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及赏析【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什么季节的诗】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2-10 16:45:34

导语:儿歌

第1篇: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及赏析

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吟>,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暮*吟>全诗及注解

   暮*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瑟瑟半*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①暮*吟黄昏时分在*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珍宝,此处指碧绿*。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面上,阳光照*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一半呈现出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二、<暮*吟>赏析


赏析一

<暮*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在*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确像“铺”在*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瑟瑟半*红”,天气晴朗无风,*水缓缓流动,*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诗人抓住*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却表现出残阳照*下,暮*细波粼粼、光*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第2篇:《月夜》全诗及赏析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党史的心得体会简短点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点评

《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中调进半片月*,这样,夜*不至太浓,月*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手拉手活动的作文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第3篇:《可怜今夕月》原文及赏析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特*的词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这首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构思与前人不同,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而这首却写的是月亮西沉以后的情景;二是自觉地学习屈原,运用《天问》体形式。

咏月,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仅以唐宋诗词而论,张若虚的《春*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组织全篇,提出了某些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畔何人初见月?*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问月》: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quot;看,这些不同的诗词都在向天提问,故此也都与屈原的《天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木兰花慢》实际上是继上述诸诗词之后,在歌咏明月这一题材上的新的发展。其特点可归纳为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有新意。作者不写待月,而是从月亮落去之后起笔,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最令人惊异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在作者心目中还有了西半球(那边、别有人间),当我们这里月亮西沉后,那边才看见月亮东升?quot;光景东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禁不住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话传说。词中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集中起来,经过选择、加以编排,使之成为统一整体,创造出带有浪漫**的神话形象。词中神话的安排主要按三个焦点加以集中:一是人间(是别有人间…)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谓经海底问无由)。三是全篇设问。词是学《天问》,故保留《天问》形式上的特点,但因词的字句可长可短,所以节奏上比《天问》更加生动活泼。

本篇是*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