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杜甫诗集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青囊经》的原文及译文

    6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作文

    ?

    《青囊经》的原文及译文

    《青囊经》为秦末汉初“黄石公”传,是中国历史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青囊经》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囊经》上卷

    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

    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

    阖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

    八体洪布,

    子母分施。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

    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

    阳以相阴,

    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

    阴德洪济,阳德顺昌,是故,

    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

    翻译:

    天阳地阴,阳尊阴卑,阳数为奇数,阴数为偶数,

    (、、、、.为河图理论),

    阴阳变化五行生成,千古不变的运转。

    八体洪布,子母分施:八卦形成。

    先天八卦,

    与洛书,先天八卦阴阳相对,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青囊经》中卷

    天有五星,

    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

    气行于地,形丽于天。

    因形察气,以立人纪。

    紫微天极,

    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

    天市东宫,少微西掖。

    太微南垣,旁照四极。四七为经,五德为纬,运乾坤舆,

    垂光乾纪。七政枢机,流通终始。地德上载,

    天光下临。

    阴用阳朝,阳用阴应。

    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

    天之所临,

    地之所感。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

    鬼福及人。

    是故天有象,

    地有形,上下相须,

    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

    翻译:

    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

    天空分布二十八宿,大地排列山峰河流。

    气场通行大地,形体依附天空。从形体观察气场,

    由此确立风水影响人们吉凶祸福的判断准则。

    观北斗七星指向的北极星找到星宿。

    乾南坤北定位,与金木水火土日月关系最密切,

    地气上载,是因为天光照射所致。

    阴用阳来朝向。阳用阴来感应,阴阳相见是好的,

    阴阳相乘是不好的,

    形止气聚万物生发。气感而应,死人造福活人。

    天有四象,

    地有四势,上下需成一体形象感应。

    《青囊经》下卷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形,

    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

    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高尚的作文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

    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

    乘风则散,

    界水则止,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

    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

    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

    原终始,此之谓化成。

    翻译:

    藏风聚气,聚气依靠形来完成的,

    太阳月亮星宿。阳气上升来源于山川草木,阴气下降,滋润山川草木,

    阴阳交感。阳要有好的形象,阴要有其位置。地有四势前后左右,

    气从八方而来以前方收气,

    外气行与形势,内气,止,聚,风吹气散,

    遇水则止,水可以界气。

    用五行八卦,

    排花甲子,布八门,奇门遁甲,推金木水火土五运,

    定六气,明地理,立人道。因为变化所以不能长久。

    简介

    《青囊经》有上中下卷,

    上卷叙述了阴阳二气融合与河图五气、洛书方位而化成体天地的定位学理,谓之“化始”;中卷讲天地间形气依附与方位配合而成一体的动力,

    谓之“化机”;下卷说明了天地间气与形、方位及各种法则配合后的影响结果,谓之“化成”。

    黄石公以后的风水师们则在此理论体系下进行技术上解释和附会,并逐步使风水术驳杂、晦涩和神秘。

    郭璞(晋)得之,撰写《葬书》而多处引用原文。

    杨筠松(唐)得之,

    而有《奥语》、《天玉》之著,

    仅是学习《青囊经》体会而已。

    曾文迪(唐)《青囊序》亦只阐发其文。蒋大鸿(明末)注《青囊经》,注文虽长,尤难尽其底蕴。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