工作同等对待。学校应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增加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

    同时,导师要加强对学生指导,深入了解被指导学生,为学生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三,学生要提高沟通能力,

    主动与导师交流。导师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学生要主动接触导师,

    虚心向导师请教。主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勇于承担助教任务。

    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李凌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研究――以大学学业优秀生导师制为例[]。湖北大学硕士论文,。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基本情况

    一。实习小组及指导老师的安排

    我们小组共人,小组成员分别是:。

    指导教师是郝青山老师。

    二。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习两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见习阶段:

    内容:这段时间重点了解学校,学校领导介绍了相关的资料,

    了解了集宁四中的基本情况,与指导教师见面并进行了沟通交流,班主任指导教师给学生介绍实习学生,

    与所代班级的学会见面,跟随指导老师听课,

    了解和熟悉指导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式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备课,

    指导教师对所写教案进行批改,提出改进意见。

    心得:在见习过程中我们听学校领导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

    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同时也安排了最优秀的老师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习,

    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听取了。课前一定要进行扎实的备课和精心的准备,

    这样上课才会得心应手有条有理。

    。课堂上要注意教学秩序和教学效率。如果课堂纪律很乱,

    将会直接导致学生接受效率不成,影响最重的教学成绩。

    。上课时,态度要从容大方镇静,采用恰当的姿态语言帮助说话,

    从而使教者更加具有激情,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巩固性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索,

    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不是“注入式”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

    在课后,我们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带队老师听完课后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评议和总结,对指导教师和带队老师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

    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在每一节课后,都精心选择分量适当,

    难度适中,并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尤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作业布置给学生,

    对布置的作业及时进行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在晚自习的时候进行作业讲评。批改作业给学生写评语,

    要持慎重的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育调查活动的开展

    教育(社会)调查活动也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当地的教育发展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调查活动内容:我们为了将调查工作做扎实,在调查开展之前,搜寻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为调查活动的展开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做好调研工作,我们写出了合理的重点突出而切合实际的调查提纲,

    部分采用问卷的形式,也有个别采用的是提要式。

    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篇

    .见习内容空洞

    见习生回学校后普遍反映,

    在见习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主班教师抄写教案或工作日志;工作之二是帮助教师进行环境设计中的剪纸制作、折叠、粘贴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一无所获;工作之三是帮助幼儿园进行洗刷桌子和椅子等简单的清洁工作。

    见习生带着在幼儿园工作就是不停地抄教案、做保洁的印象回到学校,见习不仅没能帮助学生,

    反而害了学生。

    .见习制度严重缺失

    见习生在见习时会带着学校设计的见习报告走进幼儿园,

    但是由于见习报告设计脱离企业实际、制度无人监管、见习结果与学生学业和就业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和见习生都没能重视和珍惜见习机会。个别带班教师甚至利用学生见习期间满足私欲,让学生从事完全与见习无关的工作,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

    .见习时间短

    本校见习为一周时间,幼儿园因企业管理和行业特点,

    无法在见习之初就让年轻没有经验的见习生直接深入一线工作,而学生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就到了返校的日期。学生普遍反映刚要摸到一点儿门路,见习期却结束了,

    很遗憾。

    校企合作之中职院校在见习期的建设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建议学校首先要对见习制度进行整改。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中职学生年龄在~周岁,本身就处于青春期,

    尚未成熟,对角色的理解和就业的前景尚未认知。为了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定向阶段,

    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

    建议每学期让学生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或优秀的私立幼儿园见习两周时间,请企业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以讲座或演讲的形式,用他们自身的优秀业绩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见习时要按照见习计划确定每日见习内容,将每个学生分配到班级,

    由班级的主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等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减少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大连市公办幼儿园目前使用的是《探究式版教材》,

    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将五大领域系统融合,目的是让幼儿在~岁发展关键时期,

    无论从身体发育,

    还是智力发育、情感发育,

    都得到合理发展。在校期间学校会安排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理论课课时,但学生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

    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唱会跳,基本上不用学教育学原理等纯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从企业要求出发,将工作内容及时引进到学校课堂里。

    幼儿园课程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包并进行活动准备。在实训周中,

    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看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时间。教师讲课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发挥和融合过程,这是形成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

    学生在见习时找到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漏洞,回到学校课堂才会重视理论知识。

    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及人才储备每一学期,学校会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幼儿园见习两周,势必会给幼儿园的工作和日常管理来带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一线的班主任无疑加重额外负担,因此,

    幼儿园教师对见习生进行管理时难免出现精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为企业支付经费和课时费,确保见习的有效开展。

    同时,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人才储备,在毕业实习分配时优先选择校企合作期间大力支持并培养见习生的幼儿园,激励幼儿园为学校见习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与企业合作,加强交流在学生见习期间,学校应组织因为见习周而停课的教师集体到幼儿园参观学习,有条件者可以在见习的企业驻点调研。

    这不仅是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让中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企业,成为理论性实践者。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教师免费授课,

    给他们带去最前沿的政策和理论;同时听取幼儿园教师对见习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

    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校只有和企业经常往来合作,才能优势互补,

    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之企业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想要通过见习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和氛围,

    与幼儿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加强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

    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

    幼儿园的主要岗位就是教师和保育员,见习的侧重点不同,

    内容也不相同。

    幼儿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详细系统地为见习学生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环境概述”“~岁幼儿发展指南在园实践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小朋友的沟通技巧”等辅导工作,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在见习期间盲目、被动地适应环境。

    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考核工作考核是学生的动力,

    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考核是否严格规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考核标准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学生见习的效果,

    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考核时要本着实事求是、严格的原则。

    尤其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求见习学生必须完整地进行一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由指导教师为见习教师打分、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

    活动过程是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等等。

    为见习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幼儿园指导教师是学生见习期间接触最多的人,

    也是见习生未来工作的楷模。

    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是行业的标杆。因此,

    在学生见习周期间,一线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传递正能量,让实习生心中充满爱,

    充满对未来职业的向往。

    德高为范、技高为师,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见习的学生,

    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护见习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

    总结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中职院校要培养符合幼儿园要求的技能型劳动者,

    就必须走出学校迈进企业;而企业既然与学校合作,就要尽责任和义务。

    校园和企业共同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完善的见习场所和见习过程,才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有效方法。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