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高三作文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诗词赏析-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3-16 10:51:25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诗词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①,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②。 【作者简介】 毛泽东(~年),字润之,笔名子任、二十八画生等,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政治家,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创始人,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年月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务之暇,喜诗词,工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卷,《毛泽东文集》卷,另著有《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书法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手迹》等。 【词语简注】 ①长城:六盘山地区古有秦长城,在此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②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为太岁所在为凶方,故称太岁为凶神恶煞。作者自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内容简析】 《清平乐·六盘山》一词是毛泽东在民国年(年)月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写的一首词作。其前身本为歌谣体的《长征谣》,于年月日在《淮海报》副刊面世,四年后的年月日,经作者改动,题目由《长征谣》改为现在的《清平乐·六盘山》,内容亦由原自由体歌谣改为规范的词曲,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 《清平乐·六盘山》一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意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两句,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古代有飞雁传书的典故,在这里诗人也借雁寄情,在“望断南飞雁”的凝视和深思中,寄托着对南方红区战友和人民的关怀与思念,也蕴含着诗人对由南到北铁流两万五千里艰险岁月的回眸与慨叹。“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旨在抒写和表现抗日救亡的决心和意志。诗人在这里写“长城”既有实指,也有虚写。六盘山地区,是万里长城的穿越地,境内古长城遗迹犹存,戎马悾惚的毛泽东,饱读典籍,腹存经纶,在这里赞扬红军已前行到古长城所在地六盘山地区,红军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同时,诗人也心系抗日救亡的急迫现实,从古代长城所具有的边防意义,希望能使红军长征到北方后尽快建立起像长城一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挽救国家危亡,振奋民族斗志。由此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全词的“诗眼”,它不但是当时特定历史的写照,更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精神和斗志的写照,成为中华民族脊梁和灵魂的写照,给古老的长城新添了经久不衰的历史和现实生命力。 下阕中,诗人先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一句承上启下,寓情于景,表现了红军即将胜利到达陕北地区的喜悦和自豪心情。火红的战旗插上六盘山高峰,在秋风里自由地招展,潇洒地飘扬,这红旗,是人民革命力量的象征,是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象征。经受了万里长征血与火的考验,这红旗从井冈山打到六盘山,今后将漫卷西风,红遍天下,诗人的豪情和意志也由此得以挥洒。“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诗人以一问作结,含义深沉。站在六盘山顶的毛泽东,此刻在思考在审问,经过长征,红军的力量变小了,缚住蒋介石反动政权这只苍龙的时间将会更加漫长,更加艰难了,但他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怀抱着伟大的抱负,因为他坚信靠“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执着信念与信心,侵略者必将消灭,反动派必将打倒,革命必将成功,民族必将振兴,国家必将新生。 总之,在《清平乐·六盘山》里,毛泽东以其奔涌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如椽的巨笔描绘了六盘山之景,以此凝聚和回荡着一种前人写六盘山从未有过的阳刚之美——超拔的精神和崇高的情感。毛泽东笔下的六盘山,显示着一种阳刚之胜的崇高美,在词中,人压倒了山,人战胜了山,山高人更高,山青旗更红。全词所营造出的境界上的阔大,总是与毛泽东高旷超拔、豪雄不群的性格情调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拼搏、抗争和战胜一切艰难的精神、信念和英雄气概。这种通过写山之高峻,着意突出人的精神,突出人的豪情壮志和高大群像的笔法,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可谓前无古人,独步当代,从而使《清平乐·六盘山》一词成为了毛泽东诗词代表作之一,也成了历代歌咏六盘山的诗词中名扬天下的佳作。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贾岛 贾岛(~),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元和五年()冬,到长安,见张籍。第二年春天,至洛阳,开始投诗干谒韩愈,最终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后还俗,然而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场十恶。文宗开成二年被排挤,贬为遂州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死于任所。其为诗多描摹风物,抒写闲情,诗境平淡,而造语费力,为苦吟派诗人的代表,和孟郊并称郊寒岛瘦。 寻隐者不遇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我在松树下面问童子,他说老师采药进了山。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却说不清究竟在哪里。 【鉴赏】 此诗中,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抒写了寻人不遇的焦急心情。诗人以白云比喻隐者的高洁,以苍松暗喻隐者的风骨,用童子的回答将隐者的潇洒闲逸之情写得入神。诗歌简练平淡,意境悠远空灵,语意真率,没有人间烟火气,耐人寻味。 贾岛是苦吟派诗人,以炼字闻名。他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布局方面也同样狠下苦功。此诗精练简洁,把三轮问答融于四句诗中,短短二十字,意蕴无穷。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只是诗人隐去了自己的问题,但从童子的回答言师采药去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诗人可能问了师父在吗、去做什么等问题。在后两句中,诗人依旧延续隐去问题的手法,省略了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只在此山中,如同画中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末句则把人带到更为空灵的境界,看见远山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在其中的隐者就像神仙一样,此句拓展了想象空间。 诗人到山中寻访隐者,一定希望能够见到隐者,所以再三发问,但是诗人却把这种期待的心情通过间接的方式处理得闲远冲淡,境界高妙。本诗简洁明朗,造境空灵,如闲云野鹤,超逸缥缈。

相关文章